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健康体育教育论文

1体育教育与健康的内涵和关系

体育,是对一个生命有机体进行训练以促进生命机体新陈代谢,在这一过程中并产生促进生命体成长的一切条件和因素的指导过程。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通过身体活动,结合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因此,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也逐渐深层化,其内涵并非仅仅说明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它并非仅限于表现在一个人身体的疾病状态或虚弱现象。体育教育与健康可谓关系密切,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增进身体的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为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搜集检索到大量关于对高校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相关文献。整理汇总,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探寻大学生体质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应的运动对策,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国内相关学者经过资料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等过程发现,大学生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尤以身体素质方面突出。此与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诸多研究与分析并行不悖。具体表现在,营养不良率增高,学生肥胖率增高,超重者的大量出现[2];大学生身体素质中的耐力素质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男生力量素质亦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质综合评价结果偏低等。还有学者以华侨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高校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表明:学生对健康知识匮乏,对健康的意义不明确等,从而影响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下降明显,特别是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总的来说,现在大学生的健康现状确实不容乐观,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如何开展高校体育使大学生养成一种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的技击表现形式,具有那么多的功能和优点,让太极推手走进大学校园,带来健康,同时也使项目得到积极的推广。

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4]。根据“陈王庭造拳说”,它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各家武术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吸取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编的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并与之相匹配的太极推手[5]。关于太极推手的定义很多,笔者经过比较认为这一说法比较全面:太极推手是以传统太极推手理论为基础,以习练者为活动主体,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简称十三势)为主要活动内容,习练者双方斗技较力从中获得所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大学生学习太极推手,由于他们无论从年龄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了解其文化内涵,体验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上比一般的学生更深刻,也是理想的学习阶段。太极推手的文化自身优势对高校学生的健康价值不可估量,在现今西方体育横行下它是一枝奇葩,给人新的视角,也让人们反省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回归的意义。

4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的健康价值

4.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生理方面的影响

4.1.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里他们时常面临着学习、生活以及择业等各方面压力,这促使他们的交感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在加上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较低,很少有时间空间调节自己,因此,他们的情绪会经常性的表现为易怒、烦躁等,严重最终或会造成头痛、过度疲劳、胸闷、血压升高或冠心病等不良疾病反应[6]。太极推手的练习要求思想高度集中,用推手的术语来说,重在练习“听劲”,即肌肉的本体感觉,把注意力放在“粘点”上,感受捕捉对方用力,培养良好的心态及静定功夫,太极推手拳论中讲求“以静制动”,其就基于听劲的基础上。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身心的松静状态下,机体对对方的功力判断的更准确。在放松内心平静状态下与,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能够稳定情绪,这是太极推手习练的重要结果。因此,它是良好的镇静剂,可以帮助消除怯场心理。然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功效,势必要下一番功夫去习练体会。太极推手的训练是在练一种“功夫”,需要耗费时间去推敲揣摩,才能于身受益。

4.1.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太极推手的呼吸方式讲求深、长、细、匀,简单的四个字在现代生理学中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也从中体现出国人的智慧,对身体健康养生的重视。随着太极推手项目的发展,对呼吸的要求也有变化,尤其是呼吸频率将加快,心率一般要求在105-135次/分钟之间,吸氧量是最大摄氧量的40%--50%,介于每搏输出量最大值(125次/分)左右[7]。对于太极推手不同水平的习练人群来说,心率波动幅度会有所区别。有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水平较高的习练者心率波动幅度较小,呼吸表现为深长而平稳,因此在太极推手对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太极推手的发放环节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有重要影响,其发放过程中讲求“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吸蓄呼发等”,其简短浓缩的字语中蕴含着深厚的道理,这与《运动生理学》[8]中的理论是可以相互支撑的,因此,正确的发放可以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入、利用氧提供方便。

4.1.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机体肌肉的影响

机体在正常的肌肉锻炼状态下,一定范围内肌肉初长度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也会相应的增加,相反,肌肉的初长度缩短时,收缩力量减小[9]。太极推手对神经系统的控制及体液调节有着重要能动作用,因此,太极推手的练习能够有改善血液循环,保证皮肤肌肉的健康。大学生在进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上肢在对抗过程中不但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撑,还要有大力量的保证,身体的稳定要求有腿部肌肉的力量做保证,而且在进行“四正手”等技术动作时腰部的力量是完成的保证。因此太极推手在给大学生娱乐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

4.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价值

太极推手属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它的心理健康价值值得大学生去研究和练习。在太极推手的对抗过程中,初学者或急性者往往喜欢使用蛮力,在这种主观愿望下反而是自己的弱点暴露,被对方借势通过“引进落空”,最终造成失败的结局,我们经常说的“四两拨千斤”也映证了这个道理。随着对太极推手的不断习练及实践,加上对拳理的理解和体悟,习练者会明白冷静、沉着的重要。因此,太极推手对急性者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太极推手对于大学生果敢、机敏性格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推手在技击中倡导“随曲就伸”、“舍己从人”[10],外在表现为对手之间的斗技较力,内在是“和合”运动的重要代表,通过高尚的礼仪及点到为止的武德,培养人内在的修为。因此,太极推手对好勇斗狠者的性格改变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在遇到太极推手水平强于自己的对手时,在惨败的教训及对手武德涵养的感染下,会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因此对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此外,太极推手给大学生提供了陶冶情操的课堂空间,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太极推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焦虑、敏感、抑郁、敌对及偏执症状等,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情绪良好化、智力和精神的良性健康[11]。

4.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价值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技击表现形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是太极推手的基础,作为太极拳的一部分,它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提供价值。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的瑰宝。多年的发展更验证了太极推手所具有的强身健体锤炼身心的良好效果。在太极拳中我们知道其蕴含的“和合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太极拳术与“和合文化”的融合,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并最大程度地开发习练太极拳者的个人潜能[12]。因此,大学生习练太极推手,通过对太极拳健康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发展与他人和睦关系,友善尊重他人,培养高尚的武德。大学生在太极推手习练中通过进行思想、兴趣的交流与了解,增进距离,相互帮助,忘记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的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更好的相处他人,友善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13]。

(1)对生理健康的价值。大大加强中枢神经的作用;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氧和用氧提供了方便,从而改善对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2)对心理健康价值。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精神健康。(3)对社会适应的价值。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许对网球、篮球、足球等西方体育情有独钟,致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少有问津,被冷遇和忽视。问题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自身有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推广它们。因为它们有着太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造福于我们的前辈,有很多的价值同样可以服务于我们。对于太极推手的积极挖掘,是当前迫不及待的,对其价值进行积极探讨,从而更好的教育服务高校大学生。

作者:裴孝成 李向阳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促进作用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学会理解和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调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育论文

一、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形成一定的社会交往面,从而有利人们改善其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相应地,人们的社会联系面也越来越窄,必要的人际交往也日益淡漠,然而在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与人协作的能力。早在十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说明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中就提出了与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人们与他人协作与配合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疗治学生的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在现代心理学界已被公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心理治疗手段,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病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尽管在目前来看,心理上疾病的产生原因以及为什么体育锻炼有利于治疗心理疾病还没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大量治疗实践中已证明体育锻炼是一种疗效很好的治疗手段,并在国内外开始流行。但是,笔者必须指出只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才可能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三)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除了培养和发展其上述能力外,还能使其性格得到磨练,使其变得更加乐观、开朗、刚毅和坚强。在体育锻炼中,促进大学生学会对自身动机以及需要进行合理地控制,从而促进其个性倾向性向着成熟方向发展,使其克服孤僻,在运动中学会淡忘痛苦与烦恼,学会人际关系的有效协调,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著名学者麦亦尼在其著作中提出:游戏和运动对人们具有巨大的乐观、保持友谊、消除紧张、启发独创等心理保健价值。

(四)通过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们在所有的行为活动中,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结果的好坏,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可以通过大量的体育锻炼而形成。体育锻炼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人们在锻炼过程中需要克服大量的来自主客观的障碍与困难,所以体育锻炼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

二、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强化学生的自我认识。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身的特长与优势,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能够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的性格与能力,还能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运动成绩得到有效提高,也使体育锻炼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身价值所在,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

(二)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学生间互相了解和互相协作的机会。

在当前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体育项目,如跆拳道、舞蹈、球类等等。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往往都是利用身体动作、表情、手势等等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着间接的或直接的交流与接触,不经意间产生亲近感,以及安全感与自信心。老师在活动开始前,要合理分析学生的技术水平,尽可能让技术水平相差不多的学生进行搭配,或者女生由男生带,或者技术水平低的学生由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带。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间交换搭当,使其交往面得到一定的扩大,从而认识和交往到更多朋友。

(三)努力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而获得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的方法与手段。

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既深刻又强烈,在忧伤与憧憬、欢乐与痛苦、挫折与时取、失败与成功的情感交织中,可以促进学生在调节自我情感方面的能力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更加成熟。鼓励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去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生活学习中的压力。

(四)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需要不断克服诸如动作难度、气候条件变化以及意外障碍等客观困难,以及诸如运动损伤、疲劳、畏惧心理等主观困难。学生通过对这些困难的克服,而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素质本来就不好的学生,老师要加以积极的正确引导,使其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而得到有效提高。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们长期大量的辛勤劳动,同时,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内心的自我运动员的历程,当然也是长期历程。所以,老师必须帮助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高度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适宜多设置一些竞赛性的活动,激发出学生为取得胜利结果而努力的激情,使其自信心得到培养与发展,使其意志也得到培养和加强。作者简介:徐纪峰(1983-),男,新疆人,学士,助讲,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作者:徐纪峰 佟刚 单位: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太极拳心得体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