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认一下这款识人名,谢谢。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听着MP3传出的这首《青花瓷》,唐代出现、元朝成熟、明朝成为主流、清康熙时达到顶峰的青花瓷。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

通过对青花瓷的认识使我知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

夕阳赖着不走,天边的那一抹晚霞淡淡的,宛如轻纱陇着山。河边,柳树下,他搂着她,两人相视,无语。终于,她问:“逸哥,你说,下辈子我们还可以在一起吗?”他轻叹:“云儿,你不要傻了,你等我,等我考上状元,我一定回来娶你。”她含着笑:“好,逸哥,我会等你,今生我非君不嫁。”但,她知道,父亲没有这个耐心,所以,死,是她对逸哥的爱,最好的见证。

分离那天,云儿无声,但泪已满面。他拭去云儿的泪,说:“傻瓜,哭什么?好好在家等我,我会回来。”她笑了,她知道逸哥是爱她的,这就足够了。可惜,她没有等到他,待他金榜提名之日,亦是她为爱而死之时。当他知道这个消息,已是十日之后。他欲哭无泪,发疯似的从京城赶了回来。坟很整齐,他坐下,默默无语。拿出画笔,把那个在他心头最牵挂的模样,画在了青花瓷上,落款,然后悄然离去。他知道,下辈子,他们一定会相遇的……很久过去了……一个阳光男孩,喜爱收集古董,更爱旅行。一个羞涩女孩,是镇上少有的美女,更是才女。两人都有同一个信念:找到那个让自己牵挂,但却不曾见过的人。男孩旅行来到小镇,到古董店淘宝,一眼就看到了,墙角边的青花瓷,看到了她:她的眼含着笑意,仿佛能看穿人的心思,她的嫣然一笑,恬静淡雅......男孩定格在那儿,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有种感觉,很微妙,无法言语。他走近青花瓷,仔细端详,那感觉越来越浓,男孩断定,这便是他要找的人。男孩花了所有积蓄,买下了青花瓷。他知道,不买下它,会后悔一辈子的。男孩走在街上,想:一定要找到她,一定要……又是几年过去……春天,已长大的男孩故地重游。女孩也已长大,多了份成熟。傍晚,河边,晚霞依旧,他遇到了她,大家心里都明白,对方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另一半。突然,他笑了,她也笑了,两人紧紧抱在一起……作文

我是一尊传世的青花瓷!

我是泥土和清水的凝合,是釉料与烈火的升华,是唯美与坚强的交融。

毛笔在宣纸上走出笔锋的浓淡,瓶身的釉料染成浓艳的牡丹,高远宁静的泼墨山水轻轻地绘在我身上,镂花的香炉升起的檀香的白烟萦绕在我的周围。我就是这样,富有灵气的出生。那似乎是诗人在用妙言佳词制造一个梦,一个轻柔飘逸的美梦,正是那些唯美与浪漫让我拥有了注定不一样的命运。

一团泥,一滩水,一些飘渺的诗意,却是一脸的土色,那些彩釉怎么也显不出山水的高远。

直到,我看到了那隐藏于烧窑的烈火,看到他那狰狞的面孔,看到他那群魔乱舞的身躯。一股恐惧涌上心头――我即将进入这残酷的烈火中!当他们在我身边猛然的腾起,我惊恐的瞳孔涣散了,那是一阵又一阵的绝望此伤者我脆弱的心房。哪些烈火撕咬着我的瓶身,由他们鲜红的爪牙一点点吞噬我的釉料。我几乎听到了瓶身发出的吱吱声,千年的烈火炙烧着我易碎的灵气,火焰跳动闪烁着我痛苦的素胚,那些可怜的山水和花鸟。在一阵阵殷红的狂浪中,我满眼殷红的眩晕。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当我再次睁开眼,我看到了蔚蓝宁静的天空,柔和洁白的云朵,还有我的主人欣慰的笑脸。

我在灵气中出生,又在烈火中重生。曾有人誉我“明如镜,青如天,声如磬。”于是我得以传世,靠的是那些烈火赐予我的磨难,磨砺出我的坚强。正因为如此,我才可以在精致的木架上看帘外细雨打湿芭叶,在文人墨客的手中看白纸黑字中皎洁的月色,在乱世飘零中看浩瀚的大漠炊烟了了升起。我传世千年,依旧美丽不减,那是烈火赐予我的一切。

我,终于不愧为一尊青花瓷。

那朵牡丹含苞待放,那条锦鲤跃然瓶身。我,一尊传世的青花瓷,将那首千年不变的诗歌颂吟。

男子凝神细看眼前的一件青花瓷器―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眼含柔情,修长的手指轻抚冰凉的瓶身,江南女子清丽脱俗的妆容仿佛就在眼前,男子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好看的弧度。

檀香幽幽吐出几缕白气,哀叹着男子的相思之苦。作文

优雅起身,铺纸,蘸色,一位女子跃然纸上,一神一韵,已私藏于男子心中。画中,女子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她的美似乎随着墨色一缕缕飘散,去到男子去不到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你在等我吗?

执起花瓶,男子在瓶底书刻飘逸的书。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吧!男子眼含笑意。

男子和衣躺下,浑然不知外面湖中的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已定了。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你脱俗的容颜如仙女下凡,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在泼墨的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男子悠悠醒来,方知是梦。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一件瓷器诞生于男子手下。

临摹宋体落款时,男子心中却惦记着一个人。

炊烟袅袅升起,我俩隔江千万里。

不能再等了,这份感情是时候有个结果了。

男子起身,眉宇间透露出坚定的态度。

执起花瓶,男子在瓶底书刻飘逸的书。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吧!男子眼含笑意。

一个月后,江南的小镇上。

男子与女子对视一笑,一如当初。

执一盏茶,细品,面对着素白玉胚的青花瓷,我的思绪开始瓢远。

素白玉胚如你素面无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侧锋勾勒的玄青色牡丹如你回眸一顾的盈盈笑靥,含蓄美丽如含苞未放的花蕾。

瓶身着色,一如你初装。淡雅氤氲之气如云雾缭绕,冉冉升起回旋的檀香勾起我无限遐想。窗外,有我沉默而迷离的眼神,窗内,思虑这纯情而懵懂的女子。玄青色的发丝拉紧我的思念相连,玄青色的衣衫将勾勒出的韵味私藏。

人间四月笼烟雨,江南清明多惆怅。袅袅烟,蒙蒙雨,朦胧而婉约的'美,千里江风,丝丝醉人面,这美随着江风飘去,去到了那我去不了的地方。作文

细雨飘霏清风摇。是谁在窑烧边经千年的等待?你的裙袂依稀飘扬,那微抬的纤长玉手似是想要扣响同样绝世的青花素瓷。你如远山的眉黛不染一丝尘埃,又如弦月一弯独对幽静神秘的月宫玉蟾。青山碧,暮色合。玄青色的牡丹淡雅而透露着盈盈清水,如隔岸的守望,那随风幻化的玉蝶历万千阻隔情依旧,依然相逢无尽期。

幽幽魂归,翻转这青花瓷,背面竟是一幅古典传统的侍女图。天然瑰丽,楚楚动人,在微风中婀娜摇曳。易被作文

忽视的瓶底原有临摹的古隶书,如天马行空透着神俊和飘逸。那似曾相识的落款让我想起那江南雨巷中的邂逅。同样是玄青色的油纸伞微微遮掩着你的面靥,透过柔润的雨丝,我见到了你娇美恬静的笑靥,我将欣喜掩藏于心底。

青色的刻花掩映着青色的天空,骤雨潇潇,我独倚江南小楼,举杯对这青蒙天空孤酌小饮,千帆过尽,江水悠悠。心中的孤独和惆怅化作一杯淡酒,两行清泪。举头问青天:当我再次路过那江南小镇的时候,还会遇见你吗?

一支笔,两杯酒,三行诗,千滴泪,万种柔情。素玉胚,青花瓷,盈水浅,舞正酣,裙阙飞扬。

那绘着青花的瓷总能那么轻易地打动我的心。

静静地。一切都那么谧宁。而美妙无比的青花瓷却宛若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挥之不去。我陶醉啊……

青花瓷的气韵雅静,朴素大方和端庄典雅使我有一种稳定谧宁之感。它是一副镇静剂,使人浮躁的心得到放松。

青花瓷本身不正是一串美妙的旋律吗?它就仿佛是微风中静静流淌在石上的山泉溪涧,清冷而又缠绵。

青花瓷的笔笔简洁之中却有着一种由内到外的华贵;而青花瓷的单纯色调更显出它的绚美。它是真正的雅俗共赏。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了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当周杰伦把《青花瓷》的旋律哼遍两岸三地,当春晚的舞台响起《青花瓷》的前奏时,所有人都知道周杰伦的《青花瓷》超级好听。特别是它的歌词,写得优美婉转又含蓄,让我特别钟爱《青花瓷》这首歌。它是一首中国风的歌曲,它沿线了周杰伦一惯的伤感曲风,也糅合了方文山的深奥优美的词。

前几天,我心血来潮,突然想用《青花瓷》的歌词编一个感伤的爱情传说。于是呼,我拿着《青花瓷》的歌词在那研究。但因为本人的才华浅显,还是方文山又太过才华横溢导致了本人看不懂<青话瓷>的意思,所以只好请教一下方大叔了。作文

首先是第一段就出了问题,第一句它说素胚勾勒出青花,是在说素胚上画着青花,后一句他又在说宣纸上走笔,到底这青花是瓶身所描绘还是在宣纸作画的?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我认为女孩子化的妆应该是用胭脂吧!也就是说牡丹也应该是如女孩子化的妆般为红色的。但是后面的一句歌词就让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色白花青?是否是在说青色的牡丹?我想问问方大叔。一个姑娘为什么化一个青色的妆?为什么牡丹会是青色的?这该怎么解释?又不是在拍鬼电影,一个好好的姑娘化一个青色的妆干何?难道是方大叔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偏爱一个化青色的妆的女鬼?那这青色的牡丹又做何解释?我只知道牡丹是红色的,这青色的牡丹嘛,我想应该是方大属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吧!

有两句歌词我也搞不懂,前面一句是瓶身所描绘的牡丹,后面却有一句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这首个是在讲一只瓶子还是在说一只碗得底有锦鲤的碗?不懂!!!

又如: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如果以我的理解它的意思应该为:青花瓷瓶底的隶书是整个故事的铺垫,即前潮,也就是说这时候女主角还没有出现,但后面并没有说女主角和这只瓶底的汉隶有什么关系。请问:为什么瓶底的汉隶会是故事的伏笔?

继续往下看,临摹宋体时却惦记着你。什么,不是说在瓶底写的是汉代的隶书吗?又怎么变成了是临摹的送体呢?难道说不止一个青花瓷?或者说一只为故事伏笔的青花瓷,一只仿真品有临摹宋体的碗?如果照怎么说,这个告诉应该是乱七八糟的。

后面还有一句: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方大叔,请你告诉我,青花瓷是传世下来的还是如前面所说的那句:素胚勾勒出青花,男主角为纪念女主角所打造的?

我们科学往下看: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天青色等烟雨?这应该是下雨天吧!我真的很想问一下方大叔在下雨天上哪找的月色,再说月色怎么打捞?又怎么会暗示结局?

我家有一个精致美丽的青花瓷。

它是我们去年暑假在江西的景德镇买回来的,那么多瓷器中,我最喜欢这件艺术品了。它被我放在家中进门的架子上,一进我家就能坎肩它。

它的大部分是蓝色的,其余都是象牙白。远远地望着它,清秀高雅;近近的细看,那蓝色的都是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瓶身有四小面是刻出来的,那静止的刻工,为这件青花瓷增添了一些不同的韵味。我不得不佩服这件艺术品的制造人呀!那四面图案的大小,图案都一样,而且一个圆和另一个图案之间相隔的位置空间非常细,很薄。这充分的体现出了刻工的高超技术。我发现这厮面上都有一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语:家和业顺,人和事顺,天和地顺,内和外顺,这四个词语的意思不都是和谐,顺利的意思吗?它椭圆的瓶身向上画出了一条优美的曲线,让瓶口开成了一朵绽放开来的花。瓶底上用楷书写着景德镇制四个大字,如同用大印印上去的。摸上去凉凉的,非常光滑。整个瓶子都喊有着古典的气息,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意义。

青花瓷又称青花瓷器,他是用含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胚体上描绘纹饰,在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明,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作文

  来源:/100zi/201409/.cn,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青花瓷作文】相关文章: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苏麻离青,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作者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作者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

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请问书法作品中上下二字书写时失误颠倒后如何处理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请问书法作品中上下二字书写时失误颠倒后如何处理

1.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 “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中堂 不能单独悬挂,必定配有对联,多悬于正厅中央,所以称为中堂,在裱褙上它在下垂两边要加轴头。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
①写成两行或三行的。两行的格式。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②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落款可分单款、双款。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补充:条幅 又称条山,长条,直幅等,可以单独悬挂,在裱褙时下垂两边是平齐,不加轴头。比中堂小,窄,一般是使用四尺整张直叠对开。
对联,又称楹联。分为上下两联,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上下联的尺寸可与条幅等同,也可大于或小于条幅。对联的书写内容规定极为严格,只能是对仗的句子(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般字不重复出现),包括对偶句(俗称对子)、律诗中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偶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也有少到三字一联,多到数十字、上百字一联的。律诗则分为五言、七言两种。五言、七言的对联,在安排章法时,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十字以上的对偶句,则宜写成双行或多行(注意书写顺序,上联从右向左,下联则从左向右。落双款,分别于上下联的未尾,款字略高于正文底端)。上下联字的位置一般要基本平行。处理好一联内上下字的大小、收放的变化,及上下两联间的呼应,令上下两联成为一个整体。
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上下款,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在下联左边。上款一般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如“黄庭坚登快阁诗句”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号,以及书写地点、时间等内容。如“丙子闲堂书于北京”若是赠送作品,上联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如“文英女士惠存”若是别人请你写的一幅作品,上联则写请你作书人的名或号,称谓外加上“嘱书”等字样。单款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作者姓名称为下款。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头)要大于两侧。一股上空又大于下空。譬如写条幅,天头留白十厘米,地头可留白七厘米,两侧可各留白三五厘米。横幅留空左右相当,但要大于天地,天地留白均等。斗方、册页留白四周大致相同。四边留白确定后,根据字数多少及纸的大小折行或叠格子。
创作时,大字写完了换小笔写落款,落款竖写,可写两行,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称穷款)。根据留空多寡落款,可写内容出处,还可写年代,最后写姓名,“某某人书”。一般落款字小于正文的字,书体可于正文相同或带行意的楷书以示区别。最后盖章。
钤印,指盖印章。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又是一朱一白。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又称引首印,初学者闲章印的内容可选“学海”、“求索”、“学书”等。印章的大小与书作大小及所书字体大小相关。一般大幅书作落款字大,印亦大,小幅书作落款字小,印亦小。
格式,也叫品式或幅式,即书法篇幅的规格形式。书法作品的格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卷、轴、册、片四大类,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条幅指长方形的幅式作品,其长与宽悬殊比例比较大,亦称直幅或者立轴,通常将宣纸竖向对裁或将宣纸裁成长条形,装裱之后就成了“立轴”。
屏条一般将宣纸竖向对裁,自上而下,从右而左,逐行书写。除独幅外,还可以多幅屏条成偶数排列起来合并为一件作品,但字体需要统一,一气呵成。也有的多幅屏条内容是独立的,但字体、风格需要统一。还有的多幅屏条书画结合,交相辉映。常见的有:四幅、六幅、八幅,多的有可能多达十幅、十二幅。
对联即因为书写中国独有的楹联文体而形成的特殊格式。普遍运用于春联的书写和传统建筑的庭柱之上,以及中堂画的两边。右为上联,左为下联。文字音律上平仄相对,书写时左右应有呼应之感。如果字数较多的长联,可以分行书写,上联自右向左排行、下联自左向右排行,这种长联称做龙门对。
横披指横幅作品,横长竖短。这种格式可以写少数字,自右而左写一行,也可以横式直写形成多行书长篇字。横披大的可用于建筑物上、大厅会议室中悬挂,小的可用于斋室居所布置。
因悬挂于厅堂正中央而得名,中堂的宽度与长度比例一般为一比二。常见的有长四尺、五尺、六尺等整张宣纸写成。内容可以写长诗或短文,或只写几个大字,甚至只写一个大字。
可以将斗方视作中堂的特殊形式,它的长与宽相等,既可以将其装裱成中堂那样独立悬挂,也可以将其做成方形镜面,镶嵌在镜框之中。
大都悬挂在亭台楼阁、厅堂馆室的上面,一般匾额字体多为楷书、隶书和行书,也有古朴的篆书。字少而大,结体严谨,疏密匀称,气势磅礴,庄重严肃。独立悬挂或者配以对联。
是书法作品中左右展开较长的一种格式,因为其形成长度远远大于宽度,而且长度太长无法悬挂,只能用手边展开、边欣赏、边卷合,所以得名,也叫“长卷”。其内容大多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一首(组)诗词。手卷篇幅较短的有三、四米,长的可达十米以上,宽度一般为三十至五十厘米之间。卷首外有“题签”,卷内开头有“引首”,后有“题跋”。
是装订成册的尺寸较小的书法作品,八开、十二开、十六开不等,作品篇幅也不等,一般是折叠起来的,每页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象长卷那样写多篇诗文,若长江万里,一泻无余。册页可以书画合册,大多的册页用于不同的作者创作,因为便于携带,常常是书法家题字创作的理想格式。
扇面指随扇形书写的作品。扇面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接近椭圆或者就是团形的团扇,书写时要能充实饱满,也可以圆中取方,设方构图。一种是折扇式,这种格式书写时,以折痕分行,呈圆心辐射状,上宽下窄,外大内小。章法并非一律,可用长短行间隔的方式安排布局,适合扇形弧线式规律,一定得注意,不可过密,密则满;不可过松,松则散。这种格式显得活泼优美,尤其是小幅作品点缀性强。
章法又称布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对一幅作品如何进行整体安排,对每一个局部如何进行整体处理的方法。它涉及到处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照顾关系。在书法创作中,一笔之误,一字之差,都会影响全篇的效果。所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不仅对一个字的结构来说是如此,就是对整幅作品来说也是一样的。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为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法的重要性。
一幅书法作品犹如一幅画,有色之处是画,无色之处也是画;同理,有字处有结构,无字处也有结构。有字之处,谓之“黑”,无字之处,谓之“白”,处理好通篇黑白关系,是章法之要旨。清包世臣《艺舟双揖·邓石如传》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道出了对一幅书法作品的黑与白,虚与实的艺术处理方法。如果不懂得处理“黑白”关系,不懂得“集众字而成篇”,即使单个字处理得很好,但通篇观之,也会杂乱无章,缺乏韵味。
作为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通常由正文、落款、钤印构成,三者合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对具体的要求分述如下:
正文,是一幅书法作品的主体部分,也是章法处理的关键部分,即创作者对所选择的文字内容的书写,是作品的主体部分,按照一般的习惯,欣赏书法要读,这就要求书法创作过程的书写符合识读序列,于是行、列随之建立。行列布白方法大致有三种形式:
有行有列法:通篇竖成行、横成列,是最严整的序列样式,其特点是整齐、大方、匀称和清晰,给人一种整齐美。它几乎像阅兵式行进的方阵,前后左右都必须保持在纵横的直线上,步伐整齐,精神抖擞,书写时,每个字的中心要对正,不能偏高偏低,偏左偏右。写楷书、隶书、篆书要求工整的实用性文字,适合这种形式。这种严整的章法创造出高度秩序感,带着十足的工匠气息,因而摆布、安排、制作之嫌是难以克服的。初学分布的人,需要从规矩入手,应首先掌握这种布局形式。但在习作中要努力排除“匠气”,一刻也不放松自然法则的投入,以及情感、思绪的宣泄。自然和严整在有行有列法则的布局中,不是矛盾地存在着,而是相依的整体,即严整要在自然的和谐中建立,自然的和谐要从严整的秩序中表现出来。如果矛盾地、孤立地认识二者的关系,将导致“状如算子”,便不是书。
有行无列法:简单地说,就是竖成行、横无列的布局形式。这种分布注意的是行气的贯通而有活力。书写时应遵循文字结构和运笔的规律,根据笔性自然地向中心左右偏离,使行的垂直中心左右偏离,在运动中求得重心的统一,构成这样的行气才是散列的行气应守的原则。一篇数行,每行的波动不但要考虑本行的偃仰向背,而且要照顾与它行的关系,尤其注意与相邻行的错落,力求做到左右顾盼、避让有致。有行无列法整齐而有变化,使人轻松愉快,适合各种书体,行、草书尤为多用。这种分布是古今书法创作的主要形式。
无行无列法:就是指作品的分间布白纵不成行,横不成列,上下左右,错落有致,浑然天成。这种形式主要出现于古代一些书法遗迹中,因为先秦以前的文字,其形态直接取材于自然,颇具天趣,尚没有注意到纵横的排列。后来在草书的创作中,也有采用这种形式的。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无行无列是视觉的错觉,如果按照识读序列,或竖成行,或横成列,纵横关系呈现一片迷乱,神秘得令人难以捉摸,有如乱石铺街,字形大小参差错落,变化多姿,浑然一体。这种形式不是事先可以用尺寸观念来度量,而是修养有素的人在即兴状态下来进行的。书写时通常精神兴奋,甚至得意忘形,无拘无束,可以尽情挥洒,唯求自然的契合,所以,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只宜观赏,实用价值不大,初学者更是难以把握。象郑板桥的许多作品都是这种分布,另外,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也是这种分布。
落款是中国书画的一个特点,又称款识和题款。最初为了实用的需要而产生,意在说明正文的出处、馈赠的对象,作者的姓名、籍贯,创作的地点、时间,以及抒发创作感受等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书法作品艺术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整幅章法中起着补充、协调、映衬的作用。落款虽然不是作品的主要部分,但款识安排合宜于否,直接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古人谓之:“妙款一字抵千金。”款字往往又能反映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所以在书法创作中,不仅讲究作品的正文布局,落款方面也要下工夫。
落款可分为单款、双款、穷款三种。
“单款”是指署上书写者的姓名,或再加上正文的出处,书写的时间、地点以至原因等。
“双款”包括上下款,通常上款写赠送对象的名字和称呼,常常带上谦词,谦词根据作者与赠送对象的关系而有所区别:上级以及平级可以用如“雅正、法正、教正、正之、正腕、雅属、惠存”之类,下级则可以用“勉、雅属、存念”等等;下款则落上自己的姓名、书写时间和地点等等。
如只落姓名,则叫“穷款”,如果作品所剩空间有限,甚至不落款,盖印即可,也叫“穷款”。
一幅作品究竟是用单款、双款还是穷款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没有固定格式。如创作对联时。可落穷款,可落单款也可落双款;如是长联,应落双款,上下款应落于形成龙门式的上下联末行。如果是条幅、中堂、斗方、扇面的上下款,一般都应落于正文之后,款字少应接在正文之下,款字多则另行落之,少则一行,多则数行。这根据不同的幅式来选择落款的位置,可使整幅作品增色不少。此外,落款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l.落款的字体必须与正文协调。款字与正文字体书法可以完全一致,可以有所区别,也可以完全不同,需要根据正文字体来定。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草不用楷。传统的作法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动不挈静”、“今不越古”。若以大小篆为正文,就用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落款;若以隶、魏、楷为正文,就用楷、行、草书落款;实际上,通常以行书落款较多,这样既易识别,又避免了呆板。
2.落款的字体大小必须与正文协调。一般情况下,款字应小于正文的字体。具体落款的时候,款字还应该根据留白大小而定。如果留白大而款字太小,则无法稳住作品重心;如果留白小而款字太大甚至大过正文,则轻重失调,喧宾夺主。也有这种情况,即在正文写完以后仍然留有较大的空间,作者可以顺着正文的笔意就势而下,所落的款字与正文浑然一体,字体同等大小也是允许的。
3.上款不能与正文齐头,一般应低于正文一字为宜,下款,与正文另起一行的单款(除
匾额),包括款后的印章,均不能与正文齐平,应留有一定的空白,否则,会给人以呆板及闷塞之感。
4.如果作品末行的正文较少而后面的留白较多,则应增加款字填补余白;如作品本身正文较少而后面出现大块空白,款字可少则数字、数十字,多则上百字,但款文尺幅不得超过正文尺幅。
5.落款与正文如果同行,二者之间应留有间隙,不得挤得太紧。其间隙一般为一个款字左右。
6.如果作品写的是现代诗词或现代文稿,则落款中的时间可用公元纪年法,这样会给人以协调统一的感觉,也更有利于体现时代气息。如果作品写的是古诗词或古代文稿,则落款的时间可用干支纪年法。纪月方式为:一年四季中,每季的第一个月称孟,第二个月称仲,第三个月称季,如孟春、仲春、季春等。但是千万不能将于支纪年与公元纪年混用。7.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款中出现的地点不要用俗称,而要用雅称,才能与书法这一高雅艺术相匹配,雅称可以是人们都熟悉的古地名、可以是闻名遐迩的别称,例如:合肥曾经叫庐州,南京曾经叫金陵,广州的别称叫花城,这些都是可以落款的。特别是那些非常具体的街道名称、不太雅的村庄名称,是不能出现在落款中的。
钤印是书法创作的最后一道环节。印章在书法作品中除了作为作者凭信之外,还是内容上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它不但具有装饰和衬托的作用,白纸、黑字与红印章,相得益彰,而且对作品的章法分布起着调整节奏、稳定重心、破除呆板、加强均衡等作用。钤印恰到好处,有如锦上添花,画龙点睛。
印有朱文和白文之分,朱文又称阳文,即字是红色的,沾色少,分量轻;白文称阴文,即字是白的,沾色多,分量重。根据钤印位置,印章大致分为名章和闲章两大类。
主要是用照应线条气势流贯以及章法的总体布局。它又分为姓名印和款尾印两种。
姓名印是姓氏印与名称印的总称,常见的形式为正方形,也有圆形的,通常铃在款文之下。书法作品既可采用姓名合印,也可采用姓名分印,应视其作品需要而定。姓氏印和名称印同时采用时,应先姓氏后名称,也以一朱一白为宜,前者略小于后者。在铃盖时两印不得靠得太近,一般应隔一印的空位。印与款字也应有一定的距离,上下成垂直线。
款尾印主要是用来使书法章法形式更为完善,一般为创作者的字、号或崇尚的语句、成语,一般为正方形,视其情况铃在款末或姓名印后,使作品红黑相间,阴阳互变,起到收气敛势、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中,名章不能缺少,缺少了就会给人美中不足之憾。
闲章的内容较为广泛,虽叫“闲章”,其实不闲,古人所谓“闲章不闲”,它对调整书法作品的布局,完美书法作品的章法起着重要作用。闲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起首印,又称随形印。它适用于从右至左竖行书写的书法作品,一般铃在首行一、二字间右侧的虚疏处或第一字右上方,以起引首开头、补白说明作用。形式有长方形、椭圆形、葫芦形、自然形等,一般不用正方形。印文常用朱文,以一至四字居多,其内容多为明志、自勉等隽语、格言、成语、诗词摘句或斋馆名、籍贯地名、年号、斋句等。不得与落款内容重复。起首印一般不得大于名章,以免头重脚轻。
拦腰印,它主要是用来调整款式与字势、点画与结体的整体效果,使一些不尽人意的点画。结体得到补救,使章法具有节奏感。拉腰印多用于条幅,铃在第一行右边中间或中间上下处,内容多为作者的籍贯、属性的肖形等,应比起首印和姓名印小。一般为小圆、小长、小方形,多用于行、草书作品中。
肖形印,是十二生肖或作者尤为喜爱的与书作内容有关的各种动植物形象之印。此印使用较为灵活,视作品情况,既可作为起首印用,也可作为拦腰印用。作为起首印时,一般与方形的名章配合使用。
用闲章,其内容都应与正文自然切题,用好了饶有情趣。它既可拓展题意,抒发见解,又能深化作品意境,给人以无穷的还想,从而极大地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钤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l.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用印一般以一、二方为宜,最多不得超过三方,谓之“印不过三”。铃多了满纸发红,反而会给人喧宾夺主之嫌。
2.书法作品的用印大小要与款字匹配,一般而言,印章不能大过款字。用一方印时,白文居多,因为红色多,镇得住。如朱、白文印章同用时,在一般情况下,朱文印在上,白文印在下,因为白文红多分量重,红文红少分量轻。上面的朱文印应略小于下面的白文印,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平稳,反之则显得头重脚轻。
3.钤印时位置要正,要高低适宜。太高,会使作品上部重而下部轻,且有悬空欲坠之感;若太低,则又缺少空灵感,显得压抑。同时,位置要正。竖式书写的作品,印章要盖在款文下面或左侧,印章下端要稍高于正文,不能低于或齐平于正文底部;在横写的作品中,印章盖在款文右侧,但不要和正文右侧平齐或超过正文右侧。此外,印章要盖正,不歪不斜,不偏不倚,否则有草率之嫌。
4.在钤名章时,落款为名,印一般为字;落款为字,印不般为姓名。款有姓,则印用名印;款无姓,或用道号、别号者,则应视其情况采用姓名印或姓名分印,这样才会使欣赏者明了书者为谁。
5.印文宜现范,一般以大、小篆为主,间用古隶。不能用工作生活中用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书法作品中写反字如何补救

落款时可加以说明 , 第几行第几字 , 误写应为某字即可。

书法作品行距有一行太宽如何处理

如何处理书法作品的字距,大小韵律

看你写什么体,比如隶书一般上下距大点,左右小点,可以参照具体练习的帖子

书法作品中写错了字,怎么应急处理

书法,在如今,多以“作品”的形式出入我们的眼帘;而以前,书法多以“信札”、“记事”等形式表达。
“信札”或“记事”等多是在一种很自然的情怀下书写,偶出个“别”字,(古人“别”字是相对的,不能用现代眼光去判别,因为每个朝代用字准则不一一尽同,如讳字)无可厚非;况就是在这种很自然的情怀驱使下书写的“信札”或“记事”,流芳百世,成了我们所认同的“作品”且我们一直在模仿,从未超越过。
还记得前段时间比较沸腾的话题“北大校长不认识“鸿鹄”二字?无异于我们有别字的书法“作品,亮相在大庭广众之下,有尬之余,更多的是不知如何是好。
今人作品与古人的“作品”的审度角度有很多的不同,一是用字上有一定的不同,起码现在的我们对用字已明确统一了;二是我们作品绝多数是“精打细算”、“深思熟虑”之后的产物。
那我们书法作品中写错了字怎么办?
普通的我们,别字多是自己习惯所致,出现了,怎么办?
1)直接涂改;或许在我们今人作品(整整齐齐、洁洁白白)熏陶下,会觉得涂改之后有碍赏读,其实不然,在很多传世“作品”多有涂改的痕迹,典型代表作颜鲁公《祭侄文稿》,即是说,重点不是你要不要去涂改,而是涂改之后如何处理文落架构,当然,自己不能涂改的太过分,一来就给一坨黑;
2)不动别字,在别字旁附上相对小的正确字;这个做法,应该最受欢迎的。
3)不做改动;细察之下,自己觉得别字在作品中已经不能改动,动了,则会影响作品的整体韵味;此种情况,在落款或落款旁附上几句话,阐述下别字出现的原因即可。
5)坚决下功夫,杜绝此等情况发生。
作品出现别字因而闹出笑话的,往往是名流人士们——不普通的他们。
1)退一步法;向北大校长学习,切勿将错就错,主动承认别字错误,日后少点出境与酒席,多点决心与功夫。
2)参照上文阐述前三条中的其中一条处理,再退一步法。
3)重来一幅,弥补过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4)送自己一首“凉凉”。
5)维持现状,爱咋咋地;或自圆其说。
其实,真正要杜绝书法作品出现别字情况,根本在于一要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临学习惯“一写、二察、三校”;二要我们繁体字上下功夫;三要书法书品的表达,不要过于苛刻安排,更近自然情怀。
更何况是深谙书法媒体套路的你们
而有才气的人,不该就这么囹圄于方圆之间
厉害,整理些董其昌学书法笔录,学习学习
把字写大真的可以做到“藏弊隐拙”吗?
书法,断货很久的批评论,终于来了
书法有章法、笔法,墨法,然为什么很多人排斥墨法
临学书法的八大群体,我属第二类的

一般书法作品如何处理才能达到20M以上?

一、拍摄或扫描时,设置为最高拍摄分辨率!
二、在用ps处理时,将图像设置高分辨率!
三、将图片保存为含有色彩信息的PDF或矢量文件。!

24×16厘米的尺寸虽然不是很大,但如果用单反相机翻拍后的图片大小应该能轻松达到2M。(究竟是2M还是20M?)但是20M可就没那么容易达到了。

指着视频画面点击鼠标右键,有个画面调整。

书法作品中“于”的写法?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是很正常的,因为书法艺术讲究变化,最忌重复,特别是千篇一律的结构,以及用笔,追求和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和谐,达到变化和和谐的统一。《于》有中写法是,左边是《方》字旁的,是个左右结构的,而《于》是个独立结构,结构的不同,在汉语言研究中是异体字,对于推广普通话不利,所以普通话即标准化的语言只有《于》,有利于实用性,有利电脑的使用,对于书法则是变化多端,在 中国书法法帖象这样的例子很多。纯手工打字,呵呵,请采纳。

贤婿嘱书,书法作品中如何用之

有俩种用法,一是做一个藏头诗,把贤婿嘱书四个字堪进去。二是作为书法作品的款识,如乙未年冬月,贤婿嘱书。再玲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帮帮识字要钱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