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EB-1A移民好不好?

美国杰出人才移民是目前好处最多的一个项目。

它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EB-1A杰出人才移民是美国移民法规定的职业移民“第一类优先”类别。美国每年全球移民签证配额的28.6%,即大约4万个移民签证,再加上未用完的特殊移民和投资移民的配额,都将用于EB-1A杰出人才移民。

一旦获取之后就是永久绿卡,不需要经过临时绿卡阶段,可以一劳永逸,没有后顾之忧。

相比任何其他的移民申请类别来说,EB-1A审批速度快,排期时间短。当递交材料后,I-140审理最快仅需14个工作日。审批过后,申请者只需要按照排期表时间,即可前往大使馆面试,这无疑是拿到绿卡最快的移民方式。

EB-1A类移民可通过申请者本人的名义提交申请文件,不需要提供雇主支持以及永久性工作承诺。这对申请者来说节省了很多麻烦和不可控性。

不受英文水平、学历、年龄限制

申请者的学历背景,英文水平、年龄是不在EB-1A杰出人才绿卡申请考察标准范围内的。由于杰出人才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他(她)所在领域不一定需要高学历以及优秀的英文表达读写能力。所以只要向移民局证明申请者一定的杰出移民资质,在美国有能力开展相关工作,并对美国有所贡献,就有具备获得绿卡的资格。

EB-1A杰出人才绿卡的申请不是一锤定音。如果第一次没有批准通过,移民局会让申请者通过补件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证据。并且审核独立,前一次的审核结果不影响后一次审核。

相对于其他项目移民来讲,这些都是特有的优势,所以可以想象到美国为吸收杰出人才提出了如此福利政策。

作为中国空前绝后一代的独生子女,80、90后的我们, 从小就和父母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联系。在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中国一大难题的今天,许多留学生思考自己在美国的去留问题上,都把父母养老问题列入到重要的考虑层面。

有人最终选择了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有人则把父母接到美国养老。

而所有把父母接到美国的子女,以及奔赴美国投奔子女的父母,在筹划这一切的时候,理想的画面想必是这样的:父母在美国的蓝天白云下,白天踱踱步、散散心、参加些社区活动,晚上和子女及孙辈共处一室、其乐融融,孙辈还能跟祖父母练练中文。但事实是,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非常罕见……

李安导演的“家庭三部曲”中的《推手》,就讲了一个留美儿子把丧偶父亲从台湾接到美国养老的故事。身为太极大师的父亲,在美国住得并不习惯。文化习惯上的不同,导致父亲最后离家出走,以父亲独居告终。

李安导演的电影是艺术,而现实中的故事,和这也差不太多……

我们今天就借这篇文章,探讨一下独生子女移民后,父母的养老问题。

刚下飞机差点被罚25万!

美国西海岸是华人聚集最多的区域,洛杉矶机场每天都有从中国飞来的老人们。

他们带着第一次出国的不安,捏着儿女给的中英文通关秘籍,面对着海关人员连珠炮的问题,吃力的回答着,生怕一个答错就不准入境,让在美国的儿女白等一场。

去美国给儿子带孩子的老孙,就因为不熟悉过关规则,没有如实申报带来的东西,差点被罚了三万五千美元(相当于25万人民币)。

老孙下飞机,按规矩要填一张入境申请表,一般都是儿女打印出来填好,老人照葫芦画瓢即可,但粗心的儿子并没有准备这些,面对全英文的表格,老孙只好请一位留学生帮忙。

留学生一边问老孙:“有没有带违禁品?武器、毒品、药品……”一边全选了NO。

结果老孙被海关拦了下来。

从他的包里,检查人员翻出了莲子、笋干、红枣……都是老家特产,煲汤必备。可是美国的傻海关怎么也不知道莲子是个什么东西,按照规则,要给这些东西称重,超出多少重量罚多少钱,结果就是上面那个金额。

老孙急了,再三解释,海关允许他给儿子打电话,由电话那头的儿子跟海关解释,才终于“化险为夷”,在另一张看不懂的表格上签字之后,老孙和他的行李才被放出海关。

老孙儿子一家在美国五年了,从工作签证到绿卡,从地下公寓到独立屋,已经打算长住下来。五年时间老孙一个人在中国,每当儿子去美国,老孙都拒绝:“我一句英文都不会讲,去那干啥?”

直到夫妻俩有了孩子,老孙这才动身。

邻居都羡慕老孙:“要去美国养老了。”

老孙总是摇头:“什么福?是去坐牢,那是美国,我去了就是聋子和哑巴!”

刚到美国的日子,老孙尽量不去想“坐牢”的事情,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孙子,然后给一家人做饭。

日子久了,儿子觉得他天天在家里不出门也不好,鼓励他有空去社区走走,那里也有一些中国老人,打麻将、唱歌、跳舞、唱戏什么的,儿子原话是“融入美国社会,从华人社区开始”。

老孙不以为然,自己这么一把年纪了,还“融入什么美国社会”?等孙子长大一点他就打算回国,还是家乡更加习惯。

老孙心里也清楚,儿子希望他“融入美国社会”,是想要他也在美国长住。

自从儿子去外地上大学之后,父子俩相聚的时间就减少了,工作之后,一年在一起的日子不超过10天。

老伴还在的时候,老孙觉得做“留守老人”也没什么,两个人白天看看电视、串串门,晚上去跳广场舞,生活有滋有味,老伴走了之后,房子里就剩下他一个人和一群花花草草和几只鹦鹉,邻居们看了都觉得老孙可怜。

其实像老孙这样的老人,在社会剧变的中国非常多。儿女们不愿意在小县城里度过一生,纷纷跑到北京、上海、广东,更远的跑到美国、澳洲、欧洲,催生了“留守老人”这样的群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老孙有时候也看得很透彻。

他不可能要求儿子放弃现在的生活,回到自己身边,儿子一个人在外打拼,才有了今天的一点成绩,也不容易。而他也不可能去过美国人的生活,多少回在美国的房子里醒来,要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是在美国,想要去老人中心跟老战友下棋的事,是不可能了。

经不住儿子的劝说,也受够了孤独的折磨,老孙终于还是去社区,试着跟一些中国老人“套近乎”。

大家都很热情,尤其是对新来的老孙,觉得他刚到,需要帮助他早点适应这里,毕竟每个人几乎都有和老孙差不多的经历。

一群中国老人在一起打麻将、下象棋、唱老歌,还有专门的电影放映室,播放着老电影,大家来自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广东、福建……轮流着带自己老家的美食特产,轮流讲述着自己刚到美国的囧事……

老人们最喜欢的环节是在一起唱歌,各种红歌、老歌,大家一边拍手打节拍,一边合唱。最受欢迎的歌曲,是90年代初特别流行的《大中国》。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山坡。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老孙唱完,心里无限感概。儿子以后就是美国人了,孙子直接出生在美国,更加是美国人了,等到自己老到不能动的那一天,是不是也得到美国来,才有人给养老送终呢?

即便是心里一万个不情愿,老孙也明白,这种生活是无法避免的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这句话老孙最近越来越多地脱口而出。

几个月后,老孙的签证快要到期了,得回国一次办过。在机场,老孙恋恋不舍地抱着孙子亲了一口,转身去了安检通道。

这一次,儿子的眼眶有点湿润,看着父亲的背影,他想起中学课本上朱自清的那篇《背影》,之前每一次离别,都是父亲送他,他把背影留给父亲。

他知道,父亲在美国不习惯,虽然从没有当面说。父亲愿意来回折腾,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到美国来帮他们照顾孩子,是因为父亲真的很爱自己,很爱这个家。

回国之后,儿子跟老孙通了一次电话,这么多年来,父子俩的交流时长加起来,都没有这次通话多。

儿子首先向老孙表达了歉意,然后希望父亲下一次过来,就不要走了。“您年级也大了,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您,国内虽好,但一家人在一起,有什么问题都能有个照应,相隔那么远,您身体要是有什么不舒服,我们在这边都没办法照顾,况且,您的孙子也需要爷爷。”

老孙明白儿子的意思,这段时间,他从抗拒面对到逐渐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个现实,他答应了儿子的请求,可以在美国养老,但有一点,每年清明、过年等回中国,给老伴扫墓。还有就是,等他死后,骨灰也要带回中国,和老伴葬在一起。

听到父亲这样说,电话那头的儿子泣不成声,一直说自己“不孝”。

老孙安慰儿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但下一代人总要比我们这代活得好,所以,总要牺牲一代人吧。”

把父母接到美国同住,往往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局。

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在国内,你是否会跟父母同住?

如果不会,那么情况并不会因为换了个国家而消失;如果会,那么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换个国家会被放大,会让这件事情比原来更难。这些跨文化的因素包括:与外界语言不通导致父母的受挫感与对子女的依赖感、在异国土地上对下一代教育的分歧等等。

老人们不止与美国儿媳/女婿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冲突,就连中国的婆媳矛盾也不会因为换了居住国就缓和,反而会更加放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美国的价值观格外强调“核心小家庭”的概念。老人来到美国后,由于语言文化的不适应,只会比在中国时更加依赖子女,最后引发矛盾冲突。

如果接父母来美国不同住,那么剩下的选择,要么就是父母自己居住,要么就是父母在养老院养老。有条件让父母自己居住当然最好,然而现实中,还是没有条件的居多。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让父母在养老院养老,换个国家待养老院,这样的移民有意义吗?

身在海外的子女,放心不下远在家乡的父母,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国度,原本是为了增加相聚的时间。可还是让父母住养老院?某些古板的父母听到这个建议,都要被气坏了。

即使父母对养老院的主意不排斥,甚至对美国的养老院印象不错,这是否就真的是个好主意呢?

年纪轻轻的留学生都要不少时间适应“美式孤独”,更别说上了年纪的父母了。

任何对于故土的别离,都难免引发人们长久的思乡情结。一个人上了年纪以后,脱离以前的工作社交环境原本就容易觉得孤单,需要时间调整适应新生活,这个时候换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在美留学的学子,常常调侃在美国是好山好水好无聊。老年人何尝不是这么觉得呢?

国内的朋友、亲人都不在身边了,在美国的子女又有自己的事业和小家庭要忙碌,即使有心,又能分出多少时间来看望老人?

在一个人的老年时光里,是好山好水好身体重要,还是亲朋好友常走动的热闹更重要?这真的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移民咨询:刘成(微信)







T女士姐妹:女,双胞胎,43岁

背景:贸易公司联合创始人

T女士姐妹共同创建了一家贸易公司,事业有成,于2016年又共同申请了美国EB-5移民。岂料这一等就是5年,眼看孩子渐渐长大,移民却遥遥无期。于是她们又咨询并委托我司代理通过EB-1A尽快实现美国移民的梦想。

申请过程我们对她们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准备,由于她们两个的教育和工作经历相似,在专业领域上的成就基本上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因此她们的材料基本相同,我们申请了原创性贡献、获奖、重要职务、媒体报道、评审、高收入等六项。为了避免给移民官带来相互抄袭的不利印象,我们将她们的案子分别递交两个不同的签证中心加急处理。但是结果是悲喜交加,姐姐在达拉斯中心的申请无补料顺利获批,而妹妹在内布拉斯加州林肯的申请却被补料拒签。我们对拒签的理由进行了分析,发现林肯中心的判断标准过于挑剔,而且似乎签证官并没有很仔细看我们的材料。于是我们对材料进行了完善,并且选择达拉斯中心不加急处理,以便让移民官有充足的时间来看我们的材料。材料再次递交10个月后,我们再次收到了通过信!

时间节点姐姐递交:2021年1月获批时间:2021年1月加急递交无补料获批妹妹递交:2021年1月拒签时间:2021年4月加急递交补料拒签第二次递交:2021年8月获批时间:2022年6月普通递交无补料获批

美国移民法规定了十条测定“杰出人才”的标准,符合其中三条就可以提出申请。

1.在相关领域获得的国内或国际奖项

2.因申请人的非凡能力而被学术机构或专业协会吸纳为会员

3.专业出版物或其他媒体对申请人的专业成就的报道

4.在相关领域曾经参加过评审的工作

5.在科学、学术、艺术、商业或体育领域里做出的主要贡献

6.发表过的专业作品,如学术论文、书籍、学术文章等

7.在艺术展或其他展览中被展出的作品

8.在著名的组织或机构里担任过重要职务

9.在相关领域获得了较高的报酬或待遇

10.在艺术表演方面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评估调研进行个人、商业背景评估和调查

材料整理-申请人提供材料,根据移民局要求整理材料

提交I-140申请-律师审核通过后,向移民局提交I-140全套申请材料

通过移民局审批,收到移民批准函I-797

面试——如申请人在国内:广州总领事馆面试 如申请人在美国:直接申请I-485(需申请人有美国长期签证)

获得美国绿卡-申请人持批准函及移民签证,登陆美国,领取绿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民美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