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公积金个人缴纳找谁?

前些日子有个小伙伴给学姐留言:“学姐呀,我一直在持续缴纳公积金,但它能用在什么地方我都不清楚,你能不能跟我谈谈?”确实在和自身利益有联系的事物上大家很难不关注,让学姐给大家深度分析一下:我们陆续在缴纳的「公积金」实际上到底是啥?不买房的话它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呢?

公积金是什么?每月要交多少钱?常常听别人说的「五险一金」中的「一金」就是指「公积金」。公积金全称为「住房公积金」,是指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它由两部分组成,通常是单位和个人按照1:1各交一半,缴存比例在5%-12%之间。计算公式为:每月入账公积金=缴存基数*个人缴纳比例+缴存基数*单位缴纳比例有人就要问了,按照这么算,我每个月总工资5000块,缴纳比例5%。每月公积金应该是入账=个人缴纳5000*5%+单位缴纳0元。没道理呀我每个月只收到300块,有没有搞错。学姐必须告诉你:是你家公司太狡猾。严格来说,缴纳基数并不等于员工的实际工资,它等于公积金管理中心收到的由单位上报的员工月工资。按正常情况来讲,上报的月工资对每个月入账的公积金是正面影响。只是非常多公司为了能少交钱,会将你的工资填写为当地最低缴存基数。为了防止差距过大,国家对最低缴存基数与最高缴存基数有明确规定。不比当地最低的工资标准少,也不比为当地平均工资的三倍还要多。例如广州2020年现行最低工资标准为2100元,那么广州最低缴存基数为2100元;广州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0292,那么广州最高公积金缴存基数为30876元。

于是,在谈工资的时候别只考虑月薪,要把公司公积金的缴存基数和比例给问明白了。那是一笔非常重要的隐形财富!无视了它,有时你最终实际的收益,月薪5千还比不过人家月薪4千。公积金有什么用?说到公积金,很多人只有一个大概印象:买房能用上。

可是具体是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很多人也是一头雾水。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挖掘一下。

公积金贷款买房公积金实用性和重要性最强的的使用门路就是贷款买房。

从今年10月8日起,新发放的个人商业住房贷款利率以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目前公布的5年以上LPR为4.85%。相比商业贷款,公积金贷款的利率低很多,只要3.25%。也就是说,都是贷款50万元,30年的等额本息,公积金贷款可以比商业贷款少了近20万元的利息。然则,使用公积金也是有相关规定的,常见的贷款条件有:

● 正常连续按月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5年以上;

● 配偶一方申请了住房公积金贷款,在其未还清贷款本息之前,配偶双方均不能再获得住房公积金贷款;

● 没有尚未还清的数额较大、可能影响住房公积金贷款偿还能力的其他债务;

● 公积金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办理组合贷款的,公积金贷款和商业性住房贷款的贷款期限必须一致。

纵然满足了贷款条件,能贷到多少钱也不是按我们的想法来的,那就要来瞧瞧当地城市的贷款上限和你的公积金账户余额了。

例如说深圳,深圳的规定是个人最高贷款额度为50万,家庭贷款额度90万。假设你想在深圳买房,能贷到的钱封顶就是这两个数字了。

贷到多少数目有什么计算的方法可以知道吗?

如果你在深圳,公积金可贷额度=账户余额*14。

也就是说,你的公积金账户余额有1万块,就可以贷到14万。

如果你在广州,公积金可贷额度=账户余额*8+月缴存额*到退休年龄月数

这个是不是有点复杂?不过不用担心,广州人民请搜索小程序【粤省事】,里们有【贷款计算器】点击一下就能够知道你的最高贷款额度!

购房之外情况,公积金也可以用于租房,因为还是有不少人买不起房子又或者没有打算购房。

没有房子的职工,只要满足连续缴纳公积金满三个月的条件,不需要租房发票、税票也能支取住房公积金。

在自己与配偶子女在本地都无房的情况下,去当地的公积金管理中心(或银行网点)只要提供证明就可办理提取公积金业务。

各地有着不同的可提取额度,其影响因素有月租金的数量、收入的高低。

其他用途除此之外,提取公积金余额还可用于:农村集体土地上的自建房,以及对现有住房进行翻修或者大修(非装修)。

也会有一些不寻常的情况,生活中出了一些大的变动或是无法抵抗的事件,这下就可以进行公积金账户金额提取的操作了。

以这些为例:工作升迁换地方了;去国外定居;退休;生病;死亡

总体而言,公积金就像一个强迫存储的一笔财富,按期将金额汇入,之后有用钱的地方就取出来。

各地的公积金政策建议大家有空多研究,这个隐形账户很容易被遗忘,要学会好好利用它。

如何查询与提取公积金?公积金的查询与提取方式线上如果不方便的话线下也是可以的。线下的话就是去当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不多说,做到“微笑嘴甜不懂就问”就没问题。学姐接下来主要说的内容就是线上查询及提取的方法。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和学姐一样的懒肥宅,能线上解决的绝不出门搞。

支付宝打开支付宝,在首页找到【城市服务】,点开之后,找到【公积金】,登录后进入公积金页面,就可以看到【公积金查询】和【公积金提取】的按钮啦。

指路到此,剩下按提示操作即可。

微信点开微信,关注【微信城市服务】,在【城市服务】里面选择公积金,登录后可看到自己的【账户总额】。注意如果要提取,需要预约银行网点办理提取业务。

其他方式还可以通过登录住房公积金网或拨打公积金管理中心电话询问办理。

常见疑问解答1.倘若去到了另一城市工作,且一金也是在这个城市缴纳的,如今要在出生地老家买房,那么是不是不能贷款了?

提取公积金或者贷款,都可以异地办理,但是决定权在当地的公积金管理中心手中。

2.要是有人在婚前用公积金贷款买了房,婚后他们两个人可以一起用公积金还那个房贷吗?行得通,因为结婚之后大家可以提取配偶的公积金拿来还房贷的,有夫妻关系证明,再有提取所需要的材料,就可以向公积金管理中心提取申请了。3.公积金既可以贷款付首付,也可以用来还月供吗?只有公积金里的存款可以用来付首付,公积金贷款是不可以的。

用组合的方式也可以拿来付首付:住房公积金余额的一部分+现金然后进行公积金贷款,但是提取额不能超过首付额。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下自己还有疑惑的问题,学姐很乐意为大家解答~

想要充分了解社保知识,光看这篇文章可不够!如果你依旧对社保知识存在疑惑,可以找学姐进行详细咨询-关注【学霸说保险】公众号 ,里面有全网最全的社保类知识,帮助你充分利用社保福利,省一大笔钱!

以上就是我对 "社保公积金缴费基数"的图文回答,望采纳!

有位财友近期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社保、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也进入了公司费用?

群里有人回答说:社保、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是公司代扣代缴的,只是过一过,最终由个人承担,不应该进入公司费用。那为什么公司做账要进公司自己的成本呢?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目前分录为:

借:成本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社保/住房公积金

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中里面包含工资表中涉及的个人需要缴纳的社保、住房公积金和个人所得税等。

会计准则只是告诉你要这么做,但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部分财友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今天就透过现象看本质,告诉你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因就是:个人缴纳部分其实也是公司掏的钱!怎么理解?

举个栗子!来看下面这幅图就一目了然了

(注:图中所示数据为举例直观,实际会根据政策变化相应调整,但意思不变)

社保、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即所谓个人缴纳“三险一金”合计1750元,说白了是公司发给员工,算入个人税前工资了。所以,这个所谓的“个人税前工资”,个人理解,应该叫“个险个税前工资”比较完整贴切。

1万元的月薪,指的是1万元的个人税前工资,交完个人所得税、个人缴纳“三险一金”后,到手7855元。为了员工到手能拿7855元,企业给了员工1万元,美其名曰“月薪1万”,当然也包含了要员工自己承担的“社保、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

另外,企业还要承担企业为员工缴纳的“五险一金”3970元。企业为一位月薪1万的员工,总共要花费人工成本13970元,这样才能让这位员工到手7855元。所以企业所要承担的成本,是员工“拿到手的钱”的约1.8倍。

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做账要将社保、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三险一金)也进入了公司费用。

户籍所在地不同,缴纳五险一金的方式也都是不同的。如果是北京户口,你想要自己来缴纳社保,那么肯定还是要特别注意好去社保局来办理,也可以直接通过社保局的官网、公众号来进行预约。

但是如果你不是北京当地户口,想要了解北京如何个人交社保公积金,那么肯定还是需要代缴社保的公司来提供服务才行。所以建议外地户口的朋友,如果在北京暂时没有工作的情况下,我们肯定还是要特别注意好基础的社保缴纳模式。比如可以直接通过易社保这样的大型平台来进行社保缴纳,这样完成参保、缴费都是很容易的。

户籍所在地不同,缴纳五险一金的方式也都是不同的。如果是北京户口,你想要自己来缴纳社保,那么肯定还是要特别注意好去社保局来办理,也可以直接通过社保局的官网、公众号来进行预约。

但是如果你不是北京当地户口,想要了解北京如何个人交社保公积金,那么肯定还是需要代缴社保的公司来提供服务才行。所以建议外地户口的朋友,如果在北京暂时没有工作的情况下,我们肯定还是要特别注意好基础的社保缴纳模式。比如可以直接通过易社保这样的大型平台来进行社保缴纳,这样完成参保、缴费都是很容易的。

了解北京如何个人交社保公积金,我们找到了正规的代缴平台来进行合作,那么肯定还是要特别注意好基础的审核情况。社保局我们就可以查询到自己的社保账户情况,所以代缴开始之后,一定要特别注意好自己的社保是否已经完成了代缴,这样再去进行合作也会更加容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保和公积金是一起交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