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向往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

01 向往蘑菇屋的田园生活

《向往的生活》第二季如同综艺界的“一股清流”开始闯入了人们的视线,它的题材也非常新颖,满满正能量,鼓励按劳所得,享受纯粹的田园生活,在节奏快、效率高、竞争强的当今时代,“慢综艺”却正在悄然流行。

节目里面有一段话特别打动我:“我需要一块地,最好偏远一点,可以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确切地说,我想要一个为朋友们准备的户外场所,在那里,人们终于可以不用牵挂着工作,而是需要彼此紧密协作,磨炼出新手艺,一个人在物质世界里陷得越深,看到大自然时就会越觉得壮观!”

《向往的生活》第二季的拍摄地点是在中国最美县城——桐庐!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还有一个“天下独绝”叫做富春江,提到富春江那就大有来头,元代画家黄公望在踏遍了中国名山大川之后,最终选择了富春江山作为自己的隐居地,然后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走遍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才完成了《富春山居图》这幅千古名画。

节目中记录了何炅、黄磊、刘宪华、彭昱畅四人在杭州市桐庐县的城郊“蘑菇屋”里种田摘菜、生火做饭的生活情景,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幅“自力更生,温情待客”的生活画面。

大自然界里的山水花草或许才是最净化身心的源泉,比如说,柠檬叶尽情地释放着酸味清新感,抓住并唤醒人们的感官;丁香花随即爆发柔情蜜意,令人愉悦不已;然而,这些韵调很快就被淹没于绿茶叶和油菜花那种精致而明亮的气息中;魅惑性感的嫩雪松融合了白麝香的味道,则是献上了最后的惊喜。

正如王阳明心学里的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我们大多数人向往的友情就好像黄磊、何炅、徐峥、黄渤、孙红雷等良善的人之间体贴入微式地“相爱相杀”,看到他们这些三五老友们的真诚相待、彼此亲密合作,全身心地投入到需要辛勤劳动的田园生活,那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成就感,一时间还真是羡煞旁人!

更重要的是,《向往的生活》不变的是其精神内核以及一直带领人们思考的时代命题,那就是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

蘑菇屋非常神奇的一点是:在这里所有人都会卸下明星光环,回归普通人的身份,进入蘑菇屋后大家会不自觉地干起活来,并且愿意沉浸在安谧与宁静中感受诗与田园,在绿水青山中畅谈美好与理想!

即便是这些各行各业最光鲜亮丽的名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的一地鸡毛时也常常会跟普通人一样恐慌、难堪、不知所措,没有人能逃脱得了这样的演变,那就是我们终将会成长为普通人。

我很喜欢电影《悟空传》里的一句台词: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天地就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这就如同我们人类终于明白自己能力其实是有限的,并开始接受自己的普通和渺小,以及认知到我们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认为,人生有三次成长:

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也许,一个人这辈子最重要的演变,就是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

对于已到不惑之年的何炅、黄磊而言,重新拥抱大自然的生活,放下纵横娱乐圈多年的名与利,只身忘却在江湖之外,那种喜悦与释怀,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

对于不知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只有读懂过世界,看过世界的人,

才会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东西。

02 向往真实、靠谱、安全的情感生活

在当代各种复杂情绪的困扰下,人们慢慢开始向往更加真实、靠谱、安全的生活,就像理想一样,它需要有个安放的地方。

记得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部很有味道的电影叫做《无问西东》。

它用一部电影的时空,把一种失落已久的人文价值观带到了我们面前。

也许它对当代陷入无力感和无意义感的年轻人是一种慰藉,更是一种唤醒。

在影片中,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特别说道了“真实”的含义: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

必须得说,《无问西东》是一部有温度、有广度、也有厚度的电影,我最敬重的是影片中短暂露过脸的、没台词的、甚至根本没出现的,却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那些人。

《无问西东》里的大人物

比如说梁启超、王国维、钱穆、邓稼先、闻一多、朱自清、华罗庚、杨振宁、钱钟书、梁思成和林徽因等等,这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也是一个真正让人肃然起敬的时代。

1937年11月1日至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前后存续的这8年期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总共毕业了3882名学生,保存了抗战时期特别重要的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西南联大毕业的3882名学生当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有8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有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有172位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有100多位人文领域的大师。

西南联大的这种成材率,在世界所有顶尖的大学当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这一成绩是目前中国教育史上的最高记录和奇迹,因此,西南联大被赞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在那个远去的时代,这些人物的真性情、真个性、真思想、自由与浪漫才是最值得感动的精神,而现在越来越追求自我却又越来越冷漠的时代反而特别难令人感动起来,甚至时不时就来一句自以为很聪明的话语:“你这个是套路吧?”

我们这个时代令人不快的事之一就是:那些确信无疑的人似乎总是愚笨,而任何有哪怕一点点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又总是优柔寡断、自我怀疑。

而此时,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冷静、残酷、亘古不变。

03 向往简约节制的生活

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型国家,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时代。

按照中国文学界的分法:

将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称为中国古代;

从1840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这一段时间,称为中国近代;

从1919年5月4日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段时间,称为中国现代;

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称为中国当代。

每一个时期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中国当代普通老百姓关心的流行情绪与文化精英关注的时代命运,仿佛总是无法融合到一起,道德伦理上的难题,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搭建起互相信任和沟通交流的中间桥梁。

在今年2018年,佛系青年成为了中国当代年轻人新的一个流行情绪和用语,低欲望时代的到来,让人们慢慢变得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去争取更多,开始向往简约节制的生活。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就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那样:“人生其实就像一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的摇摆,任何事物在没得到之前很痛苦,得到了之后就会变得很无聊!”

过度的进取心和竞争欲望明显不足所带来的纠结也着实令人疲倦,没办法,这只能是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按照自己的综合实力去认真考量、探索,哪些东西应该坚守,而哪些又是必须放弃,有得必有失,维护好自己的内心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当今社会最能平衡自己攻守欲望的人,肯定离不开国宝级演员陈道明。

查阅一下陈道明的简历,你就知道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高品质男人:他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爸爸,他顾家,厌恶应酬,滴酒不沾;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生时代还是体育全能,探戈高手;他饱读诗书,季羡林称赞他可以胜任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导师,他曾经与钱钟书是忘年之交。

陈道明说:“我喜欢收拾家,这是一种心境,收拾完特干净,会觉得很舒服。我觉得男人最大的时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其实把所有该回家的人都召回家,这个社会就会安定许多。现在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为事业,而是在酒桌上,歌厅里。如果晚上每个家庭的灯都亮了,也是一种时尚。 ”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陈道明,他从未沉浸在事业成功带来的纷繁际遇里,他更享受的是多待在家中,品味家庭生活的温度,弹琴作画,收拾日常细软,或是为女儿浇制糖人,或是与妻子共伴在窗前,他缝制着皮包,妻子刺着十字绣,细赏岁月的缓缓流淌。

征服外面的世界,不过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守护家庭。

陈道明这样的男人才足以让追求幸福的女人赋予信赖,与他在一起,会感到他对家庭最大的诚意,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在用行动证明他对家庭的关怀和付出,陈道明或许就是许多女生心目中理想的灵魂伴侣。

詹迪·尼尔森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最适合的伴侣,就好像走进一座你曾经住过的房子里——你认识那些家具,认识墙上的画,架上的书,抽屉里的东西,在这个房子里,如果你暂时陷入了黑暗,你也仍然能够自如地四处行走。

陈道明的生活哲学是:这个世界并不是你的世界,不是说你成功了,你想做什么就能去做什么。“节制”在成长的维度上不可避免地要高于“释放”几个层级,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释放是很容易的,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非常容易,难的是节制。

在如今这个拥有越多选项,选择却越发显得艰难的年代,能否坚持真实,就取决于你对事物的热爱程度,甚至有的时侯,毫无疑问为了直面内心的真实,你要有适时和必要的顿悟。

《瓦尔登湖》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竭尽全力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

再好的钢,假如你反复的弯折,它也会有金属疲劳。再质朴的民族,在这样不断的尴尬面前当然也会变得冷漠。

在明处给别人一张好脸和在暗处为人着想的善良,我显然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04 向往互助互爱的生活

时代的飞速发展让人们毫不犹豫地选择高效运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开始追求高效的时候,你会有一种错觉,你会感到愉悦,因为高效确实会让你很快到达某个巅峰,但它其实在限制你的发展。

一个转得飞快的陀螺是很难停下来的,它自己也怕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就意味着会摔倒。

我一直崇尚的观念是:慢慢沉淀,因为如果生活只剩下高效运转的话,那么人类的情感交互就会极大程度上的锐减,比如微信聊天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真情实感的交流,这样很可能就无法捕捉到人们当时正确的情绪,导致沟通效果不理想,彼此之间的感情就会搁置不前。

当今时代,每个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己所崇尚的价值观,一旦别人的价值观与你不同,你可能就会觉得心里很不舒服,甚至在不沟通的前提下彼此嫌弃。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克里南伯格在他的著作《单身社会》中明晰地指出:“未来人类的亲情、爱情、友情的力量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得凉薄和寂寥,任何试图阻止个人独特价值观形成的举措都将逐渐失效,这个社会将会转变为原子化的小家庭模式甚至是单身模式,而不再是传统大家族的存在方式。”

克里南伯格的社会学著作——《单身社会》在2015年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还特别讲到了一点,单身独居的人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精力、能量去聚集或者创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而当今社会也已经慢慢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的才能最大化的社会。

我们当代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选择去避开各种麻烦,也常常纠结在自我独立性多一些还是少一些的矛盾当中,没有强大能量的人最好不要有太多的自我,要避免沉浸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

山本耀司有句话说得好:“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跟据数据调查显示,年轻的宅男、宅女们更容易在遭遇挫折后不堪一击,因为没人给这些独居的“空巢青年”出谋划策,他们也很难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明明是特别想要表达爱的,但是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情,却往往会把别人推得更远。

也许,每个人想说的是“为什么不爱我,我想要爱”,但说出口的却是“我一定要成功到让你佩服”、“我才不稀罕你的爱,我已经这么优秀,哼,我拥有这么多东西。”

他们卑微地诉说着自己的骄傲,然后,变成一只渴望拥抱却又让人无法靠近的刺猬。

一个人的力量其实是很难对付生活无止境的刁难和压迫,所以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

哲学家艾思奇曾经说过:“一个人就好像一块砖,如果丢在路上,很容易被人一脚踢开,但如果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

我现在最信任的一句话是:如果你不改变自己交往的圈子、阅读的书籍、陈腐的思想观念,那么其实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人生每个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人停留,总有一些人来,有一些人离开;有的人,你走得近了,你就离另外一些人远了。

从故事中抽身,沦为局外人,只有生活在你身边的家人、朋友才会至始至终地陪伴在你的身边,而这就是所有人最终的归宿。

每个人曾经骄傲自满过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往往到最后却演变成了自己的束缚,每个想证明自己的人,都曾经丢失过真实的自己,像蜘蛛丝一样绕了一大圈回来之后才发现,原来是因为顾虑得太多,才让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怪圈!

我现在领悟到的是,我曾经获得过的某一些成功,它之所以能称为我身上发生过的美好事情之一,也仅仅是因为它开始真正让我变得满足和谦逊,而我正是需要用谦逊来平衡我的进攻性。

我认为当下正在经历的时光对大家而言才是最有韵味的时光,也是最有机会、最容易活得有秩序的时光,而回忆则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村上春树说:“你要努力尝试去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智是否真的有所成长呢,我觉得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当你坐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不会因为想急着去抓住一些什么而惴惴不安,也不总是去懊恼错过了什么而患得患失,更不想用一技之长去摧毁他人,身上容易表现出来的戾气也已经慢慢抹去,觉得一切来来去去都是生活的常态,并且愿意去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

不管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还是普通人,到最后都会回归简单的生活,我们每个人年轻时所有努力的打拼,本质上都是为了能够过上我们向往的轻松生活。

我们向往的生活大约是这样:工作不会太过于忙碌,朝九晚五,周末也有阔绰的时间出去郊游。有闲情逸致就到处走走看看,而且内心深处没有被媒体过分夸大的焦虑,回到家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琴棋书画的高雅情趣之中,或者静心享受慵懒平实而又温暖如春的家庭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