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采食苜蓿引起瘤胃臌胀,牛吃苜蓿为什么会胀气不采用鱼脂而是松油?

牛瘤胃积食是由于瘤胃内积滞过多的粗饲料,引起胃体积增大,瘤胃壁扩张,瘤胃正常的消化和运动机能紊乱的疾病。触诊坚硬,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本病又称急性瘤胃扩张,急性消化不良,胃食滞。

(一)病因主要是由于采食了大量难以消化的干燥饲料,使瘤胃胀满、胃壁过度伸张的一种疾病。采食大量未经铡断的半干不湿的甘薯秧、花生秧、豆秸等。运动不足、饥饿、饲料突然更换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机体衰弱,神经反应性降低,特别是当瘤胃消化和运动功能减弱时,容易引发本病。瘤胃积食也可继发于前胃弛缓、瓣胃阻塞、创伤性网位炎及真胃变位等疾病。

(二)症状病牛采食、反刍停止,不断嗳气,轻度腹痛,摇尾或后肢踢腹,拱背,有时呻吟。左侧腹下部轻度膨大,肷窝丰满或略凸出。触压瘤胃呈现深浅不同的压痕,瘤胃蠕动音初期增强,以后减弱或停止。鼻镜干燥,呼吸困难,黏膜发绀,脉搏增加,体温一般不升高。采食了大量的能量饲料引起的瘤胃积食,通常呈急性,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强、视觉障碍、脱水及酸中毒,又称中毒性积食。

(三)诊断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诊断。必须与前胃弛缓、急性瘤胃膨胀、创伤性网位炎和黑斑病甘薯中毒相区别。(1)前胃弛缓 食欲反刍减退,瘤胃内容物呈粥状,不断嗳气,并呈间歇性瘤胃膨胀。(2)急性瘤胃膨胀 瘤胃壁紧张而有弹性,叩诊呈鼓音。(3)创伤性网胃炎 网胃区疼痛,头颈伸长,行动小心,周期性网胃臌胀,应用副交感神经兴奋药,病情显著变化。(4)黑斑病甘薯中毒 呼吸用力而困难,鼻镜扇动,皮下气肿。

  消沫剂(亦称消泡剂、消胀剂)是能降低泡沫的局部表面张力,而使气体逸散的一类药物,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反刍动物瘤胃泡沫性臌气。
       反刍动物的瘤胃在正常情况下,由分解所产生的大量气体一部分随胃内容物进入肠道而被吸收,而大部分则以游离气体形式,通过嗳气的方式排出体外。但是在瘤胃气体的产生和排出失去平衡以后,就积存在瘤胃之中,使其腹部迅速膨胀,导致臌胀发生,如处理失当,就会危及生命。
       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对于急性原发性瘤胃臌胀的治疗,应尽快排出瘤胃中的气体。对于泡沫性臌胀,如果选用制酵药,仅能缓慢地制止泡沫的继续产生,对已形成的泡沫无消除作用,因此必须尽快选用消沫剂。
       通过投服消沫剂可以将臌气的损失降至最低,避免进行瘤胃切开术。即使在高度的泡沫性发酵,口服或注射这类能降低表面张力的消泡剂于瘤胃中,气泡也会于几分钟之内与饲料分离,聚集与瘤胃的上部,就很容易通过嗳气方式,或用胃管、或用套管针排出。
.A.H提出臌胀主要是气体淤积,而气体淤积是由于瘤胃内容物形成了泡沫,所以合乎逻辑的治疗,应是给予消除泡沫的药物,并试用了有机硅消泡剂。日本佐佐木氏在五十年代发现牛进食豆科牧草引起的臌胀,与进食精饲料发生的臌胀不同,后者气体在上,食糜在下;而前者食糜和气体混为一体,形成泡沫,充满于胃内。这种臌胀,病情发展快,很难用套管针放出气体,因此称为“急性泡沫性臌胀症”;德国人Lienert等在玻璃器皿中,研究了大量配合物的消除泡沫效果,包括发挥性油脂、石碳酸、醇、醛、醚,并试用了有机硅。

罗庆玉等从试验测得,在温度为37.5°C(牛的体温)时,瘤胃液的表面张力系数为63.70×10-3焦耳米-2(达因/厘米)。紫云英、紫苜蓿、三叶草和苕子液汁表面张力系数的平均值35.40×10-3焦耳米-2。瘤胃液中加入少量皂甙乳状液后,表面张力系数降为42.60×10-3焦耳米-2。可见,牛羊采食皂甙植物,咀嚼以后成为液状内容物,其表面张力低于正常水平,为大量的、稳定的小气泡存在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
       使用消沫剂,就是在消沫药微粒与泡沫液接触时,降低液膜局部的表面张力,使液膜产生不均匀收缩,致使小气泡的局部“拉薄”,致使其“穿孔”,而使彼此相邻的小气泡迅速融合,而消沫剂接着再进行下一个消沫过程,这样小气泡迅速的相互融合,气泡不断扩大、破裂,气体从糊状胃内容物中逸出,汇集成游离气体,由嗳气而排出体外。

二、优良消沫药具备的条件
       良好的消沫药表面张力应低于起泡液,其微粒直径最好在100μ以下,以便附着于泡沫界面,并且与起泡液不互溶(个别例外),还要能连续不断地进行消沫作用。
       下面这些常见兽用消沫液的表面张力系数值,其α值都远小于瘤胃液的表面张力系数。仔细研究这些数值,就可以看出,消沫剂的作用与其表面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表面张力系数越小,它的消沫作用越强,这是消沫剂研制和利用的主要参考。
       目前已经证明,二甲基硅油、稀醋酸、酒精、松节油、煤油和多种中性植物油,如豆油、菜油、棉籽油、花生油等,都可以作为消泡剂来治疗泡沫性臌胀。
       在消沫剂中,二甲基硅油的消沫效果最好,二甲基硅油为化学惰性与生理惰性,不为动物所吸收,对其它疗法无干扰,几乎没有毒性,用药安全,据测定,LD50(半致死量)为50克/千克体重。过去由于药源困难,价格昂贵,应用还不广泛。但目前价格合理,使用方便,效果确实,应当列为首选药物。
       植物油、松节油及煤油均有一定的消泡作用,食用油在农牧区来源广,疗效可靠,应用方便,无副作用。而煤油作用虽然确实可靠,但由于其具有不良气味并容易污染肉、奶制品,所以用时应慎重。
       本品为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二甲基硅油作用迅速,内服后能迅速降低泡沫局部表面张力,一般在用药后五分钟内起作用,在15~30分钟内作用最强,治疗效果可靠。  
       兽用有机硅消泡剂  是二甲基硅油乳化后与葡萄糖混合制成的白色颗粒,含二甲基硅油5.5%,无臭,具有葡萄糖甜味,易分散于水中。
       曾文宗试验用其治疗泡沫性臌气5例,用温水调成稀乳液,口服。其中牛1例,羊5例,口服消泡剂后全部治愈,一般用药后15~40分钟产生治疗作用,奏效快,证明其对泡沫性臌气有确实可靠的抢救效能。用药后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但对非泡沫性臌气使用基本无效。用量为:牛每次10~15克,羊3~5克。
       二甲基硅油粉剂  是由二甲基硅油(4%)、无水山梨醇单硬酯酸(0.4%)、聚乙烯醇(0.56%)和葡萄糖(加至100%)组成。应用时,配成2%~5%酒精溶液或煤油溶液,最好用胃管投服。投药前后应用少量温水,以减少局部刺激。按有效成分二甲基硅油含量计算:牛3~5克/次;羊1~2克/次。
       二甲基硅消胀片  每片含二甲基硅油25毫克及氢氧化铝40毫克。按有效成分二甲基硅油含量计算:牛3~5克/次;羊1~2克/次。
       松节油与空气之间的表面张力为26.29达因/厘米,它与水之间的表面张力则为12.4达因/厘米,可有效降低泡沫局部的表面张力,使小气泡被“拉薄”而“穿孔”破裂,从而融合生成大气泡,使游离气体排出。由于松节油内服还能刺激消化道黏膜,促进胃肠蠕动,同时还有一定的抑菌制酵作用,因而亦可用于瘤胃臌胀和胃肠臌气。
       内服量:马15~40毫升;牛20~60毫升;猪、羊3~10毫升,应用时应加3~4倍量的植物油混合,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石蜡油亦是一种良好的消泡剂,它的表面张力系数也比较小,同时由于它没有气味,不被动物吸收,有利于胃肠内容物的向后排泄,故常被用于治疗瘤胃臌胀。笔者在奶牛瘤胃臌胀发生时经常使用,辄有效验,且没有任何后遗症。其处方为:石蜡油 1000毫升、松节油 60~80毫升,混合后一次投服。
       煤油能迅速消除泡沫,可用于牛瘤胃泡沫性臌胀。内服量,牛50~100毫升,灌服前后,均应灌以少量微温水,以减少刺激。
       对继发性瘤胃臌胀,使用消沫剂没有效果。应在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同时,采用套管针放出瘤胃中积存的气体,也可以选用一些制酵药。
       抗生素、磺胺药、呋喃类及某些防腐药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制酵作用,但良好的制酵药必须产生作用迅速可靠,且对动物体无显著不良反应。
       常用的制酵药有:甲醛溶液(福尔马林)、鱼石脂、氨制茴香醑、芳香氨醑等,由于甲醛溶液易导致瘤胃麻痹,所以已经逐渐被淘汰。鱼石脂的制酵效果良好,刺激作用比较缓和,比较多用,一般常与酒精、大蒜酊等配合应用。
       另外,《家畜内科学》推荐下面处方,据称对泡沫性或非泡沫性臌气都有良好作用,可供参考:鱼石脂10~15克、松节油20~30毫升、酒精30~40毫升混合,一次投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吃苜蓿为什么会胀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