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食材供应链公司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

(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苏宝亮、肖欣晨、魏芸)一、他山之石:海外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成熟1、美国冷链行业发展概况(1)回溯历史:经济、人口、运输体系三重因素驱动美国冷链快速发展1930-1950:起步发展阶段冷链运输最早起源于 19 世纪上半叶冷冻机的发明,电冰箱出现后,各种保鲜和冷冻食品开始进入市场和消费者家庭。 到 20 世纪 30 年代,弗雷德里克-琼斯发明可安装于运送易腐食品卡车的便携式空气冷却装置,使得冷运铁路车厢和 卡车得以长距离运输易腐食品,推动了冷链运输的快速发展。1930-1950 年为美国冷链行业起步阶段,二战中冷链 受到摧毁,经济大萧条导致消费需求不足,1930-1940 年餐饮行业营收 CAGR 仅为 3.8%,但战后冷链得到重建, 随着经济复苏、人口增加、餐饮行业快速发展和速冻技术提升,美国冷链物流行业得以恢复发展,1941-1950 年餐 饮行业营收 CAGR 为 12.3%,速冻食品销售额 CAGR 高达 32.5%。1951-1970:恢复发展阶段1951-1970 年期间,美国 GDP 快速增长,从 3469.1 亿美元提升至 8599.6 亿美元,CAGR 为 6.1%。在经济持续发 展的持续推动下,美国西部、南部呈现繁荣现象,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改善人民生活,同时 1956 年美国《洲际 公路法》颁布,41000 公里的洲际公里建设推动了冷链物流运输的发展。1951-1967 年新生婴儿潮人口高达 7900 万, 人口的持续增长叠加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餐饮需求与冷冻食品需求,在此期间餐饮行业营收的 CAGR 约为 6.0%。在这段时间,麦当劳等美食快餐巨头也纷纷成立,促进食材标准化以及冷运标准化快速推进,使得冷链物流 发展进入新阶段。1971-2000:快速发展阶段1970-2000 年,美国的 GDP 呈现高速增长,CAGR 高达 7.8%,尤其是进入到 20 世纪 90 年代,受益于全球化、科 技的发展、灵活的市场,以及强劲的投资,美国经济呈现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美国经济结束了滞涨迎来黄金 时代。同时美国人口也随着经济繁荣一同增长,从 1970 年的 2.0 亿人增长至 2000 年的 2.8 亿人,叠加第一代婴儿 潮人口逐渐成人,消费呈现井喷式增长,消费群体外出就餐率逐年攀升,1990-1997 年,在外就餐的消费比例增长 58%,餐饮行业营收 CAGR 为 8.0%。冷冻食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速冻食品销售额的 CAGR 为 15.2%。截至 1997 年,美国已建成高速公路总长达 89203km,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 14%,其网络几乎贯通全国所有城市,使冷链物流企业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接触更多的客户群体。冷链物流需求的剧增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合 力推动冷链物流行业进入较快发展期。2001-2020:稳定发展阶段2001-2020 年,美国国民的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消费结构开始转型,人们对健康饮食方式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对 有机水果、蔬菜、生鲜、冷冻食品的需求稳定增长。同时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对新冠疫苗的需求快速增长。2000 年后冷链物流行业已经成熟化,冷链物流的需求进入稳定发展阶段。(2)行业现状:美国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成熟,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到千亿以上北美冷链物流行业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从行业规模来看,北美冷链物流行业规模预计到 2024 年将达到 1426 亿美元, 2019-2024 年五年复合增速达到 9.7%,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北美冷链物流规模占物流行业总规模比重逐年上升,预 计到 2024 年占比将达到 11.9%。美国冷链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主要冷库资源集中在核心农产品产业带。冷库建设方面,冷藏库容量在 1997 年 冷链物流发展初期仅有 0.76 亿立方米,根据第 51 次年度冷库调查,美国 2019 年冷库容量为 1.03 亿立方米,其中 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佛罗里达州、威斯康星州和德克萨斯州拥有最多的冷库资源,冷库容量分别为 1100万立方米、793 万立方米、708 万立方米、708 万立方米和 680 万立方米,冷库资源维持稳定增长,预计到 2022 年美国 冷库容量将达到 1.07 亿立方米。美国冷藏库人均保有量位居世界前列,预计到 2022 年将达到 0.48 立方米/人。冷 藏车建设方面,得益于美国公路运输网络的稳定,美国冷藏车保有量由 1997 年的 13.53 万辆增长至 2019 年的 25.41 万辆,综合增长率维持稳定水平,冷藏卡车总载货量由 2016 年的 0.96 亿吨增长至 2021 年的 1.07 亿吨,预 计到 2023 年将达到 1.14 亿吨,冷链资源的充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为美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行业特点:运输网络构建完善,精细化分工下行业标准化程度较高美国冷链物流行业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庞大的运输网络、精细化的分工以及较为完善的行业准则。公路运输业发展历史悠久,运输网络完善美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基于其自身庞大的运输网络。冷链物流除了对于温控有严格要求外,对时效的要求也日益提升, 而美国完整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是美国冷链物流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 依托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美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得到保障。美国国内冷链运输主要由集装箱卡车来完成,1000 公 里以内 24 小时可以送达,其中内河(湖)铁路主要承担大宗散装货物的运输任务。美国的公共交通系统分布广阔,包 括大城市内部的网络,区域铁路和公共汽车网络也延伸至长岛、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成为了交通网 络系统的一部分。除了公路建设,美国还建造了横贯大陆的铁路网络,用以在 48 个州之间运载货物。美国冷链物流 目前大力发展火车温控集装箱,也是基于铁路网络的优势考虑。美国铁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铁路网横贯了 48 个州中的 46 个,专门用于客运用途,根据 2021 年的数据,美国目前的铁路里程为 22.8 亿千米,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精细化的分工促进行业标准化提升精细化分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产业层面的精细化分工:企业把冷链物流从制造环节中剥离,使得第三方物流需求不断提升,客观上促进了专业冷 链物流公司的成长。由于冷链物流配送要求较高,单个企业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成本较高,因此众多 企业把冷链物流从制造环节中剥离,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专业冷链物流公司,拥有较 高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客户粘性进一步增强,从而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行业内部的精细化分工: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精细化分工水平较高。美国冷链市场从服务划分可以分为储存、运输、 其他增值服务,从温度划分可以分为冷藏、冷冻,从应用范围划分可以分为果蔬类、肉类、鱼类、禽类、半成品、 药品、生命科学、化学用品和其他。美国冷链市场分工明确,冷链企业专业性较强,各个环节都做到了精细化管理, 大大提供了冷链物流的可操作性和标准化。行业政策完善,标准化程度高美国政府及行业协会给予冷链物流行业较大支持。例如,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对国 家铁路公司进行补贴、改进和相关政策扶持,并对配送业务涉及全球、有在国际建立配送中心需求的企业给予选址、 规划及经营方向的指导,并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或贷款贴息。同时,美国较早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冷链物流行 业规范,标准化程度较高。比如 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在食品冷链和药品冷链流通安全监管方面起 到重要作用,在食品和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有关储藏标准、流通标准的指导,对行业发展起 到规范作用。(4)成熟因素:上游规模化生产+下游 B 端需求占主导,行业易实现规模化运营美国冷链物流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产业链中游主要为冷链物流运营行业,包括仓储型公司、 运输型公司、平台型公司和综合物流公司、下游主要是 B 端和 C 端食品零售行业,B 端包括食品供应链公司、大型 商超、仓储零售商等,C 端则包括使用生鲜电商平台的终端消费者等。上游——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业:产品标准化前置美国农业以专业化、规模化、区域性、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著称,以气候为划分形成多条农产品产业带。从规模看, 美国农业种植地较为集中,单个农场生产规模大,美国农场以大中型农场为主,且各大农场机械化水平高,基本实 现自动化播种、浇水、施肥、收割。根据 USDA 数据显示,50-179 英亩的大农场占比 30.1%,1-49 英亩的中型农 场占比达到 27.9%,180-499 英亩的大型农场占比达到 16.4%。从区域看,美国各蔬菜生产基地根据各自气候、土 壤条件,专门生产少数集中、甚至一种最适宜品类并供应全国,由此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国性蔬菜分工体系。美国农 业带主要分为五大区域:东北部和“新英格兰”的牧草乳牛带,囊括弗吉尼亚以东的 12 个州,由于气候湿冷、土壤贫瘠,适合牧草和青 贮玉米的生长,适合发展畜牧业,生产马铃薯、苹果和葡萄。中北部的玉米带,囊括五大湖附近的 8 个州,由于地势低平、土层深厚、湿度大,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故而 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区,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大豆产区,大豆农场占据全国总数的 54%。大平原小麦带,位于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跨越 9 个州,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 70%以上。南部的棉花带,主要囊括跨大西洋沿岸密西西比三角洲的 5 个州,集中了全国大约 1/3 的棉花农场,播种面积 超过 160 万公顷,产量占全国的 36%,其中阿肯色州是美国最大的水稻产区,总产量占全国的 43%。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区,主要包括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该农业带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美国大部分蔬菜、水果和干果主要产于此地区,全美 71%的加工用蔬菜、90%的葡萄产自加利福尼亚州,50% 以上的鲜食苹果和梨产自华盛顿州。美国食品加工业发展起步早且十分发达,加工肉类产品占据美国加工食品消费额的 25%,成为食品加工行业核心消 费品类。20 世纪初受到谷物装卸机和罐头的发明影响,行业进入起步发展阶段,20 世纪中叶快速冷冻技术的发明进 一步加快了行业发展。现阶段美国农产品以原始的初级产品形式进入流通的比例越来越少,多是经过加工甚至精加 工后才进入流通领域。以在我国仅作为基础蔬菜的土豆为例,美国深加工后的土豆品种达到 2000 种。肉类加工主要 包括牲畜和家禽的屠宰、加工和预处理,是美国食品加工行业最大组成部分,2020 年消费额占 25%,其他品类包括 奶制品(15%)、食用油(9%)、加工水果蔬菜(8%)、烘焙品(5%)、休闲食品(4%)、宠物食品(3%)。根据 USDA(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数据显示,美国现有食品饮料加工机构/工厂 36486 家,这些工厂截至 2019 年雇佣了 170 万名工人,约占美国所有制造业就业的 14.7%,其中肉类加工行业雇佣工人占比达到 30%,其 次是烘焙加工(15%)和饮料制造(12%)。食品加工厂分布在美国各地,根据 CBP 调查显示,2019 年加利福尼亚 州拥有最多的食品和饮料制造厂(6041 家),而纽约(2611 家)和德克萨斯州(2485 家)位列第二和第三。美国食品加工业集中度较高,肉类加工市场 CR4 达到 55%-58%,主要需求来源于中游冷链物流运营企业和食材供 应商。行业整合成为美国食品加工行业新趋势,工厂规模快速增加,公司数量减少成为行业新现象,合并的核心驱 动因素为加工厂技术的更新迭代和新规模经济的出现。行业的纵向合并为行业提供更多发展和合作机会,促进行业 效率的提升。根据 USDA 数据显示,肉类加工行业前四家公司市占率总和达到 55%-58%,前四家肉类加工企业负 责加工了美国 85%的牛肉和 65%的鸡肉。细分来看,前四家牛肉加工企业占据 25%的市场份额,前四家禽类加工 企业占据 54%的市场份额,前四家猪肉加工企业占据 66%的市场份额。但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也引起市场参与者 对农产品销售中市场调节能力、创新、生产效率影响的质疑,并且导致肉类生产者和加工肉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即食品加工企业议价权不断提高,而农场和消费者议价能力不断削弱。领先肉类加工企业毛利预计在 2021 年将超过 200 亿美元,较 2020 年增长 17%左右,较强的议价能力和行业集中度使行业盈利在疫情期间仍保持 14%以上的增 速。下游——食品供应链企业和大型连锁商超:B 端需求占据主导在美国人均 GDP 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消费形式逐渐发生变化,冷链行业下游 B 端需求不断增长。 从下游消费者情况来看,2B 需求占据核心地位,其中以餐饮行业带动的食材供应链行业、大型连锁商超、仓储零售 商为主,相比较而言,美国生鲜 2C 发展较为缓慢,未能衍生出中国生鲜消费的新模式如社区团购等。受益于美国连锁餐饮门店增多,餐饮供应链企业快速发展,餐饮服务成为生鲜加工食品 B 端核心需求之一。随着经 济增长,美国外食消费占比逐渐与家庭内食品消费占比持平,外出就餐需求增长推动餐饮业发展,美国餐饮业中食 品饮料销售额截至 2021 年达到 7890 亿美元,预计到 2022 年将达到 9073 亿美元。美国的连锁餐厅较多,连锁率 已达到 50%,菜品标准化程度高,食材供应链企业和生鲜 B2B 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服务更具规模的客户,其中生 鲜 B2B 企业的客户中,餐饮类占比达到 55%,其中全国/区域性连锁餐厅占比达到 30%,市场规模达到 780 亿美元。目前美国食品供应链市场规模达到 289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达到万亿以上规模,7 年复合增速约为 4%,行业集中 度较高且不断上升(CR3 为 30%,CR10 为 40%),格局稳定,是相对成熟的红海领域,行业三大巨头包括 Sysco、 U.S. Foods 和 Performance Food,其中 Sysco 是全美最大的餐饮供应链企业,市值规模达到 394 亿美元,市占率 达到 17%,远超第二名 U.S. Foods(86 亿美元)和第三名 Performance Food(74 亿美元)。大型连锁超市成为生鲜农产品 B 端核心需求之一。20 世纪早期美国农产品通过产地、销地批发市场流向消费者,销 地批发市场曾经是最主要的流通渠道;20 年代末期,为逃避铁路公司盘剥,农业合作社出现,提供销售、加工、储 运等服务,并承担控制销售和价格控制等重要职能;1930 年随着美国大型连锁超市企业的出现,零售商产销直挂逐 渐取代批发市场的地位,美国农产品生产商按购销合同将农产品直接运往零售商的配送中心,再由零售商通过全国 的门店网络供应给终端消费者;1963 年,采取产销直挂模式的美国 7 大超市零售额占全国农产品零售总额的 47%, 至 90 年代末期占比已经持续增长到约 80%,而批发市场流通销售仅占不到 20%,大型商超对生鲜流通的把控使美 国 B 端需求占据食品冷链下游重要地位。反观美国 2C 生鲜市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仍然处于区域运营阶段。作为 2C 生鲜领域的代表企业 Amazon Fresh, 在企业发展的 5 年内仍未能把业务拓展到除旧金山和西雅图之外的地区,美国生鲜电商销售额仅占整个生鲜零售销 售额的 0.2%,在模式创新方面美国 2C 生鲜电商也表现欠佳。2、日本冷链行业发展概况(1)回溯历史:经济发展和生鲜农产品需求增长驱动行业发展1950-1970:起步阶段日本冷链物流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期间日本平均每年冷库容量增长达 14 万吨。1960 年开始,日本经济步入高 速发展阶段,消费需求随之增长,成为推动这一时期冷链物流发展的核心因素。1964 年,第 18 届夏季奥运会在日 本的举办为其冷链物流带来快速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出台《冷链倡议》,标志冷链体系的初步建立,日 本进入“低温物流时代”。截至 1973 年,日本冷冻食品生产量保持每年 30%的增速。1971-2000:快速发展阶段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冷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期间日本平均每年冷库容量增长达 41 万吨,年增长率达 7%, 截至 1980 年,日本冷库容量达到 754 万吨。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便利店、餐饮业的高速发展推动冷链物流发展进 入黄金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冷链企业开始拓展国际业务,不断完善冷链技术,开启全球冷链网络布局,诞 生了一批如日冷、大和、黑猫等世界级冷链企业,同时期日本冷链仓储行业快速发展,营业用冷库容积快速增长。20 世纪 90 年代,微波炉的普及使日本冷冻食品再次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外食产业也逐渐繁荣,随着日本人均 GDP 超过 2 万美元,城市居民对生鲜冷链食品的需求上升,日本农业协会开始尝试直接通过冷链进行生鲜蔬菜、果品的 销售,而海外食品也开始涌入日本市场,随着日本冷链企业发展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冷链技术中冰鲜技术发展迅 速,鲜活农产品消费比例增长,日本冷链业迎来新发展机遇。2001-至今:稳定发展阶段进入 21 世纪,伴随着日本社会经济发展,除食品以外,冷链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其他在运输、储存上需要温控的商品 上,如药品、电子元件等。迄今为止,日本成功建立起从产地到销地,全流程保持温控的体系,有效保证食品安全。 近年来,虽然日本冷链企业数量下降,但整体冷库容量和人均冷库容量仍然呈现增长趋势,以日冷为代表的日本大 型冷链物流企业已经从仅提供仓储、运输的单一功能性服务逐步延申到可以提供专业冷链咨询、信息对接以及冷链 管理等定制化服务。冷链系统中,共用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占比逐渐提高,行业协会和政府影响力增强,同时在自动 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日本冷链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成本。(2)行业现状:日本冷链已进入稳定发展区间,精细化管理水平较高日本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截至 2021 年已经达到 2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043 亿元,同比增长 5.4%,进入稳定 增长区间,同时精细化管理水平较高。截至 2020 年,日本冷库容量达到 3926 万立方米,其中营业用冷库容量达到 2792 万立方米,人均冷库容量达到 0.339 立方米,位列全球第十。日本冷链物流无论是在技术、设备系统,还是在 运营管理、市场成熟度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温度带严格划分。根据《日本冷库法》规定,冷库划分为营业用和非营业用冷库,其中营业用冷库划分为 F 级 (Frozen)和 C 级(Chilled),其中又细分为 F1(-20℃到-30℃)、F2(-30℃到-40℃)、F3(-40℃到-50℃)、 F4(低于-50℃);C1(-10℃到-20℃)、C2(-2℃到-10℃)、C3(+10℃到-2℃)。截至 2021 年,日本 F 级冷 库有 1115 个,总容量达到 2455 万立方米,占比 87%;C 级冷库有 706 个,总容量达到 361 万平方米,占比 13%。针对货品性质,冷链物流企业分为冷冻(-18℃到-22℃)、冷藏(0℃到 7℃)、恒温(18℃到 22℃)3 个 温度带进行分装配送。采用冷冻车和保冷车运送货物。冷冻车搭载的货架装有隔热结构装置和制冷剂,采用机械冷冻方法对货物进行 冷却,安装的记录器可以实时监测温度,当温度发生大幅波动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记录器判断故障发生的时 间和原因。保冷车则不使用制冷装置,完全依靠特殊材料制造的车体保持低温,车内安装的 GPS 和信息通信装 置可以发送行驶位置和车门开关过程等数据,双重保障全程温控。精细化冷库管理,机械化信息化并存。日本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先进的专业设施保证了集约化和高效化的冷链物 流管理,使冷链食品周转速度不断提高,货物年间周转数已超过 6 次。在冷库结构上,日本冷库大多采用多层 结构,并根据客户需求实行梯级温度设置。在流程设计上,实行无缝式冷链管理,避免冷链断链,提高货物装 卸率。在仓储环节中,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全采用机器设备进行生鲜产品的存取,提高作业效 率。日本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冷链物流信息化政策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放宽对冷链物流信息化的限制,推动冷 链物流信息化系统的技术升级。从需求结构来看,预制菜消费占比较高。日本人均冷冻品消费量平均维持在 20kg/人,冷冻食品行业发展较为成熟, 其中冷冻食品分类中,预制菜消费占比高达 90%,成为推动冷链物流发展的核心品类,结合国内冷链发展来看,随 着消费模式的改变和便利生活的兴起,预制菜同样将成为未来冷链的核心需求,未来在冷链需求中占比将不断提高。 从日本速冻食品产量流向来看,餐饮用途冷冻食品占比逐渐减少,零售用途冷冻食品占比增多,主要来源于 C 端需 求的不断增加。3、中国与美日冷链物流行业差异分析(1)上游:生鲜农产品供给和流通主体的差异美国生鲜农产品产地较为集中,地域发展平衡,而我国具有地域性“两超多强、东密西疏”的特点。美国农业种植 地和水果产地较为集中,并且大中型农场数量多,美国农业产值的 10%由 400 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规模农场贡 献。而我国由于地势西高东低、地理形态多元、气候复杂、跨纬度广等因素,导致生鲜农产品生产地域不均衡,季 节周期性影响较大,其中山东与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生鲜产区,全国则呈现“东密西疏”的供给特点。此外,我国规 模经营的农场较少,经营 10 亩以下的农户占比在 90%左右,以商品化经营为主的农户占比仅为 2%,农产品和水果 的规模化生产与美国相差甚远。在农产品加工技术方面,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繁多,但农产品精深 加工不足仍然是亟待解决的短板,目前中国的粮食储藏和果蔬产后损耗率分别高达 9%和 25%,远高于发达国家水 平,而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制之比仅为 0.38:1。中国农产品加工主要具备三个特点:产品粗加工多于 精加工;初级产品多于深加工产品;中低档产品多于高档产品,而其根本原因为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和装备普遍落 后于发达国家 10-20 年,高新加工技术的应用不普遍。此外,美国食品加工产业发达,而中国水果蔬菜加工领域尚 未形成规模。中国目前在速冻食品领域代表公司有三全食品、安井食品,乳制品领域也形成以伊利和蒙牛为主的双 寡头局面,肉制品领域有牧原股份、圣农发展等,但在水果蔬菜加工领域仍然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美日两国流通主体组织能力强,渠道整合程度高,而中国流通主体孱弱,流通渠道仍处于整合初期阶段。由于美国 大型农场较多,农产品生产具有规模化优势,流通环节较少,流通渠道主要以 B 端配送中心为主,占据流通渠道的 79%,因此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较高。不同于美国的大农场规模生产模式,日本和我国农业生产均是以中小规模农 户为主、农产品结构较为分散,因此均面临生鲜农产品生产流通难以规模化的问题。为了解决分散的农产品结构, 降低农户单独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组织能力,日本农协从产销供应链深入协调打通每个环 节,在农产品的育种、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采后管理上每个环节都形成相应标准体系,并建立以中心批发市 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保障城市生鲜农产品的供应和流通。日本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以多级批发市 场长链条为主,美国则以发展大型配送中心的短链条模式为主,而中国在流通渠道环节更为复杂多样,既存在多级 批发市场的流通体系,也出现了农超对接等直供模式,相比美日的流通体系,我国生鲜流通市场仍需加强流通主体 的组织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完善。(2)中游:冷链基础设施和行业标准化程度的差异美日两国冷链仓储行业较为发达,冷库体系建设成熟,而中国尚未形成规模化运营。如前文所述,美国冷链行业核心特点为较强的专业化分工,其冷链仓储行业经过多年专业化发展格局稳定,仓库建设较为成熟,龙头企业地面服 务范围广阔,形成规模效应的正向循环,两大冷链仓储行业龙头企业 Lineage Logistics 和 Americold 合计市占率超 过 45%,全球范围冷库容量分别达到约 5550 万立方米、3830 万立方米。日本冷链基础设施标准化程度高,温度带 划分严谨,冷库体系建设较为成熟,行业龙头日冷集团现有 79 个冷库,总库容达到 130 万吨,占日本冷库库容的 10%。而我国目前生鲜农产品仓储技术设施建设和装备仍然较为薄弱,且由于流通渠道整合程度低,流通环节过多, 生鲜农产品仓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未来随着行业标准化程度提高,流通主体加强整合能力,我国冷链仓储行业也 将朝着标准化、规模化,和高集中度方向发展。美日冷库投资运营模式成熟,资金充足,而中国尚缺少组织力强的投资主体和资金的投入。从美日经验来看,冷链 物流基础设施初期投资成本巨大,尤其冷库资源整合门槛较高,在规模效应未形成之前盈利能力低,投入高,需要 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较快建设。美国冷链仓储行业经过多年发展,投资运营十分成熟,资源集中度较高,公用冷库 资源(即提供第三方冷链仓储服务部分)已经占比 79%,私人冷库资源(企业自有冷库)仅占比 21%。日本同样注 重公共仓储资源的投资,投资建设冷库主体中各级政府和政策性银行不同程度参与了许多大型仓库设施的投资,或 提供土地、资金、或投资组建企业,日本政府投资的冷库设施均出租给私人企业经营。政府投资公共冷链仓储有利 于利用社会资源,避免在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恶性竞争,解决企业一次性投资较大资金不足的难题,满足市场需要。 同时,政府仅投资建库,不具体经营也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中国目前在冷库投资方面仍然较弱,难以有效整 合冷库资源,百强企业冷库容量占比仅达 28%,未来在政府的主导下,冷库资源整合有望实现。(3)下游:饮食习惯和商业模式的差异中美日饮食结构差异较大,中国饮食习惯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使冷链较难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运营。食品结构的差异 直接导致冷链下游需求的结构差异,美国人均冷冻品消费量达到 60kg/人,日本达到 20kg/人,而中国仅达到 9kg/人, 远低于美日;而美国生鲜食品消费比例约为 60%,日本约为 55%,中国则达到 95%,远高于美日,中国消费者追求菜品的色香味,食材较为多元,烹饪流程复杂,且中餐菜系种类繁多,消费者口味各不相同,冷链下游需求相较 于美国更加复杂。B 端需求方面,美日餐饮连锁化率高,有利于食材供应标准化,而中国餐饮连锁化率较低。美日餐饮连锁化率均达 到 50%,餐饮供应链规模化程度较高,而中国餐饮业连锁化率仍然不足 20%,餐饮业市场较为散乱,餐饮供应链发 展较弱。并且美日食品生产工业发展相对成熟,B 端餐饮业态以快餐为主,在日本上市餐饮公司排名中,前 25 名餐 饮企业均来自快餐、大众餐饮业态,快餐食材简单且烹饪流程较为单一,有利于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运营。C 端需求方面,美国由于末端配送较难实现规模化导致 C 端需求较弱,中国以“便利经济”为核心,呈多元发展趋势。美国人口密度较小,截至 2020 年达到 36 人/平方公里,相同区域面积下美国居住人口要显著低于中国,因此生 鲜食品末端配送效率低、费用高,难以实现规模化配送,成为制约其 C 端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 而中国人口密度较 高,截至 2020 年达到 150 人/平方公里,居住多以小区楼房为主,生鲜食品配送效率较高,因此产生的配送费用较 低,较易实现规模化配送。末端配送的差异决定了美国生鲜需求大多以食品供应商—大型连锁商超/生鲜超市—消费 者自行购买,以 B 端需求为主,而中国生鲜需求则更为多元,拥有包括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多种模式。二、以启山林: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成长潜力较大1、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我国冷链物流运营现状:从需求端来看,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呈现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订单具有分散和非标的特点, 尤其伴随着末端生鲜零售场景的多元和碎片化,冷链运输的要求日趋严格。时效方面,随着生鲜电商、新零售等新 行业的爆发,各类客户对冷链物流的辐射半径和时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本与技术要求方面,冷链物流企业属 于典型的重资产业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标准化程度方面,由于上游本身缺乏 标准化、运输过程存在断链等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备和行业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行业标准化程度较低。 自动化程度方面,由于自动化设备落地成本较高,且多数冷链物流服务有链条断裂、流通率低的问题,导致全链路 的可视化和自动化难以实现。历史沿革: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但历经十几年发展已经步入发展黄金期。纵观美国日本冷链物流发展历程,可 以发现除了 GDP 增长带来的消费需求增长,大型赛事的举办、商超和餐饮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政策支持都成为影响城 市冷链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复盘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历史,1998-2007 年冷链物流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彼时冷 链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缺失。2008-2017 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步入起步发展阶段,2008 年奥运会的承办 成为冷链物流发展转折点,国家对食品安全和冷链运输的标准显著提高,与日本相似,同样起始于冷冻食品的快速发展和冷冻品需求的增强,外资冷链公司如美冷、普菲斯、太古等进入中国,双汇、光明等上游食品企业成立独立 物流公司,中外运、招商局等央企布局冷链,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试水生鲜电商,冷链物流企业逐渐兴起。2018 年至今,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全民冷链需求爆发,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在行业全方面升级、消 费升级带动需求持续增长,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冷链物流行业机会迸发。行业规模: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达 3800 亿元以上,其中食品冷链需求占据总需求的 90%以上。目前我国冷 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由 2013 年的 900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3832 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速达到 16.3%, 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由 2013 年的 7720 万吨增长至 2020 年的 26500 万吨,近五年复合增速达到 20.3%,市场规模和 需求总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国民收入的提高促使居民消费升级转型加快,高端生鲜需求增长,叠加餐饮业自身发展 变革的需求,食品冷链迅速发展。同时,国内老龄化趋势逐渐增长,消费者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叠加疫情影响下疫 苗运输需求增长,医药冷链同样迎来发展机会,多重需求因素共振带来冷链物流行业生机勃发。在行业增长的背景 下,冷链物流企业同样迎来快速发展阶段,百强企业冷链业务营业收入由 2015 年的 173.93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714.69 亿元,增长显著。冷链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比重不断上升,由 2015 年的 1.3%增长至 2020 年的 2.3%。 目前食品冷链需求仍然是中国冷链需求的核心,占行业总需求的 90%以上,食品冷链主要包括六种品类物流需求, 其中蔬菜水果类合并占比超过 50%,成为核心消费品类。行业现状:虽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 起步较晚,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冷链流通率较低和冷库建设规模的不足,导致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产 业发展需求,因此完善冷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率,减少断链和损耗仍然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石,也是冷链物 流企业走出高投入期,逐步实现盈利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国生鲜类冷链流通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对比 仍存在差距,果蔬类/肉类/水产品类流通率分别为 22%/34%/41%,而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在 95%-100%。生鲜农产品 损耗率方面,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损耗率分别为 10%/19%/7%/9%,而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在 5%,提高冷链运输能 力仍然任重道远。我国在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速追赶,差距不断缩小。我国虽然冷库容量整体居于世界前列,但在人均冷库容量 方面与海外国家仍然存在差距,2020 年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为 0.132 立方米,仍然低于海外大部分国家。近年来,随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追赶,我国冷库容量由 2015 年 的 3740 万吨增长至 2020 年的 7080 万吨,冷藏车保有量由 2015 年的 9.34 万辆增长至 2020 年的 33.54 万辆,增 长迅速且增速保持稳定,随着冷链物流网络的日益完善,服务能力将不断增加,更好的满足冷链物流服务需求。中国冷库建设仍存发展空间。截至 2021 年,中国冷库总容量为 1.3 亿立方米,其中山东、广东、上海、江苏、河南 为前五大冷库容量最多的省份,冷库容量分别为 1563 万立方米、1138 万立方米、1025 万立方米、896 万立方米、 883 万立方米。而广东、山东、上海、江苏、辽宁为前五大冷库数量最多的省份,冷库数量分别为 277 个、149 个、 122 个、107 个、102 个。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对比海外仍偏低,尚未出现明显的龙头企业。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及居民消费模式变迁,冷链物流 行业发展迅速。中国冷链企业目前约有 2300 家,企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 15.0%,行业内目前主要的商业模式为仓 储运输型和电商型综合物流,市场份额分别为 43.0%和 25.0%,随着冷链物流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平台经济模式在资源 整合上的优势,综合冷链服务商和电商型综合物流企业的占比将逐渐提升。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高速增长,2020 年 百强企业冷链物流业务营业收入合计达 694.7 亿元,同比增长 26.4%,这些百强企业 2020 年在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 份额约为 18.1%,同比增长 1.9%。目前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冷链物流市场的集中度相 较发达国家仍然较低,业内还未出现龙头企业。伴随生鲜电商需求的持续高增长,我们预计冷链物流行业还将迎来 爆发增长,行业内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中小冷链物流企业有可能被淘汰或整合收购。百强企业区域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竞争较为激烈,西北与西南等地区仍是蓝海市场。从目前的百强冷链物流企业 的区域分布来看,总量排序依次是华东、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南、西北,华东地区是冷链物流最为集中的 区域,百强企业达到 41 家,竞争较为激烈,其中上海市百强企业数量最多,达到 21 家。百强冷链物流企业多聚集 于东部沿海与中部农产品产区,这些地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而像西北、西南地 区,例如新疆省等目前仍处于冷链物流发展初期。展望未来 5 年,西北、西南等地区冷链物流渗透率有望提升,有 望成为行业发展焦点并为企业冷链物流网络形成有力的支撑。2、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政策助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仍面对许多挑战。在国内双循环背景下,产业升级创新和扩大内需给冷链物流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我国目前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农业、食品工业等全面升级,对高质量、精细化、智能化的冷链物流服务需 求日益增长,但同时,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断链”、“伪冷链”等问题突出,跨季节、跨区域调节农 产品供需的能力不足,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冷链产品安全关系到 国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尽快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2021 年 11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规划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 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 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冷链物流未来发展做出了“点面结合”的总体部署。第一, 规划合理,全面布局打造现代物流冷链体系。建立“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四横四纵”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以 及健全冷链物流服务和监管体系,从设施建设、网络布局、行业监管、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新时代冷链物流高质量发 展提出了新要求。第二,构建冷链物流“产运销”新路径。通过改造与完善产销两地冷链物流设施和冷链物流网络,推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发展冷链多式联运,强化冷链一体化运作。第三,围绕细分品类优化冷链物流 服务。提高肉类、果蔬、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以及医药产品等“6+1”品类的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完善仓储、运 输、流通加工、分拨配送、信息等冷链服务功能。第四,强化冷链物流支撑体系。加大冷链物流关键技术和先进装 备研发力度,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第五,完善监管和管理措施。推动冷链物流全链条监管机制的落地,加快建 设全国性冷链物流追溯监管平台。2020 年全年,中央安排 50 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河北、山西等 16 个省(区、市)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在各方 努力下 2020 年,支持了超过 9000 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产区新建或改建 1.4 万个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 规模将超过 600 万吨。到 2025 年,布局建设 100 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形成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助力打 造“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目前首批 17 个基地相关项目建设已获得资金支持。三、食材供应链行业需求迸发,冷链物流获广阔增长空间食材供应链主要指在采购、加工、流通等环节,通过资源整合为企业及个人消费者提供安全稳定的原材料,其中冷 链物流配送及仓储体系贯穿全程,是保障全程温控、控制食材安全和质量的必备。从食品冷链需求端来看,规模超 万亿的食材供应链行业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核心需求之一。下文中我们将从食材供应链的 B 端需求:餐饮业变革带 来的行业机会,和 C 端需求:便利生活和生鲜电商带来的行业机会两个角度分别展开分析,探讨冷链物流行业下游 需求中食材供应链的机会。食材供应链行业主要包含四大类企业:第一类是餐饮企业上游延伸型供应链企业,指的是从传统餐饮企业裂变而来 的供应链品牌,拥有中央厨房和产品研发能力,例如海底捞的蜀海供应链;第二类是 B2B 的互联网电商平台,包含 了针对中小餐饮商户的美菜网、美团旗下的快驴进货、饿了么的有菜,以及服务农贸市场及中小零售的互联网平台 宋小菜,他们大都拥有独立的仓储物流和配送体系;第三类是垂直类餐饮供应链平台,比如服务团餐食材供应商的 望家欢、专注于净菜供应的裕农、真功夫旗下的功夫鲜食汇、懒熊、查特熊,以及速冻品供应商千味央厨、安井、三全、惠发等;第四类是单品爆品供应链平台,比如专注于小龙虾、牛蛙、酸菜鱼的信良记、锅圈食汇等。中央厨房在食材供应链中重要性日益提升,运营主体囊括 B 端和 C 端。B 端运营主体主要包括餐饮连锁企业和团餐 企业,依靠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提高标准化程度。C 端运营主体主要包括零售企业、新零售企业、和共享厨房企 业。1、B 端需求:餐饮业变革带来食材供应链行业机会餐饮业面临发展瓶颈,打造高效食材供应链成为重点。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中产阶级消费能力不断增强,餐饮消 费频次提高,国内餐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民消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21 年,全国餐饮市场 收入规模达到 4.7 万亿元,尽管受到 2020 年疫情影响,餐饮市场收入规模近五年复合增速仍达到 5.5%。2021 年, 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到 10.6%,在国民消费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在餐饮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的基础 下,餐饮企业连锁化率不断提高,由 2018 年的 12.8%增长至 2020 年的 15%,连锁餐饮模式作为餐饮企业迅速实现 规模化经营的必经之路。虽然中国餐饮行业整体规模稳步上升,但餐企经营淘汰率高且经营寿命短,中国餐饮行业 仍然存在高频低效的发展问题,在供应链、成本结构、标准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痛点,导致行业高度分散,产 业集中度极低,前百家企业营业额合计不足 2000 亿元,占行业总量不足 5%。餐饮行业中供应链相关融资不断增加。从融资金额来看,供应链占比由 2019 年的 11.4%增长至 2020 年的 28.8%, 2020 年占比居于各领域之首,占比增长显著。从融资数量来看,2020 年餐饮服务领域占比超过 20%,居于各领域 之首,供应链领域占比由 2019 年的 8.6%增长至 2020 年的 12.9%,占比增长快速。中央厨房+冷链配送模式的应用成为提高餐饮供应链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央厨房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标准化操作和 管理,对餐厅所需食材和调配料进行清洗、分解、配比等预加工,再通过冷链物流体系配送至各个门店进行二次加 热后销售给顾客,规模化采购和集中加工有利于食品安全的保障和食材成本的降低。中国中央厨房的发展起步较晚, 目前逐步由快餐业向正餐业转变,在中国政府不断提高产业标准的大背景下,中央厨房+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成为 现代餐饮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实现降低餐饮企业流通成本的同时,提高冷链企业的所得利润。目前在餐饮行业 5 万亿规模中,已有超过 80%的规模性餐饮企业建成或者正在布局建设中央厨房。目前,包括海底捞的蜀海供应链、 外婆家、避风塘、真功夫、永和大王在内的连锁餐饮企业均建设有自己的中央厨房体系和冷链配送体系,并逐步向 第三方提供相关服务,通过中央厨房的建设和供应链集约化管理增强,餐饮企业易耗品损失下降,成本控制加强。 以海底捞为例,原材料和易耗品成本占比由 2015 年的 45.2%下降至 2018 年的 40.9%,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央厨房 在传统餐饮供应链中地位日益重要,截至 2020 年,中央厨房企业营收规模达到 3004 亿元,中央厨房设备市场规模 达到 145 亿元,预计 2021 年将分别达到 3800 亿元/152 亿元。(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冷链物流作为贯穿中央厨房配送体系的“线”,重要性不言而喻。餐饮行业对食品原材料的流通加工、仓储运输、装 卸搬运、配送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要求较高,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保持冷链完整性。中央厨房所需要的冷 链配送主要体现在食材购买端和预制品配送端。在食材购买端,中央厨房内需要冷链的食材品类繁多,涵盖肉制品、 水产品、乳品、烘焙品、果蔬、各类食品半成品,每个品类对于冷链都有着不同的要求,需求复杂且规模巨大。在 预制品分销至各连锁门店阶段,全程打冷、成品保存、和成品保鲜成为重点,标准化的冷链运输体系和成熟的冷链 技术成为保证食品安全,提高客户体验的关键。因此,随着传统连锁餐饮企业建立成熟供应链体系的需求不断增长, 中央厨房应用更加广泛,冷链物流重要性将不断提高,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标准化的提升。团餐市场需求增长,成为餐饮行业掘金新方向。现阶段我国团餐企业运营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进驻甲方,以承 包食堂的形式服务于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军队、工厂等;二是集体配餐,企业通过与自建或与第三方合作的 中央厨房,完成餐品加工生产,再定时定量配送到甲方单位,主要服务于小型企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在团餐 百强企业中,传统进驻型占比近 90%,新型集体配餐模式占比 10%左右。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发展短期受到制约, 但复工复产后,多地政府鼓励企业进行预约式网络订餐,集体配餐型团餐需求成为餐饮业低迷期的新增长点。除疫 情因素外,近年来随着中央厨房的发展,新兴团餐企业大多采用集体配餐模式运营,部分快餐外卖商家也纷纷涉足 集体配餐,团餐市场竞争或加剧。相比较社会餐饮,团餐食材供应具有品类较少,食材标准不苛刻,单品类采购量 大,采购计划性强等特点,更容易实现规模化采购和配送,有利于食材供应链的整合及优化。中国团餐行业市场规 模由 2017 年的 1.2 万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5 万亿元,预计在 2022 年将达到 2 万亿元,团餐市场占餐饮总市场 规模比重由 2017 年的 30%增长至 2020 年的 38.7%,占比不断提升。然而团餐行业业内仍然存在规模小、分布散、 供应链效率低的痛点,2020 年团餐行业百强企业市场份额占比仅达到 6.7%,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目前团餐行业 主要参与者包括国际团餐企业、传统团餐企业、新兴团餐企业、以及跨界团餐企业四大类。其中国际团餐企业包括 索迪斯、爱玛客、康帕斯等国际品牌商;传统团餐企业包括千喜鹤、健力源等老牌龙头企业;新兴团餐企业包括美 餐等;跨界团餐企业包括社餐领域的海底捞、物流快递行业的顺丰、地产行业的万科、外卖行业的美团等,行业参 与者众多,发展空间广阔。未来团餐企业以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大众化为产业升级转型方向,前台部门为客 户提供优质服务,中台部门通过品牌加盟与产品迭代吸引更多用户,注重食品安全,后台部门与上游中央厨房开展深入合作,进行新产品研发,通过数据化的现代物流供应链技术辅助企业实现日常食材供应的精细化管理。火锅食材的发展成为未来 B 端需求新场景之一。制约食材供应链发展因素之一便是中国菜系赛道的多元化,导致难 以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制作流程。而火锅赛道由于同质化较高,食材准备和烹饪手法较为统一,具备规模化和标 准化的条件,未来或逐渐成为连锁餐饮市场中供应链整合发展最快的领域。2021 年火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4998 亿 元,较 2020 年增长 18%。2、C 端需求:便利生活+生鲜电商驱动食材供应链需求增长生活观念改变促使消费场景多元化,便利生活趋势推动预制菜需求增长。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和现代生活观念的改 变,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增强,截至 2020 年,户均规模降至 2.6 人/户,首次低于 3 人/户,二人家庭和单身家庭数量显著增长,因此消费者对一日三餐的需求逐渐转变为简单、便利、和高性价比,据 C 端预制菜消费目的调查 结果显示,71.9%的用户消费冷冻食品或预制菜的原因是为节省时间,消费观念的改变推动 C 端速冻食品需求不断 增长。从 C 端冷冻食品消费者画像情况来看,女性用户比例占据 58%,一线城市用户比例占据 74%,22-40 岁用户 比例占据 64%,从消费者结构来看偏向女性、年轻化、高端化。预制菜市场 C 端消费需求迎来快速增长期。伴随居民消费习惯变化,预制菜的运营主体逐渐从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 中央厨房渗透至便利店、生鲜电商、外卖平台等,零售渠道企业以生鲜、预制菜为切入口不断向食品上游供应链延 伸,中央厨房经营已经发展成对接零售业的新业态,发展成为“生鲜基地+中央厨房+连锁零售网点”的模式。除此 之外,便利店也成为中央厨房的重要参与者,便利店餐饮比重逐渐扩大,预制菜消费逐渐从 B 端延伸至 C 端。双十 一期间,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内的预制菜线上成交额同比增长约 2 倍。根据海外预制菜品发展经验,除 B 端餐 饮企业需求,C 端预制菜消费也将成为推动食材供应链行业发展的重要一极。预制菜品成熟于日本,由于日本人口 密度较高,超市和便利店覆盖范围广而数量多,预制菜需求量较大,C 端消费比重占到总消费四成,2020 年日本预 制菜市场规模为 238.5 亿美元,行业渗透率达到 60%以上。反观中国,目前 2B 和 2C 端消费比例为 8:2,C 端消 费比重仅占两成,C 端蓝海市场仍待发掘,未来成长空间广阔。后疫情时期,生鲜电商平台通过预制菜扩展业务线,推动食材供应链行业和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后疫情时代,生鲜 电商迎来发展黄金时期,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头部企业获得强大助力,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行业参与者众多, 促使其做长、做强供应链,在已经拥有相对完整的末端配送系统的基础下,不断向产业链上游进军,逐步涉足食品 生产加工、肉类分割包装、甚至屠宰等业务。同时,生鲜直营电商也在向更上游的种植和养殖方向探索,从源头开 始逐步形成由产地到消费者的完整供应链,在供应链条拉长的基础上,也对冷链物流全链路仓储配送履约能力提出 更高要求,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此外,生鲜电商为了增加产品种类,提高竞争力,纷纷涉足预制菜品类,例 如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企业推出“快手菜”等品类,目前在华东区域已经达到 30%的渗透率。展望未来,建立全链路一体化的冷链运输网络,打通 B、C 端产供销全链路供应链将成为必然趋势。综合来看,无 论是基于餐饮门店需求的食材供应或是中央厨房模式下的半成品菜供应,还是食材直接触达消费者的 C 端供应,归根结底的核心点还是体现在立足于冷链仓储物流体系的上游食材供应链在崛起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解决食材从终端 输送至各地门店或是送达消费者手中时仍旧能够保持高品质和新鲜性,且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价格优势。四、医药冷链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潜力仍可挖掘医药冷链行业发展历史较短,目前处于发展初期。绝大多数的医药产品,包括药品、疫苗、生物制剂、生物样本、 血液样本等都需要在生产、加工、存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各环节始终保持在特定的低温环境下,以减少对医药 产品的损耗、污染以及破坏。医药冷链是通过特定的装备将冷藏药品在低温环境下从生产者运送到使用者的一项特 殊供应链工程。2007 年-2011 年,冷链物流刚刚起步,行业内缺乏标准与规章制度,同时冷链物流普遍应用于食品 领域,并未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11-2016 年,随着政策的出台,冷链技术的提升,冷链物流开始应用在医 药领域,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逐渐树立,医药冷链行业开始向着规范化、专业化发展。2016 年后,医药行业不断发 展,带动医药冷链物流需求、渗透率与行业标准逐步提高,新玩家也不断进入医药冷链行业。目前医药冷链销售额达到 3903 亿元,需求增长与政策规范助力医药冷链物流发展。近几年,得益于医药品消费快 速增长,新冠疫苗的大量需求,人民对于健康安全意识的加深以及政策方面的加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迅速。 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市场销售额从 2016 年的 2251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3903 亿元,4 年复合增速为 14.8%。目前国 内医药冷链物流主要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 IVD(体外诊断试剂)领域、医药器械领域(除 IVD 外)以及疫苗领域。 2019 年,IVD 领域销售额为 859 亿元,医药器械领域销售额为 546 亿元,疫苗领域销售额为 507 亿。我们预计医药 冷链物流行业有望进入高速发展期,主要因为以下几点:1、需求方面:中国药品消费增长较快,随着人口老龄化程 度加深,以及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医药冷链物流行业拥有较大发展机遇。2、政策方面:政府不断 发布医药冷链物流政策,树立行业秩序帮助行业良性发展。3、技术升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 断成熟,医药冷链的运输效率与运输质量大幅提升,实现运输全流程信息可跟踪、可监控、可追溯。四大方面驱动医药冷链高速发展。中国是全球医药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带 来医药冷链业务高速增长的历史机遇。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健康的意 识逐渐加强,医药产品的消费增长迅速,医药冷链物流作为核心的运输方式,需求也呈现高速发展。驱动因素主要 包括药品制造、第三方医学检测、疫苗和医疗器械四个方面:我国药品制造行业分为三大板块“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其中生物制药对冷链运输的需求最大,同时其 销售额的复合增速也是三者中最快的,在 2011-2015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5.1%,2016-2020 年为 18%,为冷链运输行业贡献巨大需求。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发展迅猛,目前核酸检测已经成为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必备需求,数亿人的检测量使得有限 的主体医疗机构难以应对,第三方医学检测在此期间做出重大贡献,为保证检测结果精准,检测样本需要在全 程温控的环境下运输。2017 年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规模为 130 亿元,2012-2020 年行业年均增速超过 30%, 且我们预测行业未来 5 年仍将以近 30%的速度增长。2025 年行业规模有望达到约 1000 亿元。我国是疫苗生产第一大国,随着消费与安全意识的升级,中国人群中自费注射疫苗的意愿持续加大,叠加新疫 苗不断研发进入市场,也为市场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中国疫苗市场规模由 2017 年的 253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640 亿元,2016-2020 年的复合增长率为 19.0%。“十三五”期间,中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4800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84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11.8%,目前已形成 1100 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满足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养老、慢性病 防治与应急救援等需求。部分医疗器械在运输与贮存的过程中需要全程保持在特定温度下,因此医疗装备规模 的快速增长也推动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医药物流市场仍非常分散,尚未出现市场寡头垄断者,未来专业化服务商有望主导市场。目前医药冷链物 流市场上有三类主要玩家,第一类是以国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经销商,这类传统医药经销商耕耘已久,在医药仓面积和分布上优势巨大。国药集团作为医药经销商里的龙头,拥有 5 个物流枢纽,38 个省级物流中心,2019 个地级 市物流中心,其仓储网络覆盖全国可实现“一地委托、多地储存、就近配送”。同时仓配一体化建设,使传统医药经 销商的分级配送能力与仓储能力保持同步扩张,更好的扩大其配送运力与配送网络的优势。但过去传统药品经销商 仍以满足自身医药物流需求为主,不太重视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第三方运输服务,因此,目前干线运输主要由市场 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承运。第二类是以顺丰为代表的第三方综合物流企业,这些企业在物流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完 备的冷链物流网络与优秀的物流体系,在运输网络覆盖以及成本控制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涉足医药冷链物 流的时间较短,运输过程中缺乏对药品特性的了解,导致药品的耗损率有所增加。第三类是以中集冷云为代表的专 业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相关从业人员精通冷链物流知识,对各种医药产品的特性有着充分的了解,确保其运 输途中的安全与质量。同时由于其业务只聚焦于医药冷链物流,不与其他类别的产品拼单运输,大大降低了药品受 到污染的风险。因此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无法替代专业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两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服务于不同 需求的客户。五、百舸争流,行业潜力催生优质企业1、顺丰控股:端到端的定制化冷链物流服务商顺丰控股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涵盖多行业、多场景、智能化、一体化的供应链解 决方案。顺丰控股的冷运业务主要分为食品冷运服务和医药冷运服务两部分,2020 年,公司冷链物流业务整体实现 不含税营业收入 64.97 亿元,同比增长 27.5%,业务保持快速增长。2020 年,顺丰控股拥有食品冷库 62 座,总面 积面积达到 37 万平米,冷库具有先进的自动化制冷设备、智能温湿度监控系统,是集多温区管理和配送一体的综合 性高标准冷库;顺丰控股拥有冷藏车 685 辆,这些车辆搭载先进的车辆 GPS 全球定位及车载温控实时监测系统进行 全程温控。公司不断深耕食品冷链物流业务,为企业提供新的增长极。顺丰最早于 2008 年开始接触冷链行业,提供阳澄湖大 闸蟹寄递服务。2014 年 11 月,在国内多家快递企业中,顺丰率先成立了顺丰冷运事业部,并在 2015 年正式推出生 鲜速运以及大闸蟹专递这两项业务。2015 年公司食品冷运业务收入 7.02 亿元,其中生鲜速运与大闸蟹专递在当年 分别贡献 4.2 亿收入和 2.8 亿收入,增速为 705%和 52%。2016 年,顺丰冷运食品陆运干线网正式发布,成为国内 唯一一家覆盖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华西等重点核心城市的冷链物流企业。2017 年,顺丰冷运业务收入 的同比增速为 59.7%,是仅次于同城配送业务和重货配送业务的第三大增速。2019 年 6 月,顺丰冷运荣登 2018 年 度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榜首,同年 12 月,成为国内首家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机关认证的物流企业 2020 年 8 月,顺丰冷运蝉联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第一名,通过科技赋能、智慧物流推动冷链行业转型、升级。经过多 年公司在行业内的深耕,顺丰建立了全国性食品冷链网络,行业领先的冷链技术、执行标准和先进专业的系统管理, 并将大闸蟹专递与生鲜速递两项传统业务整合成目前的业务结构,分别为顺丰冷运零担、冷运小票零担、冷运专车、 冷运到店、冷运标快、冷运仓储等。2020 年,受益于疫情以及人们消费结构上的转型,非接触式线上消费放量增长,同时顺丰冷运积极开拓 B2C 和 B2B 市场,整体冷运业务持续良好增长,同时顺丰继续加强冷链仓和干线网络布局,通过布局科学且运营高效的 RDC+DC 冷仓网络,升级操作标准,提升自动化建设等设施,进一步提升了运作效能与服务质量。并且顺丰通过与 大网融通、自营及外包资源整合多种模式,进一步拓展末端网络布局,提升网络覆盖及时效交付能力。截止 2020 年, 顺丰拥有 26 座集多温区管理和配送一体的综合性高标准冷库,运营面积 15 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车辆 GPS 全球定 位及车载温控实时检测系统进行全程温控。顺丰依托自身物流网络、时效、包装及保鲜技术等优势,持续聚焦产业 链 B2C 的基础上,通过分仓、落地配、空陆协同无缝对接等模式,进一步提升时效和质量、降低客户综合物流成本; 同时将优势进一步扩大到 B2B 服务市场,巩固顺丰在生鲜板块的市场地位,在烟台樱桃、岭南荔枝、仙居杨梅、无 锡水蜜桃、内蒙牛羊肉多个项目上,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业务增长态势良好。随着国家医药改革加深与需求推动,公司持续加码医药冷链投资。2016 年初,公司将食品和医药冷链相互剥离,凸显了顺丰对于医药冷链业务的重视,近几年顺丰持续晚上运营体系及科技能力,加强冷链、医药仓网等资源投入, 深耕医药健康细分领域,孵化标杆,丰富行业科技解决方案。与医药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搭建全程可追溯的物流体系,实现数字化、线上化、可视化物流管理。公司医药网络覆盖 240 个地级市、2,068 个区县,拥有 12 个医药 仓(10 个 GSP 认证医药、2 个定制仓),总面积约 17 万平米,50 条医药运输干线。公司医药冷运业务持续保持高 速增长,收入同比翻倍,在疫情的影响下,C 端送药上门需求激增,公司与国内大型互联网亿元、DTP 药房合作, 解决患者最后一公里的到家服务。在生物样本等临床临检冷链运输、疫苗供应链及智慧医药物流方面,不断取得突 破,为疫苗厂家和疾控中心提供优质的仓储、运输和全程质量追溯等医药冷链供应链服务。同时公司不断拓展药品 国际运输服务,依托国内端的运输网络优势以及自营航司的运作模式,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短时效的新冠疫苗出 口物流综合解决方案。公司通过收购、投资实现业务多元化。客户需求呈现多元化,快递公司需要积极多元化发展业务以满足客户需求端 的变化。顺丰作为行业内龙头企业,通过不断进行自建、并购、重组、投资等方式筑高壁垒、打造护城河,同时实 现业务多元化,扩大业务和海内外网络覆盖。公司于 2018 年 8 月,完成对美国夏晖在内地、香港、澳门地区冷链业 务的收购,建立了顺丰新夏晖。美国夏晖拥有近 40 年的冷链供应链管理经验,是全球知名的冷链物流服务和一站式 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者,麦当劳作为其核心客户合作多年,为麦当劳在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提供一站式综合冷 链物流服务,并根据麦当劳的店面网络建立了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2018 年 10 月,顺丰曾领投餐北斗 A+以及 A++ 轮数千万元,目前顺丰是餐北斗的第二大股东,持股占比达 11.6%。餐北斗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食品领域的第四方物 流服务商,专注服务餐厅,一直关注餐饮从业者的痛点,并致力于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解决痛点。顺丰和餐北斗在物 流技术、仓储、信息、冷链运力,餐饮食品客户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协同发展,同时餐北斗的互联网基因也为顺丰冷运业务向轻资产发展做好铺垫。顺丰通过收购、投资,迅速积累综合冷链服务行业的理解和经验,并且形成优势互 补,快速切入多行业用户痛点,继续加码产品及服务的升级,提升服务质量。截止 2019 年底,新夏晖物流网络覆盖 中国大陆及港澳共 28 个省,通达约 450 座城市;在全国 21 个核心城市拥有 38 个温控冷链物流中心,新夏晖管理 着上千条运输路线,提供全程温控和实时监控的冷链运输服务。2、中通、圆通、韵达:电商快递公司开启冷链布局中通快递:2016 年 7 月,中通首次推出“优先达”,标志其正式进军冷链领域;2020 年 7 月,中通冷链正式启动, 以直营+加盟为组织模式,依托中通集团的网络优势和生态优势,构建冷链 BC 一体化和仓干配一体化服务场景,打 造中国最大的冷链物流网络-“中通蓝网”,实现 30 个省会城市、250+地县、1500+网点覆盖范围,实现全国 80%县 级城市覆盖密度的门到门冷链物流网络,通过借助东方航空运力,解决了冷链运输的时效问题。中通冷链业务模式 主要以生鲜农产品冷链 B2C 模式为主,并积极探索 B2B 冷链前置仓模式。中通冷链产品覆盖冷藏、冷冻、和深冷 等多温层运输需求,运输品类主要是生鲜水产,运营模式分为四类:一地发全国、产销地仓干配一体化、销地仓配 和前置仓配送,囊括远程、仓配、同城三个维度的冷链运输半径,核心产品主要包括冷链小票零担、冷链大票零担、 冷链专车、冷链城配。圆通速递:2016 年 9 月,圆通正式启动“2016 大闸蟹项目”,进军冷链市场;2017 年,圆通冷运正式成立,并于 2018 年 1 月正式被纳入公司未来战略,依靠自身“三大核心科技”,打造圆通鲜配(B2C 同城低温宅配)、圆通鲜运 (B2B 低温运输)、圆通鲜仓(冷链仓储服务)和冷链包装解决方案一站式冷链配送服务体系,充分整合空运、陆运、 仓储资源,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优势,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智能的全程冷链服务。圆通冷链在拥有空运优 势的基础商,在冷藏车、冷链服务等方面均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冷链设备,成功开通北上广、江浙沪、 重庆等城市的多条干线。韵达股份:2020 年 7 月,韵达冷链项目正式成立;2020 年 12 月,开展冷链大闸蟹和西北牛羊肉项目;2021 年 2 月,上海至北武广成四条直发干线起运;2021 年 4 月,与三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月三门海先水果项目正式运营; 2021 年 7 月,已新增 6 个区域中心仓,拥有多元化仓储类型-RDC、CDC、产地仓,开启冷链快线和卡班 B2B、 B2C 业务,公司以直营+加盟为组织模式,构建冷链 BC 一体化和仓干配一体化服务场景。截至目前,韵达冷链拥有 67 个自营枢纽运转中心、3875 个加盟商、32624 个网点/门店/服务部、9 地 12 仓、20 条干线,实现 31 省国内服务 网络覆盖,90%配送区域覆盖。3、京东冷链:打造 F2B2C 一站式冷链服务平台京东冷链专注于生鲜食品和医药物流,在持续深耕 B2C、B2B 业务的前提下,打造以科技驱动,全链路、全场景的 F2B2C 一站式冷链服务平台。F2B2C 主要指货物从产地、工厂到销地、商圈,再到消费者的全流程物流服务。京 东冷链通过干线、仓储、配送、包装、科技五大核心,依托于仓配网、卡班网、生鲜宅配网三网一体打造供应链一 体化物流服务,主要具有以下三大优势:(1)智能科技形成冷链闭环优势(2)全国首个“货到人”拣选系统和自动化分拣中心(3)根据五大细分行业供应链特性打造一体化行业定制解决方案具体来看:京东物流具备领先行业的智能科技基础。在冷链行业中,智能科技一直是降本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成本较 高,真正能投入使用的技术设备寥寥无几。而京东物流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物流科技企业,一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 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加速“人、车、货、场”等要素的数据化升级;另一方面不断突破冷链行 业在全链路温控上的短板。京东冷链依托自主研发的 LOT 智能温控平台,确保冷链物流过程全程可视化,包括使用 持续视频监控进行实时订单追踪、远程温度控制和智能报警系统,实现全程“0 断链“”0 腐损“,达到行业内“快 “和”鲜“的标准。全国首家推出自动化冷链分拣中心,极大提高分拣效率。京东物流推出的“货到人”拣选系统极大的改善了仓储管 理水平,在效率方面,“货到人”拣选每小时可以完成 800-1000 订单,是传统拣选的 8-15 倍,远高于人工拣选,使 生鲜产品的分拣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在存储方面,“货到人”拣选系统采用立体存储和密集存储,存储密度极大提 高,库内空间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效率的提高则能够有效降低库内成本,提高分拣水平。基于软硬件一体的产品体系,为五大细分行业提供一体化服务支持。京东冷链根据产地类、工业类、进口类、零售 类、和餐饮类五大行业的供应链特性和差异,依托京东的商流优势,配合冷链卡班、冷链城配等产品,且在保证品 质的情况下,满足不同产品、不同渠道的物流需求。打造了从仓储到配送、从线上到线下、从硬件到软件的一体化 行业定制解决方案,为商家实现降本增效。京东冷链和顺丰冷链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由于冷链物流服务的特殊性,冷链物流企业在仓储能力,干线网络化能力, 宅配能力,科技保障等环节的建设上缺一不可,只有各个环节相互融合,全程监控,才能实现链条的一体化、网络化。京东物流在深耕生鲜宅配网络的前提下,组建以技术为核心的冷链运力平台,布局“直营骨干网+区域合伙人” 的冷运网络,关注核心节点的冷链运输质量,使各个环节相互连通,严格控制物流过程和交付质量。顺丰食品冷链 业务发展处于行业领先,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京东物流冷链业务从 2017 年到 2020 年完成了质的飞跃,从十名 开外跃居前三,并且近两年维持在第二名的水平,体现其冷链运输能力得到了市场和商家的认可,未来发展空间可 期。顺丰冷链近三年稳居行业第一,作为首个建立全国性冷链网络的物流公司,在网络覆盖和服务经验方面具备绝 对优势。3、荣庆物流:中国智慧物流的领跑者荣庆物流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公司是以冷链运输为核心,集物流配送、仓储、包装、驾驶员培训、汽配供应、汽车维修、保鲜冷藏箱生产、蔬菜食品冷藏加工为一体,物流产业链齐全的现代物流企业,致力于 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目前自有保温车、冷藏冷冻车、普货车、危险品车 1300 多辆,可控各种类 型车辆 2000 多台,温控库 32 万余平米,GPS 全程透明温控,满足恒温、冷藏、冷冻等物流、仓储服务需求。公司 拥有全国范围内的物流服务网络,全国 1500 余个网店,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武汉和乌鲁木齐等长三角、珠 三角为业务龙头,总共辐射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公路货物经营运输网络,15条铁路运输线路通达 80 个城市。通过 与国内外 50 多家企业合作,不断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国其他区域,目前合作的客户有:百事、西门子、雀巢、欧莱 雅、蒙牛、伊利、光明乳业、香奈儿等国内外知名企业。4、鲜生活冷链:品牌信赖、科技驱动的冷链食材流通服务商鲜生活冷链是产地到用户全程冷链仓配优化保障的一站式服务公司。鲜生活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是新希望下全资子公司,新希望集团成立于 1982 年,立足农牧行业并不断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农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乡、 金融投资等相关产业,在全球拥有分子公司超过 600 家,员工超 13.5 万人,集团资产规模超 3,000 亿元人民币 , 2020 年销售收入超 2,100 亿元人民币,荣登 2021 年世界 500 强榜单 390 位。拥有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饲料产能, 中国第一的禽肉加工处理能力,是中国最大的肉、蛋、奶综合供应商之一。鲜生活冷链成立于 2016 年,是新希望集 团旗下发展最快的业务形态之一,依托于集团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品牌打造实力,鲜生活目前在全国建立了 70 家 分子机构,配送网点超27 万个,覆盖人群超 5 亿人,是行业最大的冷链供应链企业之一。2020 年,鲜生活实现销售收入约 30 亿元,并完成了 6 亿元 A 轮融资,入选“2021 年 GEI 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荣获“未来之星-年度 21家高成长性创新公司。公司目前合作的客户有星巴克、盒马鲜生、7-11 便利店等知名企业。公司根据星巴克的具体 需求,为其提供提供完整的夜间配送、无人交接等服务,优化星巴克供应链。目前公司为星巴克北京、上海、武汉、 西安、青岛、厦门、南宁、海口、昆明、成都、重庆等地提供冷链供应链服务。2019 年底,公司与 7-11 重庆地区 达成合作。根据当地运营需求,公司制定了常温、冷藏、冷冻多温仓高效监管方案。截止目前,合计运营 SKU 数 3000+,配送门店 38 家。2020 年 12 月,公司与盒马鲜生达成合作。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算法,优化客户运输流程,为盒马鲜生提供冷链配送以及数字化服务。已服务门店 105 家,运输路线 90 多条。5、中集冷云:“三网”商业模式,引领行业服务标准公司商业模式贯彻“精准控温”一体化服务,运用新技术创造医药冷链新价值。公司定位于“精准控温”医药冷链客 户,依靠自身研产技术、专业网络和成本优势,从“智包运”向“仓干配”一体化升级,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 时效”的优质服务,协助企业和国家构建可追溯的智能医药冷链体系。公司以医药冷链零担运输服务收入为核心, 带动整车、托盘箱和仓储收入,通过专业化订制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增强客户市场渠道力和服务力。近三年公司内 涵式收入的复合增速在 25.0%左右,2020 年实现收入 3 亿元,预计 2023 年内涵式收入将达到 7.9 亿元,占总收入的 56%左右。同时公司不断进行投资并购以拓展干线业务、仓配业务、海外业务等,三年内并购收入规模有望达到 6.1 亿元左右。中集冷云以技术和资源为基础,打造“三网”以建立竞争优势。公司自主研发市场领先的相变技术、温度仪、物联 网 LAIOT,形成智能精准控温系统和成本优势,同时公司还拥有“产网+地网+天网”的三网智慧冷链平台。产网: 公司具有相变材料、保温箱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并搭建了前沿的产品研发实验室和生产基地,为医药冷链零担运输 提供无源外包装设备;地网:公司的运营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国覆盖,32 个直营分公司、6000 条运营线路辐射全 国几乎所有的地县市,已投资的 24 个专业、4 万个智能冷藏箱和 5 万 m2普库资源可以充分支撑公司 6-8 亿元的营 收目标;天网:可视化医药智能冷链平台,融合专业化设备、标准化操作、网络化运营、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实现 “精准控温”,温度位置实时监视,建立可追溯的医药冷链管理体系。6、投资分析目前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尚处于快速发展期,相对于海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冷链行业集中度较低,标准化程度较低。 目前百强企业竞争较为激烈,各家进入资本投入上升期。展望未来,食材供应链需求以及医药物流需求正快速提升,同时温控技术的提升及行业准则的完善也驱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行业成长潜力仍然较大。标的方面, 重点建议较早布局冷链行业的顺丰控股以及正在拓展多元化业务的圆通速递和韵达股份,重点关注港股的京东物流、 中通快递。(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指导
凯文 张扬撰写
亦木摘要:与传统餐饮形式相比,外卖有效节约了人员及物业成本;更易于标准化,降低了复制及推广门槛;线上更为充分的竞争环境也使市场集中度得到提升。配合持续释放的市场需求,未来几年,外卖赛道有望跑出大型餐饮公司。餐饮行业不受资本青睐已经成为业界的基本认识。但互联网外卖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支付、位置信息服务(LBS)等环节打通,极大提升了传统外卖的服务体验,餐饮O2O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估算,2016年国内外卖收入已超过1,600亿。预计2020年,外卖在整个餐饮行业渗透率将超过10%,形成一个4-5千亿市场。过去,资本焦点主要集中于外卖平台。互联网巨头的卡位和众多PE、VC的入场带来巨额资本流入,推动平台一次次获得数亿美元级别的“明星投资”。2016年至今,外卖平台局势发生巨大变化。百度外卖失去百度的支持,与其余两家差距越拉越大,爱分析判断,在线外卖将逐步由三足鼎立转入双寡头垄断。既往经验认为,大平台崛起的过程中,部分具有平台属性的品牌也会随之崛起。如淘品牌、微信公众号,甚至无数直播平台的网红,皆是如此。如今,外卖平台大势初定,资本针对外卖品牌的布局相继展开。海底捞系优鼎优千万入股海盗虾饭,隋炀帝炒饭、香肠公主、酷公社榴莲披萨等一批外卖品牌也纷纷收到资本市场抛来的橄榄枝。成立于2010年的优粮生活,是外卖行业的老兵,完整经历了外卖市场由疯狂,到低谷,再逐步走向成熟的全过程。从“1家店开4年”到“1年开40家店”2010年,第一家优粮生活外卖单店在北京落地,且1家店的规模保持了4年之久。4年中,这家单店被优粮团队作为实验田使用。用合伙人闫寒的话来说, 这个单店就是优粮的“沙盘”,他们用1000多天的时间了解用户,磨炼产品,打造运营体系,迭代IT系统。优粮主要的经验来自于这段时期的积累,同时还完成了大量试错,降低了后期的“踩雷”几率。这个100多平米的外卖单店也成就了年销售额400万,净利润100万的成绩。2014-2015年是优粮生活的快速发展期。经过4年的准备,又赶上外卖行业爆发的春风,仅1年时间,优粮生活在北京拓展了近40家加盟店,迅速打响了知名度。2016年,互联网红利消退,外卖平台商家大幅上升,平台也收紧了补贴,并开始向商家征收费用。优粮生活放缓了扩张进度,主要进行了产品优化及供应链的升级,配合各种形式的广告投放,不断提升自身品牌。未来,开发低线城市市场,是优粮的主要方向。合伙人闫寒透露,目前优粮正在准备Pre A轮融资。获得融资后,预期年内在全国范围城市拓展300-500家加盟店。外卖更容易跑出大公司2016年百强餐饮企业收入之和,仅占到餐饮行业总收入的6%。这反映了餐饮市场集中度低的特点。市场分散,相应的天花板也低,这是传统餐饮行业不被资本看好的原因之一。优粮生活合伙人闫寒认为,外卖模式相对于传统堂食模式具有较大优势。就单店模式来说,外卖的基本配置为:50平米厨房场地;3-5名工人,其中厨师1名、打包员若干。食材及料包在中央工厂完成切配后,统一分发至各站点厨房完成最后炒制、包装及配送。不需要前厅、服务员、餐具,在装修方面也可大大简化,所以相较于堂食,外卖模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及物业租金成本。未来,人力及物业费用持续升高,外卖在成本方面的优势将体现的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堂食餐厅受前厅接待能力及后厨供应能力的双重限制,天花板明显。外卖通过配送,打破了前厅的限制,极大的拓展了就餐区域。在订单充足的情况下,后厨的产能能够得到最大化的释放。此外,从竞争层面,堂食餐厅之间主要争夺线下流量,竞争范围通常被限制在特定的某家商场或某条街道。外卖的战场在线上,半径3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商家被放在平台上由用户进行筛选。外卖的竞争更加充分,因此,市场集中度也更高。如果仅以覆盖区域计算,外卖市场的集中度约为传统堂食的10倍。在外卖模式下,更容易跑出大型餐饮公司。仅披萨单品类外卖,也跑出了达美乐这样市值超过100亿美金的公司。用餐场景待拓宽,行业壁垒需打造爱分析认为,场景不明确或场景单一化,是外卖市场的主要问题。在线外卖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掘家庭及办公场所各类用餐场景,同时根据目标场景打磨产品,以迎合顾客碎片化、多样化需求,同时获得更高的溢价。此外,外卖行业门槛的问题,未来仍需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实体店重资产的模式,虽然不利于大范围推广,但在实际意义上对后入场的选手设置了资金门槛,也算是自身的有力壁垒。相对而言,外卖行业门槛较低,在品牌或市场规模真正建立起之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尤其是大型餐饮企业,凭借自身资源及资金优势,从传统餐饮跨入在线外卖,相对较为容易。闫寒,优粮生活合伙人,理工男,前国有银行核心系统工程师。由于其创办了知名外卖研习社群“优粮大学”,被很多圈内人尊称为“校长”。近期爱分析专访了“校长”闫寒,他分享了优粮生活在外卖领域的业务布局与战略,以及他对外卖行业现状、未来趋势的看法,满满干货,现将精彩内容分享如下。关于外卖与堂食的思考爱分析:外卖与堂食在运营模式上存在哪些差异?闫寒:整体来说,外卖与堂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常二者不可兼得,一家以堂食为主的餐厅,难以做好外卖。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由前端引发的,后端只是前端的显现。所谓前端,就是用户。堂食和外卖的用户也许是同一群人,但是一定是同一群人的不同场景。堂食店吃饭,通常以休闲场景居多。几个人去吃饭,更多不在于吃饭本身,而在于要谈事情或者沟通情感。这就要求店内的装修、氛围、菜品特色等等满足商谈的场景,需要有感性的成分在里面,让你慢慢感受和体验。比如一些意境菜,菜品的食材成本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价值体现在菜品的摆盘、营造的意境。但是外卖的场景,一般来说,肯定不会是咱们几个聚一聚,点个盒饭点个外卖吧。外卖场景大部分是工作餐,或者没时间做饭了,没时间下楼了,这个时候会点一个外卖。或者大家开会,到了饭点了但是会还不能散,这时候叫个盒饭过来,吃完接着开,或者边吃边开。所以,都是这种场景下才点外卖。这种场景下,饭就是配角,工作才是主角。这两种场景下,对食物的需求完全不一样。盒饭场景对食物的需求就是,不难吃、方便、快捷、便宜。但是堂食,更要求色香味、意境、摆盘,甚至包括店内装修、音乐,服务员的态度,这些也都是价格构成的成分之一。外卖是大批量出餐的,堂食是一小份一小份炒的。这就是前段需求的不同,导致后端产品的出品差异。所以如果拿堂食的菜品做外卖,或者外卖的产品做堂食,都是不合适的。爱分析:所以理论上,比如外婆家或者绿茶,外卖占全部出餐的比例应该比较低?闫寒:对。除了一些纯快餐店,比如田老师红烧肉,外卖会占的比例比较高以外,其余大部分都只是占到比较低的比例。因为快餐店的出品,本来就是类似盒饭的一些东西,所以外卖就会占到比较高的比例。麦当劳、肯德基通常会在外卖平台销售额排名非常靠前。我们看麦当劳的发展历史,第一家麦当劳就是一家外卖店,店内没有座位,甚至连汉堡都没有,只有薯条。人来了,进店买薯条,打包,直接走。这本身就是一个外卖店。直到开到几十家店,他们才会尝试在店外摆着桌子椅子,让大家坐着吃。麦当劳的基因上就不是一个堂食店,所以他是特别适合做外卖的。现在我们到麦当劳去,他给你的东西本质上也是一个外卖,全是一次性的包装。前厅里也没有服务人员,只是给你扩出来一块地方,让你能够坐着吃而已。麦当劳的价格,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溢价,而非服务或其他方面。爱分析:比如一家快餐店,既做外卖,又做堂食,是不是可以说他能兼得两种模式的好处?闫寒:也不能这么理解。因为很多堂食店,你去店内吃的时候,觉得这家店很高大上,装修也很考究,餐具也很考究。但是你点他们的外卖你会发现,随便拿一个透明的塑料盒,筷子也都是在市场上采购的通版的一次性筷子。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餐厅,点外卖就是这种情况。其实,不论是堂食或者外卖,需要付出的精力是同样大的。外卖并不是说你随便做一做就能做成。堂食也是一样,你花了这么多的精力去装修,配饰、餐具都准备好,包括服务员的培训等等,这是一件非常费精力的事情。这些东西在外卖上,都能找到对应的关键点。比如你外卖的包装、线上餐品的照片、logo等等,这些东西你是需要花费同样大的精力去做的。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堂食店如果想转做外卖,整体的壁垒还是很高的,一个是品牌,一个是产品。 所谓品牌,并不是说需要之前听别人说过或者在电视上看过才认为他是一个品牌。实际上,不论一线还是二线城市,所有人审美的方向是一致的。一线城市觉得好的东西,三四线城市看了也会觉得好。只不过这个好的东西,之前在我身边还没有,第一次见到。所以,这种具有品牌特质的打造,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就外卖来说,这种气质、意境的打造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情,并且需要时间与实践的积累与不断调整,才能达到较好的状态。如果照搬线下的一套,是完全走不通的。爱分析:比如峨眉酒家的宫保鸡丁很有名,很多人因为这道菜而点外卖,所以峨眉酒家也可以依靠菜品去吸引外卖客流?闫寒:也可以这么理解。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峨眉酒家一整套体系并非为外卖量身打造的,整体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峨眉酒家的菜是一份一份小锅炒出来的,因为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告诉厨师,哪份是外卖,哪份是堂食。所以即使接了外卖的单子,也是一份一份炒,这样的话整个的效率就会很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于只想吃一顿工作餐的用户,他不会在乎究竟吃的是优粮的宫保鸡丁,还是峨眉酒家的宫保鸡丁。峨眉酒家的宫保鸡丁确实比我们做得好,但在这种场景下,是没有必要做到峨眉酒家的程度的。用户需要的就是方便快捷,而且我们的价格比他们便宜一半以上。在这种日常场景下,大家会不自觉的把价格乘以30,看看我这个月会花多少钱,因为我天天都有可能吃。如果我去峨眉酒家吃堂食,可能十天半个月才吃一次,在这个情况下对价格并不敏感,但是日常性的消费,大家对价格是敏感的。这个也是外卖现在定价的一个逻辑。很多的餐厅,明明是特别好的,特别有名的一个餐厅,但在外卖平台上他的数据就是不高,定价的问题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壁垒是产品,产品这种东西,更是需要时间去磨砺的。不是说自己一抖机灵做出来一个什么东西,自己觉得挺好吃,就能大卖,这个不可能。我们的外卖产品,在设计上是有一些方法和套路的。并不会以老板或者周围哪个朋友觉得好吃或者不好吃就会上线或者下线产品,一定是通过测试的数据来决定。这些数据如何获得?就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我们对于产品的把控才会越来越精准。外卖是否卖得好,与堂食是两个逻辑:堂食是用产品去吸引人,外卖是根据人的需求来设计产品。所以按照这两套逻辑的研发,会研发出两个系列的东西,所以又希望把堂食做好,又希望把外卖做好,两者一定会互相制约。爱分析:堂食和外卖在产品供应链方面是否有差别?闫寒:有,但差别主要是在动态方面,而非静态方面。静态就是每天原材料的配送,不管是毛菜还是半成品,这方面基本没有差别。差别的是,外卖需要供应链和研发进行及其紧高效的配合,因为我们的更新频次非常高。堂食店一般来说,勤快点的也就春夏秋冬更新四次,不勤快的基本上终年不换。对于我们每月2次左右的更新频率来说,对于供应链的要求也就更高。需要我们一直跟工厂进行新品研发的对接。爱分析:上述的所有不同,使得外卖和堂食体现在成本结构上的差异有哪些?闫寒:二者在成本结构上完全不同。后厨的面积、租金、人员成本大致差不多,其他成本基本都不一样。堂食的租金需要占到相当的比例。因为堂食餐厅的面积大,又需要在特别繁华的区域以保证充足的流量,这两个条件,堂食场地的租金就需要比外卖店高很多很多。堂食还需要前厅的服务人员,这又是一笔开支。需要精致的装修,堂食的装修跟简单装一个厨房,二者的成本是量级上的差异。再加上餐具、以及相关的维护管理,这些都需要费用和人工。外卖不需要前厅的场地,不需要服务员,不需要餐具。但是外卖也有自己特有的成本,比如包装、配送。外卖平台的营销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笔营销费用可以与堂食繁华地段的租金相对照。堂食的租金就是流量费,外卖的平台营销就是流量费。爱分析:所以,相对于堂食,外卖确实算是利润率比较高的细分领域?闫寒: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因为赚钱的话,确实利润率比较高,但是赔钱的话,什么钱都赚不到。爱分析:赔钱的原因是什么?闫寒:你要想一个问题,比如说,在一个区域有很多条街,你的堂食店在其中的一条街上,你这家店主要就是吃这一条街的流量。如果我在你的店对面开一家差不多的店,那么我可能会抢走你一半的流量。而开在另一条街背侧的其他店,对你的影响都不大,因为线下客户的活动范围有限,看不到其他街道的店。所以堂食其实就是在这么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打仗。但是外卖不同,一个区域内所有的外卖店都要放在一起去竞争,这时候马太效应就会非常严重。品牌做得好的那几家店,就会占据这个区域绝大部分的流量。外卖是在几公里的范围内所有店的竞争。外卖的竞争不是那么直接,但是有一天你被挤垮了,你可能都不知道是被谁挤垮的。堂食就不同,只要不是有人门对门的跟你作对,你在这边想活下去,还是可以的。爱分析:所以按照这样逻辑,是不是可以理解堂食店50%左右都是可以盈利的,但外卖店只有少数20-30%是盈利的?闫寒:我相信会是这样。所以外卖平台上的供应商会越来越集中。外卖模式的经营思考爱分析:配送大概占成本多少的比例?闫寒:平台通常的配送收费是15%,有些区域是20%,还有23%的。配送费方面,平台通常会收客户的,也会收商家的。如果不用平台配送的话,费用会少一些,因为客户收取的配送费就到我们手里了,这时候配送大约占5%。但是这种情况的话,平台就不会把资源给你了,因为他还掌握着营销的资源。爱分析:线下一个比较健康的外卖店,净利水平大约在多少?闫寒:外卖在15-20%都是正常的,做的特别好甚至能做到25%。整体上说,外卖的可伸缩性还挺大的。堂食店有两个天花板,后厨天花板和前厅天花板。外卖就一个天花板,就是后厨天花板。一个后厨可以覆盖3公里的范围,繁华地段,只覆盖1公里,也有活的不错的店。爱分析:除了付给平台的,其他的费用比例大概在多少?闫寒:房租基本5%就差不多了。人员比房租高不了多少,个位数。食材加包装,北京大约35%,京外基本可以控制在25-30%之间。爱分析:对于外卖来讲产品的更新频率会很高吗?闫寒:很高,通常一个月我们会更新2次左右。我们会把卖的不好的菜品下线,上线其他菜品。每次更新2-3道菜品,更换比例大约10%。爱分析:就外卖来说,不同门店或区块上线的菜品会有比较大差异吗?闫寒:就北京来说,在菜品的选择方面会有一些取舍,比如有些菜品在CBD卖的就是很好,但在中关村就是卖不出去,不过这种菜整体的比例比较少。对于外地来说,优粮是这么样一个策略:我们背后也有一个大的菜品SKU库,这个库由我们的标准化酱料包和菜品的切配标准组成的。在我们向外地拓展的过程中,我们会让头几家店配合我们把适合当地的菜品研发出来,并进行标准化。整体搭建的逻辑就是,首先按照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先上线一批菜品,在后续的运营当中不断调整,数据好的保留,数据不好的替换 ,就这么一轮一轮的循环下来,得到这个区域内最适销的SKU组合。优粮属于家常餐,他与特色菜会有不同。特色菜品最重要的是走到哪里都不能变味,全国空运食材,这些都是特色菜所打的噱头。但是外卖是家常菜,北方南方西红柿是甜是咸都不一样,在我们的产品库里,南方西红柿炒鸡蛋和北方西红柿炒鸡蛋的调料包,就是2个SKU。爱分析:有没有可能通过研发的方法,提高用户对口味的忠诚度?闫寒:想让用户对于一直忠于一个外卖品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有的人做外卖,以外卖好吃为基准,但实际上,好吃跟难吃,都不是特别好的事情。如果你吃一个特别好吃的东西,你可能会连着吃二十天,之后你一辈子也不会吃了,因为你吃伤了。外卖需要的是适口,适口就是我吃起来比较舒服。而且外卖的复购率比堂食要高太多了,外卖平均一个人一个月要4-5次吧,很容易把你一道菜吃腻,很容易把你所有的菜都点完一遍。这时候更需要的是更新速度,而不是把某道菜做的特别特别好吃。所以你只要保证持续不断的更新,品牌就能不断的壮大。爱分析:您觉得二三四线城市目前外卖行业的发展状况如何?闫寒:比北京好很多。北京目前还在恶性竞争里没出来。低线城市处于北京14-15年的状态,对于外卖商家来说,是特别好的景象。用户已经有了消费升级的意识,但当地的品牌也很low。优粮在唐山、福鼎基本属于势如破竹,开业两三天,直接突破盈亏平衡线。深圳的店,开业第三个工作日,就突破100单了。关于优粮生活爱分析:优粮单店一天卖多少份是一个正常的盈亏水平?单店的人员配置大致如何?闫寒:目前我们最好的店,7个人,50平米,单日营业额20000,一个月算下来大约50-60万。在北京,一天100单肯定是能赚钱,一百单大约对应150份左右的套餐。一天的营业额到6000就可以。北京最大的店,7个人,最小的店3个人。总部目前20人,支撑50家店,未来我们计划用70人,支撑300个店。因为我们大部分的运营工作都是由系统去自动完成的。目前我们20人都是以优化这套系统的需求而存在,而不是推动这个流程的运行而存在。爱分析:未来几年,在前台的成本有哪些可以进一步的下降?闫寒:在我看来,就优粮来说,前台已经没有什么可下降的空间了。目前我们是3人作为最基本的组合,一个厨师,两个打包员。除非未来有更先进的工具能够替代他们。爱分析:目前优粮常规SKU有多少?闫寒:现在北京我们正在试验24小时店,包括早餐、午餐、下午茶、夜宵,大概有70-80个SKU,但目前仍属于实验性质,后期会慢慢往外推。通常常规的米饭炒菜的话,大约在20个左右。爱分析:优粮跟供应链工厂的对接,是只对接服务,还是自建的工厂?服务北京40家店,大约需要多大规模的工厂?闫寒:我们跟工厂对接的服务。在这方面没有必要投入大量资产,因为太重了。工厂其实不是按照店来分的,更多是按照品类或者功能来分。比如有的工厂就负责切配,有的工厂负责供应面食、面点,这些都是专业化的工厂。我们目前对接的有4-5家专业工厂,每个工厂负责一块。完成之后,统一送到中央仓库。从仓库我们再给各个门店配发。爱分析:供应链配送的标准化调料包,炒出来的东西,会对口味上打折扣吗?闫寒:不会的。咱们用的是调料包而不是料理包,这个需要区分清楚。料理包,工厂加工出来就是熟的,在冷冻或者常温状态下送到店里,店里水浴加热,直接倒在饭上就可以了。严格上来说,料理包属于复热食品,怎么说呢,说轻点就是剩饭剩菜,说重点就是方便食品,本质上跟方便面没什么区别。我们为什么坚持现炒呢,就是我们认为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你还可以把方便面当做一顿饭来吃,现在我相信没有什么人会把方便面当成一顿饭来吃了。按照这个逻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有人会认为料理包也是方便食品,也慢慢不会把他当做一顿饭来吃了。这就是我们坚持现炒的原因。爱分析:餐饮安全的问题,您是怎么看的?闫寒:北京这边的餐饮安全比较好解决。每个店都有证,每个店都在国家的监控之下,这是第一层保障。食材方面,都是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的,每一批都有国家检测报告,这也是一层保障。外地店,虽然食材是自己采购,但是由于家常菜,食材非常容易获得,种类特别多。弄虚作假的获利空间也很小,不存在这种动力。而且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被我们纳入整体供应链的范围。这样也可以统一质量,统一品质。爱分析:优粮拓展新店,是以怎样的模式进行?闫寒:加盟,包括北京都是加盟的方式。我们要收加盟费,36500,然后按照营业额的3%收取服务费。我们输出部分供应链,如调料包,以及一些成品、冻品等等。食材是本地采购和切配。爱分析:优粮现在的融资情况如何?闫寒:我们现在打算融一个Pre-A。我们15年已经大约4000万的估值了。爱分析:介绍下2017年优粮的发展预期?闫寒:17年如果融到资的话,那么做到300-500家店应该问题不大。如果不融资,我们可能会慢一些,但是自己会盈利。即便不融资我们也得照着300家的规模去做,现在开店这个事情其实是赚钱的,因为我们可以收加盟费。只不过如果融资了之后,我们可以把控的更好,因为店开了之后,我们还要有服务,才能让他们尽快进入正轨。像北京的店,我们之前是没有服务的,没有运营指导,没有代运营。今年我们已经有公司的专人帮助店铺做运营,单量两个月涨了百分之6、70这个样子。线上的基本不用店铺自己弄,我们就把策略给你设计好了。所以如果融资的话,资金主要用来进行加盟店的扶持,这样才会做的越来越好,后面的加进来的店才会对我们越来越有信心。还有产品的研发也会越来越丰富。如果能开到300家店,一天的交易额大约200万,一年可以做到7亿左右。根据我们目前的理解,中国市场的空间,优粮可以拓展到1500家以上的规模。因为我们在县级市的实验已经成功了,中国几千个县级市,这种家常菜的品类在哪都能活的下去,很难失败。失败率高的加盟品牌,往往都是去做一些特色产品。特色产品一个就是水土不服,一个就是流行周期过去了,他自然就会死,所以做家常菜的话,我们的生命周期会很长,可发展空间也非常大,可以照着华莱士去做。品牌与行业的思考爱分析:比如天猫和淘宝上,会有一批淘品牌起来。类比外卖平台,现在是已经有一批外卖品牌起来了吗?闫寒:怎么说呢,目前会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但是目前还没有跑出特别大的品牌。餐饮与电商不同,电商相对来说,属于非常标准化的商品,马太效应非常明显。比如三只松鼠,一家公司可能就占据了整个坚果行业的大部分份额。电商可以依靠物流打通区域间的限制。但是外卖基本上以2-3公里为半径划分战区,我在这个区域打的好,未必在其他区域打得好。外卖的集中程度已经高于堂食,但比电商还是差很多,所以目前还难以产生巨型品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整个餐饮行业都是相对分散的。15年餐饮是3.2万亿,16年达到3.6万亿,预计17年在4万亿左右。但是百胜中国这种巨头,只有1%略多些的市场份额。类比手机行业,如果某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只有个位数,那这个品牌基本上是要退出市场了。而餐饮,只要占到1-2%就是行业老大,这就是餐饮行业的特点。此外,用户对于餐饮品牌是极度不忠诚的,因为他的品牌转移成本非常低。我一顿是一顿,还不像手机,手机不可能天天换,但饭可以顿顿换。所以餐饮品牌还将持续的分散下去。但是我相信,在外卖领域会出现真正的巨头,因为用户对外卖需求是跟餐饮不一样的。就餐饮来说,人们需要不断的去尝鲜,我这顿吃云南菜,下顿吃陕西菜,再下顿吃贵州菜,用户有尝鲜的需求,所以他会不断的在这些目标里转移。但是外卖,往往是工作餐和便饭,主要就是靠谱,所以外卖是很有可能成就巨头的。比如在美国,达美乐是美国餐饮行业的巨头,但是他们的堂食没有占到多大的市场份额,但根据报道数据,他的披萨外卖占到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披萨就是用户最靠谱的选择,你最靠谱,所以我订你。爱分析:外卖行业里有很多早期品牌,丽华快餐就是其中一家。是什么原因导致丽华后期逐渐销声匿迹?闫寒:外卖市场的环境更新太快了,对一些从零开始,不带包袱的企业来说,适应环境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对于已经有一大摊子的企业来说,对过去的结构的改造重组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丽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做快餐,我上大学有时候会订他们家的快餐,那时候最低的也要18块钱。你看丽华的组织结构,北京丽华有35家店。优粮我们刚拿到第一笔投资的时候,正好也是35家店,但公司一共7个人。丽华呢,他35家店,并不是35家店的概念,而是35家分公司。每一个分公司的配置是这样的,一个经理,一个厨师,一个记账员,还有若干配送员,这些人全都是全职的。那时候他的配送员还挺多的,就按照一个分公司10个人来算,一共350人,这350人吃喝拉撒全都要他管。那时候丽华必须要搭建这么一个架构,因为当时基础设施特别不好,互联网的技术也没有起来。 但随着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有一句话叫做“连接大于拥有”,你只要跟他有一个链接,有一个契约,有一个通信协议,就可以把资源调动起来。这个时候大家倾向于轻资产,但丽华这个时候你手里有一大堆重资产,而且很难剥离这部分资产。后来丽华的高管出来做了到家美食汇,也做得很成功。这就是说,人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但是如果你手里一大摊子没法改变的问题,那也没办法做好。后来他一个人出来,从零开始,反而很快的就做起来了。爱分析:您如何看待西少爷等一众互联网品牌?闫寒:西少爷对于产品非常重视,做的肉夹馍、豆花、胡辣汤,产品上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产品做的不错的话,又有这么大的舆论势能,起码不会比跟你做同类的传统饭馆差吧,所以比如像西少爷、伏牛堂我还是挺看好他们的。爱分析:现在外卖的主要流量还是依附于外卖平台,未来有没有可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流量可控的独立外卖入口?闫寒:这个问题就相当于问某家餐厅怎么摆脱这个购物中心。因为外卖平台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和基础环境。不过平台未来怎么变化,但平台的健康发展终归离不开我们这些外卖品牌,外卖品牌与外卖平台是各有分工的。虽然这里面可能会有些不公平的事情出现,但现在看来,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了。之前我们也曾经想过去摆脱平台,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样做的成本太高。而且最重要的一点,订优粮生活的人主要是冲着优粮生活的品牌去的,而不是冲着饿了么或者美团去订的。即便是后期再涌现出新的平台,也还是需要跟我们这些品牌去合作,我们对他们还是有价值的,这个是不会变的。爱分析:平台除了资源倾斜以外,目前对商家的补贴还多吗?闫寒:不多了,很少。现在小商家很难做的应该。我们在C端看到的补贴,大部分都是商家自己补的。爱分析:在您看来,近期很热的奶茶店、面包店的业态,可以通过外卖进行扩展吗?闫寒:没什么主要联系。因为外卖属于刚需、高频次,所以现在才会有这么热闹的市场。诸如喜茶、原麦山丘等奶茶、面包业态,虽然很火热,但是相对外卖来说,还是低频次的次级需求,所以他们只能在人流量很密集的地方去开堂食店,他们才能够达到他们想要的市场目的。目前我还没有见到,做纯外卖成功的饮品店。像饮品店和面包、蛋糕店,放在堂食上就是一个好生意,但放在外卖上就是一个伪需求。因为外卖的业态是建立在人不能不吃饭这样一个基础上,外卖产业才发展起来的。我在家呆一整天,我肯定要吃饭,但不一定要吃面包、喝茶。所以在根本需求上是不一样的。爱分析:在您理解,外卖这个大行业未来是往什么样的方向去走呢?闫寒:未来外卖在丰富度和体量方面,应该会逐渐与堂食追平。今年整个餐饮行业大概能到4万亿的水平,但是外卖连2000亿都比较困难。所以在体量上,两者还差得很远。但是外卖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消费方式,未来也会持续保持高增长率。堂食,你想吃点好的,有大董、北京宴等等,还有各地的特色菜,以及快餐等等。堂食的业态非常繁荣,但是外卖的业态还没有很繁荣,起码现在在家,大家组织个聚会啥的,也不一定会叫外卖,整体业态相对比较单一。我认为将来外卖应该发展到,堂食有的东西,外卖都有。业态会非常丰富,各种高中低档的价位,适合各种场景的产品都会有。再一方面,我认为外卖会生于餐饮,最终超脱于餐饮。外卖本质上是上门服务的最高频次的品类。那以这个最高频次的品类为入口,任何其他的品类都会接进来,包括一些电商、生鲜、物流服务、家庭服务很多很多的实体服务都可以通过这个口接进来。将来外卖很有可能变成另外一种形态,甚至于基础设施也有可能因为外卖而改变。比如未来也许会跟公交车一样,在这个城市里甚至会有电商物流车的专用车道。将来盖的楼也许会有电商物流的专用的管道,这些都有可能,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但是这些就很久远了。C端永远是最先反应过来,一个行业发展的动力,因为C端的消费是不需要转移成本的,但是B端会慢半拍。外卖也是这样的,一开始C端起来之后,B端跟不上,所以才出现了一批黑作坊。差不多一年左右,供给端才反应过来,才有像样的商家进来。基础设施肯定会更慢。这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行业肯定会越来越大。爱分析: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用户消费外卖的习惯有哪些改变呢?闫寒:最开始,用户对于外卖的印象就是一个凑合吃的认识,实在没得吃了,实在没有条件了,他才会选择外卖。当外卖起来之后,大家逐渐把外卖当做一个日常的品类去吃,比如中午,就算我有时间下去吃饭,但是我懒,我也会订个外卖,可能整个办公室的人大家一起吃外卖。但是这个阶段,大家没有什么品牌意识,这家便宜两块,我就会点这家。因为这个阶段劣质的商家太多,用户无法分辨哪个商家比较靠谱。现在呢,大家已经逐渐有了这种品牌的意识,优粮在做的过程中也逐渐能感受到这点。以前降价就来单,价格一回去单就没了。但现在我们不用再用降价的手段跟别人去竞争了,因为我们看到用户开始有分化,有部分用户继续追求低价,满20减19啊一类的。有一部分客户,那种餐他们看都不会看的,直接去找这种品牌的商家去点,说明一部分用户的心目中也会有外卖的品牌的意识了。这是一个好事,品牌溢价未来可以做出来了,利润率也会提高。爱分析:有没有可能随着消费升级,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更加追求环保、健康、品质。而优粮的产品是否也会跟着继续进化?闫寒:根据用户的外卖需求金字塔,越往塔尖走用户的需求越高。这个金字塔式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前两年用户能看到的只有底层商家,所以底层的生意会比较多一些。后来品牌意识觉醒的用户,他的判断维度会越来越多,因为以前盒饭是他凑合吃的一个东西,现在盒饭变成了他正经的一顿饭,所以不得不作为日常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去考虑。以前盒饭只是偶尔吃一次,很少有人去关心他健康不健康。现在基本上是天天吃,所以肯定会关心健康等一系列问题。但是这些东西也是优粮一直以来都在做的。所以你要找准你的金字塔属于哪个层级,我们就是属于中等偏上的这个层级,既不过于奢华,也不凑合的这么一个状态。你要一直定位在这个层级的话,现在并不是说我们的策略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而是越来越多的用户,从底层流动到这个层级了,这个层级的人数越来越多,才促进了我们的单量的增大。爱分析:其他的外卖品牌也是主要依靠加盟来拓展业务吗?闫寒:也不一定,大家各有各的发展路径。对于我们来说,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家科技公司。科技公司是造枪造炮的,真正打市场,抢地盘还是以加盟店为主。我们负责赋予他们强悍的战斗力。直营品牌的思路是,我自己开店,自己挣的钱为什么要和别人分呢,多开一家店,就多挣一分钱,所以我就踏踏实实做自营。这是两种不一样的逻辑。我们是希望尽快把规模给做大,服务更多的用户,做大了之后,路也会越来越宽。爱分析:目前餐饮领域的上市公司还是比较少,整体价值也相对有限,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闫寒:因为餐饮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整体上是缺乏爆发性的。餐饮公司的股价,其实是大家对他未来的预期。而且餐饮品牌的生命周期有限,尤其是越有特色的生命周期越短。像麦当劳就没有问题,因为他适应性强,全球都可以是他扩张的目标。麦当劳扩张一个店很容易,而且他可以在任何小县城里生存。如果俏江南,开到一个小县城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本身未来的空间就很小,大家对他未来的预期就不会高,预期不高股价就不会高。爱分析是一家专注创新领域的独立投研机构,研究领域包括新金融、企业服务、人工智能、教育科技、汽车出行和新零售等。关注爱分析公众号ifenxicom,及时获取重要信息。添加爱分析群小秘微信(ID:ifenxi502)即刻加入爱分析行业讨论群。
(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苏宝亮、肖欣晨、魏芸)一、他山之石:海外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成熟1、美国冷链行业发展概况(1)回溯历史:经济、人口、运输体系三重因素驱动美国冷链快速发展1930-1950:起步发展阶段冷链运输最早起源于 19 世纪上半叶冷冻机的发明,电冰箱出现后,各种保鲜和冷冻食品开始进入市场和消费者家庭。 到 20 世纪 30 年代,弗雷德里克-琼斯发明可安装于运送易腐食品卡车的便携式空气冷却装置,使得冷运铁路车厢和 卡车得以长距离运输易腐食品,推动了冷链运输的快速发展。1930-1950 年为美国冷链行业起步阶段,二战中冷链 受到摧毁,经济大萧条导致消费需求不足,1930-1940 年餐饮行业营收 CAGR 仅为 3.8%,但战后冷链得到重建, 随着经济复苏、人口增加、餐饮行业快速发展和速冻技术提升,美国冷链物流行业得以恢复发展,1941-1950 年餐 饮行业营收 CAGR 为 12.3%,速冻食品销售额 CAGR 高达 32.5%。1951-1970:恢复发展阶段1951-1970 年期间,美国 GDP 快速增长,从 3469.1 亿美元提升至 8599.6 亿美元,CAGR 为 6.1%。在经济持续发 展的持续推动下,美国西部、南部呈现繁荣现象,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改善人民生活,同时 1956 年美国《洲际 公路法》颁布,41000 公里的洲际公里建设推动了冷链物流运输的发展。1951-1967 年新生婴儿潮人口高达 7900 万, 人口的持续增长叠加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餐饮需求与冷冻食品需求,在此期间餐饮行业营收的 CAGR 约为 6.0%。在这段时间,麦当劳等美食快餐巨头也纷纷成立,促进食材标准化以及冷运标准化快速推进,使得冷链物流 发展进入新阶段。1971-2000:快速发展阶段1970-2000 年,美国的 GDP 呈现高速增长,CAGR 高达 7.8%,尤其是进入到 20 世纪 90 年代,受益于全球化、科 技的发展、灵活的市场,以及强劲的投资,美国经济呈现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美国经济结束了滞涨迎来黄金 时代。同时美国人口也随着经济繁荣一同增长,从 1970 年的 2.0 亿人增长至 2000 年的 2.8 亿人,叠加第一代婴儿 潮人口逐渐成人,消费呈现井喷式增长,消费群体外出就餐率逐年攀升,1990-1997 年,在外就餐的消费比例增长 58%,餐饮行业营收 CAGR 为 8.0%。冷冻食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速冻食品销售额的 CAGR 为 15.2%。截至 1997 年,美国已建成高速公路总长达 89203km,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 14%,其网络几乎贯通全国所有城市,使冷链物流企业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接触更多的客户群体。冷链物流需求的剧增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合 力推动冷链物流行业进入较快发展期。2001-2020:稳定发展阶段2001-2020 年,美国国民的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消费结构开始转型,人们对健康饮食方式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对 有机水果、蔬菜、生鲜、冷冻食品的需求稳定增长。同时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对新冠疫苗的需求快速增长。2000 年后冷链物流行业已经成熟化,冷链物流的需求进入稳定发展阶段。(2)行业现状:美国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成熟,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到千亿以上北美冷链物流行业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从行业规模来看,北美冷链物流行业规模预计到 2024 年将达到 1426 亿美元, 2019-2024 年五年复合增速达到 9.7%,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北美冷链物流规模占物流行业总规模比重逐年上升,预 计到 2024 年占比将达到 11.9%。美国冷链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主要冷库资源集中在核心农产品产业带。冷库建设方面,冷藏库容量在 1997 年 冷链物流发展初期仅有 0.76 亿立方米,根据第 51 次年度冷库调查,美国 2019 年冷库容量为 1.03 亿立方米,其中 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佛罗里达州、威斯康星州和德克萨斯州拥有最多的冷库资源,冷库容量分别为 1100万立方米、793 万立方米、708 万立方米、708 万立方米和 680 万立方米,冷库资源维持稳定增长,预计到 2022 年美国 冷库容量将达到 1.07 亿立方米。美国冷藏库人均保有量位居世界前列,预计到 2022 年将达到 0.48 立方米/人。冷 藏车建设方面,得益于美国公路运输网络的稳定,美国冷藏车保有量由 1997 年的 13.53 万辆增长至 2019 年的 25.41 万辆,综合增长率维持稳定水平,冷藏卡车总载货量由 2016 年的 0.96 亿吨增长至 2021 年的 1.07 亿吨,预 计到 2023 年将达到 1.14 亿吨,冷链资源的充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为美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行业特点:运输网络构建完善,精细化分工下行业标准化程度较高美国冷链物流行业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庞大的运输网络、精细化的分工以及较为完善的行业准则。公路运输业发展历史悠久,运输网络完善美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基于其自身庞大的运输网络。冷链物流除了对于温控有严格要求外,对时效的要求也日益提升, 而美国完整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是美国冷链物流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 依托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美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得到保障。美国国内冷链运输主要由集装箱卡车来完成,1000 公 里以内 24 小时可以送达,其中内河(湖)铁路主要承担大宗散装货物的运输任务。美国的公共交通系统分布广阔,包 括大城市内部的网络,区域铁路和公共汽车网络也延伸至长岛、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成为了交通网 络系统的一部分。除了公路建设,美国还建造了横贯大陆的铁路网络,用以在 48 个州之间运载货物。美国冷链物流 目前大力发展火车温控集装箱,也是基于铁路网络的优势考虑。美国铁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铁路网横贯了 48 个州中的 46 个,专门用于客运用途,根据 2021 年的数据,美国目前的铁路里程为 22.8 亿千米,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精细化的分工促进行业标准化提升精细化分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产业层面的精细化分工:企业把冷链物流从制造环节中剥离,使得第三方物流需求不断提升,客观上促进了专业冷 链物流公司的成长。由于冷链物流配送要求较高,单个企业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成本较高,因此众多 企业把冷链物流从制造环节中剥离,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专业冷链物流公司,拥有较 高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客户粘性进一步增强,从而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行业内部的精细化分工: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精细化分工水平较高。美国冷链市场从服务划分可以分为储存、运输、 其他增值服务,从温度划分可以分为冷藏、冷冻,从应用范围划分可以分为果蔬类、肉类、鱼类、禽类、半成品、 药品、生命科学、化学用品和其他。美国冷链市场分工明确,冷链企业专业性较强,各个环节都做到了精细化管理, 大大提供了冷链物流的可操作性和标准化。行业政策完善,标准化程度高美国政府及行业协会给予冷链物流行业较大支持。例如,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对国 家铁路公司进行补贴、改进和相关政策扶持,并对配送业务涉及全球、有在国际建立配送中心需求的企业给予选址、 规划及经营方向的指导,并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或贷款贴息。同时,美国较早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冷链物流行 业规范,标准化程度较高。比如 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在食品冷链和药品冷链流通安全监管方面起 到重要作用,在食品和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有关储藏标准、流通标准的指导,对行业发展起 到规范作用。(4)成熟因素:上游规模化生产+下游 B 端需求占主导,行业易实现规模化运营美国冷链物流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产业链中游主要为冷链物流运营行业,包括仓储型公司、 运输型公司、平台型公司和综合物流公司、下游主要是 B 端和 C 端食品零售行业,B 端包括食品供应链公司、大型 商超、仓储零售商等,C 端则包括使用生鲜电商平台的终端消费者等。上游——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业:产品标准化前置美国农业以专业化、规模化、区域性、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著称,以气候为划分形成多条农产品产业带。从规模看, 美国农业种植地较为集中,单个农场生产规模大,美国农场以大中型农场为主,且各大农场机械化水平高,基本实 现自动化播种、浇水、施肥、收割。根据 USDA 数据显示,50-179 英亩的大农场占比 30.1%,1-49 英亩的中型农 场占比达到 27.9%,180-499 英亩的大型农场占比达到 16.4%。从区域看,美国各蔬菜生产基地根据各自气候、土 壤条件,专门生产少数集中、甚至一种最适宜品类并供应全国,由此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国性蔬菜分工体系。美国农 业带主要分为五大区域:东北部和“新英格兰”的牧草乳牛带,囊括弗吉尼亚以东的 12 个州,由于气候湿冷、土壤贫瘠,适合牧草和青 贮玉米的生长,适合发展畜牧业,生产马铃薯、苹果和葡萄。中北部的玉米带,囊括五大湖附近的 8 个州,由于地势低平、土层深厚、湿度大,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故而 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区,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大豆产区,大豆农场占据全国总数的 54%。大平原小麦带,位于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跨越 9 个州,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 70%以上。南部的棉花带,主要囊括跨大西洋沿岸密西西比三角洲的 5 个州,集中了全国大约 1/3 的棉花农场,播种面积 超过 160 万公顷,产量占全国的 36%,其中阿肯色州是美国最大的水稻产区,总产量占全国的 43%。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区,主要包括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该农业带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美国大部分蔬菜、水果和干果主要产于此地区,全美 71%的加工用蔬菜、90%的葡萄产自加利福尼亚州,50% 以上的鲜食苹果和梨产自华盛顿州。美国食品加工业发展起步早且十分发达,加工肉类产品占据美国加工食品消费额的 25%,成为食品加工行业核心消 费品类。20 世纪初受到谷物装卸机和罐头的发明影响,行业进入起步发展阶段,20 世纪中叶快速冷冻技术的发明进 一步加快了行业发展。现阶段美国农产品以原始的初级产品形式进入流通的比例越来越少,多是经过加工甚至精加 工后才进入流通领域。以在我国仅作为基础蔬菜的土豆为例,美国深加工后的土豆品种达到 2000 种。肉类加工主要 包括牲畜和家禽的屠宰、加工和预处理,是美国食品加工行业最大组成部分,2020 年消费额占 25%,其他品类包括 奶制品(15%)、食用油(9%)、加工水果蔬菜(8%)、烘焙品(5%)、休闲食品(4%)、宠物食品(3%)。根据 USDA(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数据显示,美国现有食品饮料加工机构/工厂 36486 家,这些工厂截至 2019 年雇佣了 170 万名工人,约占美国所有制造业就业的 14.7%,其中肉类加工行业雇佣工人占比达到 30%,其 次是烘焙加工(15%)和饮料制造(12%)。食品加工厂分布在美国各地,根据 CBP 调查显示,2019 年加利福尼亚 州拥有最多的食品和饮料制造厂(6041 家),而纽约(2611 家)和德克萨斯州(2485 家)位列第二和第三。美国食品加工业集中度较高,肉类加工市场 CR4 达到 55%-58%,主要需求来源于中游冷链物流运营企业和食材供 应商。行业整合成为美国食品加工行业新趋势,工厂规模快速增加,公司数量减少成为行业新现象,合并的核心驱 动因素为加工厂技术的更新迭代和新规模经济的出现。行业的纵向合并为行业提供更多发展和合作机会,促进行业 效率的提升。根据 USDA 数据显示,肉类加工行业前四家公司市占率总和达到 55%-58%,前四家肉类加工企业负 责加工了美国 85%的牛肉和 65%的鸡肉。细分来看,前四家牛肉加工企业占据 25%的市场份额,前四家禽类加工 企业占据 54%的市场份额,前四家猪肉加工企业占据 66%的市场份额。但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也引起市场参与者 对农产品销售中市场调节能力、创新、生产效率影响的质疑,并且导致肉类生产者和加工肉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即食品加工企业议价权不断提高,而农场和消费者议价能力不断削弱。领先肉类加工企业毛利预计在 2021 年将超过 200 亿美元,较 2020 年增长 17%左右,较强的议价能力和行业集中度使行业盈利在疫情期间仍保持 14%以上的增 速。下游——食品供应链企业和大型连锁商超:B 端需求占据主导在美国人均 GDP 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消费形式逐渐发生变化,冷链行业下游 B 端需求不断增长。 从下游消费者情况来看,2B 需求占据核心地位,其中以餐饮行业带动的食材供应链行业、大型连锁商超、仓储零售 商为主,相比较而言,美国生鲜 2C 发展较为缓慢,未能衍生出中国生鲜消费的新模式如社区团购等。受益于美国连锁餐饮门店增多,餐饮供应链企业快速发展,餐饮服务成为生鲜加工食品 B 端核心需求之一。随着经 济增长,美国外食消费占比逐渐与家庭内食品消费占比持平,外出就餐需求增长推动餐饮业发展,美国餐饮业中食 品饮料销售额截至 2021 年达到 7890 亿美元,预计到 2022 年将达到 9073 亿美元。美国的连锁餐厅较多,连锁率 已达到 50%,菜品标准化程度高,食材供应链企业和生鲜 B2B 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服务更具规模的客户,其中生 鲜 B2B 企业的客户中,餐饮类占比达到 55%,其中全国/区域性连锁餐厅占比达到 30%,市场规模达到 780 亿美元。目前美国食品供应链市场规模达到 289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达到万亿以上规模,7 年复合增速约为 4%,行业集中 度较高且不断上升(CR3 为 30%,CR10 为 40%),格局稳定,是相对成熟的红海领域,行业三大巨头包括 Sysco、 U.S. Foods 和 Performance Food,其中 Sysco 是全美最大的餐饮供应链企业,市值规模达到 394 亿美元,市占率 达到 17%,远超第二名 U.S. Foods(86 亿美元)和第三名 Performance Food(74 亿美元)。大型连锁超市成为生鲜农产品 B 端核心需求之一。20 世纪早期美国农产品通过产地、销地批发市场流向消费者,销 地批发市场曾经是最主要的流通渠道;20 年代末期,为逃避铁路公司盘剥,农业合作社出现,提供销售、加工、储 运等服务,并承担控制销售和价格控制等重要职能;1930 年随着美国大型连锁超市企业的出现,零售商产销直挂逐 渐取代批发市场的地位,美国农产品生产商按购销合同将农产品直接运往零售商的配送中心,再由零售商通过全国 的门店网络供应给终端消费者;1963 年,采取产销直挂模式的美国 7 大超市零售额占全国农产品零售总额的 47%, 至 90 年代末期占比已经持续增长到约 80%,而批发市场流通销售仅占不到 20%,大型商超对生鲜流通的把控使美 国 B 端需求占据食品冷链下游重要地位。反观美国 2C 生鲜市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仍然处于区域运营阶段。作为 2C 生鲜领域的代表企业 Amazon Fresh, 在企业发展的 5 年内仍未能把业务拓展到除旧金山和西雅图之外的地区,美国生鲜电商销售额仅占整个生鲜零售销 售额的 0.2%,在模式创新方面美国 2C 生鲜电商也表现欠佳。2、日本冷链行业发展概况(1)回溯历史:经济发展和生鲜农产品需求增长驱动行业发展1950-1970:起步阶段日本冷链物流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期间日本平均每年冷库容量增长达 14 万吨。1960 年开始,日本经济步入高 速发展阶段,消费需求随之增长,成为推动这一时期冷链物流发展的核心因素。1964 年,第 18 届夏季奥运会在日 本的举办为其冷链物流带来快速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出台《冷链倡议》,标志冷链体系的初步建立,日 本进入“低温物流时代”。截至 1973 年,日本冷冻食品生产量保持每年 30%的增速。1971-2000:快速发展阶段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冷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期间日本平均每年冷库容量增长达 41 万吨,年增长率达 7%, 截至 1980 年,日本冷库容量达到 754 万吨。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便利店、餐饮业的高速发展推动冷链物流发展进 入黄金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冷链企业开始拓展国际业务,不断完善冷链技术,开启全球冷链网络布局,诞 生了一批如日冷、大和、黑猫等世界级冷链企业,同时期日本冷链仓储行业快速发展,营业用冷库容积快速增长。20 世纪 90 年代,微波炉的普及使日本冷冻食品再次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外食产业也逐渐繁荣,随着日本人均 GDP 超过 2 万美元,城市居民对生鲜冷链食品的需求上升,日本农业协会开始尝试直接通过冷链进行生鲜蔬菜、果品的 销售,而海外食品也开始涌入日本市场,随着日本冷链企业发展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冷链技术中冰鲜技术发展迅 速,鲜活农产品消费比例增长,日本冷链业迎来新发展机遇。2001-至今:稳定发展阶段进入 21 世纪,伴随着日本社会经济发展,除食品以外,冷链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其他在运输、储存上需要温控的商品 上,如药品、电子元件等。迄今为止,日本成功建立起从产地到销地,全流程保持温控的体系,有效保证食品安全。 近年来,虽然日本冷链企业数量下降,但整体冷库容量和人均冷库容量仍然呈现增长趋势,以日冷为代表的日本大 型冷链物流企业已经从仅提供仓储、运输的单一功能性服务逐步延申到可以提供专业冷链咨询、信息对接以及冷链 管理等定制化服务。冷链系统中,共用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占比逐渐提高,行业协会和政府影响力增强,同时在自动 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日本冷链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成本。(2)行业现状:日本冷链已进入稳定发展区间,精细化管理水平较高日本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截至 2021 年已经达到 2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043 亿元,同比增长 5.4%,进入稳定 增长区间,同时精细化管理水平较高。截至 2020 年,日本冷库容量达到 3926 万立方米,其中营业用冷库容量达到 2792 万立方米,人均冷库容量达到 0.339 立方米,位列全球第十。日本冷链物流无论是在技术、设备系统,还是在 运营管理、市场成熟度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温度带严格划分。根据《日本冷库法》规定,冷库划分为营业用和非营业用冷库,其中营业用冷库划分为 F 级 (Frozen)和 C 级(Chilled),其中又细分为 F1(-20℃到-30℃)、F2(-30℃到-40℃)、F3(-40℃到-50℃)、 F4(低于-50℃);C1(-10℃到-20℃)、C2(-2℃到-10℃)、C3(+10℃到-2℃)。截至 2021 年,日本 F 级冷 库有 1115 个,总容量达到 2455 万立方米,占比 87%;C 级冷库有 706 个,总容量达到 361 万平方米,占比 13%。针对货品性质,冷链物流企业分为冷冻(-18℃到-22℃)、冷藏(0℃到 7℃)、恒温(18℃到 22℃)3 个 温度带进行分装配送。采用冷冻车和保冷车运送货物。冷冻车搭载的货架装有隔热结构装置和制冷剂,采用机械冷冻方法对货物进行 冷却,安装的记录器可以实时监测温度,当温度发生大幅波动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记录器判断故障发生的时 间和原因。保冷车则不使用制冷装置,完全依靠特殊材料制造的车体保持低温,车内安装的 GPS 和信息通信装 置可以发送行驶位置和车门开关过程等数据,双重保障全程温控。精细化冷库管理,机械化信息化并存。日本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先进的专业设施保证了集约化和高效化的冷链物 流管理,使冷链食品周转速度不断提高,货物年间周转数已超过 6 次。在冷库结构上,日本冷库大多采用多层 结构,并根据客户需求实行梯级温度设置。在流程设计上,实行无缝式冷链管理,避免冷链断链,提高货物装 卸率。在仓储环节中,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全采用机器设备进行生鲜产品的存取,提高作业效 率。日本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冷链物流信息化政策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放宽对冷链物流信息化的限制,推动冷 链物流信息化系统的技术升级。从需求结构来看,预制菜消费占比较高。日本人均冷冻品消费量平均维持在 20kg/人,冷冻食品行业发展较为成熟, 其中冷冻食品分类中,预制菜消费占比高达 90%,成为推动冷链物流发展的核心品类,结合国内冷链发展来看,随 着消费模式的改变和便利生活的兴起,预制菜同样将成为未来冷链的核心需求,未来在冷链需求中占比将不断提高。 从日本速冻食品产量流向来看,餐饮用途冷冻食品占比逐渐减少,零售用途冷冻食品占比增多,主要来源于 C 端需 求的不断增加。3、中国与美日冷链物流行业差异分析(1)上游:生鲜农产品供给和流通主体的差异美国生鲜农产品产地较为集中,地域发展平衡,而我国具有地域性“两超多强、东密西疏”的特点。美国农业种植 地和水果产地较为集中,并且大中型农场数量多,美国农业产值的 10%由 400 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规模农场贡 献。而我国由于地势西高东低、地理形态多元、气候复杂、跨纬度广等因素,导致生鲜农产品生产地域不均衡,季 节周期性影响较大,其中山东与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生鲜产区,全国则呈现“东密西疏”的供给特点。此外,我国规 模经营的农场较少,经营 10 亩以下的农户占比在 90%左右,以商品化经营为主的农户占比仅为 2%,农产品和水果 的规模化生产与美国相差甚远。在农产品加工技术方面,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繁多,但农产品精深 加工不足仍然是亟待解决的短板,目前中国的粮食储藏和果蔬产后损耗率分别高达 9%和 25%,远高于发达国家水 平,而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制之比仅为 0.38:1。中国农产品加工主要具备三个特点:产品粗加工多于 精加工;初级产品多于深加工产品;中低档产品多于高档产品,而其根本原因为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和装备普遍落 后于发达国家 10-20 年,高新加工技术的应用不普遍。此外,美国食品加工产业发达,而中国水果蔬菜加工领域尚 未形成规模。中国目前在速冻食品领域代表公司有三全食品、安井食品,乳制品领域也形成以伊利和蒙牛为主的双 寡头局面,肉制品领域有牧原股份、圣农发展等,但在水果蔬菜加工领域仍然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美日两国流通主体组织能力强,渠道整合程度高,而中国流通主体孱弱,流通渠道仍处于整合初期阶段。由于美国 大型农场较多,农产品生产具有规模化优势,流通环节较少,流通渠道主要以 B 端配送中心为主,占据流通渠道的 79%,因此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较高。不同于美国的大农场规模生产模式,日本和我国农业生产均是以中小规模农 户为主、农产品结构较为分散,因此均面临生鲜农产品生产流通难以规模化的问题。为了解决分散的农产品结构, 降低农户单独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组织能力,日本农协从产销供应链深入协调打通每个环 节,在农产品的育种、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采后管理上每个环节都形成相应标准体系,并建立以中心批发市 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保障城市生鲜农产品的供应和流通。日本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以多级批发市 场长链条为主,美国则以发展大型配送中心的短链条模式为主,而中国在流通渠道环节更为复杂多样,既存在多级 批发市场的流通体系,也出现了农超对接等直供模式,相比美日的流通体系,我国生鲜流通市场仍需加强流通主体 的组织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完善。(2)中游:冷链基础设施和行业标准化程度的差异美日两国冷链仓储行业较为发达,冷库体系建设成熟,而中国尚未形成规模化运营。如前文所述,美国冷链行业核心特点为较强的专业化分工,其冷链仓储行业经过多年专业化发展格局稳定,仓库建设较为成熟,龙头企业地面服 务范围广阔,形成规模效应的正向循环,两大冷链仓储行业龙头企业 Lineage Logistics 和 Americold 合计市占率超 过 45%,全球范围冷库容量分别达到约 5550 万立方米、3830 万立方米。日本冷链基础设施标准化程度高,温度带 划分严谨,冷库体系建设较为成熟,行业龙头日冷集团现有 79 个冷库,总库容达到 130 万吨,占日本冷库库容的 10%。而我国目前生鲜农产品仓储技术设施建设和装备仍然较为薄弱,且由于流通渠道整合程度低,流通环节过多, 生鲜农产品仓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未来随着行业标准化程度提高,流通主体加强整合能力,我国冷链仓储行业也 将朝着标准化、规模化,和高集中度方向发展。美日冷库投资运营模式成熟,资金充足,而中国尚缺少组织力强的投资主体和资金的投入。从美日经验来看,冷链 物流基础设施初期投资成本巨大,尤其冷库资源整合门槛较高,在规模效应未形成之前盈利能力低,投入高,需要 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较快建设。美国冷链仓储行业经过多年发展,投资运营十分成熟,资源集中度较高,公用冷库 资源(即提供第三方冷链仓储服务部分)已经占比 79%,私人冷库资源(企业自有冷库)仅占比 21%。日本同样注 重公共仓储资源的投资,投资建设冷库主体中各级政府和政策性银行不同程度参与了许多大型仓库设施的投资,或 提供土地、资金、或投资组建企业,日本政府投资的冷库设施均出租给私人企业经营。政府投资公共冷链仓储有利 于利用社会资源,避免在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恶性竞争,解决企业一次性投资较大资金不足的难题,满足市场需要。 同时,政府仅投资建库,不具体经营也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中国目前在冷库投资方面仍然较弱,难以有效整 合冷库资源,百强企业冷库容量占比仅达 28%,未来在政府的主导下,冷库资源整合有望实现。(3)下游:饮食习惯和商业模式的差异中美日饮食结构差异较大,中国饮食习惯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使冷链较难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运营。食品结构的差异 直接导致冷链下游需求的结构差异,美国人均冷冻品消费量达到 60kg/人,日本达到 20kg/人,而中国仅达到 9kg/人, 远低于美日;而美国生鲜食品消费比例约为 60%,日本约为 55%,中国则达到 95%,远高于美日,中国消费者追求菜品的色香味,食材较为多元,烹饪流程复杂,且中餐菜系种类繁多,消费者口味各不相同,冷链下游需求相较 于美国更加复杂。B 端需求方面,美日餐饮连锁化率高,有利于食材供应标准化,而中国餐饮连锁化率较低。美日餐饮连锁化率均达 到 50%,餐饮供应链规模化程度较高,而中国餐饮业连锁化率仍然不足 20%,餐饮业市场较为散乱,餐饮供应链发 展较弱。并且美日食品生产工业发展相对成熟,B 端餐饮业态以快餐为主,在日本上市餐饮公司排名中,前 25 名餐 饮企业均来自快餐、大众餐饮业态,快餐食材简单且烹饪流程较为单一,有利于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运营。C 端需求方面,美国由于末端配送较难实现规模化导致 C 端需求较弱,中国以“便利经济”为核心,呈多元发展趋势。美国人口密度较小,截至 2020 年达到 36 人/平方公里,相同区域面积下美国居住人口要显著低于中国,因此生 鲜食品末端配送效率低、费用高,难以实现规模化配送,成为制约其 C 端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 而中国人口密度较 高,截至 2020 年达到 150 人/平方公里,居住多以小区楼房为主,生鲜食品配送效率较高,因此产生的配送费用较 低,较易实现规模化配送。末端配送的差异决定了美国生鲜需求大多以食品供应商—大型连锁商超/生鲜超市—消费 者自行购买,以 B 端需求为主,而中国生鲜需求则更为多元,拥有包括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多种模式。二、以启山林: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成长潜力较大1、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我国冷链物流运营现状:从需求端来看,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呈现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订单具有分散和非标的特点, 尤其伴随着末端生鲜零售场景的多元和碎片化,冷链运输的要求日趋严格。时效方面,随着生鲜电商、新零售等新 行业的爆发,各类客户对冷链物流的辐射半径和时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本与技术要求方面,冷链物流企业属 于典型的重资产业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标准化程度方面,由于上游本身缺乏 标准化、运输过程存在断链等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备和行业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行业标准化程度较低。 自动化程度方面,由于自动化设备落地成本较高,且多数冷链物流服务有链条断裂、流通率低的问题,导致全链路 的可视化和自动化难以实现。历史沿革: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但历经十几年发展已经步入发展黄金期。纵观美国日本冷链物流发展历程,可 以发现除了 GDP 增长带来的消费需求增长,大型赛事的举办、商超和餐饮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政策支持都成为影响城 市冷链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复盘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历史,1998-2007 年冷链物流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彼时冷 链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缺失。2008-2017 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步入起步发展阶段,2008 年奥运会的承办 成为冷链物流发展转折点,国家对食品安全和冷链运输的标准显著提高,与日本相似,同样起始于冷冻食品的快速发展和冷冻品需求的增强,外资冷链公司如美冷、普菲斯、太古等进入中国,双汇、光明等上游食品企业成立独立 物流公司,中外运、招商局等央企布局冷链,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试水生鲜电商,冷链物流企业逐渐兴起。2018 年至今,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全民冷链需求爆发,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在行业全方面升级、消 费升级带动需求持续增长,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冷链物流行业机会迸发。行业规模: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达 3800 亿元以上,其中食品冷链需求占据总需求的 90%以上。目前我国冷 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由 2013 年的 900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3832 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速达到 16.3%, 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由 2013 年的 7720 万吨增长至 2020 年的 26500 万吨,近五年复合增速达到 20.3%,市场规模和 需求总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国民收入的提高促使居民消费升级转型加快,高端生鲜需求增长,叠加餐饮业自身发展 变革的需求,食品冷链迅速发展。同时,国内老龄化趋势逐渐增长,消费者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叠加疫情影响下疫 苗运输需求增长,医药冷链同样迎来发展机会,多重需求因素共振带来冷链物流行业生机勃发。在行业增长的背景 下,冷链物流企业同样迎来快速发展阶段,百强企业冷链业务营业收入由 2015 年的 173.93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714.69 亿元,增长显著。冷链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比重不断上升,由 2015 年的 1.3%增长至 2020 年的 2.3%。 目前食品冷链需求仍然是中国冷链需求的核心,占行业总需求的 90%以上,食品冷链主要包括六种品类物流需求, 其中蔬菜水果类合并占比超过 50%,成为核心消费品类。行业现状:虽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 起步较晚,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冷链流通率较低和冷库建设规模的不足,导致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产 业发展需求,因此完善冷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率,减少断链和损耗仍然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石,也是冷链物 流企业走出高投入期,逐步实现盈利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国生鲜类冷链流通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对比 仍存在差距,果蔬类/肉类/水产品类流通率分别为 22%/34%/41%,而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在 95%-100%。生鲜农产品 损耗率方面,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损耗率分别为 10%/19%/7%/9%,而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在 5%,提高冷链运输能 力仍然任重道远。我国在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速追赶,差距不断缩小。我国虽然冷库容量整体居于世界前列,但在人均冷库容量 方面与海外国家仍然存在差距,2020 年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为 0.132 立方米,仍然低于海外大部分国家。近年来,随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追赶,我国冷库容量由 2015 年 的 3740 万吨增长至 2020 年的 7080 万吨,冷藏车保有量由 2015 年的 9.34 万辆增长至 2020 年的 33.54 万辆,增 长迅速且增速保持稳定,随着冷链物流网络的日益完善,服务能力将不断增加,更好的满足冷链物流服务需求。中国冷库建设仍存发展空间。截至 2021 年,中国冷库总容量为 1.3 亿立方米,其中山东、广东、上海、江苏、河南 为前五大冷库容量最多的省份,冷库容量分别为 1563 万立方米、1138 万立方米、1025 万立方米、896 万立方米、 883 万立方米。而广东、山东、上海、江苏、辽宁为前五大冷库数量最多的省份,冷库数量分别为 277 个、149 个、 122 个、107 个、102 个。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对比海外仍偏低,尚未出现明显的龙头企业。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及居民消费模式变迁,冷链物流 行业发展迅速。中国冷链企业目前约有 2300 家,企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 15.0%,行业内目前主要的商业模式为仓 储运输型和电商型综合物流,市场份额分别为 43.0%和 25.0%,随着冷链物流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平台经济模式在资源 整合上的优势,综合冷链服务商和电商型综合物流企业的占比将逐渐提升。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高速增长,2020 年 百强企业冷链物流业务营业收入合计达 694.7 亿元,同比增长 26.4%,这些百强企业 2020 年在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 份额约为 18.1%,同比增长 1.9%。目前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冷链物流市场的集中度相 较发达国家仍然较低,业内还未出现龙头企业。伴随生鲜电商需求的持续高增长,我们预计冷链物流行业还将迎来 爆发增长,行业内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中小冷链物流企业有可能被淘汰或整合收购。百强企业区域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竞争较为激烈,西北与西南等地区仍是蓝海市场。从目前的百强冷链物流企业 的区域分布来看,总量排序依次是华东、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南、西北,华东地区是冷链物流最为集中的 区域,百强企业达到 41 家,竞争较为激烈,其中上海市百强企业数量最多,达到 21 家。百强冷链物流企业多聚集 于东部沿海与中部农产品产区,这些地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而像西北、西南地 区,例如新疆省等目前仍处于冷链物流发展初期。展望未来 5 年,西北、西南等地区冷链物流渗透率有望提升,有 望成为行业发展焦点并为企业冷链物流网络形成有力的支撑。2、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政策助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仍面对许多挑战。在国内双循环背景下,产业升级创新和扩大内需给冷链物流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我国目前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农业、食品工业等全面升级,对高质量、精细化、智能化的冷链物流服务需 求日益增长,但同时,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断链”、“伪冷链”等问题突出,跨季节、跨区域调节农 产品供需的能力不足,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冷链产品安全关系到 国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尽快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2021 年 11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规划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 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 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冷链物流未来发展做出了“点面结合”的总体部署。第一, 规划合理,全面布局打造现代物流冷链体系。建立“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四横四纵”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以 及健全冷链物流服务和监管体系,从设施建设、网络布局、行业监管、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新时代冷链物流高质量发 展提出了新要求。第二,构建冷链物流“产运销”新路径。通过改造与完善产销两地冷链物流设施和冷链物流网络,推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发展冷链多式联运,强化冷链一体化运作。第三,围绕细分品类优化冷链物流 服务。提高肉类、果蔬、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以及医药产品等“6+1”品类的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完善仓储、运 输、流通加工、分拨配送、信息等冷链服务功能。第四,强化冷链物流支撑体系。加大冷链物流关键技术和先进装 备研发力度,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第五,完善监管和管理措施。推动冷链物流全链条监管机制的落地,加快建 设全国性冷链物流追溯监管平台。2020 年全年,中央安排 50 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河北、山西等 16 个省(区、市)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在各方 努力下 2020 年,支持了超过 9000 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产区新建或改建 1.4 万个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 规模将超过 600 万吨。到 2025 年,布局建设 100 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形成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助力打 造“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目前首批 17 个基地相关项目建设已获得资金支持。三、食材供应链行业需求迸发,冷链物流获广阔增长空间食材供应链主要指在采购、加工、流通等环节,通过资源整合为企业及个人消费者提供安全稳定的原材料,其中冷 链物流配送及仓储体系贯穿全程,是保障全程温控、控制食材安全和质量的必备。从食品冷链需求端来看,规模超 万亿的食材供应链行业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核心需求之一。下文中我们将从食材供应链的 B 端需求:餐饮业变革带 来的行业机会,和 C 端需求:便利生活和生鲜电商带来的行业机会两个角度分别展开分析,探讨冷链物流行业下游 需求中食材供应链的机会。食材供应链行业主要包含四大类企业:第一类是餐饮企业上游延伸型供应链企业,指的是从传统餐饮企业裂变而来 的供应链品牌,拥有中央厨房和产品研发能力,例如海底捞的蜀海供应链;第二类是 B2B 的互联网电商平台,包含 了针对中小餐饮商户的美菜网、美团旗下的快驴进货、饿了么的有菜,以及服务农贸市场及中小零售的互联网平台 宋小菜,他们大都拥有独立的仓储物流和配送体系;第三类是垂直类餐饮供应链平台,比如服务团餐食材供应商的 望家欢、专注于净菜供应的裕农、真功夫旗下的功夫鲜食汇、懒熊、查特熊,以及速冻品供应商千味央厨、安井、三全、惠发等;第四类是单品爆品供应链平台,比如专注于小龙虾、牛蛙、酸菜鱼的信良记、锅圈食汇等。中央厨房在食材供应链中重要性日益提升,运营主体囊括 B 端和 C 端。B 端运营主体主要包括餐饮连锁企业和团餐 企业,依靠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提高标准化程度。C 端运营主体主要包括零售企业、新零售企业、和共享厨房企 业。1、B 端需求:餐饮业变革带来食材供应链行业机会餐饮业面临发展瓶颈,打造高效食材供应链成为重点。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中产阶级消费能力不断增强,餐饮消 费频次提高,国内餐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民消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21 年,全国餐饮市场 收入规模达到 4.7 万亿元,尽管受到 2020 年疫情影响,餐饮市场收入规模近五年复合增速仍达到 5.5%。2021 年, 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到 10.6%,在国民消费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在餐饮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的基础 下,餐饮企业连锁化率不断提高,由 2018 年的 12.8%增长至 2020 年的 15%,连锁餐饮模式作为餐饮企业迅速实现 规模化经营的必经之路。虽然中国餐饮行业整体规模稳步上升,但餐企经营淘汰率高且经营寿命短,中国餐饮行业 仍然存在高频低效的发展问题,在供应链、成本结构、标准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痛点,导致行业高度分散,产 业集中度极低,前百家企业营业额合计不足 2000 亿元,占行业总量不足 5%。餐饮行业中供应链相关融资不断增加。从融资金额来看,供应链占比由 2019 年的 11.4%增长至 2020 年的 28.8%, 2020 年占比居于各领域之首,占比增长显著。从融资数量来看,2020 年餐饮服务领域占比超过 20%,居于各领域 之首,供应链领域占比由 2019 年的 8.6%增长至 2020 年的 12.9%,占比增长快速。中央厨房+冷链配送模式的应用成为提高餐饮供应链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央厨房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标准化操作和 管理,对餐厅所需食材和调配料进行清洗、分解、配比等预加工,再通过冷链物流体系配送至各个门店进行二次加 热后销售给顾客,规模化采购和集中加工有利于食品安全的保障和食材成本的降低。中国中央厨房的发展起步较晚, 目前逐步由快餐业向正餐业转变,在中国政府不断提高产业标准的大背景下,中央厨房+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成为 现代餐饮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实现降低餐饮企业流通成本的同时,提高冷链企业的所得利润。目前在餐饮行业 5 万亿规模中,已有超过 80%的规模性餐饮企业建成或者正在布局建设中央厨房。目前,包括海底捞的蜀海供应链、 外婆家、避风塘、真功夫、永和大王在内的连锁餐饮企业均建设有自己的中央厨房体系和冷链配送体系,并逐步向 第三方提供相关服务,通过中央厨房的建设和供应链集约化管理增强,餐饮企业易耗品损失下降,成本控制加强。 以海底捞为例,原材料和易耗品成本占比由 2015 年的 45.2%下降至 2018 年的 40.9%,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央厨房 在传统餐饮供应链中地位日益重要,截至 2020 年,中央厨房企业营收规模达到 3004 亿元,中央厨房设备市场规模 达到 145 亿元,预计 2021 年将分别达到 3800 亿元/152 亿元。(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冷链物流作为贯穿中央厨房配送体系的“线”,重要性不言而喻。餐饮行业对食品原材料的流通加工、仓储运输、装 卸搬运、配送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要求较高,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保持冷链完整性。中央厨房所需要的冷 链配送主要体现在食材购买端和预制品配送端。在食材购买端,中央厨房内需要冷链的食材品类繁多,涵盖肉制品、 水产品、乳品、烘焙品、果蔬、各类食品半成品,每个品类对于冷链都有着不同的要求,需求复杂且规模巨大。在 预制品分销至各连锁门店阶段,全程打冷、成品保存、和成品保鲜成为重点,标准化的冷链运输体系和成熟的冷链 技术成为保证食品安全,提高客户体验的关键。因此,随着传统连锁餐饮企业建立成熟供应链体系的需求不断增长, 中央厨房应用更加广泛,冷链物流重要性将不断提高,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标准化的提升。团餐市场需求增长,成为餐饮行业掘金新方向。现阶段我国团餐企业运营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进驻甲方,以承 包食堂的形式服务于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军队、工厂等;二是集体配餐,企业通过与自建或与第三方合作的 中央厨房,完成餐品加工生产,再定时定量配送到甲方单位,主要服务于小型企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在团餐 百强企业中,传统进驻型占比近 90%,新型集体配餐模式占比 10%左右。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发展短期受到制约, 但复工复产后,多地政府鼓励企业进行预约式网络订餐,集体配餐型团餐需求成为餐饮业低迷期的新增长点。除疫 情因素外,近年来随着中央厨房的发展,新兴团餐企业大多采用集体配餐模式运营,部分快餐外卖商家也纷纷涉足 集体配餐,团餐市场竞争或加剧。相比较社会餐饮,团餐食材供应具有品类较少,食材标准不苛刻,单品类采购量 大,采购计划性强等特点,更容易实现规模化采购和配送,有利于食材供应链的整合及优化。中国团餐行业市场规 模由 2017 年的 1.2 万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5 万亿元,预计在 2022 年将达到 2 万亿元,团餐市场占餐饮总市场 规模比重由 2017 年的 30%增长至 2020 年的 38.7%,占比不断提升。然而团餐行业业内仍然存在规模小、分布散、 供应链效率低的痛点,2020 年团餐行业百强企业市场份额占比仅达到 6.7%,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目前团餐行业 主要参与者包括国际团餐企业、传统团餐企业、新兴团餐企业、以及跨界团餐企业四大类。其中国际团餐企业包括 索迪斯、爱玛客、康帕斯等国际品牌商;传统团餐企业包括千喜鹤、健力源等老牌龙头企业;新兴团餐企业包括美 餐等;跨界团餐企业包括社餐领域的海底捞、物流快递行业的顺丰、地产行业的万科、外卖行业的美团等,行业参 与者众多,发展空间广阔。未来团餐企业以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大众化为产业升级转型方向,前台部门为客 户提供优质服务,中台部门通过品牌加盟与产品迭代吸引更多用户,注重食品安全,后台部门与上游中央厨房开展深入合作,进行新产品研发,通过数据化的现代物流供应链技术辅助企业实现日常食材供应的精细化管理。火锅食材的发展成为未来 B 端需求新场景之一。制约食材供应链发展因素之一便是中国菜系赛道的多元化,导致难 以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制作流程。而火锅赛道由于同质化较高,食材准备和烹饪手法较为统一,具备规模化和标 准化的条件,未来或逐渐成为连锁餐饮市场中供应链整合发展最快的领域。2021 年火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4998 亿 元,较 2020 年增长 18%。2、C 端需求:便利生活+生鲜电商驱动食材供应链需求增长生活观念改变促使消费场景多元化,便利生活趋势推动预制菜需求增长。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和现代生活观念的改 变,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增强,截至 2020 年,户均规模降至 2.6 人/户,首次低于 3 人/户,二人家庭和单身家庭数量显著增长,因此消费者对一日三餐的需求逐渐转变为简单、便利、和高性价比,据 C 端预制菜消费目的调查 结果显示,71.9%的用户消费冷冻食品或预制菜的原因是为节省时间,消费观念的改变推动 C 端速冻食品需求不断 增长。从 C 端冷冻食品消费者画像情况来看,女性用户比例占据 58%,一线城市用户比例占据 74%,22-40 岁用户 比例占据 64%,从消费者结构来看偏向女性、年轻化、高端化。预制菜市场 C 端消费需求迎来快速增长期。伴随居民消费习惯变化,预制菜的运营主体逐渐从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 中央厨房渗透至便利店、生鲜电商、外卖平台等,零售渠道企业以生鲜、预制菜为切入口不断向食品上游供应链延 伸,中央厨房经营已经发展成对接零售业的新业态,发展成为“生鲜基地+中央厨房+连锁零售网点”的模式。除此 之外,便利店也成为中央厨房的重要参与者,便利店餐饮比重逐渐扩大,预制菜消费逐渐从 B 端延伸至 C 端。双十 一期间,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内的预制菜线上成交额同比增长约 2 倍。根据海外预制菜品发展经验,除 B 端餐 饮企业需求,C 端预制菜消费也将成为推动食材供应链行业发展的重要一极。预制菜品成熟于日本,由于日本人口 密度较高,超市和便利店覆盖范围广而数量多,预制菜需求量较大,C 端消费比重占到总消费四成,2020 年日本预 制菜市场规模为 238.5 亿美元,行业渗透率达到 60%以上。反观中国,目前 2B 和 2C 端消费比例为 8:2,C 端消 费比重仅占两成,C 端蓝海市场仍待发掘,未来成长空间广阔。后疫情时期,生鲜电商平台通过预制菜扩展业务线,推动食材供应链行业和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后疫情时代,生鲜 电商迎来发展黄金时期,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头部企业获得强大助力,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行业参与者众多, 促使其做长、做强供应链,在已经拥有相对完整的末端配送系统的基础下,不断向产业链上游进军,逐步涉足食品 生产加工、肉类分割包装、甚至屠宰等业务。同时,生鲜直营电商也在向更上游的种植和养殖方向探索,从源头开 始逐步形成由产地到消费者的完整供应链,在供应链条拉长的基础上,也对冷链物流全链路仓储配送履约能力提出 更高要求,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此外,生鲜电商为了增加产品种类,提高竞争力,纷纷涉足预制菜品类,例 如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企业推出“快手菜”等品类,目前在华东区域已经达到 30%的渗透率。展望未来,建立全链路一体化的冷链运输网络,打通 B、C 端产供销全链路供应链将成为必然趋势。综合来看,无 论是基于餐饮门店需求的食材供应或是中央厨房模式下的半成品菜供应,还是食材直接触达消费者的 C 端供应,归根结底的核心点还是体现在立足于冷链仓储物流体系的上游食材供应链在崛起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解决食材从终端 输送至各地门店或是送达消费者手中时仍旧能够保持高品质和新鲜性,且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价格优势。四、医药冷链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潜力仍可挖掘医药冷链行业发展历史较短,目前处于发展初期。绝大多数的医药产品,包括药品、疫苗、生物制剂、生物样本、 血液样本等都需要在生产、加工、存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各环节始终保持在特定的低温环境下,以减少对医药 产品的损耗、污染以及破坏。医药冷链是通过特定的装备将冷藏药品在低温环境下从生产者运送到使用者的一项特 殊供应链工程。2007 年-2011 年,冷链物流刚刚起步,行业内缺乏标准与规章制度,同时冷链物流普遍应用于食品 领域,并未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11-2016 年,随着政策的出台,冷链技术的提升,冷链物流开始应用在医 药领域,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逐渐树立,医药冷链行业开始向着规范化、专业化发展。2016 年后,医药行业不断发 展,带动医药冷链物流需求、渗透率与行业标准逐步提高,新玩家也不断进入医药冷链行业。目前医药冷链销售额达到 3903 亿元,需求增长与政策规范助力医药冷链物流发展。近几年,得益于医药品消费快 速增长,新冠疫苗的大量需求,人民对于健康安全意识的加深以及政策方面的加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迅速。 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市场销售额从 2016 年的 2251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3903 亿元,4 年复合增速为 14.8%。目前国 内医药冷链物流主要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 IVD(体外诊断试剂)领域、医药器械领域(除 IVD 外)以及疫苗领域。 2019 年,IVD 领域销售额为 859 亿元,医药器械领域销售额为 546 亿元,疫苗领域销售额为 507 亿。我们预计医药 冷链物流行业有望进入高速发展期,主要因为以下几点:1、需求方面:中国药品消费增长较快,随着人口老龄化程 度加深,以及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医药冷链物流行业拥有较大发展机遇。2、政策方面:政府不断 发布医药冷链物流政策,树立行业秩序帮助行业良性发展。3、技术升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 断成熟,医药冷链的运输效率与运输质量大幅提升,实现运输全流程信息可跟踪、可监控、可追溯。四大方面驱动医药冷链高速发展。中国是全球医药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带 来医药冷链业务高速增长的历史机遇。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健康的意 识逐渐加强,医药产品的消费增长迅速,医药冷链物流作为核心的运输方式,需求也呈现高速发展。驱动因素主要 包括药品制造、第三方医学检测、疫苗和医疗器械四个方面:我国药品制造行业分为三大板块“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其中生物制药对冷链运输的需求最大,同时其 销售额的复合增速也是三者中最快的,在 2011-2015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5.1%,2016-2020 年为 18%,为冷链运输行业贡献巨大需求。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发展迅猛,目前核酸检测已经成为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必备需求,数亿人的检测量使得有限 的主体医疗机构难以应对,第三方医学检测在此期间做出重大贡献,为保证检测结果精准,检测样本需要在全 程温控的环境下运输。2017 年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规模为 130 亿元,2012-2020 年行业年均增速超过 30%, 且我们预测行业未来 5 年仍将以近 30%的速度增长。2025 年行业规模有望达到约 1000 亿元。我国是疫苗生产第一大国,随着消费与安全意识的升级,中国人群中自费注射疫苗的意愿持续加大,叠加新疫 苗不断研发进入市场,也为市场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中国疫苗市场规模由 2017 年的 253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640 亿元,2016-2020 年的复合增长率为 19.0%。“十三五”期间,中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4800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84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11.8%,目前已形成 1100 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满足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养老、慢性病 防治与应急救援等需求。部分医疗器械在运输与贮存的过程中需要全程保持在特定温度下,因此医疗装备规模 的快速增长也推动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医药物流市场仍非常分散,尚未出现市场寡头垄断者,未来专业化服务商有望主导市场。目前医药冷链物 流市场上有三类主要玩家,第一类是以国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经销商,这类传统医药经销商耕耘已久,在医药仓面积和分布上优势巨大。国药集团作为医药经销商里的龙头,拥有 5 个物流枢纽,38 个省级物流中心,2019 个地级 市物流中心,其仓储网络覆盖全国可实现“一地委托、多地储存、就近配送”。同时仓配一体化建设,使传统医药经 销商的分级配送能力与仓储能力保持同步扩张,更好的扩大其配送运力与配送网络的优势。但过去传统药品经销商 仍以满足自身医药物流需求为主,不太重视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第三方运输服务,因此,目前干线运输主要由市场 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承运。第二类是以顺丰为代表的第三方综合物流企业,这些企业在物流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完 备的冷链物流网络与优秀的物流体系,在运输网络覆盖以及成本控制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涉足医药冷链物 流的时间较短,运输过程中缺乏对药品特性的了解,导致药品的耗损率有所增加。第三类是以中集冷云为代表的专 业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相关从业人员精通冷链物流知识,对各种医药产品的特性有着充分的了解,确保其运 输途中的安全与质量。同时由于其业务只聚焦于医药冷链物流,不与其他类别的产品拼单运输,大大降低了药品受 到污染的风险。因此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无法替代专业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两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服务于不同 需求的客户。五、百舸争流,行业潜力催生优质企业1、顺丰控股:端到端的定制化冷链物流服务商顺丰控股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涵盖多行业、多场景、智能化、一体化的供应链解 决方案。顺丰控股的冷运业务主要分为食品冷运服务和医药冷运服务两部分,2020 年,公司冷链物流业务整体实现 不含税营业收入 64.97 亿元,同比增长 27.5%,业务保持快速增长。2020 年,顺丰控股拥有食品冷库 62 座,总面 积面积达到 37 万平米,冷库具有先进的自动化制冷设备、智能温湿度监控系统,是集多温区管理和配送一体的综合 性高标准冷库;顺丰控股拥有冷藏车 685 辆,这些车辆搭载先进的车辆 GPS 全球定位及车载温控实时监测系统进行 全程温控。公司不断深耕食品冷链物流业务,为企业提供新的增长极。顺丰最早于 2008 年开始接触冷链行业,提供阳澄湖大 闸蟹寄递服务。2014 年 11 月,在国内多家快递企业中,顺丰率先成立了顺丰冷运事业部,并在 2015 年正式推出生 鲜速运以及大闸蟹专递这两项业务。2015 年公司食品冷运业务收入 7.02 亿元,其中生鲜速运与大闸蟹专递在当年 分别贡献 4.2 亿收入和 2.8 亿收入,增速为 705%和 52%。2016 年,顺丰冷运食品陆运干线网正式发布,成为国内 唯一一家覆盖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华西等重点核心城市的冷链物流企业。2017 年,顺丰冷运业务收入 的同比增速为 59.7%,是仅次于同城配送业务和重货配送业务的第三大增速。2019 年 6 月,顺丰冷运荣登 2018 年 度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榜首,同年 12 月,成为国内首家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机关认证的物流企业 2020 年 8 月,顺丰冷运蝉联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第一名,通过科技赋能、智慧物流推动冷链行业转型、升级。经过多 年公司在行业内的深耕,顺丰建立了全国性食品冷链网络,行业领先的冷链技术、执行标准和先进专业的系统管理, 并将大闸蟹专递与生鲜速递两项传统业务整合成目前的业务结构,分别为顺丰冷运零担、冷运小票零担、冷运专车、 冷运到店、冷运标快、冷运仓储等。2020 年,受益于疫情以及人们消费结构上的转型,非接触式线上消费放量增长,同时顺丰冷运积极开拓 B2C 和 B2B 市场,整体冷运业务持续良好增长,同时顺丰继续加强冷链仓和干线网络布局,通过布局科学且运营高效的 RDC+DC 冷仓网络,升级操作标准,提升自动化建设等设施,进一步提升了运作效能与服务质量。并且顺丰通过与 大网融通、自营及外包资源整合多种模式,进一步拓展末端网络布局,提升网络覆盖及时效交付能力。截止 2020 年, 顺丰拥有 26 座集多温区管理和配送一体的综合性高标准冷库,运营面积 15 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车辆 GPS 全球定 位及车载温控实时检测系统进行全程温控。顺丰依托自身物流网络、时效、包装及保鲜技术等优势,持续聚焦产业 链 B2C 的基础上,通过分仓、落地配、空陆协同无缝对接等模式,进一步提升时效和质量、降低客户综合物流成本; 同时将优势进一步扩大到 B2B 服务市场,巩固顺丰在生鲜板块的市场地位,在烟台樱桃、岭南荔枝、仙居杨梅、无 锡水蜜桃、内蒙牛羊肉多个项目上,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业务增长态势良好。随着国家医药改革加深与需求推动,公司持续加码医药冷链投资。2016 年初,公司将食品和医药冷链相互剥离,凸显了顺丰对于医药冷链业务的重视,近几年顺丰持续晚上运营体系及科技能力,加强冷链、医药仓网等资源投入, 深耕医药健康细分领域,孵化标杆,丰富行业科技解决方案。与医药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搭建全程可追溯的物流体系,实现数字化、线上化、可视化物流管理。公司医药网络覆盖 240 个地级市、2,068 个区县,拥有 12 个医药 仓(10 个 GSP 认证医药、2 个定制仓),总面积约 17 万平米,50 条医药运输干线。公司医药冷运业务持续保持高 速增长,收入同比翻倍,在疫情的影响下,C 端送药上门需求激增,公司与国内大型互联网亿元、DTP 药房合作, 解决患者最后一公里的到家服务。在生物样本等临床临检冷链运输、疫苗供应链及智慧医药物流方面,不断取得突 破,为疫苗厂家和疾控中心提供优质的仓储、运输和全程质量追溯等医药冷链供应链服务。同时公司不断拓展药品 国际运输服务,依托国内端的运输网络优势以及自营航司的运作模式,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短时效的新冠疫苗出 口物流综合解决方案。公司通过收购、投资实现业务多元化。客户需求呈现多元化,快递公司需要积极多元化发展业务以满足客户需求端 的变化。顺丰作为行业内龙头企业,通过不断进行自建、并购、重组、投资等方式筑高壁垒、打造护城河,同时实 现业务多元化,扩大业务和海内外网络覆盖。公司于 2018 年 8 月,完成对美国夏晖在内地、香港、澳门地区冷链业 务的收购,建立了顺丰新夏晖。美国夏晖拥有近 40 年的冷链供应链管理经验,是全球知名的冷链物流服务和一站式 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者,麦当劳作为其核心客户合作多年,为麦当劳在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提供一站式综合冷 链物流服务,并根据麦当劳的店面网络建立了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2018 年 10 月,顺丰曾领投餐北斗 A+以及 A++ 轮数千万元,目前顺丰是餐北斗的第二大股东,持股占比达 11.6%。餐北斗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食品领域的第四方物 流服务商,专注服务餐厅,一直关注餐饮从业者的痛点,并致力于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解决痛点。顺丰和餐北斗在物 流技术、仓储、信息、冷链运力,餐饮食品客户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协同发展,同时餐北斗的互联网基因也为顺丰冷运业务向轻资产发展做好铺垫。顺丰通过收购、投资,迅速积累综合冷链服务行业的理解和经验,并且形成优势互 补,快速切入多行业用户痛点,继续加码产品及服务的升级,提升服务质量。截止 2019 年底,新夏晖物流网络覆盖 中国大陆及港澳共 28 个省,通达约 450 座城市;在全国 21 个核心城市拥有 38 个温控冷链物流中心,新夏晖管理 着上千条运输路线,提供全程温控和实时监控的冷链运输服务。2、中通、圆通、韵达:电商快递公司开启冷链布局中通快递:2016 年 7 月,中通首次推出“优先达”,标志其正式进军冷链领域;2020 年 7 月,中通冷链正式启动, 以直营+加盟为组织模式,依托中通集团的网络优势和生态优势,构建冷链 BC 一体化和仓干配一体化服务场景,打 造中国最大的冷链物流网络-“中通蓝网”,实现 30 个省会城市、250+地县、1500+网点覆盖范围,实现全国 80%县 级城市覆盖密度的门到门冷链物流网络,通过借助东方航空运力,解决了冷链运输的时效问题。中通冷链业务模式 主要以生鲜农产品冷链 B2C 模式为主,并积极探索 B2B 冷链前置仓模式。中通冷链产品覆盖冷藏、冷冻、和深冷 等多温层运输需求,运输品类主要是生鲜水产,运营模式分为四类:一地发全国、产销地仓干配一体化、销地仓配 和前置仓配送,囊括远程、仓配、同城三个维度的冷链运输半径,核心产品主要包括冷链小票零担、冷链大票零担、 冷链专车、冷链城配。圆通速递:2016 年 9 月,圆通正式启动“2016 大闸蟹项目”,进军冷链市场;2017 年,圆通冷运正式成立,并于 2018 年 1 月正式被纳入公司未来战略,依靠自身“三大核心科技”,打造圆通鲜配(B2C 同城低温宅配)、圆通鲜运 (B2B 低温运输)、圆通鲜仓(冷链仓储服务)和冷链包装解决方案一站式冷链配送服务体系,充分整合空运、陆运、 仓储资源,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优势,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智能的全程冷链服务。圆通冷链在拥有空运优 势的基础商,在冷藏车、冷链服务等方面均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冷链设备,成功开通北上广、江浙沪、 重庆等城市的多条干线。韵达股份:2020 年 7 月,韵达冷链项目正式成立;2020 年 12 月,开展冷链大闸蟹和西北牛羊肉项目;2021 年 2 月,上海至北武广成四条直发干线起运;2021 年 4 月,与三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月三门海先水果项目正式运营; 2021 年 7 月,已新增 6 个区域中心仓,拥有多元化仓储类型-RDC、CDC、产地仓,开启冷链快线和卡班 B2B、 B2C 业务,公司以直营+加盟为组织模式,构建冷链 BC 一体化和仓干配一体化服务场景。截至目前,韵达冷链拥有 67 个自营枢纽运转中心、3875 个加盟商、32624 个网点/门店/服务部、9 地 12 仓、20 条干线,实现 31 省国内服务 网络覆盖,90%配送区域覆盖。3、京东冷链:打造 F2B2C 一站式冷链服务平台京东冷链专注于生鲜食品和医药物流,在持续深耕 B2C、B2B 业务的前提下,打造以科技驱动,全链路、全场景的 F2B2C 一站式冷链服务平台。F2B2C 主要指货物从产地、工厂到销地、商圈,再到消费者的全流程物流服务。京 东冷链通过干线、仓储、配送、包装、科技五大核心,依托于仓配网、卡班网、生鲜宅配网三网一体打造供应链一 体化物流服务,主要具有以下三大优势:(1)智能科技形成冷链闭环优势(2)全国首个“货到人”拣选系统和自动化分拣中心(3)根据五大细分行业供应链特性打造一体化行业定制解决方案具体来看:京东物流具备领先行业的智能科技基础。在冷链行业中,智能科技一直是降本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成本较 高,真正能投入使用的技术设备寥寥无几。而京东物流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物流科技企业,一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 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加速“人、车、货、场”等要素的数据化升级;另一方面不断突破冷链行 业在全链路温控上的短板。京东冷链依托自主研发的 LOT 智能温控平台,确保冷链物流过程全程可视化,包括使用 持续视频监控进行实时订单追踪、远程温度控制和智能报警系统,实现全程“0 断链“”0 腐损“,达到行业内“快 “和”鲜“的标准。全国首家推出自动化冷链分拣中心,极大提高分拣效率。京东物流推出的“货到人”拣选系统极大的改善了仓储管 理水平,在效率方面,“货到人”拣选每小时可以完成 800-1000 订单,是传统拣选的 8-15 倍,远高于人工拣选,使 生鲜产品的分拣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在存储方面,“货到人”拣选系统采用立体存储和密集存储,存储密度极大提 高,库内空间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效率的提高则能够有效降低库内成本,提高分拣水平。基于软硬件一体的产品体系,为五大细分行业提供一体化服务支持。京东冷链根据产地类、工业类、进口类、零售 类、和餐饮类五大行业的供应链特性和差异,依托京东的商流优势,配合冷链卡班、冷链城配等产品,且在保证品 质的情况下,满足不同产品、不同渠道的物流需求。打造了从仓储到配送、从线上到线下、从硬件到软件的一体化 行业定制解决方案,为商家实现降本增效。京东冷链和顺丰冷链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由于冷链物流服务的特殊性,冷链物流企业在仓储能力,干线网络化能力, 宅配能力,科技保障等环节的建设上缺一不可,只有各个环节相互融合,全程监控,才能实现链条的一体化、网络化。京东物流在深耕生鲜宅配网络的前提下,组建以技术为核心的冷链运力平台,布局“直营骨干网+区域合伙人” 的冷运网络,关注核心节点的冷链运输质量,使各个环节相互连通,严格控制物流过程和交付质量。顺丰食品冷链 业务发展处于行业领先,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京东物流冷链业务从 2017 年到 2020 年完成了质的飞跃,从十名 开外跃居前三,并且近两年维持在第二名的水平,体现其冷链运输能力得到了市场和商家的认可,未来发展空间可 期。顺丰冷链近三年稳居行业第一,作为首个建立全国性冷链网络的物流公司,在网络覆盖和服务经验方面具备绝 对优势。3、荣庆物流:中国智慧物流的领跑者荣庆物流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公司是以冷链运输为核心,集物流配送、仓储、包装、驾驶员培训、汽配供应、汽车维修、保鲜冷藏箱生产、蔬菜食品冷藏加工为一体,物流产业链齐全的现代物流企业,致力于 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目前自有保温车、冷藏冷冻车、普货车、危险品车 1300 多辆,可控各种类 型车辆 2000 多台,温控库 32 万余平米,GPS 全程透明温控,满足恒温、冷藏、冷冻等物流、仓储服务需求。公司 拥有全国范围内的物流服务网络,全国 1500 余个网店,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武汉和乌鲁木齐等长三角、珠 三角为业务龙头,总共辐射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公路货物经营运输网络,15条铁路运输线路通达 80 个城市。通过 与国内外 50 多家企业合作,不断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国其他区域,目前合作的客户有:百事、西门子、雀巢、欧莱 雅、蒙牛、伊利、光明乳业、香奈儿等国内外知名企业。4、鲜生活冷链:品牌信赖、科技驱动的冷链食材流通服务商鲜生活冷链是产地到用户全程冷链仓配优化保障的一站式服务公司。鲜生活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是新希望下全资子公司,新希望集团成立于 1982 年,立足农牧行业并不断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农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乡、 金融投资等相关产业,在全球拥有分子公司超过 600 家,员工超 13.5 万人,集团资产规模超 3,000 亿元人民币 , 2020 年销售收入超 2,100 亿元人民币,荣登 2021 年世界 500 强榜单 390 位。拥有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饲料产能, 中国第一的禽肉加工处理能力,是中国最大的肉、蛋、奶综合供应商之一。鲜生活冷链成立于 2016 年,是新希望集 团旗下发展最快的业务形态之一,依托于集团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品牌打造实力,鲜生活目前在全国建立了 70 家 分子机构,配送网点超27 万个,覆盖人群超 5 亿人,是行业最大的冷链供应链企业之一。2020 年,鲜生活实现销售收入约 30 亿元,并完成了 6 亿元 A 轮融资,入选“2021 年 GEI 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荣获“未来之星-年度 21家高成长性创新公司。公司目前合作的客户有星巴克、盒马鲜生、7-11 便利店等知名企业。公司根据星巴克的具体 需求,为其提供提供完整的夜间配送、无人交接等服务,优化星巴克供应链。目前公司为星巴克北京、上海、武汉、 西安、青岛、厦门、南宁、海口、昆明、成都、重庆等地提供冷链供应链服务。2019 年底,公司与 7-11 重庆地区 达成合作。根据当地运营需求,公司制定了常温、冷藏、冷冻多温仓高效监管方案。截止目前,合计运营 SKU 数 3000+,配送门店 38 家。2020 年 12 月,公司与盒马鲜生达成合作。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算法,优化客户运输流程,为盒马鲜生提供冷链配送以及数字化服务。已服务门店 105 家,运输路线 90 多条。5、中集冷云:“三网”商业模式,引领行业服务标准公司商业模式贯彻“精准控温”一体化服务,运用新技术创造医药冷链新价值。公司定位于“精准控温”医药冷链客 户,依靠自身研产技术、专业网络和成本优势,从“智包运”向“仓干配”一体化升级,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 时效”的优质服务,协助企业和国家构建可追溯的智能医药冷链体系。公司以医药冷链零担运输服务收入为核心, 带动整车、托盘箱和仓储收入,通过专业化订制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增强客户市场渠道力和服务力。近三年公司内 涵式收入的复合增速在 25.0%左右,2020 年实现收入 3 亿元,预计 2023 年内涵式收入将达到 7.9 亿元,占总收入的 56%左右。同时公司不断进行投资并购以拓展干线业务、仓配业务、海外业务等,三年内并购收入规模有望达到 6.1 亿元左右。中集冷云以技术和资源为基础,打造“三网”以建立竞争优势。公司自主研发市场领先的相变技术、温度仪、物联 网 LAIOT,形成智能精准控温系统和成本优势,同时公司还拥有“产网+地网+天网”的三网智慧冷链平台。产网: 公司具有相变材料、保温箱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并搭建了前沿的产品研发实验室和生产基地,为医药冷链零担运输 提供无源外包装设备;地网:公司的运营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国覆盖,32 个直营分公司、6000 条运营线路辐射全 国几乎所有的地县市,已投资的 24 个专业、4 万个智能冷藏箱和 5 万 m2普库资源可以充分支撑公司 6-8 亿元的营 收目标;天网:可视化医药智能冷链平台,融合专业化设备、标准化操作、网络化运营、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实现 “精准控温”,温度位置实时监视,建立可追溯的医药冷链管理体系。6、投资分析目前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尚处于快速发展期,相对于海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冷链行业集中度较低,标准化程度较低。 目前百强企业竞争较为激烈,各家进入资本投入上升期。展望未来,食材供应链需求以及医药物流需求正快速提升,同时温控技术的提升及行业准则的完善也驱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行业成长潜力仍然较大。标的方面, 重点建议较早布局冷链行业的顺丰控股以及正在拓展多元化业务的圆通速递和韵达股份,重点关注港股的京东物流、 中通快递。(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锅食材供应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