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认领的行李变成了盲盒。开箱很爽,但真的可以吗?


继“快递盲盒”之后,最近又有一种“行李箱盲盒”在网上升温,不少视频博主做起了开箱测评。
真的无人认领吗???合法合规吗?

继“快递盲盒”之后,又出现了新玩意,“行李箱盲盒”。某些商家将长时间无人认领的行李箱当做商品在网络上大肆销售。

视屏中某主播在卖力的叫卖着引起了网友的争议:

涨知识了!花1000元买了2个又老又破的行李箱!有可能大赚,有可能,这就是行李箱盲盒!而且箱子是完全随机的,不接受差评,不接受退换货。还有一句提醒:请谨慎购买。

既然收到的是行李箱盲盒,那么大家最好奇的当然是开箱验货啦。

哇塞!你这视频中这行李箱底几十年了吧,而且是破的啊,这拉锁都坏了,又大又破大亏,就这破行李箱是不是只有在废品收购站才能淘到,二手市场估计都不收。

主播说:“那还是老规矩啊,从小到大开,先开个小的先看看。那边一个兜里面有没有货,好像是空的,那就只能看这个大箱里边儿了,你们先看我里面还是个破兜子,看这里有没有一个空都子,太破了!

咦!发现一个中国小钱币纪念册,这边是硬币,五分的,一毛的,还有五毛的,这是个纪念币,完了这边还有粮票,还有一毛。五毛一块的这种纸币是哪年发行的啊?

看!这里还有一包纸抽,一个打地鼠的游戏机,一瓶健胃消食片,生产日期居然是2013年的!

等等!这还有一个小盒,这里面还有个手机,就是长虹手机,张韶涵的!不干胶,这么多电池,居然还有两个生日蜡烛!

慢慢!还有个大笔记本儿,我这个笔记本儿有点儿历史啊,2001到2002年三好学生,里面还有明星贴纸,里面一个字都没写啊?

这么看来,今天又是亏本的一天啊。”

镜子,水盆,发卡,高跟鞋,视频中的博主像开盲盒一样,从一个行李箱里将物品一样一样拿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听说有个博主甚至在行李箱里发现了价值近4000元的名牌戒指和项链。

近日,“行李箱”盲盒在网络上爆火,不少视频博主做起了开箱测评。相关商家表示,这些行李箱有的是长期滞留在机场、火车站无人领取的,有的是租客抵押给房主的等等。有人从行李箱中“淘出”二手衣服,有人“淘出”手机、化妆品,甚至是奢侈品牌首饰。这些行李箱长时间无人认领,当滞留费高于保价费时,便可轻松获得。

小到眼睛、发卡、大到名牌手表首饰,甚至连内衣、内裤这些个人隐私物品都被视频博主从行李箱里拿出来,展现给大家看,把“盲盒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花小钱就能开出高价值物品,即便开不出来,也能博眼球,赚流量。所以,有人带头就有人下单,想不火都难!

对此有网友说:这种所谓的盲盒不会真的有人信吧?航空公司在处理这些“遗弃”的行李箱时,是肯定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的,这样他们才能按照规定的相应时间给乘客保管,就算真的有乘客的行李箱被拿到上网卖了,也不可能是盲盒,卖的人一定会事先打开看看,看到有价值的东西,他难道不会拿出来自己留着?

据航空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物品是充电宝的话,保管时间一般只有一周,普通物品保管时间是半年,贵重物品如电脑、手机、相机等的时间是一年,而多年无人领取的失物一般会被视作“遗弃”,航司会交给一些特殊的公司处理,这些公司是否会进行拍卖或出售,就不是航司能控制的了。

对于这些滞留物品的去向,据某机场的工作人员表示,一般这些滞留物品长时间没人认领,滞留费会远远高于保费,此时通常都会把物品退回到始发站保存,如果两三个月依旧没有人来认领,就地交给航空公司处理,至于如何处理,工作人员表示自己不在那个部门并不清楚。

然而有人叫好,就有人反对。对于这种“行李箱盲盒”的直播开箱行为,相当多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

所谓盲盒,之所以能这么火爆,跟这些测评博主脱离不关系。如果是正常的测评,那无可厚非,但不少博主为了吸引流量,恶意炒作,将事先准备好的贵重物品放入盲盒之中,假装是开出来的。这么做流量是有了,但却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误解,以为几十块钱的盲盒真的能开出价值几千块钱的商品。

而很多无良的商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对消费者进行欺骗。这些商家固然可恨,但我觉得更可恨的是这些弄虚作假的博主,正是他们的恶意炒作,才导致大家对这种所谓的盲盒产生了极大的误解。

有律师指出,将无人认领的行李箱作为“盲盒”售卖的行为涉嫌违法。同时,行李箱内往往存放着许多个人物品,如果他人私自处分,不仅侵犯失主的所有权,还可能侵犯失主的隐私权。

那么,如果禁止“行李箱盲盒”开箱,这些无人认领的箱子又该如何处理呢?

有人建议,建立专门的保管地点,等待失主认领。这种建议看似合理,但再一想,其实也有问题。

首先,按照《民法典》规定,遗失物超过一年,归国家所有。但对于如何处置,却是非常模糊。要求拾得人负有妥善保管遗失物的义务,却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过分主张了义务,而忽视了拾得人的利益。

保管遗失物还惹出了一堆的义务,出力不讨好,不承认拾得人有报酬请求权,无限放大道德义务,只会让人更加冷漠,熟视无睹。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部分行李箱等私人物品,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找到失主。那么商家口中”行李箱“是否真的来自于这些无人认领的私人物品呢,这个还有待查实。

不过有律师表示,如果消费者购买了这种确实是滞留的行李箱,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当然售卖的商家也极容易侵犯了原物主的隐私权。

我觉得既然是无人认领的东西,处理也可以。但发到网上赚热度,好像就有点不对。而且,这个套路在于,让你

在老钱硬币中找找有没有年份好的,看看是否有收藏价值的老钱币吗?若有老钱币,去换的话,应该能换好多钱;

另外,卡片可以去咸鱼看看,有土豪专门高价回收,就是为了怀旧。这些年,生活不易,为了赚钱,大家真是各种办法啊。但当我们想出新的赚钱办法后,要考虑如何使其合法有效地推行。

所以,希望有关的网络平台在市场商品的规范上,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及时制止这种售卖行为。

当然,也有的商家可能只是拿这个来做噱头,吸引用户的好奇心,不过这种违规的做法其实也属于欺诈,需要相关平台重视并矛以相应的惩罚。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但总是充满期待”,盲盒就是凭借这种不确定带来的惊喜,近几年来深受年轻人喜爱。一些社交媒体KOL也乐此不疲以“开盲盒”为主题创作内容,吸引人眼球。但你听说过“无人认领行李箱盲盒”吗?(8月2日澎湃新闻)

这两年,各种盲盒确实很流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盲盒都是“正经盲盒”。网上兜售的那些盲盒,不仅里面装的东西和价值充满悬念,而且还可能来路不明,甚至是获取方式并不正当,盲目乱拆还可能带来一系列未知的道德及法律风险。

以过去媒体曾曝光过的“快递盲盒”为例,听起来让人颇为心动,实际上却存在不少问题。比方说,这些快递到底是从哪儿来的?真的是“无人认领”吗?商家有权变卖处置吗?而且根据不少消费者反馈,其中并没有啥有价值的东西 ,不排除这些“盲盒”原本就是商家伪造用来圈钱的。

这真是你以为里面暗藏惊喜,其实已被别人悄悄套路。现在快递盲盒的风头刚过,行李盲盒又粉墨登场。然而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从报道来看,这种正在二手交易平台和视频分享网站上展露头角的新式盲盒,应当也不是什么“正经盲盒”。

首先,还是来源问题。据称,这些行李箱有的是长期滞留在机场、火车站无人领取的;有的是租客因无钱缴纳房费,抵押给房主的;还有说是从学校流转出来的学生不要的行李箱。可是数量如此之多的行李,真的都是“无人认领”或被主人故意遗弃的吗?显然不太可信。没人知道它们准确的来源,也无法确定它们会不会是别人不慎遗失甚至是丢失被盗的私人物品。如果是此类物品甚至是“脏物”,那显然不能拿来当作“盲盒”兜售或购买。

其次,就算是真是在机场车站或是出租房那里暂时“无人认领”的遗失物,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随意处置,或者是随随便便就拿来挂网销售牟利的。如律师所言,买卖无人认领的行李箱盲盒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从物权角度来看,在航空公司办理托运的行李显然是有所有权人的,在未经所有权人同意或授权的情况下出售其行李箱,损害了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作为房东也无权直接变卖租客的留置物。

由此可见,如果是来路不正当的“行李盲盒”,这样的便宜还是不贪为妙,况且还不一定就是“便宜”,很可能却是“陷阱”。如果是和假快递盲盒一样都是商家故意设计的“伪行李盲盒”,里面是不可能开出什么惊喜的,说不定都是些二手垃圾。如果商家是以暧昧的“女性行李”或什么可能开出贵重物品作为噱头和诱饵,那其实也涉嫌欺诈销售了。

总之,“行李盲盒”的水很浑,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还是不要轻易去趟。此外,对于此类真实性、合法性均存疑的“另类盲盒”,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有关平台更要严格把关、及时清理,别让它们成为销脏渠道和“割韭菜”的工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无人认领的行李拍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