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空气炸锅SPB和Bybystar+哪个好?

我看提问描述里主要强调了“性价比”,所以回答里很多推荐的都是300-500元左右的空气炸锅。

但是讲道理,很多人眼里的“性价比”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价”字了,因为价格是肉眼可见最好判断的,而“性能”的问题非得亲自尝试才能有感受,而一般家庭是没有机会尝试多款机子做对比后再下单的,好多时候买了便宜的,但发现使用感不合预期,于是再次购买更进阶的空气炸锅,反而花了更多的钱,远不如“一次到位”来的更加省钱划算。

所以作为一个一年有机会测试十几台空气炸锅的人,今天我想要做个“大胆”的尝试,我想把市面上公认比较贵的机子和比较便宜的机子,直接放到同一个环境里,用相同食材、相同做法去对比,给你最直观的感受。

看完区别后你再去对比价格,才好做出“最佳性价比”的选择。

比较贵的机子代表我就直接选了飞利浦,飞利浦这款机子价格1000+,算是偏贵的代表了。

然后图中其实个头偏小的机子价格都比较便宜,腔内空间也都比较小,为了公平起见,我选了同样也是屏显抽屉式的款式,价格大约300元左右,销量也不错,作为低价位空气炸锅的代表出战。

为了能更好操作两个机子,获得相对公平的测试结果,我对他们的构造和基础功能都分别进行了了解。

两款的加热管都是顶部,飞利浦的圈数要多于低价款,当然,飞利浦的容积也大,这个算是合理对应。

较高价位的飞利浦空气炸锅是可以放下整鸡的高度和深度,而低价款的个人觉得有点太小了,能适应的场景不多。

做蛋挞一次只能放下三个,如果家里来个客人之类的,做一次都不够分的。

飞利浦是滑轨抽取方式,低价款是直抽的形式,这两个不同设计带来的不同影响在后面我会详细说,公允的说,很多高价的空气炸锅也是直抽样式,但我个人更推荐滑轨抽取式的,原因我会在后文中提到。

虽然空气炸锅的预热没有烤箱那么严格,但是基本也都会提示你要预热。

(来自低价款的产品说明书)

而飞利浦这款是明确告诉你不需要预热的,在提升做饭效率、节约做饭时间方面有非常大的提升。

因为都是全密封的,所以经常需要中途抽出来翻一下面,或者查看一下烤制效果。低价款难得的保留了“抽取后自动停止”的功能,对新手比较友好。

但飞利浦因为采用了Rapid Air高速热风循环技术,可以让腔体内快速实现均匀加热,确保炸锅内食材被其完全包裹,不需要再中途抽出来查看或翻动,一步到位。

由于低价款的空间实在太小,之前我预想的烤鱼、烤鸡、烤蛋糕的对比都无法进行,只选取了大家常见以及体积小的食材进行对比,但实际上中大号尺寸的空气炸锅可做的食物非常丰富,基本上你能想到的菜式,都可以靠高阶款空气炸锅来实现,翻我的专栏或者公众号就有不少。

好的,下面我们就上实物进行测试了,

考察角度:火力均匀程度

薯条是很容易产生空隙方便热风穿梭的,大小粗细也基本一致,所以经常用来观察空气炸锅的加热均匀程度。

两款都是180度 10分钟,其中低价款提前进行了预热跟飞利浦同时开动。

抽出来看了一下,薯条都开始变得金黄,飞利浦这边颜色更均匀些。

左边是低价款,右边是飞利浦。

可以看到由于薯条两端略细,所以难以避免头尾比中段颜色深些,但是很明显低价款的薯条出现的不均匀焦斑更多,而飞利浦的相对均匀。

这样直接手持给你们看可能更直观些。

这个也好理解,低价款的空间小,炸篮离加热管更近些,虽然空气循环的效率也会提高,但难以避免顶部或侧面局面温度高于其他地方,出现焦糊的情况,可参考下面这张动图。

(普通空气炸锅的加热原理)

考察角度:食材失水程度

空气炸锅做食物口感比烤箱略干,基本已经是共识了,但是如果其他优势明显的话,失水问题可以通过其他办法解决 (比如底盘加水),这一轮我选择用鲜虾做对比,就因为虾实在太容易熟了,而肉质失水程度直接决定口感。

我想要的脆皮虾的感觉,所以用的是200度 6分钟,照例是先让低价款完成预热后,两机再一起启动。

两边成熟度是比较一致的,由于食材比较扁平,且没有像薯条一样层层堆积,因此还都加热的比较均匀,在完全没有用油的前提下,也都不怎么粘底。

但是从成品虾的个头上能明显感觉低价款的比飞利浦的要小上一圈,开始我以为是我分虾的个头大小不一造成的巧合。

但是当我剥开虾肉后,发现了问题所在,这样看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清,含水量比较高的虾头部分,低价款的虾子明显水分低于飞利浦的。

而虾肉本身低价款的也会比较小,对比了下我烹饪前下的个头,可以确认的是低价款的虾肉失水较多,所以造成肉质紧缩。

各吃了一个,失水量小的下更弹牙一些,而低价款的失水量大的就略显干柴。

考察角度:烹饪时长和机器构造

蛋挞是很就有迷惑性的食材,因为经过空气炸的热风吹拂,蛋液表面很容易凝固,但内部却未必成熟,所以很考察加热效率和整体加热程度。

相信你也看到了,两个机子测试烤蛋挞,同样温度但时长不一,这个区别不是我的本意,但是在同样时间内,飞利浦的已经完成了烤制,而低价款的还没有凝固。

无奈之下,只要给低价款增加了一些时长。

这点我还是挺费解的,因为按理说低价款的空间小升温快,按理说应该更快凝固才对,但也有可能是飞利浦独特的旋风海星底盘,让热空气更快更高效地在腔体内流通,提升了加热效率。

乍一看都是比较好的成品,外皮达到了酥脆分层,奶油外面起了焦斑,内部依然幼嫩。

但是放到一起对比就能看出差别,眼尖的就能看到飞利浦的蛋挞酥皮上色更为均匀些。

但这也不是我想说的重点,你们还记得我最开始说的炸篮抽取的方式对烹饪的影响么?

现在就能体现出来,可以看到在放好蛋挞液后,往里推的时候,因为飞利浦是轨道式滑入,很平滑,没有卡顿;而低价款的是有明显的倾斜和卡顿,所以蛋液就会洒出来。

完成烹饪后,低价款的底部就变成这样了,最后还花了不少时间清洗干净。

当然这并不是高价款和低价款的区别,而是产品设计的区别,足够好的产品设计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从我目前接触的各类空气炸锅来看,用过可以平行抽取的机子,价格基本都在500-800元以上,很多时候细节正是决定体验感好坏的关键。

考察角度:油脂析出程度

新手使用空气炸锅,我一直都推荐从炸半成品鸡块开始,因为这种鸡块基本都给你裹好了含油的面衣,而食材基本都是半熟的了,食材又有一定厚度不容易焦糊,所以新手做起来成功率很高。

但我不建议多吃,因为隐藏油分还是不少的。

可以看到两个机子炸出来的鸡块都金黄均匀,表现都很优秀(当然也是因为炸鸡块确实很简单)。

这一轮主要给大家看炸完后,析出的油脂。

由于尺寸的问题,低价款我放的鸡块数量是飞利浦的三分之二,但是排除掉这个数量问题,但看析出油脂的量,就会发现飞利浦的油脂析出差不多是低价款的两倍。

这还不包括炸篮上没来得及渗下去的油。这是因为飞利浦这款机子的双层海星底盘设计,卡住肉类析出的油脂,让他不参与二次热风循环,相当于减少了更多油脂。

这一轮其实是我灵机一动随手加的加试,想看看空气炸锅能不能做出来脆皮猪手。

具体做法是我把猪蹄提前炒制、炖烂后,就把最后一步起脆皮的步骤交给空气炸锅。

结果显示,由于起酥皮需要达到高温+空气注入两个条件,而我临时起意没有给猪皮扎孔,加上空气炸锅的原理是热风循环,因此猪皮在受热的同时,其实是在慢慢失水收紧的。

所以成品会产生比较韧的外皮,但达不到烤箱做的那种起泡起酥的脆皮程度,当然像这种已经比较脆的外壳,跟软糯内在形成对比,也形成了口感层次,比单独吃炖猪蹄好吃得多~

但是我在做这个对比的时候忽略了低价款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清洁问题。

我忘记了胶原蛋白在加热时候会爆炸,而飞利浦的由于炸篮深,又有这样的遮挡的盖子(这个本身是零食盖,但是完全可以用在任何需要遮油的地方),所以油点完全不会溅到加热管上。

但是低价款的太浅了,猪蹄的油点成功与加热管亲密接触,测试后我哭着清理了半个小时……

累到啃完两个猪蹄都无法弥补。

好了,以上就是我用各种食材给大家做的直观对比了,一天洗洗切切刷刷炸炸累到快断气,希望天堂没有空气炸锅……

希望大家清楚一个重点,其实用高价款的飞利浦去跟低价款的空气炸锅做对比,多少是不公平的,毕竟不出意外,肯定是高价款的胜出。但不可否认的是,低价款的空气炸锅,多为小型空气炸锅,款式选择比较多,更不占空间,机子更轻、操作更简单,也更适合不经常使用空气炸锅的家庭。

高价款和低价款各有千秋,我这个测试只是为了让你知道高价款到底贵的值不值。

所以其实我这个对比测试,测试的并不是高价款和低价款的差别,而是:

  • 腔体大小对食材烹饪的区别;
  • 炸篮构造对食物取放的影响;
  • 加热技术对油脂析出的影响;
  • 对流程度对加热均匀程度的影响;
  • 加热功率对食材内外成熟时机的影响;
  • 产品设计对清洁方便程度的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用更低的价格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那它就是“高性价比”的空气炸锅,不然就只能算是个“便宜的空气炸锅”。

回到问题本身,我似乎并没有给出足够具体的推荐,因为我还是更希望大家能多掌握一些挑选的方法而不是只盲目的听推荐,当然,如果你是我的朋友,诚恳问我品牌型号的时候,我的回答会是:


hello,我是你们的——

我写过200多个菜谱,100多个好物分享,其中很多都是超实用一学就会的段子菜谱教程,笑着笑着你就学会了:

比如:我还有一些亲测好用的种草推荐(毕竟也是2020年全站30名之一的好物推荐官),全部都是我使用半年以上的体验,不好用的我一般也会直接告诉大家了,自认为还算是比较负责的推荐叭~

就,建议你关注我吧,因为实在太多了,你不关注我根本就看不完~~

我看提问描述里主要强调了“性价比”,所以回答里很多推荐的都是300-500元左右的空气炸锅。

但是讲道理,很多人眼里的“性价比”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价”字了,因为价格是肉眼可见最好判断的,而“性能”的问题非得亲自尝试才能有感受,而一般家庭是没有机会尝试多款机子做对比后再下单的,好多时候买了便宜的,但发现使用感不合预期,于是再次购买更进阶的空气炸锅,反而花了更多的钱,远不如“一次到位”来的更加省钱划算。

所以作为一个一年有机会测试十几台空气炸锅的人,今天我想要做个“大胆”的尝试,我想把市面上公认比较贵的机子和比较便宜的机子,直接放到同一个环境里,用相同食材、相同做法去对比,给你最直观的感受。

看完区别后你再去对比价格,才好做出“最佳性价比”的选择。

比较贵的机子代表我就直接选了飞利浦,飞利浦这款机子价格1000+,算是偏贵的代表了。

然后图中其实个头偏小的机子价格都比较便宜,腔内空间也都比较小,为了公平起见,我选了同样也是屏显抽屉式的款式,价格大约300元左右,销量也不错,作为低价位空气炸锅的代表出战。

为了能更好操作两个机子,获得相对公平的测试结果,我对他们的构造和基础功能都分别进行了了解。

两款的加热管都是顶部,飞利浦的圈数要多于低价款,当然,飞利浦的容积也大,这个算是合理对应。

较高价位的飞利浦空气炸锅是可以放下整鸡的高度和深度,而低价款的个人觉得有点太小了,能适应的场景不多。

做蛋挞一次只能放下三个,如果家里来个客人之类的,做一次都不够分的。

飞利浦是滑轨抽取方式,低价款是直抽的形式,这两个不同设计带来的不同影响在后面我会详细说,公允的说,很多高价的空气炸锅也是直抽样式,但我个人更推荐滑轨抽取式的,原因我会在后文中提到。

虽然空气炸锅的预热没有烤箱那么严格,但是基本也都会提示你要预热。

(来自低价款的产品说明书)

而飞利浦这款是明确告诉你不需要预热的,在提升做饭效率、节约做饭时间方面有非常大的提升。

因为都是全密封的,所以经常需要中途抽出来翻一下面,或者查看一下烤制效果。低价款难得的保留了“抽取后自动停止”的功能,对新手比较友好。

但飞利浦因为采用了Rapid Air高速热风循环技术,可以让腔体内快速实现均匀加热,确保炸锅内食材被其完全包裹,不需要再中途抽出来查看或翻动,一步到位。

由于低价款的空间实在太小,之前我预想的烤鱼、烤鸡、烤蛋糕的对比都无法进行,只选取了大家常见以及体积小的食材进行对比,但实际上中大号尺寸的空气炸锅可做的食物非常丰富,基本上你能想到的菜式,都可以靠高阶款空气炸锅来实现,翻我的专栏或者公众号就有不少。

好的,下面我们就上实物进行测试了,

考察角度:火力均匀程度

薯条是很容易产生空隙方便热风穿梭的,大小粗细也基本一致,所以经常用来观察空气炸锅的加热均匀程度。

两款都是180度 10分钟,其中低价款提前进行了预热跟飞利浦同时开动。

抽出来看了一下,薯条都开始变得金黄,飞利浦这边颜色更均匀些。

左边是低价款,右边是飞利浦。

可以看到由于薯条两端略细,所以难以避免头尾比中段颜色深些,但是很明显低价款的薯条出现的不均匀焦斑更多,而飞利浦的相对均匀。

这样直接手持给你们看可能更直观些。

这个也好理解,低价款的空间小,炸篮离加热管更近些,虽然空气循环的效率也会提高,但难以避免顶部或侧面局面温度高于其他地方,出现焦糊的情况,可参考下面这张动图。

(普通空气炸锅的加热原理)

考察角度:食材失水程度

空气炸锅做食物口感比烤箱略干,基本已经是共识了,但是如果其他优势明显的话,失水问题可以通过其他办法解决 (比如底盘加水),这一轮我选择用鲜虾做对比,就因为虾实在太容易熟了,而肉质失水程度直接决定口感。

我想要的脆皮虾的感觉,所以用的是200度 6分钟,照例是先让低价款完成预热后,两机再一起启动。

两边成熟度是比较一致的,由于食材比较扁平,且没有像薯条一样层层堆积,因此还都加热的比较均匀,在完全没有用油的前提下,也都不怎么粘底。

但是从成品虾的个头上能明显感觉低价款的比飞利浦的要小上一圈,开始我以为是我分虾的个头大小不一造成的巧合。

但是当我剥开虾肉后,发现了问题所在,这样看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清,含水量比较高的虾头部分,低价款的虾子明显水分低于飞利浦的。

而虾肉本身低价款的也会比较小,对比了下我烹饪前下的个头,可以确认的是低价款的虾肉失水较多,所以造成肉质紧缩。

各吃了一个,失水量小的下更弹牙一些,而低价款的失水量大的就略显干柴。

考察角度:烹饪时长和机器构造

蛋挞是很就有迷惑性的食材,因为经过空气炸的热风吹拂,蛋液表面很容易凝固,但内部却未必成熟,所以很考察加热效率和整体加热程度。

相信你也看到了,两个机子测试烤蛋挞,同样温度但时长不一,这个区别不是我的本意,但是在同样时间内,飞利浦的已经完成了烤制,而低价款的还没有凝固。

无奈之下,只要给低价款增加了一些时长。

这点我还是挺费解的,因为按理说低价款的空间小升温快,按理说应该更快凝固才对,但也有可能是飞利浦独特的旋风海星底盘,让热空气更快更高效地在腔体内流通,提升了加热效率。

乍一看都是比较好的成品,外皮达到了酥脆分层,奶油外面起了焦斑,内部依然幼嫩。

但是放到一起对比就能看出差别,眼尖的就能看到飞利浦的蛋挞酥皮上色更为均匀些。

但这也不是我想说的重点,你们还记得我最开始说的炸篮抽取的方式对烹饪的影响么?

现在就能体现出来,可以看到在放好蛋挞液后,往里推的时候,因为飞利浦是轨道式滑入,很平滑,没有卡顿;而低价款的是有明显的倾斜和卡顿,所以蛋液就会洒出来。

完成烹饪后,低价款的底部就变成这样了,最后还花了不少时间清洗干净。

当然这并不是高价款和低价款的区别,而是产品设计的区别,足够好的产品设计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从我目前接触的各类空气炸锅来看,用过可以平行抽取的机子,价格基本都在500-800元以上,很多时候细节正是决定体验感好坏的关键。

考察角度:油脂析出程度

新手使用空气炸锅,我一直都推荐从炸半成品鸡块开始,因为这种鸡块基本都给你裹好了含油的面衣,而食材基本都是半熟的了,食材又有一定厚度不容易焦糊,所以新手做起来成功率很高。

但我不建议多吃,因为隐藏油分还是不少的。

可以看到两个机子炸出来的鸡块都金黄均匀,表现都很优秀(当然也是因为炸鸡块确实很简单)。

这一轮主要给大家看炸完后,析出的油脂。

由于尺寸的问题,低价款我放的鸡块数量是飞利浦的三分之二,但是排除掉这个数量问题,但看析出油脂的量,就会发现飞利浦的油脂析出差不多是低价款的两倍。

这还不包括炸篮上没来得及渗下去的油。这是因为飞利浦这款机子的双层海星底盘设计,卡住肉类析出的油脂,让他不参与二次热风循环,相当于减少了更多油脂。

这一轮其实是我灵机一动随手加的加试,想看看空气炸锅能不能做出来脆皮猪手。

具体做法是我把猪蹄提前炒制、炖烂后,就把最后一步起脆皮的步骤交给空气炸锅。

结果显示,由于起酥皮需要达到高温+空气注入两个条件,而我临时起意没有给猪皮扎孔,加上空气炸锅的原理是热风循环,因此猪皮在受热的同时,其实是在慢慢失水收紧的。

所以成品会产生比较韧的外皮,但达不到烤箱做的那种起泡起酥的脆皮程度,当然像这种已经比较脆的外壳,跟软糯内在形成对比,也形成了口感层次,比单独吃炖猪蹄好吃得多~

但是我在做这个对比的时候忽略了低价款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清洁问题。

我忘记了胶原蛋白在加热时候会爆炸,而飞利浦的由于炸篮深,又有这样的遮挡的盖子(这个本身是零食盖,但是完全可以用在任何需要遮油的地方),所以油点完全不会溅到加热管上。

但是低价款的太浅了,猪蹄的油点成功与加热管亲密接触,测试后我哭着清理了半个小时……

累到啃完两个猪蹄都无法弥补。

好了,以上就是我用各种食材给大家做的直观对比了,一天洗洗切切刷刷炸炸累到快断气,希望天堂没有空气炸锅……

希望大家清楚一个重点,其实用高价款的飞利浦去跟低价款的空气炸锅做对比,多少是不公平的,毕竟不出意外,肯定是高价款的胜出。但不可否认的是,低价款的空气炸锅,多为小型空气炸锅,款式选择比较多,更不占空间,机子更轻、操作更简单,也更适合不经常使用空气炸锅的家庭。

高价款和低价款各有千秋,我这个测试只是为了让你知道高价款到底贵的值不值。

所以其实我这个对比测试,测试的并不是高价款和低价款的差别,而是:

  • 腔体大小对食材烹饪的区别;
  • 炸篮构造对食物取放的影响;
  • 加热技术对油脂析出的影响;
  • 对流程度对加热均匀程度的影响;
  • 加热功率对食材内外成熟时机的影响;
  • 产品设计对清洁方便程度的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用更低的价格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那它就是“高性价比”的空气炸锅,不然就只能算是个“便宜的空气炸锅”。

回到问题本身,我似乎并没有给出足够具体的推荐,因为我还是更希望大家能多掌握一些挑选的方法而不是只盲目的听推荐,当然,如果你是我的朋友,诚恳问我品牌型号的时候,我的回答会是:


hello,我是你们的——

我写过200多个菜谱,100多个好物分享,其中很多都是超实用一学就会的段子菜谱教程,笑着笑着你就学会了:

比如:我还有一些亲测好用的种草推荐(毕竟也是2020年全站30名之一的好物推荐官),全部都是我使用半年以上的体验,不好用的我一般也会直接告诉大家了,自认为还算是比较负责的推荐叭~

就,建议你关注我吧,因为实在太多了,你不关注我根本就看不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宝空气炸锅食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