去三江插秧有加的火车?

  原标题:精准服务助力“插秧客”踏上“淘金旅途”

  东北网4月21日讯(记者 杨帆)“你们想的太周全了,感谢、感谢!”4月17日,在哈尔滨东开往抚远的K7065次列车上,务工旅客邱志明因口罩破损,无法正常使用,列车长宿景宇看到后,立即从备品包内取出一个崭新的口罩递给了他。这一举动,让邱志明感动不已。

  又是一年插秧季,K7065次列车上坐满了前往三江平原进行春播生产的“插秧客”。地处黑龙江省腹地的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粮食总产量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春耕季节绥化周边市县都有约近6万人的务工队伍需要奔赴三江平原进行水稻备耕、插秧等工作,不到一个月就能收入近万元,成为沿线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火车上的“插秧大军”。

  来自绥化市新华乡新华村的邱志明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更是“插秧大军”中的一员。每年四月末、五月初他就会组织村民前往三江垦区插秧补贴家用。去年,他带领20多名村民在垦区干了23天,最多的一个人挣了12000多元。本想今年再多组织些人一同前往插秧赚钱,但因省内疫情再次严重,让这个身材壮实的庄稼汉子犯了难。

  “还以为今年的行程要泡汤了,没想到铁路部门给我们开了‘绿色通道’,让我们能如期前往。”邱志明说,月初,他就接到了铁路部门的电话,询问今年前往垦区插秧的详细人数,车站还采取送票下乡、提前预订办理团体票等形式,帮助他们购买车票。

  “我们还没下车,就通过列车上的‘务工信息栏’联系到了合适的务工地点,现在价钱都谈妥了。”“是呀,真的为咱们解决了大问题。”面对列车上的精准服务,“插秧客”们你一句,我一嘴夸个不停。

  为让农民兄弟能在最短的时间找到务工地点,每年春耕前夕,宿景宇所在车队党总支本着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提前将沿线各农场的用工人数和联系电话收集起来,等到插秧时节将信息公布到列车“务工信息栏”内,供“插秧客”们随时参考联系。

  “这几年,生活好了,腰包鼓了,真的离不开铁路部门的人性化服务!”邱志明满意地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同一趟车,现在见到的和以前大不一样。”58岁的张英军走在车厢里,边核验旅客购票信息边感慨地说。张英军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客运段的列车员,这趟编号为4135的列车由佳木斯开往前进镇方向,列车在沿途站站停靠,运行里程不到300公里,时间却要近5个小时。

车轮滚滚,绿色的列车在落满白雪的“北大荒”垦区穿行而过,张英军的“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他从参加工作起已在这趟列车工作了41年。沿线群众搭乘这趟公益性“慢火车”求学、致富,而他自己也从“小张”干到了“老张”。

1月10日,列车员张英军在车厢里和旅客攀谈。(牡丹江客运段宣传科供图)

“看看现在车上这些旅客,吃的、拿的、用的……这要是在几十年前,见都没见过。”张英军说,每逢春节前夕,很多人都乘这趟“慢火车”踏上回家的最后一程。而几十年前,人们都带着从全国各地买的土特产,大包小裹塞得满满的,挤得车厢里都下不去脚。“现在各地的‘好吃喝’网上都能买,‘人肉’背特产的越来越少。”张英军说。

电商发展让旅客的行李变轻,旅客文明程度提高也减轻了张英军的工作量。张英军回忆,以前人们喜欢在路上打扑克、嗑瓜子,车厢里喧嚣一片,下车后满地都是瓜子壳。现在旅客一上车就打开手机、平板电脑,看电子书、看电影、刷新闻……“没人吵闹,也没人乱扔垃圾,收拾起来轻松多了。”张英军笑着说。

1月10日,列车中途停靠,列车员张英军站在车厢门口等待旅客上车。(牡丹江客运段宣传科供图)

张英军介绍,过去一到春耕时节整个车厢都是去附近农场打工插秧的农民,现在人工插秧打工的变少了。随着经济发展,铁路沿线群众有了更多收入来源,加上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插秧再也不需要大量人力。“以前春耕时节我们车里坐的几乎全是插秧工,现在农机手越来越多。”张英军说。

旅客在变,“慢火车”的为民初心却始终如一。农民孟庆祥刚在佳木斯买完年货,正乘车往建三江的家中赶。“印象中票价就没涨过,佳木斯到建三江才18.5元,坐汽车却要60多元,火车省钱还方便。”孟庆祥说,这趟车伴随着很多垦区群众的记忆,自己也不例外。

1月10日,列车员张英军在清扫车厢连接处的冰霜。(牡丹江客运段宣传科供图)

“每当途经城镇,站在车窗前放眼望去,以前全是东一间西一间的‘小破房’,现在全是整整齐齐的大高楼。”张英军说,一切都在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以前工作期间伙食需要自己联系订购,现在单位都给准备好了。“生活越来越好,福利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铁路职工获得感更强。”他说。

41年来,张英军多了皱纹,长了岁数,和这趟“慢火车”一起见证了垦区的沧桑巨变。张英军说,“慢火车”伴随着垦区群众的记忆,也伴随着自己的铁路生涯,虽然旅客在变,垦区也在变,但他对工作的热爱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像这么多年未变的票价一样,始终如一。(记者黄腾)

  东北网5月8日讯 (记者 孙英鑫) 8日14时许,黑龙江省绥化市四方台镇腰屯村农民刘海成和老乡一起踏上绥化开往抚远的K5141次“插秧专列”,前往三江平原插秧打工。今年是哈铁“插秧专列”连续开行的第20年,刘海成也搭乘这趟列车走了20年的插秧“淘金”路。

在绥化火车站,众多“插秧客”乘列车奔赴三江平原。东北网记者孙英鑫摄
在绥化火车站,众多“插秧客”乘列车奔赴三江平原。东北网记者孙英鑫摄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当地劳动力不足,每年春耕季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水稻备耕、插秧。“插秧客”打工20多天,就可收入近7000元钱,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主要收入部份,越来越多的插秧客赴三江平原淘金,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压力。

  2000年开始,为服务务工人员出行,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首趟农民工“插秧专列”,20年来,共有165万余人次搭乘专列前往三江平原插秧。

  绥化火车站客运值班主任赵业胜见证了“插秧专列”20年来的发展,从最早的候车厅人满为患,到现在的广场凉棚,从当年辗转几个小时来车站熬夜买票到如今下村屯统计出行人数、送票下乡、手机订票,设备设施的升级让插秧客体会到了方便,也让农民工兄弟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变化。

  “当年出来打工的人背着编织袋,昏黄的脸色,灰白的头发,满是皱纹的脸上透着疲惫,可现在很多插秧客穿着牛仔服,戴着太阳镜。每年从5月初到中旬,每天约有4000余人外出插秧打工。”赵业胜说。

  “插秧专列”为“稻客”铺就了一条致富路,65岁的腰屯村村民王春学已经连续插秧25年,他说,近年来,插秧收入越来越高,从以往每天只有七八十元的收入,现在每天能挣到三、四百元。家里不仅盖起大瓦房,还安装了电话,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王春学用多年的积蓄承包了水田、鱼池,今年,他为十几个村民联系了插秧用工的农场,带着大伙过上好日子。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机械化插秧率达到96%,插秧客从站在水里弯着腰插秧逐渐转向“幕后”,主要负责补苗、操作机械等工作,以往平均一公顷需要5个人插秧作业,如今使用插秧机,30顷地仅需要10个人,但对插秧客的技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年轻人也选择来插秧打工。

  今年绥化、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市周边将有4.8万名农民工乘火车赴三江平原插秧。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深度挖掘运输潜力,及时优化运输方案,开行绥化至抚远、齐齐哈尔至抚远等3对农民工插秧专列。并调整部分列车运行区段,增加插秧专列周末开行密度,确保将插秧大军及时运送到垦区春耕第一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三江到前锋火车时刻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