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利叶,川贝,木棉花可以一起煲汤吗?

  1、 北芪15克 党参15克 瘦肉2两 红枣6个 褒汤
  2、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瘦肉2两 蜜枣2个 褒汤
  二、 心阳虚的食疗方:
  1、 当归10克 北芪15克 母鸡1/4只 褒汤
  三、心血虚的食疗方:
  1、当归15克 红枣6个 鸡蛋1只 红糖少许 三碗水煮成1碗水
  2、首乌15克 熟地15克 黄精15克 黑枣6个 乌鸡1/4只 褒汤
  1、当归15克 红枣6个 鸡蛋1只 红糖少许 三碗水煮成1碗水
  2、首乌15克 熟地15克 黄精15克 黑枣6个 乌鸡1/4只 褒汤
  3、麦冬10克 天冬10克 太子参15克 蜜枣2个 母鸡1/4只 褒汤
  五、心火炽盛的食疗方:(吃什么可以平心的实火——苦瓜、莲子心。)
  1、黄连5克 阿胶10克 鸡子黄1克(即鸡蛋黄) 蜜糖1匙 煮茶
   用法:先用黄连煮水,3碗煮成1碗,然后将黄连水倒入炖盅,放入阿胶、鸡子黄炖1个小时
  3、 莲子心3克 菊花10克 泡茶
  4、 布渣叶5克 麦芽30克 谷芽30克 生地30克 瘦肉2两 煮汤
  六、心血瘀阻的食疗方:
  1、田七1克 丹参2克 西洋参3克 研末,每天冲水服3克
  2、田七5克 母鸡1/4只 红枣6个 炖汤
  3、丹参15克 瘦肉2两 蜜枣2个 煮汤
  七、小肠实热的食疗方:
  1、猪小肚(即猪膀胱)2个 灯芯草5扎 薏米30克 蜜枣2个 煮汤
  2、猪茯苓15克 茯苓15克 木棉花15克 蜜枣2个 煮茶
  一、肺阴虚的食疗方:
  1、沙参15克 玉竹15克 瘦肉2两 蜜枣2个 煮汤
  2、百合30克 冰糖适量 鸡蛋1个 煮水
  3、百合15克 莲子12克 煮水
  4、百合 芹菜 黑木耳 瘦肉 红萝卜丝 炒作菜 作用:疏肝解郁 养阴 降血脂
  5、白果10粒 南杏10克 川贝母(打碎)5 克 鹧鸪1只 蜜枣2个 炖汤
  6、雪耳15克 冰糖适量 鸡蛋1个 黑木耳15克 炖汤 养阴活血祛瘀
  7、雪耳15克 冰糖适量 鸡蛋1个 黑木耳15克 炖汤
  8、百合15克 莲子15克 无花果2个 冰糖适量 鸡蛋1个 炖汤
  9、雪梨1只(去核) 川贝母(打碎)5 克 蜜糖1匙 炖汤
  10、慢性咽炎:柚子皮+蜜糖 柚子皮用火将外层黄色的皮烧焦之后,放于水中浸泡,烧焦的外皮自然脱胎落,只剩白色的,用水清冼7~8次后,再用水泡一晚上,然后加入蜂蜜一起炖半个小时,多少柚子皮就加多少糖
  二、风寒束肺的食疗方:
  1、柚子肉+蜜糖 炖8个小时 治疗咽干、声音嘶哑
  2、苹果1个+雪梨1个+胡萝卜1个+瘦肉2两 炖汤
  3、白萝卜半斤或1斤+瘦肉2两+无花果2个 煮汤
4、生姜6片 红糖少许 煮汤
  5、生姜6片 鸡蛋1个 盐少 煎汤
  6、锅钯50克 生姜3片 蒜头2片 煎水
  7、苏叶10克 勤克俭荆芥叶10克 防风10克 薄荷5克(后下) 生姜3片
  三、 风热犯肺的食疗方:
  1、 豆腐1块 淡豆豉10克 葱3条 芫茜3条
  2、 白萝卜1斤 打汁
  3、 白萝卜1斤+芫茜 滚汤
  4、 胡萝卜1个+芫茜3条(后下)+马蹄10个
5、 鲩鱼尾1条+芫茜3条+豆腐1块 煮汤 用于声音嘶哑
  6、 话梅3个+菊花+胖大海 泡茶 用于声音嘶哑
  四、 痰热壅肺的食疗方:
  1、鱼腥草30克 瘦肉2两 蜜枣2个 煮汤
  2、川贝母(打碎)5克 枇杷叶10克 龙利叶10克 瘦肉2两 蜜枣2个 煮汤
  五、痰湿阻肺的食疗方:
  1、九制陈皮10克 泡茶
  2、陈皮10克 白果10粒 川贝母(打碎)10克 水鸭1/4只 生姜3片 煮汤
  3、佛手10克 瘦肉2两 蜜枣2个 煮汤
  4、海星(或海龙、海马)15克 无花果2粒 瘦肉2两 生姜3片 煮汤
  5、南杏仁10克 白果10粒 核桃肉30克 末麻15克 瘦肉2两 煮汤
  6、苏子30克 葶苈子30克 莱菔子15克 瘦肉2个 蜜枣2个 煮汤
  一、大肠湿执的食疗方:
  1、蜜枣2个 白头翁30克 煮汤
  2、马齿苋250克(新鲜最好)煮水
  3、保济丸—止泻 藿香正气丸—止呕、止泻、感冒 保和丸—消滞
  4、石榴皮15克 鱼腥草30克 煮茶
  5、谷芽30克 麦芽30克 神曲15克 山楂15克 煮茶
  6、布渣叶10克 红枣6个 煮汤
  7、葫芦茶15克 红刺6个 煮汤
  一、脾不统血的食疗方:
  1、月经过多期间的食疗方:
  A、艾叶15克 鸡蛋1只 红枣6个 煮汤
  B、艾叶15克 乌鸡1/4 生姜3片 煮汤
  C、仙鹤草30克 艾叶15克 鸡蛋1只 桂圆15克
  2、月经干净或平时调补的食疗方:
  A、阿胶10克 冰糖适量加溶后 加鸡蛋1只 炖
  B、阿胶15克 母鸡1/4只 红枣6个 桂圆珠15克 生姜3片 炖
  C、首乌15克 黄精15克 熟地15克 黑枣6个 乌鸡1/4只 生姜3片 炖
  D、杞子15克 红枣6个 乌鸡半只 蒸
  二、脾气下陷的食疗方:
  1、北芪30克 白术15克 母鸡1/4只 红枣6个 炖汤
  2、党参30克 北芪30克 瘦肉2两 桂圆15克 炖汤

中气下陷,可食猪肚黄芪汤(猪肚1只,黄芪200克,陈皮30克)、猪脾枣米粥(猪脾2具、大枣10枚、粳米100克)、莲子山药粥(猪肚1只、莲子和山药各50克、糯米100克)等
  三、脾胃湿热的食疗方:
  1、绵茵陈15~30克 鲫鱼1条 生姜3片 炖汤
  2、粉葛1斤 鲮鱼1条 生姜3片 炖汤
  3、火炭母30克 马齿苋30克 煮茶
  4、 藕粉50克 冲服
  5、 葛根粉50克 冲服
  四、食滞胃脘伴有高脂血症的食疗方:
  1、山楂15克 红枣6个 煮茶
  2、布渣叶10克 红枣6个 煮茶
3、麦芽30克 谷芽30克 鲜鸡骨(鸭肾)2个 蜜枣2个
  4、牛草肚3两 茨实15克 薏米15克 蜜枣2个
  5、可服用:保和丸—消滞、便秘、腹泻 保济丸—腹泻 藿香正气丸—祛湿

脾虚症的表现及宜忌食物:

精神疲倦、少气懒言、疲乏无力,食后困倦、食欲不振,食后或午后腹胀,大便稀;舌体胖或有齿印,脉虚弱。

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莱、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平时饮食上注意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生冷硬及辛辣刺激油炸食物为主。

成功治疗“脾虚症”的验方、膳方:

1. 取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适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

2. 用瘦牛肉30克,香菇10克。牛肉先用粉面裹好。汤沸后入泡好香菇,再拨进牛肉片,同时点入适量味精、食盐、香油,煮沸后即可。
  一、肝气郁结的食疗方:
  1、白芍15克 白术15克 瘦肉2两 作用是除烦 煮汤
  2、象牙丝10克 瘦肉2两 蜜枣2个 煮汤
  3、郁金15克 红枣6个 瘦肉2两 煮汤
  4、百合30克 瘦肉2两 莲子30克 煮汤
  5、雪耳15克 百合30克 冰糖少许 鸡蛋1个 煮水
  二、肝火上炎的食疗方:
  1、苦瓜半斤 排骨2两 干蚝2个 黄豆50克 蜜枣2个 褒汤
  2、夏桑菊 夏枯草 龙胆草 猪横猁 褒汤
3、野菊花15克 金银花15克 煮茶
  三、肝血虚的食疗方:
  1、熟地30克 红枣6个 瘦肉2两 煮汤
  2、黄精15克 首乌15克 熟地15克 黑枣6个 猪腰(鸡肾)1只 煮汤
  3、川芎5克 白芷10克 鱼头半个 生姜3片 当归6~15克 煮汤
  附:当归头、当归身是补血;当归尾是活血祛瘀
  4、红豆50克 红枣6个 鸡蛋1只 煮汤
  5、黑豆50克 鲤鱼250克 生姜3片 煮汤
  6、当归15克 红枣6个 鸡蛋1只 煮汤
  7、阿胶15克 红枣6个 母鸡1/4只 圆肉15克 生姜3片 炖汤
  8、黄鳝鱼(去骨)3两 豆粉(盐) 生姜切丝 黄酒1匙 鸡粉
   用法:腌1个小时后,再将其倒入饭中,用饭盖住,熟了之后再打开
  9、黄鳝3两 生姜3片 黄酒1匙 盐+味 滚汤3~5分钟 脾胃不好3个独子蒜,紫皮蒜可行气活血祛风
  10、泥鳅3两 生姜3片 胡萝卜1个 煮汤
  四、肝阳上亢的食疗方:
  1、菊花15克 夏枯草15克 草决明15克 煮茶
  2、野菊花15克 金银花15克 煮茶
  3、用于所有头痛的食疗方:天麻10~15克 川芎5克 白芷10克 当归6~15克
   生姜3片 鱼头1个 炖汤
 五、 肝胆湿热的食疗方:
  1、夏枯草10克 龙利叶10克 猪横猁 1条 蜜枣2个 褒汤
  2、粉葛1个 鲫鱼1条 蜜枣2个 煮汤

多食用平肝润肺食品,如百合、藕、土豆、萝卜、木耳、山药、扁豆、枸杞、银耳、猪肉、鸭、鸡肉、兔肉、花生、 黄鳝、鲫鱼、黄鱼、柚子、梨、苹果等。 秋季是人体适宜进补的季节,但要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如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一、解决“上火”的食物疗法:

就食物而言,“苦”味食品是“火”的天敌。苦味食物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有生物碱、尿素类等苦味物质,中医研究发现,这些苦味物质有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的作用。最佳的苦味食物首推苦瓜,不管是凉拌、炒还是煲汤,只要能把苦瓜做得熟且不失“青色”,都能达到“去火”的目的。除了苦瓜,还有其他苦味食物也有不错的“去火”功效,如杏仁、苦菜、苦丁茶、芹菜、芥兰、等,同样能清热解暑。

除了多吃苦味食物,夏季蔬果多,还要多吃甘甜爽口的新鲜水果和鲜嫩蔬菜。专家指出,甘蓝菜、花椰菜和西瓜、山楂、苹果、葡萄等富含矿物质,特别是钙、镁、硅的含量高,有宁神、降火的神奇功效,因此在夏季应多吃和常吃这些食品。

1.牛奶很多人认为夏季喝牛奶会加重“上火”,引起烦躁,其实,夏饮牛奶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热毒、去肝火。中医认为牛奶性微寒,可以通过滋阴、解热毒来发挥“去火”功效,而且牛奶中含有多达70%左右的水分,还能补充夏季人体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牛奶冻成冰块食用,否则很多营养成分都将被破坏。

2.草莓不但好吃,还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它有“去火”功效,能清暑、解热、除烦。

3.西瓜性凉,吃了不会引起“上火”、心烦,而且含有丰富钾盐,能弥补人体大量造成的体内钾盐缺乏。但注意西瓜放入冰箱不要超过3个小时。

4.大豆在滋阴、“去火”的同时还能补充因为高温而被大量消耗的蛋白质。

5.西红柿尽管一年四季都可见,但西红柿在夏季最多,最甜,营养也最丰富。它同样可以清热解毒、平肝“去火”。

吃水果也要引起注意,有的水果属于热性水果,比如荔枝、橘子、菠萝、桂圆、石榴等。食品中的葱、姜、蒜、辣椒、酒、辣椒、胡椒、花椒、熏蒸食品,四川的麻辣烫等都是容易上火的。

二、解决心火过盛的疗法:

要预防心火上升或是要清心火,有些食物也可做食疗,具有清心润燥的作用,方法如下:

鸭梨2至3个、豆腐1块、鸡蛋2个、盐适量

1.鸭梨去皮、去心,并切成小块或片。

2.豆腐切成小块;鸡蛋打散成蛋液。

3.将鸭梨、豆腐加入适量的水煮滚10分钟后,加入蛋液待滚就可。

此外,心火旺者可常喝竹叶、甘草、灯心草、生地、麦冬煮成的茶饮,具有清心泻火的作用。虚火上升的人可常喝百合、银耳、玉竹煮的甜汤,具有清心养阴的作用。

三、解决肝火过盛的疗法:

睡眠不够或是睡眠品质不好,也会造成肝火上升。要预防肝火旺,除了睡眠足够、心情放松,一些简单的药材或食物也有助于清火或“降”火。预防肝火上升或是要清肝火,中医常用夏枯草、桑叶、菊花或金银花、绵茵陈调治,效果不错。方法如下:

1.取夏枯草12克,桑叶、菊花各10克。将夏枯草、桑叶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煮半小时,最后加入菊花煮3分钟,即可代茶饮。可用冰糖或蜂蜜调味。

注:以上为1至2人的分量,可根据人数增加。

2.用金银花、绵茵陈各15克。将金银花、绵茵陈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煮半小时,即可代茶饮。可用黑糖或片糖或蜂蜜调味。

此外,预防肝火上升,也可喝“枸杞菊花茶”,方法如下:

枸杞先煮30分钟,加入菊花后再煮3分钟,就可作茶饮,适用于头晕脑胀、眼赤目乾,经常用脑者。

另外,中医也认为,养肝可多吃猪肝或鸡肝,尤其是那些看东西经常模模糊糊,用神太多者。

四、解决胃火过盛的疗法:

患者一般除了嘴里有味以外还有大便干燥、口苦、打嗝等问题。现在西医研究认为这种病人很多都是属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认为一般都是胃火过盛,但是有时候也表现为肝火过盛。调理主要还是饮食调理,要多饮水,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是胃火可以吃一些三黄片等药,如果出现肝火可以用丹参逍遥丸等。

容易发怒吃什么.脾气大吃哪些食物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很容易发怒,周围的人都只知道此人脾气大,却很少想到他很可能是患了一种疾病。

中医将容易发怒称为“善怒”,应属于疾病的范畴。

中医理论认为,善怒主要与肝有关,主要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脾虚肝乘等三种症候。

症状表现为频频叹气、胸胁胀痛或串痛等。肝郁气滞症的病因多是郁闷、精神受到刺激或因精神创伤史所致。

对策:首先要通过精神养生的方法来调节神志和情志,并针对病因采取疏导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饮食上可多吃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蓬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橼、佛手等。

症状表现为睡眠多梦、目赤肿痛、口苦口渴等。病因多为肝气久郁,或吸烟喝酒过度,或因过食甘肥辛辣之物所致。

对策:除应戒烟限酒、忌食甘肥辛辣的食品外,要适量多吃清肝泻热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西红柿、绿豆、绿豆芽、黄豆芽、芹菜、白菜、包心菜、金针菜、油菜、丝瓜、李子、青梅、山楂及柑橘等。

症状表现为身倦乏力、食少腹胀、两胁胀痛、大便稀溏等。病因多是由于脾气虚弱,肝气太盛,影响脾的运行功能所致。

对策:要健脾理气为主,饮食上应多吃一些有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扁豆、高粱米、薏米、荞麦、栗子、莲子、芡实、山药、大枣、胡萝卜、包心菜、南瓜、柑橘、橙子等食物。
  一、肾阳虚的食疗方:
  1、羊肉3两 红萝卜1个 马蹄10个 生姜3片 煮汤
  2、当归15克 羊肉半斤 生姜3片 煮汤
  3、狗肉3两 桂圆肉15克 支竹50克 生姜3片 柱候酱 红烧
  4、牛肉2两 桂圆15克 红枣6个 炖汤
  5、鲤鱼1条 黑豆50~100克 生姜3片 红烧
  6、老母鸡1/4只或乌鸡1/4只 红枣6个 杞子15克 陈皮5克 生姜3片 炖汤
  7、巴戟10克 锁阳10克 猪骨3两 桂圆15克 煮汤
  8、川杜仲15克 朱大力30克 猪骨3两 桂圆15克 煮汤
  1、西洋参粉5克 早上泡茶 滋阴生津
  2、西洋参10克 瘦肉2两 蜜枣2个 煮汤
  3、太子参30克 瘦肉2两 蜜枣2个 煮汤
  4、猪皮2两 花生50克 核桃肉30克 红枣6个 瘦肉2两 煮汤

如何补肾虚的方法,供你参考:

补肾的食物: 想提高肾活力,多吃黑颜色的食物,黑色的食物入肾,然后再多选择吃颜色较深色的食物(红色的蔬果、橘黄色的蔬果、深绿色的蔬菜)

饮食方面:无力疲乏时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消化不良者多喝酸奶,吃山楂;平日护肾要多吃韭菜、海参、人参、乌鸡、等。

经常进行腰部活动,这些运动可以健运命门,补肾纳气。还可多做一些刺激脚心的按摩,中医认为,脚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身健体、防止早衰,并能舒肝明目,清喉定心,促进睡眠,增进食欲。

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肾气、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也要按时休息。

枸杞子、板栗、核桃仁、韭菜、榛子、猪腰、菠菜、冬笋、山药、动物肝脏、黑芝麻、桂圆、黑木耳、蘑菇、黑米、黑豆、牡蛎、莲子、海带、樱桃、桑椹、银耳、鸡蛋、蜂蜜、燕麦、豇豆、豌豆、虾、燕窝、银耳、干贝、蚕蛹、紫菜、人参、海马、狗肾、羊肉、狗肉、鹌鹑蛋、甲鱼、泥鳅、等

常吃韭菜、韭菜炒瘦肉最好、还可以做韭菜炒虾仁、韭菜炒鸡蛋、韭菜炒鱿鱼

多吃胡萝卜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胡萝卜补中气、健胃消食、壮元阳、安五脏

常吃板栗、榛子、杏仁、腰果、等补滋阴壮阳、补精气,补肾虚、腰膝无力等

榛子:补脾胃,益气力,明目、消渴、盗汗、夜尿频多、肺肾不足、颇有益处。(含有丰富的油脂,胆功能严重不良者应慎食)

核桃仁:补肾固精、润肠通便、壮实身体,经常食用有润肌肤、乌须发的作用。 因含有较多脂肪,所以一次吃得太多,会影响消化。(每次20克)。

黑芝麻:(吃炒熟研末后的,吸收的好,可以喝牛奶时或喝粥时,放一点)

常吃枸杞煮粥(也可以嚼服,每天嚼服15—20克,嚼的时间越长越好)。枸杞子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滋阴,用于因肾阴亏损、肝气不足、益精明目、下肢无力、头晕耳鸣、遗精不孕、视力减退、萎黄无华等症(枸杞子是肾阴虚和肾阴虚的人都可以食用的佳品)

多吃菠菜(先把菠菜在开水中焯一下,经过水焯后能把菠菜中的草酸给去除,可以留下菠菜中的叶酸,吃菠菜最好的方法是凉拌)。

一、膀胱湿热的食疗方:
  1、薏米30克 甘草5克 煮茶
  2、薏米30克 冬瓜1斤 煮汤
  3、猪苓30克 泽泻15克 土茯苓30克 煮茶
  4、车前草15克 猪小肚(即猪膀胱)2个 煮汤
  5、火炭母30克 马齿苋30克 煮茶 亦可治疗糖尿病

性平,味甘,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功,无论是阴虚火旺或是肾气不固而遗精早泄者,均宜常食多食。唐代食医孟诜曾说:“山药利丈夫,助阴力。”《日华诸家本草》记载:“山药助五脏,主泄精健忘。”《本草求真》亦云:“山药,本为食物,且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若能配合其他补肾固精食品,如芡实、莲子等一并服食,效力更佳。

性平,味甘涩,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明代医家缪希雍称芡实为“补脾胃,固精气之药也”。《本草纲目》也认为,芡实“益肾,治遗精”。wuyi洛在《本草从新》中亦云:“芡实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治梦遗滑精。”古代不少治疗遗精早泄的名方,如金锁固精丸、玉锁丹、水陆二仙丹等,均是以芡实为主,配合莲须、龙骨或金樱子等研制而成。《本草新编》的经验是:“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饭调服。”

能补肾固精,为滋补强壮食品,肉能润养,皮能敛涩,故肾虚遗精者宜食之。明代医家缪希雍说:“胡桃能入肾固精”。清·黄宫绣亦云:“胡桃涩精固肾。”《普济方》中记载:胡桃治“水弱火强,精自溢出。”这又说明对于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的遗精早泄者亦宜。《御药院方》中介绍:“胡桃一味,勿去黄皮,空腹食之,最能固精。”

又称银杏,对遗精者宜蒸熟、炒熟或煨熟食用。明·李时珍曾说:“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本草再新》认为,白果“补气养心,益肾滋阴”。民间常将白果作为治疗遗精的食品。如《山东中药》中载:白果“治遗精,遗尿。”《湖南药物志》中介绍:“治梦遗:银杏三粒,酒煮食,连食四至五日。”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的经验有二,一是用白果仁10克,炒后入水煎,加糖,连汤食之,或炒燥研粉服。二是用生白果仁2~3粒,研末,另取鸡蛋1个,开个小孔,将白果末塞入鸡蛋,以纸糊封,于饭锅上蒸熟,每日吃蛋1~2个。[美食中国]

性平,味甘涩,能养心、益肾、补脾、固涩,体虚遗精早泄之人均宜食用,尤其是心肾不交而遗精者,食之更佳。正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说:“莲肉清心固精,安靖上下君相火邪,使心肾交而成既济之妙。”所谓“君相火邪”是指心火肾火,心肾不交而言。《玉楸药解》中亦云:“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清代名医王孟英也指出:“固下焦,已遗精,可磨以和粉作糕或同米煮为粥饭,健脾益肾,颇著奇勋。”古代用以治疗“心肾不交而遗精”的清心莲子饮和瑞莲丸,治“梦遗泄精”的莲肉散等,均是以莲子为主的名方。

为成熟莲子种仁内的绿色胚芽,民间常用以泡茶饮,有清心火,止遗精的作用,对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的遗精患者,食之最宜。如《随息居饮食谱》所云:“莲子心敛液止汗,清心安神,止血固精。”《温病条辨》中亦说:“莲心,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这正是莲子心交通心肾的解说。《医林纂要》还介绍一法:“治遗精:莲子心一撮,为末,入辰砂一分。每服一钱,白汤下,日二。”这更增强了清心去热的作用。

又称莲花蕊,为莲花的雄蕊。性平,味甘涩,有清心、益肾、涩精的作用。适宜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型遗精早泄者泡茶频饮。如治“遗精梦泄”的固精丸,治“精滑不蔡”的金锁固精丸等皆用之。明代医家李时珍说:“莲须甘涩,清心止血,通肾固精”,可治“男子肾泄。”《本草经疏》中也认为莲须“治梦遗精滑最良”。

性平,味甘,其功有二,一是健脾,二是补肾,凡肾虚遗精者宜食之。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生精髓。”现代《四川中药志》中亦载:“豇豆滋阴补肾,健脾胃,治肾虚遗精。”

性平,味甘,有养心、安神、益智之功,对于劳心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心神失养,怔忡惊悸,健忘遗精早泄之人,经常食用,有宁心定志,补肾滋阴的效果。著名古方“柏于养心丸”用于遗泄之证,就是以柏子仁为主。所以,明·李时珍称赞说:“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俗名糖罐子、山石榴。其果实酸甜可食,并可以熬糖或酿酒,有涩精止遗的功效。《别录》云:“金樱子止遗泄。”《蜀本草》说它“涩精气。”《滇南本草》亦云:“金樱子涩精遗泄。”古代医家在治疗遗精的方剂中,每多用到金樱子。《明医指掌》中有一名方——金樱子膏:“治梦遗,精不固:金樱于十斤,剖开去子毛,于木臼内杵碎,水二升,煎成膏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中亦有介绍,治“遗精早泄:金樱子1 500克,臼中捣碎,加水煎3次,去渣,过滤后再浓煎,加蜂蜜收膏,每日临睡时服1匙,开水冲服”。[美食中国]

俗称木馒头。性平,味甘。明·李时珍说它能“固精”。《乾坤生意秘韫》中介绍:“治惊悸遗精:木馒头、白牵牛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米饮调下。”《上海常用中草药》亦载:“治阳痿遗精:凉粉果12克,律草12克,煎服,连服半个月。”

性平,味苦涩。明代药学家认为荷叶能“涩精液”。《本草图解》中亦云:“荷叶止血固精。”《现代实用中药》载:荷叶“用于男子遗精或夜尿证”。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的经验是,梦遗滑精:荷叶30克研末,每服3克,每日早晚各1次,热米汤送服,轻者一、二料,重者三料愈。

俗称猪腰子。性平,味咸,有补肾作用,对肾虚遗精者,宜食之。《经验方》中就有用猪腰子煨熟空腹食用,“治男子肾脏虚惫,遗精盗汗”的介绍。

凡体弱遗精者,也适宜常吃猪肚,如《随息居饮食谱》说:“猪肚甘温,补胃,益气,充饥,止遗精。虚弱遗精,猪肚一枚,入带心连衣红莲子,煮糜,杵丸桐于大,每淡盐汤下三十丸。”不必为丸,单用猪肚、莲子煨烂服食亦佳。

猪脊髓和猪骨髓,对遗精者也颇有效验,正如清·王孟英所说:“猪骨髓甘平,补髓,养阴,治骨蒸劳热、带浊、遗精。”

为山羊或绵羊的睾丸,又称羊外肾。有补肾、益精、助阳作用,肾虚遗精者宜食之。明代李时珍认为,羊外肾“主治肾虚精滑”。《本事方》中有“金锁丹”一方,是专门用于“治遗精梦泄”的,其中也用到了羊外肾。所以,清代名医王孟英说过:羊外肾“功同内肾而更优,治下部虚寒,遗精……,宜煨烂或熬粥食。”

性温,味甘咸,能补血、益精,凡肾气不足之遗精者,宜用开水或黄酒溶化服食。《玉楸药解》中记载:鹿角胶“温补肝肾,滋益精血。治阳痿精滑”。明·李时珍还说它“治尿精”。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是民间传统美味佳肴,遗精早泄者宜常食之,有补肝益肾、壮阳涩精的功效。《别录》中云:蚕蛾“主益精气,强阴道,止精”。《日华诸家本草》亦载:蚕蛾“壮阳事,止泄精”。所以,蚕的蛹蛾可作为昆虫食品,遗精患者食之最宜。

性温,味咸,能补肾益精。《药性考》中说它“降火滋肾”,《食物宜忌》也认为海参能“补肾经,益精髓”。古有“海参丸”,用于治疗“腰痛、梦遗、泄精”,就是以海参为主,同胡桃肉、猪骨髓、龟板等研制而成的。对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的遗精早泄者,成为适宜。

性温,味甘,有补虚损、益精气的作用,对肾气不固而遗精早泄者,食之最宜。《药性考》载:冬虫夏草“秘精益气,专补命门。”《柑园小识》亦云:“以酒浸数枚啖之,有益肾之功。”《现代实用中药》认为,冬虫夏草适用于“阳痿遗精”。据《云南中草药》介绍,当地百姓治疗遗精,常用“冬虫夏草五钱至一两,炖肉或炖鸡服”。或用冬虫夏草配合枸杞子、山药、芡实、莲子等一同煎服,效果更佳。

性温,味甘酸咸,不仅适宜肾虚阳痿者食用,对肾气不固的遗精早泄患者,食之亦颇为宜。2 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即有“肉苁蓉益精气”的记载,《日华子本草》亦云:“治男于泄精。”若用肉苁蓉配合紫河车、韭菜子、山药、栗子等食品一同食用,更有效益。[美食中国]

性微温,味苦甘涩,有补肾之力,凡肾虚遗精者,宜常食之。《何首乌录》说它“益精,益气力”。《滇南本草》称它能“涩精,坚肾气”。明代药学家李时珍认为:“何首乌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本草汇言》也有“何首乌性善收涩,其精滑者可用”的记载。对心肾不交,或肾气不固而遗精早泄之人,食之颇宜。

性平,味甘淡,凡遗精之人,无论虚实,皆宜食用。虚证遗精,茯苓有补益心脾之功,湿热遗精,茯苓有健脾利湿之效。古方“威喜丸”,是用于“治丈夫元阳虚惫,肾气不固,梦寐频泄”之证,仅用白茯苓一味为末,熔黄蜡为丸吞服。《仁斋直指方》亦有介绍:“治心虚梦泄,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

性温,味甘,有补肾作用。《本草原始》中就说它“补阴血虚火,兴阳固精,强阴益髓。”锁阳治疗阳痿,古今同识。对于遗精早泄者,清代个别医家认为不宜,如清代医家wuyi洛指出:“阳易举而精不固者忌之。”《得配本草》中亦云:“精不固,阳道易举,皆禁用。”而近代《内蒙古中草药》记载:“锁阳治阳痿遗精。”尤其是在盛产锁阳的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份的当地民间,多用于肾虚遗精早泄之人。据笔者经验,对肾虚不固,封藏失职而遗精早泄者,食之甚宜;而对阴虚火旺型或肝经湿热型早泄遗精之人,不食为妥。

俗称胎盘。性温,味甘咸,能补气、养血、益精。古人云:“人胞乃补阴阳两虚之药,有返本还元之功。乃血肉有情之品,大补气血。”《本草再新》亦载;“紫河车大补元气,治神伤梦遗。”凡体质虚弱遗精早泄者,宜食之。

有显著的补肾、益精、壮阳作用。对于肾气不足、肾阳虚衰的阳痿、早泄、遗精之人,是一种理想的食疗珍品,故凡男子肾虚遗精早泄者,常食多食,颇为适宜

性温,味甘,有补肾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胫骨,主脾弱,肾虚不能摄精。”《圣惠方》中有“羊脊骨粥”一方,以连尾羊脊骨为主,“治虚损羸瘦无力,益精气”。《济生方》也载有“羊胫炭丸”,用以“治思虑伤脾,脾不摄精”之症。故凡体弱羸瘦遗精早泄之人,宜常食多食羊骨

性温,味甘,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的作用。《日华子本草》中还说:“黄雌鸡,添髓补精,助阳气,止泄精。”故体弱气虚之人遗精早泄者,食之颇宜

遗精之人宜食之。清·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其皮煅研服,治遗精甚效。”民间常用炒刺猬皮研末,每次6克,日服2次,专治遗精。[美食中国]

性温,味甘,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对肾虚遗精早泄之人,食之颇宜。如《日华子本草》曾说它“能补五脏,益阳事”。《嘉祜本草》亦云:“治虚劳伤惫,精血少者。”清代医家王士雄也认为“淡菜补肾,益血填精,治遗”。所谓“治遗”,正是指“遗精”而盲

又称鱼胶、鱼肚。性平,味甘,能补肾益精、滋养筋脉。《本草求原》中认为鱼鳔又能“固精”。《本草新编》还说:“鳔胶合沙苑蒺藜名聚精丸,为固精要药。”《证治准绳》中曾介绍:“治肾虚封藏不固,梦遗滑泄”,就是以黄鱼鳔胶为主,配用沙苑子、五味子为丸服食。所以,男子遗精滑精早泄者,食之最宜

俗称花红。性平,味酸甜,有收敛涩精的作用。如《食疗本草》中即有“主谷痢、泄精”的记载。这对遗精或滑精或早泄之人,食之颇宜

能补益肝肾、壮阳固精。《别录》中还说:“韭子,主梦泄精。”《本草纲目》也解释说:“韭子之治遗精漏泄者,补下焦肝及命门之不足,命门者藏精之府。”《千金方》中亦有介绍:“治男子肾虚冷,梦遗:韭子七升,醋煮千沸,焙,研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由此可见,男子遗精早泄者,宜食韭菜子。除以上食品外,肾虚之人遗精早泄者还宜食用栗子、樱桃、哈士蜞油、燕窝、银耳、蜂乳、枸杞子、韭菜、裙带菜、鸡肉、鸡肠、鸡肫皮、鹿茸、泥鳅、乌鱼、乌贼鱼、龟肉、蛙肉、甲鱼、黑豆、红枣、牛肉、虾子、雀肉等

补肾的水果还是不多,这是水果的成分所导致的,所以你想补肾还是吃上述食物吧。

大专是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毕业后可以考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证吗

如果对中医药不专业应该是考不了医师证的、可以学习经络理疗方面的、考个康复理疗师证就能自己开养生馆了、我办的也是这个证、

中医养生保健品有哪些?

懿麟灵芝 传播上药文化 普及未病养生 懿麟孢子粉 让术后恢复快一点

中医养生保健方面有什么证书可以考吗

可以去中康益嘉考取康复理疗师证书,涵盖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推拿、拔罐、刮痧、艾灸、火疗、贴敷疗法等,从事这些必须要了解人体的经络和穴位的知识,跟中医是有关系的,如果不懂中医基础理论,你就很难精进,也就容易一直停留在技师的层面。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出来做什么

中医养生学:一门医学本科专业

国家承认的保健养生资格证书有哪些


国家承认的保健养生资格证书有养生保健师,营养保健师,健康管理师,经络调理师,食疗养生师。 1、养生保健师指利用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保健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体质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评估、调理、指导,通过学、练、检、调、养等综合性、针对性的调养措施,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实现机体平衡协调,以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专业养生保健从业人员。 2、营养保健师是在营养师培训的基础上,运用营养学和保健食品学,食品卫生学以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各类人群的营养给予指导、疾病予以营养防治并向大众传播营养食品与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 3、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和群体从营养和心理两方面健康的检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4、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运用中医经络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脏腑功能,调整、改善各种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的专业人员。 5、食疗养生师结合中国传统食疗养生科学和现代营养学知识与方法,为人们提供全面系统的食疗养生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传授食疗养生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养生保健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营养保健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健康管理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络调理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疗养生师

玉米须茶是要用新鲜的玉米须吗?

【配方】玉米须50克。
【用法】将玉米须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取汁饮用。
【功效】泄热通淋,平肝利胆。
【主治】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
夏季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专家指出,这其实是浪费。在中药里,玉米须又称“龙须”,性平,有广泛的预防保健用途。 把留着须的玉米放进锅内煮,熟后把汤水倒出,就是“龙须茶”。“龙须茶”口感不错,喝下去甜丝丝的,又经济实惠,可以做全家的保健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夏季暑气重,龙须茶有凉血、泻热的功效,可去体内的湿热之气。它还能利水、消肿。在妇科方面,它可用于预防习惯性流产、妊娠肿胀、乳汁不通等症。


玉米须茶能不能和别的什么茶一起喝?

玉米须和苦丁茶一起,降血糖的


做玉米须茶用干玉米须好还是鲜玉米须好?

玉米须茶玉米须茶是指用玉米须制作的一种茶饮料。玉米又称玉蜀黍、包萝,系禾本科植物,各地都有载种。它的花柱(玉米须)性味甘平甜和。取鲜玉米须30克左右(晒干样约10克)水煎代茶饮,可降低血糖,适用于糖尿病患者辅助治疗,亦有利尿、消水肿的作用。 目录简介 玉米须茶做法 玉米须茶功效 简介 夏季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专家指出,这其实是浪费。在中药里,玉米须又称“龙须”,性平,有广泛的预防保健用途。把留着须的玉米放进锅内煮,熟后把汤水倒出, 就是“龙须茶”。“龙须茶”口感不错,喝下去甜丝丝的,又经济实惠,可以做全家的保健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夏季暑气重,龙须茶有凉血、泻热的功效,可去体内的湿热之气。它还能利水、消肿。在妇科方面,它可用于预防习惯性流产、妊娠肿胀、乳汁不通等症。 玉米须茶做法 玉米须茶,做法非常简单—— 方法一:把玉米须清洗干净,用开水冲泡即可。 方法二:用玉米须煮水后服用。 方法三:玉米保留玉米须,放进锅内一同煮熟,然后吃玉米、喝汤水。 方法四:和冬瓜一起食用煮汤,这两种都是有利于消肿的食物。 玉米须茶功效 玉米中的纤维素含量很高,可以保护肠胃,促进肠胃蠕动,玉米须味甘性平。其中其他的营养物质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功能,能起到使皮肤细嫩光滑,抑制、延缓皱纹产生的作用。 在中药里,玉米须茶又叫龙须,味甘性平,有广泛的预防和保健用途。由于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被玉米皮包裹着,需要靠玉米须吸收养分,所以玉米须中有很多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它不仅能凉血、泻热,还可祛除体内湿热之气,能够利尿、消肿,制成茶后,就是很好的减肥瘦身饮料。 在中药里,玉米须有广泛的预防保健用途。中医认为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肿、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开水冲泡 代茶饮,可以消暑清热。常饮有减肥作用,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大有裨益。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 玉米须有非常不错的降糖效果,广大糖尿病患者只要稍加利用,完全可以“变废为宝”。玉米须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和药用物质,如酒石酸、苹果酸、苦味糖苷、多聚糖、β—谷甾醇、豆甾醇等。自古以来,玉米须在中国就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滇南本草》等中也记载,玉米须具有止血、利尿的功效。不过,一直以来人们对玉米须的认识,仅限于它的利尿消肿作用,殊不知它还是一味治疗糖尿病的良药。中国南方就常用玉米须加瘦猪肉煮汤治疗糖尿病,在《岭南采药录》中有此记录。此外,中国民间很多偏方中也有类似的内容,或用玉米须泡水饮用,或将玉米须煮粥食用,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糖尿病人喝玉米须 玉米须能不能和茶泡一起喝

玉米须都有利尿的功效,但是 不知道搭配起来是否会减弱彼此的功效,建议还是分开来喝吧,或者多查下资料,了解下彼此的特性这样对身体比较好


第一次知道竹叶能当茶喝,是在青岛的崂山。我们每个人都被导游带着去品崂山的新茶。虽然品茶是免费的,但如果想带些回来的话,其价格就着实不菲了。我看见朋友在那里花五十元买回一小罐,还以为这种茶十分珍贵。妹妹笑我老土,说那只不过是嫩时采下的竹叶,买一斤也就六七元,那么一小罐也就值两三元。我很替自己的朋友愤愤不平,就把妹妹送我的一包竹叶永远地束之高阁了。
冬天里偶尔患了感冒,咳嗽久治不愈。人家叫我买些金银花泡水喝,但总觉着有些苦。想起竹叶有清肺的功能,就随手放了些,再加些冰糖。这样竹叶的清香淡化了金银花的苦味,而且,这一冬天我再也没有感冒。
从此,每年的冬天,极普通的两种植物,竟让我远离了感冒。虽然它们算不上真正的茶,但当它们不再人为地被加上暴利,喝着它,心里就会慢慢升起一种温情。


用玉米须和竹子叶可以一起泡茶喝吗?可以治通便消火吗

  玉米须和竹子叶可以一起泡茶,中医认为其擅长于清心经之火,主治心经实热所引起的烦热、尿赤、口舌生疮、舌质红、便秘结诸症。
  先将竹叶卷心和玉米须加水煎取药汁约500毫升。粳米加水常规煮粥,半熟时倒入药汁,小火慢熬,待粥稠色碧时即可服食。可作早、晚餐用,也可作点心服。坚持服食30天左右即可见效,宜坚持久服。
  竹叶卷心为竹子初生出之卷状嫩叶,功效与鲜竹叶相同。抗菌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毒力强的细菌都有抑制作用。笔者曾用竹叶卷心每日泡饮,治愈慢性前列腺炎及合并复发性口疮者两例。后加用玉米须,增强利尿通窍止淋的作用。《本草求真》认为:“竹生一年,嫩而有力者良。”而玉米须性味甘平,利尿降压。可治肾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亦治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将竹叶卷心、玉米须和大米煮粥食,一方面可加强淡渗利尿作用,另一方面更是“扶正护胃”,适应于长期应用本方的需要,避免一味清利过度而耗伤胃气、肾气。


玉米须和蒲公英泡水有好处吗


有的,有以下好处: 1、利尿 玉米须和蒲公英都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更多的水分,并且蒲公英有“天然抗生素”之称,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在增加排尿量的同时,还可以对尿路起到冲刷消炎的作用,对尿路感染也非常有好处。所以将两者泡水具有利尿,去湿气的效用。 2、保肝和利胆 玉米须水能促进胆汁排泄,降低其粘度,减少其胆色素含量。而蒲公英中含有丰富的蛋黄素,可以预防肝硬化,增强肝和胆的功能。所以两者泡水喝是利肝胆的。 3、清热解毒 玉米须味甘淡,性平,入肝、肾、小肠三经,功能利尿消肿,平肝利胆,通乳泄热。而蒲公英则非常适合用在各种热毒疾病方面,其中清肝热的效果非常的不错。 扩展资料: 玉米须和蒲公英的功效: 蒲公英是天然的利尿剂和助消化圣品。蒲公英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不仅能帮助预防缺铁引起的贫血症,而且它的大量钾成分还可以和钠一起共同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并使心率正常,蒲公英含有丰富的蛋黄素,可以预防肝硬化,增强肝和胆的功能。 在中药里,玉米须茶又叫龙须,味甘性平,有广泛的预防和保健用途。由于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被玉米皮包裹着,需要靠玉米须吸收养分,所以玉米须中有很多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它不仅能凉血、泻热,还可祛除体内湿热之气,能够利尿、消肿,制成茶后,就是很好的减肥瘦身饮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蒲公英玉米须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蒲公英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米须茶

竹叶石斛和玉米须一起用行吗

石斛性味甘,微寒,入胃,肾经入胃,肺,肾经,生津益胃,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益肾明目.菊花性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石斛假货很多,建议买昌弘铁皮石斛泡水喝,品质好,竹叶石斛玉米须可以一起泡水喝,主要是清热功效,但这两味药都是寒性,要是脾胃不好的话就不建议用了。


玉米须泡水喝有什么作用?

玉米须煮水喝的功效 研究发现,玉米须煮水含有比较多的营养物质,服用之后不会损害健康,甚至还具有保养的作用。另外,玉米须服用之后对于多种疾病都有着很不错的治疗效果,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炎以及肝炎等等。具体的玉米须泡水喝的功效如下: 第一:治疗慢性肾炎 玉米须最为主要的功效就是利尿,泡水喝之后能够有效的改善肾功能,对于身体浮肿的情况具有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还具有减低尿蛋白或者是完全去除尿蛋白的作用,促进身体健康。 如果是身体患有了慢性肾炎,那么我们可以将干燥的玉米须和温水一起煎煮服用药液,每天服用一次就可以了。科学家通过临床试验发现,使用玉米须治疗慢性实验的方法,不仅能够降低疾病对身体的伤害,同时还可以令身体恢复健康。 第二:利胆 专家告诉我们,日常如果身体出现了胆囊炎或者是胆结石、脂肪肝以及糖尿病的情况,服用玉米须具有非常不错的功效。将玉米须和栀子还有茵陈、郁金准备好,然后用开水煎煮服用药液,能够降低血液之中的血清胆固醇,同时还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效果。 第三:止血 平时生活中如果患者的身体出现了尿血或者是吐血的情况,也可以使用玉米须来促进身体健康。将玉米须和白茅根以及荠菜花一起用水煎煮,然后服用药液,一天一次就可以了。 第四:降压 平时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将玉米须和决明子还有野菊花一起用开水冲泡,然后当作茶水来饮用,长期坚持能够有效的降低高血压的情况,适合高血压患者服用。 第五:止泻 如果身体出现了由于饮食不当导致的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腹泻情况,特别是直接拉水的情况。可以将玉米须直接用水煎服,这样拉肚子的情况立刻就能够得到缓解。 第六:其他 玉米须煮水喝的功效有非常多,除了上述介绍的五种功效之外,还具有止咳平喘、健脾开胃以及强心的作用。另外,日常生活中如果患有了肾炎、风湿痛、肥胖病还有膀胱炎、胆囊炎等疾病,也可以将玉米须泡水喝,能够快速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玉米须性平味甘,服用之后并不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所以在平时我们服用的时候可以特别的放心。玉米须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平时我们在清理玉米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将玉米须保存下来,在关键时刻效果很好。 常见的玉米须治病药方 玉米须对身体有着不错的保健效果,使用方法也非常的多,除了煮水喝之外,还有很多,具体的药方如下。 1治疗尿路感染 将玉米须和金钱草以及萆薢一起用水煎服,身体很快就能够恢复健康。这个药方出自中草药志,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使用了,效果非常的不错。 2预防习惯性流产 有些人由于体质比较差或者是流产次数比较多的,怀孕之后需要做好保胎工作。建议在每天都将一个玉米之中的玉米须煎煮药液服用。等时间到了上次流产的月份之后,玉米须的用量需要加倍,然后坚持服用到孩子足月。 3治疗尿血 将玉米须和白茅根以及荠菜花一起用水煎服,一天一剂,然后分为两次服用。 4治疗高血压 如果患者患有高血压,并且身体还伴随有吐血以及鼻衄的情况,我们可以将玉米须和黄栀子、香蕉皮一起煎煮,冷却之后服用,效果最佳。 5治疗肾炎以及初期的肾结石 无论是慢性肾炎或者是急性肾炎,服用玉米须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如果身体出现了肾结石,在初期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服用玉米须泡水喝来取得治疗,但是中后期服用之后没有效果。 6治疗糖尿病 使用玉米须来治疗糖尿病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则是将玉米须和薏苡仁以及绿豆一起煎煮服用,这种方法在我国的福建使用范围比较的广。另外一种则是见玉米须和天花粉、麦冬、黄芪、木根皮以及山药一起用水煎煮服用,在我国的四川使用比较多。 7治疗慢性副鼻窦炎 将玉米须晒干之后切碎,然后和当归粉末混合,点燃之后用鼻子吸入烟,每天进行五六次,鼻子的状况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竹叶玉米须茶在一起喝可以吗?会不会有反作用

可以放在一起的,主要是清热降火玉米须还能降糖,两者没有反作用,一起喝能清心火


喝车前子、灯心草、甘草、竹子叶治什么

这是一个利尿的方子,用于心烦不安、小便赤短、癃闭等。


菊花,炎竹叶,栀子,甘草一起煮水有什么功效

菊花明目清火,淡竹叶性寒凉,茅根味甘性寒,甘草和中,金银花入肺性寒,葛根性凉,这些药都是寒凉品,长喝会一身是病!


菊花,金银花,淡竹叶,灯心草,甘草,可以同食用吗

菊花明目清火,淡竹叶性寒凉,茅根味甘性寒,甘草和中,金银花入肺性寒,葛根性凉,这些药都是寒凉品,长喝会一身是病!
能够长喝的一般是中性和微温性的。


甘草稍是不是又叫灯心草

菊花明目清火,淡竹叶性寒凉,茅根味甘性寒,甘草和中,金银花入肺性寒,葛根性凉,这些药都是寒凉品,长喝会一身是病!能够长喝的一般是中性和微温性的。另外还要看个人体质!


玉米须竹叶泡水治疗什么

对高血压有效,连喝半月起效


玉米须和什么相克 玉米须不能和什么同吃


竹叶玉米须夏枯草能同食吗

能同食。可以煎汤或沸水浸泡代茶饮


玉米须子怎么喝 ?跟什么一起好?

中医上将玉米须称之为龙须,认为玉米须具有利尿,泄热,平肝,利胆功效。能够用于治疗肾炎水肿,脚气,黄疸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渊,乳痈等疾病。玉米须煮水喝,可辅助治疗因肾炎引起的浮肿和高血压。
玉米须的食用方法也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将收集起来的玉米须晒干,然后直接用开水冲泡或者用水煮茶。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煮法,就是在采摘清洗玉米的时候,不要将玉米须去除,然后一起用水煮熟,最后饮用玉米汁水即可。
玉米须煮水的做法如下:
材料:鲜玉米须30克(干品10克)。
做法:将玉米须去除杂质,洗净,放入锅中,加水250ml,稍煮片刻即可。
服法:每日一剂,2-3次水煎,冲泡茶叶饮用。
功效:减肥瘦身,利尿降脂。
适用:肥胖症、水肿等。
口感改善方法:如果觉得太淡,可以加点蜂蜜,或者冷藏后饮用,口感会不错哦。
将玉米须用开水冲泡之后制作出玉米须茶,不仅味道甜甜的好喝,同时对于身体好处多多。除了单纯用玉米须煮水喝之外,还可以与其它食物一起煮汤食用。玉米须的食用方法,一起来看看。

薏苡仁50克,大米50克,鲜玉米须15克,白茅根15克。先煮白茅根、玉米须,20分钟后去渣,加入薏苡仁、大米煮成粥食用。可清热除湿,利尿退肿。用于湿热壅聚型结节性红斑患者。
玉米须30克,白茅根30克,红枣8个。用冷水浸泡以上三味1小时后,文火煎煮40分钟,分两次吃枣喝汤。可清热利胆排石,适用于肝胆湿热型胆石症。
石斛10克,芦根15克,玉米须20克。上药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可养阴清热利尿。适宜少尿无尿伴口干欲饮,皮肤干皱,目眶塌陷症状的癃闭患者。
鲜玉米须30克,荠菜花15克,白茅根18克。上三味,水煎服。可以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利水。尤适宜用于治疗阴虚的尿血兼有水肿患者。
5、玉米须猪排骨瘦身汤
玉米须60克,鲜猪排骨150克。将全部汤料同放入沙锅内,加进适量清水,用中火煮汤。汤中猪排骨可当作菜肴食用。去除汤中玉米须残渣,余下汤水可在平时当饮料饮用,也可在一日三餐中饮用。
在吃玉米时,最好不要把玉米须扔掉哦,可以用玉米须试试以上的食用方法哦。
以上就是一些玉米须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玉米须的内容,请继续关注养生之道网中医养生频道。


玉米须和荷叶能一起泡水喝吗?

玉米须茶是降血脂的! 荷叶茶可以润肠通便,有利于排毒


听说用荷叶或者是玉米须泡成的水可以减肥是真的么、

用荷叶搭配山楂泡水喝是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本人有亲身体验,这些都可以在网上买到。
不过前提是要每餐少吃主食,且七分饱,再适量运动才能起到作用,荷叶茶也只是辅助效果。
运动只是辅助,少吃才是王道!


玉米须和荷叶泡水哪个减肥效果好

  干荷叶其化学成分主要有荷叶碱、柠檬酸、苹果酸、葡萄糖酸、草酸、琥珀酸及其它抗有丝分裂作用的碱性成分。药理研究发现,荷叶具有解热、抑菌、解痉作用。经过炮制后的干荷叶味苦涩、微咸,性辛凉,具有清暑利湿、升阳发散、祛瘀止血等作用。荷叶中的主要降脂活性成分,已经广泛应用于肥胖性患者的减肥治疗。干荷叶和干冬瓜皮坚持泡热水喝,每份大概泡2。3次 就换掉。

  玉米中的纤维素含量很高,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还有利尿降压、止血止泻、助消化的作用。玉米胚尖所含的营养物质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功能,能起到使皮肤细嫩光滑,抑制、延缓皱纹产生的作用。
  原料:玉米须30克、红糖30克、水250毫升,配成红糖水待用。
  1、玉米须洗净倒入红糖水中 四、开中小火,煮十分钟,期间用汤勺搅匀。
  2、然后,加冰块,即可饮用了。
  当然,任何美容瘦身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要通过“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来完成,名目繁多的药品和所谓“养身理论”估计只是辅助作用而已,这些观点是不要太迷信,但也不要绝对摈弃,科学合理的膳食还是非常必要的。


山楂和荷叶能一起泡水喝吗

山楂配荷叶泡水喝能减肥养生,还能排出体内的宿便

荷叶玉米须可以同时煮水喝吗

玉米须,清热利尿,体虚或年龄偏大者不宜长期喝,夏天偶尔喝可以的


  人参 人发 卜芥 儿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干姜 干漆 广白 广角 广丹

  大戟 大枣 大蒜 大蓟 小蓟 小麦 小蘖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

  山楂 川羌 川军 川连 川朴 川乌 川柏 川谷 川断 川椒 川贝 川芎 马兰 马辛 马菜 马莲 马宝 马勃 马蔺 卫茅 子苓 天冬 天虫 天龙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莲 木香 木通 木贼 木豆 木笔 木蓝 牙皂 瓦松 瓦韦 贝子 贝母 贝齿 牛至 牛黄 牛膝 牛蒡 见愁 手参 毛鸡 毛茛 毛姜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 乌茜 乌韭 乌药 乌头 乌桕 乌梅 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双花 双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艾片 艾蒿 石韦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归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姜 生军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矾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参 白苏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蔹 白微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黄 地椒 地榆 地笋 地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 百合 百部 当归 当药 中草 曲莲 肉桂 肉果 朱砂 向前 竹叶 竹苓 竹沥 竹菇 竹黄 血余 血蝎 全蝎 全参 全草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 决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灯草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根 红粉 红参 红糖 红藤 红升 豆豉 麦冬 麦芽 赤芍 赤药 赤箭 芫花 芫荽 苁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苍术 芜荑 芹菜 芡实 芦荟 芦根 芦丁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 岗松 岗梅 牡蛎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条苓 龟甲 龟板 忘忧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 沙棘 沉香 没药 诃子 没石 陆英 灵芝 鸡头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参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节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郁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导 昆布 岩陀 知母 侧柏 乳香 灸草 佩兰 狗宝 狗脊 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葱 法夏 泽兰 泽泻 泡参 降香 饴糖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荜拔 草乌 草果 茶油 茵陈 茯苓 茯神 荠菜 荠草 莎草 莽草 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矾 枯草 枯苓 柳叶 柳芽 柳枝 枳壳 枳实 桅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轻粉 虻虫 胎盘 将军 钩藤 钩吻 香附

  香橼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胆星 脉通 独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 姜黄 姜汁 姜皮 前胡 首乌 洪连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贯众 贯仲 秦艽 秦皮 莲子 莲肉 莲房 莲芯 莲须 莪术 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荠 莎草 恶实 桔梗 桃仁 桃汁 盐蛇 柴胡 崖香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参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芋 海藻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叶 桑枝 桑皮 桑椹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栌 黄柏 黄精 黄藤 黄丹 黄独 黄杞 黄宣 黄蜡 黄蘖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营实 萝卜 菘蓝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蜕 蛇莓 蚯蚓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 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陆 商枝 续断 绥草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壳 硫磺 雄黄 喜树 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 紫草 紫苑 紫株 紫绀 紫葳 蛤壳 蛤蚧 黑丑 黑锡 黑钻 黑菜 锁阳 象贝 奥尕 猴头 滑石 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 蒲黄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实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腰黄 锦纹 腹皮 榧子 槟榔

  酸浆 酸模 碱花 磁石 豆姜 蝉衣 熊胆 蝉蜕 辣蓼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蝼蛄 鲤鱼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红 橘核 燕窝 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蘑菇 鳖甲 蟾酥 麝香

  一见喜 一见消 一点红 一枝香 一叶萩 一条鞭 二叶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叶莲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枫 八角莲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九龙根 九节茶

  九香虫 了哥王 刀伤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枪 三角草 三颗针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贝母 土三七 土当归 土荆皮 土茯苓 土党参 土大黄 土牛膝

  土人参 土木鳖 土槿皮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血藤 大红袍 大青叶 大青盐 大力参

  大力子 大风子 大贝母 大飞扬 大马勃 大黄炭 大洞果 大茶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蓟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栀皮 山栀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龙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鸡椒 山苍子

  山海螺 千日红 千斤拨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荣 千里及 千张纸

  千层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贝母 川白芷 川牛膝 川桐皮 川栋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郁金 广郁金 广地龙 广木香 广地丁 广防己 广藿香 女贞子 女儿香 飞刀剑

  飞扬草 飞滑石 小飞扬 小蓟炭 小百科 小石韦 小红莲 小红参 小胡麻 小兰花

  小驳骨 小叶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黄药 万年青 马蹄金 马齿苋 马前子

  马尾莲 马利筋 马兰头 马兰草 马牙硝 马尿泡 马兜铃 马缨花 马槟榔 马鞭草

  也白头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黄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门冬 天南星 天浆壳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宝草 开金锁 云母石 云木香 云实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鳖子 木防己 木笔花 木贼花 木菠萝 木灵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参 太阳花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敛子

  扎蓬果 支柱蓼 无漏子 无名子 无名异 无患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 瓦垄子

  瓦挖草 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书带草 毛冬青

  毛诃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风茄花 风化硝 风仙花 凤凰衣 凤尾草 乌头碱 乌贼骨

  乌梢蛇 乌蔹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双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车前 水龙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扬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须 功劳木 甘草节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龙 石灰华 石见穿 石吊兰

  石决明 石龙芮 石钻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叶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钟乳

  石荷叶 石莲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利叶 龙牙草 龙脑香

  平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参 北沙参 北柴胡 北野菊 叶上珠 叶底珠 四方藤

  四叶参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黄 田字草 甲鱼骨 生姜皮 生晒参 生石膏

  生地黄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灵脾 仙遗粮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鹤草 过路黄 白头须 白头翁 白芥子 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药子 白首乌 白扁豆 白鲜皮 白蔻仁 白贝齿 白背叶 白花蛇 白茅花 白胶木

  白胶香 白商陆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车 白马骨 白平子 白胡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鲜皮 白僵蚕 鸟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莲 半边旗 半枫荷 半边莲 半天雷 汉肌松 汉宫秋 汉桃叶 对座草

  母丁香 台乌药 丝瓜络 丝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鹳草 老鹳嘴 老鸦瓣 吉祥草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芯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英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兰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长春花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复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丝子 羚羊角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罂粟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大概就这些了,够全吗?


口味这种事情,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有人喜欢普洱,有人钟情龙井,有人只喝绿茶,有人中意乌龙。建议你都品尝品尝,找寻到自己喜欢的茶。


人参 人发 卜芥 儿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干姜 干漆 广白 广角 广丹
大戟 大枣 大蒜 大蓟 小蓟 小麦 小蘖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
山楂 川羌 川军 川连 川朴 川乌 川柏 川谷 川断 川椒 川贝 川芎
马兰 马辛 马菜 马莲 马宝 马勃 马蔺 卫茅 子苓 天冬 天虫 天龙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莲 木香 木通 木贼 木豆 木笔 木蓝 牙皂 瓦松 瓦韦
贝子 贝母 贝齿 牛至 牛黄 牛膝 牛蒡 见愁 手参 毛鸡 毛茛 毛姜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 乌茜 乌韭 乌药 乌头 乌桕 乌梅 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双花 双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艾片 艾蒿 石韦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归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姜 生军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矾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参 白苏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蔹 白微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黄 地椒 地榆 地笋 地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 百合 百部 当归 当药 中草 曲莲 肉桂 肉果 朱砂 向前
竹叶 竹苓 竹沥 竹菇 竹黄 血余 血蝎 全蝎 全参 全草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
决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灯草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根 红粉 红参 红糖 红藤
红升 豆豉 麦冬 麦芽 赤芍 赤药 赤箭 芫花 芫荽 苁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苍术
芜荑 芹菜 芡实 芦荟 芦根 芦丁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 岗松 岗梅 牡蛎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条苓 龟甲 龟板
忘忧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 沙棘 沉香 没药 诃子 没石 陆英
灵芝 鸡头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参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节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郁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导 昆布 岩陀 知母 侧柏 乳香 灸草 佩兰 狗宝 狗脊 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葱 法夏 泽兰 泽泻 泡参 降香 饴糖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荜拔 草乌 草果 茶油 茵陈 茯苓 茯神 荠菜 荠草 莎草 莽草 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矾 枯草 枯苓 柳叶 柳芽 柳枝 枳壳 枳实 桅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轻粉 虻虫 胎盘 将军 钩藤 钩吻 香附
香橼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胆星 脉通 独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 姜黄 姜汁 姜皮 前胡 首乌 洪连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贯众 贯仲 秦艽 秦皮 莲子 莲肉 莲房 莲芯 莲须 莪术 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荠 莎草 恶实 桔梗 桃仁 桃汁 盐蛇 柴胡 崖香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参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芋 海藻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叶 桑枝 桑皮 桑椹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栌 黄柏 黄精 黄藤 黄丹 黄独
黄杞 黄宣 黄蜡 黄蘖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营实 萝卜 菘蓝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蜕 蛇莓 蚯蚓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
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陆 商枝 续断 绥草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壳 硫磺 雄黄 喜树 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 紫草 紫苑 紫株 紫绀 紫葳 蛤壳 蛤蚧 黑丑 黑锡 黑钻 黑菜
锁阳 象贝 奥尕 猴头 滑石 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 蒲黄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实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腰黄 锦纹 腹皮 榧子 槟榔
酸浆 酸模 碱花 磁石 豆姜 蝉衣 熊胆 蝉蜕 辣蓼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蝼蛄 鲤鱼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红 橘核 燕窝
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蘑菇 鳖甲 蟾酥 麝香
一见喜 一见消 一点红 一枝香 一叶萩 一条鞭 二叶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叶莲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枫 八角莲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九龙根 九节茶
九香虫 了哥王 刀伤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枪 三角草 三颗针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贝母 土三七 土当归 土荆皮 土茯苓 土党参 土大黄 土牛膝
土人参 土木鳖 土槿皮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血藤 大红袍 大青叶 大青盐 大力参
大力子 大风子 大贝母 大飞扬 大马勃 大黄炭 大洞果 大茶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蓟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栀皮 山栀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龙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鸡椒 山苍子
山海螺 千日红 千斤拨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荣 千里及 千张纸
千层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贝母 川白芷 川牛膝 川桐皮 川栋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郁金 广郁金 广地龙 广木香 广地丁 广防己 广藿香 女贞子 女儿香 飞刀剑
飞扬草 飞滑石 小飞扬 小蓟炭 小百科 小石韦 小红莲 小红参 小胡麻 小兰花
小驳骨 小叶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黄药 万年青 马蹄金 马齿苋 马前子
马尾莲 马利筋 马兰头 马兰草 马牙硝 马尿泡 马兜铃 马缨花 马槟榔 马鞭草
也白头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黄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门冬 天南星 天浆壳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宝草 开金锁 云母石 云木香 云实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鳖子 木防己 木笔花 木贼花 木菠萝 木灵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参 太阳花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敛子
扎蓬果 支柱蓼 无漏子 无名子 无名异 无患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 瓦垄子
瓦挖草 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书带草 毛冬青
毛诃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风茄花 风化硝 风仙花 凤凰衣 凤尾草 乌头碱 乌贼骨
乌梢蛇 乌蔹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双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车前 水龙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扬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须 功劳木 甘草节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龙 石灰华 石见穿 石吊兰
石决明 石龙芮 石钻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叶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钟乳
石荷叶 石莲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利叶 龙牙草 龙脑香
平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参 北沙参 北柴胡 北野菊 叶上珠 叶底珠 四方藤
四叶参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黄 田字草 甲鱼骨 生姜皮 生晒参 生石膏
生地黄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灵脾 仙遗粮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鹤草 过路黄 白头须 白头翁 白芥子 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药子 白首乌 白扁豆 白鲜皮 白蔻仁 白贝齿 白背叶 白花蛇 白茅根 白胶香 白商陆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车 白马骨 白平子 白胡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鲜皮 白僵蚕 鸟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莲 半边旗 半枫荷 半边莲 半天雷 汉肌松 汉宫秋 汉桃叶 对座草
母丁香 台乌药 丝瓜络 丝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鹳草 老鹳嘴 老鸦瓣 吉祥草
亚麻子 亚乎奴 亚吉玛 地锦草 地肤子 地骨皮 地鳖虫 地耳草 地龙炭 地枫皮
地胆草 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盘根 西瓜皮 西洋参 西河柳 百两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药煎 百草霜 光慈姑 当门子 当归尾 当归身 虫百腊 吕宋果 回回来 肉豆末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芯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英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兰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长春花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复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丝子 羚羊角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罂粟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常见中药材 两字 人参 人发 卜芥 儿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干姜 干漆 广白 广角广丹 大黄 大戟 大枣 大蒜 大蓟 小蓟 小麦 小蘖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 山药 山楂 川羌 川军 川连 川朴 川乌 川柏 川谷 川断 川椒 川贝 川芎 马兰 马辛 马菜 马莲 马宝 马勃 马蔺 卫茅 子苓 天冬 天虫 天龙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莲 木香 木通 木贼 木豆 木笔 木蓝 牙皂 瓦松 瓦韦 贝子 贝母 贝齿 牛至 牛黄 牛膝 牛蒡 见愁 手参 毛鸡 毛茛 毛姜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 乌茜 乌韭 乌药 乌头 乌桕 乌梅 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双花 双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艾片 艾蒿 石韦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归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姜 生军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矾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参 白苏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蔹 白微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黄 地椒 地榆 地笋 地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 百合 百部 当归 当药 中草 曲莲 肉桂 肉果 朱砂 向前 竹叶 竹苓 竹沥 竹菇 竹黄 血余 血蝎 全蝎 全参 全草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 决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灯草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根 红粉 红参 红糖 红藤 红升 豆豉 麦冬 麦芽 赤芍 赤药 赤箭 芫花 芫荽 苁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苍术 芜荑 芹菜 芡实 芦荟 芦根 芦丁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 岗松 岗梅 牡蛎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条苓 龟甲 龟板 忘忧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 沙棘 沉香 没药 诃子 没石 陆英 灵芝 鸡头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参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节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郁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导 昆布 岩陀 知母 侧柏 乳香 灸草 佩兰 狗宝 狗脊 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葱 法夏 泽兰 泽泻 泡参 降香 饴糖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荜拔 草乌 草果 茶油 茵陈 茯苓 茯神 荠菜 荠草 莎草 莽草 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矾 枯草 枯芩 柳叶 柳芽 柳枝 枳壳 枳实 栀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轻粉 虻虫 胎盘 将军 钩藤 钩吻 香附 香橼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胆星 脉通 独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 姜黄 姜汁 姜皮 前胡 首乌 洪连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贯众 贯仲 秦艽 秦皮 莲子 莲肉 莲房 莲芯 莲须 莪术 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荠 莎草 恶实 桔梗 桃仁 桃汁 盐蛇 柴胡 崖香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参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芋 海藻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叶 桑枝 桑皮 桑椹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栌 黄柏 黄精 黄藤 黄丹 黄独 黄杞 黄宣 黄蜡 黄蘖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营实 萝卜 菘蓝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蜕 蛇莓 蚯蚓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 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陆 商枝 续断 绥草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壳 硫磺 雄黄 喜树 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 紫草 紫苑 紫株 紫绀 紫葳 蛤壳 蛤蚧 黑丑 黑锡 黑钻 黑菜 锁阳 象贝 奥尕 猴头 滑石 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 蒲黄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实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腰黄 锦纹 腹皮 榧子 槟榔 酸浆 酸模 碱花 磁石 豆姜 蝉衣 熊胆 蝉蜕 辣蓼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蝼蛄 鲤鱼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红 橘核 燕窝 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蘑菇 鳖甲 蟾酥 麝香 三字 一见喜 一见消 一点红 一枝香 一叶萩 一条鞭 二叶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叶莲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枫 八角莲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九龙根 九节茶 九香虫 了哥王 刀伤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枪 三角草 三颗针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贝母 土三七 土当归 土荆皮 土茯苓 土党参 土大黄 土牛膝 土人参 土木鳖 土槿皮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血藤 大红袍 大青叶 大青盐 大力参 大力子 大风子 大贝母 大飞扬 大马勃 大黄炭 大洞果 大茶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蓟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栀皮 山栀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龙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鸡椒 山苍子 山海螺 千日红 千斤拨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荣 千里及 千张纸 千层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贝母 川白芷 川牛膝 川桐皮 川楝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郁金 广郁金 广地龙 广木香 广地丁 广防己 广藿香 女贞子 女儿香 飞刀剑 飞扬草 飞滑石 小飞扬 小蓟炭 小百科 小石韦 小红莲 小红参 小胡麻 小兰花 小驳骨 小叶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黄药 万年青 马蹄金 马齿苋 马前子 马尾莲 马利筋 马兰头 马兰草 马牙硝 马尿泡 马兜铃 马缨花 马槟榔 马鞭草 也白头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黄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门冬 天南星 天浆壳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宝草 开金锁 云母石 云木香 云实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鳖子 木防己 木笔花 木贼花 木菠萝 木灵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参 太阳花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敛子 扎蓬果 支柱蓼 无漏子 无名子 无名异 无患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 瓦垄子 瓦挖草 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书带草 毛冬青 毛诃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风茄花 风化硝 风仙花 凤凰衣 凤尾草 乌头碱 乌贼骨 乌梢蛇 乌蔹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双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车前 水龙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扬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须 功劳木 甘草节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龙 石灰华 石见穿 石吊兰 石决明 石龙芮 石钻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叶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钟乳 石荷叶 石莲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利叶 龙牙草 龙脑香 平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参 北沙参 北柴胡 北野菊 叶上珠 叶底珠 四方藤 四叶参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黄 田字草 甲鱼骨 生姜皮 生晒参 生石膏 生地黄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灵脾 仙遗粮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鹤草 过路黄 白头须 白头翁 白芥子 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药子 白首乌 白扁豆 白鲜皮 白蔻仁 白贝齿 白背叶 白花蛇 白茅花 白胶木 白胶香 白商陆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车 白马骨 白平子 白胡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鲜皮 白僵蚕 鸟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莲 半边旗 半枫荷 半边莲 半天雷 汉肌松 汉宫秋 汉桃叶 对座草 母丁香 台乌药 丝瓜络 丝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鹳草 老鹳嘴 老鸦瓣 吉祥草 亚麻子 亚乎奴 亚吉玛 地锦草 地肤子 地骨皮 地鳖虫 地耳草 地龙炭 地枫皮 地胆草 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盘根 西瓜皮 西洋参 西河柳 百两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药煎 百草霜 光慈姑 当门子 当归尾 当归身 虫百腊 吕宋果 回回来 肉豆末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芯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英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兰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长春花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复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丝子 羚羊角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罂粟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灰兜巴 西红花 四字以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冬虫夏草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五字以上药材 白花蛇舌草打破碗花花


提示说“他生病了,可是这种药只有他家里有”,暗喻他应该回家了,即“当归”,有人提到是“田七”,我觉得“当归”更好点,有两点原因,首先,“田七”取得是谐音,其次,如果回家了,“田七”自然也有了。


玉米须菊花枸杞三种一起泡水功效。

玉米须,去除体内湿气。菊花,清热降火(轻度的)。枸杞,养肝、滋肾、润肺。
看自己的需求,搭配同种功效的食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不同功效的食材搭配,不但起不到针对性的作用,反而还可能使情况恶化。
玉米须,菊花,枸杞,三种食材功效完全不一样,不能搭配在一起使用,效果不是重点了,重点是会不会引起其他反应,毕竟个人体质不同,这个不好说。


菊花,枸杞,红枣,桂圆,能一起喝吗

能的。一起喝具有益气补血,清热泻火功效。这也是蛮好的一个具有滋补的药物配方。
1、有过敏体质的人如果想喝菊花茶,应先泡一两朵试试,如果没问题再多泡,但也不应过量饮用。
2、由于菊花性凉,体虚、脾虚、胃寒病者,容易腹泻者不要喝。
3、一般情况下,菊花最适合头昏、目赤肿痛、嗓子疼、肝火旺以及血压高的人喝。

1、在夏季和阴虚体质的人应减少枸杞的用量。因为枸杞性甘,温和,但用量过度能造成上火,尤其是生吃时更应减少用量。
2、再好的东西,过量了,也会造成副作用。笔者儿童时,就因贪食过多,而导致流鼻血。
3、有的人枸杞子吃太多造成眼睛红红胀胀不舒服,视力模糊等副作用,从健康饮食的角度考虑,这类人也不宜食用。
4、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日大量摄取肉类导致面泛红光、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

1、不宜和黄瓜或萝卜一起食用:
萝卜会有抗坏血酸酶,黄瓜含有维生素分解酶,两种成分都可破坏其他食物中的维生素。
2 、不宜与维生素同时食用:
枣中的维生素可使维生素K分解破坏,使治疗作用降低。
3 、服用退热药时禁忌食用:
服用退热药物同时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容易形成不溶性的复合体,减少初期的吸收速度。大枣为含糖量高的食物,故禁忌食用。
4 、服苦味健胃药及祛风健胃药时不应食用:
苦味及祛风健胃药是靠药物的苦味来刺激味觉器官,反射性地提高食物对中枢的兴奋性,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若服用以上药物时用大枣,则明显地影响药物的疗效。
5 、不宜和动物肝脏同时食用:
动物的肝脏富含铜、铁等元素,铜铁离子极易使其他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氧化而失去功效。
1、龙眼属湿热食物,多食易滞气,有上火发炎症状的时侯不宜食用。
2、内有痰火或阴虚火旺,以及湿滞停饮者忌食。
3、凡舌苔厚腻、气壅胀满、肠滑便泻、风寒感冒、消化不良之时忌食。
4、龙眼干含天然糖份较高,因而糖尿病患者忌食。
5、患有痤疮、外科痈疽疔疮、妇女盆腔炎、尿道炎、月经过多者也忌食。
6、龙眼性热助火,故小儿与青少年亦应少食。
7、龙眼宜鲜食,变味的颗粒不要吃。


枸杞,菊花和小竹叶一起泡茶相克吗

您好,枸杞,菊花和小竹叶能一起泡茶,食物没有相克。 谢谢! 菊花相克食物 菊花+鸡肉:一起吃会中毒 菊花+莲藕:会导致腹泻 菊花+猪肉:一起吃严重会导致死亡 菊花+芹菜:一起吃会引起呕吐 菊花+猪里脊肉:中毒 菊花+鸡胸脯肉:中毒 菊花+柴鸡:中毒 菊花+三黄鸡:中毒 菊花+鸡翅:中毒

玉米须菊花枸杞可以一起泡茶有降压作用吗

工作压力的增大和城市环境的恶化,使现代人越来越疲惫不堪,而吃枸杞就非常适合用来消除疲劳。中医认为,枸杞性味甘平,能够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和养血。现代医学也证明,枸杞可以降低胆固醇、兴奋大脑神经、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和美容等,对人体健康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枸杞作为药食两用的进补佳品,有多种食用方法。枸杞一年四季皆可服用,夏季宜泡茶,但以下午泡饮为佳,可以改善体质,利于睡眠。但要注意的是,枸杞泡茶不宜与绿茶搭配,适合与贡菊、金银花、胖大海和冰糖一起泡,用眼过度的电脑族尤其适合。冬季枸杞宜煮粥,它可以和各种粥品搭配,枸杞炖羊肉也是很适合冬天食用的。家常炒菜加入枸杞后口感颇佳,如枸杞炒蘑菇就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素菜。枸杞玉米羹鲜香可口,色泽美观。对于女性而言,常吃枸杞还可以起到美白养颜的功效。 不仅如此,枸杞也已悄然走进国外的超市,原先对枸杞一无所知的西方人逐渐了解到,枸杞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橙子高,β-胡萝卜素含量比胡萝卜高,铁含量比牛排还高。更吸引人的一点是,枸杞所起到的壮阳功能令西方人喜出望外,于是精明的英国商家索性将枸杞称为“水果伟哥”。 枸杞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因此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病人、高血压患者最好别吃。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


枸杞不能跟玉米须一起喝吗

你好,从你说的情况来看,这些中药是可以一起熬制服用的.玉米须可以先煎熬. 注意饮食卫生,作息时间要规律.清淡饮食,少吃辛辣,油腻食品.经常体育锻炼.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冬瘦肉汤怎么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