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使用宫廷玉液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副作用?

最近,赵丽蓉奶奶的小品又火了。这倒不是因为央视又开始放“快乐驿站”了,而是应为×因为网上一个争执时,有自称“中国北方人”的国籍不详人士用语习惯明显异于常人而被人怀疑是否为假冒。便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宫廷御液酒?

一个自称年纪大的北方人,居然不知道家喻户晓的小品,加上其蹩脚的汉语,很难不让人怀疑其身份

而随后的一些不明用户的发言更是将这怀疑推向了高潮。

enmm哈尔滨大连人还行

一个间谍,一个打入敌人内部的间谍,他的首要是隐藏住自己,隐藏住的×地意思是,不能太引人注目,这就使得在外貌上不能太丑,也不能太漂亮(所以007什么的,只存在于爆米花电影中,太拉风容易被针对是情报界血的教训),总的而言就是,你要融入的地方,他们怎么样,你就要怎么样,比如说肤色(此处应该有往俄罗斯空投受训多年的黑人间谍梗),比如说口音(譬如说一个满嘴儿化音的人就不要冒充自己是南方人了),饮食,甚至说是音乐喜好和电影明星。而且这些越是文化上的细节,,学习成本越大,在今天互联网满天飞的情况下,一个南方人对北方人风土人情最多的理解可能就是喝豆浆吃火锅,还是芝麻酱。更不要说八十多年前,电视都是稀罕物的情况下,各国间谍对外国的风土人情真的只能靠在当地招人或者当地培养来解决,因此极其容易暴露。

对情报人员,特别是底层行动人员,大隐隐于市是必要的

007反而是情报人员的反面教材

音乐上面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那就是苏军中某恰好喜爱各国军乐的参谋发现所谓“检查组”在高兴的时候手指敲击桌面的节拍与德军的《胜利进行曲》的鼓点完全一致,便起了疑心要求上级对这些人调查发现这些“检查组”是德军假冒的。而实际上,使用电影的“梗”来识别敌人,不少国家也用过,这里举一个例子。

二战时,苏军某些政工人员发现怀疑是间谍的人时,可能会发生这么一个无厘头的×地事情:让你坐在桌子前,也不询问你,而是倒了一袋子土豆在你面前,然后和蔼的问你,达瓦里希,指挥员在哪?

土豆和指挥员有什么关系?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行为可能很无厘头,完全摸不着头脑,也许有些现在的年轻人人会懂的一点“土豆服务器”的梗,因此思考半天,最多可能来一句“指挥员/育碧/服务器在锅里”

这个问题在今天作为玩家鉴别题,那么答案应该是:别想了,服务器下锅了

但是这个问题在当年实际是有标准答案的,那就是“指挥员在最前面,在战马上,第一个冲进敌人中。”听上去是不是有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实际上,这是因为一部30年代的苏联电影中的台词,剧中主角在桌上摆放着土豆跟其他人讨论军事部署,从而有了那句台词。这部剧后来还被引进,他的中文名字叫《夏伯阳》

特地去某网站手动截的图,字幕是自己加的

也许有人会说了,万一真没看过,这不就冤枉好人了吗?实际上,这和当年的苏联政治局面有关,在十月革命后有大量的白俄势力和托派分子逃往国外,中间有不少人加入了国外情报组织,因为通晓俄语和俄罗斯文化而被重新派往苏联。那么怎么识别这些人呢?譬如说你遇上一个对岸的,你总不能问他“你爸今晚种了枇杷树没有”作为识别,因为对岸的人也学过这篇课文。因为古文大家都学过,所以只能用“流行文化”来识别,比如对现在的我们,这个问题就是“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而对30年代的苏联,那么拿30年代流行的电影《夏伯阳》的经典剧情来做问题,自然也是能理解而且很机智的做法。毕竟首先这电影没在国外上映,其次苏联当时主要的那些党员基本都在集体活动中看过这片子,然后这些人中偏偏你看着土豆发愣没能及时接上来话,那么被列入怀疑对象进一步审问也是自然的了。

这种就是家喻户晓级别,适合用来排查伪装不深的人

但是大家也显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用文化上的细节来识别时,有一个默认的前提是“我方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而且不会弄错”,而如果违背了这些前提就会使得调查扩大化,比如你可以问一个自称年纪大的人“二营长,你的炮是哪国的?”但是不能问他小众的比如“唱、跳、rap、篮球是谁?”而二战的美军在面对德国人的特战时,就出现了这些尴尬的事情。

一辆假装自己是美军M10的德军黑豹

在二战末期,德国为了挽回诺曼底之后的颓势,在阿登地区发动了“守卫莱茵”(Wacht am Rhein)行动,在此次战役期间,希特勒要求党卫军中校奥托·斯科尔兹内(Otto Skorzeny)指挥“狮鹫”行动(Unternehmen Greif),率领第150装甲旅(Panzer-Brigade 150)将身着美军制服,深入美军战线后方,修改路标、误导交通、制造混乱,并占领比利时列日至那慕尔之间的默兹河大桥。而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虽然最终失败,但是这些假装是美军的德军却在美军中引起了不少恐慌,以至于看谁都像是德军,并引发了美军中的恐慌,以至于出现了各种奇怪的“对暗号”行为。由于这些“暗号”是基层各自为政,一方面有的过于小众,一方面由于很多美军明明自身文化水平也是很差还偏偏觉得自己很好的人会把答出正确答案的人关起来,跟他们一样傻的放了(因为大萧条使得这时的美国青年一半以上没怎么上过中学),导致误伤概率极高。

试图伪装美军但还是被美军摧毁的德军歼击车

当时的美军有这些“我怀疑你是德军”的理由:四个人坐一辆吉普车。理由是他们单位的人嫌挤不会这么做所以美国人都不会。或者问美国最出名的是谁,答影视明星的放行,答某艳星的借一步说话,答科学家的关起来“只有德国人才会不喜欢女星而喜欢科学家”。还有问棒球队归属的,结果美国第8军军长布鲁斯·克拉克准将就因为说错队伍被检查站的当成德军审讯了五个小时。当然,最过分的莫过于布莱德利将军的遭遇,他被检查站的人问“伊利诺伊州首府在哪?”上过学的将军回答“斯普林菲尔德”,然后没文化的士兵把他立刻关了起来,理由是“傻X德国佬,说的城市都没听说过,明明是芝加哥。”这个只能说,没文化不但会害自己,也会害了别人。(颇有种问安徽省省会是哪,答合肥的关起来答南京的放了的黑色幽默)

当然,希望大家玩笑归玩笑,可别真的因为网上别人不懂梗就指责对面,因为即使是用这招时,也仅仅是作为对怀疑对象的排查。而不是因为看不懂梗就扩大化,那就和美军那群没文化的人一个德行了。

最后在补充一个灵魂问题,问,当给你一张用蓝笔写的“红色”时,让你用不同语言读出这是什么颜色,你觉得判断时间和母语读的时间差别有多大?

为什么看到“宫廷玉液酒”,就情不自禁带上了节奏,而且还源源不断的顺着“一百八一杯……”接了下去?

请尝试使用正常的语速和语调朗读下面这句话: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如果你不是00后生人,大概会觉得这个任务有些困难,因为歌曲的旋律总会跳进你的脑海,让你情不自禁地唱出来;只有专注精神,花费很大的努力,才能磕磕绊绊地读出来。

为什么朗读熟悉的歌词会如此困难?这是因为,我们对于歌曲的记忆包括了歌词、旋律等成分,这些成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来整体存储的;一旦激活了其中的一个成分,其它的成分也会自动地获得激活。例如,有实验发现,如果先播放一首歌的歌词片段,那么被试可以更容易地识别出这首歌的另一部分旋律片段;反过来,如果先播放一首歌的旋律片段,也可以让被试更容易地识别出这首歌的另一部分歌词片段。

当我们试图读出一句话时,大脑根据记忆系统存储的语音信息,生成相应的读音“方案”。但是,对于歌词而言,我们在加工了文字之后,也会自动激活对应的旋律等成分,激活整体的记忆表征;此时我们就面临着两种相互冲突的方案,一种是用正常的语音“读出来”,另一种是按照旋律“唱出来”。在这两种方案之间,“唱出来”对我们来说更熟悉、更自然,加工更流畅,因此会在竞争中占据上风。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才能抑制住这个方案,按照正常的语音朗读,因此感到格外困难。

如果对一首歌没那么熟悉,不能很容易地提取出旋律等信息,那么朗读歌词的困难就会小一些。此外,我们也可以人为地让“读出来”这种方案变得更容易加工,比如强迫自己反复地读一句歌词;经过反复的练习之后,这句歌词的读音就不再是一个一个独立的音节,而是像歌曲一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记忆表征,而且经过了反复的激活,更容易提取出来,这时再朗读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

如果说“宫廷玉液酒”的余音绕耳源自我们对赵丽蓉奶奶的热爱,那为什么有时明明不喜欢的歌曲,却在脑海里绕啊绕的,挥之不去呢?这涉及另一个概念,叫做“耳虫”——【走开!耳朵中的旋律】


本文首发于百度知道日报,原作者转载至果壳网,谢绝再次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粮液宫廷玉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