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部门有一个司令部多少人编制员编制吗

5月26日上午,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人民武装部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宁夏军区少将副司令员王同广,宁夏军区动员局大校局长陈革,吴忠市委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徐耀,吴忠市委常委、军分区大校政治委员李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华,吴忠军分区动员处上校处长白文明,吴忠市利通区委常委、区人武部上校政治委员钱晓明出席揭牌仪式。吴忠市政府副市长、金积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李玉山主持仪式。揭牌仪式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拉开序幕。吴忠市委常委、军分区大校政治委员李敏宣读了《关于成立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人民武装部的批复》。宁夏军区少将副司令员王同广和吴忠市委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徐耀共同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人民武装部揭牌。吴忠市委常委、军分区大校政治委员李敏代表吴忠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党委向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人民武装部正式挂牌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在园区设立人民武装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政治要求,是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强园区武装工作的实际举措,有利于我们优化基层武装结构布局,融合国防建设资源,促进全市武装工作高质量发展。他希望,园区武装部要特别重视用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创造性抓好党管武装工作,把准方向、建强队伍、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党管武装质效。要着眼新时代基层武装工作使命任务,全面学习研究基层武装工作政策法规,结合园区实际,认真履职尽责,把武装部建设融入经济发展体系,实现经济建设和武装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聚焦国防动员主责主业,瞄定走在全区前列、打造示范窗口目标,继续以满腔的热情、激情、豪情,以细致、精致、极致的标准,以求实、务实、扎实的作风,推动各个方面武装工作落地落实。吴忠市政府副市长、金积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李玉山代表金积工业园区党工委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园区武装工作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人民武装部的成立,是新时代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大创新之举,既是荣光,也是责任。园区武装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行党管武装政治责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确保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要聚焦练兵备战,建强基干民兵队伍,强化民兵整组点验,不断提升应急应战能力水平。要紧紧围绕军政军民共建,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和企业职工的国防意识和双拥意识,努力营造全民重视双拥创建、关心双拥创建、参与双拥创建的深厚氛围,持续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揭牌仪式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声中落下帷幕。揭牌仪式后,与会领导一同参观了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人民武装部建设情况。
【冷热军史】兵者,国之大事。军队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军史里的点点滴滴,记录着一支军队走过的路。“井延坡”工作室开辟“冷热军史”专栏,约请知名军史专家定期推出网评文章,解读中外军事史上的热点事件和战史背后的各类冷知识,为您打开一个观军史的新视角。都知道军队中有司令(司令员)这一职务,可是司令具体是干什么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是哪一级别?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对司令员的权威释义:军队高级建制单位的军事主官。又称司令、司令官。司令一职,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军队中。中国军队于中华民国初期开始编设这一职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种、军区(战区)、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守备区、要塞区、基地、军分区、舰队、水警区、军区(战区)空军等单位设司令员。各级司令员与同级政治委员均为主官,在上级中国共产党委员会、首长和同级党委领导下,负责领导部队的作战、训练和管理等工作。中国古代的司令是个司局长中国古代就有“司令”之官。但和现在的司令风马牛不相及,不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而多为掌管宫廷某项事务的一种职官。隋朝设有司令一职,为内官。据《北史·后妃传序》载:“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金朝时司令为典卫司、宫苑司、惠民司等机构的长官,主管本局、司事务,品秩为从六品至正七品。其中,典卫司负责后宫护卫导从之事,相当于保卫处;宫苑司掌管宫苑修缮、洒扫、启闭门户和铺设毡席等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房产科、营房处之类的;惠民司掌管配制发卖汤药,以施惠于民。说白了,这时的司令就是司局长,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官阶不高,和县长差不多。元朝时御香局、掌薪司、供膳司、广谊司、上都惠民司及各营缮司皆设司令,秩正六品至正七品,掌管本局、司事务。另外盐场每场设司令一员,从七品。中国近代的司令产生于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司令称谓应来源于日本。日本是亚洲最早设司令官和总司令官职位的国家。如日本陆军在1894年甲午战争时编设第一军和第二军,司令官分别为山县有朋大将(后期野津道贯大将)和大山岩大将。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编组满洲军,设置总司令官,大山岩大将为总司令官。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建立湖北军政府。10月12日,湖北军政府设置各机构和职官,其中有警卫司令部司令一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司令。其后,各省踵起响应,纷纷宣告独立,建立军政府。由于各省起义骨干多由留学日本的士官生担任,而起义的主要武力又多由各省新军组成,受日本军队和新军的影响,民军的编制中设置了司令部或总司令部(此前新军曾在军、镇两级设置专司指挥的业务机关“司令处”)。1911年10月22日,陕西新军起义。24日,建立秦陇复汉军总司令部。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总司令部,但主官不称总司令,而是大统领。1911年10月30日,湖北军政府设立战时总司令部,黄兴任总司令。其后各地军政府称司令和总司令者甚多,如山西都督府东路军总司令、南路军司令、前敌司令,江苏都督府江浙沪联军总司令、浙军支队司令、沪军司令,等等。辛亥革命战时总司令黄兴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军事职官有司令或司令官,如国民军司令官、东区卫戍司令官等。但这一时期军事职官称谓比较混乱,与司令、总司令相当的职务也有称都督、统领、总统、总指挥等的。国民党军的司令也称司令官、司令长官,如兵团司令官、舰队司令官、战区司令长官。有些人不了解这些,把国民党军的司令称为司令员,如某电视连续剧中,就称国民党某兵团司令为司令员。笔者曾见到一篇译文,说印度军队召集司令员开会,显然翻译者也是不了解司令的称谓,以为外军都叫司令员。“百度百科”说其它国家军队没有司令员的叫法,也是不对的,“司令员”一词是苏联红军首创,只不过有时翻译未用全称,如“方面军司令员”和“方面军司令”是一回事。苏联著名元帅科涅夫的战争回忆录书名为《方面军司令员笔记》。我军司令员称谓就是受苏联红军影响的。苏联元帅科涅夫著《方面军司令员笔记》我军各级司令都称“司令员”在我军,司令和司令员没什么区别,不过司令员是1930年代以后的正式称谓。中国工农红军初创时期,各种职务基本沿用原国民革命军的称谓。我军最早的司令出现在1927年10月底,当时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军第三、第二十五师各一部共800余人,转移到江西省大庚(今大余)县境,将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朱德任司令,陈毅任党代表。此后,红军中纵队的军事主官有称司令或司令官的,也有称纵队长的。如红五军第五纵队司令官王佐、第六纵队司令官贺国中。30年代初,刘伯承从苏联回国,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苏联红军条令,同时为中国工农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为了摒弃旧军队中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卫兵”改称“警卫员”、“勤务兵”改称“公务员”、“传令兵”改称“通信员”、“伙夫”改称“炊事员”……体现了革命军队人人平等,都是革命军队的普通一“员”,只是分工不同。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此后,大体上从1932年以后,红军的各级司令都称“司令员”,如瑞金卫戍区(1932年6月组成)司令员、建黎泰警备司令部(1932年12月组成)司令员、西北战区指挥部(1933年2月组成)司令员等。红军的军区、军分区军事主官先称总指挥、指挥,后改称司令员,如江西军区总指挥,1933年6月改称司令员。司令员是我军编制中的正式称谓,但在有些场合也简称“司令”,把“员”省略了,也不会产生歧义。如1933年6月1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暂行编制表》,规定方面军指挥机关设司令员、政治委员、参谋长等职务,但在注明中又有“司令政委参谋长”,司令员、政治委员简称司令、政委。中央红军长征时组建的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军委纵队及下属的梯队都设司令员。1935年9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陕甘支队和下辖的3个纵队也都设司令员。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八路军改编之初以下各级不设司令,新四军的四个支队都有司令员。以后,随着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队伍不断扩大,建立了若干军区、分区,都设司令员,如太行军区司令员、吕梁军区司令员、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同时,成立了许多纵队、支队,如八路军第一纵队、太岳纵队、东进纵队、津浦支队、黄河支队、大青山支队等,一般也设司令员。这些纵队、支队名目繁多,大小不一,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上万人。1942年5月6日,八路军一二〇师给军委及八路军总部的《关于军衔等级问题的报告》中就提到,“我军现实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扩大,有时缩小,部队的流动性和干部的流动性很大,猛烈扩大时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纵队以上均设司令员,即纵队、兵团、野战军三级司令员。另外,军区、军分区也设司令员。1948年11月,全军统一编制,纵队司令员改称军长。朱德总司令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右起: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军兵种、大军区(战区)、省军区、军分区、卫戍区、警备区、守备区、要塞区、海军舰队、军区(战区)空军和各基地等的军事主官称作司令员。编制级别从正师到正大军区(战区),编制军衔为大校、少将、中将、上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军事主官也称司令员。2012年10月28日各省武警总队总队长统一改称为司令员,如武警山东省总队司令员。总司令就是总指挥司令的最高级别就是总司令了。有文章说总司令是指一个国家军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其实不然。许多国家军队中的总司令不止一个,特别是一些军事大国,总司令不仅是指一个国家军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总部、战区、军种、战役军团都可能有总司令。如苏联解体前苏军就曾有7个总司令的职位:五大军种和华约部队、驻德集群。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称总司令的更是不计其数。如抗战期间和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就有各军种总司令、各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以前)、各“剿总”总司令、各警备总司令、卫戍总司令(重庆、南京)、联合勤务总司令等。可见,总司令通常不是指一个国家军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而总司令和总指挥也没有什么区别。我军最早的总司令,产生于1930年。这一年的8月23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这是我军第一个总司令职务。仅过了5天,8月28日,中共中央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此后,“朱总司令”就一直是全军的总司令。1932年红军中的司令改称司令员后,总司令不称总司令员。1937年“七七事变”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9月11日,又按照全国统一序列,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彭德怀改任总司令、副总司令。由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的名称已经深入人心,因此仍沿用八路军名称。在正式文电中,有时用十八集团军,有时用八路军。按说八路军应称“总指挥”,十八集团军才称“总司令”,但习惯上称朱德为“八路军总司令”。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右)、副总司令彭德怀解放战争中后期,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此外,1946年1月至1947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也设有总司令,林彪任总司令。1954年9月,我国对国防领导体制进行调整,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一职。老房东问秦基伟“怎么还当司令呢?几十年也没进步一下?”秦基伟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我在北京军区当司令员期间,又专程到太行山去了一趟,我的老房东听别人喊我秦司令,感到很不理解,拉着我的手问:‘怎么还当司令呢?那时候就当司令啦,把日本鬼子打败了,把蒋介石打跑了,几十年也没进步一下?’我开玩笑说:我是个落后司令嘛。”纯朴的老房东哪里知道,此司令非彼司令也!都是司令,级别差着大呢。秦基伟当年住在这里时,是一二九师游击支队司令员,赖际发任政治委员,游击支队对外也称“秦赖支队”。秦赖支队组建之初只有500多人,也就是个营的规模。以后发展到5000多人,够一个旅的架子。以后秦基伟当过近40年的各种司令员:太行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太行军区司令、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司令员、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而他当北京军区司令员时麾下曾有6个集团军!和当年的秦赖支队根本不能同日而语。1984年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作者系军史专家)来源:中国军网微信作者:徐平编辑:柴潇
司令的概念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职务称谓,例如,陆军司令、空军司令、海军司令等等。一个是机构称谓,例如司令部,类似于指挥机关。职务称谓中的司令只是一个职务定义,司令在某一个职位上算是最大的官,但司令这个官职却是有大有小的。例如,陆海空三军军种司令是各军种的最高军事长官,算是最大的官了,但他只能说是某个军种最大的官,比他官职小的也有司令一职的设立。例如,陆军中有数个战区,这些战区同样都设有战区司令一职,这些战区司令就要比军种司令级别小了,但却是战区最高军事长官。我国国防力量是这么分的:正规部队(陆、海、空、火箭、保障、武警),预备役(有现役部队和退伍军人组成),民兵(所有18周岁到60周岁的中国公民),所以依此分出各级国防司令部,所有级别最高级长官都可以叫司令,如:某村国防民兵司令部:司令员一般就是你们村长或村书记。某乡的国防民兵司令部:司令员一般就是你们乡长或乡书记。部队的编制单位中,本级最高职务的称呼是“司令员”或“司令”的还有不少。比如,陆军的训练基地、海军的舰队、空军的训练基地、火箭军的基地、武警各个省(市、自治区)的总队、全国各省(自治区)下属市(州、盟)的军分区等等编制单位中,本级最高职务的称呼也都是叫司令员或司令。为什么在军队的编制单位中,其最高职务者有的叫军长、师长,而有的却称呼为司令员或司令呢?其实,这主要是与战争年代流传下来的习惯称呼有很大关系。比如,过去战争年代在一个省组建的武装力量编制,通常都是称为省军区,如果将省军区的最大的“官”称为区长,显然与地方有相同之处,而称呼为司令员或司令,则既与地方有区别,又体现了军队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指令性和严肃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司令部多少人编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