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不稳能锻炼好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的,今天脚撞到墙角了,明天头撞到门框了。
小摩擦小动作的背后,可能只是孩子的生长发育还不到时候,也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如果等孩子到了4~5岁,还是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这可能就和感统失调息息相关,家长们就要当心了。

前庭觉掌管的平衡能力不足


重力是对身体最危险的因素,人在太空中永远不用担心会摔倒这样的安全问题。
而前庭觉是通过内耳传达关于重力、平衡、空间与动作的讯息,人们通过前庭觉维持平衡、判断加速。


如果前庭功能发育不良,走路就如同「醉酒」一样。想要直走,却控制不住往右走了,自然非常容易撞到东西。
锻炼孩子的前庭平衡,家长们不妨给孩子玩飞高高、荡秋千、跳弹簧床等游戏,通过旋转和加速度的力量来刺激前庭觉的发展。

本体觉掌管的肌肉控制不足


一项调查显示,造成孩子走跑动作出现问题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的肌肉力量发展不足。
孩子身体所有感觉的协调发展,都依赖于本体感的肌肉控制。
如果本体感不足,孩子就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常常会走着走着累了倦了,朝爸爸妈妈撒娇要抱抱,或者身体协调性差,导致走路不稳或摔倒。


除此之外,本体感同时掌控着空间感觉,例如孩子把握不好身体和障碍物的空间距离,就很容易撞上、擦伤。
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可以多和孩子玩接沙包、听数字做动作、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在跑跳运动中,锻炼孩子的肌肉控制,提高孩子的反应和协调能力。

视觉掌管的注意广度不足


视觉广度,是指眼睛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所看到的空间范围,也可以说是接收信息的广度。
视觉广度不足的孩子,导致他们对外围环境的差异观察能力不足,结果就容易因为注意不到平地的障碍物或坑洞,被凹凸不平绊倒或摔跤。


平时家长可以多用图纸让孩子走走迷宫,或带孩子去登山远眺,锻炼孩子的视觉广度。


爬行带来的抗重力训练不够


有一句老话叫做:「走得快的孩子更聪明」。
但实际上,孩子的身体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爬行也是孩子运动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爬行最主要的是发展孩子的抗重力肌,在孩子爬行过程中,颈背肌肉通过抗重力伸展,上下肢需要抗重力移动。

如果这些肌肉得到充分发展,孩子长大以后正常的走路坐姿中都更容易维持正确的姿势。
调查发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90%以上不会爬行或爬行时间很短。而爬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手段。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就认为,「行走的自由」也是孩子的「工作」之一。
孩子安全自由地行走,需要父母的帮助,也需要父母的留心和呵护。

减肥人士都不想通过运动减肥,实际上想要健康的减掉体重,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饮食加锻炼。那锻炼项目中,走路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一项,只是走路究竟能不能达到减肥的效果呢?其实是可以的,走路一小时,身体会发生的变化一起了解看看。

走路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1-5分钟,关节释放润滑液

迈出步子后,为了给散步提供能量,身体会开始从碳水化合物与脂肪存储中获得更多燃料。

另外,血流量增加,肌肉得到预热,关节的僵硬度开始减弱,并释放出润滑液让你更容易移动身体。

6~10分钟,血管得到扩张

此时心率会从原本的70~100次/分钟往上增加。而且随着步速的加快,血压会轻微上升,不过身体会释放能扩张血管的化学物质来抵消这一潜在危险,让更多的血液和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正处于工作状态的肌肉。

11~20分钟,激素分泌量上升

体温不断上升,靠近皮肤的血管扩张以释放热量,你会开始出汗,同时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分泌量上升,以便为肌肉输送能量。

21~45分钟,心情变好,脂肪燃烧更多

随着身体张力的释放,大脑会释放出让人感觉良好的内啡肽,整个身体开始放松,心情也会随之变好;与此同时,更多的脂肪得到了燃烧,胰岛素分泌量开始下降,这对于肥胖和糖尿病患者而言是个好结果。

46~60分钟,肌肉开始疲劳

散步快1个小时,你的肌肉可能会感觉疲劳,因为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储量减少了。

另外,即使停止脚步,身体也依然会保持在较高的热量消耗状态,也就是说你的代谢率水平较高,能继续燃烧卡路里。

腰背挺直,颈肩放松,轻轻收腹,下颌微微内收,双眼平视前方,使耳朵、肩膀和臀部保持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刚开始可以自然地摆动手臂,之后熟悉了则尽可能将双臂高摆,能增加行走时能量的消耗。

正确的姿势既能够配合正常的呼吸提高心肺功能,又可以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让营养物质提供给需要的部位。太过随意的姿势反而可能会损伤腰椎、颈椎、膝盖等。

正常的跨步是身高的37.5%,而若是将步子长度增加至身高的45%左右,这样会逐渐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增加糖原的消耗。

具体来说,身高是160cm的人,若身体条件允许,最好把步子的长度由60cm增加至72厘米,可以逐步慢慢地一点点的加,但不能勉强跨大步。

步幅拉大,就像杠杆原理一样,会更需要以股关节为轴心来出脚用力,以及稳定住不稳的整个身体,比起小步小步地走,更能够提升强化下肢肌力的效果。

走路最好要达到中等强度,这样其对于呼吸、循环系统和代谢的促进作用更强。

中等强度运动的目标心率为(220-年龄)×60%~(220-年龄)×70%次/分;主观感受是心率明显加快,身体微微出汗,呼吸略微有些喘,但是还能流畅说话的状态。

疾病管理厅医学信息显示,如果想提高走路的运动效果,最好是交替快走和慢走——快走1分钟左右后调整呼吸,慢走2~3分钟。根据个人不同,可以调整快走和慢走的时间。

走路也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在30-50分钟之间较为合理,不宜过度。另外,要保证每周健步走的时间累积有150分钟以上,才会对健康更有益。

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早晨是疾病高发时段,而且早晨空气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晚上光线差,更容易出现跌倒等意外事件。

推荐下午4-5点运动,人的体能较好,运动能力更强。若是没有时间的,也可以选择饭后半小时出门走路。

除了单纯的走,其实在此过程中可以加点小细节,能更好地控病防病。

来源:北京健康教育、我是大医生官微

健康参考读者“春荣”咨询:

我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与尾椎管狭窄,坐着也不痛。在家可以活动,不过有时站立需要靠着墙,有时可以走很远,有时走两步就想坐下,脚底发麻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请问这个现象是哪个原因引起的?是多走路还是少走路好?

老人报记者 蔡卫杨通讯员 张灿城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创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答:读者“春荣”站立不稳、难远行的问题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不适宜过多走路,但要加强锻炼。

“腰突”让人最烦恼的莫过于腰痛,很多人也会将“腰突”等同于腰痛,其实“腰突”可不只会出现腰痛不适。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创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晶表示,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临床常常还会表现为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可能表现出脊柱侧凸、腰椎活动度减少、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等。重度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腰椎间盘突出引起椎管狭窄的患者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的表现。

“读者‘春荣’虽然没有明显的疼痛不适,但是有明显的下肢无力和间歇性跛行,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典型表现,因此要注意日常生活方式以及进行合理的治疗。”王晶说,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的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症状经保守治疗后多可以明显改善,而如果出现肢体麻木、乏力以及肌肉萎缩、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则说明程度较为严重,保守治疗效果欠佳,但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往往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王晶表示,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从椎间盘突出的根本原因入手,其中椎间盘退变是根本原因。腰椎间盘在脊柱运动和负荷中承受巨大应力,随着年龄增大,椎间盘逐渐退变,髓核水分减少,失去弹性,纤维环逐渐出现裂隙。其次,各种慢性积累损伤也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损伤积累。

那么,既然要减少损伤积累,是不是要多静养呢?“‘腰突’患者确实需要多静养,并不适宜过多地走路,也要尽量避免长期、反复弯腰负重劳作。但是静养不意味着完全休息,

‘腰突’患者可以加强腰背核心肌群的锻炼。”王晶建议。

加强核心肌群的锻炼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非常实用、有效的方法。人体腰椎的稳定性是由 5 节腰椎椎体椎间盘结构连接起来的静态稳定结构加上腰椎周围核心肌群组成的动态稳定结构。就如同一顶敞篷,主支架的稳定主要是靠周围的绳索力量平衡来达到的,也就是说核心肌群的力量和平衡

是维持腰椎稳定的主要因素,也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的关键节点。

腰椎的核心肌群主要是由分布在人体腰椎前方的腹肌和后方的腰背肌构成,而锻炼核心肌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游泳运动了。此外,科学的核心肌群训练方法也有很多种,例如:加强腹肌锻炼,飞燕式、五点支撑法锻炼腰背肌等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路不稳的治疗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