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西塘农村同省异地医保怎么报销电话?

现将《北海市卫生事业发展中期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北海市卫生事业发展中期规划()

    2008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我市随后制定并通过了新的城市发展规划,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原有的卫生服务格局已难以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为使北海市卫生事业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发挥卫生事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建设充满活力、服务性强、北部湾领先的卫生服务新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对北海市卫生事业进行中期专项规划。

    立足北海,面向北部湾,拓展周边城市,结合国家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分析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确定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任务,完善服务体系,明确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规划重点项目及产品,加强机制体制和制度建设,指导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卫生资源优化调整和卫生服务综合能力提升。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9年—2020年,分为三个阶段:

近期:2009—2011年,重点建设期;

中期:2012—2015年,夯实提高期;

远期:2016—2020年,提升完善期。

    根据《北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以及国务院、卫生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卫生事业发展的相关决策、部署,结合2008年新医改方案(讨论稿)精神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基本达到国家沿海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2007年,我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58岁,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30.45/10万,比全国平均水平的36.6/10万低6.15个10万分点;婴儿死亡率5‰,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5.3‰低10.3个千分点。

增强。中高级技术人员的比例不断提高,诊疗服务人次不断增长,服务能力基本适应了常住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2007年,我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454.76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近1万人次,住院病人93551人,比2006年增长6357人。

    。已形成了以二三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级卫生机构为网底的三级医疗保健网,基本满足了市民和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由疾病预防系统、医疗服务系统和卫生监督系统组成的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常态水平的目标。

。自启动医疗保险改革以来,医保对象由公费医疗人群和劳保人群逐步扩大到企业劳保人群。实施新农合后,农村医疗保险人数急剧增加,到2008年5月份,全市参合人数共有960230人,参合率达90.17%。

生机2007年末,全市登记注册的卫生机构总数共403个,机构按经济类型分:国有79个,集体69个,联营1个,私营251个,其他3个。其中,个体诊所154个,农村卫生所699个,平均每村2.33个,覆盖率100%。另外还设有医学会、红十字会等卫生社团。

生人力:2007年末全市卫生人员709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791人,执业医师(助理)2359人(其中执业医师2017人),注册护士2095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人,注册护士1.34人。其中,每千人口卫技术人员的区域分布为,海城区12.97人、合浦县1.89人、铁山港区1.5人和银海区1.67人。

    医院床位:2007年末全市医疗机构开放床位3388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2.16张。

    资产和设备:2007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医疗设备6804台(件),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CT机等万元以上设备1521台(件),总资产价值18776万元。市疾控中心万元以上设备61台(件),总资产价值770万元。

    卫生投入:2007年北海市政府卫生投入15996万元,占财政支出的4.76%。自2002年起,市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保持在3.86%~5.05%的增长幅度。

    北海经济正处于健康稳定提升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GDP总量上升趋势明显,人均生产总值总体保持快速增长。为加快发展,我市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将直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被列为西部大开发三个率先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现已被升格为国家战略。在内部推力方面,自治区政府已明确把北海作为广西沿海形象城市来抓。在外部动力方面,我市沿海沿边、毗邻海南及东盟10国,把北海建成真正的北部湾地区沿海龙头城市的优势日益显现。

    北海市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正经历着快速变化,社会结构正在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发展性压力在全面增强,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将有较大变化,公共需求将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增长期。

    一是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北海市的城市开放度不相匹配。北海市是我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北部湾沿海城市中,“北海”已经成为较响亮的城市品牌。但目前来看,我市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其他开放城市差距较大,没有形成明显的卫生综合竞争力。

二是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城市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医疗服务的功能需求不相匹配。我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在沿海三个城市中处于最南端,距离南宁204公里且沿途没有大中城市。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要求北海具有满足自身的医疗服务救治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市发展这种能力提供了市场基础。但目前来看,实现上述设想所必须具备的医疗服务能力是不足的。

三是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我市自身产业定位的需求不相匹配。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北海定位建设成为广西沿海地区及北部湾的科技文化之都、旅游之都、休闲之都、高新技术产业之都。这些产业定位对卫生事业发展至少产生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卫生事业提供出定位产业在发展中所需要的医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卫生事业提供出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平台。而目前来看,两方面的能力仍较为欠缺。

    四是卫生事业发展与我市未来城市发展水平的要求不相匹配。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的卫生医疗机构形成以海城区为主的密集分布。1992年编制的北海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形成了城市的主体发展框架,但由于对卫生机构的发展缺少具体布局上的指导,导致目前卫生机构的不合理布局。

    北海市卫生事业的发展所存在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首先,受落后发展观念影响,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不够。缺乏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卫生事业的观念,卫生资源配置与市场机制相脱节,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卫生筹资单一,医院产权体系缺乏重组改造致使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灵活,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不充分。

    其次,受到大起大落的宏观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导致医院建设发展缓慢。目前的卫生资源供给基础薄弱,高水平卫生机构较少,辐射范围有限,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医院卫生服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诊疗能力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医疗技术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以支撑整个城市的发展定位需求。

    第三,对自身优势资源的重视和挖掘程度不够。我市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卫生事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并寻求相应的发展定位,由此谋求在区域内的竞争优势,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但目前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的力度还很不够。

第三章  原则、目标和任务

    按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的要求,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调整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快合浦县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两个积极性,构建多元化投资和多渠道办医的新格局,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就医需求。在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的全行业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既要发挥西医治病疗效好、见效快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中医在诊治疑难杂症、慢性病及防病养生等“治未病”方面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平衡发展。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让百姓少得病、不得病,保障全体公民的健康,其次,为个体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两者有轻重之分,但不能偏废。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一切为了人民为出发点,从更高层面上满足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需要,建立完整、配套的卫生服务体系,形成网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齐备、运行机制灵活、管理体制科学的社会化医疗服务网络,发挥卫生事业对北海城市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努力缩小城乡和不同人群之间健康状况的差异,缩小与国内沿海中等城市平均水平的差距,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到2020年卫生综合服务水平达到广西领先水平,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等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进入国内沿海同类城市的优秀行列。

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北海天然疗养保健资源优势,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医疗保健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健康管理产业,打造中国南方疗养保健品牌,成为中国南方康复疗养中心城市。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建立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完善医疗卫生服体系。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构建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防治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推进全民医保。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制,完善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机制,形成以社会医疗救助为基础,以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市场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城乡相融相通的医疗保险体系和机制,逐步推动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

    结合国家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规范药品流通,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

    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城乡应急救治服务体系、采供血服务体系、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教育促进体系、精神卫生与康复服务体系、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医学教育体系、卫生中介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改革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城乡医疗救助体系等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海上医疗救治服务品牌。完善对涠洲岛、斜阳岛等海岛居民、渔民、海上旅游人群及海运人员的治疗、急救体系,通过设立海上救护分站,建立海上急救服务网络,提高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护和转运伤病员的能力。

    国际医疗服务品牌。通过区域性龙头医院建设,提升开展国际医疗服务的能力。充分利用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方面的优势,吸引周边越南、缅甸、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人员来北海市就医。

    康复疗养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医院和疗养保健系统各自的条件与优势,与亚健康检测、健康促进等一起,通过国际康复疗养基地、专科康复基地、康复疗养病房的建设和筹建,带动疗养保健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四章 卫生机构空间总体布局

辅发展:结合我市卫生事业未来发展进入国内沿海同类城市优秀行列和成为中国南方康复疗养中心城市的主要战略方向,通过全市最高层次卫生机构的发展,加快现代综合性卫生机构卫生建设,强化区域卫生技术创新能力的物质条件,打造出能服务于市域内其他卫生机构、面向北部湾沿海的服务能力。

与城市发展模式相匹配,平衡全市卫生医疗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在区域内设置四个次级卫生中心,通过完善卫生服务的地域布局,突出卫生服务的区域性服务能力。

    网络辐射: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卫生服务特别是初级卫生保健可及性和公平性出发,围绕四个次级卫生中心,以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以加强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跨区域服务能力为补充,形成覆盖全市的卫生辐射圈结构。

    结合我市新的城镇体系规划建设,通过空间布局规划使城乡医疗机构和卫生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力争用10~12年时间,呈现“中心—级—圈—带”的布局,以“中心”带动“级”,以“级”带动“圈”,以“圈”辐射“带”。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中心带周边,层层推动,打造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北部湾沿海区域卫生服务网络布局。

    以市人民医院、北海医院(新建、暂定名)、市中医院、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为重点,提供高水平医疗卫生、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服务,建设成为全市医疗卫生中心。

    以发展建设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要方向,规划完善、建设合浦、海城、银海、铁山港县区级医疗卫生、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县区级完备的医疗、公共卫生网络,形成四个次级卫生中心。

    围绕合浦、海城、银海、铁山港四个次级卫生中心,形成以次级卫生中心为龙头,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主体,能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卫生服务层级网络体系,次级卫生中心将集中精力解决医疗疑难问题,基层机构则全力投入基本医疗保健,让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就近诊治。

卫生辐射圈的辐射网络将随区域内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而延伸和扩大,未来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城市功能区将是卫生辐射圈覆盖的重要区域。

    以服务新功能区为重点,以跨区域服务为方向,建设三个服务带:

    城北工业区卫生服务带包括北海工业园区、合浦工业园、海湾新城,以区级医院、社区卫生医院建设为重点,形成覆盖廉州湾的卫生服务网络。

    铁山港东岸工业区卫生服务带。包括港口区和临港工业区,以中心卫生医院、社区卫生医院建设为重点,形成辐射白沙镇、沙田镇、山口镇、公馆镇的卫生服务网络。

    北部湾海域卫生服务带。包括海城地区、银海区,以涠洲岛医院、海上120、广西海难救治培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形成覆盖广西沿海及海南、广东北部湾沿海的跨区域服务网络。

第五章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建立社区服务“首诊”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间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减少服务层级,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管,规范服务行为,落实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益评价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队伍建设,健全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任职资格制度,开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

    到2012年,建立起一个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优良、功能完善、运作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利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

    建设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和乡村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

    到2010年前,加快完成全市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机构建设,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实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中医药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加强中医在医疗市场的竞争能力。建立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中医院和医院(卫生院)中医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

    将市中医院建设成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全面发展的全市中医技术和指导中心;将县中医院建设成为中医特色明显的医院,为基层地区中医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其它综合医院,完善中医科二级分科设置。镇卫生院,完善中医科、中药房和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建成农村中医药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中医科。

    完善市级医疗机构布局。2012年前,完成机关幼儿园、三小搬迁,拓展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用地,建设广西海难救助培训基地;整体迁建市二医院,开放床位500张;完成银滩国际康复疗养基地建设。

2012年-2015年,新建北海医院(暂定名);完成高校附属高端医院建设;启动海湾新城国际养生基地建设项目。

2016年-2020年,新建市妇女儿童医院,建设用地100亩;以多种所有制及多种资本投入的形式组建口腔、眼科、肿瘤等专科医院。

    加强市级医疗机构服务设施建设。2012年前,完成人民医院住院楼建设,开放床位扩至800—1000张,完成市中医院住院楼建设,开放床位增至450张;完成卫校附院改建、扩建,完善基本建设,开放床位增至300张。

2012年-2015年,完成市人民医院门诊、急诊大楼和卫校附院住院楼、医技楼建设;加强市人民医院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开放床位增至1500床;做强做精市中医院,启动市中医院海湾新城新址建设,开放床位增至600床。

拓展用地及医技楼等配套设施建设

海湾新城西北、七一水库西侧

    2012年前,新建海城区医院,开放床位200床,新建银海区医院,开放床位200床;实施铁山港区医院整体迁建建设项目,开放床位达到200床,择址新建合浦县中医院;加快合浦县人民医院综合门诊楼和县红会医院综合楼扩建项目建设。

    2012年-2015年,完成海城区医院、银海区医院、铁山港区医院迁建项目建设,海城区医院、银海区医院开放床位均增至300张,铁山港区医院开放床位增至400张;完成合浦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项目建设,开放床位增至700张。

    根据区域人口情况在市区组建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浦县城区内设立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以下根据相关标准设若干个服务站。

    2012年前,完成新建9家市本级社区卫生中心建设,完成合浦县城区内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完成市皮防院、高德医院、地角卫生院、西塘卫生院、侨港卫生院、银滩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转型建设。

    完成涠洲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搬迁建设;改扩建营盘、福城卫生院,新建平阳镇卫生院,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

    2015年前完成新建3家市本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家合浦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表5-6  市本级社区卫生中心设施布局(2009年-2011年)

中街中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冯家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涠洲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海湾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银滩东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阜民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定海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还珠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解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尉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沙田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山口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白沙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按标准加快合浦县16个乡镇卫生院基本设施建设,完善“六位一体”功能。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完善村卫生所建设。每个村设立一所村卫生所,人口较多、面积较大的村可根据自然村布局增设若干个卫生所,全市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到100%。

在院内现有基础上完成改扩建

    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原则,配置结构、功能定位与疾病谱相一致。床位设置按正规床位数为准,基层医疗机构的留观床不列入床位配置总数。在保证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医疗机构可按市场需求设置特需服务床位。

2009-2011年:总体控制在6000张,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张。

2012-2015年:总体控制在9275张,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5张。

2016-2020年:总体控制在12800张,千人口拥有床位数4张。

    依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乡镇卫生院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床均用地面积,结合北海市实际情况,确定市级、区县级医疗设施用地规模;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地规模。

到规划期末,北海医疗设施用地规模将由现状677.16亩扩展到2020年的1730.16亩,新增用地1053亩。(不含康复养生机构用地1600亩)。市级医疗机构新增医疗用地772亩,区级医疗机构新增医疗用地200亩,县级医疗机构新增医疗用地50亩。市本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增用地93亩,县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增用地45亩。

表5-12  基层卫生机构规划一览表

市本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卫生人力配置以执业医师和执业注册护士为基础。按照《执业医师法》和《护士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卫生人力的准入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每万人口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生与护士的比例1:1标准配置。

    设立卫生人才培养和卫生科技专项资金,围绕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采取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等有效手段,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培养一批以中青年为主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服务。

    到2011年,全市执业及助理执业医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达到75%以上;注册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达到65%以上。全市卫生技术人员高、中、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0%、30%和60%。在全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比中,博士占0.15%,硕士占1.5%。

    到2015和2020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构成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

    落实国家及自治区的卫生经济政策,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2009~2020年卫生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10%。

市本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合浦县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六章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全面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加强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建立和健全满足疾病预防控制需要的监测、检验和预警的疾病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充实、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市、县(区)均应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构建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疾病控制网路。一级网络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龙头,二级网络以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骨干,三级网络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共同组成,四级网络由村卫生所形成网底。

    以维护社会卫生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目的,加强卫生行业监管和卫生法制建设,维护群众就医安全。以健全卫生监督网络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能力建设,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明确,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卫生监督体系。

    充实、健全卫生监督机构,市、县(区)均设立卫生监督所,建设三级网络。一级网络以市卫生监督机构为龙头,二级网络以县(区)卫生监督所为骨干,三级网络由乡镇卫生院内卫生监督协管员组成。

    县(区)监督所在辖区乡镇卫生院内聘请卫生监督协管员在各自乡镇内协助监督员从事卫生监督工作,以弥补基层监督人员少,监督不到位等工作中的不足。

    完善急救指挥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实现有效指挥与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市120急救指挥体系,市120急救中心作为全市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业务指导和培训中心,逐步由 “托管型”改制为“独立自主型”,急救车辆平均调度时间小于1分钟。建立海上120和广西海难救治培训基地,形成服务于覆盖广西沿海及海南、广东北部湾海域的急救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加强医疗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提高装备水平,提升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等措施,建立起符合市情、覆盖城乡特殊人群、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急救网络。

    进一步健全全市公共卫生网络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监测、报告和预警工作。将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需要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之中,实现对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的常态化管理。

    发展无偿献血事业,满足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需求,科学开展成分输血,提高血液科学技术水平,确保用血安全。形成献血、采血、血液检测、血液制备、储血、供血、用血服务网络体系。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完善妇幼保健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与质量。完善以市妇幼保健院为全市妇幼卫生工作业务指导和培训中心,县区妇幼保健院和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科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妇幼保健网为依托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

    市妇幼保健院建成全市技术指导中心与培训基地,逐步扩大保健功能,加强产科、儿科建设,建立健全保健各专业,建立危重症孕产妇监护中心(M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

    以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健康教育科室、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为平台,以家庭为单位,以学校和医院为重点,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力争2011年前通过国家卫生城市评审,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完善健康宣传、培训和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体系,到2012年,100%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精神卫生工作,保障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加强精神疾病预防和康复体系建设,将精神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常态化管理。加强精神病学科建设,建立承担全市精神卫生治疗任务和咨询服务,组织开展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科研工作的专门卫生机构。

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建设,整合各种卫生信息资源,以“一个中心(北海市数据中心),三大平台(卫生信息发布与增值服务平台、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卫生决策信息支持平台),九大系统(医院业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业务体系、医疗急救业务体系、健康教育业务体系、基层卫生业务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其他业务体系网络信息系统)”为主体,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整合优势医学科研资源,针对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实际需求,加强医学科研。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科技进步。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将市卫生学校创办为卫生职业学院,发展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为北海市及北部湾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科研与智力保障。

    2009年-2011年,整合公共卫生资源设立独立的专业防治机构——市慢病防治中心,负责结核病、麻风病等慢性传染性疾病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的防治和管理工作。设立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承担全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任务。

    按标准完善市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加快完成市卫生监督所业务综合楼和市传染病院门诊楼建设;以合浦县精神病院为基础组建市精神病院,开放床位300床。

    2012年-2015年,完成市传染病院医技楼建设,完成市中心血站改扩或迁建建设。

改扩建项目(含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信息中心)

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

新世纪大道与广东南路交汇处西南面

(二)区级公共卫生机构。

    2012年前,新建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疾控中心,并完成业务楼建设;新建铁山港区、海城区、银海区卫生监督所,并完成业务楼建设。

    完善市中心血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成合浦献血屋、铁山港献血屋、北部湾广场献血屋、北海大道献血屋等四间献血屋;迁建铁山港区妇幼保健院。

    2015年前,新建海城区和银海区妇幼保健院,并完成保健综合楼建设。

海城区妇幼保健院保健综合楼

银海区妇幼保健院保健综合楼

    完成合浦县疾控中心、县鼠疫防治站改扩建项目,完成县卫生监督所、皮肤性病防治院业务楼建设;迁建县幼保健院。

表6-6  合浦县公共卫生机构设施布局(2009年-2011年)

(四)医学科研教育机构设施。

    结合市卫生学校搬迁及向高等职业学院转型,加快学生公寓楼、综合教学楼、职工宿舍楼建设;拓展大学园区市卫生学校用地,建设广西北部湾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广西北部湾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五)医学会及信息机构设施。

    加强市医学会和市红十字会建设,启动医学会远程医疗服务建设项目,加快市红十字会综合楼建设。

    在规划期北海将大面积拓展公共卫生机构规模。到规划期末,全市公共卫生机构用地规模将由现在的136亩扩展到504.73亩,新增用地368.73亩。其中,市级公共卫生机构新增用地115亩,区级公共卫生机构新增用地163.73亩,合浦县公共卫生机构新增用地90亩。

    疾病控制人员和卫生监督人员配置,应具备与业务岗位一致的学历要求。

    到2011年,卫生监督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达到70%以上,新录用的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均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

    适度调整卫生投入结构,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每年新增卫生事业费的60%以上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妇幼保健、中医中药和科教信息等重点领域。

表6-10  公共卫生机构设施投入一览表

第七章  医疗保障事业发展

    建立“覆盖全民、大小兼顾、水平均等、费用节约”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5%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市所有困难家庭。

    继续扩大城镇医疗保险的范围,加快覆盖就业人口,建立破产企业、困难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医疗保障的政策全覆盖。

充分发挥政策调节杠杆,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起付标准,引导群众就医选择。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农民缴费,实现城乡保障水平基本均等。逐步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方式、比例、保障重点、待遇水平,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实现全市统筹。

    加快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城镇无医疗保障人员、形成劳动关系的外地农民工和城市化过程中新城镇人员的医疗保障制度,重视解决老人和儿童的基本医疗保险。

建立社会医疗救助体系

    建立城市和农村贫困医疗救助制度,以政府投入、社会捐助等多种筹集渠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本医疗服务机构为运行平台,通过实行准免费、救助基金等形式,向城乡困难人群提供基本门诊和基本住院医疗服务。

    从满足人们医疗需求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转有效、简捷方便”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

完善包含不同层次和功能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结算、转诊系统,形成按服务人群和地域设立的合理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和集预防、诊治、康复为一体的整套服务功能,简化各种行政和经办的手续和程序,方便参保人就医。

    正确界定社会医疗保险领域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改革医疗费用结算付账方式,发挥医保机构作为所有参保人员代表的作用,由医保机构扮演参保者代理人角色,建立谈判决定价格机制,为参保者购买医疗服务。

    总体上实现四项基本制度层次分明、筹资合理、待遇从优。深入分析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基金积累情况,适度扩大支付范围,增强医疗保险政策效应,促进医疗保险良性发展。探索建立参保激励机制,增强制度的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探索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经办管理的方式。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原则,合理确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医药卫生机构之间的职责范围,形成职能明确、定位清晰、综合协调、权责统一的管理体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有利于提高公立医院经营效率、有利于有效进行全行业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

    建立和完善政府主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全额返还。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完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政府投入,扶持重点学科发展,对中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相关经办机构正常经费。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引入新型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通过资本运营、资产重组、整合和托管等形式,创新医院投融资方式,通过实行社会资本的多种形式进入,建立和完善出资人制度,以出资人制度的建构为核心,引入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的成果,在妥善界定政府和医院之间的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投资国有医院的回报途径。

建立和完善医疗的市场运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以维护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为核心,确保公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险。充分放开和搞活医疗服务市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特需医疗服务、门诊服务、高端服务等卫生服务领域。

    推进公立医院运营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有激励、有活力、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制度。探索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执行人(院长)负责制度,形成理事会、监事会、执行人相互制衡的机制,提高公立医院运营效率和公益服务能力。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补偿机制。对公共卫生、社区和农村公益性医疗服务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推行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制度,政府全额投入,购买服务。

    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准经营性医疗机构收费补偿机制。在保持全社会医药支出总量基本稳定,考虑医保、企业、个人、财政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收费标准,通过医疗保险购买服务。对经营性医疗机构,实行价格放开,市场调节。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合理核定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制度,加强绩效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理顺卫生人才的管理权限,强化市、县(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卫生人才准入管理的管理职权,市、县(区)级卫生机构自主享有内部人事管理权和劳动用工权,建立能进能出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深化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卫生机构人员工资总水平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劳动分配充分体现医务工作者劳动价值。扩大卫生机构内部分配自主权,允许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自主确定人员分配办法,形成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突出核心岗位的价值,完善和设计符合卫生特点,体现技术价值,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学科带头人倾斜的长期激励机制和价值实现办法,有针对性的实施高级人才补充福利计划。探索建立年薪制、项目奖励制等,调动高级医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一、积极争取将北海市列为国家医改试点试验区

    卫生事业要发展,不可能仅靠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体制突破,通过改革激发潜在的能量。北海市作为西部沿海地区的典型代表,可以考虑成为西部沿海地区以改革促发展的医疗体制改革试验区。

    北海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在中央批准同意实施北部湾大开发战略之后提出的,北海市卫生事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但另一方面,我国医药卫生体制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在北海市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同样突出。新一轮医改即将展开,北海市可以率先实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取得突破。

从实现国家卫生事业和谐健康发展的大局上讲,像北海市这样经济水平还不太高、城乡发展还不平衡、人民群众就医矛盾还没有缓解的中小城市在西部地区大量存在,正处于卫生事业发展的困惑和成长的烦恼阶段,急需国家政策的指导。从目前的情况看,北海市已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相关工作,应该积极争取列为国家医改试点试验区,使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指导和支持。

    区域卫生资源种类多,经费和人事权归属不一,需要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机制协同和政策协同的公共卫生工作机制,统一指挥协调区域卫生资源规划。

    因此,定期举行由北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局、税务局、国土资源局、城乡建设局、卫生局、人事局、劳动社会保障局、区县政府等部门参加的卫生规划联席会议,从政策协调、财政保障、医疗保险等多角度,实现政策联动,通过多部门的密切合作、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根据北海市卫生事业未来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卫生机构新的调整和布局,同时,大量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机构的业务用地目前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而需要相应增加建设土地,现有的建设用地分配不能满足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建议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上进一步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土地政策,适度超前,增加卫生事业的建设用地规模,按标准预留卫生机构建设用地。

    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及评价体系,开展规划实施终、末期评价,并适时进行修改。

    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杜绝规划审批工作的随意性,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的强制力与约束力。规划执行过程中确因重要因素需要调整的,必须通过科学的论证,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进行。

根据规划的目标体系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定期检查规划的执行情况。分领域、分级评价。根据不同卫生工作领域的进展情况,组织开展各个领域和各级执行进度的评价。中期评价与调整。在规划中期,须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按照一定的审批程序,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末期评价,总结本规划实施情况,为制定下期规划打好基础。

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

公共卫生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比例

省部级以上重点(建设)学科数

食品卫生质量抽检合格率

附录2: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表(2015年)

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

公共卫生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比例

省部级以上重点(建设)学科数

食品卫生质量抽检合格率

附录3: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表(2020年)

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

公共卫生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比例

省部级以上重点(建设)学科数

食品卫生质量抽检合格率

浙江嘉兴东北部县城嘉善位于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是水网交织下富饶的鱼米之乡。著名的江南小镇西塘,就在这里。

县域医共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此后,全国范围内组建起3000余个县域医疗共同体。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了《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底,在500个县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力争县域就诊率达到90%,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一时间,各种类型的化公司纷纷到县域布局,其中不乏华为、阿里巴巴等巨头的身影。

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模式和前沿技术创新的高地,在医疗改革中也不例外。2019年8月,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发布了《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省和试点县名单的通知》,试点县的数量从原来遴选公布的500个增加到了567个。同时,还增加了2个省级试点,确定浙江省和山西省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省。

嘉善县医共体:将患者留在县域内

嘉善县下辖3个街道、6个镇,常住人口近40万,但全县仅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两家为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居民患病后都集中到县里就医。

2018年嘉善县开始医共体建设,由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牵头组建了两个医共体,分别对县第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进行统一管理。医共体启动后,上级医院纷纷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开设全科和专科联合门诊,将的医疗技术、人才向基层下沉,将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据了解,双向转诊是嘉善县医共体建设的重头戏。通过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全县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从“单兵”变为“集团”,实现人、财、物集中统一管理,医共体内的大小医院成了“一家人”,依托基层首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双向转诊,打通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看病更放心、便捷、全面、省钱。

县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尤慧敏向动脉网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几天前,尤主任在干窑镇坐诊时接诊了一位突发胸闷气促患者,当地卫生院治疗后无缓解。尤主任初步诊断其为右侧自发性气胸,当即决定为患者办理转诊。正巧干窑镇卫生院属于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患者无需等待,仅数小时即住进上级医院。

信息化打通院间业务壁垒

2019年初,HIT供应商联众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标嘉善县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迅速派出项目组进驻嘉善县。项目组将以双向转诊功能作为医共体平台第一阶段的建设重点,通过号源、检验、检查、床位等信息的共享,完成医共体之间共享协同,实现对县域外(目前可预约嘉兴、上海的医疗资源)资源进行预约。

联众智慧副总裁张楚俊告诉动脉网,公司以“一个平台、一个中心、一套应用”为指导思想,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嘉善县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除正在建设中的一期工程外,二期将围绕医共体内人、财、物管理开展,实现人员统一管理(包括招聘、考核、职称晋升等)、药品统一管理(招标、配送、物流等);三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医共体内数据中心,整合医共体内成员单位数据,为医共体内的医生提供科研数据,还可以向患者手机端输出就医记录。

具体而言,联众智慧统一基础字典后,在嘉善县医共体内实现了预约挂号、检验共享、检查共享和预约床位功能,让不同的检查和治疗项目在医共体内部流动起来。

预约挂号。由医共体平台进行统一号源池管理,可实现医共体内部、医共体之间、跨域共享。

检验共享。基于前期已经实现的检验共享信息化,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对接各个医疗机构HIS提取数据,将不同医疗机构的流转外送、金额、项目类别等检验信息进行了汇总。

检查共享。病人通过医共体平台预约检查资源,在首诊机构完成收费后,这部分收费项目可通过医共体信息化平台,下发到各医疗机构以完成收费。

预约床位。通过申请、审核、反馈的流程,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对床位共享的过程进行管理,并基于灵活设置号源数功能,由医疗机构自主实现对号源的数量控制。

此外,联众智慧的医共体信息化平台能够通过院内大屏幕和移动手机端实现数据实时可视化,将卫生人员、运营、双向转诊等管理相关数据收集起来,按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三个层级进行展示,呈现医共体的整体运行情况,并为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2019年9月30日,嘉善县下辖两个医共体的信息化平台第一阶段工程正式完工上线,这让嘉善县在县域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破解信息系统异构和缺少参考系难题

“最难的是协调。”联众智慧嘉善县医共体项目负责人涂圣伟表示,尽管前期已经承建了很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打通县域内健康档案管理,面向医生提供数据,但数据质量普遍不高,医护人员的使用频率偏低,并且面向患者端的应用比较缺乏。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将原本松散的协作关系转变得更加紧密,通常在一个县域内设立1~4个医共体,将患者资源留在医共体内部。在医共体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面对医共体内数量众多的成员单位及其背后数量众多的信息化厂商,协调和交互的工作量巨大。

好在联众智慧在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积累了多年经验,同时,作为医共体牵头单位的县级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客户数量众多,联众智慧在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中具备了抢占市场的先天优势。张楚俊表示,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已经被联众智慧作为年度重要战略业务方向。

此外,对于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模式,目前并没有明确答案。“尽管大家希望在医共体中实现管理模式创新,但其实创新是很困难的。”张楚俊指出。为此,联众智慧承接了浙江省县域医共体人财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科研课题,联合高校共同探讨如何实现县域医共体的人财物统一管理。

“五位一体”推进医共体改革

在嘉善县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中,联众智慧逐步探索出医共体改革“五位一体”要求的实施路径。张楚俊指出,县域医共体建设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实施统一的运营管理。

具体而言,着力改革完善县级牵头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牵头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及发展共同体,促进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医共体内人员正常流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就医秩序合理规范,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居民对医改满意度。

1、以居民健康为中心,构建“服务共同体”

以县为单位,完善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共享中心的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率,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实行区域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基于移动端患者应用,依托患者诊疗360视图和健康档案形成预约服务、双向转诊、、在线支付、健康评价、健康档案自我管理等一体化的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把患者留在县域内诊治,让居民更具医疗健康的获得感。

2、以落实分级诊疗为己任,打造“责任共同体”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签约居民养成“有序就医、履约转诊”的习惯,构建“基层首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格局。实现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基层就诊率提高到65%以上。

3、以人财物统一管理为基础,构成“管理共同体”

医共体以牵头医院职能科室为基础,设立医疗、人力资源、财务、医保、公共卫生、信息化和后勤等管理中心一体化运作。

通过医共体平台PC端展示、手机端应用及监控大屏实现全方位多渠道动态实时监管,以监管数据跑起来、数据服务沉下去、健康数据管起来的三驾马车高效驱动实现监管有数据支撑,管理有依据可循。通过医共体平台建设,让县域医共体管理者和成员机构管理者及时掌握医共体和成员机构的医疗资源、病人流向、服务效果、财务状况、员工绩效,临床科研、在职培养、晋升晋级、采购库存、债权债务、基本建设等情况,辅助管理者科学决策,帮助管理者或相关人员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做到高效决策,全面精准管理。

4、以医保基金预付制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

医保实行“总额预算、结余适当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的医保支付方式,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全面落实县域医共体“一家人”、“一本账”和“一盘棋”的机制。

5、以提升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建立“发展共同体”

逐步探索推行医共体医保医疗基金按人头、按点数法、按床日、按病种、按DRGS支付。以县级强院建设标准,建立医共体服务能力评估机制,促进医共体医疗质量和技术精准提升。

现阶段,联众智慧主要面向县域用户的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除嘉善县外,联众智慧已经中标并已陆续开展保山、苍南等县域医共体项目的实施建设。据张楚俊透露,公司作为主要厂商助力浙江省卫健委完成浙江省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指南编写,并正在积极参与四川省等其他区域的标准制定,在前期单点项目积累的基础上,后期将输出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产品。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省异地医保怎么报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