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干粽子叶五年了还能用吗?

小时候家里包 现在都不干了 但东北只包白粽子,什么的不加的那种

  • 我从小到大都是吃别人家的粽子,自己家压根就不会包

  • 我家只包小枣和豆沙的. 豆沙是稻乡村买的.

  • 我超级最爱就是豆沙馅, 蜜枣和小枣的我都不感冒, 因为还要吐核, 太麻烦鸟~~~~~我也喜吃肉的, 不过家里人都不会弄, 我妈说, 有功夫费那个劲, 买俩吃得了......

  • 我家楼下有个饼屋是福建人开的,每年端午就做肉粽卖。味道是不错,可里面的肉也少点吧? 我理想中的肉粽:里面全是肉,就跟粽子角儿那儿放颗糯米意思意思得了。

  • 小时候包过,一直没学会啊。。

  • 恩,忽然想起来一个笑话:一个日本人过完端午后,评论说:恩,中国的寿司挺好吃的,就是包在外面的蔬菜太硬了。

  • 北方粽子都会放缄水,熟得软得快但是就不会绵和糯。。。

  • (管住嘴迈开腿要想美多喝水) 楼主 12:11:21

    楼上,非也。 我家包的不放碱水,但也绝对的绵和糯。秘决在于糯米先泡八小时。 求福建肉粽里肉的正宗制作方法!

  • 小时候家里包过,好像有些是用碱水煮的。 自从上大学以后就从来没有没吃过自家包的粽子。 小时候家里包粽子主要是母亲在包,有一年端午前,母亲带姐姐去武汉看病,我奶奶在武汉。 到了端午,我和父亲企图自己包粽子,虽然粽叶也买了,糯米也泡了,但就是包不好。我因为那一年没有粽子吃了,结果母亲托人从武汉带了一箱粽子回来,而且有好几种口味。真是喜出望外啊。

  • 恩, 我家的也不放碱, 糯米提前一天就洗好泡着, 粽子叶也泡着, 煮熟后又软又糯, 还会有淡淡的粽子叶的清香味儿~

  • 粽子要想包得好, 最重要的环节是粽叶一定要提前泡透, 这样在包的时候就不会容易裂开. 要是不太会包, 就少放点米, 别包太撑, 但是一样要包紧. 绳子也要捆紧, 不然煮的时候米会跑出来.

  • 以前隔壁同事是汨罗人,就是屈原投江那个汨罗,跟他学包粽子来着,特意从家乡寄了棕叶过来,包糯米的,只放糯米,熟了粘白糖吃,很好吃啊。 还有肉粽,也是自己剁馅包来吃。 不过,我好像是对包粽子的过程更感兴趣,要怎样把那绳子先绕进去,然后捆啊塞的。。。。熟了之后一拉绳子,就开了。很有心思

  • (管住嘴迈开腿要想美多喝水) 楼主 13:34:43

    唔?楼上难道不用把绳子打结吗?

  • 不是用马莲拴吗?小时候姥姥每年都包,泡的一大盆江米,坐在院子里,枣树底下包,我就跟着玩,觉得包粽子技法真是高难度,,,妈妈一般都不包了,不过每年有老爸的同事给送,他家是山西人,包的粽子有黄黏米和江米的两种。 同样山西的老赵家乡很爱包粽子也是爱用黄米,他家村口有一片苇子地,不比南方的棕叶,叶子不宽,包一个粽子要用好多片苇叶,技术更高! 去年端午正在江南旅行,在嘉兴的五芳斋看到排大队买粽子的人,就去买了肉棕,挺好吃。里面好像有咸肉,香菇丁什么的。原来我很不喜欢吃肉肉和粘米做的东西,觉得很腻,只觉得江米小枣的粽子最清香!现在接受一些了,不过感觉没有吃到过非常理想的肉棕。感觉包肉棕似乎应该用火腿或咸肉之类的吧。 “我理想中的肉粽:里面全是肉,就跟粽子角儿那儿放颗糯米意思意思得了。”很欣赏倦鸟这句。哈哈,味道就不知如何了。

  • (管住嘴迈开腿要想美多喝水) 楼主 14:08:56

    唉,又变成狮子头了 呵呵

  • 不记得是什么了,好像是某种苇子的脉还是啥的?难道就是叫马莲?

  • 我是从奶奶那里学会的,自己包,每年都坐小马扎上包。不过今年教会了老妈,加上我大肚子坐不下去了,就可以交接给她了。

  • 想包来着,我们家那边栓粽子的是棕榈树的叶子,不知道北京的话用什么拴?麻线?

  • (管住嘴迈开腿要想美多喝水) 楼主 10:34:47

    北京用马莲拴。 川儿生了吗?

  • 肉粽要香关键是得放猪油or肥肉。。。不过最近两年对肉粽都没兴趣,就想吃蜜枣的,呵呵~

  • 南方的粽子叶好大一张的,我包的粽子是枕头粽,里面能放好多米和配料,一般人吃一个就差不多了。我从小在家跟我妈一起包肉粽子,材料很丰富,里面有去壳的绿豆,板栗,荷包豆,排骨。排骨要用肋排,用一些香料粉腌好,里面具体是用了什么,我也记不得了,好像有五香粉。糯米要头天泡好,绿豆要煮一下把壳去了再捣碎,板栗干也要剥好弄成几半泡好。荷包豆是南方的一种豆子,有点像蚕豆那么大个,花花的皮,很软很糯。包好后,外层是糯米,然后到绿豆,板栗,荷包豆,排骨在中间。

  • 我家捆粽子用的是稻草里面的芯,提前泡水后变得很有韧性。

  • 各地的粽子真是五花八门阿,小时候喜欢吃甜食,因此喜欢吃蜜饯粽子,不喜欢吃咸粽子。后来又爱上了姑姑包的肉粽,一般是放腊肉,豌豆啥的,那叫一个香啊。 后来上杭州,吃了五芳斋的蛋黄肉粽,才知道原来还能放酱油,又是另外一种味道。 今年到现在都还没有吃上粽子,总体还是怀念家里的腊肉豌豆粽。

  • (管住嘴迈开腿要想美多喝水) 楼主 09:53:43

    小时候吃的就是福建的枕头肉粽!那叫一个回味悠长呀。慕澜等南方同学能否给个正宗攻略呀?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40-2108 未成年人相关举报:400-140-2108,按5 公司名称:北京抖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家里总会包满满一锅粽子。有时会包两锅,送给朋友和邻居。在我眼里,粽子只有一个样子,就是老妈包出来的样子;也只有一个味道,老妈包出的味道。

    我家的粽子,每年都能收获一筐赞美,我一直以为那是一种礼节。当有人一脸惊喜,从我家要走一个粽子,说这是艺术品,要放着观赏时,我几乎是用看神经病的眼神在看对方。拜托,粽子是用来吃的,你的艺术品多放几天,就什么也不是了。

    直到我来外省上学,再也没机会在端午节回家,才知道世间的粽子成千上万,能让我念念不忘的只有一种。只有老妈包的粽子,带着家的味道。

    上学时,我每年都会在淮扬菜窗口买粽子。因为他家的粽子和老妈包的最像,一样的紧实,有嚼劲。可惜模样至少差了一个档次。原来朋友邻居们不是出于礼貌,而是真心在夸赞老妈的手艺。

    离开学校后,连有内涵的粽子也找不到了。每年发的粽子,买的粽子,无一例外都是相似的制作手法。软塌塌的,没有骨头,更没有形状。那只是一团叶子裹着的一团米,连口腹之欲都满足不了,更别提内心对美的追求了。

    老妈包的粽子,用的是老家传统的手法。粽子讲究形状,必须有梭有角;讲究平衡,必须能够站立;讲究内涵,糯米必须瓷实;注重清香,叶子得多裹几层。

    这样包出来的粽子,其实是不宜放馅料的。很多人习惯在粽子里放蜜枣、豆沙,这些馅料看似好吃,其实掩盖了粽子原本的清香。

    只有用新鲜的芦苇叶,将泡好的糯米层层包裹起来,再用小火慢慢煮几个小时,叶子的香气才能渗进米里。

    这还不够,糯米必须瓷实。煮熟后剥去叶子的粽子,也是有棱有角能立起来的,这样吃起来才有嚼劲,这样的口感才配得上芦苇叶的清香。

    为了重温家的味道,我自己动手包起了粽子。虽然手艺不如老妈,毕竟也是一脉相承,勉强学到几分神韵。

    今年有北方的小伙伴前来助阵,我也趁机做了对比。发现她包的粽子也是有梭有角,很瓷实,甚至很实在(不但个头大,肚里还有料)。

    不过我们包的粽子也有明显区别,用料和体型的区别。她包一个粽子只需要一张叶子,我得用三五张。她的粽子像北方粗犷的大汉,实在,有力;我的粽子更像南方温婉的少女,清秀,多情。

    煮熟后的口感一样的好吃。至于能吃下三五个“粗犷大汉”,还是一二个“温婉少女”,就各凭本事了。

    这些年,家中长辈陆续离世,许多传统习俗也随之渐渐消失,只有包粽子这门和吃有关的手艺流传下来。

    同样的芦苇叶,同样的糯米,同样的手法,包出的是同样有家的味道的粽子。轻咬一口,满满的乡情在唇齿间回荡。

    《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第二次是彻底被人遗忘。

    老家代代相传的包粽子手法还在,包出的粽子还是当年的味道。如果每年包一锅粽子,每年在粽子的指引下忆起家的味道,她们是不是就永远不会被遗忘?

    亲手包的粽子,是传承,更是思念。我将所有思念留在米与叶之间,我将所有怀念注入清香之中。

    有一种粽子,棱角分明,长相清秀。因为它来自明山秀水,曾饮江畔风月。

    有一种粽子,口感独特,回味悠长。它代代相传,跨越千年时光。

    有一种粽子,必须亲自动手。就像家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

    今天是端午节,你想家了吗?你包粽子了吗?

    我写我心,我书我意,我只做我自己。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粽叶怎么晒干保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