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数字是阿拉伯数字吗?

网友您好,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请输入或粘贴题目内容 搜题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更多“阿拉伯数字又称为()”相关的问题

下面是小丽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阿拉伯帝国发展”的读书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笔记内容: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9世纪,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12世纪,0-9这十个数字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欧洲人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A.穆罕默德创立了阿拉伯帝国

B.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C.伊斯兰教促进了帝国的扩张

D.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使者

如何描述PI的分期()

手术后天数的记录,以手术次日为第一日,用()连续写至10日止?

最常用的数字表示方式有哪些?()

转账支票出票日期必须用()规范书写。

图样中使用字母和数字,不宜采用以下哪种字体?

有数个车场的车站,车场内道岔编号应用()表示,其中第一位数字表示车场号码。

B.三位或四位阿拉伯数字

某次检修作业,小王需办理热控工作票,依据《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热力和机械部分)》,他在填写工作票时,可使用()。

关于剖面图的绘制,说法正确的是()。

A.编号可以采用汉字数字编写

B.编号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

C.编号可以用阿拉伯数字

D.编号可以用小写英文字母

E.编号可以用罗马数字

票面需要填写数字的,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母线可使用罗马数字);时间按24h计算,年度填写4为数字,月、日、时、分填写2位数字()

[重要提示] 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违者账号将被封禁。

中国的算术与西方的“数学”二三事

(一)中国商码、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古埃及数字等

1、〇 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百 千 万

商码: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汉字: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写: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捌 玖 拾

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小写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接下来就看一下目前能找到的数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吧!

2、数字的起源、发展、演变

文献记载:《周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春秋左传集解》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图 甲骨文、半坡、商周算筹码子

出土文物:数学概念产生在符号发明之前。中国何时出现用符号来表示数目无法确定。但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至迟在半坡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已有数字符号。例如在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刻划的符号中就包含了数目字,在陕西姜寨出土的陶器上也有数字符号。因此,中国人在公元前4000年至少掌握了三十以内的自然数,并且是用十进位制记数的。

根据中国商代甲骨文的记载,在公元前14世纪前后(即距今约3300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完善的十进位计数法。甲骨文中有一至九的记载,有十、百(为十个十)、千(为十个百)、万(为十个千)的记载,最大的数为“三万”。

阿拉伯-印度数字:无历史记载。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称为哈拉巴数码的铭文记数法。到公元前后通行起两种数码:卡罗什奇数字和婆罗门数字。公元3世纪,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数字中零的符号日益明确,使记数逐渐发展成十进位值制,例如公元8世纪后出现的德温那格利数字。

罗马数字:无历史记载。据说大约在两千五百年前,罗马人还处在文化发展的初期,当时他们用手指作为计算工具。

古埃及数字:无历史记载。据说两卷纸草书的年代在公元前1850~前1650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夏代。

古巴比伦数字:无历史记载。

也就是说,除了中国有历史记载“结绳记事”以外,其他的数字的起源都是来历不明,突然有了数字,没有传世的历史文献记载,所谓的“出土文物”不足以采信。









下面要说到“更相减损术”:

更相减损术是出自《九章算术》的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算法,它原本是为约分而设计的,但它适用于任何需要求最大公约数的场合。

更相减损术,《九章算术》:“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

比如说,要求24和15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 “等数”,“更相减损术”的步骤如下:

例1、用更相减损术求98与63的最大公约数。

解:由于63不是偶数,把98和63以大数减小数,并辗转相减:

所以,98和63的最大公约数等于7。

例2、用更相减损术求260和104的最大公约数。

解:由于260和104均为偶数,首先用2约简得到130和52,再用2约简得到65和26。

此时65是奇数而26不是奇数,故把65和26辗转相减:

所以,260与104的最大公约数等于13乘以第一步中约掉的两个2,即13*2*2=52。

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曾明确指出,“更相减损术”的原理在于:在运算过程中,整数逐步减小,但其等数却始终保持不变。顺便提一句,《九章》中主要是利用“更相减损术”来约分,所以它完全包含在“约分术”中:“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就是求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子(等数),然后分子分母同除以最大公因子。

在解决另一个与求最大公因子问题关系非常密切的问题时,中国古代的数学家本质上也创造了同样的算法,只不过它换了一个名字,叫“求一术”。

在现代教科书中,通常用“辗转相除法”(也称为欧几里得算法)来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子。它是“更相减损术”的一个变体,其基础是所谓的带余除法。

“辗转相除法”,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其著作《The Elements》中最早描述了这种算法,所以被命名为欧几里德算法。

它的具体做法是:用较小数除较大数,再用出现的余数(第一余数)去除除数,再用出现的余数(第二余数)去除第一余数,如此反复,直到最后余数是0为止。如果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最后的除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另一种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是更相减损法。

如需要求 1997 和 615 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用欧几里德算法,是这样进行的:

当被加的数为 0 时,就得出了 1997 和 615 的最大公约数 1。

这与《九章算术》的“更相减损术”的算法很像。但是,这实际上应该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的,中国的数码是“十进位值制”,需要有“十进制”和“位值制”概念的数字才能如此进行计算。

我明明记得,前面说过的,古希腊数字和古罗马数字,严格的说不算“十进制”数字,更没有“位值制”概念,其计算过程和我们不一样,这些没有“位值制”的数字,算法属于累次迭加法计算,怎么会出现这种“十进制”和“位值制”概念的“更相减损术”的算法呢!

首先,没有“位值制”概念的古希腊数字是不可能产生具有“十进位值制”概念的计算方法,如果有的话,只能说现在所说的“辗转相除法”不可能出现的比中国早,因为那个时候,古希腊数字还没有“位值制”概念,需要等到阿拉伯传入才能获得相应概念。

其次,假设“古希腊”知道该“辗转相除法”的算法,没有“位值制”概念的古希腊数字算法,应该如同罗马数字那样进行累次迭加法进行乘除加减运算,而不应该出现“十进位值制”概念的算法。那么如此计算的结果,也就不能称作“辗转相除法”了呀!【即,例如1997 和 615 两个正整数,1997这个数字从千百十个位写上1-9遍,按数字分别在1遍千位-9遍百位-9遍十-7遍个位数字,615也是如此,这样才能进行加减乘除计算!每次过10、100、200、900......千、万等等,都记得要标记,换算为新字母才能进行下一轮的运算,如此一来,也就不能算作是十进位值制的加减乘法计算了,只能是累次迭加法计算,怎么可能会出现“十进位值制”的加减乘除运算呢?!】

所以,“辗转相除法”究竟是怎么得到和中国《九章算术》的“更相减损术”相类似的算法呢?!这不应该啊,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没有“十进位值制”的“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数字,只能进行累次迭加法计算的它们,真的可能拥有发达的天文历法、数学、建筑等吗?

叫人怎么相信“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拥有了类似中国天文历法的历法呢?这些没有“十进位值制”概念的数字,在计算大数值的运算,还得发明更多字母!

连基础的加减乘除都如此困难,却拥有发达的天文历法,只会繁琐复杂的累次迭加法,却有巨大的数学成就,这一切合理吗?

在今天,书本上告诉我们,“古希腊”虽然基础计算不好,却能擅长于公理化和演绎,所以才有《几何原本》的出现。

真的可以吗?试问,今天连基础加减乘除运算不好的人们,也可以做到发展出《几何原本》吗?几何不需要基础加减乘除运算吗?那样的话,小学生也可以做到吧,是不是呢?

因此,只想问徐光启翻译的是“?”的《几何原本》,西方很晚才有十进位值制概念,还得等到阿拉伯-数字传入,其积累时间很短,在今天的西方计数、数字读法依然残留无“位值制”的痕迹,不少西方近现代才做到的数学成就,古代中国就已经完成了,而且,奇怪的是不少运算法则和中国一样,那为什么还需要徐光启来“翻译”《几何原本》呢?

西方的数学知识传承自哪里呢?还有另一个世界上比中国数学还厉害的国度吗?当时存在吗?

有兴趣的人,数学厉害的人可以去看看中国古代的算术书籍,能做的比我更好,我也不过是整理了有关数学的资料。但是,因此认识到“十进位值制”的概念,这对数学计算有多重要,看那些累次迭加法就能知道了!

所以,对于“古埃及数字”、“古希腊数字”和“罗马数字”等众多数字,我只知道,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十进制”+“位值制”的“十进位值制”,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等等数字中,没有这类概念的数字进行运算是累次迭加法,其算法与“十进位值制”的中国数字算法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不能否定的事实!

如果,忽略了这个事实,就会以为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数字在没有“十进位值制”概念的时候,也能得出和中国一样的算法!

因此,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著作中出现了诸多类似中国数学名著的习题算法,这是不应该出现的事情,只要懂得中国算术、商码、算筹的算法,就能明白今天的计算方式,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巧合,巧合太多就不是巧合,而是抄袭盗窃!

当然,即便说的再多,在很多人眼里,中国的算术也比不上西方的《几何原本》,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通通都比不上《几何原本》的成就,至于《几何原本》怎么来的,没人关心,只会批判中国古代数学垃圾,说什么都没用!

尽管,我们都知道,凡事都是循序渐进的,逐步积累的,但仅仅因为中国满清的落后,所有过去的一切都被否定,天文历法、数学、地图测绘等等,以前做出的成就也不被承认,即便事实上这些成就被西方盗窃抄袭了,改头换面成西方名字,也不被众人认可,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真希望有一天能够正本清源,还华夏文明一个公道,一个清白啊!


发现ハ(片假名)类似汉字“八”,〦(日文符号)是商码六的符号“〦”,还有“工”字符,出现在燕乐半字谱里,也出现在日本假名“エ(片假名)”里,中国的数字符号、商码,汉字数字、燕乐半字谱、日文假名、佉卢文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区别?

阿拉伯数字是我们通常写的,从0到9。罗马数字是这样的。一、 II,III,IV,V,VI,an I代表1,V代表5,V,an I代表5-1左边是4,an I代表+1右边是6

阿拉伯数字很早,但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他们是古印度人

]希腊数字是由希腊字母代表的数字系统。他们也被称为“米利都”,“亚历山大”或“字母数字”。在现代希腊,他们仍然用序数,并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使用罗马数字在西方。

在日常使用中,人们仍然使用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谁更早?

罗马几种基本的个人数字书写方法:

罗马数字和十进制数字的比较:

以下是一些基本表达式:

1)连接相同的罗马数字。这个罗马数字组合所代表的阿拉伯数字等于这些罗马数字之和。例如:II=2,III=3;

2)较小的罗马数字在较大的罗马数字的右边(通常)。最后的阿拉伯数字等于这些罗马数字。例如:Ⅷ=8,十二I=13;

3)较小的罗马数字(仅用于I,X和C)在较大的罗马数字的左边。最后一个阿拉伯数字是大数减去小数。例如:IV=4,IX=9;

4)正常情况下,连续书写中重复使用罗马数字不能超过三次。

在数字上方画一条线,表示数字已扩展1000倍。

(WWW)那不是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腊数字百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