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油是用到的什么工艺来制作?

  楼主是食用油从业者,想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当然自己也有一些困惑。

  首先从历史说起吧。

  上古时期,我国古人就已开始食用油类食品,不仅如此,据古书记录,不同季节还须使用不同的油。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这时吃的油是动物油。

  汉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纪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按照我的理解,我们人类最早吃的油是动物油,也就是荤油。
  具体最早是哪种动物的油脂,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楼主发言:160次 发图: | 添加到话题 |

  《黄帝内经》:“王母授帝以九华灯檠,注膏油于卮,以燃灯。”这是一种说法,油是西王母授给黄帝的。另一种说法见《渊鉴类函》:“黄帝得河图书,昼夜观之,乃令牧采木实制造为油,以绵为心,夜则燃之读书,油自此始。”按这种说法,是黄帝从河图书中得到的启示,采木实为油,显然已是榨油。而黄帝时还无书也无榨油技术,故些说不可信,乃后人伪托。为见《事物绀珠》,则为神农作油,按此说法,油则又始于炎帝。

  其实,初有文字时,并无“油”字,早时称油为“膏”或“脂”。按《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早时的油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来。最早的称谓,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大戴礼记.易本命》曰:“戴角者无上齿,谓牛无上齿,触而不噬也。无角者膏而无前齿,谓豕属也。无前齿者,齿盛于后,不用前。有羽者脂而无后齿,羽当为角,谓羊属也,齿盛于前不任后。”《考工记》郑注:“脂者,牛羊属;膏者,豕属。”古人之称谓,分别得非常清楚。同是荤油,牛油羊油必称脂,猪油必称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栅字换成月字边”。

  这些历史记载也说明了,我们人类最早的油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来了,根据所选择动物的不同,叫法也不一样,长有角的动物所提炼的油,称之为脂,没有长角的动物所提炼出来的油,称之为膏。

  以前在娘家的时候吃的是菜籽油,上班在公司和到外面吃不知道是不是地沟油,现在和公公婆婆住一起吃鲁花花生油,以后自己住我打算买福临门非转基因的大豆油

  • 转基因这块现在传说纷纭,搞到现在谁也不知道哪是转基因,哪个不是转基因的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国内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国产转基因肯定特别少甚至没有,如果哪种油的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那么转基因可能性就更大了。
  • @丁火火火 没什么混乱的,现在只有大豆油有转基因,而且国家规定,转基因必须标注。买油的时候看看瓶子就知道了

  我家是葵花籽油,玉米油,芥花油,福临门,多力
  这两个牌子的油一般都是非转,压榨
  金龙鱼一般都是转基因,浸出,太恶心,以前不懂一直买金龙鱼,懂了之后就不买

  胡麻油是最爱,没有之一

  • 胡麻油我还真没吃过。不过随着大家养生理念的普及,胡麻籽油也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啦

  嗯,花生油很香,是最常用的食用油之一,因为很多家庭经常吃,所以大家对它的口味也很认可,要是突然换一个香味的,可能还不适应。花生油营养也算均衡,后面会单独讲到。

  我家是葵花籽油,玉米油,芥花油,福临门,多力
  这两个牌子的油一般都是非转,压榨
  金龙鱼一般都是转基因,浸出,太恶心,以前不懂一直买金龙鱼,懂了之后就不买
  能知道浸出,说明你还是挺了解的,确实,浸出的技术要求太高,也只有大厂家才能做到抽检合格(注意,这只是抽检合格,但即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大厂家,做浸出油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有害物质100%不残留)一着不慎,就会失足,比如某浩。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续晋阳秋》记:“桓灵宝好蓄法书名画。客至,曾出而观。客食寒具,油污其画,后遂不设寒具。”当时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
  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
  刘熙《释名》有“柰油,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果木,也就是林檎的一种,也称“花红”和“沙果”。缯是当时丝织物的总称,古谓之“帛”,汉谓之“缯”。将沙果和杏捣烂搅和后涂在丝织物上,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样,其实并非真正的油。
  按《天中记》中说法:“早时的素油是从“乌臼”中提炼出来的:“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左提手右一寿字〕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乌臼”,实际为“乌桕”,落叶乔木,有种子,外面包白色蜡质。种壳和仁确实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现在都只能作工业原料。
  《三国志.魏志》:“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这里以芝麻油作为照明燃料。晋人张华《博物志.卷四.物理》中,已记:“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
  可见,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
  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

  按《汉书》所说,芝麻乃张骞从西域带回的种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

  食用油历史部分总结:最早的食用油是动物油,也就是荤油。
  荤油之后发明了榨油技术,但是这个技术哪个时代谁发明的,并无文字记载,也许这个还可以拍个穿越剧,现代食用油专家穿越去了汉代,发明了榨油技术。。嘻嘻
  因为有了榨油技术,于是就出现了素油,最早的素油是芝麻油。

  • 嗯 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算是比较大众的油了

  在介绍各种食用油之前,大家先来了解一下食用油的制取工艺。这有助于我们分辨各种油的优劣。

  食用油有两种制取工艺:压榨法和浸出法。

  压榨加工工艺是“物理压榨法” 。
  物理压榨法的生产工艺要求原料要精选,油料经去杂、去石后进行破碎、蒸炒、挤压,让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机榨过程中添加炒籽,经榨机榨制后,采用高科技天然过滤提纯技术而制成的。
  其利用施加物理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来源于传统作坊的制油方法,现在的压榨法已经是工业化的作业。

  压榨法由于不涉及添加任何化学物质,榨出的油各种成分保持较为完整,但缺点是出油率低,残油率大约在7~9%,饼中剩余的油脂因为比较分散地分布在油料细胞间,很难用压榨法提取出来。这就需要用到另一种制取工艺——浸出。

  浸出法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浸出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浸出油的价格要远远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

  浸出过程中,食用油中的残留不可避免,国家标准规定,即使合格的浸出大豆油每公斤也允许含有10毫克的溶剂残留。

  达不到一级、二级压榨标准的食用油,加上部分通过浸出后再精炼的油,使其达到原标准一、二级或新标准浸出油三、四级,由于经过多道化学处理,油脂中的部分天然成分被破坏,且有溶剂残留。

  • 我家对面就是个榨油坊,我妈每年到收花生的季节就买3-4百斤左右的花生去榨油。我家差不多就吃花生油,有时候也超市买吧

  压榨法,能保持原料的原汁原味,不破坏成分和营养

  浸出法出油率高,可是无论是多么专业的设备,都会有溶剂残留。

  我国植物油料种类繁多,不同油料的化学成分、含量、物理性状有差别。压榨法和浸出法这两种油脂制取工艺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原料。
  一般来说,高含油油料采用先压榨,再浸出,如油菜籽等;低含油油料采用直接浸出法,如大豆等;而某些油料中可产生特殊风味的油脂 ,为保持其产品不失去原有的风味,多采取压榨法取油,芝麻油、花生油等油脂的生产。
  工艺不同,油的风味也是不一样的。压榨油一般就经过初步的脱酸和脱胶就行了。压榨油因为保留了油料本身(如花生)的香味,可能比 较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特点。而浸出油要经过脱酸、脱胶、脱色和脱嗅,其间正好可以祛除许多人所不喜欢的豆腥味。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知道,如果不想吃浸出油,就不要买大豆油了,因为大豆油几乎都是浸出油。

  而像是香味浓郁的油,如花生油、芝麻油,多数采用的是压榨法。
  不过压榨法残留太高,比较浪费,商家为了利润,肯定会将剩下的油饼再浸出提炼,这样出来的油,大部分都做成了调和油,调和的嘛,就不用担心是否保持原香原味,只要突出营养均衡就可以了嘛。

  嘻嘻,不用说你也该知道,调和油,可以少吃了。

  • 浸出,,调和油,,楼主有心了,科普的不错
  • 非常感谢,开始还担心科普性质太强,大家不爱看呢,看到你这么说,我会坚持的

  现在才知道这些,楼主大好人!

  • 早安,非常感谢支持,楼主会坚持的
  • @丁火火火 楼主大人,能说说棕榈油吗?蠢可可脂?还有橄榄油?
  • 哈哈,偶尔吃一点木有关系吧,不是说中国人体质很彪悍吗?

  马克,打算备孕开始吃山茶油,楼主对山茶油怎么看

  • 很不错的,属于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木本食用油,历史悠久,营养相当不错,味道比较清淡,母婴吃比较合适。后面会单独开专题来讲。 (不过我仍是声明,没有说哪种油最好,可以始终吃这种油)

  好多年前看过一个科普,从此我是除了不买大豆油,调合油,转基因油和浸泡工艺油其它油各品牌,类型换着吃。。。。。

  • 如果可以从产品贴牌上来分辨出,如果中国的商家遵守法律法规,那么你这个方法是非常不错的。不过现在浸出油工艺已经非常完善,浸出到一定级别,设备是检测不出来到底是浸出还是压榨,因为国家对于压榨有一个标准,而浸出油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标准。故而不少商家浸出油打着压榨旗号。
  • @丁火火火 不会吧?有实料吗?提醒一下呗。

  我家是吃完一桶换一桶,轮着吃,通常就是花生油,橄榄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玉米胚芽油。猪油是常备油,有些菜用猪油做出来格外的香。

  • 中国人讲究荤菜素炒,素菜荤炒,猪油、牛油、羊油、鱼油作为自古有之的荤油,口味比较深入人心,炒菜就是香。只要不常吃,偶尔解解馋完全没问题

  葵花子属于哪种?压榨?

  • 每一种油都可以压榨和浸出,看商家的选择的生产工艺。 1、看贴牌标注,是压榨还是浸出,(也有说是全精炼的,这个也是浸出) 2、看价格,压榨油价格肯定贵,如果这个油价格特别低,那是压榨油的可能性也就很低。

  等楼主再多说点荤油

  • 后面会说荤油,以猪油为例

  老家自己榨的菜籽油

  • 是传统压榨的吗?这属于热榨法,出来的油属于毛油,一般都是沉淀一段时间再使用,还有的使用前先烧滚,但是还是建议买工厂生产的油,是毛油精炼过的,去除了有害物质。稍后会讲到。

  因为备孕,怀孕,改吃亚麻籽油,真心不习惯,觉得味道太大,到底什么油好呢,纠结

  • 因为妊娠反应,不喜味道大的食物和油类,可改吃清淡又营养丰富的山茶油,对母婴都比较好。

  玉米,葵花籽,菜籽,特级初榨橄榄油,关于这个橄榄油,刚开始宣传的时候说什么,燃点高特别适合中国的煎炒烹炸,现在又说不适合,搞不清到底适合不适合,尼玛的~

  • 什么东西 一旦宣传的特别好特别好,那么其实肯定是有广告夸大成分在里面的。万物之间都是互补的,不可能说哪一个事物好到没天理,那样其他事物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所以橄榄油肯定没有传说中那么好,后面会单独讲到的,不过需要耐心哦,我打算每种油都稍微讲一讲

  还有胡麻油,据说各种好,吃的也没太大感觉,现在换了双立人的锅,炒菜只要放一点点油就够了,甚至不用放油..一个大桶的油,我跟老公可以吃半年,当然我家开火开的也不多

  我家是葵花籽油,玉米油,芥花油,福临门,多力
  这两个牌子的油一般都是非转,压榨
  金龙鱼一般都是转基因,浸出,太恶心,以前不懂一直买金龙鱼,懂了之后就不买
  能知道浸出,说明你还是挺了解的,确实,浸出的技术要求太高,也只有大厂家才能做到抽检合格(注意,这只是抽检合格,但即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大厂家,做浸出油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有害物质100%不残留)一着不慎,就会失足,比如某浩。
  楼主,关于浸出油,能不能多科普一点?

  原来楼主已经科普了,是我自己没看到,抱歉!

  自己家吃的都是菜籽油,油坊压榨出来的那种,每年五六月份,路过油坊时,简直油香四溢,好香啊!

  作坊的油,因为没有各种提炼,烧菜的时候油烟超级大!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油,但是做饭的人不是我,我还是闭嘴吧~~~~~~~

  • 哈哈,最后一句话硬是把我逗笑了!嘻嘻,好吧,我只能说,做饭如果不是你,你确实没有多少发言权。不过你可以悄悄买几桶不错的油放在厨房嘛。咱付诸行动还是可以滴

  我家是葵花籽油,玉米油,芥花油,福临门,多力
  这两个牌子的油一般都是非转,压榨
  金龙鱼一般都是转基因,浸出,太恶心,以前不懂一直买金龙鱼,懂了之后就不买
  能知道浸出,说明你还是挺了解的,确实,浸出的技术要求太高,也只有大厂家才能做到抽检合格(注意,这只是抽检合格,但即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大厂家,做浸出油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有害物质100%不残留)一着不慎,就会失足,比如某浩。
  楼主,关于浸出油,能不能多科普一点?
  我可以给你普及一下,
  浸出油就类似于“你衣服上不小心沾上了很难洗掉的油渍,小时候大人会建议用汽油把有油渍的地方浸泡一下,然后再搓洗,就掉了。”是一个原理。只不过放大到企业层面上来以后,使用的设备和工艺要求相对要严格很多。
  在这里,汽油就相当于浸出工艺里的溶剂油,油渍就相当于压榨后残留下来的油。将残油放进溶剂油,通过浸出设备,把残油浸泡出来,然后再通过高温将溶剂油从浸泡出来的油里去掉,......
  谢谢,了解了。一般买买金龙鱼之类,还是靠谱的吧?

  下午来逐一回复,然后继续更新,上午在忙工作,抱歉啊

  我看有朋友说等我多说点荤油,我还是将古人吃的油多说一点吧。因为我们先人最初吃的油就是动物油脂,荤油。

  最开始的时候,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狩猎时代人们就发现在加热肉食的时候,会有液体从中渗出,这大概就是先民对油脂最原始的认识。

  关于动物油脂在烹饪中的应用,不少文献都有记载,比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这里规定了四季献给天子的鸟兽及烹饪用油。膏香、膏臊、膏腥、膏膻这几个词有不同的解释,但不外乎就是牛油、羊油、猪油这几种动物油脂。

  这三种油历史悠久,至今还在大范围使用,并且随着大家对养生的关注,荤油反而成了难得的美食。

  比如楼主所在的城市,有一家老餐饮店,本来是卖烩面的,结果因为有了羊油炒饭、牛油炒饭,搞到最后大家都是去吃他家的荤油炒饭了,为啥呀?荤油炒饭很香呗!
  (楼主也吃啦,没觉得有啥特别的,可能长期吃的人才能品尝出不同吧)

  先秦时期的饮食泛善可陈,那时候的蔬菜大都口感很差,留传到现在的也就是萝卜、韭菜、葱、蒜等寥寥几种,其余的已经基本退出蔬菜行列成为野草了,我们现在吃的大部分蔬菜品种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从外国引进来的。

  因此那时候贵为天子也就是天天吃动物油煎肉。

  当时的动物油脂除了烹饪,还用于照明。

  还记得中学历史书上的长信宫灯的图片吗?那时候燃灯烧的都是动物油

  看到有朋友让详细介绍下浸出,现在开始讲。

  大家知道,制取食用油的工艺主要就是两种,压榨和浸出。

  压榨属于物理方式,而浸出属于化学方式,通过这两点对比,相信大家就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差别。

  接下来详细说说浸出油。我们从起源开始说:

  浸出是一种食用植物油的生产方式,它起源于与1943年的法国,制油工艺的理论依据是化学萃取原理。属于一种外国引进的产油工艺。

  那么它的生产流程是怎样的呢?
  他的生产流程是,(以菜籽为例)先将菜籽压成碎薄片 → 用称为俗称六号轻汽油浸泡,使油脂溶解在轻汽油中形成混合油→ 然后对混合油进行加热(255℃~300℃),除去轻汽油,制成半成品油 → 菜籽毛油化学高温精炼→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用15波美度的碱液提炼;脱色用膨润白土,并适当加入活性炭→ 最后制成食用油。

  浸出生产工艺流程图

  上面说到了,浸出油靠化学萃取,需要用到溶剂,这个溶剂是轻汽油,那么什么是轻汽油呢?

  轻汽油是通过石油直接蒸馏提炼出来的,又称石脑油。是由C4-C12烷烃、环烷烃、芳烃、烯烃组成的混合物。主要用作化肥、乙烯生产和催化重整原料,也可以用于生产溶剂油或作为汽油产品的调和组分。毒性随芳烃含量的不同而不同,高浓度蒸发气体有窒息性。

  由于轻汽油沸点比较低,较多作溶剂油用。

  溶剂油作为有机溶液,可以做为萃取剂使用,目前作为萃取剂最广泛的应用为国内大豆油主流生产技术----浸出油技术。它的特点是,使植物油充分溶解在轻汽油中,然后利用轻汽油沸点低的特点,进行加热分离。

  大豆浸出油技术操作方法为:将大豆豆粕在6号轻汽油中浸泡后再榨取油脂,然后经过260°高温精炼再“六脱”出成品油,不仅破坏了食用油营养成分,其化学溶剂残留以及转基因成分长久食用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用于转基因大豆出油率可高达22%,而正常压榨出油率处仅有11--12%。

  高出油率也是浸出油江山稳固的主要原因,成本低,产出高,生产商自然更愿意

  大家看上面的流程和介绍,可能还会发现一个出现率比较高的字眼,那就是精炼。

  现在好多食用油的贴牌上都写着精炼一级,那精炼又是什么呢?

  浸出法是将“六号抽提溶剂油”(俗称“六号轻汽油”)的原料与粉碎后的油料混合后进行油脂的抽提。但由于“六号轻汽油”属于石油化工产品,会在食用油中存在微量残留,更由于有些厂家不及时更换新鲜得抽提溶液,而可能造成油品的污染,因此用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品质不如压榨油纯。经浸出法得到的毛油中也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必须精炼过才能得到可以食用的油脂。

  就是说浸出油都要经过精炼环节,才能做到没有怪味道、颜色好看,有害物质较少,达到一定标准能够出售。

  那精炼的过程是啥?

  在市场上销售的绝大部分植物都经过了油的精炼过程。所谓的精炼过程就是在 高温高压下对经过压榨法或者浸出法得到的毛油进行脱胶、脱脂、脱色、脱臭、脱水、脱杂、脱酸的精炼处理的过程,经过精炼处理过的植物油,虽然发烟点提高了,并且油脂得到了净化,但是油脂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维生素A、D、E等大部分都会消失殆尽,所以才有商家宣传自己的植物油中添加了维生素A即VA油。市场所销售的一级大豆或者是一级花生烹调油都是经过精炼的植物油。

  国家对于食用油工艺和级别都有规定,一般还是能从贴牌上看出来的。刚在网上找了下图片,大家自己看吧,因为生产商不可能在产品贴牌上写浸出油,所以就写一个更好听的名字精炼一级。
  精炼一级就是浸出油的代名词,目前大豆油,菜籽油几乎都是浸出油。
  图片都是来自网络,没有说哪家油不好,浸出是国际普遍使用的方式,用什么油,选择权还是在消费者。

  • 我买的就是鲁花压榨玉米油=。=没有味道,拿来做烘焙很好

  我们一直自己榨的花生油

  • 传统手工作坊榨的吗?这属于毛油,需要沉淀,但是沉淀后也有杂质

  omg!一直都是吃金龙鱼,还是调和油,回去就赶紧换掉

  回老家都是吃猪油,因为老妈只吃猪油,而且家里用的是烧火灶,猪油煮菜好清洁厨房。弟弟单位每年都会发好几大桶花生油,都只能拿来送人,自己留一点油炸东西·
  自己的话都是买鲁花的·

  吃得老家带来的花生油,自己种然后找人压榨的。菜籽油、茶油、橄榄油实在吃不惯,都送人了。

  纯茶油,应该比较健康吧,缺点是生的,炒菜前要把油先烧熟了……

  本地的饮食习惯是吃菜籽油,家里有现榨的菜籽油,感觉杂质较多,但是家里老人喜欢这种,说比较香。家里还备有猪油,鸡油,椰油,橄榄油,芝麻油,黄油,牛油,我喜欢做不同的食物配上不同的油,不喜欢什么菜都放一种油。

  • 你的观点是比较合理的。菜籽油去作坊压榨,确实含有杂质,建议还是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食用油。每种油的营养成分不同,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搭配。不宜长期食用某一种油。

  这个帖子好~个人喜欢花生油~以后买油要注意看商标了!

  看大家回复了这么多,有点惭愧,昨天忙于工作,没顾上来回复。现在开始继续更新。
  我先把浸出油说透了,然后一一回复各位,请大家别捉急哈。

  浸出油工艺从半成品油到毛油精炼,整个过程都使用化学剂,有的提炼过程中甚至使用硫酸,所以浸出食用油中会残留化学物质,用最先进的浸出油设备也会有微量化学残留。

  浸出油还可能(请注意,是可能,希望大家理性对待)残留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极强,其毒性为人们熟知的剧毒药KCN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已知的致癌性最强的生物代谢产物。毒性主要损害肝脏,可引起急性肝炎。黄曲霉毒素还有明显的慢性毒性与致癌性,持续摄入可引起肝肿大、肝细胞重度脂肪病变并发生肝硬化。

  物理压榨油工艺不使用化学剂,无化学残留,不破坏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产油率低,油菜籽出油率只有33%,所以成本高。

  而化学浸出油工艺使用六号轻汽油、碱液、膨润白土等化学剂,有微量化学残留,破坏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铁、锌等营养成分,产油率高(油菜籽出油率可达40%),成本低。

  14、看看专家学者、国家相关机构,是如何看待浸出油的

  食用油2种生产工艺,都是国家认可的,有国标来进行规范。

  无论是压榨油还是浸出油,出来的都是毛油,毛油含有磷脂、游离脂肪酸、农药残留等,不能直接食用,都必须经过脱胶、脱酸、脱色和蒸馏脱臭等精炼工序后,才能得到可供我们食用的油。

  2004年10月1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粮食局组织制定的花生油、大豆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色拉油”今后将被“一级”油取代。据悉,新标准增加了明示原料来源和加工工艺的标识要求,规定转基因、压榨、浸出产品和原料产地必须标识,并明确规定产品不得混有其他食用油或非食用油,禁止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此外,新标准重新明确了产品的分类和等级要求。其中,按照产品质量将成品油分为四个等级,从一级到四级分别相当于原来的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二级油。

  浸出油经过精炼,出来的油一般称为精炼X级
  压榨油经过精炼车间去除有害物质后,出来的油,在贴牌上标注是:压榨X级

  15、楼主比较赞同下面这段话

  生产工艺并不是决定植物油好坏的绝对标准,首先明确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油都是安全、放心的。

  (楼主吐槽:标准是国家定的,外国的浸出技术很成熟,人家也在用,按照标准生产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市场上频频出现有毒油、地沟油、致癌油,说到底原因如下:
  1、国家监管不严,没有把好质量关
  2、结构性失衡,人口大国,油不够用,地沟油存在多年,国家想管又不能彻底管。管了就供不应求,价格失衡。
  3、企业不诚信,生产不合格。
  那么,我们小老百姓能做的就是睁大双眼,学会辨认贴牌,减少吃到问题油的几率)

  其次选择哪种食用油更适合自己,要对比油中的营养成分,看当前自己更需要摄取哪些营养成分,由于原料的不同就决定了每种食用油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不同及含量高低。

  (楼主建议:没有说哪种油好到万能,可取代一切油,不存在这种油。

  每种油都有优劣,合理搭配,取长补短。)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施雯 通讯员 冯美林

视频:耗时1年多,耗资200万元打造的瓶瓶罐罐

实验数据证明,山茶油的大多数营养成分都比橄榄油高,但说到好油,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橄榄油,而不是山茶油,橄榄油大量进口中国,山茶油却没能出口欧美,你知道为什么吗?

最近,沈国新的德国“海淘”大单到货了,几个定制了1年多的瓶瓶罐罐,把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一楼的油脂实验室塞得满满当当。

在国内,山茶油精炼设备都比较大,一次用料是

  • 明城饭店是有点远,但是菜真的便宜的让人吃惊!口味也不算差! 一进门,坐下,服务员会把点菜单递过来,和火锅的单子挺象,而且也是先付钱后上菜。第一次被人带到这里来,感觉就是典型的大排挡,座位很好玩,是木头的长条凳嵌在墙砖里的,桌子用绿色的墙砖围的象个小窝,要是三个人吃饭,大家各占一边,可以半躺着吃。 言归正传,菜呢,随便举几个例子吧!青椒土豆丝,糖醋包菜等都是一块钱,宫爆鸡丁,鱼香肉丝,蚂蚁上树这类家常菜都是3.5元,但是宫爆鸡丁的花生永远都是那么的不够脆,好在鸡丁还是挺多的。值得一提的是明城牛肉,5块钱,刀功不怎么样,切得拖泥带水的,味道确实是食肉族所爱的,微辣,肉很嫩,可见,东西方人吃牛肉还是有章可循的!宫爆牛蛙5.5元,卤子很下饭,也不错。他家的“大菜”就要算酸菜鱼、牛杂汤、一鸭三吃、骨头汤了。一般小盆的是9.5元,大的好象是19吧。偶们一般点小盆,因为小盆分量已经很多了,大盆就免了吧,不过偶宁可花同样的钱点两个小盆,一定比大盆多,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则,偶觉得酸菜鱼感觉上粗糙了一些,毕竟便宜量又有,就少计较吧,反正偶是满爱吃的,起码觉得比小爽这种象面粉揉的鱼肉好吃!一鸭三吃19元,味道很多朋友赞不绝口,不多说了。。。。 在明城就是吃个便宜,点一大桌才不过几十块,有空去试试吧,真的不会太糟!!!

  • 北京小吃:驴打滚。 相传慈溪吃腻了宫中的菜肴,厨子费尽脑筋做了一种类似年糕的小吃,可是小太监不小心把刚做好的糕点碰掉了,掉进了芝麻油盐。。。那些料里。没办法只能这样盛给慈禧太后,太后问这个糕点的名字。厨子想了下,碰到糕点的太监叫小驴子,把糕点滚掉到了其他料里。就给这个糕点起名叫“驴打滚”

  • 白菜起源于东亚,在亚洲有30多个品种,主要有大白菜、小白菜和芥蓝。大白菜形状与萬苣相像,最常见的品种是结球白菜,它可以长到46厘米长,10厘米宽,叶子扁平。大白菜的水分比洋白菜要高,比结球甘蓝纤维少。小白菜是一种四季常青的植物,叶子光滑,颜色深绿,白色的茎肥厚,清脆并且味道柔和。它的味道结合了甘蓝和菠菜的独特味道,略带胡椒的风味,其叶和细的茎干可食。

  • 白菜起源于东亚,在亚洲有30多个品种,主要有大白菜、小白菜和芥蓝。大白菜形状与萬苣相像,最常见的品种是结球白菜,它可以长到46厘米长,10厘米宽,叶子扁平。大白菜的水分比洋白菜要高,比结球甘蓝纤维少。小白菜是一种四季常青的植物,叶子光滑,颜色深绿,白色的茎肥厚,清脆并且味道柔和。它的味道结合了甘蓝和菠菜的独特味道,略带胡椒的风味,其叶和细的茎干可食。

  •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br/>据传,"佛跳墙"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青园菜馆郑春发烹制出来.郑春发早年在清衙门布政司周莲府中当家厨.一天,周莲被官前月栈钱庄老板请到家中赴宴.钱庄老板对烹调技艺很有研究,效法古人用酒坛煨制菜肴,周莲一尝,赞不绝口.回府后,要郑春发仿制,尝试多次,不和周莲的口味.随后,就带着郑春发到官前月钱庄了解,回衙后便精心研究坛煨技术,增加了山珍海味和冬笋花菇,经过多道加工,用绍兴酒坛细心煨制,终于制作成功,味道之美大大超过了钱庄老板娘做的,周莲尝了,大大嘉奖了郑春发。后来郑春发辞退了衙厨,自己开设了“聚春园”菜馆,制作他数年研制的坛煨菜肴。<br/>当时,有几位秀才听说聚春园菜馆有异香奇味的好菜,都汇集到聚春园来一尝。当堂官捧出一个陈酒坛来,秀才们一见,嘲笑酒坛怎能出珍馐佳肴?当跑堂的打开坛盖,顿时异香扑鼻,秀才们未吃已垂涟,一个个都说此菜从未吃过,真是口服不浅,并拍手齐赞:妙哉!妙哉!即使佛祖闻香必将越墙破戒共尝。秀才们得知这个菜还没有取名,便争先赋诗作句,其中一首诗的末两句为:“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这个菜便以“佛跳墙”为名了。

  • 金华酥饼——金华酥饼历史悠久,相传位列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元勋之一的程咬金是金华酥饼的创始人。程咬金早年在金华卖烧饼为生。有一次,他的烧饼做得太多了,一整天也没卖完。他便将饼保存起来,准备明天继续卖。可是,如果烧饼变坏,就不能卖了。于是,为了防止烧饼变坏,程咬金将烧饼统统放在炉边上。他想:让火一个劲地烘烤着,烧饼一定坏不了啦!第二天,程咬金起床一看,烧饼里的肉油都给烤出来了,饼皮更加油润酥脆,全成了酥饼。这饼一上市,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大家见程咬金做的饼和以前大不一样,都争先恐后地品尝。程咬金很高兴,便扯着嗓子喊:“快来买呀!又香又脆的酥饼!”这一叫,买的人更多了。人们争夸程咬金的手艺越来越高超了。有的烧饼铺主人还煞有介事地向程咬金请教“秘方”。程咬金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哪有什么‘秘方’呀!只不过在炉边烤一夜而已。”随后程咬金将烧饼再加以改进,制出的酥饼圆若茶杯口,形似蟹壳,面带芝麻,两面金黄,加上干菜肉馅之香,更有特殊风味了。<br/>  后来程咬金参加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在瓦岗寨当上了寨主“混世魔王”,进而成了唐王朝开国元勋。他功成名就之后,仍忘不了早年的卖饼生涯,便极力推荐该小吃。“金华酥饼”更随首创者的名气而名扬四海。<br/>  自他以后这种“特殊”的做法便代代相传,后来名气越来越大,成为闻名遐迩的传统特产。<br/>  金华酥饼以白面粉、雪里蕻干菜、肥肉以及芝麻、菜油、饴糖、蜂蜜等作原料,经过擀面做坯,裹馅和烘烤,制成蟹壳那么大一只酥饼,呈半球状。酥饼两面金黄,上面满布芝麻,中间以干菜肉为馅,上下均有10余层,每层薄如纸,透明如蝉翼。香松的酥饼,味道、口感极佳。进口酥碎,遇湿消融,即使牙齿脱尽的人也有口福品尝其味;酥饼还以浓烈的陈香和鲜咸的回味显示其特有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顾客,民间有李白“闻香下马”的传说。<br/>  金华酥饼携带方便,是旅行者的理想干点,据说唐代以来,金华一带的人出门经商、赴试,都携带酥饼作干粮。现在来金华的旅客,都喜欢买几简带回馈赠亲友,或作为途中的便餐。目前金华城乡遍布酥饼店,制作各类酥饼,可谓应有尽有。

  • 【揽锅菜制作方法】<br/>肥肉一方,豆腐、粉条、白菜各一份,外加酥肉丸子若干,加在一起炖煮,便是家乡南阳的揽锅菜了。<br/>揽锅菜的做法很简单。先取切成片状的熟肥猪肉约500克左右,下热锅加葱、姜、酱、五香粉等爆炒。待肥肉上的油大部榨出时起碗,另炒大白菜至半熟后加入开水,再依次将酥肉、丸子、粉条、豆腐放入,文火煮约十分钟后,将爆炒过的猪肉和油一起倒入锅中,文火熬煮,至粉条筋道绵软时即可。其特点是肥而不腻、香中有甜。家乡人总是一碗盛了,一手攥一个馒头,便可走村串户,边吃饭边唠嗑家常了。那猪肉的清纯馨香,白菜的濡软甘甜,豆腐的清淡可口,粉条的圆润滑爽,以及酥肉和丸子的酱香便在热烈欢快的争论中弥漫了整个巷子。<br/>揽锅菜以其内容丰富,且口感极佳成为家乡人春节期间的重头菜。其独有的特色绝对不亚于如今的七碟子八碗。现在,富裕了的家乡人在有客人时也会端上几碟子几碗了。但在无客人时的节日里,揽锅菜仍被家家定为首选的菜肴。 鲁山揽锅菜是鲁山这个山区小县惟一获得河南名吃称号的地方风味名菜,它以味美色鲜、质优价廉的魅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遍布鲁山城乡,而且跨县越省,全国不少地方都挂有“鲁山揽锅菜”的招牌。<br/>20 年前,有一个叫杨根宪的小伙开了一家快餐店,当时用的基本都是外地的菜名。杨根宪很会动脑筋,思来想去,总结出一条经验,要想使自家的门店生意红火,就必须具有一种既受普通百姓喜爱,又有地方特色的风味菜。于是他把目光投注到杂烩菜上。然而传统的杂烩菜选料简单,做工粗糙,不宜上得桌面,杨根宪就专心致志地潜心研究,寻找最佳的配料方案。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摸索出一套全新的烹饪和配方技术,并美其名曰:“鲁山揽锅菜”。<br/><br/> “揽锅菜”的名称与“杂烩菜”相比,既传承了古老传统,又丰富了文化内涵,还表现出一种创新意识,时尚新颖,具体生动。杨根宪鲁山揽锅等快餐店的招牌一亮相,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顾客盈门,品尝的,取经的,无不啧啧称羡。不到半年功夫,鲁山城乡大小饭店全都增添了这道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菜谱。<br/><br/> 鲁山揽锅菜配料考究,且营养价值颇高。主料是大肉、豆腐、粉条、蕨菜及时令性蔬菜。买大肉只选民间散养的猪的上夹肋,不含任何添加剂,且1头猪只取其5 kg多,瘦肉多,又香嫩柔细,筋而可口。豆腐是油焖过的,既不同于油炸干豆腐,又不同于寻常白豆腐,黄里透白,软硬适度。粉条选本地上乘好粉,软软绵绵,内筋外熟。丸子是剔骨猪肉拌红薯淀粉,油炸过,黄澄澄,香酥酥。蕨菜是地道的山货,既脆又嫩,回味悠长。当然还少不了青的蒜苔、黄的金针、白的白菜、红的蕃菜。各类菜杂陈一起,真是五彩纷呈,色形兼备。揽锅菜的调料选的是四川郫县豆瓣酱、广东老抽酱油和上等的四川花椒、胡椒,还有白芷、肉桂、陈皮、砂仁等数10种中草药配制的特等香料,可以说是东西合璧,土洋结合,集川味与鲁山风味于一体,形成风味独特的美味大餐。<br/><br/> 鲁山揽锅菜从选料、切片到烹调,科学合理。原料营养丰富,色彩斑斓,精工细作,工序考究。瘦肉煮后红绕,稍经冷冻,片得细薄,油汁浸过,香料敷入,焖炒后色泽美观,食后易于机体消化吸收,并且兼顾了中原人的饮食习惯,香而不腻,麻辣适度,既过瘾又解馋,尚且主副兼备,荤素搭配,膳食平衡。合理的烹调方法保证了营养成分,蛋白质的不流失和维生素的正常保护,色香味俱佳。主食为碗蒸的正宗原阳大米,香甜烂熟,还配有热腾腾的糯米酒米汤,香喷喷,甜滋滋,着实惹人喜爱。<br/><br/> 鲁山揽锅菜不仅色香味美,而且量足价廉。一大海碗的揽锅肉菜,一碗昌尖的蒸米,一份只收几元钱,加过糯米酒的米茶随意喝,全是赠送,一般食客都能吃好吃饱。这种饭菜不仅便宜,而且极能节省时间。进店8~10分钟,服务员就将饭菜呈于面前。只不过抽2支烟的功夫,一顿美餐便完成了。家里有了客人,主人不想下厨张罗,就领了客人到街面吃顿揽锅菜,省事省钱,客人还觉得吃了特色菜,新鲜。居家过日子,家里饭菜吃腻了,一家男女扶老携幼走进餐馆,热热和和地搓上一次,一种乡情亲情爱情的滋味油然而生,其乐其趣无穷。单位加班,领导陪同志们去吃揽锅菜,既慰劳了同志,又增进了感情。上司考察,机关以乡土风味待之,恭敬而又热情。即便是外地来鲁山旅游的客人,也一拨又一拨地走进餐馆饭店,尝尝名扬远近的正宗鲁山揽锅菜。这一尝,觉得味道还真不错,回去后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扬开去,鲁山揽锅菜的名声更大、更远,且凡经营鲁山揽锅菜的生意都出奇得好。尤其是县城北关杨根宪的门店生意格外地红火,经常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每日接待客人1 000人以上,虽然利薄,却能广销,既发了一笔大财,又传扬了鲁山的饮食文化,成为鲁山旅游餐饮业的一大亮点。在河南省烹饪协会等11家单位共同举办的首批“河南名吃、名店、名师”评审推介活动中,杨根宪的“独特风味揽锅菜快餐店”一举获得“名吃”、“名店”两项殊荣,作为县区小饭店,在全省还是首屈一指,着实为鲁山增了光,添了彩。<br/><br/> 如今,省内外挂出“鲁山揽锅菜”招牌的大小饭店很多,杨根宪尽管很早就申请了专利,可是他并没有去干预别人。杨根宪一来肚量大,能海纳百川,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鲁山揽锅菜”的名声叫得更响,牌子变得更硬,别人的生意好了,自家的生意会更好,既利国又利民,这才是一举多得、两全其美的好事啊!

  • 金华酥饼--金华酥饼历史悠久,相传位列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元勋之一的程咬金是金华酥饼的创始人。程咬金早年在金华卖烧饼为生。有一次,他的烧饼做得太多了,一整天也没卖完。他便将饼保存起来,准备明天继续卖。可是,如果烧饼变坏,就不能卖了。于是,为了防止烧饼变坏,程咬金将烧饼统统放在炉边上。他想:让火一个劲地烘烤着,烧饼一定坏不了啦!第二天,程咬金起床一看,烧饼里的肉油都给烤出来了,饼皮更加油润酥脆,全成了酥饼。这饼一上市,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大家见程咬金做的饼和以前大不一样,都争先恐后地品尝。程咬金很高兴,便扯着嗓子喊:“快来买呀!又香又脆的酥饼!”这一叫,买的人更多了。人们争夸程咬金的手艺越来越高超了。有的烧饼铺主人还煞有介事地向程咬金请教“秘方”。程咬金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哪有什么‘秘方’呀!只不过在炉边烤一夜而已。”随后程咬金将烧饼再加以改进,制出的酥饼圆若茶杯口,形似蟹壳,面带芝麻,两面金黄,加上干菜肉馅之香,更有特殊风味了。<br/> 后来程咬金参加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在瓦岗寨当上了寨主“混世魔王”,进而成了唐王朝开国元勋。他功成名就之后,仍忘不了早年的卖饼生涯,便极力推荐该小吃。“金华酥饼”更随首创者的名气而名扬四海。<br/> 自他以后这种“特殊”的做法便代代相传,后来名气越来越大,成为闻名遐迩的传统特产。<br/> 金华酥饼以白面粉、雪里蕻干菜、肥肉以及芝麻、菜油、饴糖、蜂蜜等作原料,经过擀面做坯,裹馅和烘烤,制成蟹壳那么大一只酥饼,呈半球状。酥饼两面金黄,上面满布芝麻,中间以干菜肉为馅,上下均有10余层,每层薄如纸,透明如蝉翼。香松的酥饼,味道、口感极佳。进口酥碎,遇湿消融,即使牙齿脱尽的人也有口福品尝其味;酥饼还以浓烈的陈香和鲜咸的回味显示其特有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顾客,民间有李白“闻香下马”的传说。<br/> 金华酥饼携带方便,是旅行者的理想干点,据说唐代以来,金华一带的人出门经商、赴试,都携带酥饼作干粮。现在来金华的旅客,都喜欢买几简带回馈赠亲友,或作为途中的便餐。目前金华城乡遍布酥饼店,制作各类酥饼,可谓应有尽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茶油的生产工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