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他,怎么读?

八上语文读读写写(注音+解释)(有电子版可下载)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很大。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关系到孩子能否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份学生1-9年级各阶段好习惯养成指南,推荐老师们和家长们看看。

2. 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3. 阅读拼音小故事。

1. 每晚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

3. 按时吃饭,爱惜粮食。

4. 爱护书本,爱惜学习用品。

5. 自己穿衣服、系鞋带。

6. 放学后按时回家。

1. 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不打架、不骂人。

3. 不与陌生人来往。

4. 对他人的帮助要主动致谢。

2. 饭前便后要洗手。

3. 不吃不卫生的零食。

1. 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2. 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好。

3. 不乱扔果皮纸屑。

4.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

1. 每天预习半小时。

4. 自觉阅读课外书。

1.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1. 做错了事情主动道歉。

2. 不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

3. 不嘲笑别人的缺点。

1. 每天锻炼身体一小时。

4. 随手关灯和水龙头。

1. 每天预习、复习。

2. 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 能学到身边朋友的优点。

2. 远离品行恶劣的人。

3.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4. 向别人请求帮助态度诚恳。

1. 勤洗澡、勤换衣。

2. 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3. 有良好的用眼习惯。

1. 主动排队上下车。

2. 用文明语言和别人交谈。

3. 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2. 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 作业干净整洁且正确率高。

1. 合理有效安排时间。

2. 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

3.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 用文明语言和行为与他人交往。

3. 为父母及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 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

3. 自主读书,会写读书笔记。

1.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健康合理使用网络社交平台。

2. 与积极健康的人做朋友。

1. 干干净净每一天。

3. 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

1. 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2. 用文明语言和行为与他人交往。

3. 对客人要自然大方。

1. 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2. 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健康有规律的日常生活。

2. 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1. 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习惯。

1. 举止文明,诚实守信。

4.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以下五个环节:听讲、笔记、作业、改错、总结。

听讲听什么:老师对一个题目的思路突破分析,一个题目或者一类题目的总结,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1)基础的定义、定理、性质(一定要理解记忆)

(3)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4)老师的归纳与总结

作业:认真完成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落实,很重要。

改错:对自己没掌握的知识及时弥补与修正。

总结:总结不需要太长时间,但是对能力提升很重要。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编织成网。

做好四会:会听、会做、会讲、会变。

会听:会听老师讲课的关键点,听讲效率高。

会做:把会的做成对的,准确、规范地进行书写,表达自己的思路。

会讲:把自己会的东西讲解出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会变:题目的形式发生变化,能发现本质,准确解答。

改进学习的思路,做好三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打开思路,找到巧法。

多题一解,归纳总结,找到通法。

一题多变,形式多变,找到模型。

初三在延续思维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学习惯,自己学会整理和查找资料。比如:

老师经常会要求整理作家的生平事迹,开始可以上网帮助学生查资料,后来就让他自己查,自己整理。

初一初二可能每晚督促孩子写作业、阅读、写读书笔记,到了初三,必须让孩子自觉有意识地做这些事。

周末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根据自己的需求查漏补缺,家长只要做好最后的审查工作就好。

孩子需要养成的好习惯很多,上面的习惯都是很基本、很重要的习惯,在孩子12岁以前养成,会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除了要有以上良好的习惯外,更要有以下这些技能,你家孩子都有吗?

对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有时候,事情可能会变得很糟,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应该停止抱怨,寻求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要坚信自我,摆脱负面思维。

不要只是让孩子做这做那,而要他们真的学会这些事情。让孩子学会如何摆放文件,如何让事物各就各位,如何建立待办事宜和流程,以及如何集中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怎么才能生活得舒适有条理,是父母给孩子很宝贵的财富。

3. 做事有条理不拖拉

我同意在某些时候,人们应当悠游度日,享受慵懒的时光。但是,当我们必须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怎么保证我们能够按时完成呢?教导孩子要吸取拖拉的教训,找出他们拖拉的习惯,并且研究如何克服它。

我们生活在社会里,就永远离不开社交,孩子也是如此。请教导你的孩子,人们是可以达到共赢的,帮助他人成功,将使你自己更加成功。告诉孩子结交朋友胜于制造敌人,在竞争之前先学会团队合作。

5. 富有同情心、爱心

同情心和爱心往往是被学校教育忽略的主题,家长应该教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了解别人,并去帮助别人摆脱痛楚。同情着重于减轻别人的痛楚,而爱心则是希望他人幸福。这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到如何倾听了么?或者如何与人交谈么?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成年人都不具备倾听这个重要能力的原因。要孩子学会如何真正地倾听他人,从而能够理解和感觉他人。

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像一张白纸,我们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吸收。与其盯着孩子的成绩,在成绩上找不足施以弥补,不如督促孩子先养成这些习惯。记住,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良好的习惯以及健全的人格。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很大。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关系到孩子能否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份学生1-9年级各阶段好习惯养成指南,推荐老师们和家长们看看。

2. 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3. 阅读拼音小故事。

1. 每晚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

3. 按时吃饭,爱惜粮食。

4. 爱护书本,爱惜学习用品。

5. 自己穿衣服、系鞋带。

6. 放学后按时回家。

1. 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不打架、不骂人。

3. 不与陌生人来往。

4. 对他人的帮助要主动致谢。

2. 饭前便后要洗手。

3. 不吃不卫生的零食。

1. 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2. 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好。

3. 不乱扔果皮纸屑。

4.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

1. 每天预习半小时。

4. 自觉阅读课外书。

1.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1. 做错了事情主动道歉。

2. 不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

3. 不嘲笑别人的缺点。

1. 每天锻炼身体一小时。

4. 随手关灯和水龙头。

1. 每天预习、复习。

2. 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 能学到身边朋友的优点。

2. 远离品行恶劣的人。

3.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4. 向别人请求帮助态度诚恳。

1. 勤洗澡、勤换衣。

2. 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3. 有良好的用眼习惯。

1. 主动排队上下车。

2. 用文明语言和别人交谈。

3. 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2. 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 作业干净整洁且正确率高。

1. 合理有效安排时间。

2. 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

3.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 用文明语言和行为与他人交往。

3. 为父母及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 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

3. 自主读书,会写读书笔记。

1.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健康合理使用网络社交平台。

2. 与积极健康的人做朋友。

1. 干干净净每一天。

3. 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

1. 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2. 用文明语言和行为与他人交往。

3. 对客人要自然大方。

1. 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2. 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健康有规律的日常生活。

2. 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1. 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习惯。

1. 举止文明,诚实守信。

4.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以下五个环节:听讲、笔记、作业、改错、总结。

听讲听什么:老师对一个题目的思路突破分析,一个题目或者一类题目的总结,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1)基础的定义、定理、性质(一定要理解记忆)

(3)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4)老师的归纳与总结

作业:认真完成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落实,很重要。

改错:对自己没掌握的知识及时弥补与修正。

总结:总结不需要太长时间,但是对能力提升很重要。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编织成网。

做好四会:会听、会做、会讲、会变。

会听:会听老师讲课的关键点,听讲效率高。

会做:把会的做成对的,准确、规范地进行书写,表达自己的思路。

会讲:把自己会的东西讲解出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会变:题目的形式发生变化,能发现本质,准确解答。

改进学习的思路,做好三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打开思路,找到巧法。

多题一解,归纳总结,找到通法。

一题多变,形式多变,找到模型。

初三在延续思维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学习惯,自己学会整理和查找资料。比如:

老师经常会要求整理作家的生平事迹,开始可以上网帮助学生查资料,后来就让他自己查,自己整理。

初一初二可能每晚督促孩子写作业、阅读、写读书笔记,到了初三,必须让孩子自觉有意识地做这些事。

周末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根据自己的需求查漏补缺,家长只要做好最后的审查工作就好。

孩子需要养成的好习惯很多,上面的习惯都是很基本、很重要的习惯,在孩子12岁以前养成,会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除了要有以上良好的习惯外,更要有以下这些技能,你家孩子都有吗?

对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有时候,事情可能会变得很糟,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应该停止抱怨,寻求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要坚信自我,摆脱负面思维。

不要只是让孩子做这做那,而要他们真的学会这些事情。让孩子学会如何摆放文件,如何让事物各就各位,如何建立待办事宜和流程,以及如何集中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怎么才能生活得舒适有条理,是父母给孩子很宝贵的财富。

3. 做事有条理不拖拉

我同意在某些时候,人们应当悠游度日,享受慵懒的时光。但是,当我们必须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怎么保证我们能够按时完成呢?教导孩子要吸取拖拉的教训,找出他们拖拉的习惯,并且研究如何克服它。

我们生活在社会里,就永远离不开社交,孩子也是如此。请教导你的孩子,人们是可以达到共赢的,帮助他人成功,将使你自己更加成功。告诉孩子结交朋友胜于制造敌人,在竞争之前先学会团队合作。

5. 富有同情心、爱心

同情心和爱心往往是被学校教育忽略的主题,家长应该教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了解别人,并去帮助别人摆脱痛楚。同情着重于减轻别人的痛楚,而爱心则是希望他人幸福。这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到如何倾听了么?或者如何与人交谈么?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成年人都不具备倾听这个重要能力的原因。要孩子学会如何真正地倾听他人,从而能够理解和感觉他人。

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像一张白纸,我们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吸收。与其盯着孩子的成绩,在成绩上找不足施以弥补,不如督促孩子先养成这些习惯。记住,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良好的习惯以及健全的人格。

欢迎您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和学习、教育相关的内容!

我们坚持每天更新好的教育理念,全面的学习资料、高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有您的关注,才会让我们更加努力!

6岁女儿独睡2米大床,却总说 “挤” ,妈妈查看监控后放声大哭!

公交车上10岁女儿给老人让座,妈妈却一把阻止,得知原因众人夸赞!

素材:综合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贵在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驳斥谬文《丑陋可耻的司马南,希望有关部门彻查严办!》

网上有一个自称英雄剑·剑客之鉴的司马黑,不自量力的写了一篇漏洞百出的所谓声讨司马南的谬文,并声称用这篇文章在网信办举报司马南,要求网信办对司马南彻查严办。

不知他哪里来的勇气,自己昏头胀脑不知所然的写了一篇栽赃的滥文就想像着网信办能理他的茬,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对此我呼吁他还是回家老老实实的把自己的一团乱麻的思路理顺了再来赤膊上阵,不然只会令人贻笑大方,成为世人耻笑的笑柄。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先看他是怎么进行荒谬表演的,我随后归谬。

司马南凭借一份虚假的《工会会员登记表》中,工资一栏显示241元为由头,大肆攻击已经在2016年去世的杨绛先生。 司马南视频标题是:《再说杨绛241元的工资不算低,夸张个人委屈酷似历史虚无主义》在这期视频里面,就直接攻击和抹黑杨绛夸大个人委屈。 司马南用杨绛的一篇“下放五七干校”的文章中的一段描写。

那是在1969年,杨绛先生的女婿在文革不堪受辱含恨自杀,丈夫钱锺书已经下放,只有女儿有可能来火车站送她。杨绛在文章中写道:火车开行后,车窗外已不见女儿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

就是这样的描述,司马南说杨绛先生以为自己是大小姐,夸大自己的委屈,拿这么高的工资,受这么点委屈算什么,等等,言论极其带有侮辱性。

首先,司马南没有攻击杨绛,他只是就事论事的说事,陈述事实,这怎么算是攻击呢?

司马南关于杨绛的视频一共做了三期,我把三期视频都反复看了多遍,压根就没有发现这位剑客之鉴所说的所谓司马南在运用【杨绛先生的女婿在文革不堪受辱含恨自杀,杨绛看到女儿在车站给她送行,杨绛流泪了,司马南因此说杨绛先生以为自己是大小姐,夸大自己的委屈,拿这么高的工资,受这么点委屈算什么。】这样的文字攻击杨绛。

这个叫剑客之鉴的司马黑用这种恶意的文字拼接来伪造事件现场,这种搬弄是非的方式只有秦桧一党陷害岳飞的《刑部大理寺状》能与之相媲美! 可见,只有大家想不到,没有司马黑做不到的。说司马黑是秦桧的徒子徒孙,倒是恰如其分。

而司马南有关杨绛是大小姐的话是这样说的:

【有人说他写干校日记是满含悲愤,将悲愤之情暗含于淡泊名利之中,如果你淡泊名利的话,你将暗含悲愤这两件事放一块,你不觉得自相矛盾吗?干校劳动一下,怎么就能满含悲愤呢?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所谓在文哥生活当中,文哥是她的黑暗史,精神打击最大啦,生活最困苦啦,受不了就是因为过去是优越的大小姐,然后农村又艰苦又劳动,肉体上受折磨,所以她就产生了一种冷漠,所以又怎么着怎么着,那恰恰说明这劳动是必要的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之本和宗旨,知识分子参加劳动和工农相结合,难道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吗?至于迫害,我是从头到尾看了干校日记,我没看出来怎么迫害,至于庞大的八亿人口中有没有其它迫害,那咱另说,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大家看,这段文字有问题吗?

将淡泊名利和暗含悲愤这两件事放一块,合乎情理吗?除非这人有精神病才合理。 所以司马南判断这种措辞操作是自相矛盾是非常精准的。

问题是,这个叫剑客之鉴的司马黑把这种评价杨绛的荒谬措辞安在杨绛身上,让大家以为是杨绛自己说的,然后栽赃司马南正在攻击杨绛。

我问一下这个司马黑,你是不是眼神不好?如果你不是雀蒙眼,就说明你是恶意的忽略司马南前缀的话,即: 【有人说他写干校日记是满含悲愤,将悲愤之情暗含于淡泊名利之中。】

注意“有人说”这三个字,证明 司马南并没有攻击说杨绛如何如何悲愤,司马南意指有人在利用杨绛搞事情。因为随后司马南又说:“我觉得这个时候还有人站出来没完没了的说(杨绛)他们两个人被迫害……,”

这足以证明,司马南没有攻击杨绛,而是在攻击这个歪着嘴说话的人。

司马南随后的话都是实事求是的,因为他对有关杨绛的文字定位是合乎实际的。 司马南说: 【所谓在文哥生活当中,文哥是她的黑暗史,精神打击最大啦,生活最困苦啦,受不了就是因为过去是优越的大小姐,然后农村又艰苦又劳动,肉体上受折磨,所以她就产生了一种冷漠,所以又怎么着怎么着,那恰恰说明这劳动是必要的呀。】 司马南的话,其实也是针对一些人对《干校六记》所作的读后心得所说的。

有一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是这样评价杨绛《干校六记》的:

【《干校六记》这部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怨而不怒”的宗旨。杨绛和钱钟书的遭遇,虽然比不少受批斗的知识分子要好得多,但到底是一种屈辱,也是人才的浪费,杨绛谈到这段经历,并没有激情的呐喊。虽然说作者怨而不怒,但在字里行间,还是对人性的丑恶有所讽刺,每多言外之音。如“小趋记情”一章,隐然处处以狗和人相对照,人不如狗的婉讽跃然欲出。那种乱世中人与狗互相依傍的情意,也令人感动。】

这位作家的品评如果是精准的,也就反证了司马南的话是有道理的。 如果杨绛在五七干校受到非人的待遇,这说明司马南在说没有良心的话。然而事实是,杨绛在五七干校没有受过任何虐待,司马南只就事论事对杨绛的境遇和情绪进行实事求是阐述,这难道有问题吗?

杨绛是个内敛的人,杨绛先生说:【当你看清了一个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格局的意义;当你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你就明白了释然的重要性。活着,总有你看不惯的事,也有你看不惯的人。茶不过两个姿态,沉,浮;饮茶人不过两种动作,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正因为杨绛先生内敛,所以她会把她的真实情绪压在心底,有时不经意在文字中流露出来,这也会让眼光毒辣的同行看出端倪,并且用文字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杨绛是做过大小姐的,每一个人养成的生活习惯中都会在后来的生活轨迹中留下印迹。

所以杨绛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一般情况下,家里的早饭由钱钟书做,午饭由女儿钱媛来做,晚饭归佣人做。

杨绛在《干校六记》中说她自己力气小,因此干轻活,而工资却又极高,所以她自觉受之有愧,而且有种指望周围人理解她的那种歉意。她觉得,人人都忙着干活,唯她独闲,闲得惭愧,也闲得无可奈何。因此杨绛说:“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

所以,有过大小姐经历的杨绛参加生产劳动,感觉到肉体上受折磨,她觉得自己当农民委屈也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司马南说杨绛是大小姐只不过是尊重事实的陈述而已。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人无完人,除非是神才没有缺点,可神又不存在。 目前與论环境宽松,现在对伟人都能做一分为二的分析,对高级知识分子怎么就不能一分为二呢?难道他们比伟人毛主席还德高望重?

司马南攻击抹黑已故文化名人杨绛先生,一连做了三个视频,是想说明我国建国时对知识分子的工资是很高的,并且抹黑杨绛就在国外留学三年,现在有的人在国外留学十多年,回国也没有这么高的待遇等。 在视频中,司马南说杨绛那个时候的工资241元,钱钟书工资最少400元,他们这个工资在那个时候就是锦衣玉食,比现在的马云的收入还高等等,奇谈怪论。

1、事实确实如此,国家自始至终一直给杨绛夫妇高规格的工资福利待遇,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据杨绛先生自己说,她家的餐食都是很丰盛的,钱钟书先生所做的早餐包括面包、果酱、蜂蜜、鸡蛋、还有一壶红茶。 这种生活在当时尚未摆脱贫穷的中国是一般家庭所望尘莫及的,普通家庭过年都吃不上这些高档饮食。相比普通家庭,说杨绛一家锦衣玉食并不为过,司马南实事求是何来抹黑一说?

2、不管你是否质疑司马南所持的《工会会员登记表》来源哪里,国家没有给杨绛夫妇降低工资待遇是铁的事实。

1956年7月,高教部发出《关于1956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评定和调整的通知》。教授的工资分为四级,分别为207元、241.5元、287元、345元,平均每五年可升一级;副教授也是四级,分别为149.5元、177元、207元、241.5元,平均每三年可升一级;讲师的工资分别为89.5元、106元、126.5元、149.5元,平均每两年可升一级。

196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专门 就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特需供应问题发出指示: 人大、政协在京的常委,国务院各部委的正、副部长,正、副主任,高法副院长、高检副检察长,人大、政协的副秘书长,各民主党派中央的主席、副主席,在京的高级知识分子中的一级人员,供应标准是:每人每月肉四斤,白糖二斤,甲级烟两条,鸡蛋三斤。

从中可以看出,杨绛夫妇在京享受部级待遇,可见国家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关怀和厚爱。

在一穷二白的五十年代,这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都要远超大部分的国民,甚至超过了毛主席和那些跟随毛主席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军政要员。

事实上,因为周总理的保护,绝大多数知名的民主党派人士在“文革”中受到的冲击比较小。

1 9 7 2 年1 1 月,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传达了周 总理、李先念同志的指示:【对上层爱国人士,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照顾他们,而且在政治上还要给予照顾。】这说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做为上层爱国人士的杨绛夫妇在文革过程中的待遇也是不错的。

整个“登记表”都是假的,又怎么能说这241元的工资是真的呢?司马南又是怎么知道张春桥当年的工资是270元的呢?这些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杨绛先生当年工资是241元,那么也不是对一位已故的文化名人攻击的理由吧?也不能说成是夸张个人委屈的历史虚无主义吧?

杨绛用笔记录下她当年下放“五七干校”的一段场景的描述,怎么在司马南的眼里,就变成了大小组过度夸大“委屈”,并与工资扯到一块去了呢?

1、你对工会登记表的论证如考古一样严谨,这值得表扬。 但是,你所忽略的事实是,工会登记表并不是工资表,也不是很重要的文件,有别字又能怎么样呢?难道有别字其它人就理解不了吗?你不是已经理解了吗?文化名人难道就不写别字?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是地地道道的文化名人吧?他学富五车,但是做为《四库全书》总编的纪晓岚在书写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时,就写了两个别字,那又能怎么样呢?能因此说这副对联不是文化人写的吗?

另外,你能排除这份表格是由杨绛口述,工会人员执笔的可能吗?自己没时间让别人代写就不给发工资了吗?况且这并不是什么工资表,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工会会员登记表,如果是入党填表必须要有时间记录,工会登记表有没有日期记录都是无关紧要的。

2、杨绛在《干校六记》中亲口说她自己力气小,因此干轻活,而工资却又极高,所以她自觉受之有愧,这还不足以证明一切吗?

问题是,在事实面前,工资表真假无关紧要!这个事实我已经在对你第二个驳斥中进行了陈述,为了让你心服口服,我再陈述一下关于五七干校的一些事实。

为了避免中国的干部腐化变质,毛主席形成了一个干部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路。

当今的一些知识分子看到官僚腐败虽然心生不平,并已经开始感觉到毛主席的担忧和做法不无道理,但是他们许多人依然不能完全领会毛主席的苦心。

当时根据黑龙江柳河的经验,全国各地办五七干校,下放劳动人员保留原有的工资待遇(注意!是保留原有的工资待遇的),让他们在体力劳动中"改造"自己。

1966年,毛主席要求各行各业向军队学习,办既能学习,又能生产,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和批判资产阶级的学校。于是文化部在湖北咸宁向阳湖建立了“五七”干校,当时来自首都界的文化名人都聚集这里,被下放劳动。

以上事例说明,司马南拿出的《工会会员登记表》里面的内容是符合实际的。

3、你问司马南怎么知道张春桥工资是270元的?

我回答你,因为你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你才会提这个奇葩的问题。

当时张春桥是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他的行政级别是八级,工资当然就应该是277元。

4、你说:【杨绛先生当年工资是241元,,那么也不是对一位已故的文化名人攻击的理由吧?也不能说成是夸张个人委屈的历史虚无主义吧?

那我先问你一下,剪裁式曲解历史真相,在掩盖一部分真相的同时,用陈述另一部分真相来代替事实的全貌,这难道不是历史虚无主义吗?而司马南指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某些人在利用杨绛搞历史虚无主义!

司马南说:【那些人讲到到杨绛时,一定要这么讲:那十年受到冲击啦,那十年被迫害啦,那十年被污辱为权威啦,七零年就被下放五七干校啦!然后自己还写干校日记。】

事实呢? 斯诺1971年访华的记录(见《漫长的革命》)。书中说:

【那些换下来的干部到哪里去了呢?在北京,换下来的干部中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被送到通称为‘五七干校’的农村中去了,……‘下放’到公社学校去,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据说被看作是党内的继续再教育。今后,除了最高级干部外,所有的人都要定期‘下放’,经受思想检查,作为一种例行的政治疗法。】

我想,如果当今实行这个办法,贪腐分子会少的多吧?思想教育会使他们悬崖勒马。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生前有句很著名的话:“要讲真话。这很有分量。”

经历过五七干校生活的人,实际上对五七干校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认识还随着形势发展有所变化。有意思的是,据《南方周末》的披露,在对当年的五七干校学员的调查中,持正面态度的竟达到了6成。所以,笔者发现有些当年学员口中的五七干校生活应该是真话。

当时在农民中流传一时的关于五七干校学员的民谣是这么说的:“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块大金表。”(廖咏絮在央视纪录片《大师的背影·向阳湖畔》拍摄纪实文章)。这首民谣形象的反映了农民与干校学员的真实差距。

更何况上五七干校的人是保留工资待遇的,不像农民靠天吃饭,生活缺少保障。干校学员干活的目的不过是为了通过劳动锻炼,来升华自己的思想。

杨绛曾经说过,她和钱钟书在“五七干校”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影响深远。

她的《干校六记》记述了与当地农民的故事。一天,有位老大娘带着一个小女孩来到干校的菜园,捡了一些干老的菜帮子。杨绛问:“那些干老的菜帮子捡来怎么吃?”小女孩回答:“先煮一锅水,揉碎了菜叶撒下,把面糊倒下去,一搅,可好吃哩!”此后,杨绛经常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还对小女儿的学习进行指导,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也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准比干校学员差得多的多。

虽然都同是文化界高级知识分子,由于心态不同,个人境界有异,对干校那段岁月的感受也是大相径庭的。

以诗人臧克家为例,臧克家来到向阳湖已经六十多岁,拿惯了笔杆子的手,不得不拿起铁锨锄头。盖房、开荒、种地、喂猪、筑堤、犁田、插秧……他什么都干。 但是,臧克家没有消沉、没有绝望,他并不像其他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场浩劫,而是走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天地。

他发现了劳动之乐、人性之美。在这里他的眼界顿时宽大了,心境也开阔了。

他住在贫农社员家里,与社员们肩并肩地一同劳动、学习、锻炼,大家彼此之间互相关怀,一切等级、职位的观念都没有了。

在臧克家的记载中,向阳湖的生活让他再次体会到了生命之美,当他三年后离开时,“几步一回头,泣不成声”,他的心长久地沉浸在恋恋不舍感受中。

后来,臧克家在写作时常回忆咸宁,甚至做梦也梦到在微雨中插秧。 对于下放五七干校这段历史,臧克家没有发过任何牢骚,这和他的思想境界在干校的劳动中得以升华有关。

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先生在自述《半生多事》中,讲述了他在五七干校的生活。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看不到什么苦难的描写,他们的生活是不错的。

例如他的自述就有如下内容:

【戈壁滩上空气纯净,透明度极高,晚间月光星光之明洁,身在其中就是一种享受。每当举行文艺演出时,在戈壁滩上,皓月之下放声高歌,大家的欢乐之情溢于言表,纷纷赞道是同饮甘露、濯清泉、吃仙药、沐天恩,其乐无穷。…………有时,也搞点文娱活动,多是下象棋、打扑克。那时只打百分、打升级,是绝对不打钱的。大家在一起也说说笑话,聊聊天,同事间的相处是非常融恰的。现在脑子的镜头都总是同事们说笑的模样,而这些模样是在办公室里从来不曾有过的。许多同事离开干校回到单位后,一见面就说干校,总有说不完的话,干校生活的确给我们留下了很美好深刻的回忆。】

相较于臧克家和王蒙,杨绛的境遇不会比他差。

一九七二年,在周总理的特别关照下,杨绛和钱钟书作为这一年的第一批“老弱病残”人员,离开干校,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北京。周总理调钱钟书回京是以参加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工作的名义,可见杨绛夫妇在此期间受到周总理的特殊照顾。

所以说,杨绛夫妇在干校期间没有受过任何迫害和非人待遇,她在的《干校六记》包括:

杨绛在干校六记里虽然发过牢骚,但她却没有任何人格被污辱的记载,她甚至记载了“默存和俞平伯先生等几位“老弱病残”都在免役之列,只干些打杂的轻活儿。”之类干校比较人性化的管理内容。

所以凡事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才会有说服力,单纯从杨绛夫妇的待遇上看,司马黑的添油加醋并不能证明司马南说的不对。

司马南说:【说到前三十年,有人老是不依不饶,有人总是咬牙切齿,有人总是一团黑暗的加以描述,有人总是把自己的过往,挑出来不痛快的事往外扔,他用个人的际遇,而且是不愉快的记忆,来玩历史虚无主义,那这些事你怎么不讲啊?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共产党人对于非党的那些干部知识分子的高规格的待遇怎么不讲啊?】

依我看,这涉及到个人的思想境界问题。 说到到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不能不提刘少奇夫人王光美。

王光美文革中被批斗,她的境遇只比文革中受到冲击的其他高级知识分子更糟糕,然而复出后的王光美心中没有仇恨,对于曾经在特殊时期的不公平遭遇,她没有埋怨,而是选择了宽恕。

她亲自组织了毛主席和刘少奇后人们的家庭聚会。在聚会中,王光美向毛主席的后人表示问候。这次毛家与刘家后人的聚会,体现出王光美本人博大的胸怀。

王光美对毛主席是非常崇敬的,她在韶山纪念馆郑重地进行了题词:“永远深切缅怀毛主席,您的学生王光美。”

归谬到最后,请问这位司马黑,你有何感想?

司马南只是要求那些人陈述历史时要展示历史全貌,对自身境遇的描述不要厚此薄彼,要尊重个人历史的全方位,这有什么不妥吗?

司马南一没有诽谤,二没有中伤,只是客观的说出自己的看法,你却叽叽恼恼的要举报人家,你不觉得你很幼稚可笑吗?

司马南在视频中就事论事,只说杨绛的事,言明其它事另当别论。 你这个司马黑却拿出老舍之死来说事,你不清楚什么叫就事论事一码归一码吗?

司马南说得好:“如果真有不公正的待遇,那就说具体事,但是形成一种龙卷风式的发酵,那就不合适了。”

《左传》中有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的句子。 其句意是: “想把罪行硬加到别人头上, 难道还怕没有托词吗?” 我觉得这句话最适合你这个司马黑了。

《诗经·关雎》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就是说,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司马南所言合乎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规范,他只是就事论事,对杨绛并没有恶意,他只是以杨绛为例子,来证明中国共产党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尊重,并以此奉劝那些用片面陈述历史来搞历史虚无主义的人不要用狭隘的视角看问题,不要用控诉的心态来抹黑中国共产党,这有什么问题吗?

明眼人都会清楚,司马南的要意是说:“党对高级知识分子的照顾是大于伤害的,即使在文革那种环境中,他们的待遇仍然高于普通老百姓。” 事实也真是如此,只要你尊重事实,你就不会对司马南的话提出异义。如果你硬是要上纲上线,即使一叽叽歪歪哭天喊地,你的话也不会公信力的,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记得知乎的问答中有一问是:“你还记得小时候自己父母的样子吗?你记住的是他们对你的好,还是对你的惩罚?”

我翻遍了所有的20多道回答,里面整齐划一的表示一个意思,那就是:“都记得,但不忌恨,只感恩。”

生活中往往会有许多感慨,有些人记住别人的坏容易,记住别人的好太难,司马南无非是想提醒某些否定前三十年的人不能只记住共和国的过失,还要记住共和国的好。

图/《英雄本色》《爱在午夜降临前》剧照

昨晚,组织孩子们又看了一部电影——《英雄本色》,孩子们的反映与前一天完全不同,都说很好看,无论大同学、小同学,无论男生、女生。先看看他们的评价:

● 这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电影!直到自习室,还久久未能回神。

● 这是第一次看这种风格的电影,感觉比昨天看的《阿飞正传》有意思多了。

● 上学期在冀州,因为主课提到了周润发,所以黄老师推荐我们看过这部电影,本以为这次再看,感触不会那么深,可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次仍然非常感动,最后还沉浸在情绪中无法自拔!

● 今晚的电影真的着实好看!与上一部电影不同,《英雄本色》真的是把那种男人间的兄弟情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 电影很好看,很帅!看着比现在的电视剧、小白脸儿好看多了,太有气势了!真的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啊……

孩子们的反映,也给了我许多启发和鼓舞!确实,人活着,不能皮下无血。有同学写道: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早上晨读,对这句话很有感,再加今晚看了《英雄本色》,有些感受。

黑帮几乎是走两个极端,背信弃义,或者非常重情重义,虽然是有勇无仁,但义气仍是可敬的,就如小马哥对宋子豪,真心愿意为他卖命。看到后面真的很感动,虽然他们不是仁者,但是勇者。

就是刚健的精神!学中华文化,学灵性成长,结果学成了皮下无血、无情无义,那真是白学了。

孩子们直觉感很强,上午主课继续读《接触》一书中的片段,有的同学就觉得不对劲儿,他写道:

今早主课,继续探讨“爱情”的种种,说实话,整个读下来有点像华德福、“身心灵”那一套,前两天我是对这个没感觉的,但今天就有点意思了。首先,第一点就是感觉很“小”,人们一天天,就想这点事儿?可能也有没经历过的原因,让我有点不理解!当然,婚姻还是很严肃、很神圣的,只是为什么我们在处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情时,会这样依赖于他人?

第二点,就是感觉很“小心”,小心翼翼的,就好像生怕他/她跑了似的,这就和上一个问题连接上了。如果我们以一个超拔的角度来看待世间的种种,会发现人们是很无聊的,也可以说是有些可怜的。天天执着于各种关系、琐事,被搞得精神崩溃,甚至还有自杀的?这是干啥?而这些现象都是归于迷茫。所以,唯有“超拔”,才能看清真相!

晚上的电影《英雄本色》非常好看。在“白”道上混的,原则就是“正义”;而混“黑”道的,讲的就是一个“义”!没义气,混不成。就凭这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不过所谓“王道”,也并不是以黑白来分的,它是一个“天道”的高度,是超越的,上下贯通。影片最后,不得不说,小马哥真帅!

什么叫做平庸?何谓“一地鸡毛”?

就是“没种”!年青人血是热的,孩子们普遍都很有正义感,这难能可贵!

而学文化、逐步入世做“文明人”,学成了冷血动物,油滑,麻木,的确可悲!

我们不妨再品读一下《论语选读》中的句子: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我们的国歌,名叫《义勇军进行曲》,人们似乎觉得“义”和“勇”是炮火纷飞的年代才需要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距离遥远。其实不然!“智、仁、勇”,就体现在我们的日用平常。譬如,婚姻大事,不只是把两张床搬到一起过日子——那叫“同居”,并不能收到亲朋好友的祝福。

有同学将关于婚姻之礼(理)的听课笔记,整理了出来:

● 今天主课上,老师讲到了婚姻的一些矛盾,或是感情的障碍,大家的讨论很有意思。我觉得,结婚前应该是要足够了解对方以及对方的家庭的。婚后也要夫妻“相敬如宾”,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及尊重,当然也要让对方有足够的安全感。

我觉得老师在课上讲的有几点很相应:婚姻更多的是“亲情”,两人的结合也不只是两人的事儿,还有两人背后的家族。忽然就感觉到了身后的力量以及生命开展的壮阔。不是你一个人很随便的事儿,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家族以及自己的责任。

● 所有的国家的人都很看重“婚姻”这件大事儿。西方人是在教堂里结婚的,他们的见证人是上帝。当代中国人一般都去酒店办喜事儿,似乎睡在一起就算结婚了。但在中国传统社会,“婚之礼”有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这就是让天地来做个见证,是人生中不得了的大事儿。

两个人的结合,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不单单是人为的愿望使然,其中有着不可思议的缘分。结婚是对生命郑重的承诺。故在婚礼上要一拜天地,感恩“天作之合”,老天爷是证婚人;二要拜高堂,这是对彼此家族背景的尊重;三是夫妻对拜,这是一份敬意。“成家”不等于“爱情”,其中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感情之事,更多是有了“亲情”;相敬如宾,保持适当的距离,夫妻间有默契,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去维系情感(事实上也维系不好)。(两性之间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有的是“解决之道”,自然发用。)【评:其实,就是有一个道义在,故要有勇气去担当应尽的责任。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 一拜天地,两个人能走到一起,冥冥之中是有种缘分的。结婚是很严肃的事,神圣的事,超越了人为,其中有天道在。二人约定结婚,是对生命、对“祂”很郑重的承诺。二拜高堂,尊重他/她的背景。结婚也是两个家族的“联姻”;成家不等于“爱情”,更有一份“亲情”在。夫妻对拜,“相敬如宾”。今天知道了,原来结婚是这么一回“大事”啊!

家庭是社会稳定最基础的单位,所以“二人之事”与“众人之事”(政治)是相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啊!

附录:《接触:生活即道场》节选

作者:满亚法师,译者:宋晓刚

那么,那些还没有准备好做出婚姻的承诺,却因为受性刺激的驱使而结婚的人是怎么一回事呢?噢!性不是婚姻。性也不意味着传宗接代。我们不说:“因为我有性生活,所以我就应该生孩子,就能成为一个好妈妈。”这种想法不对。

让我们坦白地面对性问题。你可能有过被性刺激驱使的体验,那种感觉就像是烟瘾发作,或者上了酒劲儿,或者是对一种食品产生了无以名状的渴望。性就是一种欲望,有病的人、心灵扭曲的人需要大量的性刺激。如果你很健康,你并不一定需要很多的性刺激。

性也是逃避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是长期沉溺于性,人的身体就得不到净化,必然出问题,就像醉酒一样。一个人喝醉的时候,他会觉得:“噢,什么都不是问题。”这是一种自我麻醉。你选择用酒,或者性,或者毒品让自己麻醉,逃避困难。可悲的是,问题仍然存在,你终究还是要面对它。

当身体不通畅的时候,身体会进行一些自我调节,排出毒素。但是要做到这点,首先需要体力,体内需要有能量才能做到这点。如果人们不断地寻求性刺激,那么体内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去调节身体了。

没有爱的性刺激拖延了人们面对困难的时间,并没有解决问题。沉溺于性的人,会因身体堵塞不通畅而痛苦,但又没有精力去调节身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处于部分死亡状态。如果沉溺于性,就没有百分百活着。在这种半死亡状态中,人们迷迷糊糊,感觉像很快乐。性就像毒品,麻醉你,让你逃避。

如果很健康地爱一个人,就很想和所爱的人生育下一代,那么性会是很美好的。如果想把爱传导给另一个人,最好、最珍贵的性就是和相爱的人结合,孕育下一代。

如果没爱的性有害,禁欲好不好?

禁欲很好,但是这种对性欲的禁止不能建立在强烈的对欲望的控制基础上。如果想有性生活,却强迫自己禁欲,这是不提倡的。正确的自然法则是以身体为重,让身体自我调节。同时要提升精神层次,让自己充满智慧。有一天,当身体干净了,思想开放、心理平衡,就不再想要性刺激了。我们不用强迫自己,也没有什么被约束感,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按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来就行。

比如说,如果你想到“噢,我情绪低落,所以我要吃糖”,没问题,因为你情绪低落,你需要热量和能力帮助你走出来。糖可能会放慢你身体调节的步伐,但这是暂时的,而且它可以让你得到一定的休息。你可以对自己说:“等我身体好点了,它就会重新开始调节,身体会得到净化。”

性其实也可以扮演同样的角色。“让我享受一下性刺激,我就会感觉好些,然后我再去面对人生的难题。明天,我要面对生活,但现在,让我先享受性刺激。”这是人们通常做的,性成了一种安慰,安抚。这样做,没问题。但是,你要明白这不是幸福的最终答案,这只是暂时的放松。有一天不再需要性刺激,你的身体和心理就平衡了。

当你知道你是谁,当你心理很平衡,就有能力去支持和安慰其他人,也可以有一个美满的婚姻了。我们不鼓励先同居再结婚的做法。如果想和一个人建立关系仅仅是想有性生活,这就表明你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做出婚姻的承诺。虽然我们不可能是完人,但是我们如果想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我们的心理应是平衡而且是能够自我控制的。如果从开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那么结婚后就容易出问题,比如有婚外恋。

在我们控制自己不做某事时,我们都会遇到挑战。我们有多强的控制力呢?这有点像在一间酒吧开会。如果能控制自己不受酒的诱惑,就能在酒吧开好会。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我们就可以和一个美丽女子单独在房间里待着不出问题,因为你不会去引诱她或者骚扰她。如果你结婚前就很随便地有了性生活,那么结婚后,你有可能做出同样的事,最终导致家庭破裂。

我们要找对人才结婚。如果你想滥交,那就不要想什么婚姻的事情,和别人一起找性刺激就行了,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在婚姻大事上,性生活是最次要的事。仅仅和一个人有性生活,你是无法真正爱上他的。

对于夫妻来说,性生活是他们释放身体不适的一种方法,就像是身体某一个地方很痒痒,必须挠一挠,也就是抓痒痒,才能感觉舒服点。所以你需要有一个深爱你的人,关心你,支持你,帮你释放身体的不适。有人爱你为你做这些,这也是你表示爱一个人的方式。当然,你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表达你的爱,并不单单指你和她(他)是夫妻,有性生活才是爱。你可以做很多关心她(他)的事表达你的爱。

有人认为夫妻间也存在并不想要的性生活。是的,在夫妻之间有许多事情需要两人相互理解沟通,包括一日三餐,包括生活方式等。如果吃了过多的垃圾食品,身体就不通。不通的人,就需要更多的性来排解。思想压力过大也需要性来发泄。情绪低落的人也需要性来刺激。

不论是思想还是身体,我们都需要保持平衡,我们应该找人倾诉,把心底话说出来,同时接受事实,获得相互的支持。人的思想境界如果较高,对性的需求就会相对较低。但是如果夫妻之间存在问题,无法保持平衡,他们两人就该好好交心,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们会变,我们爱的人也会变

有时候我们坚信所爱的人,他们曾经做出的承诺是海枯石烂永不会变,他们会一心一意对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由于自觉被人深爱着,所以我们有时反而会不关心对方,忽视了对方。这其实是我们的不对,我们占了所爱的人的便宜。我们自以为他们会永远爱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变心。这是一个更大的错误。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变。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周围的人也在不断地变。我们只要保持活力,就可以看到这些变化。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我的生活伴侣在发生变化,我肯定也在变化。我们应如何以不断变化的状态相互面对对方,一起生活呢?”我们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可是我们都不问。我们是不是花心思去观察过丈夫或妻子,我们是不是问过他(她):“你现在是谁?你现在最关心什么?你今天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我们都没有问过。我们只是觉得:“反正结婚了,就这样了!他总得是我老公,她反正是我老婆,一切正常。”我们曾经对他(她)很了解,就自然地认为现在仍对他(她)很了解。但是,一起生活了十年,你会发觉生活得有些不开心了,相互之间不太融洽了。

我们都在不断成长,可能越来越好,也可能越来越坏,总之我们都在不断变化。如果一味地用过去的观念看待今日的生活伴侣,我们就会感到无奈,甚至冒火。不要这样对待我们的生活伴侣。

如果在婚后发现对方是一个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该怎么办?

两人无法沟通,就像陌生人,相互之间都不满对方,夫妻关系出现痛苦失望。如果只知道对此生气,这说明你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说出心里的想法。你不断压抑自己,直到有一天再也控制不住,终于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如果某一天早上醒来,你发觉“他怎么像个陌生人?一点都不是我过去认识的那个样子”,那说明你没有在夫妻关系上做出努力。你应该慢慢地,一天一天地在夫妻关系上做出努力,要相互了解,要解决问题,不能伪装,也别掩盖自己的感情。不能认为“只能这样了”,所以就不向丈夫或妻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反而想着问题会自动慢慢消失。你想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一个幸福的伏笔,想着十年后会看到一场惊喜。十年过去,轰!火山爆发了。

所以,我总是说,如果你每天都坦承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夫妻之间就不会发生战争。每一天,每一日,你们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谈论关心的话题和事情,你们就不会有冷战,就不会吵架、打架,或者分手。如果夫妻之间看不到对方的变化,也不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变化,最终当然会导致分手。我们忘记了自己每天都在变化,所以我们需要每天沟通,把对方从沉睡中唤醒,让他知道:“我已经不是昨天你心中的我了。”

遗憾的是,我们都未曾这么做过。我们慢慢相互疏远,虽然两人之间仍有需要,但是却不能分享了。如果你和一个人结了婚,又和别的人保持性关系,你的夫妻关系就出了问题,因为帮你疏导身心痛苦、保持身心健康的应该是你的丈夫或者妻子。夫妻之间要相互满足性欲和情感上的需要。在婚外情中,你要冒怀孕的风险,要为另一个可能出生的小生命负责。如果你和一个人有婚外情,思想会变得混乱,你会感觉恐惧、害怕、内疚,还可能生下孽子。

如果你不能合法地和一个人在一起,你就得躲躲藏藏、遮遮掩掩。你会变得神经过敏,两人约会时你还不敢用真名在饭店登记,或者只能躲在车上、暗处幽会。这种情况让你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常常会处于焦躁不安中。而且一旦就有了这种行为,你往往会越陷越深,和丈夫或妻子在一起时感觉不舒服,满脑子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也会不断琢磨是不是你家人发现了自己的不轨行为,所以和丈夫或妻子在一起时,会感到内疚羞愧,这也会使你采用更“精明”的手段,撒更多的谎。婚外情最终会导致家庭破裂,而一切真相,你家人可能并不完全知情,但你内心深处却明白你做了些什么。

有些社会,不忠不会引起什么心理压力。但有些地方,这种压力是很大的。但追根究底,外界压力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自己要保守贞操,守卫自己的防线,否则你会因撒了那么大的谎而无地自容,悔恨一生。如果你背叛了丈夫或妻子,就会强迫伪装自己,从而也无法从丈夫或妻子那里得到正面的力量。虽然他(她)并不知道你的婚外恋,但是你和他(她)之间却产生了隔阂,最后酿成家庭悲剧。

即使不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婚外情,婚姻双方中如果有一方在外面和别人保持性关系,也必然会导致夫妻分手,因为这个人根本不配拥有原来的这份婚姻。这种惩罚不是来自上帝或者佛,也不来自社会群体,它来自于这个人本身,来自于这个人自己的内心。一个人有了婚外情是很羞愧的事,一开始可能他还没有这种感觉,也意识不到这点。慢慢地,他的内心会提醒他,让他觉醒,让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有认知。如果因为婚外情而家庭破裂,不是家人离开了你,而是你离开了家。

和一个背弃承诺的人生活

让我们假设你的生活伴侣背弃了婚姻的承诺对你不忠,你该怎么应对呢?不忠的行为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这种不忠会变成一种习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我认为原谅一个人很简单,但是这个被原谅的人可能会继续错下去,直到有一天所有人都无法再原谅他。决定原谅还是不原谅的不是这个人的丈夫或者妻子,而是他们自己,他们会整天受不忠行为的困扰,让自己变得丑陋,并离开丈夫或妻子。如果我们不断地重复做一件事,这种行为就会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或特定动作,很难改掉,使我们无法和伴侣在一个轨道上运行了。

那么是不是就该分手呢?要一个人改变习惯是很难的。虽然你努力想原谅他(她),但是他(她)却可能再犯错误,最后两人必然分道扬镳。不忠的行为只是结果,其原因却可能还不清楚是什么。如果你不能找出原因并加以修正,这种事情就会反复出现。有一天你会对自己说:“噢,五年啦,我受够了!”你开始自己的生活,但是在以后的许多年你都弄不明白他(她)为什么会做出那些事情。

不过,说到底,他(她)做什么,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都会从各自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不管我们多么努力,下多大功夫,都不行。

在结不结婚上我们可以选择吗?

不结婚很容易,但是不结婚,人生就不全面,不完整。这就是说,如果我们逃避结婚,逃避婚姻的承诺,我们其实是浪费一生去自私地寻找个人快乐。

如果你一味地强调个人喜好,认为“我就是想和家人待在一起,我不想走出家门有自己的生活,我不想和别人交往”,或者“我要参加Party,我要找乐,我不想承担责任”,你可能觉得生活得很幸福,但其实这是自欺欺人。在婚姻关系中,双方不论关系好坏,实际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种关系中的个人成长。不能用拒绝婚姻关系来逃避痛苦,相反正因为有了婚姻,你才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在你临终前,你不会说:“我的婚姻很糟糕,和丈夫分了手。”你应该说:“不管怎么说,我的婚姻有进步,使我有机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虽然你的婚姻并不很成功,但是你却从中增长了智慧,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人在临终前,对财产也会有相同的看法。也许你财富不多,权力不大,技术不佳,这都不要紧。生活的经历、工作的体验、与人相处的过程、应对财富的手法,都会帮助你获得平衡的心态和清明的心境。

人很懒,也很害羞,不想犯错误,所以老想着逃避。我们会说:“我挺好,我自己做得来。”但是我们是自认为挺好,实质上需要一种动力去超越自己。所以我们鼓励人们要与人交往,人与人之间要建立关系,不论是什么关系,比如工作同事关系、生活伴侣关系,等等,即使单身一人,也能承担起做母亲的角色,也可以当老师教学生。不论是什么,都不要拒绝关系,因为它是通向智慧的一把钥匙。

记住,同一屋檐下的关系是最好的学习环境。当你和别人一起生活时,就要有所付出,有所承诺。大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你可以发现自己的忍耐力有多大,你有多大的宽容心。你要强迫自己最大限度地承受,最大量地奉献。

如果你去一家孤儿院,你可能今年只去一次,下次再去就要等明年了,你可能会给孤儿们捐点钱,捐过了也就忘了。你对此有很多选择,无须有任何的承诺。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女儿,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她需要钱上学,你就得存钱。你还要给你健在的奶奶钱,因为你爱她,关心她。所以你就需要这种爱的关系激发自己奉献更多,承诺更多,忍受和接受更多。

人可以既单身又健全吗?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忍受各种痛苦,不应该独身一人。如果你把自己想成孤单一人,问题就大了。这就是说,因为你是单身,所以有许多事情都不会去做,你可以放弃许多会使你成长和激发你热情的挑战,轻易地为自己找借口,寻托词,不愿关心别人,不想对别人有所承诺。我们的成长是需要关系的,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关系获得学习与进步的机会,即使是修道士,或者僧侣,也需要关系。他们没有一对一的关系,没有性关系,但是有师兄弟的关系。他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相互关心。他们要学会宽容、妥协及相互鼓励。

有些人在婚姻或性关系中找不到幸福和安宁,所以他们就把爱的心思放在了孩子身上。但是,在任何一种关系中,我们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小心谨慎,不仅没有创造爱,反而因自己的独断专行而毁了孩子的幸福。一个当妈的或当爸的会对孩子说:“因为我爱你,我要给你最好的教育,所以你要给我上大学拿学位,读博士,成为一个医生或工程师。”这是打破痛苦枷锁的方法吗?不是。这些附加条件、这些要求会让痛苦加重,永远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

一个婚姻,或者说任何一种爱的关系,都是教我们关于爱的体验的。它帮助我们建立爱的连接,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首先我们将它实践在夫妻关系上,然后将它沿用在孩子身上,最后将它扩展到世界。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从我们无私的内心深处升华出的真爱重要。

当我们和别人建立各种人际关系时,会遇到一些既不是朋友、家人,也不是同事的人。这些人可能是一个个体,也可能是一个群体,但都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在我们认识他们、开始和他们接触后,就自然地和他们建立了联系。我们该如何应付这种突然而至的关系呢?他们有多重要呢?我们怎么才能了解这些陌生人并和他们建立联系呢?通过我们和这些陌生人的交往,如果仔细观察自己的言行,就可以更了解我们自己。所以说,陌生人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看见了陌生人的反应。我们如何对待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陌生人?如果一个人的汽车在路上坏了,或者我们开车遇到一个想搭车的人,或者我们在一个大购物中心看到一个人晕倒了,我们会伸出援手吗?再假设有人在买东西交钱时发现差几块钱,或者有人在交停车费时零钱不够,或者有人向我们问时间、问路,我们又会怎么样?我们如何对待其他在路上开车的人?我们会有礼貌,还是较粗鲁?

问了一大堆问题,我们往往会发现当真碰到了上面说的这些情况,我们会很自然地先想到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别人的利益和需求则是之后再考虑的。从我们的回应,可看出我们重不重情感,我们的头脑明不明晰。内心健康幸福的人更容易忽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需求,他们总是有精力去帮助别人。让我们以比较超然的态度来看这件事,其实我们不是必须去帮助人,或者不帮助人,我们应该是看看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帮助人。所以我们检验的是我们自身,是进行自省,看出我们是什么、不是什么。是我们需要帮助还是别人需要帮助?如果是我们需要帮助,那么是自己有问题;如果不是我们需要,那么别人的问题就会在自己的帮助下解决掉。

关于“两性亲密关系”的探讨,就告一段落了。感恩满亚法师!她出于慈悲,从普通读者的立场出发,试图帮大家解困,故没有讲抽象的佛法,而是从各种亲密关系入手。满亚法师的论述,给了我们许多启发,但我们也可以跳脱出来,从另一个层面来思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有没有“一以贯之”的解决之道,不是“断舍离”,而是化繁为简,举重若轻?

下周,我们讨论的话题将进入“宗教”,仍然以满亚法师的文本为基础。出世间、入世间是否也有“上下贯通”之道?这个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点个在看,结缘你生命中的那些好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怎么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