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按照甲类进行防控的传染病是防治法》中的规定的甲类按照甲类进行防控的传染病是为A.艾滋病、霍乱B.麻风病、鼠疫

首页 > 医卫类考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起施行。
A.2004年12月1日
B.2005年12月1日
C.2006年12月1日
D.2007年12月1日
暂无答案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知识点 6·眼球的内容物★★
包括晶状体、玻璃体和房水。
1. 晶状体紧靠虹膜后方。呈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具有弹性。晶状体的周缘借许多纤维状的睫状小带连于睫状体内面。
2. 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满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3. 房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眼房内。房水由睫状体产生,自眼后房经瞳孔入眼前房,再经前虹膜角膜角渗入巩膜静脉窦,最后经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借此途径,房水不断地循环和更新。房水的生理功能是为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并维持正常的眼内压。病理情况下,房水代谢紊乱或循环不畅可造成眼内压增高,临床称为继发性青光眼。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 产生房水的结构是:
A. 虹膜
B. 脉络膜
C. 晶状体
D. 睫状体
【答案】D。解析: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的一种,充满
前后房,约有 0.15 ~ 0.3ml,它具有营养和维持眼内压力的作用。房水不断
由睫状体产生,经后房 - 瞳孔 - 前房角排出进入血液。房水产生及排出是
循环往复的过程。房水不同于眼泪,眼泪是由泪腺产生。
2. 不属于眼球内容物的是:
A. 角膜
B. 晶状体
C. 玻璃体
D. 房水
【答案】A。解析:眼球内容物是透明无血管的组织,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具有屈光作用。它们使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线能够进入眼球并在视网膜上成像。
知识点 7·COPD ★★★
一、概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1. 慢性咳嗽咳痰。
2. 气短或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是 COPD 的标志性症状)。
3. 喘息和胸闷。
(二)体征
早期疾病无异常体征,后期出现肺气肿体征。
视诊: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称为桶状胸。
呼吸变浅,频率增快。
触诊:语颤减弱。
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
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期延长。
三、辅助检查
1. 肺功能检查(首 选)
是判断持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标准。使用支气管扩张剂之后 FEV1/
FVC < 0.7 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
FEV1% 预计值(患者肺功能 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是评估气流受
限的严重程度分级的指标。
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残气量(RV)、RV(残气量)
/TLC(肺总量)增高;肺活量(VC)降低,表明肺过度充气。
2. X 线检查
可见肺纹理增多,紊乱,两下肺较明显。肺气肿时,两肺透亮度增加,
肋间隙增宽。
四、治疗
1. 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药:
短效 β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
长效 β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
抗胆碱类: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
茶碱类:氨茶碱。
(2)糖皮质激素:对高风险患者,使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 β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联合用药,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福莫特罗+布地奈德。
(3)祛痰药:盐酸氨溴索、羧甲司坦。
2. 控制性氧疗
氧疗目标:PaO2 ≥ 60mmHg 或 SaO2 升至 90% 以上。
长期家庭氧疗(LTOT)指征为:① PaO2 ≤ 55mmHg 或 SaO2 ≤ 88%,
有或没有高碳酸血症。② PaO255 ~ 60mmHg 或 SaO2< 89%,并有肺动脉高压、
心力衰竭所致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一般有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 1.0 ~ 2.0L/
min,吸氧时间> 15h/d。
估算公式为吸入氧浓度(%)=21+4× 氧流量(L/min)。一般鼻导管
给氧的吸入氧浓度为 28% ~ 30%。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 女,65 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Ⅱ型呼吸衰竭、呼
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心力衰竭入院,pH < 7.15,以下针对该患
者的治疗,恰当的是:
A. 给予高流量氧疗
B. 积极补充 5% 碳酸氢钠,使 pH 值迅速升至正常
C. 积极给予强心药物治疗
D. 适当补充 5% 碳酸氢钠,使 pH 值升至 7.2 以上即可
【答案】D。解析:Ⅱ型呼吸衰竭不能用高流量吸氧,以防呼吸抑制。
患者呼酸合并代酸,pH 值< 7.15 需要补碱治疗,边治疗边观察。逐步纠正
酸中毒是治疗的基本原则,不能将 pH 值迅速升至正常,过快的纠正会出现
低钙低钾及红细胞氧合功能降低。
2.(多选题)不属于 COPD 体征的是:
A. 桶状胸
B. 呼吸变深
C. 语颤增加
D. 叩诊过清音
【答案】BC。解析:COPD 的体征有:(1)视诊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2)触诊双侧语音震颤减弱;(3)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4)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干性啰音和(或)湿性啰音。
知识点 8·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概念
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高级
中枢(意识、感觉、运动)受损所致。临床表现从轻到重依次表现为嗜睡、
意识模糊、昏睡、谵妄,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1. 嗜睡
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
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 意识模糊
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
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 昏睡
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
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
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 谵妄
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临床上
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
语杂乱。
5. 昏迷
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按其程度可
分为三阶段:
(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
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
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存在。
(2)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
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3)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
均消失。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 女性,22 岁,2 小时前饮白酒 1 斤,曾恶心、呕吐 2 次,呕吐物为
胃内容物。处于持续睡眠状态,可唤醒,能正确回答及做出各种反应,其
意识障碍属于:
A. 意识模糊
B. 昏睡
C. 嗜睡
D. 轻度昏迷
【答案】C。解析:嗜睡处于持续睡眠状态,可唤醒,能正确回答及做
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 发现病人呼之不应,但压迫其眶上神经有痛苦表情,病人的意识状
态可能是:
A. 嗜睡
B. 昏睡
C. 意识模糊
D. 浅昏迷
【答案】D。
知识点 9·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根据传染病病种的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我国将列为
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1. 传染病的分类
(1)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 27 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
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麻疹、肾综合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
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
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 H7N9 禽流
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2020 年新增)。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的肺炎,采取本办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
(3)丙类传染病 11 种,包括:流行性感冒(含甲型 H1N1 流感)、流
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
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另外,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如需要采取甲类传
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
予以公布、实施。
2. 传染病防治方针与原则
(1)方针:预防为主;
(2)原则: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
A. 甲类、乙类
B. 甲类、乙类、丙类
C. A 类、B 类
D. A 类、B 类、C 类
【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甲、乙、丙三类。
2. 下列传染病中不属于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是:
A. 艾滋病
B. 霍乱
C. 鼠疫
D. 肺炭疽
【答案】A。解析: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2020 年新增),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知识点 10·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
1. 尊重(自主)原则:是指医患双方应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强调医
务人员在诊疗、护理实践中,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及其自主性的尊重。主
要表现为医师尊重患者的自主性,保证患者自主、理性的选择诊疗方案。
2. 不伤害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在诊治、护理过程中避免患者受到不应
有伤害的伦理原则,是医学原则的基本原则。
3. 有利(行善)原则:是指把有利于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切实为病
人谋利益的伦理原则。医疗实践中,通常所说的有利原则是指医务人员的诊
疗、护理行为对患者有利,既能减轻痛苦,又能促进健康,是狭义的有利原则。
广义的有利原则是指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行为不仅对患者有利,而且有
利于医学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群、人类的健康和福利。
4. 公正原则: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公平、正直地对待每一位病人的原则。
包括形式公平和内容公平。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 当妊娠危及胎儿母亲的生命时,可允许行人工流产或引产,这符合:
A. 行善原则
B. 不伤害原则
C. 公正原则
D. 尊重原则
【答案】B。解析:临床上的许多诊断治疗具有双重效应。一个行动的
有害效应并不是直接的、有意的效应,而是间接的、可预见的。如当妊娠
危及胎儿母亲的生命时可进行人工流产或引产,这种挽救母亲的生命是直
接的、有益的效应,而胎儿死亡是间接的、可预见的效应。这是符合不伤
害原则的。
2. 医学伦理学公正原则要求对病人:
A. 细致周到
B. 充满责任心
C. 充满耐心
D. 一视同仁
【答案】D。解析:只有 D 选项体现了公正。

目录
1.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第21条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35条第2款 该如何
市卫生局认为,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在确诊刘、王两名学生为肺结核患者后,未按要求通知学校;(控制措施)②未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对学生刘某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③对王的患病没有报告疫情;④没有指导和配合学校搞好肺结核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据此,卫生局认为当事人以上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4条第(二)项,第21条第(二)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18条第(三)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71条之规定,责令该中心规范结核病管理和报告制度,并责令该中心对相关负责人和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本案在适用法律上,条、款、项不分或者条、款、项不具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18条第(三)款的规定,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18条第(三)项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71条之规定,实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71条第一款之规定。另外,在书写“条、款”时,序号数字不宜加括号。处罚决定中“责令该中心规范结核病管理和报告制度”内容不准确,因为就是有规范的“结核病管理和报告制度”也不等于没有漏报,且案情简介中没有关于“结核病管理和报告制度”不规范,或是由于“结核病管理和报告制度”不规范造成了传染病漏报的叙述。应当是责令某某单位或(和)某某人立即(或某时限内)改正法定传染病的漏报行为,依据某法或法规、规章的规定报告法定传染病等等,关于“结核病管理和报告制度”等作为如何改正的建议,宜以《卫生监督意见书》的形式提出。本案行政处罚决定在引用法律条款上存有不当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4条第(二)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18条第(三)项均为控制或隔离的规定,与其后的处罚无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1条第(二)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71条第一款非同一法律或法规或规章中的条款。简洁的叙述是:“当事人以上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35条第三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71条第一款之规定”。另外,案情简介中称,仅口头建议刘休学,分析讨论中称,市“结防所”未要求刘休学,前后不一致。本案案发时间应为2004年3月,而不是2003年3月。(请见作者评析“关于处罚条款的适用”)4、调查取证本案在取证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①本案结核病病人是否在丙类传染病监测区被发现?若是,应该向谁报告?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1条第(二)款规定,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三款规定:“责任疫情报告人在丙类传染病监测区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②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接受报告疫情的卫生防疫机构具体是哪些?有无告知各医疗保健机构和卫生防疫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时限向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并做疫情登记。”③某重点中学是否发生了肺结核病的暴发或流行?④如何取证证明“不报、漏报、迟报”?⑤如何审查“鉴定结论”。另外,如果在监测区域内,当地三甲医院未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是否应当处罚?市领导指示调查此事,主要调查内容应是哪些?①核实2004年3月的发病事实;②是否属于暴发或流行?③若是暴发或流行,原因是什么?④存在哪些行政管理问题?⑤处理建议及其他应采取的措施。aware天猫
2.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只要没有废止,仍可以执行。但是,在执行中,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3.传染病防治法法3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的内容为: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4.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日期是什么时候?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新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扩展资料类传染病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可以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措施。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然只被纳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如果先要报批、公布才能实施,难免贻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法律特别授权,这三种乙类传染病可以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除此之外,法律防备未列入名录的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发生: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有多少种
有25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扩展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第十二条 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检疫传染病染疫人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检疫传染病染疫嫌疑人应当将其留验,留验期限根据该传染病的潜伏期确定。因患检疫传染病而死亡的尸体,必须就近火化。第十三条 接受入境检疫的交通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实施消毒、除鼠、除虫或者其他卫生处理:(一)来自检疫传染病疫区的;(二)被检疫传染病污染的;(三)发现有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啮齿动物或者病媒昆虫的。如果外国交通工具的负责人拒绝接受卫生处理,除有特殊情况外,准许该交通工具在国境卫生检疫机关的监督下,立即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第十四条 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来自疫区的、被检疫传染病污染的或者可能成为检疫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应当进行卫生检查,实施消毒、除鼠、除虫或者其他卫生处理。入境、出境的尸体、骸骨的托运人或者其代理人,必须向国境卫生检疫机关申报,经卫生检查合格后,方准运进或者运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哪年进行最后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时间:2004年8月28日颁布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实施时间:2004年12月1日(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第一次修订;据2013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订).扩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一章
总则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需要解除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军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按照甲类进行防控的传染病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