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飞机能飞?

几百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这么轻松就能飞上天?是用了什么原理?

几百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这么轻松就能飞上天?是用了什么原理?

坐飞机不允许开飞行模式,那飞行模式...

飞机起飞原理是什么?数百吨重的飞机...

飞机上这句英文听不懂会要了你的命

我们的飞机为什么不能再快一点?

造价23万的遥控飞机,启动会喷火,...

翼展30英尺的飞机用50个电机当引...

飞机:萊特兄弟vs寇蒂斯


\ 百部纪录片推荐计划 /

由「稻来纪录片实验室」×「微博纪录片」联手打造,为你打开名人、明星们的纪录片收藏夹。

100位纪录片种草官和他们的推荐,一周一会,敬请期待。


百部纪录片推荐计划丨第87期

本期「百部纪录片推荐计划」,特别邀请了演员王瑞昌作为纪录片种草官。

他推荐的这部片子,已经更新了22季,每一季每一集都是电影级的呈现,拥有编剧都不敢写的情节。


每一场,都是你难以想象的


3月21日,东方航空的一架波音737-800客机(MU5375)在巡航高度突然高速坠落,机上132人全部遇难。

搜救现场,武警官兵标记出了一张边缘烧焦的纸条,上面是手写的一段齐整文字:

……平安扣整体圆滑顺畅,寓意事事圆满,事业一帆风顺,家庭圆满幸福……


央视新闻发布的「平安扣」纸条

这是所有人的疑问,也是家属的心结。

截至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更多的舆论都纷纷指向了民航局。

几乎所有人都在问:为什么还不公布调查结果?

但倘若你看过《空中浩劫》系列的任一集,或许会对空难调查稍微有些了解。


加拿大Cineflix公司制作的常青剧《空中浩劫》,于2003年推出了第一季,立马在全球收获了一批忠实观众。

这一季记录的一场空难事故,历时4年调查,耗费超过3000万美元。

1998年9月2日,瑞士航空公司SR111航班从纽约起飞。

机组成员经验十足又彼此熟悉,对他们而言,这趟飞行只不过是万千个飞行日里很普通的一天。


可当起飞后,机组发现驾驶舱开始出现烟雾。一开始,没人在意,做了些简单排除后,继续心无旁骛飞行。

就在所有人以为会像以往一样安全抵达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驾驶舱的烟雾越来越浓,忽然间变成了熊熊火焰。

机组向航空管制中心请求紧急迫降,10分钟后,飞机便完全失控,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坠入了大西洋。


机上乘客及机组成员共229人,全部遇难。

许多人在得知遇难消息后都是一头雾水。他们只知道瑞航111的驾驶舱失火,却不知道原因为何。


加拿大运输安全局随即展开了加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灾难调查。

可是,要调查这场意外并不容易——

飞机碎成了无数碎片,到达的救援人员只找到了一具相对完整的尸体。


1998年9月3日,运输安全局开启了复杂的多阶段计划:

在海底深处打捞飞机残骸,碎片多达数百万件。随后,调查人员必须从无数碎片中判断哪些与意外有关,并从中查出前因后果。


10天后,在美国海军的协助下,运用遥控载具深入海底,展开更仔细的搜寻。


载满数辆大卡车的飞机残骸,被送往附近的军机仓库。

这里被临时征用为实验室,来自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局、波音公司、瑞士航空和皇家加拿大骑警队的调查员,开始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与分析工作。


为何驾驶舱的一点小火,会引发如此大的灾难?

调查小组检查了长达250公里的线路——它们都来自瑞航111的残骸。

直至1999年11月4日,运输安全局以残骸为基底,重建了这架飞机,最终才找到事故元凶。


看完这个系列,你会意外发觉,几乎所有「空中浩劫」,竟然多半都由于人祸。

天灾当然有——变化莫测的天气,是最不可抗力因素。

在《空中浩劫》第一季的开篇,就讨论了一个问题:极端情况下,究竟该不该出发。

1999年6月1日,美利坚航空公司1420航班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机场着陆时坠毁。机长和10名旅客死亡,80多人受伤。

他们驾驶着最好的飞机,受过最严格的训练,也能获得最完整的资讯,但机长仍作出了很冒险的决定。


恶劣的天气使1420航班延误2个多小时,但「必须如期完成紧凑行程」,仿佛一个紧箍咒牢牢控制着机组成员。

与此同时,机上139名旅客也想要快点回家。这一切都推动着这趟航班加快进程。


他们在和天气赛跑,全然忽略了隐藏的危险。而沉重的压力,会让人不断犯错。

飞机在夜间暴风雨气象条件下着陆时失控,滑出跑道300米,撞上通信铁塔后,碎成好几块。


在这部《空中浩劫》中,更有许多空难现身说法,告诉你何为「魔鬼藏在细节里」。

1996年某天深夜,当秘鲁航空603号航班出发时,驾驶员还谈笑风生,轻松地聊着飞机仪表比瑞士手表还要精准。

然而,正是这个被他们视作完美典范的仪器,在飞机升入高空后出现了严重问题:无论飞机怎样调试,仪表盘上的高度表、空速表始终没有变化。

随后,虽短暂恢复了表面的正常,但是舱内频频出现截然相反的警告——

超速与失速警告同时响起;一边显示一万英尺的高度,一边又疯狂发出近地撞击的警告……


机组成员耗尽全力想逆转局势,但飞机仍在发出紧急呼叫25分钟后,直直坠入大海。机上70人,无一生还。


经过调查,这起空难的原因,竟然是地勤人员在做例行清洁后,忘记将静压孔上贴住的小封条撕下,从而产生了连锁反应……

很多人说,看《空中浩劫》,每当字幕打出遇难人数或是「无一幸免」这般字样时,总会心中一凛。

而更令人痛心的是,许多事故并非由于严重的设计缺陷或操作失误,往往因为一根细小的螺丝钉,一张轻薄的封条贴……


细节决定成败,然而在飞机上,细节决定的是生死。

「空中浩劫」系列,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更新了22季。



每一集40-50分钟篇幅,客观真实地还原每一场空难。

每集也会遵循一种固定模式,拥有相对完整的结构:演员搬演、调查分析、结果判定。


在开拍之前,节目团队需要取得每一场事故的当事人(如果有遇难者,则是遇难者家属)的同意。

我们很难想象这个过程有多艰难——试问要残忍揭开伤疤,回忆事故发生的细枝末节,谁会情愿呢?

更别提那些突如其来失去了挚爱的人。


《空中浩劫》打动我们的,也正是那些真挚的诉说。

不回避苦难,坦然接受了一切,或是寻找别的途径去突破困境。


空难发生的过程,则多由黑匣子记录、驾驶舱通话记录等整理而来。

节目团队还需要搜集所有相关报道和记载,寻找到尽可能多的亲历者、幸存者、目击者作为受访对象。

同时辅助以真人演绎、模拟演出的方式,对全球重大空难的全貌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


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有的事故,光是跟进就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而这个系列,不知不觉坚持了20年——每一季每一集,皆如此。


Air Crash Investigation,被翻译为「空中浩劫」足够博眼球,但绝不是这个系列的本意。

「每一次调查空难,我们都想防止它再度发生。」

22季,200集,数百次空难,背后失去的是有名有姓有家庭有生活痕迹的人们——曾经与你我一样、有血有肉有回忆的人。

细想都令人心痛。因为这些重大事故,全部都是真实存在的。

这200集里,很多生命存在过又消散在空中。


《空中浩劫》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灾难片。

着眼点被更多投射于处在灾难中的人,关注每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不幸,更关注灾难之后他们如何抚平心灵的创伤,重建生活的秩序。


片中出现过的调查人员,几乎都说过相似的话:

做任何调查,将矛头指向一个人并不难,但我们必须查出意外为何发生,以及如何避免意外再度发生。

这才是这部纪录片存在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追责。


我们常常忽略的残酷认识是,大部分飞行手册都是从前人们用生命代价换来的。

每一次失事,就会引发一次深入调查与反思、改进,才换来更安全的今日此时。


稻来纪录片实验室 × 微博纪录片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原理在真实且可产生升力的机翼中,气流总是在后缘处交汇,否则在机翼后缘将会产生一个气流速度为无穷大的点。这一条件被称为库塔条件,只有满足该条件,机翼才可能产生升力。在理想气体中或机翼刚开始运动的时候,这一条件并不满足,粘性边界层没有形成。通常翼型(机翼横截面)都是上方距离比下方长,刚开始在没有环流的情况下上下表面气流流速相同,导致下方气流到达后缘点时上方气流还没到后缘,后驻点位于翼型上方某点,下方气流就必定要绕过尖后缘与上方气流汇合。由于流体黏性(即康达效应),下方气流绕过后缘时会形成一个低压旋涡,导致后缘存在很大的逆压梯度。随即,这个旋涡就会被来流冲跑,这个涡就叫做起动涡。根据海姆霍兹旋涡守恒定律,对于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在有势力的作用下翼型周围也会存在一个与起动涡强度相等方向相反的涡,叫做环流,或是绕翼环量。环流是从机翼上表面前缘流向下表面前缘的,所以环流加上来流就导致后驻点最终后移到机翼后缘,从而满足库塔条件。由满足库塔条件所产生的绕翼环量导致了机翼上表面气流向后加速,由伯努利定理可推导出压力差并计算出升力,这一环量最终产生的升力大小亦可由库塔-茹可夫斯基方程计算:L(升力)=ρVΓ(气体密度×流速×环量值)这一方程同样可以计算马格努斯效应的气动力。根据伯努利定理——“流体速度越快,其静压值越小(静压就是流体流动时垂直于流体运动方向所产生的压力)。”因此上表面的空气施加给机翼的压力F1小于下表面的F2。F1、F2的合力必然向上,这就产生了升力。升力的原理就是因为绕翼环量(附着涡)的存在导致机翼上下表面流速不同压力不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筝与飞机的关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