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它吃泥鳅吗?

哺乳动物中的獾、鼬、浣熊、刺猬等 鸟类中的鹰、雕、鹫、犀鸟、鹳等 两栖动物中的大蟾蜍和牛蛙也吃蛇,还有许多以其他蛇类为食的蛇如眼睛王蛇等。 要说爬行动物,那只有一个:獴
  •   【中文别名】: 狗獾、猪獾、獾子、芝麻獾、獾八狗子、獾猪、拱猪、沙獾、?   【分类】: 哺乳纲、食肉目、鼬科、獾属   【体长】: 500至700毫米   【尾长】:150至200毫米   【体重】:10至12公斤   【毛色】:獾的脊背从头到尾长有长而粗的针毛,颜色是黑棕色与白色混杂,呈现棕灰色。
      【寿命】: 10~25年   【保护级别】:地方常见,在部分草原地区属于害兽。   体形粗实肥大,四肢短,耳壳短圆,眼小鼻尖,颈部粗短,前后足的趾均具强有力的黑棕色爪,前爪比后爪长。鼻端具有发达的软骨质鼻垫,类似猪鼻;四肢较粗而强,趾端均生有强而粗的长爪,爪长近似趾长。
      【地理种群差异】: 獾是食肉目鼬科兽类的通称。约6属共9种。中国有3种:狗獾、猪獾和鼬獾。   【分布情况】: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物种状况】:狗獾、猪獾地方常见,袋獾、狼獾已收到相关法律保护。
      【生活习性】:嗅觉灵敏,善掘土,穴居。昼伏夜出。大多数种类独居生活。   【食性】:獾的食性很杂,喜食植物的根茎、玉米、花生、菜类、瓜类、豆类、昆虫、蚯蚓、青蛙、鼠类和其他小哺乳类、小爬行类等。   山地、森林、草原、丘陵、盆地、溪流湖泊均有分布,适应能力较强。
      1~2岁性成熟,獾每年只繁殖1次,一般在8月初至9月底开始交配。公、母性交后,其胚泡滞育期较长,受精卵2~3个月内不着床,在子宫内处于游离状态,受精卵着床后即开始发育。一般到第二年的4~5月份产仔。妊娠期230天左右,每胎产仔3~4只。
    幼獾35日龄左右睁开眼睛。经过5~6个月的生长发育,秋末冬初时幼獾基本长大。   獾是一种皮、毛、肉、药兼具的珍贵野生经济动物。皮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皮毛,其皮革制品美丽大方,色彩艳丽,是制作高级裘皮服装的原料。为三色毛,两端白色中间黑棕,毛杆粗细适中,弹性好,耐磨,制成女大衣漂亮美观,是皮革抢手货。
    獾毛还可制作高级胡刷和油画笔。獾肉可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席上的佳肴。獾油是由獾子的脂肪提取的油脂。是治疗烫伤、烧伤的有效药物。   【世界上几种地方性常见的獾类】:   獾是鼬科动物中体型较大的杂食性兽类;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狗獾又名獾、獾八狗子。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是一种皮、毛、肉、药兼具的野生动物。   狗獾体重约10-12公斤,体长45—55厘米。头扁、鼻尖、耳短,颈短粗,尾巴较短,四肢短而粗壮,爪有力适于掘土,经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 而密,基部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为黑褐色,毛尖白色,体侧白色毛较多。
    头部有白色纵毛三条;面颊两侧各一条,中央一条由鼻尖到头顶。下颌、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狗獾多栖息在丛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杂,喜食植物的根茎、玉米、花生、菜类、瓜类、豆类、昆虫、蚯蚓、青蛙、鼠类和其他小哺乳类、小爬行类等。
      猪獾遍布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国外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等地也有分布。体形大小似狗獾,二者区别主要在于猪獾的鼻垫与上唇间裸露,吻鼻部狭长而圆,酷似猪鼻。体重10千克以上,体长650-700毫米。
    全身浅棕色或黑棕色,另杂以白色;喉及尾白色;鼻尖至颈背有一白色纵纹,从嘴角到头后各有一道短白纹。从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都有栖居,生活习性与狗獾相似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凶猛,叫声似猪。视觉差,嗅觉发达。夜行性。食性杂,尤喜食动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鳅、黄鳝、蝼蛄、天牛和鼠类等,也食植物性食物,有时盗食农作物玉米、小麦、白薯和花生等。
    有冬眠习性。立春前后发情,怀孕期3个月左右,于4-5月产仔,每胎2-4仔。獾油治烫伤,对痔和胃清疡有一定疗效。针毛可制毛刷和笔。   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的丛林之中,我国的东北有时也能看到它们的足迹。大概是因为它们既有狼一样的残忍,又有獾一样的体形,因此而得名。
    实际上,狼獾属于鼬鼠家族,而且是该家族中最大的动物,身长可达1米,重达25公斤,以棕色为主,远远望去,很像一头小小的棕熊。   狼獾是一种喜欢独来独往的动物,只有到发情期才肯聚在一起。它们活动的范围很大,母獾的领地可达50~300平方公里,公獾更大,甚至可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往往覆盖了好几个母獾的领地。
    母獾对自己的领地防守得很严,特别是在发情期及喂养幼仔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对于任何胆敢来犯的母獾都会给以坚决的回击,严防第三者插足。但对于前来求婚的公獾又另当别论,因为这正是它求之不得的。狼獾的妊娠期很长,约120天左右,然后产下一窝幼仔,一般为1~3只,有时多达4只,两年后成熟,开始繁殖。
      狼獾食性很杂,鸟蛋、小鸟、旅鼠甚至秋天的浆果都吃,但其主要食物是驯鹿,特别是在冬天,当驯鹿群从北极草原回到边缘丛林的时候,它们就会大开杀戒,跟在猎物后面穷追不舍。由于它的腿短,脚大,所以在厚厚的积雪上奔跑起来比腿长而蹄小的驯鹿容易得多。
    据计算,它们踩在雪上的压强只有驯鹿的1/10,所以得心应手,很容易捕到猎物。一旦捕到驯鹿,便会很快将它肢解,一部分当场吃掉,其余则分几个地方埋藏起来,以备在漫长的冬季找不到食物时再扒出来享用。有时当寻找食物特别困难时,它们也会饥不择食,靠狗熊或狼群的剩汤残羹甚至腐尸充饥,因而得一别名即“贪吃的家伙”。
    实际上它们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吃饱肚皮而已。   爱斯基摩人视狼獾的毛皮为宝物,因为这种毛皮即使在气温非常低的情况下,遇到嘴里哈出来的蒸气也不会结冰,仍能保持柔软干燥。这对在户外活动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脸周围的皮毛结起冰来,就会很容易把脸部冻伤。
    狼獾在中国仅见于大兴安岭森林,是一种不知疲倦地到处游荡的食肉兽,昼夜能跑三、四十公里,更以贪食知名。虽然经常吃其他野兽吃剩的尸体,但也会袭击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   袋獾曾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现仅见于塔斯马尼亚省。身长525-800毫米,尾长230-300毫米,体重4。
    1-11。8千克。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及臀部具有白色块斑,吻为浅粉色。体形与鼬科动物相近。腹部生有育儿袋。出没于灌木与高草生境中,昼伏夜出。行走时总在不停地嗅地面,似乎在寻找食物。食性以肉食为主,吃昆虫、蛇和鼠类等,偶尔也吃些植物。是单配制的动物。
    每年3月份开始繁殖。妊娠31天后,可产下2-4个重0。18-0。29克的幼仔。幼仔在育儿袋中生活3个月后才放开吸吮的乳头;105天后离开育儿袋,但整个哺乳期达8个用。母兽2岁性成熟。动物园饲养的个体,寿命为8年零2个月。   袋獾常以路边、旷野里的动物尸体为食。
    它们胃口好得很,从不挑肥拣瘦,有什么就吃什么。贪吃,从不满足:袋獾可以在30分钟之内吃下差不多相当于自己体重40%的食物,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美餐的机会。它们也常常在农田附近游荡,因为那里常会发现腐肉。一般情况下,袋獾有机会就吃,从不满足。·手指柔软、有韧性,可以做出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高难度动作:袋獾长有异常柔软的大拇指,嘴巴更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威力。
    张开之后可以形成180度的角!袋獾少言寡语,羞涩怕人。它们一般等到夜里大家都睡了才外出觅食,而且都是独来独往。袋獾安分守己,不愿招惹是非,会尽量避免与其他动物发生冲突。它们以腐肉为食,偶尔也会大吼一声,去攻击年幼或受伤的动物,尝尝鲜物。   世界上哺乳动物中最凶猛的咬人动物是什么?答案不是老虎、狮子,而是看似温顺、可爱的肉食有袋类动物袋獾。
    这是科学家首次估计肉食哺乳动物的咬人的力量。澳大利亚科学家分析了39类灭绝和幸存肉食哺乳动物的犬齿,且考虑到动物撕咬力量和其身体大小的相对关系。结果发现,常常被人们所低估的袋獾是现在活着的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动物。事实上,一只6公斤重的袋獾能够杀死30公斤重的袋熊。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还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3万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袋狮是已经灭绝的肉食动物中撕咬力量最大的,高达100公斤。袋狮的撕咬能力是现在活着、身体大小一样的狮子的三倍。另外,胎生哺乳动物,如非洲猎犬、美洲虎和云豹的撕咬能力非同寻常。
    之前有研究称,肉食哺乳动物的脑量越小就留给咀嚼肌更多空间,令其撕咬力量更大。因此,脑量越小的肉食哺乳动物的撕咬能力越大的说法就被一些科学家提出。科学家发现,胎生肉食哺乳动物的脑量平均是有袋类的2。5倍。   蜜獾虽然属鼬科动物,但却单列一个亚科——蜜獾亚科(Mellivorinae)。
    这处亚科只有蜜獾一属一种动物。   蜜獾的分布范围很广,非洲、亚洲西南部、阿拉伯、直到苏联。体长60-77厘米,肩高一般25-30厘米。背部为灰色。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不怕蜂蜇蛇咬。浅居在各种类型地带——雨林、开阔的草原以至于水边,要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出来。
    白天在地洞中休息。蜜獾可称为杂食性动物,各种食物都吃,包括小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甚至连眼镜蛇和蒙巴蛇一类的毒蛇也吃。不过它最喜欢吃的是蜂蜜。它与黑喉响蜜?(Indicator indicator)结成了十分有趣的“伙伴”关系。
    响蜜?一见到蜜獾就会不停地鸣叫以吸引蜜獾的注意力,蜜獾循着响蜜?的叫声跟着它走,同时也发出一系列的回应声。蜜獾用其强壮有力的爪子扒开蜂窝吃蜜,而响蜜?亦可分享一餐佳肴,因为响蜜?自己是破不开蜂窝的。   獾的人工养殖方法简单,投资少,成本低,效益高,是发展前景广阔的一种养殖业。
    为此,现将獾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在环境较僻静的地方,建一个15~20平方米的园地,周围用石头或砖砌垒2米左右高的围墙。里面用石头做成假山,假山周围砌垒些洞穴,洞穴的上面要严密,以防漏雨水。洞内放些柔软的干草或干树叶等。
    园地面积的大小、假山的大小及洞穴个数的多少,要根据饲养獾的数量而定。   2、獾的配种繁殖 :   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母獾在1岁左右,公獾在1。5岁左右即达到性成熟。公、母之间即开始有性冲动行为。獾每年只繁殖1次,一般在8月初至9月底开始交配。
    公、母性交后,其胚泡滞育期较长,受精卵2~3个月内不着床,在子宫内处于游离状态,受精卵着床后即开始发育。一般到第二年的4~5月份产仔。其妊娠期230天左右,每胎产仔3~4只。仔獾35日龄左右睁开眼睛。经过5~6个月的生长发育,到秋末冬初时,边獾基本长大。
      3、獾的饲养与管理:   獾是杂食动物,其饲料来源非常广泛。植物性饲料有:花生、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瓜干、各种薯类、瓜果、蔬菜类等。动物性饲料有:各种畜禽肉、畜禽内脏、青蛙、鼠类、昆虫类等。在应用时,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最好配合起来饲喂。
    在獾的非配种期要以碳水化合物饲料为主,适当搭配些蛋白质饲料即可。但在入冬前要增加蛋白质饲料的数量,使獾达到较好的肥度,以利其安全越冬。当獾进入配种期,由于母獾、公獾性欲冲动,性交次数较多,消耗体力较大,这时其饲料质量也应适当提高。日粮中蛋白质饲料应占到40%左右,碳水化合物饲料应占50%左右,蔬菜类应占10%左右。
    还应补充一点麦芽、酵母、维生素之类。母獾进入妊娠期后,营养质量更应提高,蛋白质饲料应增加到50%左右,而且还要做到新鲜和多样化,以保证胎儿在体内的生长发育和母獾的身体健康。对幼獾的饲养:当仔獾长到80日龄以后,就可断奶分窝饲养。   4、獾的日常管理:一是投料要新鲜无污物;二是经常打扫饲养场地,保持干燥卫生;三是对饲养场地要保持安静,防止参观和生人进入。
    同时还要防止家狗和野猫的侵袭。   附:世界獾类名目一览表:   中文名 英文名 拉丁名 命名人
  •   部首:犭,部外笔画:17,总笔画:20 ; 繁体部首:犬,部外笔画:18,总笔画:22   ◎ 哺乳动物,毛灰色,善掘土,穴居山野,昼伏夜出。
    毛可制笔,毛皮可制裘,其脂肪熬炼的獾油可治疗烫伤等。亦称“狗獾”。   【中文别名】: 狗獾、猪獾、獾子、芝麻獾、獾八狗子、獾猪、拱猪、沙獾、?   【分类】: 哺乳纲、食肉目、鼬科、獾属   【体长】: 500至700毫米   【尾长】:150至200毫米   【体重】:10至12公斤   【毛色】:獾的脊背从头到尾长有长而粗的针毛,颜色是黑棕色与白色混杂,呈现棕灰色。
      【寿命】: 10~25年   【保护级别】:地方常见,在部分草原地区属于害兽。   体形粗实肥大,四肢短,耳壳短圆,眼小鼻尖,颈部粗短,前后足的趾均具强有力的黑棕色爪,前爪比后爪长。鼻端具有发达的软骨质鼻垫,类似猪鼻;四肢较粗而强,趾端均生有强而粗的长爪,爪长近似趾长。
      【地理种群差异】: 獾是食肉目鼬科兽类的通称。约6属共9种。中国有3种:狗獾、猪獾和鼬獾。   【分布情况】: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物种状况】:狗獾、猪獾地方常见,袋獾、狼獾已收到相关法律保护。
      【生活习性】:嗅觉灵敏,善掘土,穴居。昼伏夜出。大多数种类独居生活。   【食性】:獾的食性很杂,喜食植物的根茎、玉米、花生、菜类、瓜类、豆类、昆虫、蚯蚓、青蛙、鼠类和其他小哺乳类、小爬行类等。   山地、森林、草原、丘陵、盆地、溪流湖泊均有分布,适应能力较强。
      1~2岁性成熟,獾每年只繁殖1次,一般在8月初至9月底开始交配。公、母性交后,其胚泡滞育期较长,受精卵2~3个月内不着床,在子宫内处于游离状态,受精卵着床后即开始发育。一般到第二年的4~5月份产仔。妊娠期230天左右,每胎产仔3~4只。
    幼獾35日龄左右睁开眼睛。经过5~6个月的生长发育,秋末冬初时幼獾基本长大。   獾是一种皮、毛、肉、药兼具的珍贵野生经济动物。皮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皮毛,其皮革制品美丽大方,色彩艳丽,是制作高级裘皮服装的原料。为三色毛,两端白色中间黑棕,毛杆粗细适中,弹性好,耐磨,制成女大衣漂亮美观,是皮革抢手货。
    獾毛还可制作高级胡刷和油画笔。獾肉可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席上的佳肴。獾油是由獾子的脂肪提取的油脂。是治疗烫伤、烧伤的有效药物。   【世界上几种地方性常见的獾类】:   獾是鼬科动物中体型较大的杂食性兽类;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狗獾又名獾、獾八狗子。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是一种皮、毛、肉、药兼具的野生动物。   狗獾体重约10-12公斤,体长45—55厘米。头扁、鼻尖、耳短,颈短粗,尾巴较短,四肢短而粗壮,爪有力适于掘土,经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 而密,基部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为黑褐色,毛尖白色,体侧白色毛较多。
    头部有白色纵毛三条;面颊两侧各一条,中央一条由鼻尖到头顶。下颌、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狗獾多栖息在丛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杂,喜食植物的根茎、玉米、花生、菜类、瓜类、豆类、昆虫、蚯蚓、青蛙、鼠类和其他小哺乳类、小爬行类等。
      猪獾遍布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国外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等地也有分布。体形大小似狗獾,二者区别主要在于猪獾的鼻垫与上唇间裸露,吻鼻部狭长而圆,酷似猪鼻。体重10千克以上,体长650-700毫米。
    全身浅棕色或黑棕色,另杂以白色;喉及尾白色;鼻尖至颈背有一白色纵纹,从嘴角到头后各有一道短白纹。从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都有栖居,生活习性与狗獾相似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凶猛,叫声似猪。视觉差,嗅觉发达。夜行性。食性杂,尤喜食动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鳅、黄鳝、蝼蛄、天牛和鼠类等,也食植物性食物,有时盗食农作物玉米、小麦、白薯和花生等。
    有冬眠习性。立春前后发情,怀孕期3个月左右,于4-5月产仔,每胎2-4仔。獾油治烫伤,对痔和胃清疡有一定疗效。针毛可制毛刷和笔。   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的丛林之中,我国的东北有时也能看到它们的足迹。大概是因为它们既有狼一样的残忍,又有獾一样的体形,因此而得名。
    实际上,狼獾属于鼬鼠家族,而且是该家族中最大的动物,身长可达1米,重达25公斤,以棕色为主,远远望去,很像一头小小的棕熊。   狼獾是一种喜欢独来独往的动物,只有到发情期才肯聚在一起。它们活动的范围很大,母獾的领地可达50~300平方公里,公獾更大,甚至可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往往覆盖了好几个母獾的领地。
    母獾对自己的领地防守得很严,特别是在发情期及喂养幼仔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对于任何胆敢来犯的母獾都会给以坚决的回击,严防第三者插足。但对于前来求婚的公獾又另当别论,因为这正是它求之不得的。狼獾的妊娠期很长,约120天左右,然后产下一窝幼仔,一般为1~3只,有时多达4只,两年后成熟,开始繁殖。
      狼獾食性很杂,鸟蛋、小鸟、旅鼠甚至秋天的浆果都吃,但其主要食物是驯鹿,特别是在冬天,当驯鹿群从北极草原回到边缘丛林的时候,它们就会大开杀戒,跟在猎物后面穷追不舍。由于它的腿短,脚大,所以在厚厚的积雪上奔跑起来比腿长而蹄小的驯鹿容易得多。
    据计算,它们踩在雪上的压强只有驯鹿的1/10,所以得心应手,很容易捕到猎物。一旦捕到驯鹿,便会很快将它肢解,一部分当场吃掉,其余则分几个地方埋藏起来,以备在漫长的冬季找不到食物时再扒出来享用。有时当寻找食物特别困难时,它们也会饥不择食,靠狗熊或狼群的剩汤残羹甚至腐尸充饥,因而得一别名即“贪吃的家伙”。
    实际上它们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吃饱肚皮而已。   爱斯基摩人视狼獾的毛皮为宝物,因为这种毛皮即使在气温非常低的情况下,遇到嘴里哈出来的蒸气也不会结冰,仍能保持柔软干燥。这对在户外活动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脸周围的皮毛结起冰来,就会很容易把脸部冻伤。
    狼獾在中国仅见于大兴安岭森林,是一种不知疲倦地到处游荡的食肉兽,昼夜能跑三、四十公里,更以贪食知名。虽然经常吃其他野兽吃剩的尸体,但也会袭击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   袋獾曾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现仅见于塔斯马尼亚省。身长525-800毫米,尾长230-300毫米,体重4。
    1-11。8千克。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及臀部具有白色块斑,吻为浅粉色。体形与鼬科动物相近。腹部生有育儿袋。出没于灌木与高草生境中,昼伏夜出。行走时总在不停地嗅地面,似乎在寻找食物。食性以肉食为主,吃昆虫、蛇和鼠类等,偶尔也吃些植物。是单配制的动物。
    每年3月份开始繁殖。妊娠31天后,可产下2-4个重0。18-0。29克的幼仔。幼仔在育儿袋中生活3个月后才放开吸吮的乳头;105天后离开育儿袋,但整个哺乳期达8个用。母兽2岁性成熟。动物园饲养的个体,寿命为8年零2个月。   袋獾常以路边、旷野里的动物尸体为食。
    它们胃口好得很,从不挑肥拣瘦,有什么就吃什么。贪吃,从不满足:袋獾可以在30分钟之内吃下差不多相当于自己体重40%的食物,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美餐的机会。它们也常常在农田附近游荡,因为那里常会发现腐肉。一般情况下,袋獾有机会就吃,从不满足。·手指柔软、有韧性,可以做出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高难度动作:袋獾长有异常柔软的大拇指,嘴巴更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威力。
    张开之后可以形成180度的角!袋獾少言寡语,羞涩怕人。它们一般等到夜里大家都睡了才外出觅食,而且都是独来独往。袋獾安分守己,不愿招惹是非,会尽量避免与其他动物发生冲突。它们以腐肉为食,偶尔也会大吼一声,去攻击年幼或受伤的动物,尝尝鲜物。   世界上哺乳动物中最凶猛的咬人动物是什么?答案不是老虎、狮子,而是看似温顺、可爱的肉食有袋类动物袋獾。
    这是科学家首次估计肉食哺乳动物的咬人的力量。澳大利亚科学家分析了39类灭绝和幸存肉食哺乳动物的犬齿,且考虑到动物撕咬力量和其身体大小的相对关系。结果发现,常常被人们所低估的袋獾是现在活着的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动物。事实上,一只6公斤重的袋獾能够杀死30公斤重的袋熊。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还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3万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袋狮是已经灭绝的肉食动物中撕咬力量最大的,高达100公斤。袋狮的撕咬能力是现在活着、身体大小一样的狮子的三倍。另外,胎生哺乳动物,如非洲猎犬、美洲虎和云豹的撕咬能力非同寻常。
    之前有研究称,肉食哺乳动物的脑量越小就留给咀嚼肌更多空间,令其撕咬力量更大。因此,脑量越小的肉食哺乳动物的撕咬能力越大的说法就被一些科学家提出。科学家发现,胎生肉食哺乳动物的脑量平均是有袋类的2。5倍。   蜜獾虽然属鼬科动物,但却单列一个亚科——蜜獾亚科(Mellivorinae)。
    这处亚科只有蜜獾一属一种动物。   蜜獾的分布范围很广,非洲、亚洲西南部、阿拉伯、直到苏联。体长60-77厘米,肩高一般25-30厘米。背部为灰色。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不怕蜂蜇蛇咬。浅居在各种类型地带——雨林、开阔的草原以至于水边,要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出来。
    白天在地洞中休息。蜜獾可称为杂食性动物,各种食物都吃,包括小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甚至连眼镜蛇和蒙巴蛇一类的毒蛇也吃。不过它最喜欢吃的是蜂蜜。它与黑喉响蜜?(Indicator indicator)结成了十分有趣的“伙伴”关系。
    响蜜?一见到蜜獾就会不停地鸣叫以吸引蜜獾的注意力,蜜獾循着响蜜?的叫声跟着它走,同时也发出一系列的回应声。蜜獾用其强壮有力的爪子扒开蜂窝吃蜜,而响蜜?亦可分享一餐佳肴,因为响蜜?自己是破不开蜂窝的。   獾的人工养殖方法简单,投资少,成本低,效益高,是发展前景广阔的一种养殖业。
    为此,现将獾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在环境较僻静的地方,建一个15~20平方米的园地,周围用石头或砖砌垒2米左右高的围墙。里面用石头做成假山,假山周围砌垒些洞穴,洞穴的上面要严密,以防漏雨水。洞内放些柔软的干草或干树叶等。
    园地面积的大小、假山的大小及洞穴个数的多少,要根据饲养獾的数量而定。   2、獾的配种繁殖 :   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母獾在1岁左右,公獾在1。5岁左右即达到性成熟。公、母之间即开始有性冲动行为。獾每年只繁殖1次,一般在8月初至9月底开始交配。
    公、母性交后,其胚泡滞育期较长,受精卵2~3个月内不着床,在子宫内处于游离状态,受精卵着床后即开始发育。一般到第二年的4~5月份产仔。其妊娠期230天左右,每胎产仔3~4只。仔獾35日龄左右睁开眼睛。经过5~6个月的生长发育,到秋末冬初时,边獾基本长大。
      3、獾的饲养与管理:   獾是杂食动物,其饲料来源非常广泛。植物性饲料有:花生、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瓜干、各种薯类、瓜果、蔬菜类等。动物性饲料有:各种畜禽肉、畜禽内脏、青蛙、鼠类、昆虫类等。在应用时,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最好配合起来饲喂。
    在獾的非配种期要以碳水化合物饲料为主,适当搭配些蛋白质饲料即可。但在入冬前要增加蛋白质饲料的数量,使獾达到较好的肥度,以利其安全越冬。当獾进入配种期,由于母獾、公獾性欲冲动,性交次数较多,消耗体力较大,这时其饲料质量也应适当提高。日粮中蛋白质饲料应占到40%左右,碳水化合物饲料应占50%左右,蔬菜类应占10%左右。
    还应补充一点麦芽、酵母、维生素之类。母獾进入妊娠期后,营养质量更应提高,蛋白质饲料应增加到50%左右,而且还要做到新鲜和多样化,以保证胎儿在体内的生长发育和母獾的身体健康。对幼獾的饲养:当仔獾长到80日龄以后,就可断奶分窝饲养。   4、獾的日常管理:一是投料要新鲜无污物;二是经常打扫饲养场地,保持干燥卫生;三是对饲养场地要保持安静,防止参观和生人进入。
    同时还要防止家狗和野猫的侵袭。   附:世界獾类名目一览表:   中文名 英文名 拉丁名 命名人
  •   【中文别名】: 狗獾、猪獾、獾子、芝麻獾、獾八狗子、獾猪、拱猪、沙獾、?   【分类】: 哺乳纲、食肉目、鼬科、獾属   【体长】: 500至700毫米   【尾长】:150至200毫米   【体重】:10至12公斤   【毛色】:獾的脊背从头到尾长有长而粗的针毛,颜色是黑棕色与白色混杂,呈现棕灰色。
      【寿命】: 10~25年   【保护级别】:地方常见,在部分草原地区属于害兽。   体形粗实肥大,四肢短,耳壳短圆,眼小鼻尖,颈部粗短,前后足的趾均具强有力的黑棕色爪,前爪比后爪长。鼻端具有发达的软骨质鼻垫,类似猪鼻;四肢较粗而强,趾端均生有强而粗的长爪,爪长近似趾长。
      【地理种群差异】: 獾是食肉目鼬科兽类的通称。约6属共9种。中国有3种:狗獾、猪獾和鼬獾。   【分布情况】: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物种状况】:狗獾、猪獾地方常见,袋獾、狼獾已收到相关法律保护。
      【生活习性】:嗅觉灵敏,善掘土,穴居。昼伏夜出。大多数种类独居生活。   【食性】:獾的食性很杂,喜食植物的根茎、玉米、花生、菜类、瓜类、豆类、昆虫、蚯蚓、青蛙、鼠类和其他小哺乳类、小爬行类等。   山地、森林、草原、丘陵、盆地、溪流湖泊均有分布,适应能力较强。
      1~2岁性成熟,獾每年只繁殖1次,一般在8月初至9月底开始交配。公、母性交后,其胚泡滞育期较长,受精卵2~3个月内不着床,在子宫内处于游离状态,受精卵着床后即开始发育。一般到第二年的4~5月份产仔。妊娠期230天左右,每胎产仔3~4只。
    幼獾35日龄左右睁开眼睛。经过5~6个月的生长发育,秋末冬初时幼獾基本长大。   獾是一种皮、毛、肉、药兼具的珍贵野生经济动物。皮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皮毛,其皮革制品美丽大方,色彩艳丽,是制作高级裘皮服装的原料。为三色毛,两端白色中间黑棕,毛杆粗细适中,弹性好,耐磨,制成女大衣漂亮美观,是皮革抢手货。
    獾毛还可制作高级胡刷和油画笔。獾肉可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席上的佳肴。獾油是由獾子的脂肪提取的油脂。是治疗烫伤、烧伤的有效药物。   【世界上几种地方性常见的獾类】:   獾是鼬科动物中体型较大的杂食性兽类;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狗獾又名獾、獾八狗子。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是一种皮、毛、肉、药兼具的野生动物。   狗獾体重约10-12公斤,体长45—55厘米。头扁、鼻尖、耳短,颈短粗,尾巴较短,四肢短而粗壮,爪有力适于掘土,经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 而密,基部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为黑褐色,毛尖白色,体侧白色毛较多。
    头部有白色纵毛三条;面颊两侧各一条,中央一条由鼻尖到头顶。下颌、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狗獾多栖息在丛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杂,喜食植物的根茎、玉米、花生、菜类、瓜类、豆类、昆虫、蚯蚓、青蛙、鼠类和其他小哺乳类、小爬行类等。
      猪獾遍布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国外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等地也有分布。体形大小似狗獾,二者区别主要在于猪獾的鼻垫与上唇间裸露,吻鼻部狭长而圆,酷似猪鼻。体重10千克以上,体长650-700毫米。
    全身浅棕色或黑棕色,另杂以白色;喉及尾白色;鼻尖至颈背有一白色纵纹,从嘴角到头后各有一道短白纹。从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都有栖居,生活习性与狗獾相似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凶猛,叫声似猪。视觉差,嗅觉发达。夜行性。食性杂,尤喜食动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鳅、黄鳝、蝼蛄、天牛和鼠类等,也食植物性食物,有时盗食农作物玉米、小麦、白薯和花生等。
    有冬眠习性。立春前后发情,怀孕期3个月左右,于4-5月产仔,每胎2-4仔。獾油治烫伤,对痔和胃清疡有一定疗效。针毛可制毛刷和笔。   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的丛林之中,我国的东北有时也能看到它们的足迹。大概是因为它们既有狼一样的残忍,又有獾一样的体形,因此而得名。
    实际上,狼獾属于鼬鼠家族,而且是该家族中最大的动物,身长可达1米,重达25公斤,以棕色为主,远远望去,很像一头小小的棕熊。   狼獾是一种喜欢独来独往的动物,只有到发情期才肯聚在一起。它们活动的范围很大,母獾的领地可达50~300平方公里,公獾更大,甚至可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往往覆盖了好几个母獾的领地。
    母獾对自己的领地防守得很严,特别是在发情期及喂养幼仔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对于任何胆敢来犯的母獾都会给以坚决的回击,严防第三者插足。但对于前来求婚的公獾又另当别论,因为这正是它求之不得的。狼獾的妊娠期很长,约120天左右,然后产下一窝幼仔,一般为1~3只,有时多达4只,两年后成熟,开始繁殖。
      狼獾食性很杂,鸟蛋、小鸟、旅鼠甚至秋天的浆果都吃,但其主要食物是驯鹿,特别是在冬天,当驯鹿群从北极草原回到边缘丛林的时候,它们就会大开杀戒,跟在猎物后面穷追不舍。由于它的腿短,脚大,所以在厚厚的积雪上奔跑起来比腿长而蹄小的驯鹿容易得多。
    据计算,它们踩在雪上的压强只有驯鹿的1/10,所以得心应手,很容易捕到猎物。一旦捕到驯鹿,便会很快将它肢解,一部分当场吃掉,其余则分几个地方埋藏起来,以备在漫长的冬季找不到食物时再扒出来享用。有时当寻找食物特别困难时,它们也会饥不择食,靠狗熊或狼群的剩汤残羹甚至腐尸充饥,因而得一别名即“贪吃的家伙”。
    实际上它们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吃饱肚皮而已。   爱斯基摩人视狼獾的毛皮为宝物,因为这种毛皮即使在气温非常低的情况下,遇到嘴里哈出来的蒸气也不会结冰,仍能保持柔软干燥。这对在户外活动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脸周围的皮毛结起冰来,就会很容易把脸部冻伤。
    狼獾在中国仅见于大兴安岭森林,是一种不知疲倦地到处游荡的食肉兽,昼夜能跑三、四十公里,更以贪食知名。虽然经常吃其他野兽吃剩的尸体,但也会袭击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   袋獾曾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现仅见于塔斯马尼亚省。身长525-800毫米,尾长230-300毫米,体重4。
    1-11。8千克。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及臀部具有白色块斑,吻为浅粉色。体形与鼬科动物相近。腹部生有育儿袋。出没于灌木与高草生境中,昼伏夜出。行走时总在不停地嗅地面,似乎在寻找食物。食性以肉食为主,吃昆虫、蛇和鼠类等,偶尔也吃些植物。是单配制的动物。
    每年3月份开始繁殖。妊娠31天后,可产下2-4个重0。18-0。29克的幼仔。幼仔在育儿袋中生活3个月后才放开吸吮的乳头;105天后离开育儿袋,但整个哺乳期达8个用。母兽2岁性成熟。动物园饲养的个体,寿命为8年零2个月。   袋獾常以路边、旷野里的动物尸体为食。
    它们胃口好得很,从不挑肥拣瘦,有什么就吃什么。贪吃,从不满足:袋獾可以在30分钟之内吃下差不多相当于自己体重40%的食物,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美餐的机会。它们也常常在农田附近游荡,因为那里常会发现腐肉。一般情况下,袋獾有机会就吃,从不满足。·手指柔软、有韧性,可以做出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高难度动作:袋獾长有异常柔软的大拇指,嘴巴更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威力。
    张开之后可以形成180度的角!袋獾少言寡语,羞涩怕人。它们一般等到夜里大家都睡了才外出觅食,而且都是独来独往。袋獾安分守己,不愿招惹是非,会尽量避免与其他动物发生冲突。它们以腐肉为食,偶尔也会大吼一声,去攻击年幼或受伤的动物,尝尝鲜物。   世界上哺乳动物中最凶猛的咬人动物是什么?答案不是老虎、狮子,而是看似温顺、可爱的肉食有袋类动物袋獾。
    这是科学家首次估计肉食哺乳动物的咬人的力量。澳大利亚科学家分析了39类灭绝和幸存肉食哺乳动物的犬齿,且考虑到动物撕咬力量和其身体大小的相对关系。结果发现,常常被人们所低估的袋獾是现在活着的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动物。事实上,一只6公斤重的袋獾能够杀死30公斤重的袋熊。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还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3万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袋狮是已经灭绝的肉食动物中撕咬力量最大的,高达100公斤。袋狮的撕咬能力是现在活着、身体大小一样的狮子的三倍。另外,胎生哺乳动物,如非洲猎犬、美洲虎和云豹的撕咬能力非同寻常。
    之前有研究称,肉食哺乳动物的脑量越小就留给咀嚼肌更多空间,令其撕咬力量更大。因此,脑量越小的肉食哺乳动物的撕咬能力越大的说法就被一些科学家提出。科学家发现,胎生肉食哺乳动物的脑量平均是有袋类的2。5倍。   蜜獾虽然属鼬科动物,但却单列一个亚科——蜜獾亚科(Mellivorinae)。
    这处亚科只有蜜獾一属一种动物。   蜜獾的分布范围很广,非洲、亚洲西南部、阿拉伯、直到苏联。体长60-77厘米,肩高一般25-30厘米。背部为灰色。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不怕蜂蜇蛇咬。浅居在各种类型地带——雨林、开阔的草原以至于水边,要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出来。
    白天在地洞中休息。蜜獾可称为杂食性动物,各种食物都吃,包括小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甚至连眼镜蛇和蒙巴蛇一类的毒蛇也吃。不过它最喜欢吃的是蜂蜜。它与黑喉响蜜?(Indicator indicator)结成了十分有趣的“伙伴”关系。
    响蜜?一见到蜜獾就会不停地鸣叫以吸引蜜獾的注意力,蜜獾循着响蜜?的叫声跟着它走,同时也发出一系列的回应声。蜜獾用其强壮有力的爪子扒开蜂窝吃蜜,而响蜜?亦可分享一餐佳肴,因为响蜜?自己是破不开蜂窝的。

不吃东西最大的可能就是温度的问题,最低最低不要低于20度,保持在25-28度左右最好,最高不要超过30度。

     饲料建议你喂观赏鱼,或者乳鼠。不要喂泥鳅,因为泥鳅细菌很多的,而且生命力强,弄不好在你蛙肚子里钻个胃穿孔什么的。。。饲料鱼也不要喂,第一是脏,细菌多,其次很多商家为了保证饲料鱼的存活率,会用一种药水泡,所以喂饲料鱼是比较危险的。

     角蛙排便的问题不用担心,有的一个多月才拉一次,这是正常的,也有一个星期拉一次的。只要粪便成型就没关系。如果拉的太频繁比如一个礼拜2次甚至以上,或者大便不成形,那通常是肠胃有问题了。

     角蛙的水不能用自来水,因为里面有很多漂白粉跟氯。自来水需要经过除氯才可以给角蛙用。最常见的除氯方法有2种,一是将自来水放置2天左右,二是烧开,等冷却再投入使用。或者你家有净水器可以直接用那的水。

     年幼角蛙的垫材用细孔的生化棉最好,一定要是细孔的那种,孔太大会卡住脚趾,丝状的会缠住角蛙的脚。幼体角蛙如果用椰土的话,容易自己挖个洞夏眠。这一睡就可能再也起不来了。而且角蛙饲养需要干湿分离,就是要有水池跟完全干燥的地方,再加一个可以供它躲避的地方就够了。(如下图)

如果以上条件都达到还不吃东西的话,建议你给我一张你家角蛙的环境图片我看一下。你可以发到“宠物蜘蛛”吧。我每天都会去看,到时候看到会回复你。祝你的蛙能健康成长!

黄鳝为底栖生活鱼类,适应力强,在各种淡水水域几乎都能生存。湖汊、稻田、塘堰、沟渠、池沼、水库等静水水域中数量较多;水流较缓的溪流、江河缓流处亦有。但深水和流水的水域,却少有黄鳝定居。喜栖于腐质多的水底淤泥中,在水质偏酸的环境中也能很好生活。常钻入泥底或田堤,堤岩和水边乱石缝中孔隙内营居生活。洞穴深隧(洞长约为鱼体全长的2.45-3.65倍),结构较复杂(可分洞口、前洞、中间和后洞四部分),有的黄鳝洞穴有三个甚至多个洞口。黄鳝用头部穿泥土时,动作特别敏捷,瞬间即可钻进泥中。黄鳝与蚯蚓穴泥土截然不同,蚯蚓是将穴内泥土逐渐排出洞外,而黄鳝是直接钻入,洞内土不向外排,所以,见其穴口大小便知黄鳝有多大。
  黄鳝栖息巢穴的深度,离地面约30厘米的地方。生活在稻田内的黄鳝,大多数栖息于离田基30厘米的范围内,孔道延伸至田基,只有极少数栖息在稻田的中间。孔道弯曲多而叉,每个栖息巢穴至少有两个出口,两个穴口通常相距60-100厘米左右,其中必有1个出入口在离水面的地点,一个作为避敌的退路,另一个则作为巢穴的通气孔。
黄鳝与其他鱼类相比,在历史进化上是较为突出的特殊鱼类之一。它的鳃已基本退化,鳃耙上仅留下一点点痕迹,很早以前已不能独立在水中呼吸了。而口腔、喉腔、肠道内壁表皮粘膜充满了毛细血管,可作辅助呼吸器官。它经常竖直前半段身体,吻端伸出水面能直接吸取自然界的新鲜空气。故在水中含氧十分贫乏时也能生活。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肤的潮湿状,可不至死亡。(这对长途运输是十分有利的),黄鳝对光和味的剌激不大敏感。
  黄鳝在水中经常抬着头吞入空气,目的是把新鲜的空气贮存在口腔的喉部,然后再逐渐把口腔的氧气与吻道壁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所以,鳝鱼平时的喉头特别大,一旦闷闭在水中时,喉表皮也能在水中呼吸。
  鳝鱼在水中,头部若不伸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的话,即使水中溶氧十分丰富,也会引起它窒息而死亡。一般雄鳝将头伸出水面呼吸氧气的频率较高,雌鳝相对较低,小雌鳝甚至不到水面吞吐空气。因为,刚孵出的稚鳝具有胸鳍和鳍褶,鳍和鳍褶上面有许多毛细血管,卵黄囊上具有与水有很大接触面的血管网膜,这些血管网膜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呼吸器官。稚鳝的胸鳍和鳍褶不停地经常扇动,在水中进行着气体交换,而不必将头伸出水面呼吸氧气。随着稚鳝的个体增大,卵黄囊、鳍褶和胸鳍逐渐退化泊失,而后主要靠口腔和喉部呼吸。
  黄鳝是以肉食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欢吃鲜活饵料,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在自然条件下,黄鳝主要以小鱼、小虾、昆虫、幼虫、小河蚌、小螺蛳以及水中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等大型浮游动物为食,同时吞食小蝌蚪、小青蛙,有时也摄取少量浮萍、茭瓜、丝状藻类、嫩水草和菜叶等。人工喂养黄鳝,主要以蚯蚓、蚕蛹、小鱼虾、鲜鱼浆、蝇蛆、小蚌、螺肉、屠宰下脚料、各种动物内脏、配合饲料以及米饭、米糠、熟小麦、高梁、玉米、麸皮、各种饼类(豆饼、花生饼、菜籽饼)、豆腐渣和瓜果等新鲜饲料来饲喂。腐烂变质的饲料,切不可投喂。人工饲料黄鳝最好是将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粉碎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成颗粒饲料投喂。颗粒的大小,可根据黄鳝的大小来定,一般以一口能吞进去为宜。黄鳝在摄食旺季,摄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7左右。在饲料缺乏时,大黄鳝也残食比它自身更小的小黄鳝。所以,放养时,需要选择大小规格一致的鳝种,切忌大小混放。
  黄鳝对饵料的选择性较为严格,如果长期投喂一种饵料,那么以后就很人工饲养黄鳝的初期,应在短期内加以驯饵,以便饲喂。
  黄鳝昼伏夜出。白天很少活动,一般静卧于洞内,温暖季节的夜间活动频繁,出穴觅食,有时守候在洞口扑食,扑食后即缩回洞内,在炎热季节的白天也出洞呼吸与觅食,一到晚上,它就将头伸出洞口,出来寻找食物。由于黄鳝视觉不太发达,眼睛高度近视,因而,在夜间光凭着视觉是很难发现食物的,故黄鳝在觅食时,主要依靠鼻孔内发达的嗅觉小褶,接收水中的各种生物饵料发散出来的微弱的化学分子气味,探测饵料生物藏身所在地。平时,黄鳝在洞内将头部伸出洞口处,一旦有蝇蛆、蚯蚓、各种虫类从洞口露过,就立即张口,以缀吸或者吞食式把猎物吸吞下去。当捕到较大生物时,一般是猛一下咬住动物的头部,将其致死,或用旋转方式咬断生物,然后再把生物渐渐吃下,捕食后则立即缩回洞内休息。黄鳝还能在穿穴时摄食蜓蚓等土栖动物。同时, 鳝鱼还有嗜食陆生动物的癖好,夜晚它常常游到近岸边甚至离水爬到岸上寻找食物吃,稚鳝最爱吃小型的甲壳类浮游生物。黄鳝内有忍耐饥饿的本领,一旦吃饱一餐,3一5天可不食饲料,也不致死亡。
  摄食方式为口噬食及吞食,多以噬食为主,食物不经咀嚼咽下,遇大型食物时先咬住,并以旋转身体的办法,将捕食物一一咬断,然后吞食,摄食动作迅速,摄食后即以尾部迅速缩回原洞中。
  性贪食,在夏季活动旺盛时,摄食量大,据报导,曾测定日食量约占体重的七分之一左右。黄鳝比较耐饥饿,长期不吃食,不会死亡,但体重明显减轻。

   福寿螺喜阴湿,怕光线,适宜生长在水沟、浅水低洼地、鱼塘、稻田、水渠和人工建造的水泥池里。一般水渠50~100cm深为宜。要避免杂食性鱼类,如鲤鱼、罗非鱼、鲫鱼及其它野杂鱼吃掉小螺。另外,福寿螺的生存水质一定要保持清新。
  该螺是一种偏植物性饵料的杂食性螺类,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也摄食少量精饲料。15日龄以内的幼螺,消化系统不发达,食量也不大,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腐殖质,在此阶段以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为好;15日龄以后的幼螺和成螺,即可喂食青菜、浮萍、水葫芦、水浮莲、水草和瓜果皮等饲料。也可饲喂畜禽粪便、米糠、麸皮等。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福寿螺的食量很大,几乎整天都摄食,尤其是傍晚摄食量最大。暂时喂养时,一要每隔3~5天换水一次,保持水质清新;二要防止农药、石油和石灰等碱性强的物质污染水质;三要注意水温的变化,福寿螺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4~32℃之间,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40℃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及时采取保温与降温措施,谨防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河蚬在体外受精,卵发育成为面盘幼虫,在完成浮游生活阶段后,开始生长贝壳,并沉到池底,将壳体埋在池底淤泥中,只将吸管伸在水中进行呼吸,摄取饵料。放养河蚬的池塘,不能注入农药和化肥水,这最容易引起河蚬的死亡。水质也不宜过分肥沃。池的底质以砂土为宜。水深1米左右。暂时喂养时,应投喂豆粉、麦麸或米糠,也可施鸡粪或其它农家肥料。
    河蚬也可与鲢、鳙、草鱼混养,但不能与青鱼、鲤鱼混养。

    我国田螺科分田螺和圆田螺两个属:田螺属,其螺层不膨胀,而具有螺旋色带,如长旋田螺;圆田螺属,贝壳表面光滑,螺层膨胀,有中华圆田螺和中国圆田螺两种。目前在我国华北、黄河平原、长江流域一带觉的是中华圆田螺。
田螺可单养,也可与鲫鱼、泥鳅等混养;可在水稻田或休闲田中生存,也可在池塘或河沟中生存。田螺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度,在15度以下或30度以上时停止摄食活动,10度以下开始入土冬眠,15度以上时开始繁殖,每只每次产小田螺约20~30个。田螺的雌雄在外壳上很难识别,主要根据触角识别,雄田螺的右触角呈一定程度的螺旋状弯曲(此触角兼作交接用),而雌田螺左右两触角形状完全相同。田螺疾病较少,成活率高,田螺对氧较敏感,含氧量低于3.5毫克/升时摄食不良,1.5毫克/升时开始死亡。
    田螺食性很广,暂时喂养时,可投喂米糠、菜叶、鱼粉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鳖、泥鳅、青虾、龙虾、牛蛙、塘角鱼、河蟹的生活习性

  鳖是变形动物水陆两栖,用肺呼吸,鳖无鳃,出水爬行用肺呼吸,有鼻孔、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完善的呼吸系统。肺大而多泡,海绵状,对水中生活十分适应。鳖的咽壁粘膜上也布满了用于水中气体交换的毛细血管,随着水流从口中的吞吐,也可进行水中气体交换。所以,鳖在冬眠期潜栖水底泥沙中,只把嘴尖和管状鼻孔伸到贴近水底的泥沙表面,即可吸收水中的溶氧以维持生命。由于鳖具有以上特殊器官,所以它能较长时间潜栖水底。
在温暖地区的水系,鳖的生长期很长;在北方地区,每逢北风呼啸霜铺地、草衰苇败绿水寒的季节,鳖潜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动。鳖平时潜栖在水底泥沙上,头颈藏在体内,双目炯炯窥视水底世界,当鱼虾等游到它的身边时,则突然伸颈袭击,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节,波平浪暖,绿菌铺地,它们常常爬到岸边晒太阳。在风平浪静的炎夏中午前后,常浮到水面,把管状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气。稍有风吹草动,立即潜入水中。在温暖季节,每到气压低的阴雨天,鳖也纷纷游到水面呼吸,有时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阴云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涨水、惊涛拍岸时,常有几十公斤的老鳖探颈张望。
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鳖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所以养鳖场或养鳖池地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鳖如果经常受到惊吓,对其生长繁植都是很不利的。
  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小鱼、小虾、螺、蚌、水生昆虫、蚯蚓、动物内赃等。同时也兼食蔬菜、草类、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时,同类可互相残食。所以在饲养时一定要大小分类,切不可不同规格的鳖混养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残杀,造成损失。鳖既贪食又耐饿,一次吃后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死亡。当然,这是靠它自身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供给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长生。
  鳖是一种变温动物,对周围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外界温度降至15℃以下时,鳖就开始停食,潜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长达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养鳖,生长缓慢,一般一年只长100克左右。为了加快鳖的生长速度,在人工养殖中常采用加温措施,打破鳖的冬眠习性,加快生长速度。

  泥鳅营底本生活喜生活于淤泥较厚的静水中。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沼和江河等有软泥的地方。由于生活于光线较差的淤泥中,眼睛退化,只有靠触须来寻找食物。泥鳅可生活在溶氧极小的水或淤泥中,除进行鳃呼吸外,还可用皮肤和肠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当水温高、气压低或密度过大、水中溶氧不足时,可跃出水面吞吸空气,行肠管呼吸。泥鳅的适宜生活水温为20-30℃。当水温过高或过低,以及天旱水浅时,往往潜入泥层度过不良环境。通常除遇到缺氧、染病和气候恶劣等原因外,几乎不到水的中、上层活动、冬季池水干涸时,钻入软泥中,靠少量水分保持皮肤湿润,并行肠呼吸维持生命。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是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体、水丝蚓、藻类以及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植质等。幼体阶段捕食动物料,然后转为杂食性,成鳅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水温在15℃以上时,食欲逐渐增加,上升到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生长迅速。一旦超过32℃,食欲则减退。平时多在夜间摄食,生殖期间则在白天,而且雌鱼摄食明显增加。

  青虾生活在淡水,且能适应低盐度的水域。水质要求中性或偏碱性。青虾在水温上升时,在沿塘边、河岸浅水处活动,秋冬季向深水处移动,由于深水的溶氧、饵料生物条件的影响,青虾很少进入池塘中心的深水水域。青虾适应的潜伏深度为1-1.5米。青虾的游动能力较弱,通常是在塘底和水草丛中攀缘爬行。白天喜隐蔽,晚上出来活动觅食。越冬期间则潜伏于水底的石砾、泥穴、树枝或草丛中,清明前后出来活动。
  青虾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不同。幼体孵出后,从第一次蜕皮到第八、九次蜕皮的阶段为幼体发育期,总的时间为20-30天(即每年5月-6月),平均每1-3天蜕皮1次,每蜕一次皮,虾体即长大一次,这一阶段的食物主要是有机碎屑和单细胞藻类,特别是藻中的丝状藻,鼓藻和矽藻中的固着性藻类,其他还包括水中的无节幼体和昆虫幼虫等,或人工投喂的蛋黄和豆浆。经4-5次蜕皮的幼体,即可投喂煮熟的鱼肉或其他切碎的动物性饲料。仔虾阶段后为幼虾阶段(变态结束到性成熟前),生活习性转入底栖。每隔7-11天蜕皮1次,这一阶段为35-45天。这一阶段的食物主要是小型的水生昆虫、蠕虫、动物尸体等,也喜食人工投喂的轧碎贝类、鱼虾、蚕蛹等动物性饲料及豆饼、米糠、水草、菜叶等植物性饲料,包括鱼粉、蝗蚓、蝇蛆、小蛤等,植物性饲料则包括豆饼、豆渣等。青虾成虾特别喜食糖糟。在饲料不足时,青虾会自相残杀。
  青虾贪食,生长快,适口的饲料投入后,2-3分钟即能充满全胃,但总的摄食强度取决于水温。一般3月份,当水温达14℃时即开始摄食,4-10月摄食强度最大,12月进入越冬阶段,即很少摄食,只在气温回升时少量摄食。

  红螯螯虾的生理适应性较强,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温,卵和幼体除外。栖息的水体为河流、湖泊、水库和池塘。白天潜伏在水体可陷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活,喜群居。交配季节所有的虾白天都显得十分活跃。试验证明,红螯螯虾能够在水温11℃的条件下生存,在水温5℃的条件下存活3周,但如长期生活在水温为9℃的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死亡。该虾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会打洞,据观察,在较软的池底泥中越冬过程中,这种虾会打洞。
  红螯螯虾耐低溶氧能力较强,如水中溶氧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微水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在养殖或越冬过程中,常发现红螯螯虾出现在堤埂上。幼体和怀卵虾则不宜在低溶氧中,否则会导致幼体和卵胚的死亡。故在养殖过程中溶氧一般不应低于4毫克/升,在孵化过程中溶氧量还应高一些。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有机碎屑、水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绿萍和苦草等。动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虫卵、蛹、螺、蚌和鱼肉等。人工饲养中,适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饲料均可摄食。
  红螯螯虾从稚虾生长到成虾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将发生多次蜕皮。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刚孵出的稚虾,每次蜕壳的时间间隔较短,在1-2天蜕壳1次,随着身体的长大,蜕壳间隔的时间也就延长。在蜕壳期间,该虾最容易受敌害生物或同类侵食,是该虾引起死亡的危险期,若在此期间人为捕捉、搬动、水质差或缺氧则易于死亡。

  牛蛙属变温动物,一生经过产卵,卵孵为蝌蚪,生活于水中,后经完全变态成为幼蛙,开始两栖生活。牛哇喜栖于沟塘边,若水面长有浮水植物,则伏于水上,将头露出水面,遇惊扰便潜入水中。牛蛙常常是几只或几十只群居共栖,在适应环境后,一般不再迁移。每年4月-9月,牛蛙开始抱对产卵,受精卵3-4天孵化为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为为幼蛙后,过着水陆两栖生活。冬季水温降到10℃以下时,牛蛙躲藏于洞穴或淤泥中,进入冬眠。待气温回升到10℃以上,又出来觅食。
      牛蛙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在自然条件下,蝌蚪的生存的水温为2-35℃;最适于生长发育的水温为23-25℃;水温超过35℃蝌蚪便陆续死亡,温度低于15℃时、蝌蚪不摄食;水温低于9℃时便进入冬眠状态。成蛙摄食、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 0-30℃,最适温度为25-30℃。秋季水温降至18℃以下时,食欲与活动减弱;15℃以下停止摄食;9-10℃开始冬眠。当水温超过32℃时,活动和摄食明显减弱,水温超过35℃时,牛蛙陆续死亡。
      牛蛙皮肤没有防止水份蒸发的保护组织,因此不能长时间离开水,在干燥的空气中或日晒过久均能造成牛蛙死亡。皮肤的温度直接影响牛蛙的生殖、排卵,蝌蚪的生长、发育需在水中进行,因此水是牛蛙不能缺少的生态需要。牛蛙一般具畏光性,昼伏夜出,喜欢栖息在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向阳环境。但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喜欢弱光,更喜欢蓝光。
  牛蛙蝌蚪以有机屑及浮游动物等为食,幼蛙和成蛙以某些水生和陆生动物为食。捕食时,选择安全、僻静和饵料丰富的浅水处,或陆地上,耐心等待,当发现被捕食对象活物时,则以猛扑的方式跳跃捕捉。在离蛙较远时,则轻轻爬向目标,伺机捕捉。在饵料缺乏时,牛蛙有大吃小的现象。

13、塘角鱼的生活习性
  塘角鱼也叫革胡子鲶:头部扁平,头后侧扁,鱼体光滑无鳞。体色深灰色或黑色,体两侧具有灰黑色蚀状斑块,胸腹部白色。口宽、横裂、齿利,口稍下,有触须4对,上下吻各2对。上下颌和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细齿。
  原产非洲尼罗河流域,喜温怕寒,适宜生长和水温为18-32℃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32℃,15℃以下摄食量很少,生长慢。当水汩降至临界7℃时则会冻死。
  生活在水的下层,夜间活动敏捷,摄食旺盛。由于革胡子鲶鱼具有树枝状(又称珊瑚状)的鳃上呼吸辅助器官和皮肤呼吸功能,能够生存于一般鱼类不能生存的低氧或浅水和污染的水域中,只要其体表保持湿润,离开水几天仍能生存。由于革胡子鲶的胸鳍外缘有一根坚硬粗壮的硬刺,能在陆地上爬行,它能越过障碍物,从一个鱼池迁移到另一个鱼池。它的四对口须颇长,且能灵活转动。
革胡子鲶是以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贪食,且一次吃饱,具有群聚争食的习性。

  自然生长的河蟹一般是穴居或隐居。在食物丰盛、饱食时,它们为躲避敌害,常常营穴居生活。没有穴居条件时,它们便躲在石砾或草丛中隐居。河蟹通常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洁、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中时,它们常隐伏在池底的淤泥中。河蟹昼伏夜出,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时安于定居,一旦成熟,便弃穴离去。
  河蟹在淡水中生长,在海水中繁殖。蟹苗进入淡水后,一般在饵料丰足的河湾、湖泊中生活18个月左右,性腺逐渐成熟。成熟的河蟹在秋末冬初开始到海淡水混合的近海区产卵,这就是生殖洄游。交配后的雌蟹不久便可产卵,卵一串串贴附在雌解的腹肢毛上,堆积在腹部,直到孵出幼体。这类蟹称“抱卵蟹”。河蟹一次可产数万至百万粒卵,并且能产2-3次。
  在自然界受精卵要经过4个月才能出苗,孵化率可达90%左右。刚孵出的幼体很小,形状像水蚤,称蚤状幼体。蚤状幼体经过五次蜕皮,大约35天就长成蟹苗(大眼幼体),蟹苗再蜕一次皮,成幼蟹。刚脱壳的蟹称软壳蟹,它无力摄食和防敌,1-2天后壳才渐硬,这时才渐渐活动,脱壳后蟹体显著增大。河蟹繁殖后,身体很快便衰老、死亡。
  河蟹的食性很杂,它荤素均吃,并且喜欢吃鱼、虾、螺、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早等动物性食物,也残食受伤或刚蜕壳的同类,抱卵蟹在饥饿时还取卵当食。在自然环境中河蟹容易得到的多为水草,所以植物食性为主。
  河蟹十分贪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强。在食物丰富时可以吃得很多,而没有食物时,几天甚至一个月不吃,也不至饿死,这是因为在饱食后,会把多余的营养贮存在肝脏中,刚脱壳的“软壳蟹”就是预先贮存的营养来维持生命的。在穴洞里越冬期间,才停止或减少摄食。
  河蟹不仅贪食,而且有抢食好斗的习性。为了争抢一顿美餐,经常会互相残杀
乌鱼、鲫鱼、罗非鱼、鲢鱼、鲤鱼的生活习性

又称乌鳢、黑鱼、财鱼、生鱼、乌鱼、乌棒、蛇头鱼、黑鱼棒子、斑鱼、草鳢等。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较长,前部扁平,后部隆起,头上被有小细鳞,颇以蛇头。口大,端位,具有尖锐的牙齿,口裂后端延伸至眼后缘。眼小,位于口的前上方。背鳍和臀鳍较长,可达尾柄基部,尾鳍圆形。体被圆鳞,侧线完全。全身青褐色,头民、背色较深暗,腹部较淡。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块,头侧有两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尾鳍均有黑色斑纹。胸鳍、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块。
乌鳢喜栖息于水草丛生、淤泥底质的湖泊、水库、河流、河沟及池塘,内外荡等水体中。平常潜伏在水草茂密的水底,捕食或水中缺氧时才到水体中上层活动。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有辅助呼吸器官可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故耐低氧,在少水或潮湿的地带也能长时间生存。生存水温0-41℃,适宜生长温度为16-30℃。遇有适害时,可以潜伏于底泥中。能在水面跳跃,同时发出钝音。可随细小水流转移水域中,在少水的潮湿淤泥地带也能生活相当长时间。冬季常进行穴居生活,潜伏于泥中停食不动。
  乌鳢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食性随鱼体大小而变化,
  10厘米以下的幼鱼主要以桡足类、枝类、水生昆虫、仔鱼、小虾为食;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野杂鱼为食,主要有鲫鱼、餐条、泥鳅等。
  乌鳢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龄,体重在500克能上能下,怀卵量约为2万粒。5-7月为产卵期,以6月较为集中。产卵方式为筑巢类型,是属一次成熟、分批产卵,卵为金黄色的浮性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刺猬能吃的水果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