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萨拉米披萨萨是什么配料游戏

前阵子双11、双12,买了不少东西,晒了好几单,至于我的“主业”烧饭、烘培好久没更新了,今天有空,来介绍一下家里自制萨拉米薄底披萨吧!

汉堡、薯条、鸡翅、披萨是小朋友喜欢吃的食品,我家小少爷就很喜欢,但是这种属于垃圾食品,不敢多给小孩子吃。

相对而言,我认为披萨在这些食品中属于比较健康的了。于是我这个爱(喜)制(环)作(吃)美食的老母亲,就动手制作披萨给儿子吃吧!

披萨大家都吃过,分为普通底、厚底和薄底。我之前做过普通底的披萨,小少爷口味变了,越来越难伺候了 想出新花样,说想吃薄底披萨了。那好吧,老母亲我试着做做看吧。

首先准备材料: 高筋,水,,盐,酵母。

把水、酵母粉、和油、面粉倒入,低速搅拌到没有干面粉为止。

等发酵到面团的2倍大就可以了。

准备食材,萨拉米肠,虾仁,番茄沙司(也可以自制番茄酱),马苏里拉。

这些材料,京东上都有卖,为什么选京东买不去超市?因为我发原创赚来的金币都换成京东卡买吃的了

    2件起售烘焙食材烘焙半成品13.8元京东去购买
    多美鲜(SUKI)马苏里拉奶酪碎条 烘焙原料 226g 美国进口 烘焙原料39.9元京东去购买
    亨氏(Heinz)番茄沙司 番茄酱300g(瓶装)调料调味品 西餐佐料 意面披萨手抓饼 烘焙原料8.6元京东去购买

取一小团面团,擀平,记得想办法尽量擀薄一点,如果能擀成圆形或者正方形就更好看了。

在面饼上抹上一层番茄酱,可以根据口味喜欢多放或少放。我的面饼擀的形状不够好看,不过反正是自己吃的,追求完美就留在下次吧!

在番茄酱上铺一层马苏里拉奶酪,再铺一层萨拉米肠,这样就算完成了。

喜欢海鲜的朋友们也可以铺上几个虾仁。

提前预热,烤箱上下管220度,披萨放进去烤制10分钟就可以了。

烤制完成,噔噔噔噔!香味扑鼻!在家自己做就不讲究饼皮的形状了

饼皮也很薄,要注意的是,披萨需要高温短时间烘烤,需要慢慢摸索里面的窍门。

总结一下,披萨制作方法简单,关键要领就是面团制作发面比较重要,面团要擀薄才能制作出想要的薄底披萨。至于披萨上面的材料么,根据个人喜欢的口味,想放什么都可以。萨拉米披萨属于大人小孩都喜欢的一款披萨,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做一下。

最后,如果各位喜欢,请关注、收藏、点赞、打赏一波流哦,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7式 萨拉米 100g 2件起售烘焙食材烘焙半成品

7式 萨拉米 100g 2件起售烘焙食材烘焙半成品

多美鲜(SUKI)马苏里拉奶酪碎条 烘焙原料 226g 美国进口 烘焙原料

多美鲜(SUKI)马苏里拉奶酪碎条 烘焙原料 226g 美国进口 烘焙原料

亨氏(Heinz)番茄沙司 番茄酱300g(瓶装)调料调味品 西餐佐料 意面披萨手抓饼 烘焙原料

亨氏(Heinz)番茄沙司 番茄酱300g(瓶装)调料调味品 西餐佐料 意面披萨手抓饼 烘焙原料

凯利来 无添加蔗糖 手撕面包 奶香味

凯利来 无添加蔗糖 手撕面包 奶香味

格力高饼干百醇犒享装红酒巧克力味126g*2人气零食

格力高饼干百醇犒享装红酒巧克力味126g*2人气零食

东赛良品 龙岩花生 500g

东赛良品 龙岩花生 500g

周期订购 一次下单 分期发货 日期新鲜

周期订购 一次下单 分期发货 日期新鲜

丽芝士威化饼干nabati纳宝帝巧克力芝士威化饼散装小零食

丽芝士威化饼干nabati纳宝帝巧克力芝士威化饼散装小零食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披萨早已俘获了不少国人的心

今天,小编就带你打卡一家

可以DIY的披萨店——

来烤制属于你的专属披萨

与传统的披萨店不同,这家开在太平洋森活天地NOYA青年文化地下空间的法比客,店内水泥墙壁配上木质装饰,妥妥的硬核工业风,墙面上画满了披萨元素的涂鸦,非常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喜好。用餐区域还打造成了地铁车厢形状,随手一拍都非常出片。

除了装修风格外,这家店更是靠DIY圈粉无数,那不勒斯萨拉米香肠、牛肉粒、吞拿鱼、培根、烟熏火腿、彩椒、蘑菇、黑橄榄等多达38种荤素配料任你挑选,现点现做非常新鲜。

由于特点是DIY,进店后店员首先会让你选择披萨的尺寸和酱料,尺寸有8寸、10寸、12寸三种,酱料有番茄酱和白酱两种选择。然后肉类、蔬菜等都可以自己搭配。

如果你有选择困难症,当然也可以直接选择菜单上搭配好的披萨,这些也都是店家精心搭配好的配料哦。

披萨烤制的速度非常快,只需等待6分钟,你的专属披萨就出炉啦。店内的披萨都是薄底的,一口咬下去,香香脆脆的,十分有嚼劲。配料都是自己喜欢的,吃起来也超级满足,嗨翻味蕾。

既有全场7.5折的折扣

也有任意披萨+1元便可

还不快来烤制属于你的专属披萨

淞沪路199号太平洋森活天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嗯,有一位朋友建议我做一下舰R食堂菜谱的历史考据;而就像我说的,迫害吃货、深夜放毒都是我最喜欢做的事儿,而舰R菜谱里的那些贴图又不可谓不诱人,所以……

嗯,话不多说,迫害吃货开始!

这个不用说了;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拿吐司面包当早餐的经历。所谓吐司其实是英文Toast的音译,意为“烤制的”,特指用长方体面包模烤出的大块面包;为了方便食用,面包店售卖的吐司通常会切成一片一片的,英文为“Sliced-Toast”,可以夹肉、蔬菜、奶酪或者其他馅料,也可以抹上果酱、黄油或者奶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吐司面包指的只是“用长方体面包模烤出的面包”这一类面包,吐司的原材料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做成的面包除了常见的白吐司之外自然也还有好些不同的花样,如全麦吐司、葡萄干吐司、巧克力吐司,等等等等,几乎可以称得上五花八门。可以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吐司面包的种类就有多少种;而也正因为其制作过程中又有着巨大的想象余地和发挥空间,吐司面包也成为了那些有创意但不愿意尝试太复杂的菜品的烹饪爱好者们发挥想象力的土壤。

萨拉米披萨得名于著名的萨拉米红肠——也是萨拉米披萨最主要的用料之一。这种香气扑鼻的披萨饼底薄、饼边脆,上面盖了厚厚一层香气浓醇的奶酪、点缀着诱人的蘑菇、培根和洋葱,从烤炉中拿出来时香气四溢;但最重要的是,上面豪迈地撒满了被意大利人称为萨拉米的香肠的片儿。那是一种用香料和盐腌制而成的香肠;具体步骤是将用烟熏过的肉打成肉糜,把肉糜同盐和香料拌和均匀,让香料的扑鼻香味充分地渗进肉里,再将它们灌入肠衣,然后将做好的香肠吊起风干。由于肉糜被香料和盐腌透了,事先又经过了烟熏,成品萨拉米往往会有一种独特的风味——一种由肉香、早已透进肉里的香料和炊烟的香味混合而成的异香。撒上了红得晶莹剔透的萨拉米香肠片儿之后,披萨无疑变得更加诱人。

【点缀着萨拉米香肠片的萨拉米披萨】

提起红菜汤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是那么熟悉;但是倘若说到它另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罗宋汤——想必听说过的朋友就不少了。

红菜汤,顾名思义,红菜头是这道美食的灵魂所在。北方的朋友或许见过这种植物;这是一种甜菜,遍体通红,还稍稍有点儿透明,仿佛一块萝卜形的红宝石。在红菜汤中,红菜头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色作用,它可以让一道普通的汤变得红通通的;此外,红菜汤中最重要的甜味也是来源于加入其中的红菜头。可以这么说;离开了红菜头,红菜汤就不红菜汤了。

【制作红菜汤时至关重要的食材——红菜头】

当然,光有红菜头还不行。首先,对于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来说,他们的生命之水除了伏特加,还有带着黑面包清香的格瓦斯——所以格瓦斯肯定不能少,用白水煮红菜汤的那是异端;其次,战斗民族生性豪爽,和西伯利亚的棕熊一样几乎离不开肉,肉制品自然也就成为了红菜汤制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论牛肉、猪肉、腌肉、培根,来者不拒(实际上在卡彼察所著的《驱逐舰歼敌记》中提到了一种水兵汤,这里面加的就是易于保存的腌肉)。那有了牛肉、猪肉,洋葱也不能落下,还有西红柿、胡萝卜、土豆、豌豆、玉米、酸奶油——先把作为灵魂的红菜头放在罐子里用格瓦斯焖煮,等煮开了之后再往里加白菜和胡萝卜;等蔬菜全部煮烂了,简直要化在红色的汤里,这时候再加洋葱、大蒜、牛肉、牛油和盐,有时还得滴上几滴酸爽开胃的柠檬汁,煮得浓浓的、稠稠的,和香喷喷的酸奶油一起放到桌上——好了,一道浓香四溢、色泽诱人的红菜汤!大!功!告!成!

【诱人的红菜汤,来源右下角水印,放在汤碗一侧的就是俄罗斯人喜欢的酸奶油】

据传红菜汤起源于乌克兰,是在由蔬菜和香辣佐料焖煮而成的浓汤中加入红菜之后得到的偶然产物;很快,这种风味独特的甜菜浓汤便立即刮起了一股“红菜汤旋风”,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席卷了俄罗斯的全境,随后便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赫鲁晓夫说“土豆加牛肉就是共 产主义”,而红菜汤就是俄罗斯——不论是沙俄、苏联还是现在的俄联邦;而事实上,红菜汤也确实让俄国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1905年6月27日,因为为罗宋汤提供牛肉来源的肉牛尸体腐烂生蛆,俄国战列舰“波将金”号上的水兵忍无可忍,率先挂起了起义的红旗;他们控制了战舰,把战舰开往正在举行工人大罢工的敖德萨,甚至还向正忙着召开市政府和军队关于如何镇压罢工的会议的大剧院打了两发152毫米副炮炮弹,上演了震惊世界的波将金号事件,在阿芙乐尔之前就打响了起义的第一炮——你不给我喝红菜汤,那我就反了!

【波将金号战舰的电影海报】

清朝末年,随着中国的大门被枪炮叩开,大量西方的商品汹涌着冲进中国,而一同到来的还有各种西方的美食,其中就有红菜汤;因为“俄国的”英文为Russian,而红菜汤则是俄国的汤,因此最先接触红菜汤的上海人便将其音译为罗宋汤。不过,由于中国人和俄国人的口味毕竟不同,中式的罗宋汤要相对清淡一些,有时甚至没了作为灵魂的红菜,对于俄国人来说自然还是差点儿味道。

海军烘豆子可以说是菜谱中最敷衍的一道菜了:它用到的食材甚至都不是新鲜的豆子,而是豆子罐头。然而,撇开食材的随意与制作方式的简单直接不谈,这道菜同时也是美国海军中历史最悠久的菜品之一,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那个年代,陆军士兵的口粮之一就是这种茄汁焗豆;把猪肉块、豆子放在番茄汁里煮,方便又耐饿——没错,海军烘豆子的起源其实是陆军烘豆子。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这种独特的口粮又走出国门,受到了英国人的青睐;因为一战时期物资匮乏,而茄汁焗豆的食材——番茄、猪肉和豆子——却只是稀松平常的食物,虽然说不上堆积如山,但也还是供应充足。因此,饥肠辘辘的英国群众便喜欢上了这种简单实惠的主食,来上一勺,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感,也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与勇气。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人却离不开这种忠实的食物了,吃不上它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于是,在今天的英式早餐里,茄汁豆子便往往会成为常客。

【一顿典型的英式早餐,从左往右沿顺时针方向分别是培根和烤肠、烤蘑菇、茄汁焗豆(即海军烘豆子)、烤吐司和荷包蛋】

当然,除了英国人,美国人对这种简单可口的小吃也是万分中意;这很简单,烹煮海军烘豆子(茄汁焗豆)并不需要太复杂的技巧,而其主要食材罐头豆子正大批大批地从工厂里生产出来,根本不愁不够吃。在纽约号战列舰的一份菜单上,海军烘豆子赫然和冷牛舌一类的高级食材排在一起,骄傲地向人们宣示着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直至今日,海军烘豆子——这种陪伴着美国打完了内战挺过了一战熬过了二战的不起眼的食物——依旧是美国海军的传统美食之一;即便是在现代化的大型核动力航母上,厨师们也依旧为海军烘豆子而感到自豪。

【配玉米面包的海军烘豆子,图源右下水印】

苹果派,意为苹果馅饼,原来是一种起源于欧洲东部的食物;其做法是将苹果削皮切片去核作为馅料,均匀铺在馅饼的底皮上,然后再合上一张馅饼的上皮,放进烤箱高温烘烤。成品苹果派外皮酥脆、苹果松软酸甜,无疑是一道可口的点心。不过,随着第一批欧洲移民来到了尚未开发的北美大陆,苹果派的做法也一同传到了北美,而他们的子子孙孙也依然延续着他们父辈爱吃苹果派的传统;于是,从北美大陆到后来的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再到后来的美国,苹果派便一直是美国人无法割舍的一道甜点。时至今日,贯穿了整个美国历史的苹果派几乎已经成为了最典型的美国符号之一,以至于人们一提到苹果派最先想到的总是美国;你如果想要表示某样东西很有美国的特色,你甚至可以说它“As

同前文中提到的海军烘豆子一样,苹果派同样陪伴着美国人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当时正值一战,新兴的美国也陷入了物资匮乏的窘境;而为了安抚孩子们的馋嘴,廉价易得的苹果派便成为了美国主妇的最佳选择。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喜欢吮一串红的蜜茎一样,在没有糖果和蛋糕的时候,这种酸甜可口的、热烘烘的伟大美食硬生生帮助美国挺过了灰暗的战争年代。

Chips可是英国的国民小吃。这里的Chips可不是指薯片,而是指一种薯条——巨大的土豆条,足有中指那么粗!在伦敦那会儿我曾经因为好奇点过一份炸鱼薯条,打开纸盒子之后,那个巨大的薯条吓得我几乎瞠目结舌。鱼则是英国盛产的鳕鱼,连皮一起裹上面粉之后炸熟,面壳酥脆、鱼皮软糯、鱼肉嫩滑,可谓人间美味。当然,也有些食客喜欢给炸鱼薯条加点儿料;比如在爱丁堡的馆子里,我就见过客人往炸鱼薯条上挤柠檬汁,有时候还会配上苏格兰独有的美食哈吉斯(羊杂布丁)——不过更多时候,英国人还是喜欢佐以香醋或是白醋。炸鱼薯条的分量特别特别足;如果有朋友想要品尝一下正宗的炸鱼薯条,衷心建议不要把它当零食吃,而应该把它当正餐——事实上,我当时买的那份炸鱼薯条足足吃了我一顿晚餐和一顿早餐,这才勉强把纸盒子里堆得满满当当的巨型薯条和鱼肉吃完。

【炸鱼薯条;对比一下旁边的叉子,感受一下这薯条得有多大】

炸鱼薯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工业革 命。大家知道,鲜鱼从海里打捞上来之后不能存放太久,要不很快就会臭掉;也正因为如此,在蒸汽火车出现之前,沿海地区捞出的鲜鱼也只能在沿海地区卖,不能深入不列颠岛的腹地。但随着轰鸣的蒸汽火车铿嚓铿嚓地沿着铁轨一路飞驰,几乎把全世界都踩在脚下,从海里捞上来的鲜鳕鱼可以以很快的速度飞过高山、飞过河流,从大地上一掠而过,闪电般飞向不列颠岛的深处;理所当然地,炸鱼薯条顷刻间便像从地底冒出来似的占领了整个英国,快得就好像一闪而过的蒸汽火车。

就像苹果派代表了美国,炸鱼薯条则代表着英国。对于英国人而言,最有代表性的英国符号不外乎那么几个:伦敦塔桥、大本钟、白金汉宫、女王陛下、工业革 命和蒸汽机、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下午茶和披头士乐队、詹姆斯邦德和军情六处,还有就是炸鱼薯条。走在英国的街头上,你时不时就可以看到一位小伙子或是小姑娘悠闲地靠在墙上,一只手捧着一个大纸盒,纸盒里装的是热气腾腾的炸鱼薯条,另一只手则捏着叉子,悠然自得地叉起一根薯条放进嘴里细细嚼着。夕阳西下,晚霞斜斜地照在街上,给街道镀上了一层古铜色的余晖,炸鱼薯条在微红的晚霞里悠闲地飘着热气——这就是慵懒闲适的英国。2015年10月22日,正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应英国首相卡梅伦邀请,一起走进英国的街头小酒吧品尝炸鱼薯条,为中英关系留下了一段佳话。

熟知旧日本帝国海军的朋友可能会把这个词和一艘叫做间宫的补给舰联系在一起——毕竟当时间宫上的羊羹是由来自东京的大师傅亲自制作的,是间宫餐馆的招牌美食。但是,尽管羊羹这种甜食在旧日本帝国海军中很受欢迎,这种东西的起源却是中国。

羊羹,顾名思义,制作这种东西的原材料本来应该是羊肉;根据战国时期“一杯羊羹亡国”的故事,这种食品的起源最早起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并且此时的羊羹还是羹汤一类的流食(因为是一杯而不是一块);其后,人们又发现了羊羹的一种新吃法,即将富含油脂的羊羹冷冻成块,像北方的肉皮冻似的作为冷盘食用,Q弹筋道、鲜美凉快,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武帝吃了毛修之所做羊羹之后“大喜,以修之为太官令”,可见味道应该是很棒的。

【一杯羊羹亡国的故事:中山国国君设宴款待国都内的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受邀之列;然而在分羊羹时司马子期没有分到,其盛怒之下便游说楚王发兵攻打中山国,弱小的中山国自然被楚国轻易吞并。得知事实后的中山国君不禁仰天长叹:“吾以一杯羊羹亡国!”】

直至此时,羊羹依然是以羊肉为主要食材;但随着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日本,随着僧人一起传过去的羊羹也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由于自梁武帝之后汉传佛教的僧人不可以吃肉,日本的佛教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羊羹中的羊肉便被去掉了,原先的羊肉冻变成了红豆粉和小麦粉压成的甜食,口感细腻香甜,有点类似于豆沙糕;1589年,和歌山的骏河店店主冈本善行右边卫又改良了羊羹的做法,在其中掺入了一种名为“寒天”的干菜;这种干菜煮后便会凝结成果冻状,使得羊羹的定形更加方便,从此羊羹便有了现代长方形的外形。而这些经日本人改良后的羊羹又反向传回中国,流行于北京地区;倘若有哪位朋友去了北京,那就一定会在五道口的百货大厦里看到包装好的羊羹,作为一种送给亲友的小礼品摆在货架上贩卖。

天妇罗是日本的一道经典美食,指的是将鱼、肉、蔬菜等用和好的稀面糊裹起来之后油炸而成的食品,一般认为起源于葡萄牙;但是,和网上所称的“天妇罗”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的“rápido”一词不同,天妇罗这个词和什么rápido完全没有关系——这个词在英语里的体现形式是rapid,意思是急速、快速;尽管葡萄牙语和英语发音有所不同,但是发音的基本架构还在,d绝对不可能发l的音。事实上,rápido一词的正确发音为“日啦辟度”,而不是天妇罗的“腾普拉”。天妇罗一词实际上是Tempora的音译,该词原意为“时”,是从一个特定的词组“ad quadragesimae”中提取出来的——而这个词组指的是“在四月斋月的时间里”,也不是某度百科宣称的“守大斋期”。由此可知,这种特殊的油炸食物当是葡萄牙人在斋月食用的;由于天主教国家在斋月不允许吃肉,海鲜一类的水生生物裹上面糊炸成的“油炸棒”便成为了满足葡萄牙人荤腥之欲的替代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像我们中国的“素鸡”或者用小牛脑做成的“假甲鱼”。而随着葡萄牙传教士向东进入日本,这种简单快捷并且可以自由发挥的也成为了日本人的最爱之一。

之所以说天妇罗可以自由发挥,是因为天妇罗食材的来源有很多很多选择;海里游的有乌贼、虾、各种鱼,天上飞的有鸟雀的肉,地里长的有各式蔬菜,像什么茄子啊土豆啊萝卜啊统统可以拿来做天妇罗;甚至连飘落的枫叶,裹上面糊都可以做成“红叶天妇罗”(日语罗马音:momiji tenpura)。说“万物皆可天妇罗”,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

有一点很有意思:日本的关东和关西地区制作天妇罗的习惯是不一样的。关东地区的人炸天妇罗时比较喜欢用芝麻油,炸出来的天妇罗表面稍微粗糙一些;关西人炸天妇罗时则更喜欢用棉籽油。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你游中五十铃关于炸天妇罗应该用什么油的言论了;虽然五十铃川位于关西地区的伊势神宫附近,但五十铃本身却是在位于关东的横须贺浦贺船渠下的水,所以应该算是个关东人。所以,她便会觉得天妇罗应该用上好的芝麻油炸出来,这也算是一个不起眼但是认真的考据吧。

天妇罗是一种极为诱人的小吃。看着店家把粗大的天妇罗棒娴熟地放进网兜里,再把网兜轻轻搁进清亮的热油,听着天妇罗在油里淅沥淅沥地直响,看着细小的气泡从天妇罗表面密密麻麻地冒出,泉涌着冲出油面,把那一片油冲得仿佛开了锅的可乐——你的肚子估计早就开始按捺不住地咕咕叫唤了。等天妇罗炸好之后,轻轻咬开滚烫酥脆的皮,里面是鲜嫩的鱼肉或者别的什么;高温油炸把食材的香味一股脑儿地撵了出来,可酥脆的外壳又把它们困在了里头。于是,在咬开外壳的一瞬间,滚烫的鲜香便会迫不及待地从咬开的口子里涌出,一瞬间便灌满你的嘴,让你的舌头下禁不住口水直冒,即便是哈着气也要把那还有些烫嘴的图天妇罗狼吞虎咽地吞下去——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齿颊留香”!

【注:介绍中说的“鱼雷天妇罗”,想也知道是五十铃用610毫米八年式鱼雷炸出来的那玩意儿】

马卡龙是法国料理的灵魂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既然你打定主意要品尝一顿法国料理,那马卡龙就是你必须选择的食物之一。这种精巧的糕点一枚就有三种不同的口感:刚刚咬下去时是酥脆的外皮,而随着外皮被咬碎塌下去,紧接着便是松软的内层,然后就是甜美的夹心。由于外形精致、色彩缤纷亮丽,味道又相当甜美多样——树莓味的、巧克力味的,不一而足,有的酥皮上还均匀地嵌着宝石似的糖晶儿——马卡龙很受法国人民的喜爱,不论是先前拥有享用马卡龙的特权的法国贵族还是后来也能吃上马卡龙的法国百姓。

但是,作为法国精致料理象征的马卡龙其实也是个舶来品。一般传说认为,马卡龙真正的故乡在西餐的另一大巨头意大利;这种东西一开始不过是种没有夹心的酥皮杏仁饼,经过烘烤之后外层已经变酥了,可内层却依然松软厚实、富有嚼劲,就好像是一块紧实的蛋糕或者面包;而至于其产生的原因,一些传说认为一些修女为了满足吃上肉的愿望用鸡蛋清和牛奶调制了杏仁粉再加以烘烤——换句话说,在舰R的食谱里,这是继羊羹和炸虾天妇罗之后第三个同宗教或是斋戒相关的美食。当然,还有一部分传说的观点与之不同;它们认为这种食物早在16世纪便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是随着远嫁法国的凯瑟琳王后一起传入法国的。不管怎么说,马卡龙确确实实由意大利传入了法国;而在烹调上颇具创意的法国人很快又发明了多种不同风味的马卡龙,将这一精致小巧的糕点正式发扬光大。今天,正如人们提到苹果派时总会想到美国一样,当提到马卡龙时,人们总是会想到法国,而并不是将其发明的意大利,马卡龙俨然已经成为了法国料理最具力量的一张名片。

【P.S.配上红茶更好吃哦】

所谓黑列巴其实就是黑面包;只不过这种黑面包和普通面包不一样,有点儿微微发酸,第一次吃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有些烧嗓子,这是因为这种面包在烤制之前需要在温暖的地方进行多次发酵,发酵产生的乳酸让黑列巴有了酸味——同时也延长了它的保质期。就和介绍中所说的一样,黑列巴放久了之后外壳就会变硬,甚至拿刀都很难切开,这也就导致黑面包的携带变得非常方便,你甚至可以直接把它往胳膊下一夹,然后夹着就走;因此,黑列巴也就成为了俄罗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朋友应该知道,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有向最尊贵的客人赠送面包和盐的习惯,此处的“面包”指的其实就是黑列巴,由此也可以看出黑列巴在俄罗斯人心中的地位。此外,在俄国美食的“五大领袖、四大金刚与三剑客”中,黑列巴居于五大领袖(黑列巴、牛奶、奶酪、土豆、香肠)之首,黑列巴于俄国美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和前面的不少食物一样,在炮火横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着黑列巴同样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故事。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发生在列宁格勒城中的事儿;当时列宁格勒正被德国人围困,城内居民的食物配给标准已经低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人们不得不食用用由烧焦的面粉、木屑和糠混合而成的“面粉”做的面包。然后在某一天,一辆满载着黑列巴的卡车驶过拉多加湖上险象环生的冰上公路开进了城里,居民们翘首盼望着这可以让他们多活几天的宝贵火种;突然,一发德军的炮弹在卡车一侧炸开,卡车翻了,司机牺牲了,热气腾腾的黑列巴滚了一地,这是能救命的粮食——只要冲到卡车近旁,一下子就能捡走好几块黑列巴,填饱自己因为饥饿而麻木的肚子;但是没有人这么做。尽管卡车就翻倒在距离他们只有几步远的地方,就算散落一地的黑列巴就在他们面前冒着诱人的热气,散发着热烘烘的、浓郁的麦香——依旧没有一个人这么做。他们站在寒风中,注视着这些能救他们的命的粮食,身上披着厚厚的雪沫子,仿佛一尊尊坚毅的雕像;直到后续的卡车开进城里,拉走这批面包,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私自走到卡车近旁,捡走哪怕一个黑列巴……

【巨大的黑列巴面包,看上去有点像垒灶用的石头】

辣条于中国的90后而言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小吃;对我们来说,放学之后直奔校外的小店,买一包五毛钱的辣条或者香菇肥牛(那玩意儿稍微贵一点),沐浴着西下的夕阳,吃着辣条看着小伙伴们打游戏王,要不就是在正进行着一场比赛的四驱车赛道前面驻足观望,再或者看上一场紧张激烈的陀螺对决,心里盘算着怎么趁爸妈出去上班偷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比如动画梦工厂或者智慧树——那就是我们的童年。

辣条的发明其实起源于一场意外。1998年的特大洪水之后,湖南省作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农产品产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这又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导致该产业下游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副食品行业也哀鸿遍野,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在这些副食品行业中就有辣条的起源——平江县的拳头产业酱干。由于作为酱干原料的大豆供不应求,其售价急剧飙升,由原先的七毛一斤骤增至一块五一斤,这几乎从根基上摧毁了平江县的酱干产业。为了另谋出路,平江县的农民不得不放弃传统的酱干,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一种以面粉为基的香辣味小吃,简单说来就是将酱干中的豆干换成筋道耐嚼的面筋;而除了口感独特之外,由于面粉相对廉价,这种小零食的生产成本也不会像酱干那样高得叫人难以忍受。于是,就像所有因为意外而出现的伟大发明一样,国民小吃辣条自此诞生。

最初的辣条由于产地是湖南,口味免不了只有单纯的麻辣;但是,事实上,小朋友中真正能吃辣的占比并不是很高。为了迎合孩子们的口味,平江县的农民们又改良了辣条的配方,发明了略甜的辣条——这也就导致我们今天吃到的辣条往往有些偏甜。

但是,湖南平江县的辣条产业在最初旺盛的发展势头过去之后,很快便迎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辣条的原料是面粉,而面粉是要用小麦磨出来的;可是湖南平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不产小麦,小麦必须从其他地方运进来,而这就必然导致原材料的成本上涨,最终导致净利润减少;而与之相比,直接在小麦的原产地生产辣条则没有这个问题。因此很快地,作为小麦原产地之一的河南省也从湖南省那儿学来了辣条的生产工艺,并迅速涌现出一批迅猛发展的辣条企业,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卫龙辣条更是一跃成为全国辣条的垄断行业,大大方方地从湖南人手里接过了辣条产业的大棒;而辣条发源地湖南省的辣条产业却自此跌落神坛,发展也几乎陷入停顿。所以,现在提到辣条,我们脑海里蹦出的往往就是那个响当当的名号——河南卫龙,仿佛辣条的牌子就只有这一个。

辣条起源于洪水,发源自湖南,由河南发扬光大,并迅速占领了校外小店的货架,成为了超市或是校店零食区的常客。今天,在大学的校园超市里,我依旧可以见到一包包包装严整的辣条;还是那个粗犷豪放的色泽,还是那个辣中带甜的味儿,只不过包装的花样多了起来;从不够一口的小包装到通体白色、印有“我想静静”的新包装,应有尽有。

不得不感叹:有的东西变了,有的东西却一直没变。

【儿时的回忆——河南卫龙辣条】

螃蟹以其鲜美、肥嫩,自古以来便是食材中的上品;而在中国菜悠久的历史中,也不乏以螃蟹为主要食材烹制的菜品,淮扬菜系的代表之一金镶玉包子就是一例。

所谓“金镶玉”,其中的“金”,指的其实是螃蟹的蟹黄;这一块地方口感细腻鲜美、绵密起沙,是整只螃蟹的精华所在。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就有多处关于蟹黄的描写;尤其是林黛玉所作七言律诗《螃蟹咏(铁甲长戈死未忘)》的颔联“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中将蟹黄比喻为“红脂”——想象一下,满壳的蟹黄如上好的咸蛋黄一般呈现出朱红色,油脂一般滑腻流油,咬一口便是满口的油香,而且分外饱满以致“壳凸”,读来便叫人食指大动。蟹黄的诱惑力如此之大,以至于素来弱不禁风的林妹妹都忍不住食兴大发了。而所谓的“玉”指的则是作为辅料的猪前夹子肉;这部分肉特指猪前腿与身体相连的部分,肉质特别细嫩,简直是肉糜的最佳原料。将精选的猪前夹子肉剁成肉糜,加入盐、酱油和绍酒调匀,再用蟹黄、蟹腿肉、绍酒和油煸炒成黄灿灿的蟹油,把蟹油往肉糜里一加,拌和均匀就是金镶玉包子的馅。将馅料用面皮包好,再在封口上捏出漂亮的花褶,上蒸笼蒸熟;咬开包子皮,蟹香、油香、肉香、酒香一齐涌出,调皮地直灌你的鼻腔,让你美得不由自主地闭上双眼,细细品味着这股令人沉醉的香味儿……

【脂膏一般肥腴的蟹黄】

不过话说回来,金镶玉包子虽然诱人,但是日萌那边却在翻译这种美食的时候闹出了一个笑话;他们将“金镶玉”三个字翻译为“金玉”,而在日语中这个词可以指代高玩——作为高玩的一种雅称而存在。于是,原本好好的一种美味却有了令人浮想联翩的另一层意思,不得不说有些令人捧腹吧。

【一笼八个金镶玉包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大利萨拉米披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