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久了还可以吃的?

创业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曾经有过管理经验,也不会因为曾经你有品牌,你就会少犯错误。

招来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公司差点垮掉

我们公司是2014年成立的,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两条业务线,一条叫招聘,一条叫咨询,俞朝翎(创业酵母创始人,又称俞头)最擅长咨询,而我最擅长招聘。

当时我觉得,如此成熟的业务线,而且所有的流程我们都会管控,KPI 细节管得非常清晰,所以我们应该可以马上复制这种模式。

2015 年我们招了两批人,第一批是一批 90 后应届毕业生,进来后我们进行培养。第二批我觉得应该招聘非常成熟的管理者,就从其他的猎头公司挖到三个明星员工。这三个人年纪轻但资历很深,加上我们又招了三个非常厉害的人,一共组建了一支由我亲自带领的六人团队。

我就每天早上带他们演练,分析公司商业模式优点和缺点,梳理人才结构。我每天早上做一遍,他们学得非常快,六个月以后就能跟老板画出整张组织结构图了。那年我们六个人的团队创造了全国最顶尖的业绩,每个人一年做到几百万。

结果 2015 年底的时候,我们很痛心地让这顶尖的六个人离开了。

因为我发现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与我们不一样。我们创办这家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家,我们公司的使命叫做陪伴和成就未来新商业领袖。但他们最关心的不是陪伴和成就,也没有兴趣去发掘你是一名什么样的 CEO。

他们最关心的事只有一件:老板,今年能不能口袋里再给我多放80万?

当时我跟俞头特别痛苦,如果开掉他们,公司一下垮了,整个招聘团队就没有了,刚毕业一年的年轻员工也没有人带了。如果说要他们留下,我们就会和自己的愿景使命背道而驰。这根本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今天创业不是想通过这个事情赚多少钱,原本我们俩就不那么缺钱了,我们就是想帮别人。

招来价值观不一致的人,酵母用一年的时间付出代价。

再次犯错,初级管理者空降

2016 年,我们又犯了一个错误。我们 2015 年的时候招来一群成熟的猎头,价值观跟我们相悖。那这一年我们吸取教训,去找价值观一样的人。

我们在原来阿里的体系内,招了一批看起来成熟的管理者。他们管过很大的团队,有十多年的销售管理经验,跟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极度一致。结果没想到,一年下来后,我们公司原来的90后员工们,80%都离职了,为什么?

第一,跟着这帮老大赚不到钱,做不出业绩。

第二,因为老大每天都开会,一开会五六个小时,让他们很烦。

后来我就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去空降初级管理者。

初级管理者原来可能是个城市经理,他们刚刚担任比较低的管理岗位,当老板心态是最重的。

第一,他们特别喜欢权威的感觉。

第二,他们没有能力去融会贯通,因为两个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业务。

第三,他们的心态已经弯不了腰了,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看管理报表,开管理会议,想通过管理会议去解决问题。

他坐在那里不知道现在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就每天占用晚上的时间,长时间的开会。但开会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也不能帮助员工拿到结果,还要作威作福地当他们的老板,所以员工都不愿意跟着他们。

员工跟着老板就图两样,第一有肉吃,第二能学到东西。当两者都没有的时候,如何留得住人心呢?

经历 2015 和 2016 年的坎坷之后,我们在 2017 和 2018 年自己带出来一批人,后面发展就顺利很多。我讲自己的故事,是为了告诉你在公司管理当中最难最痛的点,就是招聘。

你真正想要招的人,长什么样?

前几年我跟很多董事长一起工作,亲自服务超过 900 个大大小小的企业,通过这么多的样本以积累我们的方法论。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老板里面都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90%的老板不知道自己要招聘什么样的人;

第二个,可怕的是老板跟HR描述他要一个什么样的人,HR招来的人100%跟描述的人不一样,差别巨大。

第三个,更可怕的是HR联络了一批所谓的猎头公司来帮他招人,这些猎头公司只根据传递的岗位描述,在猎聘、51Job、智联上大规模的去翻简历。

甚至为了提高效率,HR 一次性合作搞十个猎头公司。接下来所有人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十家猎头公司每天送一百份简历,HR 进入疯狂的打电话过程,扰乱整个市场,恨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岗位在招聘。打完之后好不容易选到几个人,老板一看又都枪毙了。

这就是招不来合适人的原因。

要找到适合企业的人,需要分三个维度:

招聘合适的人,首先需要画出人才画像。第一层是怎样做出自己,判断其基础素质,这个是最重要的。

基础素质中根据不同层级岗位需要不同的基础素质。

成为合伙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个叫共同愿景,第二个叫背靠背的信任加包容,第三个叫互补。

在合伙人层面,是不可以一厢情愿的,不能说因为你有才,所以你非要强嫁给我。而必须要因为天生喜欢。他对你从事的这个行业是天然有兴趣的,这叫共同愿景。

第二件事情叫做背靠背的信任加包容。信任的第一层意思是“信任是一种选择,我们先选择去相信别人”。第二层信任是一种境界,要做到“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合伙人其实与婚姻并无不同,包容很重要。CEO当中很重要的潜质是开放包容,因为创业的时候每个人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在这条赛道往前跑的时候,一个CEO进步的速度,是开放包容的程度决定了的。

互补分两部分,一部分叫做能力的互补,另一部分叫做性格的互补,缺一不可。

能力的互补,比如说一个公司要有人懂产品,有人懂技术,有人懂销售,有人懂市场。如果我是一个技术背景的人,最好搭一个商业化的合伙人,做出来的产品都能卖得掉。但如果我是一个销售出来的人,最好搭一个有产品思维,有技术思维的人,能够平级的去考虑问题。

性格的互补性特别重要,否则团队里面就会有很多的内耗。我跟俞头合作这四年多的时间,我们两个从外表看是180度平行相反的。他是一个非常谨慎严谨的人,我是一个非常灵动、没有边界的人。我们特别不一样。但是我有任何事情,第一时间会抓起电话咨询他,我们平均达成共识是一分钟,这是因为我们底层的价值观是相同的。

高管,招聘时要看三点,一是胸怀格局,二是战略眼光,三是超越伯乐。

高管是带领各个事业部门打仗的,公司中事业部和事业部之间最喜欢的就是打仗。

但凡有打仗,总有人会打输,输了以后,利益暂时受到损害,是撂摊子不干,还是造反,还是接受委屈,说不定下一次好的机会就轮到你了。所以这就是胸怀,在高管考核他的底层素养的时候,胸怀很重要,格局很重要,千万不要找那些心胸特别狭窄的人,对利益斤斤计较的人。

战略指引方向。如果一个高管没有战略方向,导致的结果是全军覆没。

对于一个高管来说,执行力特别强,我害怕他方向错了。他方向一旦错误的话,百分百,一个团队不落的会全部入坑。但如果一个团队执行力不那么强的话,还有些人不愿意进去,他还不会全军覆没,所以在高管这个地方战略是特别重要的,这是必要的考核能力。

高管是必须会带团队和培养人的。如果一个高管不能够源源不断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公司是没有前途的。

假如今年要招聘500人,不是招聘能力决定的。今年要招聘500人,是要去看你公司内部有没有能够带500人的管理者。如果有就可以招,如果没有这些人招进来,没人管的话都是麻烦。

管理层,招聘时需要具备三点,根红苗正,业务管理体系,管理团队能力。

第一,根红苗正价值观特别好。

第二,有业务管理体系,他知道如何定目标,如何追过程,如何拿结果,知道如何进行区域化管理,如何开好一次月度会议,也知道怎样去提拔一个干部,怎样搭建一个班子,通过数据报表发现问题,那么这些就是科班的业务体系,是必须得具备的,因为他是要带团队的。

第三,他必须有管理团队的能力,班子能不能快速地带起来,招进来的人如何去培养,这些人该怎样去考核,这个班子该怎么样去建文化,这是对一个中层管理者的要求。

软性要素,可以分为两点判定。

第一看招聘进来的人是否与企业的文化味道相同。比如说公司里面都是很有激情鸡血的人,一个人每天晃晃悠悠的,他肯定是不能适应这个企业的文化。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你企业的文化和味道呢?特别简单的一个道理,凭感觉喜不喜欢跟他成为朋友,喜不喜欢不停的跟他去聊天,你们是同样的人吗?我们人做事情总得有点感性,不能所有都是理性的事情,所以感性的直觉特别重要。

第二看与其直线老板性格的匹配度。招进来的人要特别关注他汇报的对象是谁,因为他汇报的老板就是他的天,他们两个之间匹配不匹配,直接决定了这个再厉害的人进来能否存活。

硬性要素,判定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企业发展不同的阶段,决定了要招聘的人是不同的。企业一般分为初创期、快速成长期、成熟稳定期。

初创期,招聘高管一定是由公司业务决定的,初创阶段最重要的是业务生存。这期间的高管是要招之前虽然做过高职位,但还能够趴在地上干活的人。

在初创期,主要是考察高管两点,第一点,有落地的心态和快速拿结果的能力。

第二点,人品是不是德高望重。初创期对高管的人品要求是最高的,毛主席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人品不行,他会把下面的人全部带歪。

企业发展到快速成长期以后,业务需要将一团乱麻理出井井有条。所以这时特别需要有体系化的高管加入

当年阿里巴巴在2005年快速发展的时候,邓康明等一众有经验的体系化人才进入阿里开始搭建体系,因为体系不搭建,是永远没有办法从初创公司变成一家快速成长型的公司,企业老板每天只会被人的事情搞晕掉。

企业进入成熟期,业务基本上是一条直线了,但这条直线不会是永恒的状态。根据第二曲线的原理,只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找到了第二曲线,业务往上飞;第二种则是往下掉,这时,需要找的高管是破局的人。

极度有勇气,内心极度正直,极度没有私心的人。

能力上希望他是外星球来的。假如说我公司从100亿美金想跳跃到1000亿美金的时候,就要找1000亿美金星系来的人。所以这个破局的人一定不是来自于你这个星系的。不是你这个公司体量的,或者不是你这个行业的,或者比你拥有更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总之非你本星球的。

成熟期的高管最重要的事情,跟随老板做变革。组织在变革的时候,原来关系的打破,利益的打破,业务流程的打破,一个人即便再有觉悟,天天被扰乱,原来的饭碗都被打破了,也会不高兴,更何况有些是没有那么高觉悟的人。组织变革能够成功,最核心的老板是第一责任人。

第二,岗位胜任力决定了要招聘不同的人。岗位胜任力说白了就是,这个岗位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公司之所以招不来人,是因为HR只做了岗位描述,但岗位描述其实只占招聘的1/4。

第三,硬性的是商业模式,这决定了要招聘人的硬性条件。

比如一家公司是以大客户营销为模式,另外一家是以中小型企业做地推为模式。这两家公司要招聘的销售副总却是截然不同的。

因为业务模式决定,大客户销售产品客单均价超过100万以上,他需要对行业内的人非常熟悉,有极强的人脉关系,对这个行业有洞察,所以只能从行业内的资深人士里面找。

对于另外一家以中小型企业地推为模式的公司,就需要有地推的销售负责人。可能美团做商户的,阿里做小企业的就特别合适,因为其模式都是小B。

你的客户长什么样,你要招聘的人长什么样。

人不对,做什么都是错的

在招聘中,如果选择的人不对,培养不会有效,考核也不会有效,激励更不会有效。顶尖的人吸引一流的人才,因为一流的人才心胸开阔,他可以去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为什么二流的人只能招三流的人,他之所以是二流是因为他的学习力、心胸都是不够开阔,所以他一定是招来三流的人。

三流的人招不入流的人,或者叫庸才,因为吸引力法则。你很优秀,你会被一个很优秀的人吸引。然而反过来讲,如果选择的人不对,劣币会驱除良币,进来的人不好,结果是好的人会离开。

管理公司中,最大的成本与浪费是管理者把时间花在了不应该花的人身上,在不合适的人身上浪费了最多的钱。

酵母用两年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的公司需要多久呢?

千万当心,很可能会让你

俗话说“清明蔗,毒过蛇!”

意思就是清明前后的甘蔗

那简直是比毒蛇还要毒!

不久前宁波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今年2月,家住鄞州51岁王女士一家吃过早午饭就一起去边郊古道爬山。

“因为天热,我们就边爬山边吃水果。当时就觉得那甘蔗不对,已经红心了,但她不舍得扔,结果家里人没吃几口,基本都她吃了。”王女士丈夫回忆道。

结果下山路上,王女士和其他吃了甘蔗的家属相继出现恶心呕吐、胸痛的症状。王女士症状尤其强烈。家人立即把他们送到最近的医院。

到了医院,检查都没来得及做,王女士就出现肺水肿,血氧饱和度骤降,呼吸衰竭,生命体征不稳的情况。

根据家人的描述,结合王女士病情症状,医生诊断是霉变甘蔗重度中毒。

医院第一时间邀请了麻醉科、ICU(重症监护病房)、心内科等共同会诊,在王女士急性发病后急诊第一时间插管用药抢救治疗并立即送入ICU。但截至目前王女士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已经出现身体多脏器系统性功能衰竭。

怎么突然病状如此严重呢?

医生介绍,“甘蔗是秋季成熟,目前吃的都是存储过后的甘蔗。储存条件好的,既保存了原有水分和口味,也可以正常食用。但如果运输过程、储存方式以及环境条件等不好,就可能导致霉菌生长,产生大量毒素。”

这对于爱吃甘蔗的小编来说

美味的甘蔗也正大量上市

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2017年厦门一对夫妻

吃甘蔗中毒双双住进医院

2017年2月20日,厦门莲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了一对小夫妻,他们互相搀扶着,两人都面色苍白。

小夫妻对接诊的医生说,前天晚上他们在水果店买了一根甘蔗,回家分食了两截。结果到半夜的时,两人开始腹部绞痛、不断呕吐,拉了一晚上。

煎熬还在持续,到了白天,二人更是头痛欲裂,只能请假在家休息。

医生详细检查发现,患者的症状很可能是甘蔗惹的祸——霉变的甘蔗中有一种神经毒素,不到0.5克就可以使人发生中毒的迹象,在进入人体后会被迅速吸收,短时间内引起广泛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据此,医生为夫妻俩补充适当液体防止脱水,并酌用药物预防继发感染后,患者的病情终于得到缓解。

据了解,甘蔗霉变后会产生一种神经毒素,这种毒素是青霉属和曲霉属等少数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3-硝基丙酸。3-硝基丙酸对多种动物具有毒性作用,被人体吸收后,发病急,一般是十几分钟至十几小时。短时间内就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脑水肿、头痛,重者抽搐、四肢强直、足呈鸡爪样、瞳孔放大,严重者可导致缺血、呼吸衰竭死亡。还有部分因甘蔗毒素导致中毒的患者留下语言、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只要是霉变的甘蔗都有中毒的风险,严重者或致死,即便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也可能留有后遗症,所以,霉变的甘蔗一定不要吃。

资料显示,甘蔗霉变后产生的毒素(3-硝基丙酸),一般中毒的剂量是12.5毫克每公斤体重,也就是说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毒素中毒剂量是0.75g;20公斤的孩子毒素中毒的剂量是0.25g。

各地最近的甘蔗会越来越多

吃甘蔗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甘蔗收割主要在十月至次年三月,发霉主要在收割后,因储存较长,特别是越冬出售,由于储存、运输条件不当,造成霉菌生长。

尤其是未完全成熟的甘蔗,含糖量低,更容易变质。我国北方的甘蔗大部分运自南方,大量甘蔗往往因其存放时间长,加之长途运输过程中的堆积、碰撞等原因,造成甘蔗发热,温度升高,导致节菱孢霉菌等微生物繁殖,从而导致部分甘蔗变质。

春季是甘蔗售卖的尾季,也是中毒的多发季。在中毒后会发生呕吐、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毒素的潜伏期短,最短的只有十几分钟,长的十余小时就会发作。

误食后容易引起霉菌中毒,轻则出现恶心、腹泻、头昏等症状,重则可能出现抽搐、昏迷,导致视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严重者还会双目失明、患全身痉挛性瘫痪等难以治愈的疾病,甚至死亡。

发霉的甘蔗质地较软,表皮缺少光泽,有霉斑。通常一些卖家为了把变质甘蔗尽快处理掉,会把表皮洗净,因此光从外观很难辨别甘蔗的质量。

建议大家购买时,最好要求卖家切开甘蔗查看,一般霉变甘蔗外皮呈灰暗色,内部质软,有霉味或者酒糟及酸辣味,剖面呈淡黄、橘红、棕褐或有灰黑色斑,有时可见黑色霉点或白色菌膜。

挑选甘蔗时,发现断裂面纤维质变得粗糙、干涩,并且有菌丝霉斑,说明甘蔗放置时间过长,不宜食用。

存放时间较长的甘蔗,不仅水分流失、口感变差,还容易产生霉菌。因此,甘蔗从采摘到存放最好不宜超过2周,应尽快食用。

有的甘蔗切来,瓤部颜色较深,如果呈黑色或红色,便是发霉变质的甘蔗。一定不要变色的甘蔗!

甘蔗汁虽然好喝,但小健建议大家自己买新鲜的甘蔗榨汁喝,尽量不要购买路边摊售卖的甘蔗汁。一条甘蔗能榨出五瓶汁,这样榨法除卫生条件不忍直视外,你确定没加水?

同时建议大家尽量不要购买,因为售卖的甘蔗汁多为成品,无法判断甘蔗质量好坏、新鲜与否。

食甘蔗之前,需要用清水把甘蔗皮洗干净,再削去外皮才吃,或把甘蔗洗干净后,用开水浸泡30秒钟以上,就可以有效地杀灭黏附在蔗皮上的寄生虫卵。

儿童和老年人购买甘蔗汁,应选择新鲜干净无霉点斑、去皮后色白不发红、无酸霉味及酒糟味的甘蔗,随榨随饮。

另外,孕妇对于甘蔗这样含糖高的食物不要吃太多。女性在孕期完全可以食用甘蔗,但要注意甘蔗的质量。

适当吃甘蔗,有益身体健康。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钙、有机酸、矿物质等;还含有大量的铁、钙、磷、锰、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别是含铁量,每公斤达9毫克,在水果中含量是最高的。

甘蔗素有“补血果”的美誉!有清热解毒、清洁牙齿、预防口臭、润肠通便、解酒、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等功效。

但一定要小心、正确享用!

否则美味会变成“骇人毒药”

嗑瓜子的时候总会出现磕到几个很苦的瓜子,这些就不要再吃进肚子里了。因为这些瓜子发霉了,里面很可能含有化学致癌物质——黄曲霉素,若是长期食用这些苦味瓜子,可能会有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土豆在日常生活中被用来做许多菜,很常见,但是,如果放置的土豆出现发芽的状态,这种不宜再食用了,因为发芽的土豆含有一种叫"龙葵碱"的毒素,且含量特别高,食用后容易引起人们食物中毒,因此,大家平时要注意那些皮肉青紫发绿不成熟或发芽的土豆,应避免食用。

红薯发生霉变,会生长出一些黑斑,其实这是一些有毒物质,即甘薯酮(苦味质)及其衍生物,这些有毒物质能耐受高温,不管是经过煮、蒸、发酵都不能破坏其毒性,人们大量食用后很容易引发中毒,如果红薯发生霉变,一定要避免继续食用。

秋葵中含有最多的就是蛋白质和各种糖类,这些成分在外壳受到轻微的损伤后便会很快的被氧化变质,当然菌类感染繁殖也不可避免,引起果荚变色,因此,秋葵发黑了就不能吃了。

食用变黑了的秋葵少量食用会损伤肝脏,而食用过多可出现中毒现象。

秋葵果荚有外皮损伤时便是完美的菌类培养基,若是没有及时烹饪食用,就会导致菌类大量繁殖,这种秋葵若是食用会引起肠道内菌群紊乱,轻者出现消化不良,严重可引起腹泻,甚至出现疟疾。

来源丨现代金报、广州日报、海峡导报、广东公共DV现场

杨梅香甜多汁,不用剥皮,吐核简单,而且啃起来不费牙……这么多优秀品质,让人不得不爱!

吃杨梅的时候,这些关于杨梅的小知识你又知道多少呢?

古时候也有一个北方人,十分热爱自家院子里的杨梅树。这是位陕西人,名叫杨广,后世一般叫他隋炀帝。

宋代的笔记小说《海山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某日,隋炀帝宫中的玉皇李,一夜之间忽而生出了许多新枝,宛如车盖一般,笼罩了方圆数亩之地。人人都说这是大吉的征兆,隋炀帝可没那么天真,听说了李子的事,沉吟半响才问道:“李树忽而繁荣,是何缘故?”来报喜的人傻乎乎地说:“昨日傍晚,听见天上有人说‘今李木当茂’,过得一夜,果然茂盛如此。”

隋炀帝面沉似水。岂有此理!李木当茂?我又不姓李,凭什么杨树就轮不到茂盛一回呢?于是他下令,要将妖孽的李树全给砍了。身边不少人都劝他,别啊,这是好兆头,留着吧。虽然最终没有砍树,隋炀帝还是气呼呼。直到过了几天,才真是大吉了,因为有棵杨梅树也是一夜之间繁茂起来。“杨梅和我同姓,好!”隋炀帝这才乐开了花。

后来入夏了,杨梅和李树同时结果,隋炀帝就开了个品果大会。谁知有人却评道:“杨梅虽好,味颇清酸,到底不如玉皇李甘甜。”众人纷纷附议。隋炀帝恨恨地哀叹:“难道真的‘杨不如李’?”后来要下扬州之前,杨梅树忽而枯死,只剩李树独领风骚。后面的事……大家也都清楚了,隋炀帝呜呼哀哉,李姓大唐则风生水起。

这则故事看着就像是后人编派隋炀帝编造的,不过“杨梅姓杨”这件事,至少在古时是人们普遍认可的。

好好的梅,怎么就入了杨门?

关于杨梅名称的 由来,宋朝人唐慎微编著的《证类本草》里,写到杨梅说过这么一句:“其树若荔枝树,而叶细阴青。其形似水杨子,而生青熟红。”李时珍进一步解释道:“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所以杨梅就叫杨梅了。

“水杨子”又是什么呢?这东西是桤木(Alnus cremastogyne)的果实,杨梅果的外形与之多少有些相似。但因为桤木果实较小,杨梅果大,而且说相似,又不是特别相似,所以李时珍的解释,有时也被后人诟病。比如当代的已故植物学和科学史学家夏纬瑛先生,在《植物名释札记》中就说,宋朝人那几句话,断句不太对头,应该这么说:“其树若荔枝树,而叶细阴青,其形似水杨;子而生青熟红。”就是说,各自都有理,反正杨梅的姓氏,其实是从别的植物那里过继来的。

但这并不影响杨梅的美味,它甚至几乎抢到了天下第一水果的名号。北宋有这么一段故事:福建士子以为荔枝天下第一,而江西士子不干了,非得说杨梅才是第一。这俩人一言不合就大吵大闹起来,最终呢,以“江西士子没吃过新鲜荔枝,只吃过荔枝干果”的结论收了场。这俩人其实还是互不服气。北宋名士王观,其实也比较偏向杨梅,所以他在《浪淘沙》词里写杨梅道:“莫将荔子一般看。色淡香消僝僽损,才到长安。”这是在说荔枝在运输途中难以保鲜,所以比不上杨梅了。

古人嘲笑荔枝无法保鲜,但要说杨梅,保鲜也是老大难问题。直到如今,民间也有“一日采收,二日变色,三日变味”的说法,由此可知古代的杨梅保鲜更没法指望了。苏东坡有诗句说“只有杨梅不直钱”,就是因为杨梅下树就要马上吃,不吃就放坏了,下树越多,越不值钱,不过他并非是贬低杨梅,他其实是杨梅的忠实拥趸。为了留住杨梅的鲜美,古人也想尽了办法。新鲜的杨梅可用盐腌制,也可泡酒,早在晋朝时就有“梅香酎”,是专门用来款待贵客的。明朝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也写到了杨梅的制法:“用腊水同薄荷一握,明矾少许,入瓮中,投浸枇杷、林檎、杨梅于中,颜色不变,味凉可食。”这办法不但对杨梅有用,其他水果也适合。

如今倒是方便了,新鲜的杨梅下树后,直接放入冰柜中冷冻,此后再用于制造杨梅酒或杨梅汁。真空保鲜冷藏技术也已用于杨梅的储存,在果实下树后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可以保证新鲜度,这样才可以把杨梅运输到各地销售。但在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之前,比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杨梅都哪儿去了呢?其实那时候的很多杨梅,都被制成了话梅。直到如今,各种“话梅”原材料里,杨梅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传统的话梅制作工艺里头,杨梅先用盐腌制,脱水皱缩之后,清洗晒干,再与加了调味剂的甘草汁共同入缸浸泡,浸渍到入味,捞出曝晒,才算完成。所以从前用杨梅制作的话梅,都有淡淡的甘草味,咸甜混合,反而没什么杨梅味道了。

想知道你吃的话梅是不是杨梅制作的?好办!看核就能知道,话梅是用杏做的还是梅子做的。杨梅核其实是它的内果皮,木质坚硬,上面有浓密的纤维质短毛。这些毛在新鲜的杨梅果核上就能看到,仿佛头发凌乱的水鬼,怎么揪也揪不干净。

杨梅的果核,放大后能清楚看到浓密的短毛。

如今杨梅的品种繁多,味道各异,但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买了杨梅回家,用淡盐水一泡,果子里钻出细小的白色“肉虫子”,是吃呢,还是扔呢?各个杨梅品种,无一例外,只要在种植、采摘、保存或贩卖时一不小心,就会被这种“肉虫子”盯上。不过也别太苦恼。我们大可眼不见心不烦,闭眼吃,顺带着吞咽下去一些动物蛋白,对身体并没有什么损伤。或者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肉虫子”的身世,怀着尊敬的心情,和它们一起分享杨梅的美味。这些“肉虫子”是果蝇的幼虫,嗯,正是那个在经典的遗传学实验中,帮助人类揭示了许多遗传学原理功勋卓著的果蝇。

杨梅之中最常见的几种果蝇,包括黑腹果蝇、拟果蝇、高桥氏果蝇、伊米果蝇、斑翅果蝇等,采摘下来的第一天,果蝇的成虫们就会在果实上产卵,到第四天,幼虫就会羽化为成虫了。所以如果从摘下开始算起,第二天或者第三天买来吃,正是果蝇的幼虫在果子快乐成长的时候呢。

虽然物理防护、冷藏保存等方法,可以适当控制果蝇,但反正想吃杨梅,就要面临和果蝇分享的窘境……那就,刚下树(或者刚出冷柜)就买,买了赶快吃吧,趁果蝇到来之前,趁果蝇卵变成幼虫之前。

我们在开心地吃杨梅(和果蝇)的同时,也可以顺便关心下杨梅的“精神世界”。毕竟,杨梅是雌雄异株的植物。雄株的雄花序,单独或数条丛生于叶腋,呈圆柱形穗状,暗红色。雌花的花序通常单生于叶腋,短而细瘦,会伸出鲜红色的细长柱头。

雌雄异株的植物,经常一不留神就被性别歧视了,比如杨柳,雌株因为会飞絮,被拒绝栽种,或者挂吊瓶打不孕不育药水。

杨梅正好相反,雌株大受欢迎,雄株被人冷落。

在果园里,只需要1%~2%的雄株,就足够用来授粉了,所以育苗基地,杨梅的雌株供不应求,雄株总是剩下。

怎么办呢,在适宜栽种杨梅的地区,雄株有时可用于园林绿化,毕竟枝叶浓密,树型团聚,还算好看。

但这也有问题,园林之中栽种杨梅,讲究的就是果实挂在枝头的景象,所以雄株怎么都还是不太受欢迎的。

想想这个比例啊,2:98。大龄男青年们,请不要灰心丧气,要感谢上苍没有把你投胎成一棵杨梅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东西放久了会特别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