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女孩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过后身体里的水分会减少吗?

趁着国庆长假的第二天,特意去看了电影《长津湖》。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这部电影比我想象中的更加受欢迎。

原本我是准备去离家最近的电影院,结果发现周围三家电影院都满座了,最后只能和家人一起去了更远的一家电影院。

电影的时长差不多有三个小时,但是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相反,观影过程中全程无尿点,泪点也很多,就连我从不轻易流泪的老父亲都被电影感动的红了眼眶。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这部电影算得上国产战争片中最好看也最值得看的电影,它的评分,应该在9分左右。

可是豆瓣上《长津湖》的评分仅仅只有7.6分,这么低的分数,真的让我觉得这部电影被严重低估了。

看了豆瓣上一些打出三星或是两星的网友们的评价,他们评价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3个小时的电影太长了,最好在两个小时左右;

二是影片结尾有些匆忙,故事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

对此,我想表达一下我的观点:电影的时长难道也会影响评分吗?

豆瓣上排名前五的高分战争电影中,《辛特勒的名单》时长三个多小时,《乱世佳人》时长有四个小时。

还有其他类型的优秀电影,也有很多时长都是在三个小时左右。

因为电影的时间过长,而给出不太高的评价,是不是有失偏颇?

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看法,和我一样,在很多打出五星高分评价的网友看来:影片节奏快,电影看不够!太绝了!

至于有些网友觉得电影结尾过于匆忙,那是因为《长津湖》还会有第二部。

第二部暂定的名字是《水门桥》,所以我们现在相当于只看到了“一半”的剧情,等第二部电影上映了,整个故事就会更加完整和全面了。

说完了“瑕疵”部分,再来说说我个人给这部电影打出五星评价的理由:

首先,这部电影集结了业内最顶尖的人才,无论是陈凯歌、林超贤、徐克的导演班底还是吴京、易烊千玺、朱亚文、胡军等演员阵容,都堪称中国电影圈的最强规格。

其次《长津湖》的总投资高达13亿,毫无疑问是中国电影史上投资、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影片,电影中的战争场面也都力求贴合历史,剧组拍得烧钱,观众看得震撼。

仅以上两点而言,《长津湖》称得上是“中国战争片的天花板”!

但一部电影好坏的评价标准肯定不只是制作团队和高额投资,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是内容给力。

还是以我们一家四口的观影体验来举例吧。

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好多片段我们是真的被感动地掉了眼泪。

比如新兵张小山阵亡时,雷公牺牲时说“疼,别把我一个人留下”,教员得知儿子牺牲时,一个人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的杨根思,风雪中集体冻僵仍然保持战斗姿势的无名战士们......

有些可能只是一闪而过的画面,但透过电影,似乎也能感受到当年志愿军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保家卫国而英勇就义的红色赤子心。

还有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两句台词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场仗,我们要打,就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打仗”。

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我觉得一部电影能让我全程很紧张地看完,并且总会因剧情而哭,还会在看完后更想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这就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我的家人也都在走出影院后感叹电影看得有意义,票价值回来了,甚至还准备二刷仔细看细节。

如果你也喜欢看战争或是剧情类的电影,我想,你看完之后大概会和我差不多的观后感。

最后说一下我认为《长津湖》被豆瓣网友打7.6分的“客观原因”吧!

有一个很让人费解的现象是,外国电影在豆瓣上的容忍度基本上都比国产电影大得多,当然,国外的确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值得五星好评。

但一些质量并不那么突出的,却可以确确实实拿到8分以上的高分。

而豆瓣网友们对我们的国产电影,要求总是会格外严苛。

好比国内票房最高的电影《战狼2》,在豆瓣上只有7.1分。

好评如潮的《战狼》第一部也只有7.0分。

而且国内票房前十的电影中,只有《我不是药神》是9.0分。

票房第二的《你好,李焕英》和好评如潮的《流浪地球》都是7.9分,恢宏大气的《红海行动》只有8.3分,刷爆网络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不过8.4分,其余的几部更是都低于7分以下。

当然,还是那句话,高票房不能等于电影高质量。

但是一部电影的票房会高,除了宣传之外,播出后的口碑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些电影的票房能如此高,起码很大一部分人是认可电影的质量的。

可再看看他们的豆瓣评分,是不是会觉得,小小的脑袋充满了大大的疑惑。

如果豆瓣网友们能“一视同仁”对待国产电影和国外电影,也许,更多的电影会有更高的评分。

综上所述,《长津湖》绝对值得比7.6分更高的评分!

它究竟值不值得我们去看,我的观点和电影总制片人于冬一样,长津湖战役值得用电影去铭记

:“这部电影不仅是拍给当下的年轻人,希望也可以留给五十年后的年轻人看。"

在当初得知《长津湖》续集要讲述水门桥的故事时,我特地查了一下,因为长津湖战役的整个事件中,少有水门桥的身影。

我记得当时看到的关于水门桥的描述寥寥,大抵都是“志愿军炸了三次桥,最后连桥墩都炸毁了,但美军还是修好了桥,让大部队顺利通过。”

在我看来,这并不算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便也半是期待,半是担忧地去观看了本片究竟要以如何视角去描述三次炸桥的故事。

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大抵是多余的,故事依旧是这样的故事,但我们并没有因为这个“阻击美军失败”的故事而感到屈辱或是悲哀,我看到了本片相比于《长津湖》在叙事上的长足进步,虽然在某些电影技术与特效上仍旧比较粗糙,但整部电影呈现而出的不止于战争的血腥与成败,更是志愿军坚不可摧的精神。

有此一点,这部电影便不负其题材。

《水门桥》相比于《长津湖》最大的进步,便是剧情的连贯性上好得太多了。

《长津湖》由三位导演共同执导,而《水门桥》里,最终只有徐克一人挂名导演(据说徐克负责了水门桥90%的部分),不再需要统筹三位导演风格上的参差后,观赏全片的旅程无疑顺畅很多,第一部中随处可见的不同拍摄风格,角度上的彼此妥协在本片得到大幅改善,徐克个人的趣味被充分地表现出来。

而剧情顺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本片基本只描述了一场战役,一次任务。在开头势如破竹攻下美军基地后,影片便来到了本片的主战场:水门桥。

一上一下的攻守之势,天上与地面的反复较劲,都围绕着这小小的战场发生,相较于《长津湖》漫长行军,角色依次登场的赘述,《水门桥》可以说站在了《长津湖》搭建起来的七连设定之上,能心无旁骛投入一场激烈的战争之中,而这对观众来说显然会更加友好。

在故事集中于一个战场后,三场攻坚和几次空袭也将全片的脉络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

第一场初到战场,大致交代了战场,战局,这一战中只算对水门桥的初瞥,七连也没有减员。

而第二夜的战斗,则是最为重头,也是最为繁复的较劲,志愿军与美军各有算盘,七连九连也充分利用水门桥的地势,让一个小小的桥,分割出了三四个战场。此时,七连九连开始减员,在美军大部队到达撤退时,原先已经人手折损的两个连队,只剩下二三十人。

第三夜之前,美军的空袭几乎让志愿军全军覆没,而美军已经修好桥梁,精兵坦克严防死守,我这时想,肯定会有一波援军吧,不然就剩这么几个人,怎么可能冲击如许多敌人守卫的水门桥呢?

而事实上,这真的就是一场十死无生的决死一斗,所有的声东击西,所有的计谋,所有奋不顾身的冲锋,只是为了能争取珍贵的几秒。

虽然之后美军经历了一次奇怪的弱智化剧情,但桥确实又被成功炸断了。

七连,也未能逆转乾坤将美军留下来。

我曾经以为,这样的结果并不光彩,并不值得拍成电影,电影或许还是要以胜利,哪怕是惨胜结束,这样才能鼓舞人心。

但是我错了。当我们只敢于描述那些攻无不克的历史时,那就是一种极大的不自信。在中国复兴的漫长奋斗中,我们固然有光辉的胜利,但也有诸多的失败。然而那些战斗之中,依旧有无数的中国军人,为了身后的祖国而抛洒热血,他们或许功亏一篑,或许力竭而亡,但他们的血肉,组成了共和国的城墙,直到今日还在为我们抵御着外敌的欺辱。

只要为家国而战,便不分胜负,不分输赢,都是值得铭记的英雄。他们咬着土豆,忍着寒意,顶着枪炮向上冲锋,哪怕倒下,也是一座丰碑,哪怕倒下,也会护佑后人。

我们需要这样的勇气与自信去描述这样的历史,这样我们本不熟悉,却仍然让人动容的历史。

我曾在对《长津湖》的影评中对其特效表示遗憾,《水门桥》里的特效效果略有改善,但仍然较为粗糙,部分cg仍旧一眼假,但镜头至少少了一些拖尾的曳影,从观感上好了一些。

影片中有一个远景镜头里,美军用炮火轰炸下方的雪堆场景是用微缩模型拍摄的,为什么这么确信,是因为雪堆炸开后的飞溅速度显然不太对头,一般在拍摄微缩模型的爆炸效果时,往往会采用升格手段模仿更庞大物体爆炸后的碎片飞溅效果,这里这个疏忽实在是不应该。

说起升格,本片也确乎滥用升格摄影,也就是俗称的慢镜头去描述人物,这个用多了便稍有些令人疲惫,本片固然有大量志愿军牺牲的场景,但无论子弹轨迹,爆炸,大火,还是吴京坠落等场景,升格摄影的滥用或多或少降低了本片的写实感。

还有就是对于美军长官士兵的刻画,《水门桥》相比于《长津湖》也是有进步的,结尾那个在酒瓶上写下“用一杯酒结束战争”的国外大兵通过短短的镜头便表现出了侵略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反战的思绪。

但影片里还是有大量扁平化的刻画,比如那个看着运筹帷幄强行镇定的国外军官,比如那个水泵房中的暗影刺客(这个实在是吐槽无力)。

将敌人描述得愚笨并不能体现出我军的勇敢,我们面对的不是一群只会依靠坦克重炮的狗熊,而是一群有着坚船利炮,凶恶,精明,且战斗力十足的王牌军队。而能和这样的对手打个平手甚至逼其撤退,才能彰显出志愿军的勇猛与悍不畏死的精神。

在这一点上,《水门桥》,还有很多国内的电影电视剧都还要进步。

这也是我上面所说的,我们需要足够的自信,才能不贬低地描述出一个足够势均力敌的对手。

五百里的战线,五千里的征程,五万里江山,这片土地上,五万万的网民。

《长津湖》开头,伍千里带着伍百里的骨灰回到故乡,《水门桥》结尾,伍万里将伍千里的骨灰拿回故土,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这是无数这样的先辈以命搏来的。

国外的战争电影总喜欢内嵌反战的内核,这并无错误,因为国外国土少有战火,多为战争发起方甚至侵略方的他们自然要时时自省。

但是中国的战争电影,除却表述对和平的希冀,亦是让我们不忘却历史的载体,国家强大,网民才能被尊重。正是因为这一名名不退后一步的战士,正是因为这难打的一场场硬仗,我们才有了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才有底气不对“洋大人”们卑躬屈膝,我们才能坐在电影院观赏电影,满含热泪地重温这段历史。

这些,都不应被忘记,无论胜利亦或失败,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战争水门大桥战争过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