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岐黄清痿汤 ?

  第七节 天之六气生地之六理生人之六经

  天地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地球绕太阳运转所形成的,地球绕太阳运转形成了四个比较明显的季节――春夏秋冬。

  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春夏秋冬,温热凉寒。地球上的气候从春天的温暖到夏天的炎热再到秋天的凉爽最后到冬天的寒冷然后再从寒冷到温暖这是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所形成的。
  但是气候从温到热,从热到凉,从凉到寒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经过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可能我们在短时间内并没有感觉,但是地球围绕太阳每时每刻的都在不停的旋转,可能前一刻和后一刻地球上的气候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可是转久了总会有所不同,那么转多久我们才能感觉到气候的不同呢?这个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告诉了我们。

  在《黄帝内经》里,黄帝就曾向他的老师岐伯问到这个问题。
  黄帝曰: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黄帝说:老师您说积气盈闰,我想知道什么是气?请老师您给我讲一下,以解除我心中的疑惑。
  这个气是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历代都是做为国家机密流传的,岐伯为了突出它的宝贵说道: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就是黄帝的前任黄帝认为这是国家机密非常的保密,不过岐伯的师傅传给了他。
  岐伯接着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就是说天地每过五天就有了一个小的变化称为候。我们经常说问候一下某某,就是问某某有没有变化,五日一候,一年就是七十二候,一年也就有七十二次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的原因。孙悟空也因为有七十二般变化达到了变化的极限所以神通广大,无敌于三界。
  三候谓之气,气就是一个大的变化,这个比较明显,我们中国人就给他每一个气取了一个相应的名字,就是我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指导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因为节气一变万物也随之一变,所以农作物也跟着节气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可以指导老百姓在什么节气适合种作什么样的农作物。比如一些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谚语可以指导老百姓进行科学的种植,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收获。这也充分说明了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万物的变化,而且气候的不同化生的物种也就不同。
  是不是如此呢?我们可以用我国的气候环境来分析一下。

  我国地大物博,之所以物博是因为地大。地有多大呢?北方在下雪的时候南方却过着夏天,西部是广袤的沙漠,东部却是汪洋的大海,可以说我国有极寒的北方又有极热的南方,有极干旱的西部又有极湿润的东部。北南西东,寒热燥湿,各种气候环境都有,因此化生了各种不同的物种。就水果而言南方有吃了容易上火的荔枝、龙眼、橘子;北部有寒性清热的雪梨;西部的水果比较甜,比如哈密瓜;东部的水果比较平淡,比如苹果。这些都是因为我国地大,各地的气候环境都不相同才产生了数不清的不同种类的物种。

  那么我国有哪些不同的气候呢?
  这个我们还要接着前面的二十四节气来说,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五日一候,三候一气,候是一个微小的变化,气是一个明显的变化,两个气为一节,这就是节气的由来。这个节就好比竹子的节一样,节与节之间为气是光滑的容易过,而气与气之间有一个节,这个节就是一个门槛儿,不光滑不容易过去,所以我们才说“过节”。
  但是每过两个节气就会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气候,一个节气为一个月,两个节气为两个月,一年十二个月就形成了六个独特的气候,称为六气。这六气影响着万物,影响着人,更影响着人体的疾病,是人体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也称其为六淫。

  每两个节气形成一个“气”,一年之气始于春,这六气首先是由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二气二节形成的初之气――风,此时一阳始生,天气由寒逐渐转暖,热胀冷缩,阳生之时气会往上升,升就会动,动就产生了风,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因此一年的初之气为风。

  二之气由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这二气二节形成的为火。此时地面上阳气开始多了起来,如果说初之气咋暖还寒,那么这个时候只有暖没有寒,气候比较温暖,因此二之气为火。

  三之气由小满、芒种、夏至、小暑这二气二节形成的为暑。此时的阳气就相当的旺盛了,天气相当的炎热,因此三之气为暑。

  四之气由大暑、立秋、处暑、白露这二气二节形成的为湿。我们常说的秋老虎就是这个时候,此时地下的阳气都跑到了地上面,地上面很热而地下面很寒,这时的地下水都很冰凉,热为火、寒为水,我们做饭的时候是火在水下则生气,当水在火下的时候则生湿,因此四之气为湿。

  五之气由秋分、寒露、霜降、立冬这二气二节形成的为燥。四之气的时候阳气全升到了地上面,而物极必反,升极必降,到了五之气阳气开始下降,温度开始降低,天气开始转凉,阳气下降不能上升湿气就不能随阳热之气上升全降到了地下,所以此时的天空万里无云,雨水减少,气侯干燥,因此五之气为燥。

  六之气由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这二气二节形成的为寒。此时阳气全降到了地下,地下面很热,此时的地下水都是温热的,而地上面却很寒冷,因此六之气为寒。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产生了六种特殊的不同气候――风火暑湿燥寒为天之六气。
  而且地球也只有这六种气候。这六种气候化生了地球上的万物。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万物之始生也,皆生于风火暑湿燥寒。
  是不是如此呢?我们可以拿我国的地理气候环境来分析一下。

  我们前面说我国地大物博,物博是因为地大,我们的地大到把风火暑湿燥寒这六气全包括在其中了。而且我国的地理环境和这六气非常的相应。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年六气――风火暑湿燥寒。四季始于春,六气始于风。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所以春天对应我国的东方,初之气风亦对应我国的东方。东方海滨之地,风确实很大。
  二之气为火。火之气不寒不热,气候温暖适宜,最适合万物的生长。我国的东南地区为江苏、浙江一带,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说这里的气候最适宜,如人间天堂,这里的花草树木长的最茂盛。这一地方也是我国最富裕的地方。因此我国的东南地区与火之气相应。
  三之气为暑。暑是最热的,我国的南方就很热,比如广东地区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很热。因此我国的南方与暑之气相应。
  四之气为湿。我国的西南地区――四川气候就很湿,动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湿,所以这里物产丰富为天府之国,中药材资源也相当的丰富。由于四川地区湿气大,这里的人们爱吃辣椒和花椒,饭菜的味道都是麻辣味的,这都是因为辣椒和花椒可以除湿气。因此我国的西南地区与湿之气相应。
  五之气为燥。我国的西部地区为沙漠地带,气候干燥,也正是因为这种燥气产生了黄金和美玉,其中新疆和田玉更是玉中之王。因此我国的西部地区与燥之气相应。
  六之气为寒。我国的北方就很寒冷,比如内蒙古气候寒冷,五谷都不生长,只长草,所以这里只产牛羊。其它生活用品只能靠抢,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历代的边患主要是北部草原部落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北部修长城的原因。因此我国的北方与寒之气相应。

  这就是六气与我国地理的对应。

  地球绕太阳转形成了六种特殊的气候――风火暑湿燥寒为天之六气,而天之六气却影响着地,在我国产生了具有这六种气候的地理,分别是东部受风之气的影响、东南受火之气的影响、南部受暑之气的影响、西南受湿之气的影响、西部受燥之气的影响、北部受寒之气的影响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这就是说是天在影响着地、改变着地,这就是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的体现,也就是老子说的地法天。

  我国从东到东南到南到西南到西到北正好与六气的诞生顺序风火暑湿燥寒相对应。也就是说我国把天之六气占全了,而且全世界也只有我们这一家把六气全占了,因此在我国就诞生了六气学说。这个在全世界也只有我们有这种学说,加上前面说的五行就称为五运六气学说,而中医的理论就是五运六气,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会有中医的原因,因为我国有诞生中医的大环境。

  现在什么都讲科学,而很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其实中医是西方的侠义的科学解释不了的,因为中医讲的是自然规律,更接近哲学。
  在《黄帝内经》中岐伯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中医是给人治病的为什么要懂天知地呢?
  因为人是天地生的,具有天地的基因,要想弄懂人就要先弄懂天地,而天的基因就是六气,地受天之六气的影响产生了六理,人也受天之六气的基因影响在人体内产生了具有六气特点的生理结构。

  天之六气是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形成的六种不同的气候。这六气从一年之始到一年之终分别是风火暑湿燥寒。与我国地理的对应是从东方到东南到南到西南到西到北。与我们人身的对应就是从内到外的六道防线。
  我们的人体从内到外可以分为六层,这六层就是受天之六气的影响产生的。这六层是按阴阳来划分的,人体内部为阴、外部为阳,阴分为三阴、阳分为三阳。这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的盛衰从内往外分别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我们的生理是从内往外生的,我们生成的第一条经脉就是在最里面的厥阴经。一年是从春天开始的,初之气为风,所以我们的第一条经脉厥阴经就是秉天的初之气风所生,厥阴经就具有风的特性,而春天五行属木,因此称为厥阴风木。

  春天过后为夏天,夏天属火,我们的第二条经脉少阴经秉的就是天的二之气火所生,少阴经就具有火的特性,火分君相,此为君火,因此称为少阴君火。

  夏天过后为长夏,长夏之气就是湿,我们的第三条经脉太阴经秉的就是天的湿之气所生,太阴经就具有湿的特性,长夏五行属土,因此称为太阴湿土。

  六气的顺序是风、火、暑、湿、燥、寒,暑之后才是湿,少阴君火之后应该是暑,怎么会是太阴湿土呢?
  因为暑为相火,相火是冬天藏在地下的阳气,冬天地下水是热的就是因为相火藏在了地下,而夏天的时候这个相火跑到了地面上与夏天的阳热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暑。由于相火是游行在天地之间的,所以这个相火在人身的阴阳交界处,可以在阴阳之间游行。而少阳经在半表半里,可以入阴入阳,所以太阴湿土之后为少阳相火。少阳经就具有相火的特性。

  长夏之后为秋天,秋天干燥,我们的第五条经脉阳明经秉的就是天的五之气燥气所生,阳明经就具有燥的特性,秋天五行属金,因此称为阳明燥金。

  秋天之后为冬天,冬天寒冷,我们的第六条经脉太阳经秉的就是天的六之气寒气所生,太阳经就具有寒的特性,冬天五行属水,因此称为太阳寒水。

  这就是人体六经化生的由来,这就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由来,天有六气化生人之六经,六经从六气也,仲景的《伤寒论》的六经讲的就是六气。

  天地的生理是从风到火到暑到湿到燥到寒,形成了一个能造化出万物的循环系统。我们人秉天地之气所生从内到外化生了六条经脉,形成了我们生存所需的一切生理结构。

  天之六气――风火暑湿燥寒化生了地之六理又化生了人之六经,这就是天地人合一,也就是我们说的天人合一。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也,然也。

  年六十 ,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到了六十岁,阴气萎弱,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着眼泪鼻涕。

  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净化室设在建卫院区(建卫路13号)门诊楼一楼。该科拥有双级反渗水处理设备、先进的血液透析滤过机、血液透析机,还有连续性肾脏替代透析机(CRRT)、多功能心电呼吸监护仪、电除颤仪等先进设备。

  该科可开展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免疫吸附、CRRT治疗等技术,在血液透析技术的基础上,开展重症肝炎、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感染、严重中毒、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风湿性免疫性疾病、脓毒血症等急危重症救治服务。

  该科严格执行国家血液净化操作规程(SOP),遵循国际化透析质量标准及管理理念,重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保证血液透析(滤过等)医疗质量和安全。血液净化室以透析个体化为原则,以充分透析为目标,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提升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存期。

  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卫院区血液净化室副主任医师

作者 / 唐志安 扬州大学医学院宜兴临床学院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徐福松教授,国家名老中医,我国著名中医男科学家,现代中医男科学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老师从医五十余载,医教研成绩显著,学验俱丰,桃李满天下,贡献突出。笔者在读博士期间,有幸跟随老师坐诊,亲聆教诲,受益良多。

温胆汤是一张古代名方,在南北朝时期的《集验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均有记载。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主要用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由竹茹、枳实、半夏、生姜、陈皮、甘草六味药组成。到了宋代,在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又在温胆汤原方中加上茯苓、大枣二味,但目前临床上一般不用大枣。之后的历代医家对其不断地灵活运用。近年来,该方在神经系统、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得到广泛运用。徐老对该方进行化裁,组成徐氏温胆汤,用之于男科临床,每收佳效。下面对该方作简单介绍,并举例加以阐述。

1 徐福松教授温胆汤及其应用特点

2 温胆汤在各科的应用

2.1 温胆汤在其他科的应用

温胆汤有理气、化痰、解郁、除烦之功。温胆汤及其加减方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科临床。如邓铁涛教授在温胆汤基础上加用党参等补气之品对5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效者29例,有效者27例,仅有4例无效;欧阳东先用逍遥温胆汤(由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柴胡、郁金、石菖蒲、广香、胆南星组成)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十余年的观察随访,疗效较为满意;张丽娜以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皆获良效;周岩研究显示:温胆汤治疗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可以降低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臀比,降低睾酮、促黄体生成素,使患者月经恢复规律;石凤娟通过对温胆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48例临床研究,对照组予以尼尔雌醇片、维生素E、谷维素及维生素B6,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2.2 温胆汤在男科的应用

温胆汤加减在男科应用广泛,可以用于男科多种疾病,如阳痿、早泄、男性不育症、慢性前列腺炎、男科郁证、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等等。黄炳炎等总结陈德宁教授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男性梦遗经验,根据《丹溪心法·梦遗》和《医方集解》里面提到温胆汤治疗梦遗为理论依据,提出以清心安神、疏肝和胃、清热除湿为基本治疗方法,用温胆汤加减(半夏、竹茹、合欢皮、郁金、枳实、陈皮、茯苓、煅龙骨、煅牡蛎、莲子、生甘草)治疗青少年梦遗,疗效显著。文双纶总结徐福松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男科疾病经验,徐老认为一部分男科疾病,常伴有痰火为害。如精癃、精浊、子痈、子痰、阳痿、不育等病,部分证候与痰火相关,这类病除男科特有病症外,常有失眠、心慌、头晕、咽不适、多虑、恐惧、身困、口下而黏、大便不爽等症,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以黄连清心泻热化痰;竹茹、半夏、石菖蒲、瓜蒌皮等化痰开结;痰湿蕴结者,加选苍术、藿香、佩兰、薤白之类芳香辟秽、振动清阳之品祛痰解郁;或加用苦杏仁、浙贝母、瓜萎皮、竹茹、郁金等,化痰顺气,气行痰亦行;还常咀新鲜竹沥人药,取其甘寒之性,专疗痰热。但慎用龙胆草、黄柏等药,恐其大寒泄火太过,变生阳萎等症。徐惠华运用温胆汤加丹参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62例,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一个月后进行疗效统计,发现痊愈41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16%。牛晓亚等运用温胆汤加知母、黄柏、金银花、穿心莲、益母草、女贞子、香附、丹参治愈一例因精液不液化导致的男性不育症;运用温胆汤合龙胆泻肝汤加蜈蚣、王不留行、穿山甲治愈一例痰浊和湿热互结导致的阳痿。(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徐氏温胆汤与上面诸方的区别:徐老认为,男科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病理特点会与肝气郁结、痰气交阻有关,故这个证型的男科疾病均可以用徐氏温胆汤加减来治疗,在本方中,运用半夏、石菖蒲燥湿化痰;炒竹茹、天竺黄清热化痰;茯苓、陈皮、炒枳壳理气健脾;炒酸枣仁养心安神;矾郁金解郁活血;生姜、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凑祛痰化湿、清热除烦、解郁安神之功。统观全方,本方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强了清化痰热,解郁除烦的功用,比较适宜于男科临床。

3 徐老临证应用徐氏温胆汤验案举例

患者,男,31岁。2012年3月28日初诊。结婚三年,同居未避孕未育,体丰,平时易胸闷心烦,易鼻塞,前头痛,大便易溏,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查体:双侧睾丸18 mL,无精索静脉曲张。南京医科大学康本医学检测所检查:精子密度D:6.1×106/mL,前向运动精子(PR)32%,非前向运动精子(NP)18%,DFI(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1%,精子畸形率99%。辨证为痰浊下扰精室,治当清化痰热、补肾导浊。以徐氏温胆汤加减。处方:制半夏10 g、厚朴10 g、青皮6 g、陈皮6 g。水煎服,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之后3个多月以该方加减进行治疗。7月18日复诊,复查精子:密度D:9.9×106/mL,前向运动精子(PR)53%,非前向运动精子(NP)21%,DFI(精子DNA碎片化指数)16%,精子畸形率95%。

按:勃起障碍是男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本案患者久病,咽有痰阻,胸闷心烦当属痰浊阻滞;大便易溏,尿频,当属脾肾两虚。本病应为虚实夹杂证。故以徐氏温胆汤祛痰化湿,解郁安神;以猪茯苓、苍白术、炮姜健脾化湿,培补后天;以淫羊藿、鹿角片补肾温阳,培补先天;以白蒺藜疏肝起萎。几组药合用,共凑其功。本方证中患者尽管舌苔黄腻,然患者便溏,咳吐白痰,当属脾肾阳虚为本,痰湿为标,湿遏气机,故以温化为要。后来患者转为白腻苔,之后舌苔渐渐干净,也说明辨证用药符合病机。徐老常运用白蒺藜治疗肝郁类阳痿。白蒺藜辛苦微温,入肝、脾两经,疏肝解郁,泄降温通,可治肝郁阳痿,因肝主筋,前阴为宗筋聚集之所,肝郁则气滞血瘀,血不养筋而致痿。其单方治疗阳痿源于《慎斋遗书·阳萎门》,其曰:“阳萎,少年贫贱人犯之,多属于郁。(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宜逍遥散以通之;再用白蒺藜炒,去刺成末,水法丸服,以通其阳也。”肾阳虚类阳痿,徐老喜用露蜂房。露蜂房,味微苦而性平,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治阳痿不举,效用可靠”。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里总结“露蜂房疗带下清稀、阳痿久咳”,说到露蜂房不仅有祛风攻毒作用,更有益肾温阳之功。

3.3 慢性前列腺炎案

患者,男,40岁。2013年9月17日就诊。因会阴胀痛,排尿欠畅,滴沥不尽2年求诊,近期伴有肛周不适,大便有黏滞感,耳鸣,手足心热,稍有咳嗽吐灰痰,舌有紫气,苔薄腻微黄,脉沉细弦。辨证为痰热上扰,湿热下注。治当清化痰热,清热利湿。处方:法半夏10 g、茯苓10 g、茯神10 g、炒枳壳10 g、青皮10 g、陈皮10 g、姜竹茹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之后1个多月以该方加减进行治疗。2013年10月22日复诊,诉会阴胀痛明显减轻,排尿较前通畅,咳嗽吐痰已经不明显,大便黏滞感减轻。前方加白茅根20 g,继续使用14剂。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验方启痿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