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会说:“莲藕”的谐音是“偶”?

莲藕的寓意和象征是夫妻和睦、佳偶天成、多子多福。“莲”又称作“荷”,而荷又与和是谐音,所以夫妻之间互相送莲藕寓意着夫妻和睦;因为“藕”与“偶”是一对同音字,而且莲藕上的眼洞特别多,其果实莲蓬有多子,所以结婚时送新婚夫妻莲藕寓意着新人佳偶天成,祝福夫妻多子多福。莲藕属于木兰纲,山龙眼目,它是一种莲科植物根茎,喜欢生活在温暖、多水、少风的环境中。莲藕微甜而脆,可以生食,也可以做菜,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的根叶、花须、果实、都是宝贝。莲藕因为其下面的茎呈现白色,所以也叫白茎。江南靖士陈志岁的咏荷中“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地”。

想要清洗莲藕里面的孔的话,就要先把莲藕的表面清洗干净并把它切成片状,然后准备一盆温水并把莲藕放入其中,接着往水中倒入食盐、白醋浸泡十五分钟,最后捞出藕片并将它放入水下冲洗即可。怎么洗莲藕的孔我们平时在烹饪各种食材之前都需要把 ... ()

莲雾中间芯能吃。假如昰新鲜的莲雾,它中间棉状的芯昰很小的,口感和果肉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没有必要扔掉,直接吃就行。假如中间的芯很大,并且有干干的感觉,这样的芯没有营养价值,就可以不吃。莲雾别名洋蒲桃、紫蒲桃等,桃金娘科蒲桃属植 ... ()

莲雾怎么吃:洗净直接食用。在莲雾中心挖个洞,塞进肉茸,用猛火蒸约10多分钟。用莲雾切片放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而且清脆可口,昰一道不可多得的夏令食疗佳肴。还可以将莲雾切开后散上一点点盐,或者沾上一些酱油。这样吃起来的话非常的爽 ... ()

莲雾比起苹果、香蕉、梨这类水果并不算常见,但昰作为一种水果,莲雾有自己奇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你还昰有必要了解一下的。莲雾好吃吗?由于莲雾不算那么常见,很多人都没吃过,莲雾怎么吃比较好也昰大家比较关怀的问题。下面就来详尽介绍一 ... ()

焯水或者不焯水都行,但昰焯水可以减少莲藕本身的涩味、苦味,使饺子的口感更好。用莲藕包饺子意见把莲藕弄成碎末,弄成碎末的莲藕可以更好和肉馅、调料混合在一块儿,更加入味。莲藕饺子莲藕焯水吗可以用擦板把莲藕擦碎,也可以剁,不过剁的 ... ()

莲藕需要削皮,因为莲藕皮沾有部分淤泥内的寄生虫和细菌,削皮之后再清洗才可以保证食用安全。莲藕去皮之后看上去增加食欲,还可以使口感更加脆爽,不过削皮之后要尽快吃完,否则莲藕会因为氧化而变黑。莲藕要削皮莲藕昰需要削皮的,虽然莲藕 ... ()

导读目前大家应该是对莲藕的寓意和象征比较感兴趣的,所以今天好房网小编CC就来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莲藕的寓意和象征方面的相关知识来分享给...

目前大家应该是对莲藕的寓意和象征比较感兴趣的,所以今天好房网小编CC就来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莲藕的寓意和象征方面的相关知识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莲藕的寓意和象征是夫妻和睦、佳偶天成、多子多福。

“莲”又称作“荷”,而荷又与和是谐音,所以夫妻之间互相送莲藕寓意着夫妻和睦;因为“藕”与“偶”是一对同音字,而且莲藕上的眼洞特别多,其果实莲蓬有多子,所以结婚时送新婚夫妻莲藕寓意着新人佳偶天成,祝福夫妻多子多福。

莲藕属于木兰纲,山龙眼目,它是一种莲科植物根茎,喜欢生活在温暖、多水、少风的环境中。莲藕微甜而脆,可以生食,也可以做菜,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的根叶、花须、果实、都是宝贝。莲藕因为其下面的茎呈现白色,所以也叫白茎。江南靖士陈志岁的《咏荷》中“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花叫荷花,子却叫莲子?

为什么叶叫荷叶,根茎却叫莲藕?

荷花一年四季都能开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是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话,写得美好。上这篇课文时,语文老师要求我们一字不差地把它背下来。我闭上眼睛,想象着家乡的荷塘,美丽的文字印在课本上,美丽的荷塘印在脑子里,当它们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把它背了下来,至今难忘。

我小时候采过莲蓬,吃过莲子,折过荷叶当雨伞,内心却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花叫荷花,子却叫莲子?为什么叶叫荷叶,根茎却叫莲藕?这“荷”与“莲”是两个不同的字,却出现在同一样植物身上,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去问大人们,他们只告诉我,荷花就是莲花,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名字,但这并不能解除我的疑问,反而还多了一个疑问:荷花和莲花是同一种花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于是,我去查字典——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中。叶子大而圆。花大,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称“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肥大而长,有节,称“藕”。种子和地下茎都可以吃。也叫荷或芙蓉。

后来,我又查了一些资料。有人说,白色的是莲花,红色的是荷花。也有人说,有藕的是荷花,没藕的是莲花,如睡莲。还有人说,把“莲”称作“荷”,是古人称莲的绿茎为荷,后来,莲与荷混在一起了,就通用了。而莲花除了指荷花以外,有时候也指睡莲,从词语包含的意思来讲,莲花比荷花包含的范围要大一些。就这样,我的疑问慢慢地解开了。可看了几个传说之后,我又有了新的疑问。

相传,花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侍女变的。这个侍女名叫玉姬,她看见人间男耕女织,双双对对,心里十分爱慕,因而动了凡心。

有一天,她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偷地跑出了天宫,来到了美丽的杭州西湖。西湖的美丽景色使玉姬流连忘返,她在西湖中忘情地嬉戏,不忍离去。天宫中的人私自下凡是犯了天条的,要受到惩罚的。王母娘娘知道玉姬下凡到西湖游玩的事情之后,非常生气,就把她贬到凡间,打入西湖的淤泥之中,永远不能再到天宫去。那一天是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成了花的生日。

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世间多了一种水灵的花。

一天,王母娘娘在瑶池举行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荷花仙子捧着莲子汤姗姗来迟,惹怒了王母娘娘。一气之下,王母娘娘挥手把荷花仙子捧着的莲子汤打翻了,正好落在福建建宁金铙寺前的两口放生池内。荷花仙子也受到处罚,被贬到建宁的金铙山,成了普通老百姓。

不久之后,那两口放生池里长出了鲜艳的莲花,一口开红花,一口开白花。后来,建宁城关西门有一个叫李直的年轻人,到金铙山砍柴,与荷花仙子相遇了,两人一见钟情。

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荷花仙子送几株莲花给李直,他把它们种到西门的池塘里。从此以后,莲子成了当地的特产,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成了莲花的生日,被当地老百姓定为莲花节。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日是荷花的生日。这与观音菩萨有关。

观音菩萨经常云游四海,普渡众生。那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日,观音菩萨云游回来,却无座可坐。她忽然想到用花当座,而且要造一种特别的花。于是,她想啊想啊,嘴巴里吐出一颗人世间与天宫中都没有的莲子,然后手指一弹,莲子在空中变成了一朵香气四溢、金碧辉煌的荷花。观音菩萨坐了上去,感觉很不错。

这荷花高雅,而且有灵性,所以荷花俗称“圣洁花”。广州有“吐荷花”的俗语,就出自这里。这也是“荷花生日”的来历。

据《中国莲》记载,唐代时,农历六月二十四为莲花节;南宋时,农历六月初四为荷花生日;加上民间传说里的农历四月二十八、农历六月二十……同一种植物开的同一种花怎么会有这么多个生日呢?

我猜想,这跟荷花生长的地域和周期有关。荷花的花期是六月到九月,因为地域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它开花的日子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农历六月不同的几个日子,被不同地方的人们定为荷花的生日、节日。

那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怎么解释呢?我继续猜想,第一种可能,在江南地区,一般每年的三四月份种植莲藕,种下去十几天,便会长出荷叶。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这个日子,荷叶长出来了,意味着荷花也已经出生了。

第二种可能,佛教中有个药王菩萨,他本名叫星宿光,因为供养和尚,施药救人,所以得到人们赞赏,被人们尊称为药王。后来,他修炼成了菩萨,号净眼如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他的生日,人们在画他的画像时,有时会在他的手中画上一朵荷花。因此,人们便把药王菩萨的生日和荷花的生日连在一起了。

荷花能够出现在药王手中,肯定有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等中医名著记载,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叶、荷梗、藕节等都可以当药用。请看荷叶的药效。

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祖母特别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选好,祖母自己一支支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叶子枯萎。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不屑一顾。祖母看着荷叶,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这时天大热了,大门成天开着,就有人探头欣赏我家独特的风景。祖母常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沏上茶水,请人边喝边欣赏。

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可女人摇摇手,说出一番话来。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她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代那个小女孩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支荷叶。原来女人就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要用新鲜的荷叶。

荷叶是夏日里清凉的东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日,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支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少。不过,小孩子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

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念念有词:“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啊。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读过很多遍。作者把祖母对荷花的喜爱,助人的爽快与慷慨,都写得非常形象。

言归正传。荷叶可以“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海南博鳌的“前塘莲子”也有治病的故事,还惊动了皇帝呢!

古代时,博鳌属于乐会县管辖,乐会县的县衙门就在博鳌的乐城岛上。有一年,乐会县县太爷犯了胃病,吃啥都不行,请了许多名医来治病,吃了无数药汤都无济于事,眼看饿得都快动不了啦!

这天,县太爷的儿媳妇荷花从娘家回来,给公公炖了一碗从娘家带来的莲子羹。说来也怪,县太爷吃了这莲子羹以后,顿时感到胃很舒服;吃莲子羹一段时间之后,县太爷痰多、口腔干燥的毛病全部消失了,体质明显增强了不少。

县太爷的儿媳妇是距离博鳌四十里地的塔洋镇大户人家——莫家的千金,小名就叫“荷花”。她家屋子前有一个池塘,种有荷花。奇特的是,她家的荷花与别家的不一样,莲蓬个头特别大,产下的莲子粒粒饱满,煮熟后滋味香甜,入口即化。人称“前塘莲子”。

县太爷病好了之后,正好省城传来消息,说皇太后六十大寿,要各县进贡祝寿的礼品。县太爷就把亲家送来的“前塘莲子”打包了十多斤,交知府大人呈送进京。不久,皇上给乐会县下了圣旨,命乐会县每年需按季度向朝廷进贡“前塘莲子”。原来,皇太后犯有食欲不振的毛病,自从吃了前塘莲子以后,一天都离不开它了。

莫家的前塘莲子占地不足一亩,每年莲子产量不到五十斤,过去同村也有人试图引种,但结出来的莲子却小得可怜。更何况,按照自然规律,荷花一年只开一次花,只结一次果实,想要四季结果,除非培育出四季荷花。

县太爷上门找到亲家公,向他打听莫家莲子为什么比别人家的颗粒饱满?谁知老莫自己也说不出原因来,只是说自家的荷花过去跟别人家的没什么两样,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荷花变大了,莲子变肥了。

县太爷闷闷不乐地回到乐城岛,心急上火,又病倒了。

荷花见公公遭罪,心里也着急。她冥思苦想,终于想起了一段往事。

那时,荷花还没出嫁呢。有一年,她和小伙伴们到万泉河上玩耍,划船来到河中心的莲花墩。莲花墩上有一棵参天古树,地下落满了树枝,她和小伙伴们捡起树枝,做起了游戏。他们正玩得开心,突然,有一个小男孩伸手指着天空惊叫起来……大家往天上看去,只见天空中的云霞聚拢在一起,出现一个观音菩萨的形象。大家又惊讶又兴奋,有个大男孩点着了树枝当香火,大家都跪在地上对着观音菩萨叩头膜拜……回家的时候,荷花想到爸爸经常把家里祭祖时留下的香灰撒进荷塘做肥料,于是她学着爸爸的样子,把燃尽的树枝灰土捧回家,撒进了荷塘。从那以后,她家的荷花开得就特别硕大红艳。

县太爷听了荷花的讲述之后将信将疑,于是他派人到莲花墩,砍来树枝烧成灰,送到莫家。老莫用心呵护,每日追肥,不久,奇迹还真得出现了。虽然当时已经是农历十月,本来已成枯叶的荷塘吐出了新叶。到了农历十一月,寒风中居然绽放出殷红的花蕾。

第二年,莫家荷塘里四季都盛开荷花。正当县太爷欣喜万分的时候,不幸的消息又传到了乐城岛上——四季开放的荷花结出来的莲蓬很小,莲子稀少,几乎没法采集。

无可奈何的县太爷只好将实情禀报上司。皇上听了这段奇闻后连声称奇,不但没有怪罪下来,还手书了“莲花参禅”四个字赐给县太爷。

县太爷将皇上的墨宝刻成石碑,树立在莲花墩上。这个故事也随着石碑流传了数百年。

据《琼海县志》记载,前塘莲子是海南历代贡品之一。我觉得这莲子能够成为贡品,肯定有它特别的地方,但算不上奇特,因为其他地方的莲子也有养心神、健胃等功效。令我感到奇特的是,海南竟然有过四季开放的荷花,名叫四季莲。这在明代《群芳谱》和清代《花镜》都有明确的记载。到了现在,博鳌万泉河上的莲花墩还在,可墩上的参天古树没有了,刻着“莲花参禅”四个大字石碑也没有了。那四季莲还有吗?经过科学家的实地考察,证实这一珍稀的荷花品种已经没有了。

1.在确山县西北四十里,一名朗山,避宋讳改今名,山顶有池,名皓月,池中生四季莲花,可供游赏。——《明一统志》 明 李贤等

2.国朝初,省入汝阳,后复置,改属汝宁府,又县西北四十里有朗山,后避宋讳改名乐山,山顶有池,名皓月,池中生四季莲花,可供游赏。——《资治通鉴纲目》 宋 朱熹

3.汝宁府确山县西北有朗山,避宋庙讳改名乐山,山顶有池,名皓月,中有四季莲花,可供游赏。——《山堂肆考、补遗》 明 彭大翼

4.确山县西北乐山,顶有池,名皓月,中有四季莲花,可供游赏。——《渊鉴类函》

5.四季莲:儋州清水池,其中四季荷花不絶,腊月尤盛。——《佩文斋广群芳谱》

6.儋州清水池,产四季莲,臈月尤盛。——《农政全书》 明 徐光启

7.儋州有四季蓮。——《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

不过,我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培育出了新型的四季莲,它们正开放在博鳌东方文化苑的七宝莲池中呢。这是科技的力量!而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线索是,因为莫家用了莲花墩上参天古树树枝烧成的灰,有了观音菩萨的保佑,所以荷花才四季开花。这让我联想到福建泉州的开元寺,有一个法力无边的和尚,让桑树开出了莲花。

桑莲古地,是开元寺的别名,在今天的福建省泉州市。相传,这个地方本来是一个黄姓员外(黄守恭)的私家花园。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游方和尚,强要家仆们给他通报员外。家仆们从头到脚把他仔细打量了一番:看他的装束,好像《济公传》中的济癫和尚一般,头发像蓬草一样纠结在一起,足足有一尺来长;满面油垢,看不清庐山真面目;身上穿着一件满是补丁的法衣,还披着一领不知几十年未曾洗过、污秽不堪的袈裟;赤着双脚,背后却负着一只草鞋。

家仆们平日里所见的达官贵客,不是官府大人,就是富家老爷,而像今天这个样子和尚,要来求见员外,门儿都没有,哪肯给他通报。

“你们若不给我通报,我自有办法。”和尚知道那些家仆们是不会通融的。

于是,他想出一条妙计,立刻扯开喉咙大声叫喊:“救命啊!救命啊!救命啊!救命啊!救命啊……”

此时,黄员外正在客厅中静坐,忽然听到门外有人喊救命,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事情,匆匆忙忙跑出门来。一看,只见一个和尚,站在台阶上猛力呼救。黄员外心中很是疑惑,便问:“你这个和尚为什么站在我家门口胡乱地喊救命呢?”

“我要见黄员外,他们都不给我通报,只好出此下策,不喊救命,黄员外哪会出来相见呢!”

“黄某就是我,你有什么事吗?”

“喔!原来施主就是黄员外,那很好。你的后花园,若照风水来看,应该是佛门兴旺之地,不合做私家花园。贫僧今天要见员外,就是要请你布施那座花园给贫僧募捐建造佛寺。”

先前,黄员外以为和尚是要借化缘之名来骗些钱财,没想到他竟然狮子大开口,要让他捐那座花园,心中不觉好笑,便故意说:“你有什么道行,要我捐出那座花园呢?倘若你能叫园中那些桑树开出白莲花,那便如你所愿。”

“好!请跟我来!试试贫僧的法力。”

黄员外一听和尚面不改色地一口答应下来,没办法,只得带着和尚,一同来到花园。四邻住户听说和尚要施展法术,把整座花园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烈日当空,炎热得一点风都没有。那个和尚在烈日下,也不见他流汗。只见他双手乱指,口中不知在念什么。过了数十分钟的工夫,大家还看不到和尚变出什么把戏来,不觉都破口大骂起来。

“你们不要骂呀!看!那桑树上不是有千蕊的白莲吗?”

大家抬头一看,就在这弹指之间,刚才还是枯枝的桑树,现在已经是绿意盎然,枝繁叶茂,白莲满树,清香四溢。到这时,黄员外才知道这和尚不是凡人。

“黄施主,先前我们所赌的桑树上开白莲花,现在已经照办了,贵园就请你捐作佛地吧!”

黄员外虽然是一个富翁,可是他的花园经过精心的布置,格局雅致,景物清幽,十分怡人。他每天足足有半日时光都消磨在这座花园里,而今听着和尚的话语,心中难免万分不舍。于是,他就再次想出为难和尚的方法:“这是当然的!不过先前我们没有说定捐多少地方,而且我的住家也在园里面,难道叫我完全捐出,弄得无家可归吗?我想,您神通广大,可把身上的袈裟展开,凡袈裟所罩住的地方,我都捐助给您。”

“这次不可再反悔了?”

“那就好!”说完,和尚就把身上的袈裟脱了下来,拿在手中,口里念念有词。突然,他把袈裟向空中一甩,只见大地上立刻变成黑漆一般,没有丝毫的光亮。不一会,除了那些人站立的地方以及黄员外的住宅之外,其余的果林、花园、菜圃……完全被一领巨大无比的袈裟罩住了。

至此,黄员外心里已经明白了佛法无边,他不再抵赖,心甘情愿地捐出了这些地方,还外加三千两银子当作寺庙的建筑费。开元寺因此落成,而“桑莲古地”也因此得名。

那些开过莲花的桑树,至今还在,而内殿左侧,还留有一座黄姓的檀越祠呢!

我国各地有好几座开元寺,而泉州的开元寺始建于687年,曾与洛阳的白马寺、杭州的灵隐寺、北京的广济寺齐名。它历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在的开元寺是1925年修建的。故事中,和尚只用一件袈裟,就盖住了大片地方,而在安徽九华山也有类似的民间传说。

当时,九华山归闵员外(闵让和)所有,金乔觉向他讨一块地,修建寺庙,弘扬佛法。闵员外问金乔觉,你要多大一块地?金乔觉说,只要一件袈裟这么大!闵员外一听,笑了,几亩或数顷都不在话下,何况只是区区一袈裟地呢,闵员外慷慨地答应了。只见金乔觉把袈裟轻轻一抖,不料这袈裟展开来之后,竟然覆盖住了九座山峰。这使闵员外既十分诧异,又大开眼界,他深深感到金乔觉佛法无边,心悦诚服地将整座山献给“菩萨”,还命令他的儿子跟着金乔觉出了家,后来他自己也成了佛门弟子。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去九华山游玩,说九华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

佛教与莲花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什么呢?可能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气候炎热,夏天荷花盛开,带给人们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二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解决生老病死、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把人生看成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解脱出来,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像乘船过河一样,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荷花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花,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荷城”贵港市的市花,山东省省会济南和孔孟之乡济宁市的市花,还是埃及的国花。荷花在我国素有“花中君子”的美称,北宋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就道出了人们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②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③来,世人甚爱牡丹。予④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⑤,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⑥,香远益⑦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⑧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⑨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①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③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⑤濯(zhuó):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⑥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意思是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⑨鲜(xiǎn):少。

水中、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爱它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幽,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不可以贴近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这篇散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作者还借菊花、莲花、牡丹分别说了隐居避世的人,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爱莲说》是名篇,很多人都喜欢,我也喜欢。比较奇怪的是,我每次读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一句的时候,就觉得这句话包含着刚正不阿、有法有理、张弛有度的感觉,便想到“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有一次,我去合肥游玩,特意去了包公祠,意料之外的收获是,听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常说藕断丝连,可包拯家的藕竟然是没有丝的。这会是真的吗?

传说,包拯破了“猫狸换太子”一案,为皇上(宋仁宗)接回了亲身母亲,加上包拯平时刚正不阿,为朝廷带来一股正气,皇上想把半个庐州城赏赐给包拯,可包拯坚决不肯接受。皇上问包拯:“包爱卿,你受之无愧,为何不愿接受呢?”包拯说:“臣做官,为的是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封赏,子孙后代应该自食其力,臣不愿为他们留下什么遗产。”

皇上一听,觉得有道理。可包拯把自己的亲身母亲都找回来了,没什么东西赏赐给包拯,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他想看想,说:“既然如此,就将你家门前那段包河赏赐给你吧,你可别再推辞了,不然就是抗旨不尊,朕快要罚你了。”包拯无奈,只好接受了。

朝廷中的奸佞小人听说皇上把运河赏赐给了包拯,就议论开了:“原来包拯也是口是心非,天下哪有不吃腥的猫,天下哪有不为已的人!”

包拯听说后,十分恼火。老管家包兴见他整天愁眉不展,便安慰道:“大人,那包河里什么都没有,你怕什么?”

包拯说:“谁说什么都没?包河盛产的莲藕难道不是东西吗?”

包兴笑道:“大人,一担藕也卖不了几个钱呀。”

包拯说:“一个钱就不是钱吗?不过,你倒提醒了我,我有法子了。”

包拯走进书房,铺开纸,提起笔,写道:“河藕能吃不能卖,卖藕只能当药吃;留言后人记分明,包拯铁面藕无丝!”写完,叫包兴把它贴到包河岸上。

从此以后,如果有人将包河产的莲藕出售,莲藕便清淡无味,只能做药引子用;要是自产自用,莲藕就香甜可口。

从此,包河盛产的莲藕也藕断丝不连了。

合肥有“包公池里藕无丝”的俚语,“无丝”与“无私”谐音,反映了老百姓对包拯的赞颂与怀念。事实上,“无丝藕”还是有丝的。

因为包拯的缘故,所以合肥“无丝藕”名声很大。

而湖北焦湖特产一种莲藕,有十一个孔,是藕中上品,名声也很大。在中医里,十一孔莲藕被认作是一剂药方,是降火、止泻的上好偏方。曾有一位老中医就用它招到了两位好徒弟。

黄安县城最大的药房名叫普济大药房,店主黄老先生无儿也无女,所以,年过古稀的时候,黄老先生决定招收几个徒弟,传承医术,继承家业。消息传出后,前来拜师学医的人很多,黄老先生的家门都快被挤破了。

黄老先生会怎么样来挑选徒弟呢?出乎大家的意料,黄老先生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想尝一尝天台山上的莲藕,要他们亲自去天台山采些莲藕回来,并用各自采回的莲藕亲手做一道滑藕片,等他分别品尝了莲藕之后,再决定拜师的事。这话一说,大家嚷嚷着,要去天台山采藕的人就有几十个……

莲藕采回来了,滑藕片也烧好了,黄老先生一个一个地尝,最终他收下了两个徒弟。那些没被收下的人有的走了,有的急了,其中有一个人是厨师,他喊道:“老先生,这不公平,我的莲藕烧得比他俩好多了,怎么没收我呢?再说了,他俩跟我一样,都没什么医术基础。”

黄老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道:“没什么基础不要紧,我可以教,但做人一定要诚实、本份,这个我没法教。我不是真的想吃莲藕,而是想用天台山上的莲藕看看你们的人品。你们不知道,这天台山上的莲藕是一味中药,有十一个孔,这一点,也许你这个当厨师的也没有留意过。你看看你的莲藕是几个孔,是你从天台山上采来的吗?”

那些刚才还觉得不公平的人,现在不说话了。他们看看自己烧出来的莲藕,都没有十一个孔。他们的撒谎被黄老先生点破了,就散了,回去了。

这个厨师更是羞愧,原来他觉得天台山山高路远,车马不通,来去要一天时间,太麻烦了,就“偷工减料”,顺手从厨房里拿了一些莲藕来……

虽然这个厨师没能跟黄老先生学习医术,但我觉得他学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另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就像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写作中很重要。

我曾经因为无聊而数过莲藕有几个孔,五个孔的,七个孔的,九个孔的。希望有机会数数十一个孔的,顺便尝尝它的味道。

有时,髓部(横截面中心部位)的孔道也比较大,加上周围的孔,在一个横切面上可见10个甚至10个以上明显的孔。

在统计孔数时,通常不计髓部的孔,因为有时髓部的孔不明显,即便明显,髓部的孔一般也比较小。所以,从莲藕本身的特征而言,观察充分发育的莲藕节间横截面,则不存在“七孔藕”和“九孔藕”之分。十一孔藕,可能是把髓部的孔也算上了。

不过,无奇不有。既然有两孔的藕,那么十一孔的,也是正常的。

说到吃,安徽南陵的丫山藕糖非常有名。在南陵民间,还有藕糖的故事。

藕糖的发源地在丫山的木山冲村。丫山大多数人都姓孙,可是这个村庄姓孙的却很少。相传在很早的时候,这里没有人家,有一对姓黄的夫妻携儿带女讨饭来到这里,靠挖山种粮过日子。后来,又来了几个流浪汉在这儿定居。这里经常发洪水,山洪一来,留下一片沙石。他们生活十分艰难,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外讨饭。

有一天济公路过这里,他看到这里人们住着草棚,个个面黄肌瘦,心里十分难过。他们这么穷,是他们心眼不好而受到上天的惩罚吗?他决心试试这里的人心。济公变做一个跛腿的叫化子,坐在村口的山坡边。

这时,黄老夫妻手拎布袋,拄着棍子,刚讨饭回来。济公见有人来了,便躺在地上呻吟。黄老夫妻看见躺在地上的这个人瘦得皮包骨头,穿得比他俩还要破烂,又听见他在呻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老黄自言自语:“哎,苦难人啊。”说着,他轻轻地扶起济公,他的妻子连忙从布袋中倒出讨来的一把米饭,给济公吃。可米饭已经干硬了,难以咽下,而且济公已经昏死过去了。老黄对妻子说:“你快回家烧水,把米饭炖烂一些才好喂他。”妻子说:“来不及了,这个人完全是饿了,才昏死过去的。”说着,她将米饭倒进了自己的嘴里。老黄看见妻子将手里的这点米饭含到了嘴里,以为妻子要吃下去,便怒气冲冲地举起手,对准妻子嘴巴打去。就在手掌快要碰到妻子的面部时,却见妻子弯下腰,把嚼烂的米饭用嘴喂给苦难人吃。

济公吃了一口后,便翻身坐了起来。这时,村上老老少少十多个人都来了,大伙儿扶的扶、搀的搀、背的背,硬是三步一摆、十步一歇把济公接进了村。大家把讨来的米饭集中到一起,一日三餐熬粥糊调养济公。

济公在村中一住就是十多天,可全村人没有一个口出怨言。他感受到了人心的善良,便教村民用大米熬藕糖的方法,让他们利用寒冬腊月在家做糖,用卖得的钱换取粮油,养家糊口度年关。

这又是一个与佛与莲有关的故事。木山冲人的善良最终感到了济公和尚,从而也帮助了他们自己,可以说是好人终有好报!

在浙江慈溪的东部,有一座伏龙山,山顶上有一大片平地,平地上建着一个寺庙,叫伏龙寺。曾经寺庙里有一批坏和尚,他们借着一朵大荷花做坏事。结果,害人也害己。

早在唐朝的时候,这伏龙山上就建有一座寺院,叫伏龙寺。寺院前面有一口深深的池,里面养着荷花。故事要从这个荷花池说起。

那时候,伏龙山是属于镇海县的。不知是哪一年了,有一个姓安的进士到镇海做知县。安知县上任以后,经常听老百姓谣传,伏龙山荷花池有“菩萨”显灵,只要念佛虔心,吃过三年长素,再到伏龙寺去做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场,就可以坐荷花台升天。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让安知县的老母亲知道了。安老太太一心向佛,长年吃素,做个四十九天的道场,对她来说也是小事一桩。想想自己的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如果能坐荷花台升天,这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啊!升天以后,还能保佑儿子做官,保佑他把官做得再大点,为百姓造福。老太太打定主意,就把这意思告诉了儿子。

安知县一听老母亲的话音,就知道老母亲要坐荷花台升天了,他对老母亲说:“母亲大人,你念佛、拜菩萨,我是十分赞成的。你要上天去,做儿子的舍不得啊。”可是,老太太执意要升天,安知县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这天夜里,安知县叫来了师爷,把老母亲要升天的事和他商量。一阵商量以后,决定第二天同师爷一道去一趟伏龙寺,碰巧有人要升天,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第二天,安知县和师爷两人不穿官服,不带随从,一早来到伏龙寺。寺前早已站满了看热闹的人,寺内锣鼓声声,和尚念佛声不断。待时辰一到,老方丈高喊一声:“送老佛太启程。”只见院内挟出一个戴着盖头蓬的老太太来,这老太太打扮得比姑娘上轿还要考究。随后,老方丈来到荷花池边,手拿木鱼,“笃、笃、笃”敲了三声,口中高叫:“送老佛太上天。”话音刚落,只见荷花池中出现一圈圈水花,水花中间上来一个有猪头一样大的荷花苞,慢慢张了开来,一直张开到有水缸那么大,然后,又缓缓靠到岸边。在阵阵鼓乐声中,上天的老太太被抬进荷花里面。没等老太太坐稳,这朵荷花就急急地离开了岸边,漂向荷花池的中间,立即收拢花瓣,沉了下去。水面上留下了一串汽泡。四面荷叶重新漂了拢来,一切恢复平静。

安知县看了升天的过程,心里有了端倪,便对身边的师爷说:“我派你去做件事……你一定要保密!”

隔了一天,师爷又来到了伏龙寺,见过老方丈,递上了‘知县母亲太夫人要来伏龙寺拜佛升天’的贴子。这寺院的老方丈是一个十足的马屁精,一听说县太爷的老母亲要来升天,二话不说,一口答应下来。并且说:“安老太太这么虔诚,道场可以不做,香烛供品统统由寺里操办,一切费用统统免掉。升天的日子排在顶好的日子,农历六月十九日。因为,这一天是观音菩萨坐荷花台升天的日子。这个日子是最好的日子了。”

师爷等老方丈安排妥当,就回县衙禀报安知县。安知县一查日子,今天是农历六月十二日,还有七天时间,就马上贴出告示,告知百姓们知县母亲于农历六月十九日到伏龙寺升天。消息一出,整个县都城沸腾起来。

农历六月十九日到了。这天天刚亮,就从县衙门里抬出一顶花轿来,安知县自己骑了马,跟在后面。各种乐器吹吹打打,一路向伏龙山走来。轿夫径直把花轿抬到伏龙寺荷花池边,由四位公差执刀护卫,旁人不得靠近。

这天,伏龙寺前热闹非凡。因为是县太爷的老母亲升天,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统统都来拍马屁了。伏龙寺收进的香烛、供品堆积如山。周围村坊上百姓都来看热闹,伏龙寺外人山人海,拥挤不堪。

寺内所有的和尚,都身披簇新的袈裟,高声念经。等做完仪式,时辰一到,老方丈喜气洋洋地走出来,对着荷花池“笃、笃、笃”敲了三声木鱼,像上次一样,那朵盛开着的大荷花,就在花轿边靠岸。安知县命公差把戴着红头盖的老母亲扛到荷花里面放好,这荷花就快速移向池塘中间,沉了下去。

正当人们欢呼之际,突然,荷花池搅动起来,小小的荷化池,恶浪滔天,浪花直扑岸上。说时迟,那时快,“腾”的一声从荷花池中蹿出一条大蛇来,吓得人们连滚带爬、四散逃奔。老方丈吓得面如土色、身似筛糠。有几个胆小的和尚吓得尿湿裤裆、瘫到在地。

那条大蛇蹿到岸上,上下翻滚,几个公差一拥而上,一阵乱砍,把它砍死了。原来,那天安知县和师爷私下察访,在荷花沉下去的时候,看到了老太太痛苦挣扎的样子,他心中就明白了这“升天”不会是好事。于是,他和师爷一起想了个办法,决定先试探一下。他们叫人杀了一头百来斤重的母猪,开膛破肚,挖出内脏,装进硫磺、生石灰,外加竹尖、铁钉。然后,缝好猪肚子,给猪穿上女人衣服裤子,戴上盖头蓬,把死猪装扮成念佛老太太的样子,用轿抬到伏龙寺。

当那“大荷花”沉到水里,硫磺、石灰遇水马上发作。这时,这大蛇要吐也吐不出来,有竹尖、铁钉顶着,所以痛得满池翻腾,只得蹿上岸来。

安知县为民除了大害,深受百姓称颂。后来,附近百姓在夜里做恶梦、睡不着的时候,只要轻轻叫上三声“安知”,就能安然入睡。这种习俗,在一定范围内一直延续至今。

可想而知,这伏龙寺里的和尚将是一个怎样的下场!他们把好人送进大蛇的嘴里,却说是升天,真让人气愤。不过,这事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也怪那些一心想升天的人。这也告诉我们,千万别迷信哪,迷信很可怕,后果很严重!

这伏龙寺前,是一条大蛇在荷花池中作怪。很久很久以前,陕西盛产莲藕的温泉河中,有九条恶龙在作孽,会不会有像安知县一样的人为民除害呢?

陕西省富平县城北有一条温泉河。温泉河两岸盛产莲藕,尤其是集古村的“九眼莲”,个大肉肥,清白如玉,脆嫩香甜,鲜美爽口。据说,当年这九眼莲还进贡给皇上呢!

相传很久以前,温泉河两岸尽是稻子、莲藕。一到夏天,满眼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娇艳的荷花,滋润润地婷婷玉立,温馨的清香,袅袅十里不绝,馋得周围几十里的人们都来这里赏荷花。温泉河两岸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比赶庙会还要热闹。每到秋冬时节,叶枯藕肥,卖晶糕的,卖腊肉的,小心地采下这巨大的荷叶,成筐成筐地叠好,储存起来。因为用荷叶包过的晶糕、腊肉,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别有风味,受到顾客的格外青睐。

人们都说集古村的九眼莲还真有点邪乎!小伙子吃了勇敢聪明,姑娘吃了俊俏贤淑,老人吃了增福添寿,小孩吃了长得特快。平常不用说,每到春节前后,一溜串的九眼莲上市了。眼看着一车车像娃娃胳膊腿一样又白又胖的九眼莲,谁不馋得流涎水,即使再穷,手头再紧,也得买个三斤五斤的。似乎过年的宴席上没有九眼莲,年就过得没滋味儿;待客的酒席上少了九眼莲,人就低了辈儿。因此,只要一到腊月,就是九眼莲销售的旺季,即使价格再贵,到日落集散时,一街两行的九眼莲也被抢购一空。

时光如滔滔的长江水,也不知流到那一年,一场飘泼大雨一连下了九天九夜。温泉河瀑满了,冲垮了堤岸,房屋和农田成了一片汪洋。温泉河畔的人们不得不携儿带女,背井离乡。在逃难的人群中,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一米八的个头,二十刚出头,长得十分魁梧,叫郑英武;女的叫武腊梅,不过十七八岁,长得袅袅动人。这英武,从表面看,长得虎背熊腰,五大三粗,但憨厚老实,为人诚恳,心底十分善良,深得乡亲们喜欢。当时有一只金钱豹,经常出入村庄,伤害人畜,整得全村人担心吊胆,不能安生。英武赤手空拳,打死了这只金钱豹,为村里除了一大害。腊梅姑娘心灵手巧,勤快善良,人又长得水灵。腊梅和英武是邻居,每次腊梅采莲回家,都能碰见英武打猎回来。久而久之,他们互相之间有了了解,产生了爱慕之心,最终结为夫妻。人们都说他们英雄美人、郎才女貌,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谁知一场暴雨,冲得墙倒屋塌,英武只好带上腊梅,随着人群,四处漂泊。

后来听人说,这场大雨是温泉河里的九条恶龙作的孽。英武听了十分气愤,决心找恶龙算帐,为乡亲们报仇。英武带了长弓宝剑,跃入河中,找到恶龙,连射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支箭,正好射中了九条龙的眼睛。英武与九条恶龙翻江倒海,你来我往,直杀得天昏地暗,连河水都倒流了。腊梅为英武捏着一把汗,她日日夜夜守在河边,为英武送箭,给他擦去身上的鲜血、头上的汗水。英武与九条恶龙一连战了九天九夜,终于把它们都杀死了。英武精疲力竭,鲜血淋漓地倒下了。腊梅抱着英武,伤心得整整痛哭了三天三夜。

风平了,浪静了,太阳钻出了层层乌云,鸟儿开始了欢快地鸣叫,温泉河又和往日一样,潺潺流淌。乡亲们听到九条恶龙被英武杀死的消息,高兴极了,陆陆续续返回家乡。但英武终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了。腊梅披麻戴孝,为英武守灵七天七夜。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英雄,乡亲们决定把英武葬埋在荷花池中。下葬那天,腊梅痛不欲生,扑进荷花池中,随英武而去了。送葬的人们无不掩面而啼,潸然泪下。

第二年,温泉河的荷花又开放了,但比以前开得更加艳丽动人。人们还发现,这些荷花都是两朵连在一起的。人们说这是英武和腊梅的化身,把它取名叫“并蒂莲”。从此,温泉河畔的人们,把“并蒂莲”当作纯真爱情的象征。每到荷花盛开的时候,只要村里有青年男女结婚,人们就采一朵并莲蒂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像英武和腊梅一样。

这一年秋冬,人们还发现,挖出来的莲藕又胖又大,洁白如玉,更加脆嫩香甜。用刀切开莲藕一看,令人奇怪的是,藕全都是九个眼的。人们说,这大概是用那九条恶龙作肥料的缘故吧。 

面对九条作孽的恶龙,英武和腊梅站了出来,为民除害!虽然英武牺牲了,腊梅也随他而去,但人们用“并蒂莲”纪念着他们,因为他们是英雄。

其实,莲也是英雄,它把整个身体都奉献给了人们,连花香也不例外。清代诗人曹寅写道:“一片秋云一片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我总幻想,或许睡在湖边的人们,某一次睁眼时,会看到荷花神——西施,正在采莲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语这样啊怎么说谐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