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咨询福州市区能不能开电动四轮车或者三轮车,有牌的?

我平时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准确的说应该是共享单车,基本上5公里以内都不会去做公交车了,以共享单车代步。

之前下班都坐公交,因为7公里路程,超出了我的预估范围,感觉有点远。但前段时间因为疫情,没办法锻炼,想着可以以骑车来代替其他运动,同时也少待在密闭空间里,就下班也骑车回去,稍微有点累,但强度不大,微微出点汗。

可骑车的过程却是不太愉快的,非机动车道很少,大部分时间都走在搬砖铺就的人行道上,双手一直在进行5D共振运动。

就算有人行道也是很细一条和人行道混在一起,还有很多地方狭窄到只有一条缝隙可以通过,但斜眼一看,旁边花坛里种的花草树木倒是挺多的。(道路旁边是创业园区或者小区的花园,进深很宽阔,树木成片,但留的人行道却很窄,我怀疑是为了保持绿化率而缩减道路)

有的地方看起来有路可以走,但都变成了停车场,留给路人和非机动车的路也少得可怜。

人大代表已经注意到非机动车道不足的问题了,厦门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做出议案《关于增设专门非机动车道让市民安全出行》。

2021年6月16日,厦门市公安局给市交通运输局致函——《关于做好市人大常委会议案<关于增设专门非机动车道让市民安全出行>办理工作的函》其中表示:

积极会同市政园林局推动公共自行车系统工程建设,主要采取“人非共板”方式(即在人行道上加铺沥青、施划标线等)增设非机动车道,目前已完成岛内公共自行车系统一、二期工程,新增非机动车道200余公里。”

“人非共板”,又学到了一个新的词汇,其实就是我看到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没有间隔的情况,在对“人非共板”的了解中,我查到了一篇叫《北京为什么规定非机动车道不得与人行道共板设置?——步自图集介绍之三》的文章,里面声称“人非共板”涉嫌违法:

人非共板方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原则,即“安全第一”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五十五条(十)规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不得在人行道和人行横道上骑行”。

之所以这么规定,主要原因是“人非共板”方式容易造成危害,人经常跑到非机动车道上,非机动车也经常串到人行道上。

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法定速度不得超过25km/h,但却是步行速度的6倍,(而自行车和机动车的速度往往只差2—3倍),何况还有很多超标电动自行车自身重量超过60公斤、速度超过40公里。人车混行的危害是很大的。

“人非共板”不能限制人车分流原因在于人们已经习惯了同一个平面都是可以来回走的,只有硬隔离才能把人车区分开来。

巧的是,在 2021年5月20日厦门市发改委回复人大的函里提到了:

对于岛内外新建道路,均必须同步配建连续、独立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并推荐采用硬隔离方式,减轻不同交通形式之间的干扰,消除安全隐患。

对同样的议案,有了不同的回复,看来政府也认识到了“人非共板”的问题,不过在公安局和交通局的政策里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至于岛外新建的道路是否都按照硬隔离去做,还有待观察。发改委对于现状的解释是,

由于历史原因或条件限制,造成部分建成区老旧道路缺失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等慢行系统,影响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出行体验。

如果说是历史原因,那么这个历史也并不遥远,因为湖里很多地方都是新建设的,但仍然没有采取道路分离,比如我拍的这一张图片。

在搜索的过程中,我发现,不仅厦门没有,青岛也没有,大连也没有,深圳之前也没有(最近几年改进了规划,多了起来),似乎不设非机动车道是所谓“副省级城市”的特权,还是沿海城市专利?

不知道,但至少同一个省,有些地方做的比较好,比如福州,在福州市区里,基本上每条道路都有非机动道,查阅资料发现福州曾经也有不少“人非共板”,但在2016年进行了一轮改造,主要针对路口的位置。

市城管委负责人介绍,由于大部分路口都处于市中心繁华路段,解决“人非共板”问题涉及现状构筑物拆除、管线迁改、拆迁、绿化移植等。市城管委已多次牵头协调鼓楼区政府、台江区政府、园林、规划、交警等部门,对征迁等工作进行具体落实、推进。根据设计方案及各路口实际情况采取“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完成一个”的原则,安排2年计划,逐步完成该项任务。
记者了解到,根据设计方案及路口实际情况,今年底计划完成24处“人非共板”改造项目,具体方案已报市政府。2017年底计划基本完成剩余33处“人非共板”改造项目。改造完成后再次明确路权,使得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

几年的骑行经历告诉我,厦门不是一个适合骑车的城市,但有一次看到豆瓣上一个人问国内哪里适合城市,一个住在厦门的人回复说,“来厦门啊,环岛路可以骑,还有空中自行车道,海上自行车道,超适合骑车的!”

环岛路情况特殊,因为是马拉松赛道,即使没有非机动道,人行道也是很宽的,因为没什么居民,也不会有太多外卖骑手,不能代表厦门大多数路段。

海上自行车道没去过,空中自行车道我骑过几次,建在BRT下面, 双向车道,全长约7.6km,号称全国首条、世界最长的空中自行车道。骑车倒是挺爽的,因为没什么人,几年过去了,似乎都没什么人。具体的流量数据没有看到公布,但从一个细节看出,不太乐观。

开始的时候行人是不能上道的,只有自行车才能,设置了闸口。后来把其中一个车道变成了人行道,一方面是车流量不够,浪费设施,另一方面估计是看到山海步道开通之后的巨大人气,说明市民还是更喜欢散步,而不是骑车。

据我所知,厦门的发展目标是“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这类网红项目是不是高颜值不好说,至少不是现代化。

快速找律师 / 在线咨询

查法律知识 / 查看解答 / 随时追问

律师服务(工作日8:30-18:00 ,非工作日请QQ留言)

营销分析 / 回复咨询

案件接洽 / 合作加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警上路查车六不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