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严重吗,会不会判刑

  “内鬼”作案标准减半

  什么是公民个人信息?

  《司法解释》明确,“公民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识别信息和活动情况信息,包括:

  如何认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1、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收受、交换等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2、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公民个人信息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500条以上的;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前两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5000条以上的;

  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等。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相关类别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5000条以上”“50000条以上”的;

  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

  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等。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魏丽娜)最高法、最高检昨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解释》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即可入罪;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的,将被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鉴于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件不少系内部人员作案,《解释》明确,“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认定“情节严重”的数量、数额标准减半计算。该司法解释将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另外,当前不少网络运营者因为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需要,掌握着海量公民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将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后果。

  《解释》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用户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刑法相关规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件不少系内部人员作案,诸多公民个人信息买卖案件也可以见到“内鬼”参与的“影子”。为切实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惩治力度,《解释》明确,“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认定“情节严重”的数量、数额标准减半计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 1、运输假币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2、 在客观方面上表现为运输伪造的货币,数额较大的行为。3、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4、在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

  • 生产伪劣农药罪通常都是在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如果没有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也可能会被判处拘役,同时对当事人处罚金,具体的罚金数额是根据当事人的销售金额来确定的,一般是在具体的非法获利销售金额的1/2以上,双倍以下。

  • 这项罪名可以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1~10万元的罚金,涉案情节严重的,也可以判3~10年有期徒刑,处2~20万元的罚金,对伪造企业债券罪来说,犯罪的主体是一般的主体,可以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 过失犯罪符合法定条件才会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过失犯罪来说,一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一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相对于故意犯罪而言的。

  • 在客体方面侵犯了国家对武器弹药的管理制度,侵犯的对象是武器弹药,而在客观方面是指非法携带运输武器弹药,犯罪主体是一般的主体,在主观方面有故意的犯罪行为存在,满足这些条件认定为合伙走私贩卖武器罪。

关于过失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是否应当入罪?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过失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是否应当入罪?

不构成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法律规定,通过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窃取、收买等方法大肆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犯本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公民个人信息有什么特征?

(1)与公民个人直接相关,能够反映公民的局部或整体特点;或是一经取得、使用即具有专属性。前者如公民的出生日期、指纹等,后者如身份证编号、家庭住址等。

(2)具有法律保护价值。公民个人信息承载了公民的个体特征,甚至各项权利,如果任由他人泄露、获取,必然导致公民时刻处于可能遭受侵害的危险状态。

(3)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以信息所有人请求为前提。除非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或信息所有人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泄露、获取其个人信息。

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构成有什么?

1、侵犯的客体:是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和公民身份管理秩序。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窃取、收买等方法大肆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单位可以构成本罪。

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过失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不属于犯罪,公民的个人信息与公民自己有直接的关系,法律上要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存在着公民的个体特征,甚至是各项权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是违法的,情节严重的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内容:买房时个人信息被泄露怎么办?

买房子时填写的个人信息,在不久后就接到铺天盖地的装修电话,严重的打扰了个人和家庭生活,那么因为买房造成个人信息被泄露时该怎么办?优律师就将关于这方面的一些信息整理如下,希望能够帮到有这方面困扰的人。

一、买房时个人信息被泄露怎么办

可以要求对方采取手段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无法协商的可以诉讼。

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网友曾遭遇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渠道很多,买房、买车,住院,购买保险,办理会员卡、银行卡,安装电话、宽带、有线电视、水表、煤气等,每个环节都有出现信息泄露的可能。个人信息被登记后,商家不当泄露或非法交易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提供个人信息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个人信息收集和买卖甚至发展成了一门产业。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仅会打扰人们生活的安宁,甚至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七)》,首次规定了侵犯公民信息罪。侵犯公民信息罪包括两个罪名:一是“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二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个人基础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属于个人秘密,是《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不容许非法获取,不允许以公民个人信息进行非法营利,或私自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交易。如果行为人明知不能公开、泄露或用作其他用途,却仍出售或非法公开、泄露、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有可能构成犯罪,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1)与公民个人直接相关,能够反映公民的局部或整体特点;或是一经取得、使用即具有专属性。前者如公民的出生日期、指纹等,后者如身份证编号、家庭住址等。

(2)具有法律保护价值。公民个人信息承载了公民的个体特征,甚至各项权利,如果任由他人泄露、获取,必然导致公民时刻处于可能遭受侵害的危险状态。

(3)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以信息所有人请求为前提。除非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或信息所有人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泄露、获取其个人信息。

尚无明确的规定可循。从立法背景看,近年来,公民信息广为泄露,网络上出现了公开兜售各类公民个人信息的广告,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搜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专业户”,对公民个人隐私及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利用手段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实属必要。但刑罚手段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并非一切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行为均应受到刑罚处罚。

事实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明确提出,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

有了新消法撑腰,消费者再遇到个人信息泄露应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切勿因为怕麻烦而让信息泄露者逃脱法律的惩罚。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抱怨和吐槽,更需要较真。只有更多的人运用法律手段打击无良商家,才能形成震慑。

在面临因为买房而造成信息泄露让人苦不堪言,希望的整理能够有所帮助,欢迎各位浏览,谢谢。

  • 婚姻律师收集整理了关于公民对最高院离婚冷静期的规定需要遵守吗?的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更多婚姻家事专业问题建议咨询优律师婚姻律师。 一、公民对最高院离婚冷静

  • 律师说法 对于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分子进行处罚时,进行量刑判断所依据的条件包括:其主体是否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造成的情形是否严重;以及是否有悔过表现等。《刑法》

  • 关于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的构成条件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犯罪主体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泄露公民信息罪怎么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