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屋为三屋半,后面隔开2米建两层半房子,但后面房子超出正屋宽度好吗?

位于今新竹镇谷溪农场谷溪边一大石壁下。面积约400平方米,石壁距谷溪10多米,坐北朝南。1983年,新竹的龙坤村青年农民黄文焕在此挖沟,于约1.70米深的冲积层砾石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11件,其中7件为双肩石斧,1件为半成品,还有1件为圆柱形磨棍。遗址于1990年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定安县博物馆藏有谷溪出土的石斧9件,皆为玄武粗青石磨制而成。

位于今坡寨乡南斗村的佳笼坡,距南渡江支流龙州河约100米,为沙坡地带。这个遗址是中山大学历史系和广东省文管会考古队于1957年来定安县考古时发现的。当时在此遗址收集到夹砂陶片20多片,砾石及砍砸器数件,实物存于广东省博物馆。

    一、1979年,在国营中瑞农场原场部办公楼(今中瑞农场市场)前出土石斧2件。

    三、1983年,在永丰乡采集到石斧4件,其中1件采集于永丰中学校门前,1件采集于佳笼村附近水沟边,2件采集于牛底园村前坡地。

    四、1983年,在岭口镇蹲虎岭东南一小丘上出土大石锛1件,大石铲1件,石斧1件。

五、1996年,在富文乡九所村出土石斧2件。

位于永丰乡昌头坡村附近,面积约40余亩,为半丘陵坡地,遗址有宋陶窑址遗迹一处,古井遗址一处,石臼2件。1984年,出土铁鼎脚1件,采集到陶瓷片20多件。1975年,在此出土宋代铜钱一缸数百斤。

南建州州治于元天历二年(1329)设在琼牙乡,即今定城镇南门外的杨墩坡南边(仅见古代《定安县志》记载,从未发现文物证据及遗址),明初由原南建州世袭知州王廷金迁回其故里今岭口九锡山村。这个村原来称南雷村,清末改称九锡山村。在村前的大田洋(也称南雷洋)中和村东南边,尚留有古城墙基遗址。村四周都有长弧形的池塘。将这些池塘连起来看,应是当年的护城河,如今“月弓塘”犹存。村东南水井边,尚存两块完整的雕刻古朴的在殿堂门前威仪装饰的旗鼓石。在村边仍残存很多官家建筑用的厚大古代砖块、瓦片,以及雕刻莲花纹饰的大石缸。元天历二年升定安县为南建州,直属海北(今广西北海市)元帅府,封南雷峒主王官为世袭知州,州治设在琼牙乡,即今定城南门外的杨墩坡村南边。10多年后,王官次子王廷金袭兄职任南建州知州。元末,明太祖朱元璋平定中原立国,但尚未全部平定琼崖,文昌之陈子瑚攻打南建州,王廷金败走,率部退回家乡南雷村筑城固守。明洪武二年(1369),广西卫指挥使孙安命莫宣宝带兵攻打王廷金,王廷金退归南牛岭屯兵应战,但终被莫宣宝所击败。

位于县最南端的南牛岭上,王廷金袭兄官职为南建州知州,适元亡,王廷金不服明辖,屯兵抗明于南牛岭上,后为莫宣宝讨平,岭上有官室、拴马柱、墙基残墙、水井等遗物。

位于今龙塘镇石岭村西北约2公里的石灶坡田坎边,距田约10米,为沙坡地带,系明末清初古陶窑址,今密封完好,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桐窑为清代早期陶窑,在黄竹镇红带村2公里处的黄桐岭,有东西两窑,相距约100米。已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岭口镇下山村东南,坐西北朝东南,占地约60平方米。墓用雕石砌成,墓前有石翁仲等石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破坏。80年代王官后裔将墓修复。主墓碑右侧原有《重修始祖知州墓记》碑,立于明嘉靖二十六(1547)年孟冬,碑文为王官后代廪生王天化所撰。

位于今定城镇排坡村西侧约400米处的莫氏陵园里,为一般之土墓,有墓碑,阴刻“十世祖考宣授金牌万户总府管南建州同知莫大公之墓”。

位于今岭口镇九锡山村东侧,用青石板雕砌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墓之地面部分被拆除,石像倒卧墓侧,在露出地面的石墓室外侧,雕刻莲瓣和龙凤纹饰的石板尚保存完好。

位于今翰林镇墓前岭下。墓低短,前有墓坊,原立有丘浚为之写的墓志铭,“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砸毁,残存部分当地吴姓村民运走保存。吴孟俅系潭榄村明代举人,曾任宾州知州,有政绩。

位于今黄竹镇东排村左约500米处。墓前有一石雕祭亭,亭后立有墓碑,今保存完好。碑高150厘米,宽80厘米,中间分两行阴刻楷体直字:“明江西右布政使胡公内人吴氏之墓。”为胡濂夫妻之合葬墓,碑右侧阴刻楷体直字:“嘉靖二十四年已巳十二月吉旦。”左侧阴刻楷体直字:“孝男楷,孙焕、火常、灿、熠、廷、灼、竟、介,曾孙坎、坪、竣等造。”“文化大革命”期间,墓被破坏,墓碑、祭亭被推倒,墓顶雕花盖石被掀掉,雕花之墓石被拆走。1985年胡氏族人捐资修复。胡濂传略见人物编。

位于今国营金鸡岭农场十队东北1公里处,墓向南,占地面积400平方米。自南向北为神道、墓碑、墓丘。神道两侧有石虎、石马、石羊、石翁仲各一对。墓丘外表石砌,圆形,直径5.50米,高1.40米。墓碑残高10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碑文漫漶不清。林士元,琼山卜通村人,明正德甲戌科(1514)进士,曾任南京户部给事中、湖广副使、广西参政,著有《学思子》等著作。

王弘诲墓坐落在今富文乡九所墟东北约1公里的九所村之西侧,坐北朝南。王弘诲晚年致仕在家,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病逝,朝廷派遣海南分巡提学副使戴火喜谕葬。墓场约占地500平方米,主墓由雕石叠成,墓后雕刻图案精美,祭坊两则排列有石牛、石羊、石翁仲、石华表等。墓周围筑围墙并设墓门进出。墓右侧有王弘诲续弦刘宜人墓。“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弘诲墓被破坏,墓石、墓碑及墓围墙、墓门被拆除搬走,石牛、石羊、石翁仲、石华表也被砸碎或运走。1979年,群众修复主墓,重新竖立墓碑,但面目已非昔日之宏伟壮观。1986年被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龙塘镇天群村天东岭西南,坐东北向西南。为一般土墓,墓碑、祭坛保存完好。碑高175厘米,宽49厘米,正中阴刻“皇清岁进士候选司训显祖考王大公墓”楷体字,左侧阴刻“承重孙敬德,孙懿德,曾孙绪、维、绩编立”楷体字。碑背阴刻墓志:“公讳懋曾,字沂元,别号松溪,乃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公之曾孙,思南太守公之孙,奉直大夫之子也。世居龙梅村,享寿六十有九,娶文山周氏婆,生子三,长庠士,次贡生、河间知县,三幼亡。公生于丁亥年九月,于乙未七月故,今葬于此。”

位于今龙州乡潭黎村委会春内村叶氏宗祠西侧。坐西北朝东南,墓用雕石砌成,八面体,每面99厘米,莲花纹饰,有青石墓碑一块,高192厘米,宽58厘米,厚13厘米,正面中间阴刻直写楷体字碑文:“明故八十五翁叶二公之墓。”右侧阴刻:“正统七年岁次壬戊仲冬甲申日孝男行八德俊泣血立碑。”左侧阴刻:“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季春乙丑日俊孙善绍、鲁孙挺霄、挺云、挺宸重修。”墓前约10米处,左右两侧竖有高约3米石柱一对。

位于今国营金鸡岭农场十队西南500米处,王映斗墓居中,圆丘形封土,直径4米,高2米。左、右分别为王匠成、王器成墓,圆丘形封土,直径2米,高1米。墓碑记述墓主姓名及生平,1990年重修时立。王映斗传略见人物编。

位于今国营南海农场白塘村附近。坐东向西,墓体完好,但墓碑已失。墓高约1.50米,周长4.80米。用雕琢工整之青石砌成,墓圆形并有八角形雕石墓座,今黎氏后人每年均来祭拜。黎从六系流传于定安县民间的长歌《从六含冤》中的悲剧人物。今此歌尚在民间流传。并被收入《中国歌谣集。海南卷》。1986年被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龙塘镇龙弄岭之东南侧,用大小石块堆叠覆盖,颇具特色,有墓碑两块,近墓那块碑高56厘米,宽33厘米,正中阴刻“大清李庆隆之坟”,右侧阴刻“光绪二十八年仲春月吉旦”;左侧阴刻“琼邑大坡村班主许登京、达梅、顺生、吉光、连顺、福章、玉乔等立”,均楷体字。另一块碑高70厘米,宽39厘米,正中阴刻“纪念清故续父李庆隆之墓”;右侧阴刻“公元一九五六年岁次丙申仲秋月吉旦”;左侧阴刻“嗣男莫赛花、孙仲琴立”。李庆隆是清末戏剧艺人,福建人,来琼传艺,对琼剧的发展影响较大,李在龙塘墟演出时,患急病死于舞台,就地安葬于此。后代琼剧艺人常到此祭拜投石于坟,以示纪念。

位于今岭口镇岭腰村委会坡塘岭东侧。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曾经多次整修,有殿堂1幢,进深1间,宽3间,悬山式顶。庙里祀南建州世袭知州王官等神像,存有明崇祯年间(16281644)信民赠送之铁钟1口。

位于今定安县第三小学(逸夫小学)西北侧。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八年(1848)。庙祀隋朝谯国夫人冼氏,并将冼夫人行军期(农历二月十二日),定为庙会期(俗称军坡)。原庙占地约2亩,有山门、前殿、正殿、两侧庑殿、拜亭等建筑。庙前有古榕树3株。解放后庙宇被毁,1981年至今群众集资陆续修复,已略具规模。庙里存有道光、咸丰年间之修庙碑记各1块,道光、光绪年间捐修庙宇流芳碑各1块,今人捐资修庙碑多块。3株古榕树仍生长茂盛。

位于今居丁镇下市村,坐西向东。建于清末,庙有殿宇二进,并有两旁庑殿。规模较小,祀隋朝谯国冼太夫人等神像。庙内存有胡辉祖手书楷字阴刻“食德祠”石匾额1块,旧木匾2块。

    位于今龙塘墟,坐东南朝西北。建于明代,曾经重修。解放后区乡机关均设于此。庙今存正殿1幢,进深3间,宽3间,祀元朝南建州知州等神像。

定安县文庙:文庙即孔庙,在今定安中学校园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后几经改建,规模逐次扩大,至清乾隆年间的最后一次扩建才具有琼岛之最的规模。整个文庙面积从墙外壁计4775.70平方米(7.27),布局为:大门(3),左右为礼门、义门、中间为正门,即文明门。正门石门楣上篆刻“文明门”三字,左右侧门石门楣分别篆刻“义路”、“礼门”二字,封建社会有一习俗,孔庙正门须本县有人考中一甲进士才能打开。定安县张岳崧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因此,定安孔庙便开正门。在文明门2米多远的左前方立有一块宽0.70米,高1.20米的“禁碑”,碑的正面阴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八个楷体大字,这意味着“御令”。进了大门有1石牌坊门为棂星门,古代皇帝祭天先祭灵星,宋代设棂星门于郊台外坛,后移于孔庙,意即尊天者必先尊孔,也有喻“得才”之意。后人以汉祭灵星祈谷,与尊孔无关,又见门形如窗棂,孔庙此门便改称棂星门。再进为泮池,池上架石拱桥,为玉带桥,泮池两侧各建一间乡贤祠。过了泮池便是大成门,东西两侧各有夹室,供主祭人更衣用;中间前后元墙,为行祭跪拜的地方,俗称拜亭。拜亭前两侧各建有庑殿一间,为乡贤祠,祀县中历代贤达。拜亭为行祭的地方,后有大庭院,可容1000余人,庭院两侧为左右配殿,即先贤先儒祠,祀孔子之高徒72贤人及先儒牌位。庭院连接大成殿,殿前有一祭坛,高约80厘米,三面饰有各种精美石雕,稍低于殿内地面,为祭祀时摆放三牲祭品的地方。大成殿建筑宏伟,重檐回廊,庑殿式顶。内祀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宗圣曾参,复圣颜回,述圣子思(即孔伋)等牌位。大成殿后隔一庭为启圣殿,祀孔子祖父母及父母之牌位。再隔一庭建有藏经阁楼,为藏存图书的地方。从藏经阁后墙外壁至前墙外壁长144.20米,东西墙外壁距33.50米,大成殿、启圣殿墙外壁为黄色,祠、阁、围墙外壁为红褐色。藏经阁为砖瓦结构楼房,供藏经之用。文庙自明清以来,一直是神圣的教育机构,解放后改为定安中学校舍,50年代台风刮坏大成殿一角,遂废弃不修,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拆毁。庙内存有很多匾额、牌刻、藏书等文物,多被破坏散失,今残柱、断础散置校内。并在其旧址建起教师职工宿舍。

    三义祠:在今县党校内,原有山门、前殿、正殿等构筑,为定安县中心小学旧址。祀刘备、关羽、张飞神像。

    北帝庙:旧址在北门城楼上,祀玄武大帝神像,并附祀风云雷雨诸天神像。

    城隍庙:庙旧址在尚友书院(今定安中学内)旁边,后迁中南街今教师进修学校斜对面。始建于明代,历经多次修缮。祀城隍神像。

    天后庙:在中街,坐西向东,俗称妈祖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广东省南海、顺德、新会三县商人集资捐建,祀妈祖(海神)神像,解放后为县工商联旧址,后拆毁建商店。

    泰华庙:在定城中南街,今县教师进修学校内。规模较大,建于清光绪二年,祀元代陈夫人神像。后被拆毁,90年代中期当地居民集资重建于原庙旧址之北侧。

    李世坡真武庙:在今新竹镇新竹小学校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规模较大,祀北帝神像,并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庙会期。

明照阁:在县东门外莲井旁。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为进士莫绍德捐金并邀众所建,上中下三间。外构亭,名“并福”。50多年后倒塌。咸丰戊午年(1858),莫缵芳、莫翰章、莫嘉淦、莫如琮鼎力邀众重建,并在中庭添建文昌阁一间三眼。

  莲井寺:在今安达市场东南侧,原寺规模较大,建有山门、前殿、正殿、庑殿、莲井等构筑,系定安县一大佛教寺庙胜地,始建于清末,寺内有各种铜佛像及多幅名人对联。清末至民国期间,寺内有和尚释明镜和尼姑10多人,1951年,仅存和尚、尼姑各1人管寺。不久,莲井寺被拆除并在原址上建起工厂1和尚、尼姑2人都返回雷州某佛寺,原寺内各种铜佛像以及名人对联均失。今存有莲井1口,碑刻1块。

    云栖庵:在今龙塘墟附近,解放军兵工厂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解放后解放军兵工厂设于庵内,后被拆除。

位于今定城东门街老市场门前东侧。为纪念明代王弘诲而立的功德坊。坊东西向,原立于定城中街,民国17(1928)因扩建街道,迁至今址。王弘诲于嘉靖四十年(1561)广东乡试考中辛酉科第一名举人,后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故坊额一面题“解元坊”,一面题“翰林”。坊高5.20米,为全石质杆栏式建筑,34柱,面宽3间,是一座很富海南特色的牌坊,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雷鸣镇龙梅村。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系明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约,为国史官王弘诲而立的纪念物。坊高5.20米,为全石质古杆栏式构筑,34柱,面宽3间,石雕瓦楞式顶盖,鲁蛟鸱尾顶饰,坊额一面题“太史坊”,另一面题“解元坊”,极富海南地方特色。1994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定城镇南山村。建于明万历年间,系为莫维则(又名汝栻,南山村人,曾任上犹知县)于万历十年(1582)考中壬午科乡试第二名举人而立的纪念物,故名亚元坊。坊高5.20米,为全石质古杆栏式构筑,34柱,面宽3间,极富海南地方特色。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定城镇大底村黄氏宗祠前。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系为纪念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广东乡试癸酉科定安第一个考中举人的黄公泽而立的纪念物。坊为全石质古杆栏式构筑,34柱,面宽3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顶盖,同时还拆除了相连的另两座牌坊。

见龙塔俗称仙沟塔,位于县城东南郊的龙滚坡上,为定安唯一现存的古塔。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为知县伍文运、绅士林起鹤(潭榄村人)等捐资修建,因资金不足,没有完全建成。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吴先举再集绅士莫纺(山椒村人)等捐资建成。名见龙塔,是据《易经》“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句而命,其本意是祈求辈出人才,为风水塔。

    塔高727米,按八卦方位,筑成八面体,由下而上每层逐渐收缩。塔用青砖构筑,石灰抹缝,每层有阶梯盘旋而登,直到塔顶。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雷鸣镇龙梅村西南,定雷公路龙梅桥东侧,系明代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修建之藏经塔,后来当地群众习惯称龙梅塔。日军占领后,拆取砖石到雷鸣墟建碉堡。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8)河间知县王扆(王弘诲曾孙)、州同王吉捐建在文笔峰上,故名文笔塔。已毁。

  位于今龙塘镇龙介小学校里。该亭原在南引村王氏祖祠前,建于清道光年间。解放后,王氏祖祠改办南引小学,后随校迁。1985年再次迁建于此,亭高6米,四方形重檐歇山式顶,南北两面金架上各有一块三角形花草木雕,四面檐柱举架上各有两块木雕,共8块。

  位于今定城东门街的县工人文化宫内。该亭建于民国18(1929),为圆形钢筋水泥建筑物。有亭座,对开两门,南北向,高4.80米,为民国年间修建的中山公园景物,曾有县内知名人士题联亭柱上,今已不存。亭保存完好。

位于今龙门镇露田村西挽()董溪坝头附近之小溪上,距旧挽董渡口约200米。桥为古时交通要冲,今已废。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为龙簪塘村人倡捐建成,故也称龙簪塘桥。桥为石板桥,32孔,高2米,全长10米,宽2米,西侧桥头立一石碑,中间阴刻楷体“利济永安桥”五个大字,左侧阴刻“雍正十一年”五个小楷字。

位于今定城东南郊潭榄溪上,为定城通往各地之陆路要冲。建于清康照年间,乾隆六年(1741)知县唐瑜集资重修,有碑记其事。桥全长50米,宽5米,10个石墩。桥面原用石条铺架,民国年间建公路,改用木板以通汽车,一直沿用到1970年于上游重建新桥,今桥一侧架渡槽引水灌田,一侧通行人。

  位于东线高速公路定城至居丁段的乐会溪(又名居丁区、大村区)之东侧。乐会溪发源于乌盖岭,古称东溪。乐会桥为古时崖州、万州、陵水、会同等州县通往定安县及府海地区之交通要冲。后为定城至居丁的公路桥。清康熙年间琼山人邱崈募建,嘉庆年间乡民捐款修建,改为锲形。光绪三十年知县龙维霖率众和海口商行捐款重建。桥有67孔,全长38米,桥墩用青石块砌成,今已废。

    位于今定城镇潭榄村南田埔中。开挖于元代,为石砌之泉井,有名人题咏。泉水旺盛甘洌,清澈见底,久旱不竭。井圆形,直径约1.50米,深2米余。井口为一全石凿成之大石圈,已被磨损为不规则凹陷。

    又称串珠井,位于今龙州乡潭黎村委会春内村,叶氏宗祠西边。凿于何年已不可考,泉水呈串珠形冒出,清澈甘醇,久旱不涸。方形,青石砌就,今仍为村人所用。

位于定城西门外约40余米之南渡江边。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定城水上交通之枢纽,货物多在此集散。古定城之繁荣有赖于此码头之功。码头几次重修建,解放后依然使用。70年代初,南渡江下游筑坝,水运不通,码头遂废。

位于仙沟镇巡崖村前南渡江之东岸。码头旧时为水上交通要冲,民国初年,定安、琼东(今琼海)、乐会(今琼海)、万宁、陵水至海口公路均经此过渡,南渡江水运货物也有部分在此集散。日军侵琼期间,踞此要津,转运军火。抗战胜利后,因辟新公路,码头遂废。

  位于今坡寨乡文董村(旧称挽董)前龙州河上游之西岸,为古时候交通要冲。清康熙年间,王弘诲曾孙王懋曾,捐田舍地置产,设义渡于此。解放后在此渡附近筑坝建水力发电站,行人经新坝来往,此渡遂废。今文董村里存有《挽董渡记》碑一块。

位于今富文乡深水村边,即富文至坡寨公路桥下。清代中期由深水村许姓人家捐地设义渡于此。解放后建公路经此,筑桥以通,此渡遂废。今深水村许氏宗祠里尚存有关此渡碑记1块。

创建于明嘉靖年间,在学宫内,文庙启圣殿隔墙东侧(今定中的西侧)。为纪念政绩显著的定安知县吴至善、吴定实、傅霖、罗昌、鄢高而建,后增补徐希朱、谢应元等,久废。清顺治十四年(1657)复建,又废。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杨文镇在大成门外(学官内)重建,除安置上述明朝等知县的神牌外,还特别纪念清朝的李宏名、张文豹等名宦。名宦祠属于官祭,每年春秋仲月的两次祭祀,都由知县主祭。

注:李宏名,浙江人,清朝定安的第二任知县。爱民如子,时值灾荒,上司强令他勒虚报垦,照垦抽税征粮。他顶住压力,如实上报,力争减免赋税,因而得罪了顶头上司,被革职为民。后留住定安,与定安民众心连心。去世时定城居民休市,举行隆重安葬,永久纪念他。张文豹,湖广西陵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任定安知县,为政清廉。在巡抚都按察院御史的支持下,他废除了积习已久的苛捐杂税,勒碑严禁乱收费,减轻民众负担,政绩显著。康熙二十九年(1690)积劳成疾,病故在定安,与李宏名齐名,同受定安民众缅怀。

位于今雷鸣镇龙梅村,坐东北向西南。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创建,明末曾毁于盗焚,清康熙年间重修。八角殿乃王氏宗祠前殿。王氏宗祠由山门、八角殿、正殿、二侧庑廊组成。今山门、庑廊坍塌,仅存八角殿和正殿。八角殿重檐歇山式顶;正殿进深3间,面宽5间,悬山式顶。80年代、90年代均进行了维修。祠里存有清代匾额及现代名人题额多块,1994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定城东门街解元坊附近的定安县中医院内。祠原建于定城中街,民国17年因扩建街道而迁今址。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为琼州儒生感念王弘诲呈递《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俗称“奏考回琼”)获准而使其能就近考试之恩泽,在王弘诲62岁的有生之年,集资为其兴建的纪念祠,故称生祠。原祠占地300多平方米,祠中有王弘诲木雕像,明状元焦弘(王弘诲门生)书赠之对联等文物。今在原祠址上建定安县中医院,仅后殿犹存,为砖木结构,进深两间,面宽3间,悬山式顶。

位于今定城镇排坡村东侧。明万历年间,举人莫汝械倡捐改建。清嘉庆年间,直隶滦州知州莫谟主持大规模的重建。以后又历经多次维修。解放后曾改为县粮仓,今为排坡小学。除祠山门毁坏改建外,尚存二排四进殿堂和前面一侧配殿,后面二侧配殿,保存基本完好,建筑雄伟。祠里存有莫景瑞手书之碑记1块,莫绍德题写铭文大石鼎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砸坏鼎耳),另有明代两块残碑。

位于今龙塘镇彬彩塘村。建于清初,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今尚存前殿和后殿,后殿挂有“辉萼堂”木匾1块。左右两边金架上有双龙戏珠木雕,正中也有木雕。后殿有前廊,檐柱为石柱,每根檐柱举架上均有1块木雕,共4块,前后殿均为悬山式顶。

也称海公庙,位于今定城南门街西侧(今县印刷厂附近),坐西向东。清朝雍正四年(1726),知县丁继离为纪念海忠介、吴履泰、王惠愍(昌言)3位名士而建造,久废。乾隆五十二年(1787)知县杨文镇重缮。道光、同治年间修建,忠义祠里安置3个神牌,海忠介在正中,吴履泰、王昌言居两侧。忠义祠属于官祭,每年的春秋仲月两次祭祀,都由知县主祭。解放后曾为定城镇政府旧址。“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庙旁之节孝祠也同时被拆毁,今旧址存有石碑及残碑多块。

注:海忠介(海瑞),祖籍定安,在积善图(今坡寨乡西)的石硖岭有海瑞的祖墓,岭下的马罗石村后有海瑞母亲谢氏的墓,隆庆年间海瑞曾回石硖岭隐居,故追认海瑞为定安烈士。吴履泰,谥号端烈,龙塘旧村人。家庭富裕,是无官职的庠生。顺治四年(1647)清兵渡琼,吴履泰举起抗清义旗,变卖全部家产9招募上千士勇,以抗清军。顺治五年(1648)五月初六在定城文庙誓师,兵分水陆两路,沿南渡江向府城进击,五月十二日在买万(今琼山遵潭)被清将张参戎的铁骑击败,因而抱石投河而死。王昌言谥号惠愍,王弘诲孙,居住定城,本无官职,是社会义士。清朝初期,社会混乱,匪患蜂起,王昌言捐资招募兵勇配合清兵张参戎的铁骑在金鸡岭一带与匪徒血战身亡。死时王昌言穿的是黑袍,故死的地方人称为青衣岭。后匪徒许宗孔、林冲宵攻破定城,洗劫一空,昌言妻骂贼嚼舌而死。

位于今新竹镇禄地村。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祠有大门、前殿、后殿。后殿进深3间,面宽5间,俱为石柱,柱上分别阴刻有张岳崧、吴文德、韩日进、邱绍先等人手书对联。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雷鸣镇仙坡村。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道光十八年(1838)曾进行大规模拆建重修,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坐南朝北,有山门、前殿、正殿、配殿、回廊等建筑。山门进深3间,宽5间,有前廊。前殿进深3间,宽5间,前后均有廊,前后檐柱为石柱,稍间有陶窗,窗有蝙蝠吊庆图案纹饰。鼓镜式石础、驼峰有龙云、花鸟浮雕。后廊另有亭式通廊同正殿相接。正殿进深3间,宽5间,檐柱为方形石柱,次间和稍间砌砖墙隔开,神龛已拆除。前殿和正殿均为悬山式顶、防火山墙,正脊原有花马人物灰塑(“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宗祠建筑雄伟,庭院布局合理,木材坚实,祠里驼峰之木雕、窗花、壁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全祠共有造型各异之石础26对,工艺精致,造型优美大方。祠里柱础雕工精细,各不相同,前殿、正殿共有驼峰木浮雕38块,雕工精美,形象生动,其中4块为双面浮雕。另有工艺独特、图案精美的槅窗装饰7块,各种造型之石柱18根。1986年被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定城镇排坡村中间,建于清代中期,规模较大,有山门、前殿、正殿等建筑,保存比较完好。存有节孝坊石额两块。

位于今定城南门街水沟弄附近东侧60米处,原占地3亩多。建于明万历年间,清末向原址后移建现址。祠坐东向西,有山门、前殿、正殿,建筑雄伟壮观,均为雕龙屋顶,祠里栋梁金架雕花刻鸟,雕工精细,栩栩如生。解放初基本保存完好,县政府在此开办医院,后因年久失修全塌。90年代重建正殿1座,三面回廊,白墙红瓦。现祠里尚存明万历年间“县令”木匾1块和“琼南瑞士”、“岁进士”、“入祀乡贤”木匾共4块。

    位于今永丰乡安湖岭村。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有照壁、大门、前殿、后殿、左右配殿等建筑。为四合院式布局,颇具特色。大门内院左侧种有1株老鸡蛋黄花树,为祠增色不少。

位于今永丰乡高林村。建于18391840年,是张岳崧晚年亲自主持筹建之张氏祖祠。原有山门、前殿、正殿、廊庑等,占地约1200平方米,今存前殿、正殿和右侧廊庑。抗战时定安中学设分校于此,解放后曾在此办县热作学校、高林村小学。祠里存有张岳崧手书之棕榈阴刻对联6副及匾额两块,著名的两副对联是:“念我祖辟草披荆阅百年庭庑堂宇始具规模庶卜先灵妥侑;愿后人绳武继序思廿代食德脉畴永遵彝训毋忘创业艰难。自闽而琼则定二十传诗书门第敢云阀阅启高林;由宋而元而明七百载孝友家风尚冀炽昌光盛世。”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居丁镇淡岭村。建于清道光年间,有山门、前殿、正殿,另有东西配殿两幢,保存尚为完好。

    位于今龙州乡潭黎村委会春内村。建于清道光末年,有大门、前殿、正殿、东西廊庑等建筑。前殿前面小墙画有壁画,左、右廊庑之前墙也画有壁画,保存一般完好。

位于今定城中街,县卫生局对面。建于明弘治年间,是明代江西布政司胡濂居家时所建,原故居有大屋3进,横庑4幢,为四合院式结构。今仅存正屋1幢,也已破旧坍漏。故居历经乱兵抢掠,日军洗劫,“文化大革命”时期之破坏,原有文物已荡然无存,今仅存几块石刻浮雕。

    位于今雷鸣镇龙梅村。建于明嘉靖年间,明末遭盗乱被焚毁。清康熙年间,曾孙王懋曾在原址重建,为四合院式建筑。现存大屋2幢,横庑小屋1幢,前院有照壁,东南边有院门,有明代石缸1个。

位于今永丰乡高林村。有两处,一为出生之故居,称上署;一为居官所建晚年居住之故居,称下署。张岳崧之孙媳,才女许小韫的柏香山馆也在此。出生故居今仅存正屋1幢,低矮破旧,居官所建之故居较为宽敞,为四合院式建筑,现存正屋1幢,后屋1幢,横屋1幢。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定城镇南山村,建于清初,为四合院式建筑。今存正屋1幢,廊房1间,存有清代石缸1个。

    位于今定城镇山椒村。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今存大屋3幢,横房3间,保存维修较好,系四合院式建筑,现为其后裔居住,存有清代石缸1个。

位于今定城镇排坡村。建于清初。今存正屋1幢,横房2幢,为其后裔居住。莫魁文,康熙丁酉(1717)科举人,辛丑(1721)科进士。莫陶,魁士之子,雍正甲辰(1724)科举人,丁未(1727)科进士。

    位于今定城镇春内村,也称为父子进士门第,建于清同治年间,原规模较大,有1272门,“文化大革命”时期毁坏,今仅存正屋两幢,院门一处。故居原藏有《四库全书》等许多图书古籍,“土改”时被焚,散失殆尽。

  位于今定城镇南山村,建于清道光年间。今存正屋2幢,横房1幢,为其后裔居住。莫瑞堂,宇印斋,号书农。曾任四川三台知县,潼川府秘书。晚年隐居广东博罗之罗浮山。一生爱好收藏,隐居地称为观源山房,交游很广。有诗文、书画传世。

位于今仙沟墟老街北端旁边。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解放前夕由法籍神甫贲危亚白光主持,解放初尚有教徒400多人,解放后教堂被政府交给仙沟乡卫生院使用。90年代初,今原址还有200多平方米瓦面西欧式教堂。

位于今定城镇深田村。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所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再次扩建,占地8亩,是定安县法国天主教总教堂,有教徒500余人。1952年法国神父、修女撤回法国,宗教活动停止,教堂为当地乡村政府使用。90年代初,宗教活动恢复,教堂也被修好。今尚存两处房屋,颇为宽敞,教徒定时做弥撒等活动达数百人。

    位于今黄竹墟黄竹小学校内。建于民国初年。90年代初存西式两层小楼1幢。

    位于今定城中南街。建于1926年。解放后已被拆除改建县印刷厂。

位于今定城东门老市场后东侧,今县工人文化宫内。建于1935年,100多平方米。解放前曾由法籍神甫谢文主持,解放初尚有教徒13人。解放后教堂交县印刷厂使用,后由县总工会使用,1975年县总工会将教堂拆除建造办公室及住宅楼。

    位于今国营金鸡岭农场下田村。建于1935年。由深田教堂派神甫主持,解放后尚有教徒25人,教堂因年久失修已毁。

    位于今居丁镇高钗村里。建于1936年。由仙沟教堂神甫负责主持,教堂约100多平方米。解放初有教徒168人,70年代教堂因年久失修倒塌。

    位于今南海农场山柚山村里。建于1936年。由法籍神甫甘成化主持,解放初有教徒159人。90年代初,尚存西式房屋1幢,共4间。

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立于南渡江南畔,后被湮埋。1996年筑坝时挖出。正文字体已模糊不清,仅碑额篆文尚清楚。今碑连座尚在坝堤上。

为青石阴刻,明隆庆五年(1571)三月定安县儒学训导刘邦宪等立。碑原在县文庙,今存于县博物馆。

为青石阴刻,立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碑原在县文庙,今存于县博物馆。

立于万历年间,原在何处未详。1998年于北门旧码头挖地筑坝时挖出,青石阴刻,字体已模糊。今存于县博物馆。

立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杨天授撰文,王懋曾书。原在定安县老县署,1998年于北门老码头挖地砌坝时挖出,保存尚完好,今存于县博物馆。

    立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系当时县教谕梁廷佐撰文。碑为青石阴刻,碑原存于文庙,今存于县博物馆。

    立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为青石阴刻。位于定城镇排坡村水井边,“忆先泉”三字为宛平县名士潘毅所题。背面《孺慕》碑文为莫魁士所撰,已模糊不可读。

    立于乾隆六年(1741),是为当时知县唐瑜捐建潭榄桥的德政碑。为青石阴刻。原在潭榄桥西岸,今在定城镇南山村。

    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为唐瑜撰文,伍文运书。原立于潭榄桥西岸,今在定城镇南山村,为青石阴刻。

    位于今新竹镇禄地村邱氏祠堂内,青石阴刻。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其内容为捐修建祖祠之记事。

    立于乾隆十八年(1793)。位于今定城镇潭榄村一队,为青石阴刻,系为潭榄村吴氏宗祠之物。碑有两块,一为记事,一为记录祭祠田产。

    位于今岭口镇沐()朗村,为火山岩阴刻。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位于定城镇排坡村莫氏宗祠内,为青石阴刻。由清代举人直隶滦州知州莫谟撰文,大名府知府莫景瑞书。立于清嘉庆八年(1803),至今保存完好。

    清道光十八年(1838)立。原在南珠村,今县博物馆收藏。青石阴刻,已断为两截,系定安县正堂为严明偷盗违法之禁示。

    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位于岭口镇盟埠村,为青石阴刻,保存完好。

    立于清咸丰十年(1866),原位于今坡寨乡文董渡西岸,今搬置于文董村。为青石双面阴刻,保存尚完好。系王氏戚友文林郎、江西吉安府永丰知县林燕典撰文。

    立于清光绪年间。在今新竹镇祖坡村,青石阴刻,保存完好。为联村议立之禁例碑。

    立于清光绪年间。在定城西门城楼,为青石阴刻。记录定城官绅、商民捐资重修南渡江西门码头及铺城旁道路之事,保存完好。

    立于清嘉庆年间,为进士莫绍德手书之阴刻楷字。原在定城莲井寺,寺毁后流失,1996年在白蒙村菜园被找到,今收藏于县博物馆。

    立于清咸丰五年(1855)。原位于今定城镇山椒村,今藏于县博物馆。已断为两截,青石阴刻楷体字。

    立于民国21(1932)。位于今定城东门街,今周克秀家门口。目前用以盖街道排水沟,已断裂为两截。青石阴刻隶体碑文,为当时民国政府定安县长陈宗舜所撰。

立于民国24(1935)8月。原在今定城中南街路口(今县教师进修学校),即原贫民救济院旧址。今县博物馆收藏,为青石阴刻。碑上刻有当时主持人“定安县县长苏萍生,救济会常务王衍福、黄智今、蒙辉杰”等人名字。

    文庙遗址石刻极多,有柱础、祭坛、神殿及门口的石刻等。今县博物馆收藏有柱础、石刻两件,祭坛八宝雕刻8件,神殿蟠龙雕1件。

    1.方伯坊,立于明代,原在中街,系为江西布政司胡濂立。

    2.内翰坊,立于明代,在县前市中街,后迁往今定城东门外,系为举人王士衡立。

    3.缉傅袍笏世第褒封坊,立于明代,在城内金莲庵左,系为举人许晖斗立。

    4.易魁坊,立于明代,原在今定城镇中街东横巷,系为举人程义立。

    5.登云坊,立于明代,在今定城镇莫村,系为举人莫伯惠立。

    6.登云坊,立于明代,在今定城镇潭榄村,系为举人吴孟偁立。

    7.登科坊,立于明代,在今定城镇潭榄村,系为举人吴孟俅立。

    8.联桂坊,立于明代,在今定城镇潭榄村,系为举人吴盂偁立。

    9.挺秀坊,立于明代,在今定城镇潭榄村,系为举人李时荣立。

    10.宪台坊,立于明代,在今定城镇潭榄村,系为举人吴天挺立。

    11.刺史坊,立于明代,在今定城镇潭榄村,为举人吴寿龄立。

    12.世第坊,立于明代,在今潭榄村,系为举人吴孟俅、吴秉机立。

    13.宾兴坊,立于明代,在今定城镇山椒村,系为举人王士衡立。

    14.世科坊,立于明代,在今定城镇大底村,系为举人黄景晟立。

    15.联桂坊,立于明代,在今定城镇大底村,系为举人黄秉立。

    16.青云坊,立于明代,在今定城镇大底村,系为举人黄玠立。

    17.畿魁坊,立于明代,在今龙州乡眷山村,系为举人李开立。

    18.雷启坊,立于明代,在李家都雷公坡村,系为举人陈政立。

    19.传芳坊,立于明代,在今雷鸣镇石锦村,系为举人吴廷宥立。

    21.清朝廉吏坊,在今定城中南街,系为乡贤知县陈懋芳立。

    22.孝友忠义坊,在今龙塘镇旧村,清道光十七年为抗清义士吴履泰立。

    24.定城镇潭榄村节孝坊,立于清道光年间,系为许官模妻立。

第六节  革命纪念物

    位于国营南海农场后田村原林克嵩祖居屋场的园坎边,为一小土墓。墓前有一矮小墓碑,中间阴刻“故夫林二公之墓”;右侧阴刻“民国三十二年仲秋月,公讳克嵩,省立中学毕业”,左侧阴刻“世居后田村,发妻吴氏立”。林克嵩传略见人物编。

位于今国营南海农场后田村附近,定城至黄竹公路西侧。距公路7米左右,坐西向东,为一土墓。是民国28(1939)825日,日军为报复村民破坏大河桥而残酷杀害后田、大河、周公、牛耕坡4109名抗日义士的合葬墓(经考证:大河村79人,后田村23人,周公村4人,牛耕坡村3)。碑高160厘米,宽67厘米,碑前平铺一青石板祭坛,长170厘米,宽48厘米,中间阴刻“气壮河山”4个类隶体大字,右侧阴刻“一百零九名殉难纪念”,左侧阴刻“定安县长钱开新题”。墓碑正面阴刻“后田、大河、周公三村抗战同日殉难义士林俊南等一百零九名之墓”。右侧阴刻“民国三十四年岁次乙酉仲冬吉旦”,左侧阴刻“创建人林克琨、林绍芬仝立”。碑背面阴刻小楷碑文,记述殉难经过及殉难者姓名。

1940815日,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长符克(共产党员)和国民党琼山县第三区区长韦义光(共产党员)到定安县翰林墟,当天晚上,在下坡村曾宅祠堂,同琼崖行政督察公署专员吴道南、守备司令部司令王毅等人商议加强共同合作抗战,以及抗战物资分配的问题。当天夜里被吴道南派兵逮捕押到下坡村附近的草岭枪决,制造了当年骇人听闻的“符·韦血案”。19903月,定安县人民政府拨款5200元,在翰林墟以南2公里的加露岭为符克、韦义光烈士建一水泥花岗石纪念碑。占地1亩,建筑面积2平方米。碑高4.25米,宽2.10米,厚0.80米,正面上方镌刻正楷大字“符克、韦义光烈士纪念碑”,正中镂刻两位烈士的生平。

位于今雷鸣镇定城至雷鸣公路13公里处东侧,距龙梅村约100米对面坡上。坐东向西,同周春雷、王文昌两墓一起,用灰石砌就环形矮墙包围。墓庭及墓顶均用石灰水泥铺抹,墓碑高110厘米,宽36厘米,中间阴刻正楷大字“许如梅烈士之墓”,右侧阴刻楷体小字,略记其生平事迹,其文为:“许如梅同志,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琼崖特委委员,于1943年冬遭日军杀害,壮烈牺牲。”左侧阴刻楷体小字:“定安县人民政府1980年仲冬。”许如梅,女,文昌人,丈夫符哥洛。

位于今雷鸣镇,同许如梅烈士墓在一起,形状同许如梅墓。墓碑高100厘米,宽38厘米,正中阴刻楷体大字“周春雷烈士之墓”。右侧阴刻楷体小字,略记其生平事迹,其文为:“周春雷同志,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定安县委书记,于1943年遭日寇杀害,壮烈牺牲。”左侧阴刻楷体小字:“定安县人民政府1980年仲冬。”周春雷,男,琼山县人,琼崖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

位于定城镇春内村西北约600米的后田坡上,坐西南向东北。为一般土墓,高2米,直径5米。墓前有石质玄武岩碑,高1.46米,宽59.50厘米,厚8厘米,正中阴刻仿宋体直书“定安县政府参议王府君墓”。墓侧竖有两支皆高2.10米,直径17厘米的圆形石柱,原为墓门柱,两柱上刻有对联,右柱阴刻楷体直书“王故参议震昌冥鉴”,上联为“拒敌捐躯真义士”,左柱下联为阴刻楷体直书“祢名殁世仰乡贤”,落款为“陈炜章题”。墓侧还有两块石碑,一为当时琼崖守备司令王毅所撰写之墓表碑记,高1.20米,宽57厘米,厚7.50厘米,右阴刻直写楷书“王参议震昌殉国纪念”,另一行“劲节可风”(全文略),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十二日琼崖守备司令王毅拜撰”。另一碑为当时定安县民国政府县长钱开新所撰文,碑高1.43米,宽68.80厘米,厚8厘米,右阴刻仿宋体直书“王参议震昌墓表”(全文略),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孟春吉旦钱开新拜撰”。

    注:王震昌,今定安县定城镇春内村人。抗战时为定安县政府参议,19443月归家途中,被日军围捕,中弹殉国。

1939429日,定安县国民党自卫团游击小队长王会禄率领12名队员在雷鸣墟埋伏袭击日军时,王会禄中弹牺牲,队员王成祥肩膀负伤。1942227日,定安县游击后备第一大队长王志发率领雷鸣、宾文乡后备中队70多名队员在宾文乡(今富文镇)塍仔溪(即潭陆溪)与分两路进犯的日伪军1000多人血战8小时。中午时分,日军4架战斗机疯狂扫射,王志发等16名队员光荣捐躯,一班班长陈定家等2名队员负伤。后来,保安第七团指导员王克书,保长符树植、蒙日香、吴乾栋,以及保干事、甲长、乡兵等8人也为国抗战牺牲。1946年春,琼崖国民党军政当局在雷鸣乡公所门前(今雷鸣墟老街道北端)为纪念王志发等24名抗倭捐躯队员立了一块青石“雷鸣乡抗倭殉国忠烈官兵纪念碑”。碑高2.07米。上宽65厘米,下宽69厘米,厚10厘米。碑正面中间镌刻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丘岳宋(陆军少将)题写“为国牺牲”423厘米见方的大字,左侧镌刻丘岳宋书写的“为王烈士志发题”7个小字,右侧镌刻丘岳宋的署名;背面镌刻琼崖守备司令王毅(陆军中将)撰写约800字的纪念碑简介。50年代初,南曲村民将碑抬回村里保存至今。

原位于翰林墟老街道东端。为花岗岩石碑,方柱体,长115厘米,每面宽29厘米,均刻有汉字。面上部阴刻“翰林阵地”4个楷体大字,下部阴刻“起昭和18110日,竣工昭和18517日。大日本海军江岛部队曾根队”楷体小字。另一面阴刻“昭和191312日田头坡村进驻。同年同月18日翰林进驻。昭和184月旧新兵舍移驻。昭和1981日山根队丰田队建立”楷体小字。解放初期,石碑被挖出存放在翰林乡府至今,碑文中“昭和”两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敲打而模糊不清。这是日军自昭和18(1943)前后开始驻扎在翰林墟横行的罪证。

位于龙塘墟西至军区军械修理所公路东侧,建于19541212日。19541012日暴雨成灾,洪水泛浸加东、下衙等村庄,阎、陈在洪水中积极抢救群众生命财产而光荣牺牲。

陵园坐落在黄竹墟黄竹小学对面,建于1957年,投资6万元。1950年初,解放军渡海作战成功后,追歼逃敌,曾在黄竹进行激战,击溃和歼敌3个团。陵园是为纪念此次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及琼崖纵队烈士而建。陵园占地约4亩,四周有方形围墙,正门向西南,侧门对着黄竹小学。陵园中间有四方体纪念碑一座,用青石混泥土构筑而成,高约10米。碑后约10余米处有水泥构筑之烈士墓。碑上西南两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大楷字。碑身下靠基础处之西面和南面刻有相同之碑记,记述此次战斗的经过。阴刻有“定安县人民委员会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楷体字。1986年,陵园被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岭口墟东,岭口至嘉积公路(距岭口墟约4公里处)之南侧的油毛肚小丘上,占地2亩。定安县人民委员会于195712月为纪念在此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牺牲的琼崖纵队团长许会盛等革命烈士而建,投资3万元。碑为方柱体,每面宽1.36米,高9米,有基座和台阶4级。其前约18米处之公路边建一大门。碑后10米处有水泥筑构的烈士墓。其正面刻有楷体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下嵌一方碑,有阴刻楷体碑文,略叙岭口战斗及许会盛等烈士牺牲事迹。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定安县人民政府拨款3500元,派专人在内洞山五丈岭西北坡上的一块天然大青石上镌刻而成。面向西北,高约4米,宽约7米,气势雄伟。海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许士杰书写的“内洞山革命根据地”8个大字摹刻在纪念石的正面,其西南侧镂近800字的内洞山革命根据地简介。

海南省委、省政府于19932月决定在国营中瑞农场建设纪念琼崖人民坚持武装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纪念物——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并成立海南省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筹建委员会。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筹委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共筹集230多万元建成纪念园的11个项目:大门、门庭;铜像、座像庭;陈列馆;人造湖、湖中亭;假山池;接待室;值班室;题词亭;围墙、挡墙;停车场;两座石狮子。纪念园建在国营中瑞农场原红军操场司令台遗址上,占地20亩,总建筑面积5394.60平方米。3.50米高的王文明主席、冯白驹将军铜像耸立在纪念园中央;两层楼的陈列馆布置海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革命斗争史料;《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等3篇碑文均以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名义镌立;两座题词亭里镌刻有彭真、聂荣臻、徐向前、薄一波、迟浩田、张爱萍、韩先楚等17位领导人的题词,以及各级政府、单位和个人捐款的“芳名榜”,供人们学习瞻仰。纪念园于19931016日开工,199681日落成。20016月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264月,定安县第一个农会在定城程氏宗祠成立。旧址尚存后殿,位于定城中街,今县卫生局院里。

    19266月,中国共产党定安县第一个支部于原尚友书院成立。今旧址的原建筑物已被拆除,改建为定安中学办公大楼。

    19268月,定安县第一个工会在定城六月婆庙(即泰华庙)成立。今庙已被拆除改建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校舍。80年代中期,市民集资复建泰华庙于旁边临街一侧。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定安县共产党领导人撤到乡下,一年里曾在今永丰乡石井园村西的一棵大乌榄树下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是年430日,召开全县各地党员和革命乡村代表会议;6月下旬,召开全县革命情况汇报会;917日,召开革命武装暴动会。今大乌榄树尚存,1986年该遗址被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岭口镇答扬小学校内。旧址的前身是文武圣庙。1928年农历1212日,中共党员王明熹等组织的革命武装暴动在此发端。

    位于今黄竹墟黄竹小学内。1927年初,在中共定安县委领导下,曾在这里举办农民训练班,林克嵩为负责人。旧址原为法国天主教堂,现仅存1幢两层西式小楼房,为黄竹小学校舍。

    位于翰林镇卫生院东面的市场处。19393月下旬的一天,琼崖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组织“战时党政处”在这里召开有翰林墟附近后岭、沐塘、石山、业村、桐坡、坡上园、高坡园、下坡等村上千人参加的抗日誓师大会。

位于定安县南端的母瑞山区,今属国营中瑞农场。大革命时期定安县的革命主要领导人徐树芳、孙成达、王会东等曾在母瑞山区开展革命活动,中共琼崖特委、琼苏政府、红军独立师的领导人王文明、冯白驹等都曾在此坚持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在此牺牲的革命干部战士1000余人。199310月,遗址上建起海南省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20016月被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定安县东南部地区的龙门、岭口及琼海新市3个乡镇之间,毗邻母瑞山,与琼海市接壤,是琼崖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曾是中共琼崖特委、定安县(曾改为东定县)县委机关的驻地。19298月,著名的内洞山联席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定安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近8000件,其中从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东省博物馆调拨回500件,定安县文物普查队向社会各单位、各界人士征集大部分,少部分动员亲朋好友无偿捐献,共花费国家文物征集费5万多元。藏品丰富多彩,在海南省县市级博物馆中,其质量和数量都处领先地位。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30多件,三级文物90多件。藏品中如乾隆、嘉庆、光绪诰诏轴文(圣旨)6件,王弘诲、张岳崧、莫瑞堂、王映斗等定安县名人对联、条幅等手迹10多件,清代著名画家钱载等人书画真迹20件。特别珍贵的是历代名碑拓片数十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器7件,定安县出土新石器时代石斧20件,唐、宋青白釉魂瓶,唐代白釉罐,宋代影青碗,宋代吉州窑玳瑁斑盏,宋代建窑兔毫碗,唐代长沙窑执壶,明代德化窑盏、龙泉窑炉,明清代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铁线金丝,清代仿哥窑瓷等,其中有光绪歌官窑瓷器多件;楚鬼脸钱(俗称蚁鼻钱),战国明字刀币,以及历代铜钱等;铜器有唐、宋代铜镜,清代象尊等;还有名人印章、名人使用之端砚,清代服饰、紫砂、木雕、石雕等。

定安县历史上是有名的文化县,人才辈出,俊彦荟萃,因此,所遗留之历史文物众多,由于解放前战乱和解放后极“左”思潮的影响,文物得不到良好的保护,相当部分有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和丰富的传世文物被人为破坏。在50年代初的“土改”等运动,以及10年“文化大革命”中,全县所遗存下来的规模宏大的文庙、古城,以及30多处石牌坊,众多寺庙、祠堂、名人故居多受破坏。众多的珍宝、古籍、书画等传世文物多在“破四旧”口号下惨遭毁灭。

1956年,广东省文化厅拨给3000元专款维修见龙塔。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的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1983年春成立定安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对全县进行文物普查,认真落实党的文物保护政策,及时抢救性地对龙梅村八角殿、新坡村胡氏宗祠、太史坊、解元坊、亚元坊、见龙塔和定安古城残留部分等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将散落民间的一批传世文物征集回县博物馆进行保护和利用。1986年,县政府颁布了19处文物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海南省又将龙梅村八角殿、太史坊、新坡村胡氏宗祠颁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定安县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按照上级的规定,做到落实保护范围和责任人,挂上保护牌标志,由县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工作,年年进行文物安全检查。1996年,定安县企业家陈垂科捐资15万元再次维修见龙塔。全县文物保护工作已走上正轨。

唐长安住宅研究唐,长安,研究,研究唐,唐长安住宅,唐长安,唐长安地图,复式住宅,公寓式住宅

建房子的工程详情是许多的,任何一项工程做得公道与否,对房子的外不雅及利用城市会有必然的影响。就好比说台阶吧,按照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设计和建造方式。那末正屋大门前几步台阶好呢,我们就来看一下关于台阶的设计和建造工程常识吧。把握了解了这些常识,对正屋大门前几步台阶好的问题才能准确解决。

正屋大门前台阶多少首要跟阿谁高度会有关、 假如做成三阶的话人更轻易上来、更舒适,也跟情况比力调和。对农村来讲,通常为在三层摆布,固然也要看处所,假如位置低建议用五层,更能彰显出房子的稀缺大气,据相干划定室外台阶的数目是319步。人们习惯走步是摆布左,最少是走三步,但最多是十九步,再多就必需设计歇息台,人们平步歇息一下,减缓疲惫再继续进步。

1、公共建筑室表里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其实不宜小于0.1m,踏步应防滑。室内台阶踏步数不该少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应按坡道设置;人群密集的场合台阶高度跨越0.70m并侧遇到空时,应会有防护举措措施。

2、梯段净宽除应合适防火规范的划定外,供平常首要付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净宽应按照建筑物利用特点,一般按每股人流宽为0.55+(0~0.15)m的人流股数判断,其实不应少于两股人群。0~0.15m为人群在行进中人体的摆幅,公共建筑人流浩繁的场合应取上限值。梯段改变标的目的时,平台扶手处的至小宽度不该小于梯段净宽。当会有搬运大型物件同时要时应再适当加宽。

3、室外台阶今时采取的较多的就是大理石。石材施工前将地面下层上的落地灰、浮灰等杂物注意的清算清洁,并用钢丝刷或钢扁铲清算,施工前要对地面刷一道水泥浆连系层。下层解决应重视到达施工要求的要求,思考到装潢厚度的同时要,在正式施工前用清水潮湿地面但不的会有积水。

看过了上面的介绍,大家对正屋大门前几步台阶好会有没会有一个正确的断论呢?不错,正屋门前要造几级台阶,要按照不同的环境来做选择,多了不好,少了固然也不可,是以在建造房子的时刻,大家对台阶的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常识,也要会有必然的进修,按照现实环境拿出公道方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偏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