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于五十度的清香型白酒有收藏的价值吗?

是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的大曲清香型酒,以清澈干净、幽雅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廿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2011年9月21日,汾酒炮轰茅台虚假宣传,自称为开国大典首款用酒。

汾酒是中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廿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一首《清明》诗吟出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汾酒的二次成名;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为国争光,成为中国酿酒行业的佼佼者。

杏花村汾酒的品牌酒风格最独特

著名作家《》社副总编辑梁衡说:“原来我国的名酒有4个香型,即浓、酱、清、凤香型的代表。杏花村汾酒他不求那浓那烈;只求这纯这真,属于清香型的典型代表。其他酒或如艳丽少妇,或如浓妆重抹,这杏花村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始祖。”

1959年党中央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在庐山会晤了红军时期的老战友贺子珍,一天晚饭的饭桌上,毛主席自己斟了一盅山西杏花村老白汾酒,自己先呷了一口,微笑着对她说:“我还是这个习惯,酒要喝的,但不多喝,汾酒很纯正,我爱喝……”因为一个“纯正”,道出了开国领袖毛主席对杏花村汾酒的一贯钟爱。

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时,生物学家、白酒专家秦含章与邓颖超分在一个小组,秦含章让邓大姐转告周恩来总理,今后应多饮杏花村汾酒,邓大姐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汾酒纯正”。又因为一个“纯正”道出一位老科学家对总理的热爱和对汾酒的赞扬。

梁衡又说:“据史料记载,贵州的‘茅台’是清代康熙年间,一个山西盐商传去的。至今我国不少地方的名酒中仍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见其渊源。”梁衡还说:“汾酒是中国的红高粱,中国的清泉所酿成的,是中国母亲的乳汁。”

“最早国酒”,国之瑰宝

杏花村汾酒不仅是中国第一文化名酒,而且是名酒之始祖,“最早国酒”,国之瑰宝,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闪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犹如中华上空升起一颗闪亮的启明星!

杏花村汾酒以悠久的历史文化驰名,更以精湛的质量和独特的风格夺魁,杏花村汾酒魅力四射:著名生物学家、白酒专家秦含章在杏花村汾酒的原产地杏花村所做的多项考察和多次试验,得出构成汾酒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在于杏花村地区的绿色酿酒生态,它的空气和土壤中含有多种极有利于汾酒微生物生长,经过一千多年的选择、淘汰、优化、繁衍,上百种微生物在这里“安家落户”,形成一个偷不走、搬不掉的唯一适合汾酒生产中含微生物生长的独特的“汾酒微生物体系”世代相传,这是杏花村汾酒的奥妙之一,也是他们最大的资源财富。

杏花村汾酒用的是广大晋中地区、吕梁地区特产、无污染的优质高粱、大麦、豌豆,如此好原料加上杏花村汾酒人精心酿造“清蒸二次清,固态地缸分离发酵,清字当头,一清到底”的传统工艺的典型性,当然会酿出品质超群的杏花村汾酒特色:酒液晶亮、清香幽雅、醇净柔和、回甜爽口、饮后余香,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信誉。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汾酒生产,五十年代曾亲自批示为汾酒扩张拨出专款。汾酒竹叶青酒是中国八大名酒中最最古老、最清洁、最环保、最有代表性、最有益于人体健康、最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酒文化韵味的、时代的、历史的中国名酒-——“最早国酒”。难怪历史学家吴晗访问杏花村汾酒厂后赋诗:“汾酒世所珍,芳香扑鼻闻。水纯工艺巧,争说杏花村。”

水是酒的血液,曲是酒的骨架。大凡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水质好,自然酿出的酒好。现代科学揭示了杏花村汾酒“古井亭”和1991年新打的井深840米的“5号井”水的奥妙:地下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其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地层中锶、钙、钼、镁、锌、碘、铁、镁元素含量高,不仅利于酿酒,而且本来就是对人体有益的天然优质矿泉水,对人体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这样的优质水,自然会酿出好汾酒。清代诗人、家、医学家傅山先生曾题词“得造花香”正是对汾酒和竹叶青酒的健体疗效的高度赞扬。

1987年6月29日《新华通讯社稿》中指出:“杏花村汾酒在全国有四最:一是每年的出口量大,等于全国其它名酒出口量的总和;二是名酒率最高,达99.97%,全国每斤名酒中就有杏花村汾酒厂的半斤;三是成本最低,因而也就价廉物美;四是得奖最多”。

每升酒甲醇含量国家规定不得超过0.4克,汾酒却只有0.064克;铅含量国家规定不得超过0.001克,汾酒却只有0.000043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酒中有益物质总脂含量,国家标准中每升含量不得少于2克,而汾酒达到4.4克,难怪杏花村汾酒飘洋过海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第三世界广告大会开幕式上一对居住在巴基坦的夫妇说:“我们第一次尝到这么好的中国杏花村汾酒。”许多回大陆探亲的台胞把能够喝到汾酒,竹叶青酒看作是非常荣耀的事,总要设法带一两瓶回台湾。1988年美国朋友史文思参观汾酒厂说:“非常愉快地看到这么好的工厂,你们有资格感到骄傲。”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陪同日本客人访问杏花村汾酒厂题诗:“和风华雨正纷纷,举盏欲招前古魂。般若汤兮长寿水,不妨畅饮杏花村。”前国家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参观杏花村汾酒厂后题诗:“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表达了对杏花村汾酒、竹叶青酒的赞颂。

汾酒位于山西杏花村,山西省境内,晋中盆地西部、吕梁山东麓的汾阳市杏花村,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代表,汾酒是全国“八大名酒”之一,而且汾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在史籍上有着最为详细的记载。汾酒的产地杏花村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源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北齐书》卷中就有记载,武成帝在晋阳收赦侄儿之时曰:“吾饮汾酒二杯、劝汝于枼酌两杯”,最出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汾酒便是因此而闻名于世。在史籍的介绍里面,有关杏花村酿酒的记录非常多,特别是清朝时期,汾酒发展到巅峰。汾酒的酿制采用特制的大曲做酒引,以汾酒原产地特有的绿色高粱为原料,汾酒具有色、清、香三绝,酒体晶莹如玉,1915年山西汾酒获得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便是对山西汾酒的肯定,也是汾酒享誉海外的重要原因。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当然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一九七五年从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钢制烧锅,可证明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蒸馏酒。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进军北京,路经杏花村畅饮汾酒,赞誉为“尽善尽美”。清李汝珍在《镜花缘》一书九十六回的曲牌中,列举当时全国知名酒类五十余种,其中推汾酒为首,另外《两般秋雨庵》、《清稗类钞》等也有不少嗜饮汾酒的记载。自一九一六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后,其声誉更是宇内交驰,名声大噪。于是,阎锡山责令其副官集资设立晋裕汾酒有限公司,吞并了杏花村的大小酒家。一九四八年汾阳解放后,汾酒获得了新生,正式成立了国营杏花村汾酒厂。酒厂的职工们进一步总结了历史传统经验,改进生产工艺,使这枝古老的酿造奇花更加光彩夺目,汾酒以其清澈透明,清香纯正,绵甜清爽,余味爽净的清香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自一九五三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一九八零年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近两年多以来,汾酒除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外,还远销世界五大洲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给汾酒以无穷的活力。马跑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汾酒曲》中记载,“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注解说: “申明亭井水绝佳,以之酿酒,斤两独重”。明末爱国诗人、书法家和医学家傅山先生,曾为申明亭古井亲笔题写了“得造花香”四个大字,说明杏花井泉得天独厚,酿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酿造名酒,必有绝技。《周礼》上记载了了酿酒六法,即:“秫稻必齐,曲药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心良,火齐心得”,此为黄酒酿造法之精华。一九三二年,全国著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到杏花村“义泉涌”酒家考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名酒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九六四年,轻工业部为进一步发扬我国传统名酒技艺,以汾酒工艺为试点,组织了全国著名发酵专家秦含章先生为首的技术力量,系统地总结和论证了汾酒生产工艺的科学性、正确性,为进一步开展对汾酒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早在二百年前,山西盐商到边远的贵州省经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黔晋相距九千里,盐商携带汾酒不便,就在贵州用当地的水和玉米、大麦,采用汾酒的酿制方法造酒,没料到贵州的泉水独特,生产出的酒别具风味,从此茅台酒就成了山西盐商的私酿酒。当地诗人吟“家唯储酒买,船只载盐多”即指此而言。因茅台酒酿造工艺源于汾酒,因此就有了“茅台老家在山西”的说法。

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历史上杏花村汾酒曾经历了三次辉煌,分别是南北朝时代,杏花村汾酒做为宫廷御用酒受到北齐武帝的大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这使得杏花村汾酒一举成名。使杏花村汾酒二次成名的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清明》,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成为千古绝唱。杏花村汾酒的第三次辉煌是在 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汾酒获得了甲等金质大奖。

杏花村汾酒不仅是中国第一文化名酒,而且是名酒之始祖,“最早国酒”,国之瑰宝,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闪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犹如中华上空升起一颗闪亮的启明星!

杏花村汾酒以悠久的历史文化驰名,更以精湛的质量和独特的风格夺魁,杏花村汾酒魅力四射:著名生物学家、白酒专家秦含章在杏花村汾酒的原产地杏花村所做的多项考察和多次试验,得出构成汾酒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在于杏花村地区的绿色酿酒生态,它的空气和土壤中含有多种极有利于汾酒微生物生长,经过一千多年的选择、淘汰、优化、繁衍,上百种微生物在这里“安家落户”,形成一个偷不走、搬不掉的唯一适合汾酒生产中含微生物生长的独特的“汾酒微生物体系”世代相传,这是杏花村汾酒的奥妙之一,也是他们最大的资源财富。


如果按照香型给酒分类,那么清香型白酒以汾酒为代表,其特点是清香纯正,采用清蒸清渣发酵工艺,发酵采用地缸。其他香型有酱香型白酒以茅台酒为代表。酱香柔润为其主要特点。发酵工艺最为复杂。所用的大曲多为超高温酒曲。浓香型白酒以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以浓香甘爽为特点,发酵原料是多种原料,以高梁为主,发酵采用混蒸续渣工艺。发酵采用陈年老窖,也有人工培养的老窖。

那么为什么汾酒是清香型代表?在现实中,白酒有很多种香型,比如大家熟知的浓香、酱香,清香等等,近些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以香型来评定白酒。然而,“香型”存在的时间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长,其实也就区区不到40年。那一段近40年前的白酒往事,尽管知道的人不多了,且也不怎么愿意讲出来。

白酒分香型进行评酒, 这是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要有对白酒香型的认识,这是科技基础。其次是1963年全国第二届全国评酒会暴露出的问题,引起国家领导人关注。


1963年10月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实际上这次评酒会才是真正的第一次全国性的评酒会。评酒会专家组组长:周恒刚第二届全国评酒会白酒品评采取混合编组大排队的办法.进行品评。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共评出全国名酒白酒类八种:除第一届的茅台酒、泸州大曲酒、汾酒和西凤酒外,增加了五粮液、古井贡、全兴大曲、董酒四个。茅台酒虽然也被评入“八大名酒”的行列,但是五粮液排名第一、茅台酒排名第五。评完了之后,香港大公报就报道了评酒消息和名单。
当时,周恩来总理率领外交部长陈毅等中国代表团对亚非欧14个国家进行访问。有天晚上他宴请新闻记者,周总理说,今天我用中国最好的酒宴请大家,有个外国记者就说,总理,您不是用最好的酒来招待大家,现在中国最好的酒是五粮液。总理回国后立即就点名儿让轻工部长把评酒的事儿做出解释。


出了惊动周总理这么大事,怎么办呢?轻工部极度重视,当时的评委们又反复对酒样进行了盲评,结果还是一样。然后,轻工部曹鲁副部长又带了几个专家、酿酒处的干部,从百货大楼买了几瓶茅台,对比茅台酒反复比对,结论茅台果真是质量下降了。轻工业部部长找来周恒刚商量研究,然后给周总理写报告,两个人起草了一夜,写了三页纸。递上去了,一周之后周总理的秘书通知,报告上周总理把周恒刚的名字用红笔画了一个圈儿,下面还重重画了两道横杠,说这个人把茅台酒评下去,就派他去把茅台的质量搞上去。这就是周总理钦点周恒刚的著名的“茅台试点”。


香型出自1964年的茅台试点。1964年周老带领近43名年轻的科技人员,在茅台酒厂进行香气成分剖析,普查工艺,肯定了“三个典型体”,即酱香、醇甜和窖底香3种。茅台试点时的分析化验时林宝才在分析窖底香酒时,发现其己酸乙酯含量比较突出,然后又找来沪州老窖酒进行对比,同样是己酸乙酯含量比较高,而且和单体气味相近,于是周老提出“沪州老窖酒”以己酸乙酯为主体香,也就是浓香型白酒。周老带领的科研组又按不同比例,采用任意随杯淘汰等方法进行数万次以上的勾兑,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勾兑规律。用这规律,能持续、稳定地勾兑出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纯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风格独特、酒质完美的茅台酒。把这种酒命名为“酱香型酒”。1964年周恒刚主持的茅台试点提出了香型的概念,并且发现浓香型酒的主体香己酸乙酯。1964年秦含章主持的汾酒试点发现汾酒主体香为乙酸乙酯。随着对白酒认识的深化,为1979年第三届评酒时改变了过去混合编组的做法,改为按香型分组进行评酒提供了理论基础。


1979年白酒起草标准会上周恒刚提出按照香型评酒的提议,时任轻工业部酿酒处工程师、当时的全国“酒司令”辛海庭表示支持。辛海庭先生晚年说,香型的提出,是由于不同香味的酒没有办法放在一起评,香气大的总是盖住香气小的酒,为了品评方便,依照香味的大体分为五大类,以便于品评和排位。这样第三届评酒会白酒品种就第一次提出分香型、分糖化剂、分组评比。1979年8月在大连召开第三届全国评酒会,评酒会主持专家:周恒刚由评酒委员会推荐,轻工业部审定,共评出全国名酒白酒八种:酱香的茅台,清香的汾酒,浓香的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其他香型的董酒。第三届评酒会开创了白酒分香型的先河。即按香型分为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和其他香型五大类。白酒香型的认识及分香型进行评酒,无疑是白酒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山西省古代是盛产酒的地方,这是无疑的,至于现代的汾酒始于何时,尚难查考。但在清代,汾洒已名声大噪。清代撰写的碑碣应是第一手材料,它是历史有力的见证。此外,《清稗类钞》:“刘慎武好饮……切必汾酒”。“吴研人纵酒自放……吾向饮汾酒,坛坛有味”。《清两般秋雨庵》:“此外不得不推山西之汾酒、潞酒,然属性刚烈,弱者恧焉,故南人勿尚也”。这确是蒸馏后酒度高。禀性刚烈的白酒。清李汝珍《镜花缘》在九十六回粉牌上列举当时全国五十余种名酒,“山西汾酒”排在首位。从这些片断中也足以反映出清代汾酒是誉满天下,并拥有一批非汾酒不可的消费者,堪称清代诸酒之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浓香型白酒有收藏价值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