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这是英国漫画家,威廉·埃莉·希尔在1951年创作的一幅画,画名叫做《我的妻子与岳母》。顾名思义,这幅画中是有妻子和岳母——两个女人的。但是,你能够同时看到画中的妻子和岳母——两个女人吗?肯定看不到。如果你看到了其中的妻子,你就肯定看不到岳母。如果你看到了其中的岳母,你就肯定看不到妻子。我们来先看其中的妻子:——不要看圈圈之外,两眼紧盯圈圈之内。再看其中的岳母:——视野放大,看画中所有白色部分的整体轮廓,不要漏掉最下面的白色部分,那就是老太婆的下嘴唇与下巴。这幅画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够检测一个人的心理层次,是稚嫩还是成熟。如果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年轻的妻子,那么,你就在心理上还很年轻,或者,是比较稚嫩。反过来,如果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岳母,那就说明,你是一个成年人,或者,是你的心理上已经成熟了。如果你经过别人的指点,仍然只能看到妻子,而看不到岳母,那么,说明你非常稚嫩,完全没有长大。如果你经过别人的指点,仍然只能看到岳母,而看不到妻子,那就说明,你已经不再年轻。你老啦!你老啦!准备到神案上去,喜捧中国人民冥行发行的10000000面值的大额钞票吧!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实是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1】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信息,都可以传递到我们的大脑。2】但是,我们的大脑不一定能够处理得了所有的已经接收到的信息。所以,在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我们的大脑并不会平等地处理这些信息。而是会根据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挑选其中的一部分信息,来进行处理。只挑选其中的一部分信息,来进行分析、辨别、和认知。3】我们可以将这一部分被挑选出来进行处理的信息,称为阳。可以将另一部分没有被挑选出来,从而没有被分析、辨别、认知的信息,称为阴。4】被称为阴的一部分信息,其实也并不是没有被我们的大脑处理,甚至用到。它们是被我们的大脑储存起来了,并且,作为背景、参照系,来与阳进行比较,从而利用它们与阳的比较,来对阳进行分析、辨别、和认知,以判断阳的状态与性质。之所以在上面《我的妻子与岳母》这幅画中,少年人更容易看到妻子,成年人更容易看到岳母,就是在于:画面中妻子的头像,所占的画面较小;岳母的头像,所占的画面较大。而少年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低,只能选取画面中的一部分进行处理。那么,被少年人所选取的一部分,就必定是在整个画面中位置最突出、信息量最集中的一部分。那就是妻子的头像。成年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高,就会将整个画面统一起来进行处理。但是,在统一起来进行处理的同时,他的大脑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全部收集处理,而是仍然要在所有的信息中,忽略掉相对微观的部分,只处理相对宏观的部分。那么,忽略掉部分相对微观的信息,在画面中所占画面较少的妻子的头像,就必定也有一部分信息会被忽略掉,这就使构成妻子头像的信息不完整。这样,就让成年人看不到妻子,只能看到岳母了。这就是少年人容易看到画面中的妻子,成年人容易看到画面中的岳母的原因。所以,我们由此可以想到,生活中的你,如果被欺骗,那么,到底是生活欺骗了你呢?还是你自己欺骗了你自己呢?恐怕,生活中大部分对你不利的信息,早已经展露在你的面前——说明生活没有欺骗你。只是,你自己的大脑不好使,没有注意到生活向你展露出来的那些对你不利的信息,而是尽想着好事,只注意到了生活中向你展露出来的那些对你有利的信息。所以,到头来事与愿违,结局惨痛,你就认为,是生活欺骗了你。而真实的情况,其实是你自己欺骗了自己。那么,通过这幅《我的妻子与岳母》的画,以及由这种少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大脑处理信息之方式的差异,我们能不能够联想一下,我们中国文化,和人家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很明显,我们中国文化与人家西方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比如,在语言顺序上,我们中国人说“中国制造”——由宏观看到微观;他们西方人说“制造在中国”——由微观看到宏观。我们中国人说“年、月、日”——由过程看到细节;他们西方人说“日/月/年”——由细节看到过程。在文字的构成上,我们的汉字是具有空间结构的方块字——复方程序;他们西方文字是具有“线性结构”的条块字——单一程序。这些个不同,都是文化习惯的不同。而这些文化习惯的不同,都是说明了我们中国文化和他们西方文化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那么,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他们西方文化就像少年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低,就只能选取所接收到的信息中的一部分进行处理。而我们中国文化就像成年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高,就会将所接收到的信息统一为一个宏观系统进行处理。我们可以拿我们中国文化和他们西方文化中最烧脑、当然也就是最高级的哲学文化来进行对比,看看是不是这个情况。首先,他们西方文化中有“对立统一规律”这种对世界的哲学认识,对吧?那么,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哲学,是不是对于世界的一种“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呢?《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以及其中的阴阳鱼眼、和阴阳鱼尾,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五行图》中的金和木,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五行图》中的水与火,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五行图》中的生与克,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河图》中的阴性点数与阳性点数,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河图》中的内圈一、二、三、四,与外圈六、七、八、九,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河图》中的中央阳五,与两个阴五,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河图》中的中央三个五,与四周的八个常数,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洛书》中的阴性点数与阳性点数,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洛书》中的阴二和阴四,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洛书》中的阴六和阴八,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洛书》中的阴二、阴四,与阴六、阴八之间,是不是一个对立统一呢?《洛书》中的阳一与阳九,是不是对立统一呢?《洛书》中的阳三与阳七,是不是对立统一呢?《洛书》中的中央阳五与四周八个常数,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八卦》中的上天与下地,是不是对立统一呢?《八卦》中的上天、下地,与中间的人,是不是一种对立统一呢?当然,虽然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易经》哲学中有这么多的对立统一,但是,《易经》哲学中的这些内容,具体又都是表达的什么含义呢?我们可以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西方哲学中有精神与物质这样的一对概念,就像人的灵魂与肉体。只是,他们的精神,好像是专指人的精神,而不是说,人之外的所有事物都有精神。而我们中国哲学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这个道,其实就是精神,就像人的灵魂;器,其实就是物质,就像人的肉体。只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这个精神,就不限于人,而是包括所有的事物,都有这种精神,都有这种灵魂——“万物皆有灵”嘛。那么,《太极图》中的两个鱼眼,就像两个人的灵魂,就是两种精神;两个鱼体,就像两个人的肉体,就是两种物质。《五行图》中的金和木,就像两个人的灵魂,就是两种精神;水与火,就像两个人的肉体,就是两种物质。为什么金和木是稳定性的实体,它们反倒是灵魂——精神;水与火是变态性的流体,它们反倒是肉体——物质呢?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灵魂——精神是始终如一的;春光易逝,韶华易老,肉体——物质是容易变化的。所以,《太极图》和《五行图》,其实就是表达的同一个客观对象,只是,她们表达的客观对象的面相不同。《太极图》表达的是客观对象的“极”,《五行图》表达的是客观对象的“行”。而“极”是什么呢?“行”又是什么呢?他们西方哲学中还有一对概念,就是存在与变化。而《太极图》的“极”,就是一种存在;《五行图》的“行”,就是一种变化。也就是说,《太极图》就是表达了客观对象的一种存在形式;《五行图》就是表达了客观对象的一种变化形式。就像一个人,《太极图》是表达他的轮廓形象,《五行图》是表达他的轮廓形象的改变。由此,我们就又可以想到《洛书》《河图》,她们又是与《太极图》《五行图》相对应的。《太极图》是表达客观对象的低级存在形式;《洛书》就是表达客观对象的高级存在形式。《五行图》是表达客观对象之存在形式的变化原因;《河图》就表达客观对象之存在形式的变化规律。为什么《洛书》是表达客观对象的高级存在形式;《河图》是表达客观对象的变化规律呢?《易经·系辞上》曰:“河出图, 洛出书” 。孔颖达对上面这句话,引《春秋纬》的解释说:“河以通乾出天苞, 洛以流坤吐地符。”理解了“河以通乾出天苞, 洛以流坤吐地符”这句话,就可以知道:《河图》是表达事物的变化,像花苞一样次第展开;《洛书》是表达事物的存在,像符咒一样牢不可破。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河图》与《五行图》的比较,《洛书》与《太极图》的比较,来得出同样的结论。《河图》的一、二、三、四到六、七、八、九,与《五行图》的金生水,土生金,不是都表现了一种循环往复的的变化规律吗?只不过,《河图》表达的是宏观性的变化;《五行图》表达的是微观性的变化。《洛书》的偶数与偶数相对,奇数与奇数相对,与《太极图》的阴阳鱼相对,不是都表现了一种结构性的关系吗?这种结构性的关系,就是一种存在。只是,《洛书》的存在结构更复杂,《太极图》的存在结构较简单。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我们中国文化和他们西方文化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呢?但是,在共同之中,也有许多不同的东西。比如,我们的《五行图》中的土,就是《太极图》中阴、阳鱼合抱而成的大圆,它是凌驾于金(白鱼之黑眼)、木(黑鱼之白眼)、水(白鱼鱼体)、火(黑鱼鱼体)之上的,是对金(白鱼之黑眼)、木(黑鱼之白眼)、水(白鱼鱼体)、火(黑鱼鱼体)之间的关系有着中和、协调作用的。那么,这样的一个角色、概念,在西方哲学中,有没有呢?进一步地,我们的《河图》中的两个阴五,加一个阳五,分别代表爷、子、孙三个事物的第五个变化阶段,这爷、子、孙三个事物的第五个变化阶段,是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叠性的。就是:在爷的第五个变化阶段,儿子诞生;儿的第五个变化阶段,儿子由被支配者转变为支配者,爷老去,孙诞生;孙的第五个变化阶段,儿老去,孙子由被支配者转变为支配者。像这样的一个第五阶段的概念,西方哲学中,有没有呢?还有《洛书》中的阳五,它居于各数的中央,明显地对各数具有平衡、协调的作用。而“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八卦》就是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画出来的。所以,正是《洛书》中的阳五,才使得我们的《八卦图》中,有了上爻与下爻之间的中爻。这上爻和下爻就是天和地,显然就是对立统一的。那么,在它们的这个对立统一的中间,这个中爻——人,起着什么作用呢?天、地是父母,人就是父母的儿子,人要希望自己的家庭环境好,它就要在天、地之间起到中和、协调的作用。由此,就形成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中庸之道。那么,他们西方哲学中,有没有我们《洛书》中的阳五这个概念呢?他们西方哲学中,有没有我们《八卦》中的中爻这个概念呢?他们西方文化中,有没有中和、中庸的概念呢?都没有。而他们之所以没有中和、中庸的概念,不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像小孩子一样,视野狭窄,只看到对立统一,看不到对立统一之外,对立统一双方共同的环境压力吗?我们之所以具有中和、中庸的概念,不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像成年人一样,视野开阔,不仅能够看到对立统一,也能够看到对立统一之外,对立统一双方共同的环境压力吗?所以,为什么他们西方文明没有历史,而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中华文明站得高,看得远呀。当然,正像成年人容易看到画中的岳母,却不容易看到画中的妻子一样。我们中华文明,容易看到社会的宏观层面的东西,却不容易看到社会的微观层面的东西,不容易看到社会中的新生事物给社会所带来的进步意义。这也正是近代以来,我们会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早在宋朝,我们中国的工商业生产,就发展到了大量开拓海外贸易的阶段,也由此导致了工商业者,为了掌控商品原材料的生产,而大量地兼并农民们的土地。而与西方的“羊吃人运动(圈地运动)”不同,我们中国没有发生“羊吃人运动(圈地运动)”,而是发生了“王安石变法”,发生了“变法派”与“礼制派”的长期斗争。于是,西方通过“羊吃人运动(圈地运动)”,进入了工业文明的门槛;而我们中国,却一再发生先进文明被落后文明所征服的事件。这就是由于我们不能见微知著,不能理解工商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意义。所以,中华文明,还是要吸收外来文明,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这才会使自己的视野更加丰富全面。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和风格,它强调细腻、精细和写实的表现方式。字面上,"工笔"指的是绘画时使用细笔勾勒细节,并进行仔细的填色和描绘。在工笔画中,艺术家通常使用细小的毛笔,以细致入微的线条描绘出物体的轮廓和细节,之后再运用颜料进行色彩的填充和渲染。这种绘画方式注重细节的表现和色彩的层次感,追求形象的真实性和精确性。工笔画通常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绘制出具体的物象,注重细节的描绘和精确的表现。工笔画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唐代,发展并繁盛于宋代。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常用于绘制花鸟、人物、山水等各种主题。工笔画的特点是细腻入微、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以及对细节和光影的精确描绘。它注重写实和精细的表现方式,追求艺术作品的精致和华丽。工笔画的创作需要艺术家具备扎实的绘画技巧和对被描绘对象的深入观察和理解。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精确的色彩运用,工笔画能够展现出细致入微的细节和生动的形象,给人以精美和逼真的视觉享受。旻鹭648获赞 238粉丝开卷有益莫忘读书
  在上海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他日复一日地在一枚枚蛋壳上作画,画《西游记大闹天宫》、画《封神演义》、画《水浒传》、画《三国演义》等,可谓画遍了京剧脸谱里的各种人物形象。十余年间,近3000枚蛋壳在他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脸谱画。2008年,他的京剧脸谱作品曾被央视戏曲频道展示;2016年,他更入选成为上海市市民文化节百名手工达人之一。  老有所乐的费永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用一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道出了自己的心愿:“我在这蛋壳上作画就是想能借此弘扬我们传统戏曲文化,只要身体可行,我就会一直画下去。”  推门走入费永泉的家,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挂着的各种传统艺术作品:剪纸、香囊,当然还有费永泉自己的作品——蛋壳画。早年他把这些蛋壳都堆放在自己院子里,如今这些“宝贝”被他小心翼翼地藏于纸盒中,一摞又一摞地堆积在橱柜上。为方便记者的采访,费永泉将自己的作品摊满了桌子。  费永泉的这项爱好最初源于他对京剧的热爱。1939年生于浙江的费永泉从小喜欢跟着父亲一起看戏,京剧是他的最爱,家中电视常年播放着戏曲节目。2000年退休后,得以空闲下来的费永泉或拉着同样热爱戏曲的老伴去剧院看戏,或时常与票友们相聚一堂,唱戏解馋。可惜因费永泉咬字发音不准,唱戏的念头日渐消散,然而他对京剧的热爱却从未消除,“退休后,时间变得特别充裕,我就总想着能不能用什么方式将我最喜爱的京剧呈现出来。”  一日,费永泉吃着鸡蛋,看着手中完整的鸡蛋壳,他突然灵光一闪:“这鸡蛋壳不正像是人的面部轮廓?”于是在2005年,从未有任何绘画经验的费永泉开始琢磨起在鸡蛋壳上作画一事。  然而鸡蛋壳易碎,加上表面光滑,要在鸡蛋壳上作画并非如费永泉最初想象的那般容易。那段时间,费永泉每日早上起床打一套太极拳后,便埋首于床边的书桌上钻研——那张小小的书桌上堆满了作画所用的材料,抽屉里也放满了各种颜料及工具。  彼时,费永泉总是不得要领,画坏了一枚又一枚鸡蛋壳,家里只得顿顿吃鸡蛋——荷包蛋、鸡蛋番茄汤、炒鸡蛋……每天的“鸡蛋盛宴”吃得费永泉老伴直呼受不了。可是谁能料想,这位说话轻声细语的老爷爷却是一个极为执拗的人,他不愿轻易放弃。  回忆起最初作画的时光,费永泉表现得轻描淡写,“就自己多研究研究,向专业人士讨教些经验,再买点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后来,费永泉硬是靠自学学会了这门“手艺”,他开始成功地画出了一件件蛋壳艺术品。  如今看着家里堆积如山的蛋壳,费永泉的老伴边笑边摇头:“这些全是他的宝贝,他把别人不要的纸盒子收集回来,二次利用于收藏蛋壳画;他还用那些废弃的纸板做蛋壳画的帽子与胡须,床底下还藏了一箱又一箱的干净鸡蛋壳。我们这个家都快被他整成垃圾厂了。” 虽然嘴上抱怨着,但看到费永泉老有所乐的样子,老伴心里也很踏实。  费永泉这一画就是十三年。十三年间,数千枚鸡蛋壳在费永泉的笔下摇身成了一张张形象各异的京剧脸谱画。通常,费永泉的蛋壳画总是以成套的形式出现,少则4枚,多则几十枚。每一套蛋壳画在费永泉的心里就是一出戏,对他来说,这些蛋壳“宝贝”不仅是一件件珍品,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  日子久了,费永泉画的蛋壳出了名,一些慕名而来的人想向他买,费永泉却始终坚持不做买卖,只愿送给有心人。“画蛋壳画对于我这样一位老人而言,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传播交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我们家也不缺钱,只要对方真心喜欢、欣赏我的作品,我很乐意送给他们做纪念。”  2012年起,费永泉不仅自己作画,还在社区文化中心开设了“蛋壳画”课程——由他开办的“莘庄蛋壳画”与“颛桥剪纸”“龙柏香囊”等民间艺术被同时列入了上海市闵行区五年级学生体验型课程的内容,费永泉亦成了一名专门教授五年级学生在蛋壳上画京剧脸谱的志愿者老师。  时至今日,近80岁的费永泉依然每周两次,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家与课堂这“两点一线”之中。家人认为他年事已高,不便再来回奔波,更不适合长时间授课——事实上,费永泉是所有授课老师中年纪最大的,且每次出行需要花费他半个多小时路程,每次授课时间更是长达4个小时。有时候一天讲课下来,费永泉的嗓子都是沙哑的。  “他啊,沉迷蛋壳画沉迷得不得了,有时候我们出去外边玩,看见有意思的脸谱或者图片,他都要催着我赶紧用手机把这些东西拍下来,好让他回去以后再创作,我也拿他没办法啊。”费永泉的老伴笑眯眯地摇头道,“他就是喜欢这个(蛋壳画)。”  费永泉:首先因为我的蛋壳画多是成套的,所以在选择蛋壳时,我会选择大小、颜色相似的蛋壳。选择完后,在鸡蛋壳的两端戳一个小洞,去除蛋清和蛋黄,洗干晾干后备用。洗干净的鸡蛋壳必须先用砂皮纸打磨,以便后续操作。接着用铅笔勾勒脸谱轮廓后就可以上色了。同时,上色有一定规律,得从浅至深,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费永泉:因为蛋壳光滑、立体、易碎,所以拿捏蛋壳时,力度要格外注意。第二个难点是在上手勾画时,要特别注意脸谱的比例。同时由于蛋壳材质的特殊性,我在蛋壳上作画时都是采用绘画专用的丙烯颜料,这样画出来的颜色才会持久光亮。  费永泉:最初是凭借一本《京剧脸谱艺术》,参考书中的脸谱画法来画。后来我发现京剧脸谱应该还配有胡须和帽子等,所以我就开始琢磨用纸板制作胡须、帽子。我笔下的京剧脸谱多数是参考了京剧演出中演员的形象或是京剧书本中的人物形象后,再重新设计而来。  费永泉:比较困惑的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收徒弟太难了,年轻人即便对蛋壳画有兴趣,但他们对传统戏曲没有太多概念,更何况是脸谱画,这是他们很难坚持下去的原因。  采访结束后,记者向费永泉询问能否现场制作一枚蛋壳画,费永泉点点头,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枚鸡蛋。老伴在边上嚷着:“你又要用新鸡蛋啊。”费永泉说:“我得从头开始做,记者才看得明白,拍得清楚。”  后来,记者才知道,费永泉在自己的床底下藏了整整两箱的蛋壳,一箱是鸡蛋壳,另一箱是鹅蛋壳。怕记者不信,费永泉还特意弯下半个身体钻进床底,如数家珍般给记者介绍道:“这些都是我平时积累下来的干净的蛋壳。鹅蛋比鸡蛋少见,更大更白,制作蛋壳画更好看,我都藏了起来。”他说这些话时,老伴就在客厅里望着我们,笑着摇头。  这个思维敏捷的老人,只有在一边制作蛋壳画一边回答记者提问时才会出现反应“慢一拍”的情形,有时他甚至专注得几乎无视了外界的声音。每当蛋壳画做完一步,他会放下手中的活,然后抬起头面向记者介绍下一步;又或者在制作非常重要的步骤时,开口耐心讲解。  一会儿工夫,一枚普普通通的鸡蛋壳便在费永泉的手里幻化成一张有模有样的孙悟空的京剧脸谱。画完,费永泉将这枚蛋壳画搁置在废弃的纸筒上晾干——如费永泉老伴所言,他制作蛋壳画使用的材料、工具几乎都是二次利用,格外环保。  采访时,费永泉曾多次这样说:“我在这蛋壳上作画就是想能借此弘扬我们传统戏曲文化,只要身体还行,我就会一直画下去。”看得出来,他是真心喜爱京剧,痴迷蛋壳画,视作品为无价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什么画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