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美食排行榜前十名街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走过很多古城、老街,它们各具韵味,然而我特别钟情家乡临海的紫阳街。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崇文厚德,文脉悠远;紫阳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明风清韵,积淀厚深。紫阳街的古建筑、古巷陌、古商市、古民俗,为千年古城的缩影,文化府城的精华。紫阳街名由紫阳真人而来。紫阳真人是道教南宗始祖,原名张伯端,他生于此、居于此,其《悟真篇》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不朽巨著。至今临海仍存有雍正皇帝为之题写的“至真妙道”摩崖石刻。街上有紫阳桥、紫阳坊、紫阳故里、紫阳宫遗址,1998年为纪念这位杰出人物而命名紫阳街。紫阳街自南向北共长一千零八十米,是目前国内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被誉为“淅江第一古街”。作为台州府城所在地,紫阳街积淀着历史,弥散着文化,叙述着故事。无论是谁,无论何时,当你踏进这条街时,你总会被一种气氛所感染,你也会心如止水。让我们一起漫步紫阳街,用心去触摸昔日的温情,抚摩斑驳的色彩,谛听悠远的回响……紫阳街82号,张秀娟剪纸艺术工作室。主人张秀娟是临海剪纸的传承人,其先祖张芝敬是元朝末年剪纸大师,传说能在袖中剪纸。临海剪纸有六百余年的历史,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张秀娟的作品中,我读到了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读到了书法名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更能感受到她的作品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如廉政系列剪纸成了反腐倡廉的活教材。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创作了《巨龙腾飞》;2010年上海世博会,她创作了迎世博剪纸作品。剪纸艺术如何突破创新是摆在剪纸大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张秀娟在剪纸和书法中找到了结合点和突破口,其创作的书法剪纸作品《沁园春·雪》《兰亭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难怪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王伯敏称张秀娟为“中国书法剪纸第一人”。紫阳街153号,蔡永利秤店。永利秤店始创于1861年,店主蔡雪贞是秤店第五代传人。2009年永利木杆制秤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店里大大小小的木杆秤让人目不暇接,各式各样的秤砣、砝码和制秤工具,令人惊叹。她家有一杆巨秤长三点五米,秤砣重九公斤,可称六百二十五公斤重量,被称为“中国第一秤”。她还珍藏另外两件宝贝:一件是戥秤,这是一种极小的秤,专门用来称金、银、药品等分量小的东西,其测量精度为一厘(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一点二五毫克);另一件是刻有八仙和十二生肖的秤,秤杆上八仙和十二生肖栩栩如生,她说这杆秤是独一无二的,会作为礼物传给子孙后代。随着电子秤的普及,传统的木杆秤也随之遭到了巨大冲击,这一文化遗产何去何从?蔡雪贞在现代生活的不断考问中,依然坚守着属于她、也属于世界的文化家园。紫阳街376号,白塔桥饭店。来临海,识货的人自然会慕名而至白塔桥饭店。这是一家集体所有制饭店,成立于1958年,是临海饮食行业的老字号。饭店规模不大,目前也只有十余名正式职工。虽经变迁,可菜的味道和饭店的火爆场面却是几十年如一日。走进店里,第一眼看到的是刚出炉的临海著名小吃火烧饼。临海火烧饼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家饭店是最正宗的,火烧饼有甜咸两味,香味独特,让人嘴馋。这个饭店如果论环境、服务,算不上高档,但当地的居民、远道的游客都喜欢到这里,因为他们看重的是这里地道的临海滋味,浓郁的府城风情。紫阳街385号,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方一仁在府城临海可说是家喻户晓,这个招牌已深深地烙在老百姓的心中。据了解,方一仁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由慈溪方庆禄、方庆彩兄弟创办。走进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中药店铺,满眼可见贮藏中药的瓶瓶罐罐,药铺的掌柜和伙计正在抓药、核方,台州本草牌匾下的蜡像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中医。二楼“壶中多是长生药,架上常储不老丹”的横匾高悬正中,这里展示的是方一仁起源和发展的史料、中药传统研制器具及中药动植物、矿物标本。古旧的医书凝结着老中医的智慧和心血,发黄的药方折射出中医药的源远流长。方一仁的发展历程及经营理念蕴含着医者仁心、济世救人的宗旨。紫阳街468号,“郑锦文”的招牌赫然上挂。这郑锦文是何许人?这店又经营什么?当我偶然读到一篇有关篆刻家郑德庸的文章时,才知这里是郑德庸的居所,是一户金石世家,临海的百年老店。郑锦文、郑德庸、郑鸿庆,一家三代,都以篆刻为毕生事业,是名副其实的金石世家。德庸先生从认字识篆学起,又刻苦自学四书、史记,潜心练习书法,正草篆隶、汉石魏碑,无不涉及。在篆刻艺术的追求上,他讲究读谱、践行、创新和篆写、布局、奏刀的三位一体,一生埋头篆刻,既有家学渊源,又能自成一派,其篆刻艺术达到了一定高度,得到了吴丈蜀等书法名家的称赞。现在三代篆刻家均已辞世,但金石传世的艺术精神,同他们的艺术作品一起,已深深地镌刻于紫阳街景中。紫阳街一路走来,历史文化遗存遍布,民间传说故事动人。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郭凤韶烈士纪念馆、千佛井、世博家庭戴家、街区的牌坊,每处都值得留恋驻足,每一处都令人沉思遐想。还有紫阳街区的龙兴寺,始建于唐代,曾为台州之首寺,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千佛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始建于北宋,是明清时期台州最大的文庙府学,开创了台州文庙“庙学合一”的新体制。广文祠,始建于唐代,纪念的是广文馆博士、台州文教启蒙者、有“诗书画三绝”之誉的郑虔。走进紫阳街一条条小巷,也是精彩纷呈。四顾巷、九曲巷、摆酒营、大龙须、三大夫、十伞巷……这些巷名令人遐想,也蕴含着动人故事。十伞巷,曾是临海明代名人王宗沐的旧居。王氏家族有“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的称谓,为官清廉,家有百姓所送“万民伞”十把,十伞巷因此而得名。而当你走到永安路小龙须巷时,看那条长长的、窄窄的小巷,又会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想起那油纸伞和丁香姑娘……很多人来临海是冲着吃来的。临海依山傍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有鲜美的海之味,也有丰富的山之珍,而除此之外,更彰显传统的饮食文化特色,充满浓浓的乡士气息。紫阳街最著名的小吃当推蛋清羊尾,蛋清羊尾是临海列入《中国菜谱》的特色名菜,以鸡蛋清、豆沙和少许麦粉为原料,先取蛋清,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直至能竖起筷子为止,再包裹豆沙丸子放进沸油里炸,待到三分微黄便可捞起装盆,撒上白糖,即可食用。蛋清羊尾色、香、味俱佳,油而不膩,甜而不涩。紫阳街最有临海特色的美食非食饼筒莫属。食饼筒,又称麦油脂,这是临海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主食,用一张薄面皮裹以十余种菜肴卷成筒状。麦油脂里面的材料荤的有肉丝、猪肝、黄鳝、肥肠,素的有菜头丝、米面、豆面、蒿菜、洋葱、胡萝卜等。除夕夜,一家人围着整桌菜包麦油脂,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没有它,就不叫过年了,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家宴。对临海人来说,麦油脂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它折射出质朴而隽永的生活,更融进了从容而醇厚的情感,在外的临海人,一看到麦油脂,就会涌上思乡之情。而糟羹是临海人元宵节吃的美食,在临海一带流传着“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的谚语。你一定好奇临海的元宵节为什么是正月十四?当地百姓有孝子改节说、戚继光抗倭说、唐初筑城说等许多传说,莫衷一是,但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吃糟羹的习俗那是不争的事实。糟羹的主原料为米浆,佐料为芥菜、香干、虾皮、串豆板、冬笋、牡蛎、香菇、咸肉等切成丁,混合烧成鲜香美味的糊状小吃。吃过糟羹,大家碰面时就问发财羹吃了没有?还相互到各家去吃发财羹,然后走上街头,观花灯、看舞狮、猜灯谜,加入闹元宵的队伍。其实临海的特色小吃还有很多很多,如麦虾、扁食、青团、擂圆、麦饼、马蹄酥、羊脚蹄、海苔饼、青草糊、红糖馒头、姜汁调蛋、乌饭麻糍、萝卜丝、芋头面、豆面碎、梅花糕、白水洋豆腐、沙蒜炒豆面,等等。漫步紫阳街,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感悟。“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是时任台州市委书记蔡奇对临海的评价。走在紫阳街上,随便跟人搭话,你都会感受到一种文化的脉脉温情。除了历史文化积淀厚深外,紫阳街最与众不同之处是这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有别于一些老街的商业味,这里保留了老街的本色和原生态。在紫阳街改造过程中,原住民悉数保留,老街沉淀下来的习俗也得以延续。走在紫阳街上,仿佛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们能目睹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更能体会百姓的生活哲学。老街居民,看似平常、普通,但不简单,充满着爱、充满着温暖,生活宁静、安详而幸福。朱自清曾评价临海人“和自然一样的朴实”。临海人的这种恬淡温馨的生活传统,这种诗意化的散淡节奏和宁静致远的平和氛围,构成了紫阳街最为灵动的元素,凝固为紫阳街的独特风格,成为临海民风的个性特质。一路走来,总感觉紫阳街看不够、吃不够、逛不够,心潮也是跌宕起伏,思维在时空的转换中跳跃。一千零八十米的紫阳街不算长,但我们不得不佩服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慢慢看,细细品,你准会品出古街、古建筑、古店铺以及古风遗韵之妙境。紫阳街逛完了,而我们却仍然浸润于紫阳街的过去与现在、熙攘与宁静、平俗与风雅之中……在紫阳街的最北端,在悟真坊下,我面朝紫阳故里的照壁,闭上双眼,平复心绪,沉思片刻,脑海中的紫阳街渐渐清晰:“紫阳街,一条历史的街,一条文化的街,更是一条生活着的街。”走过紫阳街,难忘紫阳街,恰如当代著名诗人伊甸把这份难忘谱写成《临海紫阳街》的诗,藏进他的记忆深处……临海紫阳街这条长长的街,总是走不完我挽着阳光的手臂走进我的童年走进我的前生,走进一千年的小小欢乐和沉沉哀怨如果有一扇慈祥的木门后面闪出祖父的旱烟管我会像孩子一样呼唤—一“爷爷,我回家了!”“我的青团子和烤番薯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阳美食排行榜前十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