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你们会生二胎吗?

2020年伊始,娱乐圈迎来了第一个小生命:章子怡成功生二胎了

照片里的章子怡虽然略显疲态,但眉眼间尽是温柔;

年仅4岁的醒醒看着自己的弟弟,满脸的宠溺;

一家人的幸福感快要溢出屏幕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突然有个妹子突发感慨:为什么现在明星们都扎堆生二胎?

稍微留意一下这些年的娱乐圈,就不难发现明星们对生二胎、三胎的热衷,简直能用趋之若鹜来形容。

上个月,陈小春在演唱会上宣布应采儿怀上二胎,已经满三个月!!!

再往前数数,就短短去年一年的时间里,先后诞下二三胎的明星就有方媛、胡杏儿、吴辰君蔡少芬、昆凌、冉莹颖...

就连刚生完孩子不久的张歆艺,也在综艺节目里毫无掩饰自己想要生老二的想法。

明星们那么喜欢生二胎,仅仅是因为有钱吗?

作为一个家里有两台碎钞机的老母亲,也有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

怕大号养废了,养个小号备着吗?不是。

怕老了孩子不在身边,养个小的陪伴左右吗?更不是。

熟悉我的妞们都知道,我是在小小包两岁的时候决定要的老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想要给他找个玩伴。

说句矫情点的,怕孩子孤独。

在之前长达30年的独生政策里,我们已经默认生娃就该是独生子女。

其实在人类史乃至生物史上,独生子女才是空前绝后,奇迹般的存在

《圆桌派》的某期,马家辉的一段话道出了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悲凉:

就在马家辉说完这段话的时候,弹幕里飘过一行戳心的字:

“等我爸妈去世后,我也能安心地走了”

为人父母,谁忍心自己的子女变成一颗孤独的星辰,独自一个人面对父母的老去和离去。

像过年这种具有盛大仪式感的节日里,没了至亲的羁绊,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如何一个人扯着笑脸,去面对七大姑八大姨温情脉脉的聊天?

最近一期的奇葩说,席瑞讲了一个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的故事,戳中了我的泪点:

他说每次不管自己的航班有多晚,弟弟都会来接自己;

每次去超市弟弟都会买好自己喜欢的零食,哪怕自己不在家;

考一百分的那天中午,会第一个打电话告诉自己;

很多孩子小时候觉得,兄弟姐妹只会瓜分父母的爱。

长大后才知道正是这份血缘的羁绊,才能让他们在往后的日子里有源源不断的爱。

就像席瑞说的,很多人以为垄断父母的爱,享受独一份的关注才是最幸福的,但其实:

爱与被爱同样令人成长。

和我一期看这期节目的同事从头哭到尾,说她想起自己刚出来工作时一个月才3000元的工资,每个月捉襟见肘也不敢和家里人说。

有一天刚上大学的弟弟来北京看她,看到她住在没暖气的屋子里,全程一声不吭。

回去后,每个月,他都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攒下几百块偷偷打给她,说绝对不让自己姐姐受这样的委屈。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可以像父母一样对自己掏心掏肺付出,无条件信任,而且不求任何回报,我想那个人可能不是自己的伴侣,而是兄弟姐妹。

这也是为什么,奇葩说这期节目播出后,傅首尔连发两条微博:

一条是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有最好的妹妹,哪怕因为妹妹自己从小没能在父母身边。

另一条是畅想自己有二胎幸福洋溢的场景。

毕竟,手足之间的爱,父母再怎么用力也给不了。

既然手足之情弥足珍贵,为什么还有奇葩说“生二胎需不需要经过老大同意”这道辩题呢?

这背后的原因我想每个想要二胎的家长都无法回避,那就是:

为什么老大对老二存在着天然的敌意?这些敌意从何而来?

想起之前的一个新闻,让我心疼不已

一个6岁的小女孩因为弟弟的到来,感觉自己受冷落,从而臆想出自己眼盲,

像某些网友说的,是这一届小孩太自私太冷血了吗?

孩子本身只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敌意无非是来源于外界包括父母自己潜移默化的灌输

也许是身边每一个“你爸妈有你弟弟以后就不要你了”的玩笑;

也许是“大号练废了,再注册个小号”的调侃戏谑;

也许是亲人无意中流露出来“你怎么不是男孩子”的遗憾;

也许是全家人因为迎接老二,而对老大的忽略

甚至还可能是“你是老大,就应该让这弟弟妹妹”诸如此类的道德绑架...

这些,都在孩子心中一点点地埋下了不满的种子

要知道这些孩子,在长达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里,享受的都是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六个大人的全部的爱啊~

而如今,让他们接受一个突如其来、完全陌生的家庭成员,还要瓜分父母对自己的爱,他们自然会产生不安全感和竞争感,从而产生敌意。

你想过没有?如果老大坚决不同意,说明你根本不配生二胎。

这坚决的背后,是因为父母给的爱不够。

就像詹青云在这期节目里说的:

我们这届父母们,要面临着这么一个挑战,就是要向重新向孩子重新介绍自己的兄弟姐妹,这在人类历史上原本正常不过,原本应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的概念。

这是我们这一代父母特别的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去面对它。

那么,要如何去化解手足之间的敌意呢?

傅首尔在节目里的一番话,一针见血: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要“一碗水端平”,只有端平了,孩子心里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糖果,可以拿来分享。

但也必须承认,爱这件事是无法量化的,连我和包爸这么小心翼翼,也难免会“翻车”。

我在去年《五年来,我最庆幸的一个决定》的文章里和大家分享过这么一段经历:

前一阵子,哥哥被老师奖励了一块橡皮,爸爸寻思弟弟没有,就在网上“好心”买了同款。结果引来了哥哥的“灵魂拷问”——为什么没有我的?...可是,这是爸爸买的呀——让包爸自责了好久。

所以与其追求绝对的公平,倒不如坦然接受他们的不同

像我家,不熟悉我的人都以为我们会更宠小的,但是因为老大是高敏感宝宝,我们反而会给哥哥的关注多一点。而弟弟天生性格乐观外向,会卖萌撒娇。

△很多弟弟粉儿问我为啥总是抱着哥哥,只是对敏感的那个娃关注多一点,弟弟并没有被冷落哈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哥哥,宠起弟弟来完全没有大人们什么事。

比如每年万圣节过后,家里都出没着两只鬼,能连续打打杀杀2、3个小时...

或是两只鬼躺在被窝里,弟弟撒娇,哥哥宠他,两人情话绵绵,

我一直觉得,弟弟的撒娇功力,都是哥哥一己之力宠出来的

喂饭、喂水、肚子疼时心疼地各种抱抱嘘寒问暖...老母亲都羡慕嫉妒恨地想说——世界欠我一个哥哥

一味地让老大去让着小的,或者直接“老大吃金,老二吃土”都是不行的,

承认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用适合的方式去爱每一个特别而独立的灵魂,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公平。

写这篇文章,真的不是劝大家都去生二胎。生个孩子绝对不是简单添一双筷子的事。

生孩子到底几个才算好?这个问题永远没有固定的答案。

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因为要凑一对“好”,不是为了养老,也不是因为别人有我也要有。

希望每个在纠结要不要二胎的父母,都能问自己一句:我们把爱与精力都准备到位了吗?

只有答案是肯定的,才能去迎接一个孩子。

这是每对父母都应该有的担当。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地对孩子说:

你看,这是爸妈给你们的一份厚礼~

都能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多的糖果

将自己的糖果分享给更多的人

这些年,看见身边有朋友生了二胎,除了祝贺之外,隐隐都会有些“同情”,碰到密友嘴里还会不阴不阳的说几句“你真有钱”“你全家都是勇士”等等,总之完全丧失了传统中国“多子多福”的那种欢乐语境,反而为别人瞎操心。

当然,我接触的朋友大多都是所谓的中产家庭。在中国的中产家庭中,特别在一二线城市的,生二胎越来越被视作一个冲动的“小众消费”,一个导致“消费降级”的自我“摧残”,一个牺牲了自己所有时间蓬头垢面的悲慛形象,一个幸福感被危机感抵消的非理性行为。

在二胎政策放开的刺激下,2016年,中国新生儿数量曾创下一个21世纪高点:1786万。但到了2017年,这一被寄予厚望的数据迅速回落了63万,二胎放开并未起到预期中力挽狂澜的作用。在一线城市,二胎率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北京为例,近两年二胎占全体新生儿的比例始终在30%左右徘徊,而2017年全国范围内二孩占比已达51%。

如果将“生育二胎”视作政府的一项宏观调控的话,我们必须得承认,相比起货币放水和财政扩大支出而言,二胎是对政策相对最不敏感的一个领域,在其他领域无往不利的调控魔力在这里似乎收效甚微。

我们曾想当然地以为,一个被严控数十年的领域,一旦正式放开,就像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一样,将自动释出无穷的“生产力”,但事与愿违,光放开已远远解决不了问题了

争鸣:生二胎怎么这么难?

一个家庭的生育决策,正如贝克尔所言:“应当由其收入、教育以及其他个人因素来决定,让家庭自住选择生育孩子的数量。”

很多城市家庭,好不容易不提“传宗接代”了,要不要生二孩,谁来带二孩,又让两代人“撕”起来。

以上两篇为《腾讯·大家》此前发表关于此事的不同观点文章,您认为哪篇文章更有道理,请参与文末调查。

关于拒绝生二胎,中产谈论最多的自然是经济压力。上流社会和底层群众可能都会认为这很矫情,前者生二胎再多钱也花得起,后者认为生养孩子能花几个钱。

当有朋友问我“要不要生二胎”时,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没钱”。这当然有很多戏谑的成分,事实上,狭义的生育成本本身一般不会成为是否生二胎的影响因素,所谓的奶粉钱、尿片钱在城市中产家庭中是一个并不难消化的新增成本,生活生活,生了就能活嘛。

二胎家庭很大一块成本来自房子,尽管现在有上下床,但如果是一儿一女,到了合适的年纪,总是要一人一个房间吧?仅这一点,很多房子小的中产就望而却步了。

不过,最深层次的经济恐惧还是来自教育。

在大中城市,教育成本最可怕的一点就是“不可控”。如果你是一个“高需求父母”,两个孩子上私立学校的远期成本足以让你倾家荡产,事实上,很多二胎父母在计划到中学乃至留学时,就不得不面对财政枯竭,预期收入与支出无法匹配的状况,这时候的一个自我安慰往往是“大不了卖房子”,这不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倾家荡产”了么?

如果以一线城市私校一年10万学费这个甚至略显保守的数字来计算的话,小学6年,中学6年,一个孩子的学费就是120万,两个孩子就是240万。这还没有考虑幼儿园,不上好的幼儿园能上好的私立小学么?也没有考虑留学,你给孩子上这么好的学校难道不就是为了留学么?这样一算,学费可能还要翻个倍,对于要求高的父母,二胎家庭的教育支出突破500万并不夸张。

还可以友情提醒一句,一个孩子上私校,一个孩子上公立,太有道德风险了。

当然,你可以说,莫欺中年穷,你怎么知道我未来不会收入大涨啊?你对个人有信心我很为你高兴,但学费难道就不会涨啊?这些年私立学校的学费不仅跑赢了收入增长,也跑赢了通胀,甚至跟上了最不可能企及的税收增长速度。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可以走公立教育的道路啊。这当然很好,可能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好的公立学校需要学区房,这笔钱准备好了么?好的公立学校需要社会资源,这笔资源准备好了么?

如果受限于种种资源,最后两个孩子上了比较一般的公立学校,你或许又会隐隐的自我拷问一下:如果只生一个,会不会孩子的学校就好比现在好了?这就不能再想下去了。

这时候,你就只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了:富有富的过法,穷有穷的过法。

这里说的还是狭义的教育,教育压力又岂是金钱能够涵盖的。这就是富裕阶层生二胎也不得不面对的压力了。

在中国的当下的教育竞争中,如果说由金钱和社会资源决定的学校固然重要,也可以说最重要,但父母对教育的时间精力投入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从广义上说,择校本身也是一种时间精力投入,而父母的时间投入往往又可以部分决定你是否被名校所录取

如果父亲参与度不特别高的话,两个孩子的教育“陪伴时间”就足以完全拖垮一个有工作的母亲。当下的教育制度,强调父母的参与固然比我小时候那种父母只管看成绩的理念更为先进,但对父母的时间投入要求也几何级加大。孩子做作业时你要陪着,做完作业你要帮忙检查,孩子的手工作业你要帮忙做,周末还要接送孩子去各种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兴趣班。如果家里没有老人帮忙,还有一个孩子上下学接送的问题,如果3点下课,你怎么办?如果你这可以搞定,只能说社会主义大锅饭真好。

然后,如果是二胎,把这些事给Double呢?

现在的教育压力,感觉就是要把妈妈,小概率也可能是爸爸赶回家全职,谁可以3点下班啊?妈妈的职业生涯怎么办,自我实现怎么办?可能很多普通中产家庭还来不及考虑这么高冷的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如果全职了,中产爸爸如何养活有二胎的四口人,如果家里没有阿姨的话。

如果说公立学校还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私校就更加坦诚了。很多一线城市的顶级私校在面试时,对,会有单独面试家长这一环节,可能会明确告诉你,他们需要家庭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各种要求几乎只有全职妈妈才能搞定,如果你是一个有工作有理想的妈妈,出于求生欲当时脱口而出的很可能是“老师放心,我很快就要辞职回家了,我会积极参与咱们学校活动的”。

即使没有日后学校的种种暗示和压力,如果生了二胎,夫妻中某一个回家全职带娃甚至可以看作一种经济上的理性选择。

一线城市的全职育儿嫂月平均收入已在8000上下,加上“年终奖”,雇佣一个阿姨的年度支出已逾10万元。我当然有理由相信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线城市妈妈会高于这个收入水平,但考虑到“亲自带”这些额外的精神获得感,很多妈妈还是会选择全职。

或许是中国当下制度中唯一对生育和二胎有激励作用的因素,很多有国企或事业背景的单位,对法定产假以外的假期往往持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治正确,这对于一个二胎妈妈自然是弥足珍贵,但是,这终究只能惠及一部分人,而且因为没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往往是取决于领导的风格,但凡换了一个对此较真的新领导,你仍然要去考虑是否全职回家这个问题。

很多二胎妈妈在决定全职回家时,往往怀有一个朴素善良的远景:等娃大一点,我再杀回职场。但残酷的就业形势和不断升级的职场技能竞争很可能让这一愿景化为泡影,同样现实的是,一旦你习惯了家中那种自由度,以及女性被赋予的某种“不工作也行”的社会评判,你很可能就会在犹豫是否重回职场时,哪怕遇见一些并不大的挫折,就会返回自己更习惯的那个战场——家庭。

说家庭是“战场”并不为过,很多妈妈甚至是参与度并不那么高的爸爸都曾亲口告诉我,家庭事务比工作要更累更琐碎,且缺乏清晰的获得感。与爸爸相比,与其说妈妈可以没有争议的全职是一种性别优势,还不如说是一种“福利陷阱”,你不由自主,本着为孩子为二胎牺牲的伟大情操坠入了这个陷阱。

或许你的老公会暂时抛下经济压力支持你,你的爸爸妈妈会暂时抛下曾培养出一个女学霸的骄傲支持你,但你怎么保证你的公婆,不会在你试图享受点购物乐趣时突然说出他们心中隐藏的政治不正确:我儿子已经很辛苦了,养了一大家人,你就为二宝省着点花吧。

有时候,二胎家庭的爸爸也很难指望上。从理论上而言,二胎是一个家庭的共同决定,新增的劳动量当然应该由爸爸妈妈共同承担。如果你是全职妈妈,这一美好理论的悖论在于,二胎增加了经济支出,爸爸有责任更有压力去挣更多的钱来“填坑”,而这在很多时候就意味着爸爸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时间,或者是无法证伪的交际时间来追逐升职加薪,尽管这一说法充满着男权的自私与话术,但“爸爸需要挣更多的钱”却并非矫情。

如果你不是全职妈妈呢,问题也不会少。你们家同样需要更多的钱,但挣钱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天然与养育二胎需要投入的时间持竞争关系,现实往往是你们需要在工作与家庭这两个场域同时增加时间精力的投入。

那么,时间从哪里来?娱乐,休闲,电影,朋友聚餐,岁月静好,砍掉这些时间。难怪有一位妈妈告诉我一句金句:生了二胎,除了命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

最无奈的是,在中国的家庭中,哪怕是相对平等的中产家庭,二胎新增养育时间的主要投入者仍然是妈妈,很多二胎妈妈几乎放弃了自己大部分的社交生活,要么对家庭全情投入,要么分一半给工作,总之牺牲了社交和人脉,从中远期来看,也牺牲了自己职业发展的未来可能性。

但爸爸也委屈。与父辈相比,我们投入在育儿身上的时间分明要大于他们啊,父辈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压力没有我们大,那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些“爸爸参与”的各种育儿理论,在传统中国家庭中,父亲比现在更像是一个家庭教育的缺位者。

但问题是,现在育儿的时间精力投入本身就远远大于上一个时代,现在的父亲固然比上一辈辛苦一些,但却远远无法抵消育儿新增的压力。

在传统社会,父亲是“多子多福”理论坚决支持者,传统中国男人大多从结婚起就有“生一窝”的远大理想。

但现在呢?我所见到的情况是,爸爸甚至很多时候成为了一个家庭生二胎的主要反对者,当作为“主要抚养人”的妈妈出于母性提出生二胎的建议时,爸爸往往惊慌失措地搬出一大堆理由来反对,我甚至有了条件反射,也因此被我妻子在家中多次耍弄,待遇几乎堪比巴甫洛夫的狗。

为什么?当一个男人拒绝对育儿和家务继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时,他自然会下意识地反对生二胎。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妈妈如果在没有改造好自己男人的思想状态时,“一意孤行”生二胎,生完之后面对的很可能是一个甩锅的爸爸,或者好一些是带娃却很不走心的爸爸,以及由此产生的无穷家庭争吵。这时候,爸爸或许还会委屈的喃喃自语:“我都说了不要生二胎了”。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妈妈会在考虑生二胎之前,确定好自己的老公已经被规训好,是一个无论从心理还是技能上都做好充分准备的“高参与爸爸”。

但问题是,太多中国妈妈面对的男人是没有做好此种准备的,是“不配”做一个二胎爸爸的,那就只有“再说”了。

双方家庭的老人也是一个生二胎的重要变量。如果两边的老人给力,生二胎是一个更容易下的决心,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一个双职工的二胎家庭成为可能,甚至还可以不必雇佣阿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内部消化二胎产生的家庭经济压力。

但前提是,父母身体要好啊!在一些家庭中,甚至出现了由于生二胎,累倒了某位老人,然后小两口还要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再去照顾老人的“四面楚歌”。

更别说,在大城市家庭中,年轻人并不习惯和上一辈住在一起,如果生了孩子,特别是有了二胎,将迫于现实“违心”的和老人住在一起,如果再考虑到两代人育儿观念的天生分歧,一场随时可能发生的“婆媳矛盾”正在酝酿中。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老人往往是一个家庭生二胎的坚定支持者。但据身边的朋友说,如果年轻人受老人的影响生了二胎,极易产生一种后果:生二胎之前老人各种高调、各种大包大揽,生之后由于精力有限实在无力兑现承诺,从而产生了新的家庭矛盾。

于是现在的老人家,往往在儿女没孩子时喜欢放话“多生一个”,当第一个孩子降生后,体会到当代育儿和他们那个时代无法同日而语的压力之后,就逐渐现实主义的放弃了“初心”,甚至转而成为了二胎的反对者,“你们要生就生,我们反正带不动”

更何况,一线城市的结婚育儿时间本来就相对晚,双方老人的年纪大了,更无法一力面对二胎的精力体力投入。

请原谅我絮絮叨叨的以“上帝视角”将二胎家庭中的各个角色都点评了个遍,我想强调的还是,生育二胎的压力之大,并不是单一的家庭可以一力承担的。特别是,考虑到“二胎”越来越像是一个国家行为,越来越与“生育替代率”“新增劳动人口”“养老抚养比”这些经济大词放在一起,国家再也没有任何理由失位。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或许出于戏謔的说,政府从计划生育到鼓励二胎的转向过快,和变脸似的。但在此关头,政府的“变脸”其实还应该更快一点,变得更狠一点。

在计划生育部门和人口专家心中,或许还在认为,相比过往的罚款开除,放开二胎已经是天大的政策突破,何必再去花钱花力去搞什么“鼓励二胎”呢

当一个国家的生育偏好被扭转,并不是“放开”本身就可以起到什么作用的。考虑到日本、韩国等大力鼓励生育之后的低生育率,再考虑到中国大城市相较日韩更高的生活压力教育压力,再强调“放开”的效果不觉得很可笑么?从逻辑而言,中国不拿出比日韩更强大的鼓励生育措施,别说二胎了,一胎都快成问题了。

目前,我们只看到了已经排入日程表的减税,还有辽宁据说要推出的一揽子“奖励生育”措施,这些措施不可谓不好,但对于我之前说的那些二胎家庭的爸爸、妈妈、老人而言,对于可能要高出减税额一个甚至两个数量级的那些高额生活支出教育支出而言,现在看到的这些措施,只能说是一个安慰奖吧。

更重要的是,鼓励生育、鼓励二胎不是国家哪一两个部门可以单独承担的,这是一个大到教育、税收、社会保障、财政补贴、产假、住房、医疗、妇女就业和男女平权,小到奶粉和疫苗,一个极其浩大,卷入无数实权部委的社会工程。

别的且不说,就仅以税收而言,税改中的“按家庭支出减税”,如果失之于繁,需要家庭用大量单据抵税,就很可能事与愿违,很难起不到鼓励生育的作用。在税改问题上,第一应该旗帜鲜明将鼓励生育这个目标列上;第二应该大力简化流程,比如二胎家庭的个税起征点直接提高到3万元以上,最大限度减免二胎家庭的税收负担。 这几天蒋锡培先生的减税建议书不是刷屏吗,时不我待啊。

毕竟,如果减税上都不能看到强有力的措施,怎么再敢奢望国家额外掏出钱来对二胎家庭进行补贴呢?

如果有一天,中国也像西方那样,有人靠生孩子“骗取”福利了,我想,中国的二胎难题就解决了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年轻人愿意生二胎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