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是为什么脸从侧面看很平着有点突,现在正面看起来已经很明显了?

还记得《黑冰》《青瓷》这些经典悬疑剧吗?

它们质感出色、尺度惊人,一个个暗黑名场面接连出现,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

而这些剧集中都有一个核心演员——王志文。

无论怎样破尺度的剧情,什么高难度的角色,只要他一演,就有嚼头,有意思。

而近几年国剧最明显的翻车事件,当属悬疑剧跌落神坛。

《隐秘的角落》等几部悬疑剧相继大爆,将观众的期待值无限拔高。

可惜接下来的国产悬疑剧,也逐渐陷入某种创作瓶颈,剧情了无新意,演技表现平平,预期爆款接连扑街,即使收视热度不俗的也常常高开低走。

难道悬疑剧再也搞不出新意思了?

恰在昨晚,又有一部新的国产悬疑剧开播,不过在悬疑前面,还加了两个字——医疗。而在主演名单中,我又看到了那个名字——王志文。

王志文参演的医疗悬疑剧?抱着谨慎期待的态度,先刷一集看看,却结结实实被「震撼」到了。

什么情况?王志文的角色,第一集开场3分钟就下线了?这戏还怎么演?

好奇心上来了,一口气刷到第六集,越看越过瘾。

别的观众什么感受?一看收视,爆了。

北京卫视仅播两集,酷云0.4,达到近期该台电视剧收视新高,直接冲上卫视收视第一。平台热度也不弱,一晚飙上飙升榜第一。

再看评论,评价两家分化。

“王志文第一集就下线了?那还看个啥”。“医疗剧怎么整的跟谍战剧似的。”

四星五星呢?偏偏就好这一口——

“第一次看带点悬疑的医疗剧,很有新意。”“第一集氛围感满满,电影质感,值得追”。

这好家伙,悬疑剧整出了新悬疑——

到底是王志文、张志坚、江珊等一票老戏骨都带不动两个新人男主和医疗悬疑剧这种新类型?

还是国剧顶级老戏骨带着新人,为国产悬疑探路?又打开一扇门?

故事开场,就是一张观众最熟悉的脸。

他饰演的,是第九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丁学坤。

这是怎样一张脸?一张疲惫、焦虑、憔悴,心事重重的脸。

镜头一转,镜子的脸,变成镜子外的脸。

他背过手,环视自己的中医办公室,看到了桌子上两张珍贵的合影,一张,是丁学坤

的儿子丁远志与其徒弟韩西林少年时的合影,另一张,是两人长大后的。

他的耳畔好像响起了两个生命中最亲密的人的声音:“师傅”“爸”。

他的脸上笑了一下,但笑到一半,面部肌肉又重新绷紧。

他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电视上播放着球赛,但他无心观看。

氰化钾静静地摆在桌上,他冷静地举起针筒,将氰化钾注射入自己的身体。

画面是那么的冷静,人物脸上没有任何情绪,中药的香气还在屋子里萦绕,屋子的主人却已撒手而去。

悠扬的大提琴配乐中,画面氛围,升起一个大大的“疑”字!

这是进度条才走到3分钟,气氛忧伤,情感浓郁。

而下一个镜头,却是他的徒弟骑着摩托车,奔驰在蒙古大草原上。

一个男人口吐白沫倒在地上。

韩西林提着药箱赶到,手脚麻利地在男人头上扎下了银针,又为男子放去了手指上的污血,一条危在旦夕的生命就此挽回。

不得不说,这个开场,有点想法:一死一生,一个醒来,一个从此不再醒来,“医者”的故事,就此拉开大幕。

王志文的一个凝视,也引出了本剧的两位男主:亲儿子,爱徒,一个远居国外的西医年轻代表,一个被逐出医院,在偏远的草原磨练中医技艺。

而正因为他的离奇身亡,这两个他最亲的人,最终将聚在一起,找出真相,完成传承。

可以说全剧第三分钟开始,王志文就只会出现在回忆段落,但一个顶级戏骨,就算只出场三分钟,也已经足以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这个故事里。

虽然王志文是本剧中鹤立鸡群的存在,也是观众追剧最大的理由,但并不意味着,导演手中只有这一张牌。

实际上,故事开场不久,就迎来了一场演技盛宴。

镜头一转,丁学坤的葬礼。

镜头挨个扫过丁学坤生前的同僚——第九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生们的脸。

所有人中,只有张志坚饰演的他生前的师兄面露悲切,江珊饰演的院长则是一身黑衣,静静立于墓前悼念。

而其他人,却已经开始聊起了医院的八卦。

神经外科的老大戴主任首先开腔:我们的院长平时心高气傲,这次却主动邀请一个年轻医生到我们医院来,我觉得挺怪的。

看似八卦,实则眼神里却写满试探,一个词足以形容此人的状态——心机深。

刘佳饰演的神经内科主任则淡定一句:听说远志在瑞典已经当上主刀医生了。

轮到张志坚饰演的神经内科副主任开口了,皱着眉头,心事重重:这院长招揽远志,恐怕看中的不止是他的留学身份。

接着微微一笑,“他毕竟是老丁的儿子嘛,我觉得也算我们九院的人了。”

可是神经外科戴主任一摇头:不是因为他是我们九院的子弟,而是咱们院长对老丁的死,心存疑惑。

画风在此一转,悬疑中令人脊背一凉。

刘佳立刻来了一句:戴主任,说话注意言辞。空气中,顿时充满了火药味。

这时影像科主任一句话挑明医院内部格局:您不用生气,戴主任这几个月想当副院长已经想疯了吧。

气氛越来越僵,仿佛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直到一阵脚步声惊起枯黄落叶,江珊饰演的院长走到众人面前,轻轻一句:走吧。

这时镜头变成大全景,悼念的人群跟随院长在秋风中徐步向前,镜头对准他们的脸,观众却看不透他们。

神经外科主任的“张扬”、刘佳演的神经内科主任的“城府”、张志坚角色的“低调”,都被鲜明显现。

所有人都各怀心思的人,每个人看着都不简单,每句话好像都带着深意,队伍不好带。

而江珊在车上的一段台词,则进一部引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看来,咱们需要招揽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啊。

看上去,招揽人才,是为了实现与瑞典医学界的合作,但院长是否还有别的目的?

葬礼过后,丁学坤的一个儿子一个土地,两个中医、西医的青年俊杰,就这样一同被院长给招揽了进来。‘

但接下来两人在墓地上的一段对话,却显示两人入院的目的并不同:儿子,为医学,根本不相信父亲的死是意外。

徒弟,却是为了师傅,入院目的只有一个:找出师傅去世的真相。

到这里,故事的大幕已经拉开,而一场葬礼戏,演员们就完成了一幅九院神经内科主要医生,也是本剧的主要配角的集体素描。

不得不说,这场戏,把人物形象立得很稳。

老戏骨演技给力,但一部医疗悬疑好看与否,“剧情抓人”很关键。

前六集《促醒者》看下来,剧情的高节奏也不得不提。

故事开场,编剧就用满满的戏剧冲突,抓住观众眼球。不仅信息量密集,还做到了繁而不乱。

这得益于一条明晰的主线——

徒弟要揭开师傅身死之谜。

同时穿插不同的病例,主次结构的呈现方式下,围绕着这条主线,各方人马展开周旋。

两条线同时进行,又相互关联,多个层面的戏剧冲突随之产生。就引出了大量的人物与线索。

第一层,就是剧中中医西医代表人物的较劲。

贯穿前六集,两位男主一入院就火星撞地球,双方见招拆招的场面比比皆是。

而一场针对全国著名的滑雪健将谭淼淼的治疗,则直接将双方的较劲挑明,而医院里的各方力量,也开始暗流涌动——

患者陷入昏迷,院长要求让她在九院醒来。

擅长西医的“丁学坤儿子”主张立刻手术,避免带瘤生存。

擅长中医的“丁学坤徒弟”则主动请缨:两周,对患者进行促醒。

故事在此点题:促醒者。

但故事一分一秒过去,接近规定时限了,患者并无半点苏醒的迹象,各种压力,纷至沓来:患者家属,要求立刻手术。

重要领导,直接打电话给院长,催促治疗进度。

院长在压力下要求提前手术,却被一场内部投票阻扰了决定。

然而铡刀在此已经摆好:如果到期患者没有苏醒,韩西林必然要离开医院。

剧集给出的答案是……相信中医。

而破局的关键,就在于女二无心的一句,引出的“干佩兰”和“鲜佩兰”。

怎么破的,不说,但结果是在提前手术前一秒,患者醒来,男主破局成功,也拿到了事先约定的,院长手中的师傅的抑郁症医学记录。

第二层,就是医院内部的暗潮汹涌。

由丁学坤的死,又牵出了丁学坤寄给韩西林的医疗笔记、医院各大科室的主任的内部纷争等。

而至关重要的,就是王志文在闪回戏份中,江珊和张晞临两位老戏骨反复提到的——化瘤丹的改进方案,还有,就是针对丁学坤的一封匿名举报信。

很明显,这两件事,就是丁学坤自杀的导火索。

有人一定知道些什么,问题是,到底是什么?

第三层,则是主线之外,一则则动人的医学案例。

前六集中,已经出现了三个案例,小小的神内科却浓缩了人世间各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比如,在第一个小故事里,谭淼淼母亲56天的守护让母女化解了两人之间的宿怨。

第二个故事,那个听话的小神童小山,因为亲生父亲拒绝露面迟迟得不到治疗,反倒是继父和他的对话,一次次打动人心。

第三个故事,一个渐冻症患者从医院神秘消失,背后却是一对情侣的真情。

在悬疑故事线高速前进的同时,每个病例带出的支线故事则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每个故事都或多或少能戳到观众的共情点。

在主线和支线的交错并进中,新的悬念和线索就出现在每一个出现的角色里。

比如,一个年轻医生带出的有关丁学坤死亡之谜的关键线索,丁学坤死前交给他的神秘字条——“救我”。

一个想要自杀的人,怎么可能提前准备好“救我”的字条?老丁到底和谁“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切都带给观众拼图般地沉浸感。

整个故事网,编织得愈发绵密。

不到最后一刻,难以逼近真相。

虽然王志文戏份有限,但他的角色却带出于满满的剧情悬念。

贯穿全剧,多处悬疑设定吸引你往下看、并往下猜——到底老丁是不是自杀?如果不是,凶手是谁呢?

从医院众人的反应来看,人人都有疑点,人均成为潜在疑犯。

比如院长,看起来最没有可能。

可是从她种种布局的表现来看,她到底是真的悲伤,还是只是在装,真的不好说。

再加上她对化瘤丹的过分在意,更让角色疑点重重。

再下来是张志坚饰演的丁学坤的好友兼师兄。

按照悬疑剧规律,越亲密的角色,嫌疑最大。

“副”字的头衔下,他活得小心翼翼。

几次欲言又止的背后,预示着他的过往,似乎隐藏秘密,再结合王志文的那段台词,更像是对一个极亲密之人的怒斥,那到底是不是他?

这张牵连广泛的大网里,每个人似乎都被牵连其中,每个主要配角与丁学坤的死,好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得不说,一部医疗剧在编剧的操作下,确实变成悬疑剧了。

而除了老丁之死,故事中还埋下了别的悬念:

比如,他留下的医疗笔记,为什么寄给徒弟,而不是儿子,只是因为他偏爱徒弟这么简单?

还有,他最后时刻给一位年轻医生的书里面还有夹层,里面到底是什么?

大悬念引出小悬念,小悬念套着大悬念。

故事,就这样令人欲罢不能。

从演员阵容来看,这部云集王志文、江珊、张志坚等老戏骨,虽然才开场,但目前已有至少2名演员秀出了一流演技。

他饰演的全剧灵魂人物丁学坤,这次的演技关键词是:举重若轻。

过去在《过把瘾》、《手机》等主角剧中,王志文基本是从头演到尾,就算是《叛逆者》,他只是配角,独角戏也还是很多。

所以王志文的剧,他的存在感都极强。只要他一开口,就有一种莫名的强大气场,能瞬间带你入戏。

但这一次,他的戏份那么少,还能演好角色吗?

答案是,一个不会演戏的流量,50集全拍他也没用,而真正的老戏骨,哪怕一分钟,塑造一个角色,足够。

在前六集非常有限的戏份里,王志文的表演也是一样收放自如。

尤其是面对徒弟和儿子,他演出了三种不同的父爱。

对亲儿子,他的态度是严厉的,因为传承三代中医世家的任务要交给他。

儿子越是对中医没兴趣,他越是加倍严厉地敲打。

面对听话又能干的徒弟,王志文则将温情父亲姿态演了出来。

在带着少年时的儿子和徒弟学中医时,他望向徒弟的眼神,充满着温情。

在一番对亲儿子的无奈训斥后,他轻轻来到徒弟耳边来上一句:今晚有红烧肉吃。

他是把徒弟当儿子养大的,这份仿佛父爱的情感确实藏不住。

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志文又换了一种方式演父亲。

那望向照片的眼神,既有温暖的回忆,又带着满满的不舍。

一个角色,三种父爱,老戏骨发挥真的太稳健了!

除了王志文之外,还有一位老戏骨的演技也值得点赞。

那就是扮演神经内科副主任王恒之的张志坚。

过去的张志坚演的什么角色?

从《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的名义》中的一方诸侯、育良书记,到不久《底线》中的张院长,《冰雨火》中的张大队,张志坚的演技自然没得说,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演的人物各个气场十足。

但再看这回这位王副主任,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对比之前的说一不二,反差感强烈到你不敢认。

丧礼那场戏,他默默擦拭眼泪,看上去真的很“动情”。

但一场和韩西林的对手戏,他就演出了角色的本性:强烈鼓励这位师弟爱徒重启对化瘤丹的研究。

他到底是心系医学,还是另有目的?必须说,太有看点了。

其他老戏骨,各个不简单。

《过把瘾》中和王志文的组合令人过目难忘的江珊,这次饰演了不怒而威的院长,说话轻声细语,时刻霸气外露。一个眼神,蕴含丰富内涵。

《你好,李焕英》中温婉动人的国家一级演员刘佳,过去在《任长霞》《戈壁母亲》中,饰演的全是温柔女性。

这一次,演的却是一个外柔内刚的角色,所有人唯院长马首是瞻,唯有她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好一个厉害角色。

还有张晞临的角色出场不多,但一场劝老丁的戏里,演技层次感十足,表面句句委婉,实则内藏刀锋。

相比之下,挑大梁的两位男主,周大为和在天才基本法里饰演花卷纪江的王宥钧, 表演用力过猛,时常咬着后槽牙演对手戏,老实说拉低了剧集的质感。

反倒是演女医生的陈昊蓝表现清新自然,远比双男主过分用力的表演让人舒适。

所以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好剧?

一方面,这肯定是一部制作考究,用心制作的医疗悬疑剧。

视听语言上,不乏 让人惊喜的风格化镜头,光影交错,非常有特色。

第一个案例中多次出现的时钟特写,医院内主要角色的调度,伴随鼓点急促的音乐,远近景有节奏地切换,都将紧张感有条不紊地铺垫。

剧集把视角对准医疗题材中的神经科,以一条迷雾丛生的悬疑主线,创新性串联起多个医疗案件,透过一个个离奇古怪的疑难病例,既让观众看到了诸多社会医疗背后的普通人群像,试图将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融入其中,背后能看出主创的用心。

比如悬疑线和医疗线难以完全兼容,悬疑线需要强节奏推进,而医疗故事需要有张有弛,所以有观众感到剧集的节奏有些分裂,悬疑节奏刚起来就被带跑。

还有对中医的呈现,目前还无法说服所有观众,尤其是剧集的关键——促醒。

该剧故事其实改编自真实案例,背后也有知名医院的医学支撑,但真实的案例拍出来,给观众的观感也可能过分神奇。到底怎么让中医的奇妙完美融入剧情,令观众既瞠目结舌又心服口服,显然是巨大的挑战。

但,我依然坚持,瑕不掩瑜。

在剧情悬念拉满、人物塑造丰满等优点下,这部信息量满满的《促醒者》可看性不低。

非要在今年的悬疑剧中,选出一部突破之作。最有可能是它。

不难发现,近年国产悬疑剧,形式上的“内卷”在加重。

《重生之门》的高科技盗窃;《回廊亭》大量旁白的文艺片手法、《罚罪》无穷尽的反转……

布局的思路和技巧确实越来越新奇。可始终难以抵达真正的“人心迷局”,内容上也难以新意。

《促醒者》是有野心也有瑕疵的作品,我相信这也是一向选戏极其严格、从来不演人情剧的王志文,愿意来剧中“打酱油”的原因。

医疗悬疑剧要为国产悬疑剧开路,很难。拍好中医,也很难。

可若是今天,我们用“为悬疑而悬疑”、用“老戏骨托不住新人”把它一巴掌拍死。

想想看,你是否真的愿意。看到我们的创作者越来越习惯待在安全区里“岁月静好”?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给那些敢于冒险突破者,更多的鼓励。

不过也要小心,别在找到突破的洞口之前,先把观众的耐心耗尽了。

以下将以颐和园为例,逐一介绍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类型。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颐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二、万寿山前山部分;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以下将从东宫门前的坊开始,依次讲述坊、门楼、殿堂、宫室、厅堂、斋、馆、廊、亭、轩、舫、榭、台、楼阁、阙。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门前是“涵虚”、“奄绣”坊。

(从西往东看为庵秀,从东往西看为涵虚)

(牌坊、牌楼、华表)

一种说法是牌坊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用于祭天、祀孔。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种说法是,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关于“衡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记载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这种“衡门”后来被运用到城市中各个居民区之间的“坊门”上。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居民区都采用里坊制,“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称为坊门。起先,这种坊门就像“衡门”那样,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构成的,只是柱侧安装了可开合的门扇。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二是贞节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三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牌坊又称牌楼,只有单排立柱。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上施屋顶的称为牌楼。北京有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几处热闹的商业区,都是因有过一座或四座牌楼而得名。与牌坊一样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的还有华表,华表为成对的立柱。

与牌坊类似的,有澳门的大三巴牌坊(本是教堂的前壁,因貌若中国传统牌坊而得名),西欧的凯旋门。

仁寿殿,颐和园中的勤政殿,政治活动区的中心。取自孔子《论语·雍也》中“知者乐,仁者寿”之意。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仁寿门是一座木牌楼门,是将牌楼、衙门的仪门,祠观的棂星门三种式样相结合的门,有两个门扇,还有门簪、门钉,贴金,有戗柱。仁寿门两侧各有一座大型砖砌影壁和一座随墙门、一峰太湖石。

园林屋宇,虽无方向,惟门楼基,要依厅堂方向,合宜则立。

门上起楼,象城堞有楼以壮观也。无楼亦呼之(在门头之上修筑楼阁,就像在城门之上修筑楼阁一样蔚为壮观。没有修筑阁楼的也称为门楼)。——《园冶》

2.观阙(解释见最后)上的楼。

3.大门上边牌楼式的顶。

(位于午门一侧,即观阙上的楼)

第三种即《园冶》所指。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一般刻有“紫气东来”、“竹苞松茂”等的匾额。(在中国古代,园林是作为居宅的延续部分,而皇室又是最大的大户人家,所以建筑的类型在皇家与民间、园林与居宅是通用的)

与牌楼相比,首先门楼有门扇,再则门楼与围墙相连,从中进去是庭院,第三牌楼只有一排立柱。


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如太和殿、祈年殿、大雄宝殿)。

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前堂后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上面提到的乐寿堂、玉澜堂。“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

殿和堂都可分为台阶、屋身、屋顶三个基本部分。其中台阶和屋顶形成了中国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因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殿和堂在形式、构造上都有区别。殿和堂在台阶做法上的区别出现较早:堂只有阶;殿不仅有阶,还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作为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殿一般位于宫室、庙宇、皇家园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轴线上,其平面多为矩形,也有方形、圆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间和构件的尺度往往较大,装修做法比较讲究。堂一般作为府邸、衙署、宅院、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样,体量比较适中,结构做法和装饰材料等也比较简洁,且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征。如杜甫的成都草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

今人以堂作衙署的实例有人民大会堂。

宫,甲骨文字形,象房屋形。在穴居野处时代也就是洞窟。外围象洞门,里面的小框框象彼此连通的小窟,即人们居住的地方。

人们常说“宫室”,“宫”和“室”的区别在于宫是有套间的房屋,后来发展为指多间建筑组成的建筑,最后专指帝王的居室。而宫也可指寺庙,后来专指道教庙宇,如北京万寿公园的万寿宫(已毁)。

以上提到的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除单指一座单体建筑外,都是以殿、堂、馆代宫,代指一处院落,只不过是比较小的宫。故宫是指建筑群,世界上汉语翻译成宫的建筑大多也是指以某一单体建筑为中心的建筑群。历史上的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都是指建筑群,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宫城中又分布着许多自成一区的宫,宫与宫之间布置有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今人以宫称人民群众业余活动场所。如:少年宫;工人文化宫。 以室称机关团体内部的工作单位,如: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

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虚之为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园冶》

厅堂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是由古代单体建筑拆分而成的园林中的独立建筑。在古代建筑中,厅为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厅堂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一般体形较高大,有良好的观景条件与朝向,常常为园林建筑的主体与构图中心。

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上海豫园,三穗堂是用作会客之用,点春堂作宴请、观戏之用,玉华堂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古者治官处谓之‘听事’——《集韵》。厅也指政府机关办事部门,如:办公厅、教育厅。

乐寿堂的东北角是永寿斋,永寿斋曾是李莲英的住所。

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园冶》

斋即斋戒之意,其环境一般比较幽深僻静,其风格大都朴素清雅,具有高雅绝俗之趣,斋在园林中大多作静修、读书、休息之用。斋没有固定的形制,可以是一座完整的小园,如北京北海的静心斋,也可为一个庭院,如苏州网师园的殿春小院(原称书摘),更多的则为当幢小屋。

宜芸馆为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听鹂馆在颐和园的西北角,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建,馆内有戏台。在德和园戏楼建成之前,这里是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

“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它的异体字作“舘”,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供游览眺望、起居、宴饮之用,体量可大,布置大方随意,构造与厅堂类同。上述两馆都是建筑群,馆与堂、斋、轩(如颐和园养云轩)等一样,既可指单体建筑,也可指建筑群。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273间。其中点缀着四个亭子,自东向西是:留佳、寄澜、秋水、清遥,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两个临水敞轩是:对鸥舫和鱼藻轩。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廊上14000多幅彩绘,现为苏式彩画。

廊者,庑出一步也。——《园冶》

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通常布置在两个建筑物或观赏点之间,起着遮风避雨、联系交通等实用功能,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展开和层次的组织有重要作用。从横剖面的形状看,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双面空廊(两边通透)、单面空廊(一侧沿墙)、复廊(在双面空廊的中间加一道墙)、双层廊(复道廊,上下两层)。从整体造型及所处位置来看,又可以分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和桥廊等。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人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美化十分关键;园林中的游廊则可以划分景区,形成空间的变化,增加景深和引导游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廊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即美人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构件。

廓如亭,颐和园十七孔桥东侧,我国最大的亭子。登亭远眺,辽阔无际,故名廓如亭。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释名》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义。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园冶》

亭,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一般不设门窗,只有屋顶没有墙,具有四面迎风、八面玲珑的特点。其形态千态百姿,丰富多彩,其婷婷玉立的形象,可使山水增色。亭在园林中必定可以立足观景(由内向外好看,由外向内也好看),它在选址时,其四周必定有甚具特色的美景,而且其所选择的观赏角度、观赏距离也是最佳的,所以亭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由于亭的四周必有美景可观,是立足观景之地,所以旅游者往往以亭为引,这样亭又起到了组织游览的作用。

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如山冈、水边、城头、桥上以及园林中。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他形式复合体。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陵墓、宗庙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构造作法,亭的结构以木构为最多,也有用砖石砌造的。亭多做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已出现,八角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是类似伞架的结构。这种做法可以从清代南方的园林中见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攒尖亭多用扒梁,逐层叠起。矩形亭的构造则基本与房屋建筑相同。

(注:上图中最后一个,盔顶亭应为盝顶亭。)

盝顶亭顶部为四个正脊围成平顶,下接庑殿顶。盔顶的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

(南京朝天宫卞公忠孝泉井亭,盝顶;岳阳楼,盔顶)

养云轩,长廊东首之北的一座小院落。门前葫芦河,河上小桥,桥上四字“川泳云气”是乾隆皇帝所题。这里是嫔妃、格格们的住所。如意馆画师缪素筠、容龄、德龄姐妹亦曾居于此。

鱼藻轩,取自《诗经·小雅·鱼藻》,后世以鱼藻的关系比喻帝王和百姓的关系。1927年王国维沉水于此。

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园冶》

1.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

2.殿堂前檐处,增加厅堂的进深。图见前面厅堂示意。

3.房屋,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

4.以敞廊为特点的建筑物。

园林中的轩即第四种,与亭相似,也是古典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小型建筑物。多居高临下,于下处仰望,似有升腾飞动之感。

石舫亦名“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船体大理石雕成,上层建筑为木质。象征大清朝江山,向石头船一样永不倾覆。建于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上层建筑原为中式阁楼,四月初八乾隆皇帝陪孝圣皇太后在此放生。1860年被英法所辉,1893年重修改为西洋式阁楼,增加明轮。是慈禧太后品茗、欣赏雨景的地方。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等。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硚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放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放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园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上海豫园内园假山上的舫宜作“这里是人间仙境”之解。

《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园冶》

榭,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休憩建筑。临水或局部或全部建筑于水上的建筑称水榭,用以休憩和观赏水景。其特点是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有时其台上的建筑,内圈以漏窗粉墙和圆洞落地罩加以分隔,外围成回廊,四周立面开敞、简洁、轻快,成为人们在水边休息和观景的好地方。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点缀水景,供游人观赏水景,在旅游中亦常作茶室之用,游人在此一方面可休息纳凉,另一方面还可品茗观景,一举多得,所以它是驻足观赏水景的理想之地。

国花台建于1903年,在佛香阁东。慈禧太后以牡丹自比,敕定牡丹为国花。

《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园冶》

台本是指高耸的夯土构筑物,以作登眺之用(如烽火台),秦汉以后日渐式微。目前遗留的古典园林中使用较多的台则是另一种形式,是建筑在厅堂之前,高于厅堂台基相平或略低,宽与厅堂相同或减去两梢间之宽。这些台的作用乃是供纳凉赏月之用,一般称作月台或露台。

外建史中乌尔的月神台也是类似的构筑物。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说文》云:重屋曰“楼”。《尔雅》云:陕而修曲为“楼”。言窗牖虚开,诸孔慺慺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层者是也。

阁者,四阿开四牖。汉有麒麟阁,唐有凌烟阁等,皆是式。——《园冶》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四面开窗。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有时也特指女子的卧房。

清代皇家的几处大戏园,主体舞台建筑平面近方形的均称阁,观戏扮戏的狭长形重屋均称楼。

根据《说文解字系传》的解释,阙这种建筑物是古代帝王在宫廷大门之外建两个对称的台子,在台子上建楼观,上圆下方,因其两台子之间阙然为道,所以称为阙。因为在阙楼上可以观望,所以又称之为观。又因在阙上悬挂法典,所以称之为象魏,古时候经常把阙作为帝王宫廷的代表。还有直接把两山对峙之处称之为阙的。

阙的种类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约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国门阙等等。宫阙位于帝王之居宫门前面,那种在宫门前建独立的二台(两观)的形式,自汉魏以后已有变化,逐渐与皇宫大门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了。现在保存唯一的一处宫阙遗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宫的午门。它的位置在皇宫正殿大门太和门之外,但它与早期两观形式不同了,已与午门相结合,构成为凹形的平面,把两观形式与门组合在一起。

(除宫、殿、阙外,其他均为中国常见的古代园林建筑类型)

看到这里估计也差不多能分清这些建筑类型了,不过像宫殿、楼阁、亭榭这些往往是一起出现的,在生活中不必分太清,就像我们过羊年的时候不必说是过绵羊年还是山羊年。还有就是以事物的某一部分代指整个事物,这种现象很普遍,在谈及阿房宫未央宫的时候脑海中往往出现的是一座宫殿的形象,而实际上是指建筑群,这个要注意。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编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

本文为文案君WeAd品牌实验室合作专栏 转自来源:文案怪谈(ID:copywriter_s)大猪 原标题:文案押字,无所畏惧!

为什么文案需要技巧?我想,其原因有二:

其一,于文案本身来说,文案需要抓人,需要把话说得动听,技巧就是一种修饰,一把利器;

其二,于文案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巧可以提升效率,世间一切技巧莫不如是。

这次想把这些文案技巧展开来讲,首次讲的是——押字对仗。

文案的前后半句,有一个或者以上的字眼重复,或者词性相同,或者结构相同,或者有时候干脆抛开这些规矩。

一,让文案读起来顺口;二,让文案更具张力;三,让文案易于传播。

根据技术难度与最终出来的文案表现力,从这个角度,我把押字对仗分成三种层级类型:

1、低阶版:关键字眼,词义相近

2、中阶版:类比对仗、反差对仗

3、高阶版:借音对仗、借义对仗

为了让阅读体验更好,下面将从高阶版开始讲起。

押字对仗的高级形态、骚操作模式,需要对文字的音和义有较强的关联能力和驾驭能力,难度系数最高。

借音对仗,指关键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可以制造出语感上的通畅和趣味性,产生文案形式和意义上的想象空间。

“赶路” 与 “感受路”。

这是一句艺术品级的文案。你隐约能感觉到技巧的影子,但呈现出来却又如此自然。话说祈使句的文案真是极具魅力,尤其加上这种奇妙的节奏感和可遇不可求的相近读音,有如神助。

—— 瑞典SAAB萨博

“不繁” 与 “不凡”。

据说是翻译 “less is more” 而来,表达 “大道至简” 的概念,即使现在看来有点老套的两个词,但比直译成 “少即多” 有意思多了。

——台湾调和式酒精饮料—微醉

“知己” 与 “自己”。

既有观点的加持,又有技巧造成的语感。读起来就有一种饶有趣味的爽快,语感修饰了观点,让观点更加动听。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

“关注” 与 “关住”。

有些话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达到了 “有意思” 的境界,读音上一模一样,语义上大相径庭,这是冲突感、戏剧性。

以前什么都无所畏,现在什么都无所谓

“无所畏” 与 “无所谓”。

虽然现在看来,这应该也是用得比较滥的一组词了。但在当时算是很惊艳了,观点或洞察不够新鲜,这种借音的押字对仗,能制造新鲜感。

借义对仗,是指发挥汉字的多义性特点,押字对仗的同一个关键词/字,在不同语境下催生不同的含义,让汉字的博大精深,塑造文案的张力。

你每天都很困,只因为你被生活所困

“很困” 与 “被生活所困”。

第一个“困”是指疲累、想睡觉,第二个“困”是指被压制,约束、束缚等。这种意义上有点接近的押字对仗词,不容易出彩,这句是个例外。

我们家不爱花钱,除了为爱花钱

“不爱花钱” 与 “为爱花钱”。

第一个 “爱” 是有点滥用、乱来的意思,第二个 “爱” 有爱情、关心等意思。这种押字对仗不容易做得好,秘诀在于发散一个关键字的多种含义。

吃都吃得没滋没味,怎能活得有滋有味

“没滋没味” 与 “有滋有味”。

前面的 “滋味” 指食物的味道,后面的 “滋味” 指生活的趣味、况味。非常简单粗暴形成的两个押字对仗词,一没一有,无形中把文案要传达的意义进行了强调。

做过很多在一起的梦,终于能在一起做梦

“在一起的梦” 与 “在一起做梦”。

前面的 “在一起”,是两个人结为伴侣、走在一起的意思,后面的“在一起”,是两人同时、共同做一件事的意思。

所有的精打细算,都是为爱打算

“精打细算” 与 “为爱打算”。

第一个 “打算” 是指测量、计算之类的意思;第二个 “打算” 是指计划、安排的意思。所以两个有点冲突效果的词,放在一起就产生化学反应。

长得漂亮是本钱,把钱花得漂亮是本事

“长得漂亮” 与 “花得漂亮”。

全联最出名的一句文案,使用了双层押字对仗。第一层是借义,第一个“漂亮”是好看,美丽的意思;

第二个漂亮是“干得漂亮”、“well done” 的意思;第二层是下面会讲到的类比对仗,即“本钱”与“本事”。

最后,用两句同时运用了借音和借义押字对仗的文案结束这一Part。

活在云里、雾里,总好过活得云里雾里

“云里、雾里” 与 “云里雾里”。

一个是自然界的云和雾,一个是生活中“迷惑不解”或者“得过且过”的状态。这句文案的妙处在于,读音完全相同,但一个顿号之隔,就是一个次元之分。

跟自己作对,才能把难题做对

“作对” 与 “做对”。

又一组给人带来惊喜的文案。读音完全一样,词义有点相互独立。第一个“对”字是“对立”、“对着干”的意思;第二个“对”是正确的意思。

在做到押字对仗的同时,又能让前后两个关键词产生关联,或者两者呼应有类比,或者有反差有对比,难度系数中等。

类比对仗:两个关键词之间有共通性,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产生的一种彼此的呼应。

看够了生活的脸色,用口红回敬一点颜色

“脸色” 与 “颜色”。

词组的选择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产品卖点来选择相关联的词。因为口红是画在脸上的一种颜色,所以这个押字对仗词组可以形成前后一种巧妙的关联。

没人上街,不一定没人逛街

“上街” 和 “逛街”。

淘宝商城是天猫的前身,因为“商城”的定位,这句文案第一次把“网上购物”定义成“逛街”。“上街”需要有物理意义上的空间,“逛街”则不需要。

就算是家人,也要继续当恋人

“家人” 与 “恋人”。

押字对仗能否出彩,很依赖于对词组的选择。这组押字的词组用得比较泛滥,但拍这条微电影里面的张钧甯真的很美啊。

别把酒留在杯里,别把话放在心里

“杯里” 与 “心里”。

这个押字对仗前后很形象,留在杯里的酒,就很像憋在心里的话,把心事讲出来,就是故事和酒的梗。

我怕丢掉了安全感,我更怕困在安全区

“安全感” 与 “安全区”。

本来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词,通过前面动词的修饰,变成了对立意味的词,“安全区”也很容易想到“舒适区”,文案的立意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将所有一言难尽,一饮而尽

“一言难尽” 与 “一饮而尽”。

文案界会上头的酒,酒界的文案教材。虽然快被说滥,但不得不承认,无论从语感节奏、情绪表达,这组押字对仗都足以昂首千秋。

她学会视频通话,是想跟你多说点话

“视频通话” 与 “跟你多说点话”。

这是一组完全可以划等号的押字对仗词组。有时候,如果情感到位,可以忘记技巧,让文字更加自然,比如“那个教你说话的人,在等你给她打电话”。

反差对仗:前后两个关键词是对立的,由此制造出对比形成文案张力,很具戏剧冲突感。

故乡中的骄子,不该是城市中的游子

“骄子” 与 “游子”。

反差对仗关键词的选择,一定是最直接的冲突感。这是企图以 “天之骄子” 与 “他乡游子” 之间的落差,引起消费群恻隐之心。

“放手” 与 “到手”。

这是另外一组有对比冲突的押字对仗词组。试想一下,如果这句话换成“不放弃,直到梦想达成”,是不是个中意味要失色很多?

“征服” 和 “不服”。

一看到就惊艳的文案。“征服” 竟然可以和 “不服” 形成押字对仗,突破了词性的限制,而且语感出奇得好,读起来有一种义无反顾、舍我其谁的感觉。

哪有什么天生如此,只是我们天天坚持

“天生如此” 与 “天天坚持”。

这是很容易让人忽视它是押字对仗的一句。但你试想一下,假如没有这两个“天”字的呼应,该是多么平庸。

比如:哪有什么本该如此,只是我们天天坚持;或者,哪有什么天生如此,只是我们一直坚持?

“酒鬼” 与 “胆小鬼”。

这句较为平淡,就是略微让人觉得两个词有点冲突效果,因为大家会想起“酒壮怂人胆”这样的俗话。

手机刷屏关注天下事,不如猜猜宝宝的小心事

“天下事” 与“小心事”。

有点对比/冲突的一组押字对仗词。一个是“大事”,一个是“小事”,再说一次押字对仗词组选择,要么意思相近,要么相反,要么读音相近或相同。

一生领导潮流,难得随波逐流

“领导潮流”与“随波逐流”。

意思相反的押字对仗词组,虽然词性和结构不同,“领导潮流”甚至也不算一个成语,但正因为有了这些“破坏”,才让文案更具张力。

有的人忍受生活,有的人享受生活

“忍受生活” 与 “享受生活”

一字之差,便有如此冲突性的效果。观点有待推敲,其实事实上,我们都是一边忍受生活,一边享受生活的。

最后,用一句难以分辨是类比对仗,还是反差对仗的文案结束这里。

有时候,越是没关联的押字对仗词组,越能产生意外的化学反应,“有趣”和“有酒”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在这句文案里获得了缘分。

押字对仗最初级的表现形态,只要两个词的词性或词义相近,只要通顺,用组词的方式就可以写出很多。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写出来的文案,总是虚头巴脑的。

“兴趣” 与 “乐趣”。

这是最低级的押字对仗,两个词的词性和词义相近,只要没有不通顺,用组词的方式就可以写出很多,比如,从志趣,发现妙趣;从风趣,发现情趣...

以前写文案,常常用新华字典查某个字,从它的各种组词里面去挑。

“世界” 与 “无界”。

“界” 字也是用得较多的押字对仗关键字。世界与境界,世界与眼界,世界与视界...因为最常见,所以不容易出彩,只能用观点取胜。

“百味” 与 “滋味”。

“味”字也是用得很泛滥的一个关键字眼,什么美味、品味、寻味等等,对这个“味”字没什么感觉。

这两个词让我想起2010年给大金空调写的一句文案:“专业,就是比他人更专注”,这里 “专业” 和 “专注” 同样适用了押字对仗。

这种最基础的押字对仗不胜枚举,就不全列出来了。举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多年前某整形广告海报,6张海报,居然每一句都使用了押字对仗!

比较喜欢 “给势利的眼光,一记响亮耳光”,“爱美不是女权,是人权”,就这两句有点中阶的水平,其他都是低阶版应该有的文案。

关于押字对仗的表现方式,大概就是这几种了。

文案有一个必经的过程是,一旦掌握了技巧,就会一味追求技巧,变成炫技流,这样写出来的文案雕琢感很重,有匠气。

拼到最后,还是得靠对人情世事的洞察。

技巧是“术”,是武功招式,偶尔也伤人;洞察是“道”,是内力真气,能要人命。

我想说,最高明的做法是懂得技巧,更懂得放弃技巧,知道技巧的局限,而不被技巧所局限。

或者说,即使运用了技巧,也没有被看出技巧的痕迹,即所谓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比如“别赶路,去感受路”,比如“弹指间,心无间”,比如“自律给我自由”...

但文案的终极形态是,没有技巧,或者说舍弃了技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脸从侧面看很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