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商问题?

【问】 1.智商的心理学定义是什么?(和日常理解是否不同) 2.智商是多元的还是可以用单一的指标代表、测量?(所谓g-factor) 3.其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如何? 4.智商的重要性究竟如何,是否真的是预测个人事业表现、家庭幸福、犯罪情况、寿命等的最佳单一指标,乃至如一些保守主义者(如美国畅销书《钟曲线》)所言,是阶级、贫富分化的主导因素?

首先,根据你的描述,你其实问的是智力而非智商的定义。关于智力(或者任何一个心理学概念),通常都有两种定义,一种是描述性定义:智力反映的是一个人(或动物)在逻辑、理解、推理、学习、创造性等方面的能力;另一种是操作性定义:也就是通过某种有效、明确、可量化的方式来测量一个人的智力,并通过与其他人的比较计算出他的智力在一群人中的相对水平,以智力商数的结果表示出来,这就成了智商。大众的理解可能没有这么精确,但日常交流时互相之间提到智力或智商时也不至于有明显的误会。

其次,关于智力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学界主流共识正是单一的g-factor,这个名称来自心理统计学的祖师爷之一的Charles Spearman,他运用统计分析发现当时流行的各种智力测验的结果,互相之间都有着的明显的相关性,通过他发明的因素分析方法,他发现了这些测验都在测量一个共同的因素,他称之为普遍智力因素,简称g-factor。我们目前测智商常用的各种智力测验,也仍然测量的是g-factor,它的有效性和独特性在于,它能够与一个人的日后成就、收入水平、情绪和性格的一些维度,甚至是脑容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但具体的相关程度有大有小)。

多元智力理论在学界属于非主流。用行话来讲,g-factor是自下而上数据驱动得到的结果,而多元论是自上而下人为构建的产物,后者看上去漂亮动人,但跟科学事实可能没有太大关系。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Robert 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论,他前后构建了好几次,最新版本是将其命名为“成功智力”,包含三个成分,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都是名思义的术语。据说拥有了它们你就拥有了成功的人生。另一个是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论,他把人的智力分成了八种:逻辑-数学、语言、音乐、空间、身体-动觉、自省、交际和自然探索,这个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因材施教”嘛。但为什么不可以是七种、十种或者十六种呢?后来有研究发现,这些智力大部分跟g-factor正相关,实际上是一种混合了g-factor、具体认知能力和某些性格特征的大杂烩。对了,以上两个多元论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把智力分解为三个子成分,后者是把智力分类成了八种。

再次,关于智力的先天后天影响,这个用图中左半边可以基本说清(右半边是关于性格的影响,均出自Briley and Tucker-Drob[2015]的研究综述)。我们一出生,基因(黑线)就开始马不停蹄地逐渐、快速施加它对我们智力的影响,但直到我们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家庭(浅灰线)对智力的影响很大却逐渐让位于基因。待我们进入学校之后,家庭影响显著下降,而基因影响进一步提升。再到我们完成了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之后,家庭影响持续走低,社会(深灰线)影响持续增加,而基因影响持续高位保持稳定。顺便指出的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我们的智力会在中年期达到巅峰(有数据显示高达80%),再逐渐回落到图中60%的水平。

最后,智力确实很重要,但肯定不是唯一重要的。它确实是预测一些人生状况的最佳指标,但不是预测所有人生状况的最佳指标。而且这里还有两点注意,第一,心理学家并没有真的拿各种心理特质去全部性地预测过各种人生状况,肯定还有一些空白(可能觉得测那些空白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很难说“最佳”就一定是没有更好的指标存在;第二,即便是最佳指标,它的预测力也未必很强。比如智力与成年后收入的相关性只有0.2,这意味着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可以左右个人的收入,而不是单凭智力说了算。

顺便指出一个常见误解,就是大众很喜欢说的“情商”,其实是“情绪智力商数”的简称,也就是说,有些心理学家把情绪也视作一种智力,这并没有得到学界普遍认可。以前常常听到某某人是“智商高而情商低”的说法,仿佛理智与情感是不可兼得的,这大概是受到文艺作品里常有的书呆子、nerd形象或媒体偏爱报道“高分低能”的影响。这几年倒是有了点儿新口风,粉丝们常常喜欢称赞自己的偶像“双商高”。偶像们未必真的双商高,但“双商高”这个人设倒是符合心理学研究结论。比如,很多研究都证明了,平均而言,智商更高的人,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更好,一辈子心理也更健康、生理也更健康,末了活得还更长。

由荷兰统计遗传学家Danielle Posthuma领衔一百多位科学家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一项元分析研究,从遗传学水平,充分揭示了人类的智力与其他特质的相关关系以及可能的因果关系。

就统计学意义而言, 智商越高的人, 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状、精神分裂症、冠心病的可能性更低; 腰臀比、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更小; 神经质倾向更低; 孩子的数量更少; 生第一胎时的年龄更大; 寿命更长; 患自闭症的可能性更高; 戒烟的可能性更高; 学业成绩更好; 颅内容积、婴儿头围更大。

但人生不是只有智力和只需要智力,社会亦如此。心理学家研究智商,既是为了追求科学真理,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福祉。像《钟形曲线》那样过度的推论,已经超出了科学适用的范畴,不予置评(其实相关讨论在英文世界一搜一大把)。就像我前些天评论教育部出台的高考新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生(参见、、、),就是一种合适的促进社会公平的方案。先天拥有好基因的人,未必后天能拥有好环境,这反映的正是空有智商的局限性,我们通过为这样的穷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不仅有效配置了教育资源,最终也会让整个社会都从中受益。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光荣与伟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测智商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