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怪式飞机坠毁的概率摔毁比例是多少?

一、前言很少有人意识到,它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作品,又具有怎样划时代的意义。曾经的它,被无数人污蔑,甚至一度在提到它的名字时,大多数人只会报以唏嘘的态度。麦道公司生产的第5057架,也是最后一架“鬼怪”II战斗机但只有每个和它并肩作战过的飞行员,才会真正理解它,才能真正和它一起成为最强的组合,共同奏响第二代战斗机的最强之音。在越南战场,F-4“鬼怪”II战斗机的总损失数量为761架,其中空战损失仅仅为40架,有30架“鬼怪”II战斗机被米格-21击落,2架被米格-19击落,8架被米格-17击落。而“鬼怪”II战斗机在越南战场的战绩为85架米格-17、82架米格-21和11架米格-19,总数为178架。美国空军的“鬼怪”II战斗机经常采用棕绿相间的迷彩涂装,也曾因此被海军飞行员嘲笑为和“披着一层泥巴的羔羊”一样VF-102中队的“鬼怪”II战斗机正准备起飞执行对地打击任务围绕“鬼怪”II战斗机,总是有那么多有趣的事实,比如美国空军的“鬼怪”II战斗机由于战斗强度更高等原因,取得的击落战绩远远多于美国海军的“鬼怪”II战斗机,而海军飞行员虽然击落战绩总数比不上空军飞行员,但交换比却又远远高于后者。换句话说,在“滚雷”行动结束以后,海军飞行员更加强调通过组建“TOP GUN”学校和加强飞行员的近距空战训练,并通过引进更加先进的“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来确保自己的“鬼怪”II机组在遭遇米格战斗机时不会在近距离处于下风,而空军飞行员则更加重视运用改良后的“麻雀”中距空空导弹在中远距离制胜,即便他们也引进了以AIM-9E和AIM-9J为代表的新一代“响尾蛇”导弹,甚至还装备了拥有内置机炮的F-4E,也很少会选择将米格战机放至近距离再尝试击杀,可以说两个军种的不同选择造就了两个十分有趣的结果。“重锤”战斗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为以色列空军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中东战场,以色列空军的“重锤”也和“天火”一道,在多次战争当中痛殴阿拉伯联军的米格战斗机,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中,即便被F-14“雄猫”战斗机的光环所掩盖,F-4“鬼怪”II战斗机也作为当时伊朗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80年代的伊朗空军而言,F-4E战斗机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那么它究竟有什么本领,能在拥有辉煌战绩的同时,成为一种文化的代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F-4“鬼怪”II,这个由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出品的杰作吧。二、一切的开始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展开了超音速战斗机的研发工作,其中美国和苏联分别拿出了F-100“超佩刀”和米格-19“农夫”两款喷气式战斗机,而美国海军在超音速时代到来之际却依然装备着FJ“狂怒”系列亚音速战斗机,虽然由钱斯·沃特公司研发的F8U“十字军战士”舰载战斗机(1962年麦克纳马拉改革后更名为F-8)将会在日后成为美国海军在超音速时代的鼎立作品,但作为昼间战斗机设计的“十字军战士”显然无法完全满足美国海军的未来需求。编队飞行的FJ-4B“狂怒”舰载战斗机,隶属于VF-214中队,摄于1959年对于美国海军来说,当时最大的威胁自然便是携带反舰导弹的苏联轰炸机群,而如何将苏联轰炸机群阻挡于航母舰队的防空圈的范围以外自然也成为了他们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众所周知,保护己方目标的最好方式便是将敌人消灭于他们的武器射程之外,而在当时也只有舰载战斗机能够在千里之外将苏联轰炸机提前击落于大洋上空,但同时这也要求舰载战斗机必须拥有极高的航程、先进的雷达和火控设备以及长距离空对空武器才能满足以上需求。在此情况下,只有AN/APG-30型测距雷达和AIM-9B“响尾蛇”红外制导近距空空导弹的早期型F-8“十字军战士”舰载战斗机显然是无法对抗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威胁的,因此有关下一代舰载战斗机的招标计划书很快被传送到了各个厂家的手中。VF-124中队的F-8E“十字军战士”舰载战斗机麦克唐纳公司在二战期间并没有什么杰出的作品(除了XP-67原型机具有一定知名度以外),而在冷战初期他们的明星产品也只有F-101“巫毒”和F2H“女妖”两款喷气式战斗机,哪怕F3H“恶魔”这种单发单座昼间战斗机也仅仅制造了521架,并且它的后续改进型号F3H-G也在1953年的竞标当中输给了钱斯·沃特公司的F8U“十字军战士”战斗机。因此对于麦克唐纳公司而言,这次竞标工作的成功与否事关自己的品牌还能否在海军当中存活下去,所以他们也准备全力以赴应对这次事关公司未来的考验。麦克唐纳公司的XP-67原型机并排展示的F2H-1“女妖”舰载战斗机隶属于第52战斗机联队的第二战斗截击中队的F-101B“巫毒”截击机F3H“恶魔”舰载战斗机并不能算作一个成功的设计,但却为“鬼怪”II打下了不少基础除了麦克唐纳公司外,钱斯·沃特公司也准备以自己的XF8U-3方案参与竞标,而美国海军在等待各个公司提交项目的同时,也在不断根据外部形势变化修改招标需求以便满足未来的需要:最初海军希望下一代战斗机是一个全能的产品,一方面能够在全高度和全速度段压制最新的米格战斗机,另一方面又能充当“炸弹卡车”以满足多用途方面的需求,作为回应,麦克唐纳公司决定在F3H-G方案的基础之上进行修改,其中它的双引擎布局参考了之前的FH-1“鬼怪”和F-101“巫毒”的相关设计,但动力系统本身改为了莱特的J65引擎,而起落架设计和“麻雀”空空导弹的布置方式则参考了F3H“恶魔”的样式(后者也是第一个在设计阶段就计划携带“麻雀”导弹的战斗机),同时还保留了“恶魔”战斗机的单座、双侧进气道和四门20毫米机炮等设计,并在机身下面布置了11个重挂点以便携带大量对地或对海武器。1954年秋天,海军官员在参观了麦克唐纳方案的木制模型以后对其赞赏有加,因此他们很快于同年11月18日要求后者在木制模型的基础之上建造两架原型机用于后续的测试工作,接着又将其命名为AH-1项目(而原型机的编号自然为YAH-1)。F3H-G方案的木制模型,此时还真的很难将其同“鬼怪”II联系在一起麦克唐纳公司的AH-1方案,采用两台J65引擎并配备了四枚“麻雀”空对空导弹在接下来的四周以内,AH-1项目的命运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1954年12月14日下达的指令表明麦克唐纳公司应该删除四门20毫米机炮的固定武器配置,同时它的J65引擎也必须被替换为全新的J79引擎(一方面J65引擎仅仅能够让AH-1达到1.5马赫的最高飞行时速,另一方面J65引擎为莱特公司特许生产的“蓝宝石”引擎,后者为英国设计,自然也不便成为新式美制战斗机的动力系统),甚至连11个重挂点也将被取消,仅仅保留机腹一具用于携带600加仑副油箱的挂架。海军之所以会改变注意也是因为他们希望下一代战斗机能完全承担起舰队防空的职能,即在己方舰队的402千米以外执行长达2小时30分钟的空中巡逻任务并击落任何可能来犯的敌机,最终将机组成员平安带回航母,而四门20毫米机炮的固定配置的取消也意味着AH-1项目在执行舰队防空任务只能使用当时新出现的空空导弹消灭来犯的苏联轰炸机群。苏军的图-16“獾”式中型轰炸机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所要面对的主要威胁之一(虽然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十分冒进,也成为了很多反对“导弹万能论”的人群所惯用的靶子,但换个角度考虑,对于一款舰载远程截击机而言,20毫米机炮不论射程还是杀伤效率,真的能够满足需求吗?在苏联轰炸机拥有反舰导弹的情况下,必须尽可能地在远距离将对方击落于大洋上空,而20毫米机炮不光在射程上无法同导弹相比,哪怕美军飞行员能够驾机咬住苏联轰炸机,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将他们全部击落,何况进入轰炸机的自卫火力范围对于大部分战斗机飞行员来说也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这也意味着己方战斗机的损失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对于航空母舰这种数量有限的载机平台而言就是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因此从这种角度来看,用空对空导弹取代机炮成为主要机载武器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选择)在调整了设计方案后,麦克唐纳很快就通知海军官员前来验收,而新的AH-1方案相比之前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将单座改为了双座,后座为一名专门负责操作雷达设备的雷达截击官(RIO),而这种双座设计也同样用于F-101B“巫毒”、F3D“天空骑士”、F-89“蝎”和F-94“星火”等截击机上面。1956年7月,美国海军通过了麦克唐纳公司的新方案并且将AH-1的名称改为F4H-1以便表明它的作战职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这个编号也将因纯空对空导弹的武器配置而改为F4H-1F。根据之前风洞测试的结果,F4H-1F方案的外侧机翼向上弯曲了12度,因此外翼段的弦长也增加了10%左右,当然也正因机翼的折叠机构刚好位于机翼外侧上反角的起始位置,所以也就不需要再对机翼结构进行额外的补强以便满足上舰需求,同时麦克唐纳公司的工程师们还根据风洞测试的结果决定将飞机的水平尾翼向下弯曲15度,后来下反角又被增加至20度以提升飞机的操控性能,由此既能够克服上反式外翼段带来的滚转效应,也构成了未来“鬼怪”II战斗机的最经典造型。“鬼怪”II战斗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莫过于它的正面造型了当然考虑到这种设计可能会带来低速操控性不佳的问题并且对着舰过程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工程团队决定引入全新的边界层控制系统,即由引擎压缩机引出多余的高压空气并将其排放至机翼前缘和机翼后缘襟翼稍前的位置,由此就能产生升力以提升战斗机的低速操控性能,甚至还能够降低飞机的降落速度并减少降落后的滑行距离,因此可谓一举多得的设计。对于传统战斗机而言,一般都是在左右两侧机翼各布置一套副翼以便控制飞机朝左右两侧滚转,比如当飞机准备往其中一个方向滚转时一侧副翼会抬升,另一侧则会下降,由此造成升力差距来诱导飞机进行滚转机动,而F4H-1战斗机则取消了副翼设计,而是让襟翼充当副翼的职能(外号“Flaperons”),即麦克唐纳的团队让机翼的后缘襟翼和扰流板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如果飞行员想驾驶战斗机向左滚转,那么左侧的扰流板会升起,而右翼外侧的扰流板会下降,襟翼则仅仅能向下转动,如此一来就能简化整个战斗机的机翼结构以降低成本。F-4战斗机取消了副翼,仅仅保留了襟翼设计襟翼上方的扰流板特写镜头在武器系统方面,F4H-1战斗机计划配备西屋公司研发的Aero 1A火控系统,后者包括一台同样由西屋公司研发的AN/APQ-50型X波段截击雷达,为此F4H-1战斗机的机首还被进一步放大以容纳相关设备,同时整台雷达被安装在机体内部的导轨上,因此地勤人员可以很轻松地将整台雷达拉出来进行维护作业。F4H-1同时也是首个全面配备前轮助力转向装置的战斗机,并且它的两侧进气道采用了可变坡道式设计,即可以根据机载飞行数据控制计算机的运算结果自动调节进气口的坡道以调节进气量大小从而在不同的高度和速度条件下都能最大程度地优化自身的飞行性能,从外观角度来看,F4H-1的进气道前端为小型垂直压缩斜板,因此这种设计也被称为二元可调多波系进气道设计。在可维护性方面,麦克唐纳工程师们也是费劲了心思,比如F4H-1战斗机的机腹下方有两个大型舱门以便地勤人员在不拆除后机身的情况下就能直接卸载或者安装两台J79引擎,这点对于维护条件远比不上陆地机场的航空母舰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早期的F4H-1原型机的进气道设计相比量产型号还是有所不同的1958年5月,第一架F4H-1原型机走下了麦克唐纳公司的生产线,而它惊人的外形也在一开始引起了不少非议,比如一些人觉得作为舰载战斗机而言它实在太过庞大,还有人嘲笑说这架飞机的外形就像一个人站在它的鼻子上面并往它的屁股踢了一脚一样,(形容F4H-1的机鼻下垂,并且水平尾翼也有20度下反角的外观),甚至还有一位军方人士拿出所谓的风洞测试数据声称这架原型机哪怕在向后飞行时的气动阻力都比它在向前飞行时的气动阻力要低得多,但是不管争议如何,麦克唐纳公司的首席试飞员R.C.雷特尔依然驾驶这架F4H-1原型机于1958年5月27日完成了首飞工作,由此至少了证明这架外形奇特的战斗机还是能飞得起来的。第一架F4H-1原型机留下来的彩色照片虽然海军对F4H-1原型机的性能十分满意,但显然麦克唐纳团队还需要面对来自老对手的挑战,即钱斯·沃特公司的XF8U-3方案,后者的动力系统为一台普惠J75-P-4引擎,在开启加力燃烧室后的最大推力为26000磅,同时还有一个推力为6000磅的助推火箭,因此钱斯·沃特公司甚至宣称它能达到三马赫的最高飞行时速,可在18288米高空执行截击任务,并且XF8U-3原型机同样取消了机炮,成为了完全以空对空导弹为机载武器的舰队截击机。当然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海军既出人意料,又可以说理所当然地选择了F4H-1方案,毕竟双发配置一方面在海上飞行时的安全性要远高于单发配置,另一方面F4H-1原型机的双座配置也使得两名机组成员能够各自平摊压力,而不是像单座战斗机那样必须让飞行员同时兼顾驾驶飞机和操控武器的职能,于是在1958年12月美国海军正式向麦克唐纳公司下达了制造23架验证机和24架量产机的订单。下面这架就是XF8U-3截击机,可以看出它相比原版F-8丑了不少在接到订单的同时,麦克唐纳公司也和海军达成一项协议,即共同向全球展示一下自己的新飞机具有多么强大的实力。第一项内容自然便是尝试打破当时的最大升限记录,1959年12月6日,Top Flight行动正式展开,飞行员劳伦斯·弗林特驾驶首架YF4H-1原型机(编号142259)于爱德华空军基地的跑道上起飞,当时这架原型机加装了一个用于辨认飞行高度的气压计,而这架原型机也在当天的试飞任务当中创造了30040米的飞行高度纪录,接着F4H-1又分别在一次100千米和500千米的闭环飞行航线当中创造了两次新的最高飞行时速纪录。第10架F4H-1F原型机的测试照片,此时它刚准备在跑道上降落1961年,既是未来F-4B战斗机进入服役的年份,也是美国海军航空兵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时刻,因此海军希望通过创造更多飞行纪录的方式让所有人记住这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斗机。1961年5月,飞行员驾驶F4H-1原型机仅仅花费了2小时49分钟零9秒便成功完成了从洛杉矶到纽约的转场任务,接着一个名叫“鼠尾草”的F4H-1原型机在同年8月创造了高达1451千米/小时的低空飞行速度纪录。1961年11月22日,在“燃烧天空”行动中,海军陆战队飞行员罗伯特·罗宾森在驾机从爱德华空军基地起飞后急速爬升至10058米,接着他抛弃了副油箱并抬起机头和启动加力燃烧室,由此当他飞至穆古角上空时已经达到了2.5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而当他退出航线以后,他已经成功创造了2584千米/小时的最高飞行时速纪录,当然他当时驾驶的是第二架YF4H-1原型机,编号142260,唯一的不同就是配备了注水加力装置以便达到冷却引擎的目的。在1959年至1969年期间,F4H-1原型机总共创造了16项世界纪录,而除“燃烧天空”以外的原型机都没有经过任何改装工作,因此可以肯定它们的飞行性能基本和量产机处于同一水平。F4H-1原型机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创造了大量飞行世界纪录第二架YF4H-1原型机的试飞照片,摄于1961年1月“燃烧天空”号原型机的试飞照片在以上几架原型机不断尝试打破世界纪录的同时,剩下的23架验证机也分别在爱德华空军基地和帕塔克森特河海军测试中心进行着一系列紧张的测试工作,对于它们而言最大的变动就是用全新的J79-GE-2A引擎取代了原有的J79-GE-2引擎,前者相比后者增加了1000磅以上的推力,为此进气道上方的小型延伸段也被取消以便满足更高的进气量需求,同时机鼻下方也增加了由ACF电子工业研发的AN/AAA-4型红外搜索和跟踪装置(IRST),而这也将成为识别早期型“鬼怪”II战斗机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提升航程指标,原型机在右侧机身靠近后座舱盖的位置增加了一具可收放式空中加油管,同时设计师还为它增加了9个重挂点(相比原有的11个还是差点意思),并且它的机翼内侧也加装了用于携带两枚“响尾蛇”红外制导近距空对空导弹的双联装挂架(该挂架也能携带额外的“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对空导弹)。F-4B战斗机的油箱布局设计从第19架YF4H-1原型机(编号146817)开始,由于机组成员抱怨原型机的前座和后座视野都十分糟糕,因此麦克唐纳公司决定将座舱整体抬升数英寸,同时后座相比前座额外增加了15厘米左右的高度,并且座舱盖也被设计成了鼓包状以适应全新的座舱布局,这样一来虽然后座飞行员的视野仅仅得到了少量改善,但至少也能防止前座飞行员在地面滑行阶段看不到地上可能出现的障碍物。除此以外,YF4H-1原型机还将原本用于F4D战斗机的AN/APQ-50型雷达替换为了专门开发的AN/APQ-72型雷达,鉴于后者32英寸的直径远大于前者24英寸的直径,原型机的机鼻直径也增加了8英寸,最后这架原型机还在机鼻后方两侧增加了额外的进气口,由此一来第19架原型机实际上成为了这批原型机里面外形最接近量产型“鬼怪”II战斗机的成员。(从外观上来看进气道前端的垂直压缩斜板的面积也有所增加)第19架原型机的照片,此时外观已经十分接近量产型F-4B量产型F-4B战斗机的进气道特写镜头进气道上方的辅助进气口设计【AN/APQ-72型雷达具有空中目标搜索、自动跟踪和连续波照射等功能,对大目标的探测距离为80-96千米,对小目标的探测距离为30-40千米,对大目标截获和跟踪距离为20-40千米,对小目标截获和跟踪距离为10-20千米,扫描方位角为±60°,自动俯仰角度为±12°,手动俯仰角度为±36°,天线直径为81厘米,它采用液压驱动方式,跟踪范围为水平和垂直各±60°,平均故障间隔为10-15小时,配套的AN/AAA-4型红外搜索和跟踪装置(IRST)的作用距离为30千米】1959年7月3日,麦克唐纳公司已准备好为他们的新式截击机取一个全新的名字,在当时麦克唐纳公司主要以各种超自然现象来为自己的设计命名,如鬼怪、哥布林、女妖和巫毒,而他们的新式截击机自然也会遵循这套命名规则,同时考虑到此时也是麦克唐纳公司成立20周年纪念日,因此他们也希望通过某种方式纪念自己的第一款成熟作品,同时也是美国海军的第一款喷气式舰载战斗机——FH-1“鬼怪”,在此情况下新式截击机毫无疑问地获得了那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名字——“鬼怪”II(Phantom II)。FH-1既是麦克唐纳公司的第一款喷气式战斗机,也是美国海军的第一款喷气式战斗机1960年12月,首批量产型F4H-1“鬼怪”II战斗机走下了圣路易斯工厂的生产线,随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米拉马尔海军航空站的VF-121“领跑者”中队成为了第一个接收量产型F4H-1“鬼怪”II战斗机的作战单位,随后他们便同来自VF-101中队的飞行员们一同展开了训练工作。值得一提的是VF-121中队的一个机组曾经在1961年5月24日于横穿大陆的飞行任务当中创造了新的速度纪录,而此时距离训练项目启动也才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同时也正是VF-101中队的飞行员驾驶着“鼠尾草”达到了上述的低空飞行速度纪录。对于量产型“鬼怪”II战斗机来说,他们相比最后五架F4H-1F原型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拥有直径更大的AN/APQ-72型雷达和配套的新式雷达罩,同时座椅高度和座舱盖的样式都按照第19架YF4H-1原型机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从细节层面来看,F4H-1战斗机在机翼的内侧布置了可用于携带“麻雀”或者“响尾蛇”空空导弹的LAU-17/A挂架,同时机腹还布置了Aero-27A中线挂架,同时外翼段还布置了一对MAU-12挂架,由此一来F4H-1战斗机的五挂架配置保证了它能够拥有超强的挂载能力以满足多用途需求,并且这批F4H-1战斗机依然保留着原型机的J79-GE-2A引擎,最大推力为16150磅,它的Aero-1A型火控系统包括AN/APQ-72型搜索和跟踪雷达,以及用于为“麻雀”空空导弹提供连续波照射的APA-157型连续波照射雷达装置,而弹射座椅则为英国制造的马丁·贝克MK5型。满挂炸弹进行飞行测试的F4H-1战斗机,后来改名为F-4A原型机前文描述的24架量产型“鬼怪”II战斗机仅仅被作为训练教具使用,而真正意义上的量产型“鬼怪”II战斗机的故事则要从第25架开始说起,它的特点是更换了全新的J79-GE-8引擎,海平面最大推力为17000磅,军用推力为10900磅,长度5.29米,直径0.97米,重量1.6吨,在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这款由通用电气公司研发的杰作:它最初是专门为B-58超音速轰炸机而设计的产品,项目启动于1952年,设计指标为涡轮前温度930℃,加力温度为1800℃,压气机增压比略高于12,同时由于它也是首个使用通用电气公司自行研制的压气机静子调节技术的引擎,因此得以选用三支点式单轴和双叶片式结构,而后者能够有效消除叶片共振带来的不利影响,除了推力指标以外,J79-GE-8的第一级压气机的静子叶片采用了防冰设计,而前七级压气机盘则采用钛合金设计,耗油率降低至1.93千克/小时。J79系列引擎于1956年8月通过150小时的定型试验,接着便于同年底进入批量生产,随后于1958年交付至空军使用,而J79-GE-8作为海军引擎则直到1960年7月才正式通过定型测试,并且考虑到海上环境相比陆地更加复杂,海军型J79为了防止海水和海风的腐蚀而采用了全钢结构,同时还采用了冲击涡轮的启动系统,,主燃烧室也只有一个点火器可供使用。位于工厂内的J79-GE-8引擎在武器系统方面,第25架开始的F4H-1战斗机除了保留原有的火控系统以外,还增加了AN/AAA-4型红外搜索跟踪装置,这样一来即便“鬼怪”II战斗机在不开启雷达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这套装置搜索和跟踪敌机,同时成为标准配置的还有AN/AJB-3A型全高度轰炸系统,由此一来量产型F4H-1战斗机的投弹精度相比的型号有很大改善,除此以外量产型F4H-1战斗机的主要航电系统还包括AN/ASA-32型自动驾驶系统、AN/ASN-39型导航计算机、AN/ASQ-19型联络导航识别系统、AN/APN-22型雷达高度表和A/A24G型中央飞行数据计算机,甚至未来有12架F4H-1战斗机还将配备AN/ASW-21型双向战术数据链系统。AN/AAA-4型红外搜索和跟踪装置(IRST)机载武器方面,从1957年开始(时间和上文有冲突,为不同资料的结果),海军就计划让“鬼怪”II战斗机成为仅以空对空导弹作为主要武器的舰队截击机,因此F4H-1战斗机的机腹半埋式挂架可以携带四枚AIM-7“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对空导弹,而机翼内侧的挂架则可以携带两枚AIM-7“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对空导弹或者四枚AIM-9“响尾蛇”红外制导近距空对空导弹,这种武器配置对于一款舰队截击机来说是绝对够用的。首先来说说著名的“麻雀”导弹,事实上早在二战结束以后不久的1946年,美国人就已经展开了有关空对空导弹的研究工作,当时美国航空局导弹部认为雷达制导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他们希望将包括发射机和接收器在内的整套雷达设备全部塞入导引头内,但在当时雷达元器件的小型化程度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有关“主动雷达制导”的最初设想就这样告一段落了,斯派里陀螺仪公司在1910年成立后主要负责研发导航设备,并且在二战时期还制造过模拟计算机、轰炸瞄准具等设备,因此他们在制造航空电子仪器设备和精密机械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也就自然而言地成了负责研发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的不二人选。1946年5月,斯派里陀螺仪公司成立了特种武器部,接着美国海军又于1947年与他们签订协议要求在现有的127毫米高速空射火箭弹(HVAR)的基础上研发一款采用波束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到了1948年,考虑到当时的电子管设备普遍较大且127毫米的直径太小,他们决定将导弹直径扩大至203毫米,同时这个项目的名称也改为AAM-N-2(最初起名为KAS-1,后来更名为AAM-2,而N代表这是海军研制的)。AAM-N-2导弹于1956年正式进入美国海军的服役序列,主要装备于F3H-2M“恶魔”和F7U-3M“弯刀”战斗机上面,并且这种导弹的名称也叫“麻雀”,但由于波束制导的固有缺陷及有效射程太短、操作繁琐等问题,AAM-N-2导弹仅仅制造了2000枚就迅速停产,即便装备部队的也很快退役了。AAM-N-2空对空导弹的测试照片早在1950年,道格拉斯公司就已经尝试在“麻雀”空对空导弹上面安装雷达导引头以提升实战效果,而当美国海军航空局提出的其中一个方案也是类似于道格拉斯的主动雷达制导形式,因此道格拉斯公司顺理成章地于1951年拿到了拨款并且展开了雷达制导型“麻雀”导弹的研发工作,即XAAM-N-2a“麻雀”II项目,随后这个编号又变更为XAAM-N-3,该方案计划采用AN/APQ-64型雷达作为引导机制并计划成为F5D“空中枪骑兵”的主要配置,但由于F5D项目于1956年下马,因此颇具“黑科技”色彩的“麻雀”II导弹也无奈停止了研发工作,虽然中途加入的加拿大人仍然坚持要完成“麻雀”II导弹的研制工作并将其用在本国的CF-105截击机上面,但在CF-105于1958年下马后,有关“麻雀”II的故事也正式结束了。(即便在测试阶段,该导弹也暴露出了内部发射机功率太低,作用距离极其有限和AN/APQ-64型雷达几乎无法工作等缺陷,因此自然也没有服役的可能性)如今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存世的AAM-N-3空空导弹接下来登场的便是大名鼎鼎的雷神公司,早在1951年期间,他们就已经开始尝试在“麻雀”导弹的基础上使用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想法,因此他们也得以在1953年击败前面两位对手并赢得了“麻雀”III导弹的研制合同,而斯派里陀螺仪公司也在美国海军的协助下将位于布里斯托尔的工厂交给雷神公司管理。由于XAAM-N-6原型弹的200多次发射试验基本还算顺利,因此海军与雷神公司于1958年1月签订了生产合同,随后量产型“麻雀”III导弹从1958年8月开始正式装备海军飞机,直至1959年停产前共有2000枚产量。值得一提的是量产型“麻雀”III导弹的弹头改为了短锥形,弹翼改为直角梯形,天线罩长度约为56厘米,材质为氧化铝陶瓷材料,导引头由直径203毫米的雷达接收天线、天线随动系统、接收器和电子计算装置组成,导弹的两对弹翼安装在弹体中部,偏转角度为±18°~20°,其中一对弹翼可以实现差动偏转以控制导弹的横向滚动,偏转角可达±1.5°~2°,尾部有四片十字形固定翼面用于保持纵向稳定,安定翼的翼展为81厘米。“麻雀”导弹本身采用近炸引信、触发引信和MK38连续杆战斗部,重量为30千克,装药量为7千克,它的动力装置为一台航空动力喷气公司研发的1.8KS7800(编号真就这样)单级浇铸固体火箭引擎,重量为53.5千克,装药为21.5千克的硝基化合物加氧化剂过氯酸铵,燃烧时间为1.8秒。挂载四枚AIM-7C“麻雀”空对空导弹的F3H“恶魔”战斗机而对于F4H-1战斗机来说,它主要使用AIM-7D和AIM-7E两款“麻雀”III空对空导弹,其中前者于1959年正式投产,产量为7500枚,最大改进之处在于采用了由蒂奥科尔公司研发的新型LR44-RM-2可贮存液体火箭引擎(一说为MK6 Mod3型固体火箭引擎),同时它的导引头也经过了大幅改良,比如采用连续波体制和编码调制并按速度选择目标和根据比例导引规律追踪目标,由此大幅提升了抗干扰能力以及提升了在高速状态下跟踪目标的能力;后者更换了洛克特丹尼公司研发的MK36固体火箭引擎(后面改为MK52火箭引擎)并采用改进型X波段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它的截获距离为15千米,制导时间为23秒,最大允许高度差为4000-5000米,迎头状态下的射程为35千米,尾追状态下射程为5.5千米,该导弹于1962年开始设计,随后于1963年1月进入生产并加入部队的服役序列。(AIM-7D和AIM-7E为麦克纳马拉改革后的编号,在此之前分别为AAM-N-6a和AAM-N-6b)AIM-7D“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AIM-7E“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空对空导弹之一的“响尾蛇”(Sidewinder)最早起源于美国海军武器测试站的一名叫威廉姆·B·麦克里恩的测试人员,当时他领导的工作团队在战后主要负责为新出现的空对空导弹研发一款红外线引信,项目名称为“Local Fuze Project 602”,随后美国海军于1947年提出研发一款弹径为127毫米的空对空导弹并且要求该导弹能适用于所有战斗机的挂载需求,由此一来麦克里恩决定和自己的团队一道研发一款127毫米弹径的红外线制导空对空火箭弹(当时还不叫空对空导弹),而该项目当时并没有得到任何官方支持,因此他们只能动用单位杂项资金来支持自己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只能利用空余时间来试验或前文车库及废品拆解场寻找设备来组装相关设备。最初的试验对象为普通的127毫米高速空射火箭弹(HVAR),而麦克里恩设计的系统简而言之是由两个交叉的抛物面凸镜在导弹头部以高达4200转/分钟的速度陀螺旋转,随后通过凸镜反射到硫化铅探测器的红外线焦点离旋转轴的距离就可以算出目标离轴角,同时探测器将把红外线信号转为电信号并控制导引头对准目标,最后探测器形成的电信号将控制导弹舵面飞向目标,而导引头在加上透明的玻璃罩以后便形成了类似于“眼球”的结构,并可以像人类的眼球一样跟随目标热辐射信号的强度转动。麦克里恩是当之无愧的“响尾蛇之父”麦克里恩通过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项制导装置的设计工作,最终完工的产品采用了鸭式气动布局,这点在当时可以说是十分标新立异的。1950年,麦克里恩正式决定将目标转为热寻的空对空火箭弹的研究工作,而该工作的完成时间仅仅相隔了两年不到的时间,这款火箭弹在1951年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随后获得了时任美国海军武器测试站副主管威廉姆·帕尔森斯的认可并且由此获得了官方资金的支持。1952年,这款已经持续多年的项目被正式命名为XAAM-N-7,同时还获得了“响尾蛇”这一大名鼎鼎的称号,在经过13次失败的打靶试验后,该导弹于1953年9月的一次测试中成功击落了一架QB-17靶机,当时这款导弹的载机为一架经过改装的“天袭者”攻击机。1955年,第一批AAM-N-7导弹的生产订单被下达至通用电气公司(GE),数量为240枚,最终新式“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将于1956年5月正式进入美国海军的服役序列。1963年,随着新一任国防部长麦克纳玛拉颁布全新的命名法则,之前首批AAM-N-7导弹被改名为AIM-9A,随后进入大规模生产的 “响尾蛇”导弹则获得了AIM-9B的新编号。1951年期间的样弹模型,注意它和量产型号也有很大区别挂载AIM-9A导弹进行测试的F3D战斗机作为“响尾蛇”导弹家族第一款大规模量产型号及产量最大的型号,AIM-9B空对空导弹的最大特点是结构简单,可拆卸部件仅仅为24个,电子管只有7个,控制舵在前,主弹翼在后,控制舵和主弹翼位于同一平面并呈“X-X”型布局,由此成为了典型的鸭式气动布局。红外导引头的搜索视角为正负25度,镜片组则可以为硫化铅探测器提供4度的连续视场角,并且由于AIM-9B导弹的导引头采用非制冷硫化铅光敏材料构成,因此导弹本身只能从敌机的正后方发动攻击,同时由于导弹的导引头跟踪角速度仅仅为11度/秒,因此只能用于跟踪缺乏机动性能的目标(如轰炸机),另外由于红外线探测器全部采用真空元件,因此存在体积大、反应慢、耗电多等诸多缺点,导弹本身则采用前置角导引法来攻击目标。(相当于比例导引法的一种分支)。导弹的动力系统为一台由帝奥科尔公司研发的MK17型火箭发动机,推力为17.8千牛,装药为21千克,同时还采用了高爆破片式杀伤战斗部,当量为4.5千克,杀伤半径为10-11米,破片数量为7000块,破片飞散角为10度-16度,导弹的战斗部可选用红外线近炸引信或者碰炸引信,导弹的弹长2.83米,弹径127毫米,长径比为22.3,翼展为0.559米,全重为70千克,最大速度为1.7马赫,最大射程为11千米,最小射程为900米,最大可用过载为12G(通常而言导弹的最大可用过载必须三倍于目标的过载才能保障击中目标,因此在被AIM-9B导弹锁定以后通常做4G以上过载的机动就可以规避,中国大陆空军的实战经验表明实际上3G以上过载的机动就能躲开AIM-9B空对空导弹的攻击),导弹的制导时间为20秒,同时单枚导弹的造价仅仅为3000美元,生产时间为1956年至1962年,总产量高达8万枚以上。尽管在当时来看“响尾蛇”导弹还存在相当多的缺点,但是其先进程度在20世纪50年代乃至60年代初期是无人能及的(除了英国于1958年装备的“火光”空对空导弹和美国空军装备的AIM-4“猎鹰”空对空导弹能够匹敌)博物馆中的AIM-9B“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除了空对空导弹以外,F4H-1战斗机的其他武器配置也一样十分值得关注,甚至可以说它是当时世界范围内载弹量最高的双发战斗机之一。根据手册资料显示,F4H-1的机腹挂架可以携带一枚MK28、MK43或者MK57型核弹,同时它也能够选择携带24枚MK81型250磅低阻炸弹(内侧机翼挂架可以携带6枚,机腹6枚,外侧挂架12枚)、24枚MK82型500磅低阻炸弹(内侧机翼挂架可以携带6枚,机腹6枚,外侧挂架12枚)和11枚MK83型1000磅低阻炸弹(内侧机翼挂架可以携带3枚,机腹4枚,外侧挂架4枚),除此以外还能携带15具Aero 7D型19联装70毫米火箭弹发射巢(内侧机翼挂架可携带3具,机腹6具,外侧挂架6具)或15具LAU-10A型四联装“阻尼”127毫米火箭弹发射巢(内侧机翼挂架可以携带3具,机腹6具,外侧挂架6具),同时还能在机腹选择挂载一个AePo 8A训练撒布器。自行感受一下吧......在机体内构方面,F4H-1战斗机总共有8具内部油箱,其中6个位于机身中部呈线状排列,总容量为1356加仑,两具机翼内部油箱拥有630加仑容量,同时还能在机腹携带一具600加仑副油箱和在两侧机翼下方各挂载一具740加仑副油箱,使用燃料为JP4或JP5,战斗机的空重为12吨,战斗重量为17吨,最大起飞重量为24吨(在航空母舰上面如果碰到紧急情况也能以25吨重量升空作战,但前提在于飞机的前起落架必须处于伸展状态,这一点在日后的英国鬼怪篇章里面会提到的),最大降落重量为17吨(陆地机场,海军航母为15吨),最大载弹量为5.4吨。F4H-1战斗机的机翼面积为49平方米,翼展为11米,平均气动弦长为4.9米,机翼在25%弦长左右的后掠角为45°,外翼段向上弯曲角度为12°,战斗机的全长为17米,高度为4.9米,起落架间距为7.1米。“鬼怪”II战斗机的前起落架为可伸缩长度式结构在飞行性能方面,F4H-1的海平面速度为1372千米/小时,折合起来大约为1.12马赫左右,在13716米高度的飞行时速为2411千米/小时,折合起来大约为2马赫,海平面爬升率为12359米/分钟,作战半径根据不同任务的需求介于814千米至963千米之间。首架真正意义上的量产型F4H-1战斗机于1961年3月25日完成首飞,接着麦克唐纳公司从第48架(算上了之前24架用于训练的量产机)开始进入了全速生产状态,因此海军型“鬼怪”II战斗机的产量从1962年开始增加至每月30架,而在1961年6月,VF-74中队和VF-114中队成为了首批装备“鬼怪”II战斗机的作战单位,其中VF-74中队随后于1961年10月被部署至“萨拉托加”航空母舰上面,也标志着“鬼怪”II战斗机从这一刻起正式成为了美国海军航母编队的一员战将,在此期间海军飞行员们也驾驶着“鬼怪”II战斗机一次次地突破了已有的多项世界飞行纪录,从而证明了麦克唐纳战斗机优异的性能。从1962年6月29日开始,VMF(AW)-314中队也正式接收了他们的“鬼怪”II战斗机,由此标志着美国海军陆战队成为了“鬼怪”II战斗机的第二位客户。VF-101中队的F-4B“鬼怪”II战斗机编队1962年9月,新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聆听下属汇报军队中各种武器的命名规则时感到十分厌烦,身为前世界银行行长的他自然无法容忍这种错综复杂的编号系统,于是他决定立刻简化所有武器的编号以方便管理,因此这次事件也被称为麦克纳马拉改革。而在国防部长决定改革编号以后,“鬼怪”II战斗机的编号也从F4H-1变更为F-4B,而F-4A的编号从广义上来说指之前的各种原型机和训练机。在越战时期,根据实战经验,F-4B战斗机在垂尾上方增加了AN/APR-30型雷达定位和告警系统(RHAW),这样一来“鬼怪”II机组就能提前截获苏制S-75地对空导弹(北约代号SA-2)的“扇歌”火控雷达的锁定信号并且及时使用反制措施或进行机动以便规避前者的打击,在1961年3月至1967年1月27日之间,总共有649架F-4B战斗机走下了麦克唐纳公司的生产线,其中一部分后来被升级为F-4N,这点将在后文进行描述。VF-74中队的F-4B“鬼怪”II战斗机,摄于1961年VF-111“落日”中队的F-4B战斗机,注意垂尾上方的RHAW天线还记得之前提到的12架装有AN/ASW-21型双向战术数据链的F-4B吗?他们于1963年3月走下麦克唐纳公司的生产线,特点在于机身内的一号油箱被移除并被用于安装额外的通讯设备和进场功率补偿系统,由此一来该数据链便能同航空母舰上的AN/SPN-10型雷达联动以控制战斗机自动进场和着陆,其他构造相比F-4B并没有多少变化。这批共计12架装有数据链系统的“鬼怪”II战斗机被命名为F-4G,其中VF-213“黑狮子”中队曾经带着它们于1965年12月跟随“小鹰”号航空母舰一道参与过越南战争。(另外有说法称其中10架F-4G战斗机来自VF-96中队,后者于1963年夏天首先接收F-4G战斗机)除此以外,美国海军还曾在1966年将它们用于测试新的绿色或绿白相间涂装(机腹依然保留着白色涂装,主要改变了机体上方的涂装样式),但结果表明绿色涂装在丛林上空的伪装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当航母在夜间行动时地勤人员也很难看清“鬼怪”II战斗机所在的位置,由此可能会造成许多行动上的不便,因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前海军的“鬼怪”II战斗机都保留着纯白色涂装,而之前提到的那套自动进场程序也被证明可行性不高,所以它也被放弃了,最后F-4G项目只能不了了之,所有12架F-4G都回到了美国并且被改回了F-4B的样式,随后F-4G这个编号也将由未来一款空军型“鬼怪”II战斗机所继承。F-4G原型机的照片,注意他的涂装已经发生了变化F-4G原型机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彩色照片上世纪70年代,考虑到还有不少F-4B战斗机在航空母舰上的各个中队内服役,美国海军决定同麦克唐纳公司一道启动一项名为“蜜蜂线”的升级项目以便让这些老旧的“鬼怪”II战斗机(有的机龄已经超过十年,何况还有不少F-4B依然在越南上空参与各种战斗)重新焕发活力。根据规划,批次号为12至28的F-4B战斗机将被运输至北岛海军航空站的海军航空大修厂进行翻新工作,接着F-4B战斗机将被拆解以检查是否适合继续升级,如有缺失或损坏的部件就用新的顶替上去,由此一来就能将老式“鬼怪”II战斗机的预期使用寿命延长至80年代左右,除此以外海军还为这些翻新后的F-4B战斗机配备了最新的航空设备,比如AN/AVG-8型目视目标截获系统(VTAS,世界上最早的头盔瞄准具,后面的篇章会详细介绍这个设备),为AIM-9G“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准备的扩展截获模式(SEAM)所需的相关设备,和F-4J战斗机同款的开缝式稳定面(相当于在水平尾翼加个类似前缘缝翼的套件,由此便能够改善“鬼怪”II战斗机的失速特性)、自动高度播报设备、全新的任务计算机、AN/APX-76型空对空敌我识别系统、新的30千瓦发电机和AN/ASW-25A型单向数据链系统(即著名的Link 4数据链系统,同样用于F-4J和F-4S上面,当然由于“鬼怪”II战斗机过于老旧,因此只能够使用Link 4数据链的单向传输功能,而双向传输功能则必须得等到F-14“雄猫”战斗机服役后才能实现)。隶属于VF-154中队的F-4N“鬼怪”II舰载战斗机在外观方面,改造完毕以后的F-4B战斗机的机翼内侧前缘襟翼被改为固定关闭的形式,即内侧的前缘襟翼不再因为战斗机执行机动动作等原因而处于展开状态,同时它的机身两侧各有一道突出的鼓状天线,这是为新增的AN/ALQ-126型欺骗式电子干扰装置准备的东西,而这也由此成为了将它同初期型F-4B战斗机区分开来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经过以上改造措施以后的F-4B战斗机被重新命名为F-4N,其中第一架F-4N战斗机于1972年6月3+1日首飞成功,随后将在1973年2月正式上舰,总改装数量为301架(一说227架),这些F-4N战斗机将在美国海军中服役至80年代为止,其中60架后来被改装为QF-4N靶机并用于新式战斗机的打靶训练教具使用。VF-101中队的F-4N“鬼怪”II战斗机,摄于1975年
(未完待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奇形怪状的飞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