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写的是什么内容的可乐是什么意思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魏晋以来最显赫的几家大族子弟聚会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并结诗成集,集子的名称就叫《兰亭集》,又称《禊帖》、《禊集》等。此集由王羲之当场挥笔作序,序文的名称就叫《兰亭序》,也有人称为《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等。这篇名垂千古的《兰亭序》,通篇324个字,凡字有重复者,均变化不一,精美绝伦。
《兰亭序》诞生后的200余年,并未大放异彩。真正让《兰亭序》名声显赫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世传王羲之的手写墨迹在南朝梁武帝时曾收集1.5万卷。其中,也包括其子王献之的真迹。至梁元帝萧绎承经三年,西魏大军攻陷江陵,梁元帝见大势已去,在投降之前,谴后宫舍人高善宝放了一把大火,把梁朝集50年之力搜集起来的“二王”书法连同古今图书14万卷,尽焚于烈焰之中。百官惊呼:“文武之道,今夜穷乎!历代秘宝,尽为灰烬矣!”萧绎明明当了千古罪人,居然还振振有词地说:“读万卷书犹有今日,故焚之”,后世扼腕,梁元帝亡国是因为治国无术,又多行不义,却迁怒于书籍。
之后隋文帝时尽力搜求,也只得王羲之真书50纸,行书240纸,草书2000纸.。到唐太宗李世民时,几乎将存在于世的王羲之真迹一网打尽,但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及被萧绎付之一炬的瑰宝了。唯一值得夸耀的是,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真迹。
据说唐太宗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尤为推崇《兰亭序》,其获取的过程充满传奇色彩。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是“遍寻天下以求之”。但他最惦记的《兰亭序》却始终弄不到手。后经多方明察暗访,终于得知《兰亭序》真迹藏在会稽的永兴寺中,为僧人辩才所有。辩才和尚视《兰亭序》为命,从不示人。太宗皇帝多次派人索求,许以高价,辩才和尚均不为所动。于是房玄龄给太宗皇帝出了个主意,委派监察御史萧翼设法谋取之。萧翼博学多才,且广有计谋。他向太宗皇帝讨得王羲之的两三福书帖,扮成布衣书生,来到会稽。他每天都到永兴寺看壁画,引起了辩才和尚的注意。两人谈起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极为投机。萧翼次日再访,晚上留宿在寺中。两人又引灯长谈,赋诗互赠,竟如知己一般。兴之所至,萧翼便拿出王羲之的字帖给辩才观赏。辩才说,帖是真帖,却非真品。萧翼趁机叹道:“可惜啊,举世都知兰亭序绝妙,却无人看到。”辩才遂从梁上取出《兰亭序》给他看。萧翼故意说是假的。两人争论了好久。萧翼暗中记下藏匿之处,次日待辩才外出,潜入寺中将《兰亭序》盗去。随后萧翼到驿站处,露出真面目,让驿站以最快的速度将《兰亭序》送到太宗面前。太宗皇帝得宝后欣喜若狂,遂派钦差到永兴寺,先装模作样责备辩才隐藏国宝,犯有欺君之罪,再假惺惺的赦免他,并赐给锦帛等物。可怜辩才和尚被人以卑鄙手段骗走命根子,顿时心灰若死,从此患了重病,不到一年就死了。
宫廷画家阎立本根据这段往事,绘了一副《萧翼赚兰亭图》。图中萧翼口沫横飞,正在想方设法骗取辩才的信任,辩才和尚则忠厚地听着,完全没有觉察到对方居心叵测,还令人为萧翼烹茶。那幅画其实记载的是一段巧取豪夺的丑闻。据说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因为房玄龄荐人得力,赏赐了锦缎千匹,萧翼智取《兰亭序》有功,太宗提拔他为员外郎,加五品,并赏赐金缕瓶、银瓶、玛瑙碗各一支及珍珠等,又赐给他宫内御马两匹,宅院与庄园各一座。
世传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爱不释手,只要一有时间,就欣赏把玩临摹不已。他对《兰亭序》的评价可以说是空前的。“烟霏雾结,状似断而还连;凤翥龙螭,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与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就是他给出的评语。李世民还亲自撰写了《晋书》中关于王羲之的部分,将王羲之捧上“书圣”的位置,将《兰亭序》捧为“千古一帖”。更鼓励全民学书法,并让当时的书法名家褚遂良等人将《兰亭序》加以临摹,作为范本在市面流传,而真迹则被密藏于深宫大殿,甚至在李世民死后做了他的殉葬品。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兰亭序》在李世民手里成了“千古一帖”,也成了“千古一谜”。清末碑学名家李文田经考证发现,《兰亭序》原名《临河序》。在东晋时史无记载,直到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才提到此文。全文只有153个字,与后世流传的324字本有很大出入。到了唐代,《临河序》改称《兰亭序》,所以《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作。这一说法石破天惊,影响深远。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发表文章,认为《兰亭序》系后人伪作,伪作者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空前的大讨论。
既然许多人质疑《兰亭序》的真伪,指斥流行于世的《兰亭序》并非出自王羲之的正品,那真正的《兰亭序》在哪里呢?有一种流传,说是在南诏国(今云南省)。据说,王羲之好道,晚年和一个叫许玄的道人结为方外之交,一直在会稽和临安(今杭州)之间游玩,访仙求道。许玄说,那一带神仙很多,包括有汉末戏弄曹操的左慈等。许玄后来游历去了南诏,向南诏国王传道,使得整个南诏国都笃信道教,还将王羲之崇为神仙。据说许玄去南诏时,就随身携带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并将其赠给了南诏国王。南诏国将《兰亭序》视为传国至宝,一直珍藏在深宫中,对外秘而不宣。后来,八仙之一的韩湘子(韩湘)突发奇想,游历到南诏国,不知怎么和南诏国王劝龙晟成了好友。当时节度使王嵯巅弄权,劝龙晟不甘心当傀儡,想请大唐皇帝帮他铲除王嵯巅,夺回王权。王嵯巅耳目众多,劝龙晟无法公开和大唐联络,就设法以修道的名义结识了韩湘,企图通过他的关系联络大唐。为了表达诚意,劝龙晟特地请韩湘进宫看了《兰亭序》,并打算把《兰亭序》作为信物,让韩湘带给大唐皇帝,以求支援。不料韩湘一看,就认定那《兰亭序》不是真的,所以,这件事就泡汤了。韩湘怎么肯定南诏国的《兰亭序》不是真的呢?原来,韩湘在韩夫子韩愈那里见过刻印的《兰亭序》募本,所以一眼看出南诏国的《兰亭序》只有上半部是对的,下半部和《兰亭序》完全没有关系。也就是到“信可乐也”四字,后面完全是另一篇文章了,与他目睹的《兰亭序》风马牛不相及。
那么,南诏国的《兰亭序》是什么样子呢,根据有关资料披露如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孟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极目骋怀,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矣。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亟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各罚酒三斗。”
从“信可乐也”四字后的内容,都与当时众所周知的《兰亭序》不同,记叙的仍是兰亭集会的过程,而不是普通版本《兰亭序》中对人生的感喟。
既然这一版本的《兰亭序》只有153个字,那么后来在世间广泛流传的324字的《兰亭序》又是怎么来的呢?追根溯源,还要从李世民说起。
李世民是人中龙凤,一代雄杰。其父为唐高祖李渊。李渊有22个儿子,长子李建成,封太子,李世民为次子,封秦王,三子李元霸战死,四子李元吉,封齐王。其他几可忽略不计。李世民由于文武双全,才能出众,经常代父出征,战功煊赫。李建成虽然贵为太子,但才能平庸,且心术不正,对李世民非常忌恨。他勾结李元吉,经常在李渊身边进谗言搬弄是非,排挤陷害李世民,妄图将其置于死地。在忍无可忍之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看到李世民羽翼已成,只好将他封为皇太子,不久干脆将皇位让给李世民,是为唐太宗,李渊以“太上皇”的名义躲到深宫里享清福去了。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并没有对李建成和李元吉斩尽杀绝,而是采取了温和处理方式。他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贞观16年又下令恢复李建成皇太子封号,李元吉改封巢王。原太子洗马魏征曾多次劝说李建成尽快除掉李世民,应该说是罪不可赦。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也没怎么为难魏征,他知道魏征是个直臣,也是能臣,因而多次屈尊相请,让他到朝中任事。在李世民感召下,魏征终于投身李世民的怀抱,并仍然按照自己一贯的行事风格,与李世民面折廷争,常常弄得李世民下不来台,甚至几次想杀掉魏征。但在长孙皇后劝说下,李世民终于改变了主意,依然一如既往倚重魏征,并把魏征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感慨之言。君臣相得益彰一时传为佳话。
论说,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桀.纣失其道而汤武祚”,这是大道正理。李建成、李元吉胡作非为,不得人心,李世民将他们杀死是为民除害,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从现在披露的许多史料看,事情绝不是那么简单。李建成绝非一些史书上介绍的那样
,没有真才实学,而且还嫉贤妒能,李元吉也没有那样混账不堪。只是由于李建成常年在宫中辅助政务,名声不显。李世民则经常代父出征,功高盖世,所以看不起李建成、李元吉。他认为自己在前方拼死血战,却还要屈尊在李建成之下,心里就一直感到不平衡。李建成也担心李世民把自己的太子之位夺走,因而时刻进行着提防,并经常在李渊面前进谗言。一来二去,兄弟之间就生成许多龃龉,直至势不两立,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事变的发生。而玄武门事变也绝非史书上说的那样简单。在这场宫廷政变中,李世民不仅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诛杀了此二人的十个儿子,以斩草除根,而且还同时干了一件违背人伦的事---在袭杀太子和齐王后,立刻派兵入宫,将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及一帮近臣囚禁起来,逼迫唐高祖让位。在李世民武力威逼下,李渊被迫封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干脆将皇位交与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李世民此举,当时就引起天下议论汹汹。为了平息舆论,李世民不仅逼迫史官修改了史书,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说成十恶不赦之徒,将父亲李渊说成才能平庸、优柔寡断、不辨忠奸的昏聩之人,将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说成是李世民的谋略,以此混淆天下视听。而且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分别降为亲王和郡王,谥号也是很不成样子,一个为“隐”,称“隐王”,为中下等,一个为“刺”,称“海陵刺王”,为下等。这在讲究谥号的封建时代,是一种莫大的侮辱。尽管如此,仍然难以塞天下人之口。因为李建成是李世民的哥哥,又是当朝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李世民将他杀死,就是以下犯上,他始终脱不掉犯上作乱的嫌疑。为了洗却其登基原罪,对臣民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稳固自己的统治,李世民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尽快消除对他不利的舆论。恰在这时,魏征给了他一个机会。
原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了收拢人心,就聘请了原太子宫的一些人出来做事,其中就包括魏征。但魏征答应李世民的邀请,并不是甘心情愿的。他作为原太子洗马,和李建成的感情是很深的。李世民采取武力上位的方式,打断了皇位按指定方式和平继承的老规矩。从魏征内心深处来说,对李世民的做法是难以接受的。迫于李世民的再三邀请,魏征不得不答应李世民的要求。但君臣二人并非外界和史书上所说的那样水乳交融,而是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尖锐的冲突。据说当年太宗见到魏征的宅邸过于简陋,特命用修皇宫剩下的材料为魏征修了一座府邸,成为太宗与魏征君臣相得益彰的证明。然而,恰恰是这座府邸,暴露了君臣关系中的另一面。魏征死时,太宗皇帝亲自撰文,立于墓前,让魏征享受到了为臣子的最高荣誉。但这一切很快出现了戏剧般的大逆转。有人向太宗密报,说魏征每次上奏章时,都留有副本,还将这些副本拿给当时的史官褚遂良看,说明魏征在心中根本不信任皇帝,认定他会篡改历史。太宗闻言大怒,下令推倒了原来的墓碑,也推倒了魏征在自己心目中的良好印象。更有人说,即使魏征在世时,与李世民的关系也没有史书上说的那么好,而是时有不和,到后来简直势同水火,只是在形式上维持了一种亲密关系,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魏征重新回到朝廷后,李世民让他做的事,仍然是辅助现任太子李承乾。对于魏征来说,这是一件伤心的事,因为多年前,他曾经努力辅助的上一位太子李建成,正是死在太宗李世民手中。而眼下的情况是,太子李承乾也很不成器,一再失德、而魏王李泰却声势日隆。魏征仿佛眼睁睁看着自己辅助的第二任太子,将要重蹈当年李建成的覆辙。他预感到,假如这次太宗皇帝处理不好立储的问题,皇权争夺将成为李唐王朝永远绕不过去的坎。一代一代靠宫廷政变、血腥屠杀来解决问题,这太可怕了。于公于私,魏征都要力保李承乾的太子位。问题是他已病重,时日不多,办法更少。就在此时,魏征得到了一份智永和尚悼念其弟的《俯仰帖》,篇中以昔怀今,感物伤人,比照祖先王徽之和王献之的兄弟之情,来悼念弟弟智欣。魏征看到此帖后,灵机一动,决定借题发挥,将《俯仰帖》广为刻印,向天下宣扬“手足亲情,天地钟之”的理念,进一步确定正统的“立嫡以长不立贤”的皇位继承规则,防止当年玄武门之变重演。他甚至策划了一个周游全国各地发放《俯仰帖》的活动,比照当年智永周游全国寺院发放《真草千字文》的壮举,以造声势。然而,还没等到实施这个计划,魏征就溘然而逝了。
魏征死后不久,太宗皇帝不知从何处得知了他的计划。恼怒之下,太宗坚决废掉了不成器的太子李承乾,还亲手推倒了自己为魏征立下的墓碑。因为他终于发现,尽管他们共同创造了君臣和谐典范,但魏征始终没有在心中认可他当年的行为。这么多年,魏征始终对“手足情深”耿耿于怀。也就是说,他至死都把太宗当做一个谋杀亲兄弟的凶手。如果《俯仰帖》流传出去的话,就是对太宗杀兄弑弟的绝妙讽刺。最让太宗无法接受的是,魏征居然恨了他一辈子。后来,究竟是谁给太宗出的主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太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俯仰帖》和《兰亭序》拼接起来,使之成为一部新的《兰亭序》。
让真相湮没的最好方式,不一定是毁灭它,也可以用另一个更完美的假象来取代它。
于是,全新的《兰亭序》横空出世了。它就是现今广泛流传于世的版本,我不厌其烦将其全文引用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意思和原来的《兰亭序》已经大大不一样了,甚至有了天壤之别。原来的《兰亭序》,只是对一次修禊活动的简要记载。而改造后的《兰亭序》则在原文抒情记事的基础上,以“死生亦大矣”为重点,大量抒发对忧与乐、生与死的感慨。它提示人们,生与死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自然现象。由盛到衰、由生到死,是一种必然,也就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促使人们珍惜人生,爱护生命。
但太宗此举,却于无意之中,为我国的文化和书法艺术宝库留下了“千古一帖”。《兰亭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写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兰亭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平和奇崛,大小参差,错落有致
,既精心安排别具匠心,又无做作雕琢之痕迹,一切仿佛浑然天成。《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魏巍高峰,全篇章法、结构、笔法美轮美奂,让人无可挑剔,其字被誉为“铁划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甚至有人引用《洛神赋》中的佳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来对其赞美,因而被历代书家称为“中华第一行书”。据说唐太宗将《兰亭序》与《俯仰帖》捏合在一起后,专门让赵模等钩摹多本,分送诸位皇子和亲贵大臣。同时,还集中大臣中最杰出的书法家,制作了许多《兰亭序》的摹本颁临天下,让全民修习。其中最著名的有:冯承素本,简称冯本,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又称为“神龙本”;虞世南本,简称虞本,亦称“天历本”;褚遂良本,简称“褚本”,因卷后有米芾题诗,亦称“米芾题诗本”:欧阳询本,因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武定县,又称为“武定本”。这些临摹本均精彩绝伦,每一幅都堪称国宝,其中冯承素的“神龙本”,被公认写得最好。
当人们争相欣赏《兰亭序》绝世的书法艺术,体味其中博大的思想意境时,已经没有多少人去关注李世民的登基原罪了。可以说。太宗皇帝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由于太宗皇帝是始作俑者,所以,王羲之的作品及后人仍然在李唐王朝的一些朝代引发过一些小小的故事。比如,武则天称帝后,也学太宗皇帝的样子,下令寻访王羲之真迹。可是,经过梁元帝焚书和唐太宗结集,天下几无王羲之真迹可巡。最后还是王羲之九世孙王琳献出家中世代珍藏的王羲之真迹,才使武则天高兴起来。她下令将这些真迹刻成拓帖,成为流传于后世的《万岁通天帖》。王琳还做过一件大事:他买下了李世民在长安为魏征修的宅邸,在里边的密室中发现了魏征保留下来的奏章副本,并将它们编纂成书公之于众,证明太宗皇帝没有冤枉魏征,同时也使人们看到了这对君臣之间的真实关系。顺宗皇帝时,喜好围棋和书法,更喜欢王羲之的墨宝。他居东宫时的围棋国手王叔文和书法老师王伾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这个王伾,就是武则天朝大书法家王琳的后代。他和王叔文利用和顺宗皇帝的良好关系,掀起了以抑制藩镇割据、打击宦官势力为目标的“永贞革新”。但不久顺宗皇帝被宦官害死,王叔文被贬为司马,旋即病死。王伾得中风病,离开朝廷回家休养。喧嚣一时的“永贞革新”刚刚开张就落下帷幕,让人扼腕叹息。不过这些与《兰亭序》已没有多少关系了,只是历史的一点余波微澜而已。
(责任编辑:韩玉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亭序写的是什么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