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是怎么做的?

  数字化赋能下的麻涌乡村之变

  打开手机识别二维码就能阅读图书,点开公众号就能知道附近哪里有停车位,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政务业务……在麻涌,只需简单的操作即可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各种便利。

  目前,麻涌镇正全力推进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工作,数字云广播系统、“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交通等多方面的工作有序推进中,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在麻涌,一个现代化、数字化的美丽宜居乡村正逐步从蓝图走向现实。与此同时,麻涌镇也全力以赴,探索可供复制和推广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

  全力探索数字乡村建设

  在位于麻涌镇的东莞伟嘉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六套VOC在线监控设施持续工作,实时监控气体排放的数据。一旦数据超标,环保部门将立即收到预警并采取措施甚至立案处罚。

  近年来,麻涌借助科技手段打造污染在线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环保体系建设,解决污染难题。许多游客都会感叹这些年麻涌的环境一年比一年好。

  事实上,近年来麻涌先后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广东省森林小镇”“广东十大绿美森林小镇”等一系列荣誉。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正是得益于麻涌对数字化技术的综合运用。

  麻涌发展数字经济的又一个重要推动力来自2020年成为东莞全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

  成为试点之后,麻涌迅速建立麻涌镇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工作协调机制,成立麻涌镇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麻涌镇委书记谭叙棉担任组长,相关班子成员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

  麻涌制定了《麻涌镇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实施方案》,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该镇数字乡村试点建设。

  同时,麻涌结合本地实际,突出特色,聚焦绿色和数字化,依托华阳湖生态优势,大力打造智慧旅游,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园区,推动智慧交通工程、县乡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数字化建设、“互联网+物流”、数字云广播、“互联网+政务”等试点项目建设,形成区域示范效应。

  麻涌在2020年便实现了村(社区)文化支馆全覆盖。全镇村(社区)均完成村支馆挂牌,设置培训课室、在线浏览平台,并按照“平台联盟式”模式的要求,同步建设麻涌镇文化馆总分馆网络,实现信息全覆盖。

  推动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从高空俯瞰,不同颜色、散发着浓郁香气的水稻组合成了一幅丰收图画。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制作这幅“稻田画”的麻涌古梅生态农业园在许多东莞人的手机朋友圈刷屏,也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到麻涌游玩。

  事实上,麻涌已经成为珠三角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麻涌发展全域旅游是“动了真格”的。14条村建成“走进香飘四季”“古梅乡韵”“南繁盛景”“曲水岸香”“和乐漳澎”等美丽乡村,实现美丽幸福村居全覆盖。

  正是因为对镇内每个村都进行了旅游资源的设计与整合,使得麻涌在数字乡村领域的持续努力,迅速为当地的旅游业产生强劲的推力。

  “一部手机就可以快捷游麻涌,通过微信小程序查找景区、美食、购物、住宿、洗手间、停车场、娱乐等多种旅游信息,一目了然,十分方便。”利用中秋假期带着家人到麻涌旅游的莫先生说。

  在推动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方面,麻涌依托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古梅乡韵”乡村游等旅游资源,开发“智慧旅游”系统,建立“乐游麻涌”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开通景区、酒店和餐饮预订、交通查询、景点介绍、旅游攻略等功能,让游客实现“吃住玩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为解决“景点孤岛”“旅游产业链孤岛”等问题,麻涌以“一个平台+六大应用”,解决全域旅游“线上+线下”体验的一致性及资源优化整合难题,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大便利。

  在麻涌打造的全省首个镇街全域旅游自助智能体验空间中,游客可以方便地实现旅游自助查询、旅游资料免费取阅和VR体验等功能。

  从广州来麻涌游玩的学生小方,欣喜地试用了麻涌旅游自助体验空间。他在留言区写下了感受:“第一次体验智慧空间是在麻涌,科技感十足,也非常便于游客获得旅游信息,下次我要约上朋友一起去地图推荐的地方游玩。”

  同时,麻涌通过互联网推介参观游览、民宿、特色餐饮、绿色农产品采摘等乡村生态旅游项目,销售特色农产品,发展旅游经济。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景区附近以及麻涌镇中心区出现的堵车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基于此,麻涌大力实施智慧交通工程,借力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停车系统,推动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提高乡村数字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停车功能配套,改善乡村道路环境,市民出行提供更大便利。

  同时,麻涌全镇各村都加快采用“智慧停车”模式,充分挖掘辖区内的停车资源,利用闲置地块建设生态停车场,推动城市品质再提升,增加公共停车位,通过数字化管理,解决辖区内停车难问题,提升乡村道路和环境形象。

  据统计,麻涌通过统筹华阳湖片区、麻涌市场片区及麻涌行政服务中心片区约2700个停车位,实施智能化管理,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题。

  “互联网+物流”化解危机

  走进麻涌镇数字乡村建设重要载体“京东亚洲一号”,园区内建有22公里的自动分拣系统、78台高约20余米的自动堆垛机、800多个分拣滑道……借助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分拣机器人可以迅速对包裹准确分拣,分拣效率惊人。

  “互联网+物流”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麻涌逐渐形成聚集效应。

  如果说,京东亚洲一号自动化系统带给人的是一时的震撼,那么麻涌物流能力在疫情期间实现的高效餐饮配送服务则可谓是影响深远。

  今年6月,因为突发疫情,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1.6万师生实施封闭管理,所有人的一日三餐都需要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配送上门。

  借助当地的物流体系和产业链基础,麻涌仅用半天时间,就给因疫情而封闭管理的1.6万师生高质量供应一日三餐。

  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麻涌举重若轻地被实现了。

  作为“中国粮油物流加工第一镇”,麻涌已成功吸引叮咚买菜、盒马鲜生、星巴克、喜洋洋、钱大妈等多个知名品牌落地运营。

  拥有发达产业基础、显著区位优势以及周边消费人口庞大的麻涌,正成为食材供应链产业聚集和发展的一片沃土。

  经过20多年的沉淀,凭借区位优势、交通条件、港口优势,麻涌镇已经形成基础夯实、配套齐全、产业链逐步完善的粮油产业集群。据统计,海底捞集团蜀海供应链服务3万多家门店;周黑鸭供应链服务华南区所有门店;星巴克供应链服务华南区1000多家门店;碧桂园集团机器人餐厅供应链服务近2000家门店;京东亚洲一号项目有冷冻仓库5万平方米,星巴克、湾仔码头、蒙牛、合口味、安井、海霸王、三全和思念等众多一线品牌均有使用。

  麻涌镇经济发展局党支部书记蔡伟根告诉记者,按照计划,麻涌将借助良好的粮油产业优势,以食品餐饮行业作为全镇的特色主题产业来打造;全力构建起一个产业平台、一个示范基地,建立起一个行业指数。

  其中,一个产业平台是指打造以粮油为基础的餐饮食材“产—供—销”网络平台。一个示范基地是指打造省内甚至是国内首个粮油食材供应链示范基地。一个行业指数是指加快粮油产业从深加工到贸易转型的步伐,汇聚更多的粮油贸易、电商及供应链服务商汇聚麻涌,形成真正意义的行业风向标。

  同时,麻涌近来也频频与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投入5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利用京喜麻涌特色馆线上促销平台开展促销活动。麻涌还借助麻涌镇电商协会力量,发挥市电商扶持政策引导作用,引进更多的电商企业,让更多制造企业通过电商平台获得更大发展,引导电商企业聚集发展。

  智能机器人驻村解答法律问题

  每天下午3时,76岁的大步村民祝柱其都会准时来到大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卡”。他首先会利用20分钟时间读读当天的报纸,然后上网浏览他感兴趣的财经信息。

  打开手机识别二维码就能阅读图书,点开公众号就能知道附近的停车位,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政务业务……一年来,伴随着作为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的麻涌镇的一系列措施,数字化正在惠及更多的麻涌居民,同时也收获人们的一致好评。

  在麻涌的每个村内,村民都可以足不出村地来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终端。操作终端设备,村民可以方便地办事或者查询办事进度,颇为方便。政务服务平台等数字化服务设施对每个村的覆盖,可以说是麻涌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麻涌推出了全市通办等事项一批,减少群众办事的时间成本,实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镇政务服务中心及全镇15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推动更多的村级政务服务事项通过该平台收件受理。

  同时,麻涌还大力推广“指尖办事”。为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烦、多跑动等问题,积极引导办事群众通过上述线上政务平台查询、办事,体验“指尖办事”。

  据统计,麻涌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共上线事项1075项,其中实现全过程网上流转的事项有396项。

  近日,在麻涌大步村法律调解室,一个智能机器人正式上岗。这名机器人如同“法律百科全书”,专业、高效、形象地回答村民们的问题。

  据悉,这个机器人叫做“法通小博士”,它拥有强大的数据支撑,其问题库收录4万多个诉讼程序问题以及6万多个常见的实体法律问题。依托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它可以为群众提供包括法规查询、诉讼引导以及实体问题解答在内的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另外,他还拥有费用计算器、文书模板等基础服务。

  一旦遇到机器人解决不了的难题,村民们还能通过“法律村村通”去解决,该平台具有智能咨询、远程调解、远程咨询、在线诉讼等功能,群众遇到“急难愁盼”问题,可自助使用,用手机扫一扫导出智能法律分析报告即可带走。

  麻涌镇引入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做法,解决了律师不在身边、村工作人员法律知识不足的问题,有效弥补了农村法律资源欠缺等短板、大大提升了村居法律服务水平,有力推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堂发力数字经济助力弯道超车

  产业发展数字化、智慧绿色乡村、“互联网+”文化服务与政务服务、乡村治理信息化、“绿波带”通行智慧交通……2020年11月,中堂作为水乡功能区核心镇之一,入选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镇,近一年来,中堂镇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科学部署,让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面发力,加速中堂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1年上半年,中堂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9.2%,投资贡献率排名全市第1,增速排名全市第2。2020年,村组两级总资产106亿元,是2015年的1.86倍,年均增长17.2%;村组两级集体总收入10.37亿元,村级总资产96亿元。

  如今,数字化乡村建设在中堂不断深入,信息化的触手不断延伸,新业态、新供给的创新实践,正助力中堂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弯道超车。

  步入中堂镇槎滘产业园,天安·中堂智能生态小镇的9幢设计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首发示范区作为项目重要窗口,其主体结构已于7月顺利封顶,正在进行最后的修缮,大型智能展厅将投入使用。

  作为中堂镇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天安·中堂智能生态小镇是中堂镇重点打造的富有水乡特色的智能科技生态镇的重大项目之一。该项目在新基建、产业集聚、综合管理平台构建等方面无不体现着数字经济的作用。

  全园区5G信号无死角覆盖、无人车、无人机、终端贩售机……在该项目的蓝图中,新基建无处不在,不仅为园区通信奠定基础,也搭建了覆盖周边农村的移动网络,建立起农业物联网平台,打通农村信息的“数字鸿沟”。

  以此为契机,中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深度利用“互联网+平台”,助推镇企业提升产品销量,提高经济效益。

  据悉,小镇以“智能制造+”为内核,着力招引形成以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产业格局,以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辐射和带动乡村转型升级。同时,围绕“绿色乡村”建设,项目已招引部分环境生态企业。

  在综合管理平台构建方面,小镇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数字孪生系统平台——通过数字孪生进行线上运营管理、安防监控与能耗监管,可即时获取并展现数字化生态数据,为园区运营服务提供最直接、最有效和最便捷的数字管理工具。

  在8公里外的试验田,人们正享受着早造水稻丰收的喜悦。“30亩早造水稻大丰收!”在位于中堂镇农业生态园试验田,不少学生及家长来到现场共同体验农耕乐趣。

  这30亩试验田里种植的是航天水稻系列品种,抗倒力强,能抗稻瘟病,米质达国标优质1级、省标优质1级。今年预计总产量可达3万斤,对比种植常规水稻,相同种植面积产量可多6000斤。中堂镇农业生态园试验田是中堂镇农业生态园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建设成为集规模种植、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农产品到了中堂镇的市场上,同样展现着数字化给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

  在中堂镇菜市场里,不少农户摊位前可见农产品生产散户信息卡,市民朋友只需扫描二维码,便可查询农户基本信息、农产品产地、农产品监管和抽检情况,买起来更放心。

  近年来,中堂镇加速融入穗莞合作和水乡功能区建设,发力建设打造智能科技强镇,持续加强科技兴农、科技强农,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通过积极引进优良粮食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开发农田资源;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等举措,正持续不断释放出农业农村新动能。

  “互联网+”让惠民服务更丰富

  无人机设备科普展示、无人机飞行表演、“小小飞行员”互动驾驶体验、治理科普构件……近年来,中堂镇不定期举办“科普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丰富的数字技术知识,也积累了科技知识,提高了“数字素养”。

  在数字技术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时,以“德本”文化为核心引领的“文明积分”制度也正走进中堂镇千家万户。

  自2019年起,中堂镇潢涌村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试点工作,将开展了24年的文明户评选升级为“文明积分进万家”行动,用积分量化方式进行评定,建立实施一个面向全村群众,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志愿服务行为积分奖励机制”。

  “我们每年拿出一定金额对文明户、文明户标兵和‘最美家庭’进行奖励。希望通过这样带有趣味性的形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创建行动,摒弃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该实践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潢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范本,三涌、东泊和四乡等村(社区)的实践站正依托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此外,根据小区人员结构情况以及新莞人聚居等特点,中堂镇打造了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区示范点。

  目前,中堂镇已在原有一个中心、20个村级实践站、13个实践点的基础上,把实践点增加到60个,全面覆盖学校、事业单位、企业、小区、公共场所等地方,形成村村有活动、周周有活动,活动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格局,切实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

  在这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中,“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进驻应用让市民的文化生活更加有声有色。通过绘本阅读器、数字党建阅读机、留声墙,滑动指尖即可随时查找图书、畅游知识世界;通过VR观景台,能够沉浸式体验新中国发展历程等厚重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堂镇党建文化主题公园,有一个特别的党史学习教育“有声图书馆”。市民用手机扫码识别墙上的二维码,即可实时线上了解更全面的红色故事,能听、能看、能体验,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乘着“互联网+平台”的东风,中堂镇很多传统文化正在集体“借船出海”,焕发新活力,让乡愁得以传递。通过直播平台销售小龙舟模型、系列文创产品等,把独具一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堂龙舟制作技艺”的魅力送到千家万户。鱼包、腊肠等传统食品也远销海内外,为传统手艺人带来丰富收益,也提升了中堂的文化竞争力。

  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米”

  “以前办事都要排长队,现在等候不用多少时间,操作也很方便。”在中堂镇江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陈先生通过一体机办理税务业务,体验很流畅。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促进各级政府部门间的数据互联互通,简化证明材料,优化办理流程,减少群众跑动次数,推行网上预约、预审、在线申办、网上评价以及窗口受理、窗口办结,实现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相融合,基本实现了“一门集中、一网受理、一窗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

  目前,中堂镇20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全面完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优化配置、系统对接、业务培训等工作,实现一体化平台全覆盖,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腿”,切实提升乡村政务服务自助化、信息化水平,增强百姓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成果中的获得感。

  “只进一扇门、办事不出村”。最近,这样的服务更是深入到了住宅小区。7月29日,中堂镇内五个大型住宅小区“莞家政务”自助终端部署工作正式完成,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政务服务的便利。

  在中堂镇四乡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的法律服务。“我是法通小博士,很高兴为大家服务,请问我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吗?”在中堂镇四乡村法律调解室,这个近日新上岗的智能机器人成为了村里解决法务问题的得力助手。

  在村委会法律调解室,该村引入“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数字化项目,包括“法通小博士”“法律村村通”等。通过与机器人的简单互动,机器人就可以像法律百科全书一样,为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与指导建议,还能实时与律师进行视频通话,远程解决相关疑难。

  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法通小博士”拥有强大的数据支撑,其问题库收录4万多个诉讼程序问题以及6万多个常见的实体法律问题,法律法规库中收录了8800多部法律、25万多法条、3000万个案例。依托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它可以为群众提供包括法规查询、诉讼引导以及实体问题解答在内的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另外,智能机器人还拥有费用计算器、文书模板等基础服务。

  “我们村常见的纠纷一般以土地、婚姻问题为主,有了这个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后,相信将更加方便村民解决法律难题,也能够提升村委会法律服务水平。”四乡村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平台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

  “智网工程”打造中堂社会治理新格局

  “通过这个屏幕可以同步看到网格员巡查的动态,还能进行现场连线,及时反馈工作指令。”走进中堂镇“智网工程”西部片区调度站,仿佛置身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几十台电脑的前方是一面硕大的电子墙,墙上若干个小屏幕正实时显示着所有网格员胸前佩戴的执法仪所拍到的画面。在中堂镇,每个片区调度站都是一个小型指挥部,发挥着“小天眼”的作用。

  目前,中堂依托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队伍优势,通过设立5个工作组、建设3个片区调度站,成立机动巡查队、无人机巡查队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班等措施,构建了“1个中心+3个片区调度站+20个村级工作站”的具有中堂特色的层级管理模式。

  立足76个网格、304名网格员,中堂通过手机APP、执法仪等数字化工具,将综治、公安、消防、市场监管、城管等一系列工作融入网格治理,形成资源整合、全域覆盖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级信息平台提升治理精准度

  9月中旬,中堂镇网格管理员在开展出租屋夜间巡逻时,隐约闻到一股肉臊味,循着味道巡查,发现一无牌无证食品加工“小作坊”。现场摆放着一批不知名的添加剂、工具等,生产环境非常差,负责人无法提供合法有效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这样摆放食品是不合要求的,你们有营业执照吗?请你们提供相关证件……”网格员立即对作业人员仔细询问,作业人员却对关键问题支支吾吾答不上话。

  “你好,我们发现一家疑似无牌无证食品加工作坊,现在同步将信息上传……”随即,网格员立即通过手机、对讲机、移动执法仪等智能设备将信息传到数据平台,网格中心迅速联合职能部门开展处置。

  高效处置问题的背后,依托的是中堂镇“智网工程”二级信息平台。2020年,在市一级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中堂镇“智网工程”建立起满足镇内社会管理需求的二级信息平台,形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各类应用平台的大数据资源库,在网格化服务平台下实现全镇“一网覆盖、协同办公”。

  谈起建立中堂镇二级信息平台的初衷,中堂镇“智网工程”调度中心常务副总指挥长袁浩林表示:“市一级平台主要解决入格部门各入格事项的巡查和处置工作;根据全镇实际情况建立的二级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夯实及按需分级整理全镇出租屋、‘三小’场所、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基础数据库,为日后全镇部署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这一具有中堂特色的二级信息平台,中堂建造汇集各类信息的大数据库,使问题隐患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数字化创新工作机制

  每天清晨,负责中堂镇“东向01”网格的管理员黄勇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上的“智网工程”信息系统,根据系统任务提醒开始一天的巡查工作。

  走进一家五金器材店,黄冠勇熟悉地与老板打招呼,便径直来到消防器材摆放点开始检查。完成各项检查工作后,他又走上店铺的二楼进行问题“回头看”。“之前这里存在有违规住人的消防隐患,在经过我们的劝说后店家已经整改。现在我们还要检查落实,防止反弹。”黄勇冠说道。

  这是中堂镇“智网工程”借用大数据平台,与各职能部门形成“采办分离”工作体系取得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成立工作专班负责、逐项落实工作、人员定岗定责……自2017年4月起,中堂镇在4年时间内不断完善优化“智网工程”建设。目前,一般常规入格部门有19个,涉及395个事项。今年以来,中堂镇隐患排查发现率达到34%,处置率达99.75%。

  “我们还成立了无人机巡查队,优化对交通不便、环境复杂的区域排查方式,及时发现可疑地点,实现辖区治理无死角。”袁浩林介绍,利用数字化工具辅助24小时不间断地寻访摸排,实时上报疫情防控、消防和治安隐患、食品安全等各类事项情况,能够加速问题处置、将各类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他同时透露,未来将继续优化数据管理组的人员配置、升级二维平台为三维平台,将数字化治理深度融入“智网工程”。“我们希望将全镇社区(村)多项社会管理事项融入一张立体地图中,增强隐患排查、监管及整治效率。”

  如今,网格员正成为扎入到全镇各个死角的“触角”,在一次次的数据流转间,中堂镇基层治理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殷浩栋:

  创造条件让村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作为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麻涌、中堂近一年来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思路,突出特色,探索形成可供复制可供推广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亦为东莞加快数字化发展探索实现路径。

  近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殷浩栋。在他看来,东莞走在探索数字乡村建设的前列,试点已初见成效,数字乡村建设正为当地农村带来的一系列全新变化。

  南方日报:能否谈谈你对东莞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了解?

  殷浩栋:当前,5G技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并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拉动力。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巨大潜力,通过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总体来看,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涉及产业、治理、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东莞已走在前列。麻涌镇和中堂镇的试点已初见成效,展现出了数字乡村建设为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方日报:在你看来,麻涌镇、中堂镇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并进一步为东莞积累转型经验?

  殷浩栋:从麻涌镇、中堂镇的试点内容来看,两镇在数字产业、乡村治理、环境监测、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一些亮眼的成绩。如麻涌镇依托“互联网+物流”打造“全国电商专业镇”,健全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引导电商企业聚集发展,建立起适应数字经济的特色产业,这为其他地区如何发展数字产业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堂镇在推进乡村数字治理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如“互联网+河长制”“智慧党建”“智感安防”等做法,为其他地区以数字技术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行途径。

  南方日报:能否谈谈你对东莞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

  殷浩栋:数字乡村建设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不仅促进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创新供给和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不过,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点与农户的生计联系较为薄弱,农民群众很难共享数字经济红利是当下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也目前东莞数字乡村建设的短板。

  一是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中,需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能够参与到数字产业之中。

  二是在公共服务方面,数字技术能够改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为农村地区提供了低成本的优质资源共享渠道。东莞的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对公共服务的数字化供给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东莞有条件在试点中探索出有效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如建设更为稳定高速的教育专网、医疗专网,推广“5G+医疗”“5G+教育”“互联网+文化”等,从而加速推动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三是农村居民数字技能不足会降低数字乡村建设的福利效应,后续需强化农村居民的数字技能培训,着力改善农村居民基础数字能力,提升农村居民对数字经济的认知程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