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蜂农的蜂蜜怎么样?

蜂蜜是许多人眼中的养生佳品,具有健脾益胃,养血宁神的功效,但是很多人觉得,现在要买到纯正的蜂蜜是越来越难了,市面上的蜂蜜品种鱼龙混杂,到底应该怎么挑?今天小九邀请了国家高级营养师王旭峰,为大家解答选购蜂蜜时的一些困惑。

蜂蜜是许多人眼中的养生佳品,具有健脾益胃,养血宁神的功效,但是很多人觉得,现在要买到纯正的蜂蜜是越来越难了,市面上的蜂蜜品种鱼龙混杂,到底应该怎么挑?今天小九邀请了国家高级营养师王旭峰,为大家解答选购蜂蜜时的一些困惑。


选购蜂蜜疑问1:找蜂农购买蜂蜜安全么?

由于市面上的蜂蜜真假难辨,许多消费者就选择直接找蜂农买蜂蜜。然而这种第一手的蜂蜜到底安不安全,这是一个疑问。

王旭峰表示,由于蜂蜜的含糖量高达80%,因此真蜂蜜没有保质期,也不会腐败。

如果因为不信任市面产品,去找蜂农购买蜂蜜也是可以的,但消费者最好可以亲眼看到割蜜的过程,避免只看到几个假蜂箱被蒙蔽,最后还是买到假蜂蜜的情况。

王老师还透露,事实上市面上常见的假蜂蜜大多都用麦芽糖调配,主要问题是营养价值低,对人体没有什么致命危害,属于典型的“以次充好”现象。


选购蜂蜜疑问2:蜂蜜产地影响蜂蜜质量?

王旭峰表示,由于产地的不同,蜂蜜的营养构成也会略有区别,就好像番茄有大有小,其品种的差异也会导致营养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结底,它们仍属于同种食物,因此不会有很大差别。

他补充到,就目前的市场现状看,只要消费者确保吃到的是真蜂蜜,那么营养成分就是有保证的。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尽管蜂蜜种类不同,但由于营养结构相似,因此养生保健的功效其实是差不多的。

选购蜂蜜疑问3:怎么通过外形挑蜂蜜?

王旭峰表示,他个人在去超市买蜂蜜时,一般会选知名品牌的商品,因为知名品牌的质量相对还是有所保障。至于蜂蜜的优劣鉴别,他也向消费者支了3招:


快速翻转蜂蜜瓶,能看到底部会出现气泡上升,如果气泡上升速度很慢,说明这种蜂蜜质量比较好,因为蜂蜜密度较大。

打开蜂蜜瓶,用筷子蘸一点蜂蜜,然后竖起筷子,看蜂蜜向下流动的过程,如果比较粘稠、可以拉较长的丝,就属于好蜂蜜,如果是质量较差的蜂蜜,拉丝一下子就断了,而且质地很稀。

拿筷子蘸点蜂蜜,滴在盘子上,纯正的蜂蜜会呈现非常饱满圆润的形状,假的蜂蜜会容易散开。

王旭峰还提醒消费者,在买蜂蜜时还可以注意生产日期,越新鲜越好。


蜂蜜变苦得几种情况:
一、如果野生蜂蜜苦的,是因为蜜蜂刚把花粉釆回来还没有完全成熟成蜜,才会苦。
二、如果是家养蜂,喂的抗生素或激素和糖类过多而导致蜂蜜变质,吃起来才会苦,这样的蜂蜜不用为好,野生的不会影响效果,所以购买时要分清蜂蜜的种类。
三、与所采蜜源,植物有关。因为野生蜂蜜与饲养的的不同,野生蜂蜜是在深山里找到的,非蜂农饲养,而野生蜂蜜是采百花为蜜。蜂蜜微苦是与采的花粉有很大关系的。比如蜜蜂采了阴藤花的蜜,就会有点微苦,并不影响食用。
四、有些人吃不习惯野生蜂蜜。误把太甘甜当成了苦。或者觉得有点微苦的。但是这样蜂蜜会影响食用的。野生蜂蜜都是山找到的。蜂蜜颜色比较深,因为找到的都是山上的老蜂巢蜜,原蜜过滤后颜色偏深。

新京报讯(记者 张璐)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不少行业的发展都蒙上了阴影,但密云区穆家峪镇上峪村的养蜂人刘金良的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较往年翻了一倍。

1月15日,刘金良和密云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蒋学甫来到新京报“幸福大街对谈”节目,聊了聊密云的养蜂产业。

蒋学甫说,2021年密云区将推动蜂业与旅游、农业、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蜜蜂小镇和悬蜂谷,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和收入的增加。“2021年计划再发展5000群,密云的蜂业还有5万群左右的发展空间,这个空档要尽快补上来。”

1月15日,密云区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蒋学甫(左)与养蜂青年刘金良对谈。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戴着口罩抓生产,蜂农收入翻番

“过去一年,你养蜂的收益怎么样?”一开始聊天,蒋学甫就关心起蜂农的收入来。

刘金良说,2020年,他们生产了10吨蜜,都是按照高标准生产的天然成熟蜜。去年他家收入38万余元,近乎翻番。“养蜂养好了,真的是能让我家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一个直观的改变。”去年他们生产的“京荆花”荆条蜜还参加了中国蜂产品协会举办的“国民好蜜”评选,获得了金奖。

受年初疫情影响,蜂农采购蜂机具时,遇到了交通上的限制,线下零售生意也冷冷清清。刘金良脑筋转换很快,他利用电商、抖音带货的方式,让密云的蜂蜜“触网”销售。

“去年从春天开始,我们就开始动员蜂农,一方面做好防疫,一方面要按照节气抓好生产,整体上,密云区蜂业收入还是很可观的。”蒋学甫说,随着疫情的出现,消费者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蜂蜜能够提升免疫力,恰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蜂农的收入是有保障的。

2020年,密云区的蜂业综合收入约为1.3个亿,比2019年增长了19.3%。从事蜂业生产的合作社收入约5000多万,蜂农的收入达到7000多万。

开着房车赶蜂,不再风餐露宿

刘金良是上峪村的“蜂二代”,老一代养蜂人的辛苦,他全看在眼里。不过,在技术的推广和区里扶持的帮助下,刘金良的养蜂事业要比父辈轻松不少。2019年,刘金良在密云区政府的扶持下采购了养蜂房车,成为北京第一批“开着房车去赶蜂”的人。

房车赶蜂,可以把蜂箱固定在车架上,省去了搬运装卸的工作。养蜂人还可以在房车里吃住,转场时不用再搭帐篷风餐露宿。养蜂车在密云周边“小转场”,还能增加采蜜的时间和蜂农的收入。

这辆房车25万元,密云的惠农政策补贴了12.5万元。

蒋学甫说,这几年,密云区抓蜂产业发展,推广了新的养蜂技术。“你父亲是老养蜂户,过去一个人养七八十群蜂,老人家累得够呛,现在用了多箱体技术,能轻松养到200群。”

刘金良对此深有体会,“多箱体养殖技术直接刺激了蜂农增产增收。拿我家举例,2020年单箱蜜蜂产的蜂蜜均产量达到76斤,最高产量达到126斤,而且都是全封盖的成熟蜂蜜,相比传统的养蜂方法,产值产出高出一倍。”

“蜂王的选育”也是密云发展蜂业的重点工作。刘金良每年可以免费得到政府提供的优质种王,“区里每年大概给全区蜂农提供2000只蜂王,我们不用到外面去采购,实现了蜂种的优良化和本土化。”

蜂农尝到了技术的甜头,都希望能多尝试和应用一些新科技。蒋学甫说,目前密云和全国七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技术交流合作,要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蜂农养蜂的科技水平。“小蜜蜂要跟大科技结合起来。”

市民被密云水库边的蜜“圈粉”

2020年,密云区打造了“密云蜂业”品牌。蜂蜜拿到北京城区销售,市民一听说密云水库边儿产的蜜,都说“错不了”。一些市民买了一次之后被圈粉,成了密云蜂蜜的回头客。

蒋学甫坦言,市场上的的蜂蜜品种很多,一些消费者认新西兰进口蜂蜜,它的销售价格也很高。“其实咱们回过头来看,国内的蜂蜜缺乏产品标准和生产标准。”

他说,密云这两年在建立自己的产品标准和生产标准。2021年,密云还要把蜂业作为特色产业、标志产业和富民产业,继续推动。“咱们蜂农自己也提出来口号,叫‘我们只生产天然成熟蜜’。”

“天然成熟蜜,就是全封盖状的。”刘金良解释说,蜜蜂从花上采了蜜之后,把很稀的花蜜装到蜂巢里面,经过蜜蜂10多次酿造之后,蜜蜂认为达到符合它的标准了,它再用蜂蜡进行封盖存储,就好像打粮之后要晒干才能放到粮仓存贮。

“以前,蜂农取蜜不会等这么长时间。现在从我们蜂农角度来讲,也确实想生产这种优质的蜂蜜。我听说密云今年做了一个当地蜂蜜的采样、化验,很多营养成分高于国标。其中有一个指标叫淀粉酶值,高于国标四倍以上。”

蒋学甫说,将来,密云还要推出王浆、花粉、蜂胶、巢蜜等各种品类的优质产品,让它们在国内和国际上也能获得金奖。

蜜蜂小镇让市民体验蜂疗蜂食

在密云,小蜜蜂正在形成大生态。近几年,密云正在陆续把蜂业和旅游、健康、农业增产结合起来。

蒋学甫说,密云之所以能养蜂,因为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蜜粉源植物为蜜蜂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理想的栖息地。20年前濒临灭绝的中华蜜蜂种群在密云已恢复到1.5万群。反过来,蜜蜂授粉直接推动了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密云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比如原味儿西红柿,就是通过蜜蜂授粉实现的品种的优化。授粉的西红柿和不授粉的相比,口感完全不一样。”

对于蜜蜂和旅游业的结合,刘金良很期待,他觉得,旅游也能帮蜂农把蜂蜜销量提上去。

蒋学甫透露,密云将在白龙潭附近建设蜜蜂小镇,打造蜂文化体验、蜂疗、蜂宴相结合的项目。“发改委和国家林草局已经批复了,目前在做前期的推进。密云还有一万多群的中华蜂,冯家峪还在崖壁上挂了600多个蜂箱,称为悬蜂谷,这就是回归到自然状态来发展蜂产业。”

他说,蜂毒可以用药,蜂疗可以治疗疾病,蜂产业带动性强、外延宽,密云正在积极推动,使蜂产业和相关产业结合发展。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影记者 王飞

视频记者 周博华 郭薇 陈超

编辑 陈思 校对 卢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蜂农洋槐蜂蜜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