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遭受网络暴力时,怎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尽管事情过去很久,许多被访者仍能回忆起网暴发生的那一刻。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与指责,再怎么告诉自己不必理会,也很难不被动摇。

5月31日,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以“网络暴力的预防与治理”为主题,举办了第八期南都数字经济治理论坛。

与会 专家提出,应鼓励公共空间的讨论,但 绝不是以讨论为名的谩骂。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在这个缺乏同理心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在指责和谩骂之前试着去理解他人。

谈界定:网络暴力应结合具体文化语境分析

自2006年“网络暴力”问题引起公众广泛讨论以来,至今已有16年之久。当时“女子踩高跟鞋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曾引爆舆论,随后 开始有网暴 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尽管多年来网暴事件层出不穷,但立法上一直没有对网络暴力作出明确定义,究竟何为网络暴力,如何界定?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啸从法律角度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拆解——民法上,网络暴力是一种侵权行为,涉及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个人信息 权益等人格权,甚至 涉嫌侵害他人生命权和健康权;刑法上,网络暴力可能会 涉嫌构成侮辱罪、 诽谤罪。网络暴力行为还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需要承担行政法上的责任。

“从狭义角度看,网络暴力可能更接近法律上的界定。随着网络暴力的蔓延和发展,广义的网暴还包括一些讽刺挖苦、阴阳怪气、幸灾乐祸,甚至是负面评价等让用户主观不适的言论。目前的平台治理,还是会从广义角度去界定网暴行为。”抖音 安全专家刘欢说道。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讲师董晨宇认为,界定网络暴力应该同时考虑到两件事情——施害者行为和 受害者的主观感知,特别是考虑该行为在具体文化语境中是否被普遍认为会造成伤害。“同样一句话,发表在 微信群和发表在虎扑、抖音等平台,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很多看起来没有暴力性质的语言,其实也会给当事人造成伤害。”

还有一种情形值得 注意——用户在网上“互喷”展开骂战。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晶晶表示自己曾接触过一些“不太 完美”的 受害者。比如有的客户本身就是知名网络喷子或是网络大V,在发表言论或表达观点时语气激烈、 攻击性很强。他们既是网暴

郑晶晶了解到,在一些“互喷”司法判例中,曾有法院认为双方实际处于持续地、相互 攻击的状态下,法院综合考量双方的职业、影响范围、过错程度及行为目的、方式、后果等相关因素,认为双方并无个人恩怨,仅是因为对社会公共问题看法不同引发争吵进而互喷回击,未造成名誉贬损的实质性损害,故不构成名誉侵权。

法院指出,原被告双方在网络公共空间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作为网络大V更应当严格约束自身言行,且双方完全可以通过平台 投诉机制来化解矛盾。由此她不禁担忧,“这类网络暴力发展到后来,会不会演变成双方煽动各自粉丝对对方网暴的情形?”

当论及网暴事件频发的原因,刘欢表示,互联网产品的快速发展加速网络的 自由表达。当前网民群体日趋年轻化、多样化,在面对各式各样的社会热点事件时,根源于不同地域、不同风俗文化的观点很容易发生碰撞。

董晨宇则观察到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普及。他指出,移动媒体的普及让人们全方位、沉浸式地介入互联网环境之中,冲突难以避免。从这一角度来说,不仅仅是中国,全球范围内网络暴力的发生频率都在不断提高,同时人们对于网络暴力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前也有网暴问题,只是那时候骂人成本相对较高,你还得到台式机面前打打字,现在等个车都可以用手机骂两句。”

网络暴力的治理需要多方面的协力,程啸认为,不仅是民法、刑法、行政法上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还包括网民在网络空间 活动时,要 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各种 权利,平台要严格遵守法律,依法预防和处置违法信息,同时, 公安机关等行政机关要加强管理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置,检察机关依法为 受害人提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网络暴力行为,充分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权、 财产权、人格权。

谈“法不责众”:侵权就该担责,案多不代表不处理

除此之外,“法不责众”也常常被认为是网暴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应该如何突破这一桎梏,实现惩治网暴“法要责众”?

因向母校捐赠巧克力被网暴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生陈真真认为,一个个无意识的施暴者联合起来,对她形成了众多伤害。也许每个施暴者和陈真真之间是“一对一”关系,但实际上陈真真是在“以一对多”。不过在她看来,没必要揪住每一个施暴者不放,而是将法要责众的“众”换成“重”,抓住 重点施暴对象,对明显过激或引起巨大舆论 效应的这类网暴行为予以处罚。

董晨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指出,网络暴力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施暴者的责任被稀释。比如在“上海女子打赏跑腿小哥200元 疑似因网暴 自杀”案件中,单个网友往往不会认为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当事人 自杀,因为个体行为实在微不足道。但千千万万微小的稻草聚集起来,的确能让一只骆驼倒下。

郑晶晶也对施暴者“责任稀释”的问题深有感触。有时候网友评论只是在表达个人观点,也未使用侮辱性词汇,从内容来看并不构成网络侵权;但于 受害者而言,你一言我一语会 累积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在此情形下,究竟应该讨论谁是最后那根压死骆驼的稻草,还是讨论这类群体行为属不属于网络暴力?

针对上述诸多疑惑,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法官袁玥特别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施暴者人数众多可能会让 受害者的维权成本变高,或导致法院接收的案件数量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不责众。只是在现实中,面对一群责任被稀释的施暴者, 受害者可能会缺乏维权的勇气和动力。

袁玥还提到,当前法律制度相对完备,即便“你一言我一语”对 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可以按比例划分责任。当然,如果 受害者自身存在一定过错,法院也会据此适当减轻侵权人责任。“我特别想表达一个态度,法院作为裁判者不会抵触或惧怕网暴案件的数量。只要审理确认存在侵权行为,行为人肯定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我们也希望通过裁判起到引导和震慑的作用。”

很多时候,网络暴力并不是单纯法律问题,还牵扯到社会心理、社会道德问题。

董晨宇坦承,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自己会有巨大的无力感。因为网络暴力可能不是个别网友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我们太缺乏同理心了,同理心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为什么人们发表评论的时候,不去想一想对方所处的环境,他的收入出现了怎样的危机,在隔离期间心理层面的脆弱呢?”

不仅如此,他还观察到一些网友试图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去网暴那些曾经伤害他人的施暴者,来完成社会道德的循环。“当网络暴力超越法律所能解决的范畴,上升为社会道德问题,那么又该由谁来解决社会道德问题?”

谈维权困局:实名难、取证难该如何解决?

谈及“网络暴力”,事后追究的成本高昂,常常是 受害者在维权之路上踌躇不前的主要原因。而实名难、取证难等问题又反过来导致施暴者更加猖狂,形成恶性循环。

郑晶晶对此深有感触。作为专注于网络侵权纠纷的律师,她总是被当作倾诉对象,直面 受害者内心伤痛。她坦言,被网暴者维权要付出的,不管是时间金钱还是精力,维权成本是巨大的。一个案子从起诉 立案到最后拿到判决,从起诉平台到直面网暴行为人,中间需要一年甚至更久。

“对 受害者来说,伤害是不可能随着时间拉长而减轻的。而且即便胜诉了,法院判决的维权成本和精神损害赔偿的金额也不高。我们都清楚这些对他们而言意义并不大,更重要的还是施暴者及时进行赔礼道歉,为 受害者恢复名誉,同时澄清事实、消除影响。”

因此,郑晶晶希望平台在诉前调解阶段能够提供网暴行为人的注册信息,以减少诉讼成本,缩短诉讼时间。袁玥也表示,如果能和平台联动,通过实名认证快速定位网暴用户,将更有利于网暴案件的处理。

对此刘欢回应称,目前平台的重心放在提供完备的取证能力和相应流程,使用户能够便捷地对接司法机关。比如,抖音正在搭建的一键取证功能,能够在评论区和私信帮助用户定位恶劣的账号或内容。

尽量减低事后追查成本之外,平台也试图从事前和事中两个环节进行干预。刘欢介绍道,目前网络暴力传播的主要介质是文本,抖音每天被 投诉举报的评论中,谩骂和人身 攻击占比高达32%。所以从治理层面,平台不仅需要对账号进行规制,大范围发布处罚公告,更需要对内容进行引导,包括评论发送警示、私信分层管理、社群氛围建设等。

至于此前曾被热议的话题——是否应该为网暴单独制定一部法律,以提高现有案件处理效率?程啸认为必要性不大。对于网暴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其实都有相应规定,只是分散在各个法律中。在现行法的基础上再设立专法,他对于新法能够超出现有立法表示 怀疑:“如果只是在重复,就没有意义了。”

程啸提出,能否为 受害者提供更高效的救济手段,是公众关心的出发点。针对现有问题,《民法典》规定了一项人格权禁令。这一制度使 受害者可以通过非讼程序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可以进行 审查并快速 做出裁定,要求施暴者停止侵权行为。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程啸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出台人格权禁令的司法解释,明确其程序和要件。

谈网络素养:同理心是时代的最大稀缺品

都此前的访谈中,曾有一位网暴 受害者说过,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心里都应该为网暴拴一根弦,你要随时做好准备。一旦网暴发生,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旁观的大多数,董晨宇认为同理心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在指责和谩骂之前试着去理解他人。他谈及,同理心在当今时代本就稀缺,互联网的匿名环境则带来更大阻碍。当大部分人不发言,发言的人只会用网络暴力的逻辑反制施暴者,将导致恶性循环,社会议题的讨论变成了看谁骂的声音大。

“公共讨论值得鼓励,但谩骂和讨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营造良好的社群氛围,董晨宇认为平台也承担着不可转移的责任。这类规范通常不会被白纸黑字写下,也不会被大部分用户注意,往往是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比如想起豆瓣,就想起豆瓣的文化,平台舆论氛围是可以被软性干预的。”

从郑晶晶接触的案例来看,不少 受害者的情绪会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出现抑郁。因此她建议 受害第一时间应该及时断网,同时向亲人朋友求助,寻求陪伴和帮助。如果需要寻求法律帮助,鉴于 受害者往往不愿回顾相关侵权内容,她认为可以在家人朋友的陪同下向律师 咨询法律救济方案,在律师指导下及时对相关证据进行取证保存,再向平台发起 投诉并要求删除。

此前在直播连麦中以“反诈老陈”身份走红的陈国平,今年初也因经历网暴辞去 公职。从网暴中走出来,他在与南都记者的采访中谈及,如果说还能从网暴中学到一件事,就是当说什么都会被“挑刺”的时候,不要特别认真去对待网上的“骂声”。

“我不是人民币,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但我坚信身正不怕影子斜,然后凭 良心干你喜欢干的事。”

也许正如一个网友评论,一个冬天加上一个夏天,无法换来一个春天,冬天刺骨的寒风将永远回荡在 受害者心中。但是董晨宇也提到,在心理学研究中,相较于单纯向 受害者表达支持,如果我们能够直接对施暴者予以反驳,对 受害者的心理抚慰更大。

当讨论逐渐走向尾声,我们会发现,网暴越发频繁的原因或许来自日渐高涨的对立情绪和极化效应。但这种撕裂涉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立体化治理,远非对网暴进行追责就能改变。

目前我们能做的,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这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震慑整个网暴群体。

今天读到的是《刺》的第三部分仙人掌的刺,仙人掌的刺——隐喻网络暴力。

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未来的2050年,是一场全民狂欢的网络暴力。人们的大脑都植入了社交芯片,彼此之间的关联全靠芯片处理。如果一个人的芯片出现了问题,那这个人就将彻底与这个社会隔离,忍受面对无尽的空白和永久的寂静的痛苦,大多数人不出三天就会精神崩溃自杀身亡。当每个网络上辱骂过他人的公民都要接受死亡的审判时,那些人哭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曾经的行为是要用生命来偿还的。“匿名”的网络和自由的言论,带来太多人的无所谓。所幸网络安全也是有人监管的,还不至于太过混乱。编写这道病毒背后的高手曾经在职场暴力中被利用的王橙宇。又一个坚信“以暴制暴”的人打破了网络秩序。所幸的是,网络次序最终被网络警察恢复,世界回归了和平,但却带给了网络世界的每个人以深深的反省和思考。

谁应该对这些暴力负责?

其实暴力无处不在:职场暴力、冷暴力、语言暴力、网络暴力……

李尚龙写这本书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暴力,维护社会安全,让更多受校园欺凌、职场暴力、网络暴力的人得到关怀。“暴力根本不是少数人的经历,而是多数人沉默后必然的结果。”“大多数人对暴力抱冷漠的态度,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书中的这些话是否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的起点?

谁应该对这些暴力负责?答案是所有人。

其实情绪谁都有抱怨一下就好,我们常常会发现在网上事情总是会被放大,甚至发展到无法控制。网络暴力没有代价,所有人的言论都开始没有收敛了。当有了规则和制度,所有人的交流,即使是在网上也都规范起来了。面对暴力使用以暴制暴的结果,只能滋生更多的暴力。习惯了仇恨,人就容易冷漠。网络谩骂没有代价,所以人性才如此散漫,暴力才如此普遍。犯罪没有了惩罚,就开始变本加厉。我们应该成为有担当、有正义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抵制对他人的伤害和言语攻击,让我们的网络环境更加纯净。从自己做起,影响周围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何对这些暴力说“不”!

最终解决暴力问题的,还是人性。

道德和教育,法律和科技都是杜绝暴力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限制和约束,暴力才会逐渐消亡。法律提高道德,威慑力控制暴力,技术让黑暗透明,科技可以让黑暗曝光。

用爱终结暴力的人,没有以暴制暴的人,更让我们敬佩。

  • 就像我们自己曾经以为的,去了故乡以外的地方,见了陌生的、形色的人,做了向往着的事。想过成功,也做好了失败的打算。最...

  • 我的外公外婆 作为简书的第一篇文章,写什么呢?我常常因为这个问题停在这里,写作是要有感而发,我是写现在作为全职妈妈...

有些事实真相得澄清下,莫让谣言,寒了事件中伸出援手之人的心。

一、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短促,从发生到结束,只有3分钟

从男的摸女的后背算起,是2:40分39秒开始,到女1和女2跑进巷子离开视频区域是2:43分39秒,能从视频看到的事件时长刚好3分钟。

这么短的时间,很多人还处在懵逼的状态。

你事后看监控视频,逐帧翻视频,清楚地知道是暴力男主性骚扰诱发案件,可处在当时环境里的当事人,一开始根本不可能得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所以别自动开启上帝视角,居高临下地要求当事人。

二、老板不仅劝架了,而且主动放出了监控视频

整个事件中,唯一直接对女孩子们伸出援手的陌生人,只有下图黄圈标注的老板,她在店里,一直尝试把男1和男2劝开,让他们不要打女孩子了。

而且根据目前可靠消息,监控视频也是老板主动放出的。6月10日早上8:00,烧烤店老板把监控视频给到网友,网友发布,然后诱发网上舆情——这个节点真是非常关键,如果没有视频发布,可能不会有后续舆情,也不会引起各方关注,也不会有那么迅速的响应和处理。

要知道,事件发生在6月10日凌晨2:40, 6:10日下午17:59,唐山警方才发布第一轮警情通报,说“已经锁定嫌疑人”; 6月10日晚23:28分,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称已经抓捕2名主犯。

毫无疑问,老板是英雄:,不该遭受如此对待:

6月12日,社交平台流传出《涉事烧烤店老板娘发声》的视频。自称为唐山涉事烧烤店店主的女子在视频中说,当天几名女子被人殴打时,她参与了拉架,并让他人报警;打人的那伙人威胁她,没结账就跑了;她也是受害者,却被网友们网暴,“我已经要疯了”。

有人担心这样公开讨论老板主动发布视频这事,会不会让老板娘被报复。

一方面,把这事宣传出去,尽可能让更多人知道,这样想报复的人,暂时不敢动手,这反而是对老板真正的保护——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根据历史经验来说,从长远来看,老板恐怕只有换个城市,隐姓埋名才能开始新的生活——正是因为做好人代价如此大,我才觉得老板特别勇敢。

另外一方面,如果没有这样的澄清,老板明明很勇敢,却反而要遭受很多无知者的谩骂,实在让人寒心。

6月10日当晚,舆情因为视频还在发酵的时候,就有群里传小道消息——“打人者是老板的弟弟”“店里的人和打人者同桌吃饭”等谣言,当时我就在群里质问——“这些造谣的人都不带脑子吗?如果这些谣言是真的,视频怎么可能流出来?这么清晰的视频,还带着声音,只有老板和警方会有,警方不可能放出来,那必然是老板主动放出来的。这老板明明很勇敢,说她是英雄都不为过。要知道以往类似的事件,总是会很巧合地摄像头损坏。”

结果这样的谣言却还是满天飞,于是6月11日凌晨4:00多,我躺在床上用手机码字,写了这篇文章,想尝试告诉大家一个事实——这位老板是真正的英雄,一直写到5:00多才发布出来。

三、事件发生现场刚1分钟左右,至少就有3位旁观者成功报警了

从报案人的报警截图看,她2:42分电话可能没打通,2:43分又报了一次:

根据警方的记录,现场报警的人,除了这位女士,还有另外2个不同的报警电话。派警意见一栏显示,派警时间为2时43分。

海先生(化名)正在该烧烤店用餐,他告诉记者,当时自己被吓到,“想帮忙却不知如何处理”,拍摄视频取证后跑到500米外“才敢报警”。报警人海先生记得,在他报警后,10多分钟后120和警车就先后到达,此时行凶者已逃离现场。海先生提供的通话记录显示,他在2时42分左右拨打了110。

从另外一位当事人详细的自述中,也可以佐证以上判断:

四、暴力男主一方共有9个人,7男2女

1号主犯名叫陈继志,最先动手骚扰女子,被拒之后暴力扇耳光的就是他。他就9个人里,唯一在脑袋右侧挨了一啤酒瓶的人,这是他们这一伙人唯一受到的还击,之后他在同伙助阵下,就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又是揪着女主头发不放,又是猛力用脚踩头,用啤酒瓶砸女主的脸。

2号主犯叫刘涛,打人的凶狠劲和1号相差无几,甚至比1号还要暴力,中途拖着女主头发把女主直接从店里拖到门外,无论是用脚狠踹,还是重拳打人,都异常凶狠,直接把人往死里打。

3号主犯名叫曹某,这是最为奸诈的一个,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能力牛逼大了,一开始冲进去用凳子砸人的是他,之后警告老板娘一边去的是他,趁着没事给女3号几拳的也是他,后来看走眼了把自己一方来劝架的8号都给了狠狠一拳然后抱着道歉的也是他,后来还抽空在桌上找纸巾擦手上的血污。

4号一开始帮着打人的,给了女1一啤酒瓶,后来发现1、2、3号下手太狠了,就转为劝架。1-4号不用说,妥妥的凶手没跑了。

6号和7号一开始也冲进屋内了,他们一开始冲进去的目的,大概率也和在门口抄了凳子的8号一样,是准备去参战的,结果进去发现被打的是女的,就转变为劝架了。这几个人,你说他们人性未泯是可以的,但直接说成出来主持正义,还差得远。因为他们作为同伙,出面劝架,并不像陌生人一样需要担心被暴打。

5号是一位小年轻,一开始他没跑进店里,说明他一开始就没想着要帮架;后来在外面看女的被打得太惨了,就站出来阻止,努力拉开1和2,几乎带着哭腔——我想说,虽然他站出来的比较晚,但可能是这一桌人里算是善良的一个了。

至于9号,一直在周围游走,既不帮打,也不太劝架。

设想,如果你是当时在现场的人,看到对方有7男2女,如果你一个男的冲进去帮忙,他们能参与战斗的,可不仅仅是7个男的,至少还得算上这个白衣女的,你很可能是被打死的那个。

而你女的参与进去,你是打呢,还是不打呢?真动了手,三个男的如此残忍,你冲进去也没用,只是多个重伤住院的人罢了。

所以,那些站在屏幕外指责“周围那么多人竟没有出手相助”“周围男性自私冷漠”的,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补充】非常想吐槽这个路北分局机场路所,居然把报案人的电话姓名全给po网上去:,目前中国的法律制度,本就让有意“见义勇为”者不敢轻易出手。如果连报警人的隐私都没能力保护好,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大家连警察都不敢报,实在让人气愤!

【回复评论】1、“键盘侠,请开始你的道德表演……”

——你如果喷别人,人家可能只能哑口无言了,不过遇到我,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下水库救过溺水的少年,还实名举报过性骚扰公司10来名女员工的总经理,正好不是你想喷就喷得到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期遭受丈夫语言暴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