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科和下属中电科芯片上市公司司的区别

从时间维度看CEC和CETC的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我们称为“CEC”)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我们称为“CETC”)发展的过程,也代表了中国信息技术(IT)发展的历程。在这一章节,我们从时间的维度来分析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CEC和CETC发展的历程中,两者之间的业务逻辑是什么?

2)在CEC和CETC发展的历程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如何演变?

3)从“两车合并”到“两船合并”,看“两电”如何演化?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子”)成立于1989年5 月,由原电子工业部所属企业行政划拨组建而成。中国电子以提供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为主营业务,核心业务关系国家信息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命脉,截止2018年底,拥有22家二级企业,控股14家上市公司,员工15万余人,实现营业收入2170.4亿元,利润总额51.1亿元。


CEC发展的历程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相关,CEC的前身,是机械电子工业部为整合旗下企业资产而设立的央企平台。目前已经形成网络安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高新电子、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CEC发展的历程,同样伴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资产合并、资产整合,资产证券化等。CEC相关公司资产陆续完成上市。

中国电科于2002年3月成立,在原信息产业部直属46家电子类科研院所及26户企业基础上组建而成。2017年12月,中国电科完成公司制改制,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如何理解CEC与CETC的关系?

二者前身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后改称:电子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有的组成部门,1982年设立;1988年与原机械工业部合并;1998年撤销。CEC就是在1989年由电子工业部所属企业行政划拨组建而成。

1963年,中国国家决定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专属中国国防工业序列。这标志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成了独立的工业部门。

1982年5月4日,中央决定将第四机械工业部、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合并,组建“电子工业部”。原四机部副部长张挺出任首任部长。

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分拆机械电子工业部,恢复电子工业部设置;原机电部副部长胡启立出任部长。

1998年3月,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电子工业部再次被撤销;其原有职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执行。

1998年,电子工业部撤销后,原电子工业部下属所有研究所(院)等组建中国电科。原电子业部下属企业划归给中国电子(北京798厂原来就是电子工业部在京直属企业,还有774厂、738厂)。

由此,我们看到中国电科CETC成立的时间(2002年)晚于CEC,就是在电子工业部撤销之后,对原有电子工业下属经营主体拆分组建而来。两家集团管理层经常互相任职。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CEC和CETC原本都属于电子工业部,是电子工业部旗下不同企业经营主体和研究院所组建而成。我们认为,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分分合合的背后,体现了中国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都是对当时的技术背景、产业发展状况、产业发展思路和规划所做的适应的调整和完善。

如何理解CEC和CETC的产业逻辑?

虽然CEC和CETC同属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但由于两者组建的单元(企业主体)不同,在产业布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CEC的产业布局覆盖:网络安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高新电子、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等。

CETC的产业布局覆盖:1)主体产业:公共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成电路及元器件、新能源;2)培育产业:装备制造、海洋电子、通信网络与导航、交通电子、汽车电子、传感器与传感网络等。

两大集团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布局重叠的领域包括:基础软硬件、集成电路、网络安全、IT服务、军工领域等。但这样的表述依然比较粗糙,即使在同一细分领域,两大集团的侧重点和优势产品也存在较大的不同。

我们认为,产业布局不同背后体现了:

1)中国电子与中国电科所具备的基础资源不同。由于CETC是在原有电子产业部研究院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来,所以,我们看到CETC的IT产业大多是在原有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额基础上孵化和培育而来。CEC的IT产业大多是原有组建基础上发展而来,中间也伴随着外部收购和内部整合。

2)在基础软件和基础硬件方面,CEC具备先发优势(CETC成立相对较晚),无论在芯片还是在操作系统方面,更加具备产业化优势。

3)在IT产业应用领域,CETC布局的更加多样化。

从“两车合并”到“两船合并”,如何看“两电”?

2014年12月30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公布合并方案,采取南车吸收合并北车的方式进行。新公司拟更名为“中国中车”。

2000年,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被分拆为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此后正值中国高铁飞速发展时期,两家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整体实力得到快速提升。但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海外业务方面,两家进入白热化竞争状态,为争夺订单,两家企业相互压价、甚至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两车的分分合合,都是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需要将其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在2000年两车分拆时,面临的时代背景是国企改革,激发企业竞争活力。2014年,两者整合,面临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化竞争中如何增强整体实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分有分的活力,合有合的实力。

目前,我们看到,“中国高铁”在全球市场中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一张名片。

对于国有资产的整合思路,2019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曾对过去几年中国已经实施的几起大的整合案例,其背后的整合逻辑进行了梳理。

一是推动战略性重组,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比如说宝钢和武钢的重组。比如南车和北车重组、中远和中海运的重组,都发挥了很好的规模效益协同作用。

二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重组整合,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比如说中国国电和神华集团的重组,实现了煤电一体化运营,对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行业发展的煤电矛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说中电投和国家核电的重组,形成了技术开发、工程建设、投资运营一体化的核电产业链。

三是推动专业化整合,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比如说中国铁塔通过整合三大电信运营商的铁塔以及附属资源。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两电”(CEC和CETC)未来演化趋势的判断,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去考虑。

1)开放:IT计算边界逐步拓展,计算种类更加多样化,需要IT生态体系更加开放。

2)安全:在IT生态体系更加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安全就成为核心问题。“安全”包括现实意义的信息安全,也包括产业链的安全,即IT产业链不会因为地缘政治因素,而受到比较大威胁,需要一个国家的IT产业链中具备完整的布局和自主能力。

3)自主:在IT领域,中国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底层架构与生态体系。

4)两极格局:未来全球的IT体系,或将逐步从美国“一极”,向中美“两极”演化。

5)时间紧迫:IT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比较快,相比海外基础软件,中国底层基础软件。

在以上时代背景下,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电子和中国电科存在产业整合的可能性,以更好地发挥产业协同优势、发挥规模优势的时代需要、发挥“集体办大事”的能力和优势。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包含三重定位,分别是军工电子国家队、科技创新骨干力量、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领头羊。集团旗下有9家上市公司,分别是海康威视、卫士通、太极股份、华东电脑、国睿科技、杰赛科技、四创电子、天奥电子、凤凰光学。

普华操作系统产品以开源Linux为基础,结合普华公司技术团队多年在企业级关键业务应用的技术积累,对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易用性进行优化和改进,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推出了服务器操作系统产品和桌面操作系统产品,支持X86、OpenPower、国产龙芯、申威和兆芯等架构。

人大金仓是中国自主研发数据库产品和数据管理解决方案企业,由中国人民大学及一批较早在国内开展数据库教学、研究与开发的专家于1999年发起创立。人大金仓多次承担数据库领域的科研任务,其核心产品金仓数据库KingbaseES是入选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为数不多的数据库产品,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KingbaseES在行政机构、电力、农业、水利、质检、教育、金融、能源、制造业信息化等领域拥有一大批应用案例。在多个机构和区县的电子政务应用中,金仓数据库KingbaseES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人大金仓是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数据库方向课题的牵头承担单位。

金蝶天燕聚焦服务政府客户,以财务应用为基础,融合大数据、中间件等技术,推出“天燕云”,涵盖政府财政财务应用、政务大数据服务、云基础设施等领域。

2003年,在科技部和上海市的支持下,国家高性能集成电路(上海)设计中心成立,历时十六年,先后研制出“申威”三代十五款处理器芯片,确立了“申威64”架构及自主指令系统,奠定了自主可控发展的基础。

申威系列微处理器的开发起源于军事领域。根据公司官网,申威早期的微体系架构基于DEC Alpha衍生而来。在信创市场,申威在军工领域具有优势。

申威定义并采用“申威64”架构及自主指令集,申威指令系统是一种与之前常见指令系统(ALPHA、MIPS、ARM、X、POWER等指令集)不同的自主指令系统。申威CPU的结构设计、逻辑设计、正确性验证,物理设计及测试封装全部由公司独立完成。申威CPU不存在人为安全隐患,现行木马,病毒无法攻击,开展了等级安全的特色设计;64核RISC支持256位SIMD加速运算。

基于完全自主的指令集架构,申威CPU的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能力不受限制,可以自主发展,不存在被断供、制裁、或停止授权的风险,可以为关键领域提供长远的、可控的供应链和技术支撑。

申威芯片包括:高性能、服务器、桌面和嵌入式CPU以及配套的外围IO桥片,形成“大、中、小”系列化、多品种国产自主芯片。

应用方面,申威主要应用于超级计算机和服务器领域。其中最著名的应用便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是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搭载40960块“申威 26010”高性能处理器。

2016年6月20日,TOP500组织在法兰克福世界超算大会(ISC)上,“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登顶榜单之首,成为世界上首台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秒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峰值性能125.436PFlops,前世界第一,目前已被Summit(IBM超级计算机)所超越;持续性能93.015PFlops,前世界第一,目前也已被Summit所超越;但性能功耗比6051MFlops/W,还是世界第一。

由于自主架构指令集的最大问题之一就在于应用生态难以构建,申威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已开始在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积极布局生态。目前申威服务器可支持全功能虚拟机及轻量级容器,并与阿里云开展合作,适配20款核心产品。

自主品牌服务器:华诚金锐

2019年5月,华东电脑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中电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肥中电科国元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企业、北京瑞湘和泰科技合伙企业、北京中鼎易盛科技发展中心发起成立上海华诚金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华诚金锐定位于从事国产化高性能通用服务器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服务。根据公司官网,华诚金锐服务器采用申威芯片。2019年12月,华诚金锐第一批服务器整机已下线。

太极股份是系统集成领域领先厂商,有望受益于信创产业全面推开。太极股份作为系统集成领域的国家队,在业务资质、技术以及政务项目经验和客户资源方面都具备显著的领先优势。随着信创产业的全面推广,集成商有望在其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利润率相比传统集成业务有望提升。

太极股份是CETC旗下信创产业的集大成者,全面布局基础软件领域。公司除在信创集成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还布局了数据库(持股人大金仓38.18%股权)、中间件(持股金蝶天燕21%股权)、OA(持股慧点科技91%股权),此外CETC集团还持股了普华软件(操作系统)86.19%的股权,实现了对基础软件的全方位覆盖。

华东电脑是面向行业客户的综合系统集成商。公司由中电科三十二所在保证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组建,1993年在A股上市,成为大陆IT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公司不断优化组织架构,整合资源,理清业务。公司从最初的代理商发展到集成商,再到综合服务商,目前业务全面覆盖软硬件系统集成。

当前三大业务板块:系统集成(信息化解决方案)、数据中心智能化、专项与常续服务。

1)系统集成与服务(信息化解决方案):该业务由公司多部门整合发展而成,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目前子公司华讯网络、华存数据都涉及集成业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专注网络系统集成,后者以数据业务为核心。整体来看,公司通用与行业解决方案涉及金融、电信、互联网、智能制造、零售、政务等多领域。

2)数据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业务:业务涵盖数据中心、楼宇智能方面的咨询、总体设计、总包管理、工程实施、运维服务等各项环节,在业界具有较大影响力。

3)专项服务与常续服务业务:专项服务即以项目形式提供咨询、实施、优化、云迁移与部署等内容服务;常续服务按一定周期签约(通常1或3年),涉及维护、云监控、运营、管理。公司正积极升级服务平台,以实现常续服务平台化和订阅化。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子”)成立于1989年5月,由原电子工业部所属企业行政划拨组建而成,是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务院认定的以网信产业为核心主业的中央企业,连续多年跻身《财富》世界五百强。

中国电子以提供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为主营业务,核心业务关系国家信息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命脉,截至2018年底,拥有22家二级企业,控股13家上市公司,员工15万余人,实现营业收入2170.4 亿元,利润总额51.1亿元。

目前,中电控股13家上市公司,分布于电子、通信、计算机、军工、房地产等行业。

CEC拥有从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安全产品到应用系统的可控软件产业链,打造以“PK体系”(飞腾+麒麟)为核心的信创生态。

中国长城是国产CPU天津飞腾的第一大股东,持有天津飞腾31.5%的股权,是唯二的国产CPU上市公司,我们认为,公司未来将分享飞腾芯片的放量红利。

飞腾CPU产品主要包括高性能服务器CPU、高效能桌面CPU和高端嵌入式CPU三大系列,为从端到云的各型设备提供核心算力支撑。

中国长城是CEC在信创领域布局的硬件平台,拥有国内最大的整机生产能力,自主研发主板,是国产硬件龙头。

中国长城是电脑、电源、高新电子、金融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领域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是我国自主安全电脑产业的引领者,曾经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型电脑、第一块电脑硬盘、第一款终端ASIC芯片、第一台显示器、第一台光纤转换器、第一台光笔图形显示终端等。

中标麒麟和银河麒麟是公认的政府相关领域的国产OS龙头,根据中国软件官网,当前中标软件、天津麒麟两家企业在政府相关领域占有国产操作系统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武汉达梦成立于2000年,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旗下基础软件企业,持股25.21%。主要应用于金融、电力、航空、通信、电子政务等30多个行业领域。

奇安信成立于2014年,2019年5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奇安信37.31亿元的股权战略合作,成为奇安信的第二大股东,进一步拓展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整合、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运筹能力。

奇安信加入PK体系建设。奇安信网神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2018年就完成与银河麒麟和中标麒麟的适配工作,并已在客户实际环境大量实施使用。自中国电子战略入股奇安信后,双方深度融合,形成了PKS(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网络安全)体系生态——通过“关后门、防漏洞、防断供”,打造并实践了本质安全、过程安全、产业安全三大战略。中标麒麟和银河麒麟合并成麒麟软件后,即将发布全新的麒麟操作系统v10版本,奇安信网神终端安全管理系统也已经完成了该系统的适配工作。

信创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未来格局猜想

信创产业发展的本质原因在于打造中国自主的IT底层生态。

过去全球IT产业几乎均是建立在美国的底层技术之上,微软+Intel组成的Wintel联盟、Android+ARM组成的AA联盟分别成为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T霸主,全球IT产业呈现美国“一极”的格局。

无论是2013年棱镜门事件暴露出的信息安全问题,还是2018年以后中美贸易战乃至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以华为为代表的诸多中国科技企业的技术限制封锁,我们认为都表明中国发展自己的IT底层生态迫在眉睫,甚至关系到中国科技产业生死存亡。我们认为全球IT产业分化为中美“两级”格局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因此,自2020年开始,我国信创产业从党政开始试点,未来将拓展至央企国企乃至关键行业。我们认为信创产业将迎来至少五年的黄金发展期。

信创产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我们认为,信创产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基于国产的底层基础软硬件产品能够建立起庞大的产业应用生态,在产品不断迭代过程中实现从可用向好用的进化。

目前国产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硬件产品跟国际主流产品在技术、性能、生态等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核心原因在于,国产基础软硬件产品没有用户和市场。没有用户就无法在应用中得到用户的有效反馈,从而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没有市场,就不会有上层的应用厂商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构建丰富的应用生态。而这又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没有用户和市场就没有好的产品和生态;而没有好的产品和生态,就不会有用户和市场。

要打破上述死循环,就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先行去创造用户和市场,在前期要对国产基础软硬件产品的可用性和好用性有一定的容忍度,给予相关厂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不断打磨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国自己的IT底层生态。

以操作系统为例,回顾微软操作系统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操作系统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自1980年DOS操作系统开始,微软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升级,才有了Windows2000、WindowsXP等全球广泛应用的操作系统。

信创的产业格局及未来猜想

现状:信创产业的格局仍然呈现比较分散的状态,如芯片领域有鲲鹏、海光、龙芯、飞腾、兆芯、申威6种主流国产CPU;操作系统有麒麟、统信UOS两大主流OS,以及普华、新支点、中科方德等诸多小的OS厂商;整机领域更是有数十家厂商在全国各地布局角逐等等。从信创领域参与巨头来看,也有华为、CEC、CETC、航天系等多个集团军,均在全力布局信创产业。

未来: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

如此分散的格局,在信创产业发展初期是一个必然的状态,但我们回顾X86产业生态的演变历史和格局现状会看到,未来信创产业集中度提升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1)CPU:目前X86架构的CPU占据了我国CPU市场的绝大份额,而其中Intel又占据了X86市场的绝大份额。参考此格局,我们认为,当前的6家国产CPU,未来市场必然向其中的两到三家集中,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CPU的技术、性能以及生态。

2)操作系统:统一的操作系统对于打造统一的IT生态体系更为关键。当前信创领域竞争的两大主体主要是CEC旗下的麒麟软件(国企)和统信软件的UOS(民企)。我们认为,未来操作系统走向统一是大概率事件,一方在竞争中完全胜出或者两者各取其长进行整合,都是可能的演进路径,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在于产品的统一性、好用性、适配的便捷性以及生态的丰富性。

3)整机:整机制造是当前信创产业链环节中,进入壁垒最低的环节,因此当前整机厂商数量非常多,达到数十家,可以预计未来竞争将极其激烈。但参考过去我国Wintel时代的PC产业发展历史可以看到,PC产业最终从初期的厂商林立演变为最后只剩下联想、华为等少数几个品牌,服务器领域也是浪潮、华为等厂商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我们也可以预计,未来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产品的整机领域,最终必然会向少数厂商占据多数份额的格局演变。

在当前信创产业发展窗口非常紧迫的大背景下,依靠国家力量去加速信创产业整合,集中力量去打造核心的CPU、统一的操作系统等底层基础软硬件产品,也许是一种相对更好的选择。CEC和CETC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两大信息科技集团,在信创产业发展背景下,未来两大集团进行整合也有了更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本文《中电科是国企还是央企(中国电科双向融合)》,作者:admin,本文有4312个文字,大小约为19KB,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请您欣赏。寳骥财经众多优秀文章,如果想要浏览更多相关文章,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进行搜索。本站寳骥财经虽然不乏优秀之作,但仅作为投资参考,希望对投资者有所帮助。

也许人们会更关心互联网大佬的“恩怨情仇”,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饭局之上,却没有发现,身为电子科技产业“国家队”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电科),却在这期间与腾讯悄然达成合作,要在智慧城市的大数据、云计算领域展开合作。

也许在资本市场中,人们更关心中国芯片产业相关公司股价的轮番上涨、风口狂欢,但领导一家产业与研发并重的央企,中国电科董事长熊群力却认为,芯片制造并非重点关注的方向,中国电科要更多发力的,是在与芯片设计与装备制造领域,并力图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线装备。

智慧城市联合腾讯,芯片产业注重上游。中国电科在重要业务领域的布局,充分体现出其在产业布局上整体发展、走市场道路的格局与理念。

2016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800亿元、总利润额超过180亿元,中国电科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之一,同时也是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最好的央企之一。20余年来,中国电科一直保持稳健的盈利增长。

如今,集团却开始寻求盈利模式的全面转型升级,从过去对产品的注重,转向对服务能力的打造,甚至不惜为此降低增长数据。

熊群力深知,科技产业发展并非空中楼阁,肩负军工科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发与技术产业化重任的中国电科,不仅要通过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来锻造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担起“大国重器”的央企责任。

改革、创新、融合、责任。面对市场的汹涌波涛,中国电科将怎样重新定位自我?数据与智能时代,中国电科将怎样推动行业前行?他们给出的答案,将得到“无形之手”最为公正的评判。

12月初的乌镇异常热闹,每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再次召开,中国电科已经是连续四年参加大会,并且连续三年在会场中发布新产品与新的技术成果。

来自海康威视(002415.SZ)、太极股份(002368.SZ)、中国电科28所、32所、神州网信、中国网安、法研院、网络通信子集团、嘉兴新型智慧城市公司等集团旗下企业,都讲解和演示了不同类型的新产品与新技术。

政务云及政务大数据融合平台、智慧红绿灯、拟态超融合服务器,类案智能推送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科所推出的新一轮产品,都突出了“体系化”这一核心理念。

“以前我们都是做单独的项目,现在我们更多的是面向政府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熊群力告诉《英才》记者,他已经察觉到,信息技术产业的很多领域都是以成体系、成系统的方式在发展,因此,产品的体系化转型,就成了整个集团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方向。

现实的情况是,技术领域的概念与产品越来越先进,意味着其运行与管理难度变得越来越大。面向客户提供产品,获得收入,然后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的“老套路”,变得越来越困难。

“现在的客户不是说‘你要给我一个产品’,而是说,我需要一种能力,你能不能给我?客户要的是基于某种产品、信息体系而发展的能力,这是很大的转变。”熊群力说。

对于中国电科来说,身为电子科技领域规模最大、技术储备最雄厚的国有企业之一,拥有大量的企业和政府端业务。这些客户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大多已经完成了对业务乃至服务体系的信息化改造,也有了在信息化时代处理业务、政务的能力。

在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之下,这些企业和政府端客户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信息化产品和办公自动化产品,他们大多希望在数据时代、智能时代获得此前不具备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智慧运营能力,换句话说,他们更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解决他们的能力再造或价值增值。

“未来政府更多的是买服务,而不是投资建设项目的方式。”熊群力表示。

特别是对于政府客户,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业务层面上的。以前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各类服务,都是通过行政手段,而未来,更多的将转向以技术手段来向社会提供各类服务,这不仅需要传统的信息化基础,更需要大数据与智慧的能力作为支撑,熊群力认为,这是一个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客户“赋能”的过程。

对于中国电科而言,提供整体服务解决方案,也意味着更强的盈利能力。客户对于建设和后续服务能力进行确认之后,项目将在未来很多年里持续产生利润。但这种模式并不会马上产生全额收入,而是在未来很多年时间里,通过服务陆续产生回报。

传统模式的一部分收入,就这样以分期利润的方式体现了出来。熊群力对《英才》记者表示,“由于这种新的模式,2017年以来我们销售收入的增长数据有所下滑,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利润增长保持了稳定,这证明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体系化服务的转型是正确的选择。”

中国电科总经理刘烈宏与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的合影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其合作的细节也很有深意。

刘烈宏告诉《英才》记者,中国电科本次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最重要的就是宣传中国电科在新型智慧城市方面的布局和成效,与腾讯的合作也是聚焦于此,两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的领域展开合作。根据规划,双方的合作将推动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设工程落地,包括贵阳大数据、司法大数据、交通大数据、安全大数据等相关领域,双方都将联合各自的技术优势,来打造具有优势的大数据云计算平台。

人工智能这种新兴技术,让安防产业获得了巨大的空间提升,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安防行业的飞跃。

中国电科在智慧城市方面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而腾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方面,做到了最大规模、最高效率。包括深圳、嘉兴、福州、通州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双方的合作将有机会让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民生所带来的便利,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在熊群力看来,这次合作是双方各取所长的完美局面:“腾讯在面向市场提供服务这块能力很强,但是他对政府的理解,对政府需求的了解远不如我们,所以我们结合起来是很好的。”

马化腾几乎全程参与了合作的洽谈和签署,他也看到了中国电科面向政府客户系统集成产品的价值。他认为,中国电科的研究领域覆盖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专业门类,具备从系统工程、整机到电子元器件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系统集成实力,这可以和腾讯的产品与数据基础形成很好的互补作用。

被各界广为看好的智慧城市业务,是中国电科系统化产品的集大成者。旗下几十家研究所、8家上市公司的多种业务,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嵌入到这个智慧系统中,成为其为市民提供服务的一部分。熊群力认为,这样的智慧城市和传统的智慧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我们是基于大数据的,未来服务的增值,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因素”,熊群力解释道。这意味着中国电科所有的智慧城市业务,都需要在此前信息化所形成的数据基础上,基于这些数据所产生的“智慧”,为政府提供服务,另外,在智慧城市建成之后,大数据的支撑之下会形成服务平台,政府可以依此为全社会提供服务也推进了政府治理体系的改革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电科都将业务发展的目标聚焦在大企业、政府与事业部门身上,各类技术产品的应用也是以此类用户为主。但熊群力认为,实际上市场和政府之间,并没有清晰、宽阔的鸿沟,市场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往往就是政府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要解决市民、市场上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其技术支撑、平台支撑,就需要中国电科这样的企业来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电科与市场化的企业合作,更多培养市场化服务的能力,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在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上,以腾讯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做得更好,特别是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服务的创业企业,市场的敏感度更强。

中国电科虽然多年来给人以规模庞大、处事低调的特点,但并未排斥社会上优质的创业企业。熊群力注意到,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来自海外归国创业者创立的企业,“搞出来的东西很新,很先进”。

但是对于将创新成果进行产品化、产业化,并对接相关资源方面,熊群力认为这是国有企业更具备的优势,“创业企业要把一个想法变成产品的过程,有各方面的制约,比如资源的问题,投资的问题,人力资源的问题”,如果这些企业能够与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到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阶段,就会很有好处。

“中国电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创新基因,创新驱动的战略渗透在集团的方方面面,在发展业务上,很少采用单纯的投资驱动方式”,刘烈宏告诉《英才》记者。

中国电科不仅自身一直坚持“创新驱动”的理念,也通过合作、探索创新模式的业务市场化。在这方面,中国电科已经有了海康威视(002415.SZ)这个非常成功的样板企业。

截至2017年12月15日收盘,海康威视市值高达3500亿元,根据电子行业研究机构IMS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海康威视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0%,安防领域“一哥”位置已经非常稳固,技术驱动所带来的高额收益显露无疑。

刘烈宏认为,在十九大报告中,中央领导人特别强调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需要和实体经济更好的结合,海康威视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人工智能这种新兴技术,让安防产业获得了巨大的空间提升,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安防行业的飞跃。

“以前我们说安防行业是需要‘看得清’,与人工智能中的人脸识别、边缘计算、云计算结合之后,变成了‘看得懂’”,这对于一家企业甚至一个产业来说,都是质的飞跃。

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也曾经对《英才》记者表示,海康威视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得力于搭建了一套别人难以复制的,涉及到管理、经营、体制等方方面面的“创新体系”。

这个创新体系中,不仅有国有企业对于政府资源、技术积淀方面强大的基础,也包括了在体制机制创新之后,所获得的强大市场能力与市场敏感度。

如熊群力所说的,创业企业想获得成功,想要把创新的技术、想法转换成产品,往往受到各种资源欠缺方面的限制,也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如果一家企业具备国有企业的资源、技术优势,也具备市场化创新精神与敏锐的市场嗅觉,那么它将就有可能迸发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业绩的爆发力也有机会超过人们的预期。

根据中国电科的规划,集团成员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正在推进当中,新能源、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几个重点、热门领域都在规划当中。

子集团建设“化零为整”

经过较长时间的增长之后,中国电科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窗口期”。在这个关键时点上,集团不仅需要继续保持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还要进一步加强在目前国家层面重点关注领域的布局建设,并配合组建专注在各类新兴战略产业的子集团。

2015年底,中国电科从中海油手中通过划转与购买获得了天津力神22%的股权,由原第三股东变为第一大股东。随后,集团立刻进行了包括天津、青岛和苏州在内的三大投资项目。2017年,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就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井喷”,中国电科的大规模投入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随着全国范围内对新能源动力电池需求的扩张,力神还将进一步增加产能规模,中国电科正在与相关方进行洽谈,在天津继续增加产能与产量,使其产能达到100亿-120亿千瓦时的目标。

2017年8月底,刘烈宏前往天津中国电科18所,组建了“中电力神有限公司”筹备工作组,并指出要“抓紧研究子集团的发展战略,加快梳理相关工作,完成组建并挂牌运营”。公开资料显示,参与电能源子集团组建的单位包括了中国电科18所和力神公司。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新能源汽车构件中最重要的电机、电控、电池三大部分,中国电科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可以面向车企提供系统化的整体解决方案,而非单一的动力电池产品,技术优势突出,这也是很多电池行业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刘烈宏认为,中国电科通过对旗下子集团的重组、建设与改革,来推动整个集团的企业化改革与市场化进程,“步子还是比较大的”,随着类似天津力神这种市场化改造进程的加大,在全社会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电科下属企业的规模、质量还将会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在光伏领域,中国电科旗下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硅片,可以在光伏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由于在光伏全球范围内低谷期持续不断地研发投入,目前中电科装备集团的光伏电池系列产品,已经在行业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在仪器仪表领域,中国电科则拿出了更为清晰的改革方案,组建了以41所、40所为核心的仪器仪表子集团,并将此集团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试点,希望通过改革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调动员工,特别是骨干员工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型企业,核心的技术员工与市场骨干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整个的设计环节中,会充分考虑调动核心骨干员工的积极性”,刘烈宏说道。

另外,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国电科旗下14所、38所、29所都在机器人领域有深入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布局,形成了一套数字化工厂的解决方案,特别能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需求,也就是说,非常适应企业的个性化生产。

“说到智能制造,做管理软件、ERP的比较多,都是从管理层面来解决问题,但真正在制造领域的解决方案反而比较少,中国电科会从智能制造着手,推出一系列智慧工厂的解决方案”,刘烈宏介绍。

另外,包括仿生机器人、物流方面的分拣、配送机器人,中国电科都有相应的产品问世。

各个领域子集团的组建,中国电科让自己在各类领域的科研投入更加集中。熊群力看到,虽然中国电科有很大的布局,但有相当多的科研力量和成果是分散在各个单位,甚至是很多的项目中,还没有形成有机整体的“科技”。

“现代科技是多学科的融合,是多种人才智力的集中体现,是涉及方方面面的体系化工程,所以我们的组织、资源、管理的现状,都要与这种状态相适应,在投入方式上、资源的集中度上,都要提升”,熊群力总结道。

相比于国际IT巨头,中国电科在专项领域上的发展空间让人充满期待。

集成电路领域中,专做处理器芯片的英特尔,2017年三季度营业收入已超过450亿美元,市值攀上了2000亿美元级别,专注在通讯领域的思科一度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几经波动之后,如今市值也超过1800亿美元。单体产品的市场价值如此之大,让各个领域的寡头型企业赚的盆满钵满。

在国内,以华为和海康威视为代表的单体型科技企业,也在沿着欧美国家的发展历程向前推进。“我们现在希望能够培育一些单体企业,在某一领域做得特别深,做得特别好的企业,比如海康威视,但它真正快速发展不到10年,和英特尔、微软这种几十年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熊群力说。

他认为,肇始于电子工业部全部科研事业的中国电科,是一个从基础电子功能到电子信息系统全产业链、全行业布局的企业。其功能定位与纯粹市场化、从单点突破到行业极致的欧美企业很不一样。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电科不可能像英特尔、思科一样,只是将某一件事、某一个产品做好。而是必须站在国家产业布局与信息安全的高度上,“把一个领域做起来,成为整个电子信息领域中的领头羊”。

如今,保持国有企业全面基础科研投入的同时,中国电科各大子集团相继成立,开始在新能源、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重要领域“集中火力”,打造更多重点领域产品的重点企业。

在集成电路领域,中国电科虽然并没有爆出各种百亿、千亿的投资新闻,但多年基础信息产业的科研投入,让集团有着深厚技术积累。近期,中国电科在这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将内部呈分散状态的一些技术力量,通过内部整合形成“合力”。

熊群力认为,目前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业态大多数属于代工形式,投入大,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因此他判断中国电科需要更多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集成优势,在产业链条的两端发力,也就是装备与工艺、设计和封装、测试。

市场上的投资者都很关注芯片的生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国内大部分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工作母机都是国外的,国产装备非常少见,成线的国产装备更是几乎没有。

2017年11月21日,由中国电科45所研发的、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00mm CMP(化学机械抛光设备)商用机完成了所内测试,发往中芯国际天津公司进行上线验证。这是国产CMP设备首次进入集成电路大生产线,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市场空白。

在此基础上,中国电科希望能够打造一个成线的工艺装备平台,以解决国产电子工艺装备成线能力的问题。“国内单台的装备已经不少了,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型工艺线,所以我们正在推动这个事情,加大投入”,熊群力说。为此,中国电科于2013年将旗下三个相关的研究所——2所、45所、48所组建起来,打造了一个集成电路工艺装备公司。

以上便是寳骥财经给大家分享的关于《中电科是国企还是央企(中国电科双向融合)》的相关信息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股票投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寳骥财经博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电科芯片上市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